❶ 全國城市規劃排名(二本)
專業名稱 學科類型 學校名稱 地區
城市規劃 工學類 平頂山學院 河南
城市規劃(本科 理工類 四年) 工學類 南昌工程學院 江西
城市規劃 工學類 西安外事學院 陝西
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 理學類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遼寧
城市規劃 工學類 河北建築工程學院 河北
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 理學類 河北工程學院 河北
城市規劃 工學類 河北工程學院 河北
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 理學類 北京聯合大學 北京
城市規劃 工學類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 北京
城市規劃 工學類 北方工業大學 北京
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 理學類 煙台師范學院 山東
城市規劃 工學類 寧夏大學 寧夏
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 理學類 寧夏大學 寧夏
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 理學類 山東理工大學 山東
城市規劃 工學類 山東理工大學 山東
城市規劃 工學類 山東科技大學 山東
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 理學類 山東科技大學 山東
城市規劃 工學類 桂林工學院 廣西
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 理學類 桂林工學院 廣西
城市規劃 工學類 山東建築工程學院 山東
專業名稱 學科類型 學校名稱 地區
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 理學類 內蒙古師范大學 內蒙古
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 理學類 內蒙古農業大學 內蒙古
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 理學類 貴州師范大學 貴州
城市規劃 工學類 貴州工業大學 貴州
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 理學類 曲阜師范大學 山東
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 理學類 青島理工大學 山東
城市規劃 工學類 青島理工大學 山東
城市規劃 工學類 內蒙古工業大學 內蒙古
城市規劃 工學類 內蒙古科技大學 內蒙古
應用化學 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 理學類 內蒙古科技大學 內蒙古
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 理學類 西北師范大學 甘肅
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 理學類 聊城大學 山東
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 理學類 甘肅農業大學 甘肅
城市規劃 工學類 蘭州交通大學 甘肅
城市規劃 工學類 蘭州理工大學 甘肅
城市規劃 工學類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河南
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 理學類 閩江學院 福建
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 理學類 泉州師范學院 福建
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 理學類 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
城市規劃 工學類 黃河科技學院 河南
❷ 中國什麼城市規劃最好
個人感覺中國大城市的規劃做得都落後與實際發展的情況。
❸ 國家的區域和城市有哪些規劃
目錄
懸念再起!誰能躋身第十個國家中心城市?
4.2萬 41"
>
國家中心城市
國家中心城市是中國城鎮體系規劃設置的最高層級,最早在2005年由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現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依據《城市規劃法》編制全國城鎮體系規劃時提出。[1][2]
2007年,由原建設部上報國務院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年)》中指出:國家中心城市是全國城鎮體系的核心城市,在我國的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中心和樞紐作用,在推動國際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門戶作用。國家中心城市應當具有全國范圍的中心性和一定區域的國際性兩大基本特徵。[2]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定義,國家中心城市是指居於國家戰略要津、肩負國家使命、引領區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代表國家形象的現代化大都市。在資源環境承載條件和經濟發展基礎較好的地區規劃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既是引領全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對外開放區域布局的重要舉措。[3]
國家中心城市是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層級之上出現的新的「塔尖」,集中了中國和中國城市在空間、人口、資源和政策上的主要優勢[4]。2010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0—2020年)》明確提出五大國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的規劃和定位[2];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先後發函支持成都、武漢、鄭州、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5][6][7][8]
中文名
國家中心城市
外文名
National Central City
發布機構
國家住建部、國家發改委
發布時間
2010年起
快速
導航
城市建設
城市定位
綜合評估
經濟指標
影響意義
名稱起源
《全國城鎮體系規劃》是城鄉規劃中最頂層的法定規劃,是關於全國城鎮發展和城鎮空間布局的統籌安排,是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的重要政策依據,也是各地制定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依據。[9]
國家中心城市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在2005年。當時,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中規院)受建設部(現住建部)委託,在編制《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10年)》過程中,首次使用了這個概念。[10]
在那輪編制過程中,中規院認為,應該在城鎮體系的最高位置設立國家中心城市,讓它們在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中心和樞紐作用,並在規劃中把北京、上海、天津、廣州4個大城市確定為首批國家中心城市。這個規劃2007年雖然由建設部上報給了國務院,但一直沒有得到批復。[10]
2010年,住建部根據城市發展的新形勢,又編制了新一輪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0-2020)》。在那輪規劃中,中規院又在國家中心城市的名單中增加了重慶。當年2月,住建部對外公布了規劃的草案,但與上一輪《全國城鎮體系規劃》一樣,國務院也沒有對其作出批復。[10]
共9張
國家中心城市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對未來城鎮化的發展路徑、主要目標和戰略任務,提出了明確要求。為了落實這個規劃,2015年,中規院再次啟動了《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6-2030)》的編制工作。[10]
按照計劃,《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6-2030)》應該於2016年完成並上報國務院審批。但截至2017年,該規劃仍未上報國務院。[10]
國家中心城市處於城鎮體系的最高層級,也被稱為塔尖城市。按照中規院的設想,國家中心城市對外要具有相當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能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對內則是經濟活動和資源配置的中樞,是國家綜合交通和信息網路的樞紐,是科教、文化和創新中心,具備引領、輻射和集散功能。[10]
城市建設
國家中心城市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在國家經濟結構和戰略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加強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是實現「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推動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必然要求。[11]
加強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一是沖破傳統思維定式。牢固樹立國家中心城市的責任意識、競爭意識和機遇意識,積極利用區域資源創造新優勢,將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做;二是提升國家中心城市綜合功能,按照國際大都市標准規劃、建設、管理和運營城市,不斷提高城市的科技創新能力、國際競爭能力、輻射帶動能力、交通通達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建立健全城市綜合管理體制,完善城市應急機制,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著眼世界發展趨勢,打造國際交流平台,加快國際物流通道建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三是推進屬地區域產業城鎮集群發展。應發揮國家中心城市的能動作用,大力發展城市功能全覆蓋的中小城鎮,形成國家中心城市—區域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鎮等多層級功能的城市集群。發揮國家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功能,以產業技術鏈和物流鏈為紐帶,合理布局區域產業基地,整體提升區域發展水平。[11]
國家中心城市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平台和戰略支點,承載了國家的政治目標和戰略任務,國家中心城市不僅要關注自身的發展,還要勇擔國家賦予的重大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堅定不移地落實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中國城市建設走出一條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之路。[12]
國家中心城市都是所在區域城市群的核心龍頭城市。中心城市建設除了關注自身功能提升以外,還需要充分加強與周邊城市區域的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推進區域人口、產業、交通、生態、公共服務、市場要素和體制機制一體化對接,建設高效聯動、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城市群區域,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帶動、區域整體均衡協同發展的良性格局。[13]
城市定位
總體定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規定:「直轄市的城市總體規劃由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審批。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國務院確定的城市的總體規劃,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國務院審批。」[14]
城市 定位
北京
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15] 打造北京—天津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16]
天津
直轄市之一,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17] 打造北京—天津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16]
上海
直轄市之一,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18] 打造上海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16]
展開全部
從總體上看,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分別引領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區域發展[27] ;重慶、成都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平台,是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撐[22] ;武漢輻射帶動中部和長江中游地區,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3] ;鄭州引領中原發展、支撐中部崛起[7] ;西安立足古絲綢之路起點,作為向西開放的戰略支點,輻射帶動西北及周邊地區發展。[28] [26]
政策表述
北京:強化北京的首都功能和全國中心城市地位,著眼建設世界城市,發展首都經濟,增強文化軟實力,提升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影響力。加快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強化創新功能,加快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園區的建設,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城市。[27]
天津:提升天津的國際港口城市、生態城市和北方經濟中心功能,重點開發天津濱海新區,構築高水平的產業結構,建設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先進製造業和技術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增強輻射帶動區域發展的能力。[27]
上海:優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大都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強化創新能力和現代服務功能,率先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增強輻射帶動長江三角洲其他地區、長江流域和全國發展的能力。[27]
廣州: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29]
重慶:圍繞建成國家中心城市,強化重慶大都市區西部開發開放戰略支撐和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載體功能,充分發揮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航運中心的作用,加快兩江新區建設,全面增強集聚力、輻射力和競爭力。[22]
成都: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增強成都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加快天府新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完善對外開放平台,提升參與國際合作競爭層次。[22]
武漢:堅持立足中游、引領中部、服務全國、鏈接全球,全面提升武漢現代製造基地、服務高地、創新源地、開放平台功能,強化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及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強化支撐和承啟作用,拓展沿江發展新空間,挺起長江經濟帶脊樑,加快建成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四大功能為支撐的國家中心城市。增強輻射中部的現代服務功能,打造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構築面向全球的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國際知名的美麗宜居城市。[3]
鄭州:著力發展樞紐經濟,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著力增強經濟綜合實力,努力建設具有創新活力、人文魅力、生態智慧、開放包容的國家中心城市,在引領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支撐中部崛起和服務全國發展大局中作出更大貢獻。夯實產業基礎,全面提升綜合經濟實力。突出改革創新,加快培育壯大新動能。發揮區位優勢,打造交通和物流中樞。堅持內外聯動,構築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彰顯人文特色,建設國際化現代都市。[30]
西安:加快西安中心城市建設步伐,加強西咸新區、西安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西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建設,強化面向西北地區的綜合服務和對外交往門戶功能,提升維護西北繁榮穩定的戰略功能,打造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對外交往中心、絲路科創中心、絲路文化高地、內陸開放高地、國家綜合交通樞紐。保護好古都風貌,統籌老城、新區發展,加快大西安都市圈立體交通體系建設,形成多軸線、多組團、多中心格局,建成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26]
綜合評估
2018年1月26日,教育部《中國都市化進程年度報告》課題組、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發布了《2017國家中心城市發展報告》。報告顯示,當時已有的8個國家中心城市綜合評估排名依次是: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天津、武漢、成都和鄭州。[31] [32]
2018年11月3日,中國社科院研究機構發布的「國家中心城市指數」報告顯示:國家綜合中心為北京;國家重要中心為上海和廣州;潛在國家重要中心為深圳、武漢、天津、成都、重慶、西安、南京、杭州、鄭州。課題組選取政治、金融、科技、交通、教育、醫療、文化、信息、貿易(物流)、國際交往十大城市功能,用以測度國家中心城市的綜合服務能力,並通過對中國內地25個樣本城市以上功能的集聚力和聯系力進行指標化測算,得出上述研究結果。[33]
經濟指標 中國國家中心城市經濟指標(2018年)
排名 城市 GDP(億元) GDP同比增速(%)
1
上海
32679.87
6.6[34]
2
北京
30320.0
6.6[35]
3
廣州
22859.35
6.2[36]
展開全部
影響意義
地區
國家中心城市側重於對國內的影響,是《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綱要》中提出的位於中國城鎮體系中最高位置的城市。其對外在發展外向型經濟以及推動國際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這類城市有可能發展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貿易、文化、管理的中心城市;而對內在全國具備引領、輻射、集散功能的城市,這種功能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
國家中心城市所必須具有的五大特徵:一是國家組織經濟活動和配置資源的中樞;二是國家綜合交通和信息網路樞紐;三是國家科教、文化、創新中心;四是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五是國家城市體系中綜合實力最強的「塔尖城市」。[43]
國家中心城市所必須具有的五大功能:綜合服務功能、產業集群功能、物流樞紐功能、開放高地功能和人文凝聚功能。[44]
中心城市的培育將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縮小地區間發展水平的差距。
政治
中國古代城市的形成與政治中心的設置相一致,城市是區域的政治中心。隨著一批新興工商業城市、交通樞紐城市和資源型城市興起,傳統城市也步入了向近代轉型的現代化啟動階段。區域政治中心地位為城市現代化的啟動奠定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基礎,但作為中國行政網路中的結點,城市的規劃、管理、建設等方面都帶有政府強制性和目的性,缺乏充足的現代化啟動動力。因而,區域政治中心地位在城市現代化啟動中發揮了促進和制約的雙重作用。
經濟
中心城市作為等級位次高、能量強的經濟中心,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基地,具有生產集中、分工細密、行業和部門比較齊全的特點,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復雜分工體系。其經濟結構是區域經濟結構的反映,其經濟結構變化的方向、目標、重點、速度會影響到區域經濟的結構,是區域產業升級的先鋒。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趨勢開始顯現,城市間經濟聯系不斷增強,中心城市開始逐漸發揮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而這種帶動作用則源於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力。為進一步促進城市經濟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全國城鎮體系規劃中明確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城市發展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國家中心城市是區域經濟的中心,是建立國際經濟聯系的紐帶,也代表著城市的國際競爭力。
文化
文化力量是城市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名的國際大都市,如紐約、倫敦、東京,不僅是全球的經濟中心城市,國際資本、商品、技術、信息的集散地,同時也是國際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市,是世界各國多元文化交匯、融合、傳播、擴散的網路終端。文化交流不僅能給城市經濟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而且會帶動和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成為城市經濟起飛的重要發動機和助推器。[45]
國際
國家中心城市是指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具有全國性重要影響並能代表本國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城市,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強、集聚輻射和帶動能力最大的城市代表。從主要特徵上說,國家中心城市是國家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和競爭的代表,是國家或國家主要經濟區域內經濟活動組織和資源配置的中樞,是國家科技文化創新中心,也是國家綜合交通和信息網路樞紐,起著配置國家資源、主導經濟社會發展和連接國內外的重要作用。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發展狀況,不僅關乎城市自身地位的鞏固和提升,直接影響區域的協調發展,而且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關系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46]
參考資料
[1] 國家中心城市繪出中國城市新天際線.新華網 [引用日期2018-11-12]
[2] 國家中心城市數量或為12個 入選標准有哪些?.新華網 [引用日期2018-11-10]
[3]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支持 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引用日期2018-02-08]
搜索發現
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國家中心城市
有什麼國家
城市中心網款
航空大學有什麼專業
最愛歷史 百家榜創作者 金芒計劃簽約創作者,歷史達人,優質創作者
深圳拿飛地,南京並鎮江,西咸一體化……中國進入城市並購時代?
未來的中國,城市/城市群規模必將越來越大,而人才和資本也必然向這些做大做強的城市集中。既然趨勢不可逆,選擇就變得十分重要。
2019-02-01411閱讀49934
頭條說 關注熱點,解讀背後的知識
競爭太激烈!你家會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嗎?
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都提交了把所在城市建設成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議或提案。建議把西安建設成國家中心城市,全國政協委員沈健繼續呼籲南京應該成國家中心城市。讓這些地方大員著急的是,目前多個省份都在「舉全省之力」爭取國家中心城市的名額。
2017-03-22133閱讀21182
hot濕地飛鳥等你保護!
new網路【分類達人團】持續招募中ing……
hot賞味醉美雲南!
網路吧 意見反饋 權威合作 網路協議
內容均由網友貢獻,編輯、創建、修改和認證均免費 | 詳情
詞條目錄
網路名片
名稱起源
城市建設
城市定位
總體定位
政策表述
綜合評估
經濟指標
影響意義
地區
政治
經濟
文化
國際
❹ 全國甲級城市規劃設計院有哪些
全國十家高校甲級城市規劃設計院名單:(按建設部公布名單排列)
4.清華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6.天津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26.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29.同濟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34.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37.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72.湖南城市學院規劃建築設計研究院
92.
西安建大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103.華中科技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104.重慶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研究院
❺ 2019年全國城鄉規劃專業總去招收多少人
2019年全國城鄉規劃專業總去招收多少人,
並沒有機構公布。
相關信息,
可詢問教育部。
教育部的解釋是最權威的。
奔跑吧,兄弟。
祝你好運。
❻ 住建部城市總體規劃編制改革15個全國試點城市哪些
試點省和城市:江蘇、浙江兩省和沈陽、長春、南京、廈門、廣州、深圳、成都、福州、長沙、烏魯木齊、蘇州、南通、嘉興、台州、柳州15個城市。

(6)全國城鄉規劃擴展閱讀:
城市總體規劃,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當地的自然環境、資源條件、歷史情況、現狀特點,統籌兼顧、綜合部署,為確定城市的規模和發展方向,實現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協調城市空間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內的綜合部署和具體安排。
在全國15個城市開展城市規劃改革試點工作。其中,有三項非常關鍵的內容:
1、要強化城市規劃的兩個重要作用。一是戰略引領作用,即在國家發展戰略的大格局中去謀劃每個城市的發展藍圖和目標,同時落實十九大制定的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要實現的戰略目標,落實國家三個大發展戰略的戰略意圖;二是剛性約束作用,包括劃定城市開發邊界線、劃定城市生態控制線等,還包括要把過去粗放擴張的發展方式轉變為以問題為導向,提高存量的質量,補齊短板,提高城市環境品質等,同時也把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作為非常明確的剛性要求。
2、在資源和要素配置上要「以人為中心」來考量。統籌把握好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和功能的內在聯系,在合理半徑內統籌、混合布置功能,減少居民日常長距離通勤的現象,同時系統地提高城市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以及生態環境方面的承載能力。
3、要確保規劃的落實和執行。要制定評估體檢的問責機制和監督機制。同時也可以通過拓展市民來參與監督城市規劃管理建設的全過程,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的現代化。建議未來城市規劃能夠更加地系統性、整體性和兼容性,讓城市更加安全、宜居、包容。
資料來源:人民網-黃艷委員:正在15個城市開展規劃改革試點工作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住房城鄉建設部《關於城市總體規劃編
❼ 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系全國排名
上面這個兄弟完全不了解情況,華中農業大學的城市規劃(風景園林方向)內雖然聽著有面子,但容就業率並不高,而且華中農業大學強的並不是設計而是植物配置,同是園藝林學學院的園林專業才是在全國屬A++的專業,這與風景園林有很大的區別,園林專業不僅搞設計也搞植物,因此在華農是最好的專業之一,就業率也高。全國排名僅次於北京林業大學
相信我沒錯的,我快大三了,看到了城規專業就業的嚴峻形式啊!!!
❽ 國內哪些學校的城鄉規劃專業比較好
在答題前先科普一下,以前的城市規劃是個二級學科,隸屬於一級學科「建築學」;在幾年前才升級為一級學科,成為一個單獨的專業,並且改名為「城鄉規劃」,但大多數仍是偏重設計,所以還是屬於建築學院。

想報考城鄉規劃的同學,可以按照自己的分數權衡一下,如果成績允許,盡量在列表中選擇雙一流的大學,這對未來的就業或者深造肯定會有不少好處。
最後,祝願大家都能夠報上自己的理想大學理想專業!
❾ 中國城市規劃大師國內知名的城市規劃設計院
戴帆(DAI FAN),共振城市規劃集團的創始人和規劃總監,戴帆是全球多個版一線城市的政府環境戰略規劃權的顧問、 城市工作組專家,同時是亞洲、歐洲、美國、中國多個城市政府的規劃顧問。在世界城市研究、大城市地區規劃、旅遊風景規劃、 創意城市、科技園區規劃、小鎮規劃、 城市與區域政策研究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現已出版城市與區域規劃著作20多部,發表大量的城市規劃理論文章,其中《後現代之後 : 城市的迭變》、《明星城市的崛起》、《文旅綜合體大戰略》、《混沌涌現——科技工業園區的規劃思想與方法》久負盛名。
❿ 中國哪個大城市的城市規劃最好
中國規劃最好的城市-成都。良好的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的重要環節,毫不誇張地說,合理的城市布局關系著城市未來發展的百年大計。
城市規劃不合理往往會帶來許多問題,諸如很多城市都飽受堵車困擾,這些都影響著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數。眾所周知,成都不僅以小吃出名,而且還以幸福指數出名,它是一座推崇慢生活的城市,慢熱的城市秉性讓成都人的生活非常的幸福。

有人說深圳是中國城市規劃最好的城市,深圳在最初規劃時,就准確預測到城市人口會膨脹,於是就針對性的採用了組團發展的模式,基建工程的配置也很先進,城市綠化也做的不錯。但近些年來,深圳的規劃步速似乎放緩了,而成都則在快速邁進著,不少人覺得,成都的城市規劃已經超越深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