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城鄉建設 > 三門峽市城鄉規劃局

三門峽市城鄉規劃局

發布時間:2020-12-02 19:13:04

『壹』 三門峽市人民政府2011【73】號令關溝,雷灣等村的正體搬遷的規定

三門峽市人民政府【73】號令全文未提及關溝、雷灣整體搬遷的事情,只是提及了對違章建築進行拆遷,對新市區做好規劃並且依法進行拆遷和補償。該政令全文如下:

三門峽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三門峽商務中心區規劃和建設的意見
三政〔2011〕73 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產業集聚區管理委員會,
市人民政府各部門:
為貫徹落實市六次黨代會精神,加快實施「四大一高」
戰略,凸顯豫晉陝黃河金三角區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市人民
政府決定:加快三門峽商務中心區(以下簡稱商務中心區)規
劃和建設,並提出如下意見。
一、強化規劃引領,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商務中心區位於鄭西高鐵三門峽南站周邊,控制范圍25
平方公里,核心區規劃范圍1—3 平方公里,具體范圍和面
積經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論證後確定。要以突出商務、
體現現代、塑造精品、注重功能為規劃理念,立足豫晉陝黃
河金三角區域,依託鄭西高鐵三門峽南站交通區位優勢,緊
盯現代服務業發展方向,圍繞商務、金融、商貿流通、文化
娛樂、城市綜合體等內容,規劃建設高端商住、旅遊集散、
休閑購物等功能區域板塊,有效聚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
強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強城市吸引力,促進城市
快速發展。有關部門要迅速啟動各項規劃和城市設計工作,
確保2011 年底前具備開工建設條件。
二、擴大招商引資,打造高端商務平台
要以「大招商」活動為載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
商務中心區項目建設。堅持按規劃招商、按設計招商、招大
商的原則,依靠優惠政策和措施,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總
部和高端品牌入駐,提高商務中心區品牌形象。要加快完善
相關配套設施,優化服務功能,提升管理能力,為商務機構
和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力爭通過3 年的努力,把商務
中心區建設成為豫晉陝黃河金三角地區重要的現代服務業
聚集地和高端商務平台。
三、強化協調配合,加大建設支持力度
為確保商務中心區規劃建設快速有序推進,要堅持「統
一項目規劃,統一土地使用,統一招商政策,統一城鄉管理」
的原則,加強對商務中心區規劃建設的統一管理。有關縣(區)
政府和市政府有關部門要明確責任,通力協作。市新區辦對
商務中心區內的規劃、建設、土地、招商等工作實施統一協
調管理,項目入駐、建設、土地審批等手續一律報市新區辦
把關;市新區辦要抓緊制定征地拆遷安置辦法,為商務中心
區建設拆遷提供政策依據並做好拆遷協調工作。市規劃城管
執法局負責規劃的編制和審批,負責商務中心區內簽約項目
與新規劃的銜接,在建項目重新審核,不符合新規劃的項目
另行選址、異地置換等工作。市國土資源局要做好商務中心
區規劃范圍內土地的整理和收儲工作,為項目建設做好准
備。市商務局根據商務中心區功能定位盡快制定商務中心區
招商引資有關政策、辦法和宣傳資料,為招商引資工作提供
指導。陝縣、湖濱區政府和開發區管委會要對商務中心區規
劃范圍內的現有建築現狀進行拍照記錄,經所有人確認後建
立檔案。
四、加強監督檢查,嚴格責任追究
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商務中心區規劃范圍內進行建設,要
依法按規定程序到市規劃城管執法部門申請辦理《建設項目
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
證》等相關手續。陝縣、湖濱區政府和開發區管委會是制止
非法佔地、私搭亂建、強栽強種、亂砍濫伐的責任主體,對
轄區內的違法行為要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制止,對違法建築
物和構築物及時拆除,對套取補償資金的行為予以及時處
理,並停止商務中心區規劃范圍內一切宅基地審批。市規劃
城管執法局、國土資源局、住房城鄉建設局要結合各自職能,
做好制止非法佔地、私搭亂建、強栽強種的告知、宣傳、巡
查工作,加大執法力度。同時,要把好用地規劃、建設審批
關,對不按規劃、行政許可程序越權審批,不按法律、法規
出讓或劃撥土地以及制止違法建設活動不力的,要依法嚴肅
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三門峽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九月二日
文件出處:
三門峽市人民政府公報2011 年目錄
http://img.smx.gov.cn/1smx/201112/201112120219021.pdf

『貳』 三門峽市國土資源局

三門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建於1957年,是伴隨萬里黃河第一壩的建設而崛起的一座新興省轄市。東接洛陽,西臨陝西省,南通南陽市,北連山西省,管轄三縣(陝縣、澠池縣、盧氏縣)兩市(靈寶市、義馬市)一區(湖濱區)和一個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面積10496平方公里,總人口223萬人。三門峽市是全國雙擁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河南省對外開放先進市、省級園林城市、省級衛生城市,被譽為「天鵝之城」和黃河明珠。近年來,三門峽市依託資源優勢,積極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初步形成了以能源、煤化工、鋁工業、有色金屬深加工和林果業生產加工五大支柱產業為支撐的區域特色經濟體系,帶動了綜合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

馬進倉 黨組書記、局長

崔宗勤 黨組成員、調研員

陰旭陽 黨組成員、調研員

徐建立 黨組成員、調研員

衛驍 黨組成員、調研員

李光生 黨組成員、調研員

王西鵬 黨組成員、副局長

田寶群 黨組成員、副局長

上官勤學 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馬進倉簡歷:河南新密人,1953年4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大學學歷。1992年5月~1995年6月,洛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辦公室主任、工委委員;1995年6月~2002年1月,洛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工委委員;2002年1月~2004年5月,洛陽市地礦局副局長、黨組成員;2004年5月~2007年3月,洛陽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黨組成員;2007年3月至今,任三門峽市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

【機構設置】三門峽市國土資源局於2001年在原三門峽市土地管理局、礦產資源管理局的基礎上組建而成,是主管三門峽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工作部門。轄澠池縣、義馬市、湖濱區、陝縣、靈寶市、盧氏縣6個國土資源局和開發區建設土地局。內設辦公室、財務科、信訪辦、執法監察科、地籍測繪科、規劃科技科、耕保審批科、土地利用科、礦產資源開發科、儲量勘查科、地質環境科、紀檢監察室等12個科室和市土地開發儲備整理中心、市礦業開發中心、市地產交易中心及市國土資源執法監察支隊等4個二級機構。截至2010年底,共有職工114人,大專以上學歷達97%。

【土地資源】據2010年度變更調查顯示,全市耕地17.70萬公頃,園地5.33萬公頃,林地53.74萬公頃,草地11.22萬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5.37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1.31萬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07萬公頃,其他土地2.61萬公頃。

【耕地保護】2010年,全市經儲備並備案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項目7個,新增耕地941.5公頃,同非農建設佔用耕地298.2731公頃相抵後,凈增耕地643.23公頃,連續12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有餘。全面完善了基本農田保護檔案,共建立縣(市、區)級檔案7套,建立鄉級成果檔案66套,村級檔案1348套。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宣傳力度,2010年,三門峽市共投入經費68萬元,設立大型宣傳標志牌23塊,設立基本農田保護標志53塊,與村民小組簽訂責任書10514份,與農戶簽訂責任書304450份。

【土地利用】2010年市本級處置土地56宗,總面積162.682公頃,總成交價款68579.5986萬元。其中,「招拍掛」出讓17宗,面積55.978公頃,成交價款59029.4794萬元,實現純收益50346.1萬元;協議出讓11宗,面積28.976公頃,出讓價款6886.5392萬元;規劃變更19宗,面積33.923公頃,補交出讓金2663.58萬元;劃撥土地9宗,總面積43.8043公頃。

組織開展了房地產開發市場專項檢查等工作,全市共清查閑置土地4宗,面積6.9707公頃;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國有經營性用地「招拍掛」的六項制度,全市共供應房地產用地197宗,面積703.60公頃,其中出讓154宗,面積550.56公頃,收取出讓金21.8億元,其中通過「招拍掛」方式出讓120宗,面積458.92公頃,收取出讓金20.5億元。市本級共供應土地41宗,面積110.23公頃,其中出讓32宗,面積66.69公頃,出讓總成交價款達7.47億元,比去年同期的5.45億元相比增長了37%。

【建設用地管理】2010年,全市共報批項目建設用地51個批次,總面積903.093公頃,其中農用地769.3093公頃(耕地555.7169公頃),有效保障了244個省、市聯審、聯批等重點建設項目的用地需求。

【土地勘測定界及評估】2010年,三門峽市金土地勘測服務中心累計完成勘界工作371宗,勘測面積1968.48萬平方米,形成勘界報告350餘套2000餘份,繪制宗地圖100多宗200餘份;並積極配合三門峽市國土資源局完成個人住宅樓發證工作92棟。

【地籍及測繪管理】2010年,三門峽市本級共受理國有土地登記108宗,其中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初始登記104宗,變更登記4宗;審批個人住房用地分割登記2869戶;接待土地登記公開查詢100餘宗,整理歸檔地籍檔案100餘卷,更新圖斑200餘個。開展了測繪資質復審換證工作,全市29家測繪單位,22家測繪單位通過了復審換證工作,5家測繪單位是新證不需要換,注銷2家丁級資質單位。新申請的2家測繪資質單位,1家丙級通過審查證書,另一家丁級資質正在審查受理當中。組織開展了「8.29」測繪法制宣傳活動,在全市范圍內設立咨詢台15個,擺設宣傳版面54塊,懸掛宣傳橫幅106條,發放宣傳單1萬余份,接受群眾咨詢5000餘人。聯合有關部門開展了地圖市場檢查工作,對本市火車站、汽車站、各大賓館、書店進行了檢查,沒收「三無」地圖冊30餘本。按規定辦理測繪任務備案和測繪成果匯交工作,完成了三門峽市規劃局沿黃河景觀帶1:1000郵碼航測成圖項目測繪任務備案工作和三門峽市28家測繪單位價值3萬元以上測繪任務成果目錄匯交工作。組織測繪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優質工程獎評選工作,2010年本市有4家測繪單位申報的4項工程項目,獲得了優質工程獎。參加了國家測繪局「蒼穹數碼杯」測繪行業學法用法徵文活動,並獲得三等獎。

【第二次土地調查】截至2010年底,全市第二次土地調查各項工作基本完成。先後按時按要求完成了縣級農村土地利用現狀外業調查與數據建庫、城鎮地籍調查外業調查、與相鄰11個縣(市)涉及的160餘幅1萬余個圖斑的接邊、2009年統一時點變更調查、全市基本農田上圖、國家對該市統一時點更新調查與基本農田成果提出問題的整改與完善等階段性工作。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2010年初,全市6個縣(市、區)的66個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順利通過省、市有關專家審查,並於5月26日前全部通過市政府審批。

【礦產資源】本市礦藏資源豐富,已發現礦產地318個,其中大型礦床46處,中型礦床96處。發現礦藏66種,已探明儲量的有50種,保有儲量居全省前三位的約有31種,已開采利用的27種。黃(黃金)、白(鋁土礦)、黑(煤炭)是轄區的三大優勢礦產。黃金礦產儲量、產量均居全國第二位。有16種礦產居全省之冠(金、錳、鉛、鋅、錫、銻、鉭、鈮、鋰、鈹、銣、硫鐵礦、鑄型用砂岩、砷、雲母、玻璃用砂岩),有9種礦產居第二位(銅、鉬、銀、鎢、磷、壓電水晶、熔煉水晶、石膏、石墨),6種礦產居第三位(鋁土礦、鐵、鎵、白雲岩、伴生硫、水泥配料及粘土)。截至2010年底,全市在有效期內共有礦產資源勘查登記項目148個(包括部辦6個項目),其中,金礦項目33個,鋁土礦項目19個,鐵礦項目29個,鉛鋅礦項目33個,重晶石項目1個,煤礦項目3個,銀礦項目4個,銅礦項目6個,銻礦項目3個,錳礦項目5個,鉬礦項目5個,釩礦項目1個,硫鐵項目1個,白雲岩項目2個,石煤項目1個,鋰礦項目1個,紅柱石項目1個。

【礦產資源管理】2010年,組織編制了《三門峽市非煤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整合實施方案》,並於年底完成了整合任務,整合重點礦區個數為11個,參加整合的礦業權77個,其中采礦權57個、探礦權20個。整合後礦業權減少為47個,其中采礦權37個、探礦權10個;減少採礦權20個,減少35%;減少探礦權10個,減少50%。圓滿完成了149個礦山的儲量動態檢測年度報告、287個礦山企業「三率」指標考核和開採回採率系數核定工作。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成效顯著,全市共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9473.8萬元,其中市本級徵收1650萬元。申報中央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及示範基地建設資金5800萬元。完成了463宗礦業權核查工作,按照部、省要求完成了268宗采礦權換證工作。本年度完成市級采礦權延續15個;新立6個;變更5個。開展了打擊非法違法礦業活動專項行動,無證勘查開采、亂采濫挖、浪費資源等現象進一步遏制。

【地質環境管理】全市新發現的321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建立健全了縣、鄉、村三級監測網路,明確了監測責任人,發放了35000餘份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爭取中央及省級財政地質環境類項目資金1.3億元。篩選、上報了靈寶市豫靈鎮安頭村黃土滑坡等3個地質災害隱患點,並納入2011年省級財政資金治理項目名單。靈寶小秦嶺地質公園獲得了國家地質公園建設資格,澠池韶山地質公園獲得省級地質公園建設資格。由於措施到位,繼盧氏縣、靈寶市後,湖濱區和義馬市分別被國土資源部授予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榮譽稱號。

【執法監察】2010年度全市共開展巡查1550餘次,出動警力4000餘人(次)。市執法監察支隊共開展巡查55次,出動警力137人(次),其中一級巡查區域30次,二級巡查區域25次,到基層鄉所巡查20餘次。全市發生國土資源違法案件511起,其中,違法佔地170起,制止170起,總面積715580.83平方米;違法開采341起,取締341起,立案83起。全年共受理國土資源違法案件(巡查發現、「12336」舉報、上級批轉、政府批轉等)共計74件,其中,「12336」舉報案件共計32宗(土地類案件24宗,礦山類案件9宗),處理到位32宗。市國土資源執法監察支隊自辦案件17起,結案17起,結案率達到100%。到現場勘查40餘次,追繳罰款147萬元,封填非法井口16個,現場勘測定界3次。督促縣(市、區)辦案件57起,結案54起,結案率達到94.7%。

【信訪工作】2010年,全市國土資源信訪工作緊緊圍繞「破難題、保發展、保紅線、保民生、保穩定」的總體思路和要求,主要從「圍繞一個中心、確保兩個到位、抓好三項落實、著力四個重點」四個方面做好此項工作。通過全市系統上下的共同努力,在「兩低、兩高、兩無」工作方面成效顯著,實現了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本市國土資源類信訪事項零京訪、全年零上訪,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和省廳下達的年度信訪穩定工作責任目標,三門峽國土資源局被市委、市政府和省廳分別授予「2010年度信訪穩定工作先進單位」;被市委維護穩定工作領導小組和市三項重點工作領導小組聯合評選為「全市社會矛盾化解工作先進單位、全市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百日競賽活動先進單位」。2010年,該局共接待群眾來訪198批394人次,其中集體訪19批131人次。

【「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全國、全省和全市國土資源領域腐敗問題治理會議後,根據國土資源部、省國土資源廳統一安排部署,從2010年10月份開始在全市國土資源系統開展以整治土地和礦業權交易市場存在的突出問題、整治幹部隊伍廉潔從政存在的突出問題、深化國土資源管理制度體制改革專項行動。

一是堅持把廉政風險點排查作為認真落實「兩整治一改革」工作任務,深入推進國土資源領域腐敗治理活動的基礎性工作來抓,主動作為,扎實工作,將此項工作列入局黨組議事日程,局黨組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此項工作,並結合實際研究制定了具體的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局黨組書記、局長馬進倉為組長,其他領導班子成員任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領導小組,並設立了專門的辦公室,抽調專人,專門負責此項工作,加強了對「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工作的領導。領導小組下設了土地市場治理、礦業權市場治理等五個專業工作組,明確了職責分工,細化分解了工作任務,建立工作責任制,強化督促檢查,確保了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二是把學習貫穿於整個專項活動的全過程,統一印發了學習筆記本、心得體會本,建立了學習制度,制定了學習計劃,堅持每周二、五為集中學習時間,據統計全系統幹部職工人均記學習筆記12000餘字,撰寫學習心得4篇。為加大宣傳力度,局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印專題簡報13期。同時,在局門戶網站建立了專項活動網頁,開設學習交流、工作動態等專欄,為全系統上下深入學習交流建立了平台。切實提高了系統幹部職工對「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的認識,增強了做好「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在全市國土資源系統幹部職工掀起了學廉、倡廉的良好氛圍。三是圍繞「三個層面」全面推進。從個人、部門、組織三個層面,結合從事的崗位、業務和關鍵工作環節,深入查、用心查、細致查、真正把崗位風險查清、查明、查實。黨組成員帶頭自查,組織全局幹部職工結合崗位職責,以科室為單位,從中層幹部到一般工作人員、從正式幹部到聘用人員,全面深入查找廉政隱患,並針對排查出的風險點,實事求是進行風險評估。四是抓好「三個結合」深入排查。為確保廉政風險點排查無死角、無遺漏,本著「自己找、領導提、群眾幫、集中評、組織審」的原則,採取自查與互找相結合、領導點與群眾提相結合、風險查找與完善防範措施相結合的方法,突出以征地供地、農地轉用、規劃、評估、執法監察、土地和礦山權審批、登記發證、資源項目開發、財務、人事等業務方面為重點,全面深入查找思想道德、行為過程、崗位職責、制度機制和外部環境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風險點,嚴格審核把關,並逐一填表登記,建立了台賬,做到了不漏崗、不缺項。五是嚴格「三個等級」分級管理。按照黨紀條規、行政法規、廉潔自律有關規定、腐敗行為發生概率以及可能造成後果的嚴重程度、緊急程度等,評估確定風險點的定級,並根據腐敗風險的變化,及時調整風險等級。全市國土資源系統123個單位,1037名幹部職工,從市局機關科室到各縣(市、區)國土資源局,從縣(市、區)局機關股室到鄉所,從市局領導到鄉(站)所一般同志,全員參與,人人查找,針對現行制度、關鍵崗位、核心業務、重點部位和環節,圍繞征、管、查、減、免、罰、人、財、物「九大節點」,深入扎實開展全面四輪排查,單位共查找風險點599個,其中A級183個;B級119個;C級297個。個人共查找風險點3327個,其中A級1017個;B級717個;C級1593個。清理規范性文件203份。復查復審卷宗1192個。基本完成了廉政風險點排查和自查自糾階段工作任務。六是注重實效,邊查邊改。為把廉政風險點查深、查透、查准,變「風險點」為「安全點」,增強廉政風險防控的主動性,圍繞排查確定的各類風險點和風險等級,從個人自我防控、科室內部防控、單位綜合防控3個層面,有計劃地研究制定在教育、制度、監督等方面的具體防控措施,堅持邊查邊改,局班子成員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制定了《三門峽市國土資源局收繳禮金和有價證券管理辦法》,完善了《三門峽市國土資源局財務管理暫行辦法》,領導幹部廉政承諾制度;立足「前期預防」、「中期監控」、「後期處置」三個環節的廉政風險防線,建立運用廉政「三卡」預警機制。針對可能出現的腐敗問題或發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運用提醒、告誡、糾錯等制度,通過警示提醒卡、警示告誡卡、警示糾錯卡的方式,及時提醒一部分人不犯錯誤,有效控制一部分人少犯錯誤或不犯大的錯誤,著力督導犯了錯誤的人切實改正錯誤,最大限度地教育、挽救犯有一般性錯誤的幹部。

【榮譽稱號】2010年,三門峽市國土資源局被國土資源部評為國土資源管理系統「五五」普法工作先進單位,產業集聚區分局局長仲興民被評為國土資源管理系統「五五」普法工作先進個人,被省國土資源廳評為全省國土資源信訪穩定工作先進單位,衛驍、荊海波獲得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同時,也被省國土資源廳評為(地質找礦)工作先進單位、全省測繪系統先進集體,喬娟芳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余釗慧)

『叄』 三門峽市六局院在城市規劃范圍內嗎

法院起訴,然後對其財產強制執行,當然前提是有資產的話。

『肆』 三門峽市規劃和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下屬事業單位有哪些

有規劃設計院、審圖所、測繪隊、環衛處

『伍』 《三門峽市「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的內容,「四大一高」戰略是什麼時候提出的,在什麼文件上

四高是指報關,運輸,大商業,旅遊和高新技術產業;
四位一體戰略明確專:
海關通關是屬指關於加快三門峽海關,國家鋁及鋁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設的重點。加強經濟的重點,羅三的經濟合作,在黃河金三角四市的區域合作。
圍繞建設「三縱四橫」的交通網路,三門峽市在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區重要的戰略交通樞紐的大交通。圍繞沿310國道與209國道城市和城鎮隆起,大力推進新型城市化的經濟隆起。
一個大型的電子商務是把握四個物流園區大中,上海商業文化廣場,義烏國際商貿城,和其他大型商業項目和三門峽西綜合物流,食品冷鏈物流。
大型旅遊重點建設黃河,黃河的「文化景觀」的旅遊品牌,以提高規劃國際黃河旅遊節投資貿易洽談會的運作水平,文化內涵的風景,真正做到了三門峽引起的全國重要的旅遊目的地,黃河旅遊核心城市和全省旅遊經濟強國。
圍繞建設鄭洛三工業走廊,進一步壯大能源,煤化工,黃金三個省級產業集群,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四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新技術產業,並積極創建全國有影響力的鋁及鋁深加工,裝備製造和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的生產,水果和蔬菜食品加工產業基地。贊同0 |評論

『陸』 三門峽市建築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三門峽市建築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1991年07月24日,主要經營范圍為乙級建版築行業建權築工程設計(憑有效資質證經營)等。
法定代表人:張先鋒
成立時間:1991-07-24
注冊資本:3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1120001000689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三門峽市湖濱區崤山路中段南側帝苑商廈倉庫樓二樓(鴻志大酒店後院)

『柒』 三門峽是什麼時候升級成城市的

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地處黃河流域的三門峽市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成為華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歷史文化對於推進歷史的前進乃至當今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及其深遠的影響。仰韶文化、虢國文化及由老子《道德經》衍化而來的道家、道教文化便是這諸多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
1921年,首先發現於澠池縣仰韶村而命名的仰韶文化是遠古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社會由盛到衰的時期,表面繪制有圖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徵之一。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底,全國共發現仰韶文化遺址5000餘處,其中三門峽市約有200處。2001年,仰韶村遺址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西周時期重要姬姓封國之一虢國對西周歷史與文化的影響廣泛而深刻。20世紀50年代,中央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在三門峽市上村嶺考古發現虢國墓地,並首次對其進行大規模發掘。9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門峽市考古隊聯合對虢國墓地進行第二次大規模發掘。其中,1990年發掘的M2001虢季墓、1991年發掘的M2009虢仲墓分別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6年,虢國墓地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後兩次發掘出土的大量文物是三門峽地區數千年文化的積累和結晶,為虢國歷史與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國內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掀起了研究虢國文化的熱潮。2000年,李家窯遺址被證實為虢國都邑上陽城的所在地,不僅將三門峽的城市歷史上溯到3000年前,而且給虢國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使虢國文化研究達到了高潮。
東周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晚年在函谷關(三門峽市靈寶市境內)著就的《道德經》奠定了中國道家、道教的基礎,其影響滲透到了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道德經》內容涉及哲學、經濟、軍事、養生、倫理、藝術等方面。繼老子後學者,戰國初期,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思想。隨著社會前進,老子思想被後來學者不斷豐富、完善,至漢初形成道家學派。東漢後隨著道教的形成,老子被奉為道教的教祖,《道德經》被奉為道教的主要經典之一。道家哲學成為道教的思想淵源之一。《道德經》自問世後,研究者甚多。80年代後,國內外又興起一股「老子熱」,外國人稱老子的《道德經》是「東方智慧的結晶」。在西方除《聖經》之外,《道德經》譯本最多,影響最大。
此外還有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在靈寶荊山鑄鼎祭天、奠定政權;達摩祖師捨身求法,空相寺作為佛祖圓寂地香火傳世;中國古代四大迴音建築之一的寶輪寺塔昭示著三門峽悠久燦爛的古代文明。三門峽大壩作為銘記新中國根治黃河水害豐功偉績的豐碑更將彪炳史冊。紫氣東來、白馬非馬、唇亡齒寒、完璧歸趙、秦趙會盟等歷史典故就發生在這里。還有大禹、張儀、劉邦、李世民、武則天、杜甫、韓愈、司馬光、上官儀、上官婉兒等歷史人物曾在這里留下足跡、墨跡和詩篇。目前,全市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25處,市級21處,館藏文物7萬余件。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十五」以來,市委、市政府立足於我市實際,確立了發揮比較優勢,大力培育特色經濟,構建區域特色經濟體系的發展思路;突出五大產業基地建設,構築九大產業鏈條,使三門峽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成為河南省最具發展潛力的區域之一。
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335.2億元,「十五」時期年均增長1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33.1億元,年均增長5.4%;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202.3億元,年均增長13%;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99.8億元,年均增長9.8%。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876美元(按2005年末匯率1:8.0608折算,下同),比「九五」末提高943美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82美元。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6.63億元,五年平均增長15.7%。進出口總額達到1.5億美元,年均增加2350萬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86.5億元,年均增加6.7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484.5億元,比"九五"時期累計投資增加1倍以上。一大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後勁。
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經濟結構趨於優化。五年來,第一產業在總量增加的同時,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3.4% 下降到2005年的9.9%,年均下降0.7個百分點。經濟作物比重達到50%以上,比「九五」末提高14個百分點,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林果、畜牧、煙葉等八大地方特色產業增加值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80%以上,全市農業開始向規模化經營、區域化種植、標准化生產方向轉變,現代農業生產格局初步形成。第二產業比重由2000年的52.4%上升到2005年的60.3%,年均提高1.58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增加值所佔比重由2000年的43.8%提高到56.1%,年均提高2.46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3.5%提升到9.3%。能源、鋁、煤化工、黃金生產加工、林果加工等支柱產業的產品鏈條進一步拉長,精深加工產品的比重進一步提高,五大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80%左右,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第三產業比重保持在29%到34%之間,交通運輸、倉儲及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比重下降,郵電通信、房地產、社會服務等新興服務業比重上升。非公有制經濟在結構調整中快速發展,實現增加值120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5.9%;入庫稅金達到10.9億元,佔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65.5%。
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高起點編制了符合市情特點的《三門峽城市總體規劃》和《三門峽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城鎮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城市布局趨於合理,"一主兩副一點"的城鎮格局已經形成,城鎮規模擴大,城鎮化步伐進一步加快。2005年底,城鎮化率達到39.3%,高出全省8.6個百分點。中心城市(包括西城區)建成區面積達到40平方公里,年均增加1.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增加到40萬人。澗河治理工程、沿黃(河)公路、西區的規劃和建設、陝州大道、310國道立交橋的建成,將一城三區有機連為一體,拉大了中心城市框架。城市道路、火車站改造、澗河公園、湖濱廣場、陝州風景區、高陽山風景區、虢國博物館、南山公園、天鵝湖風景區、青龍澗河和倉龍澗河蓄水大壩等一批項目的建設及全國優秀旅遊城市的創建,凸顯了自然山水生態城市風貌,提升了中心城市品位。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集中供熱、供氣、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進一步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副中心城市和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凝聚和輻射功能進一步增強。義馬和澠池城區相向對接發展,東部組團式城市雛形顯現。靈寶市成功創建為全國縣級優秀旅遊城市,北區開發初見成效。盧氏縣通過洛河灘區治理拓寬了城區面積,並獲得了國家綠化城市認證。
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對外開放取得新的進展。國有企業、農村稅費、糧食流通、投融資、財政、行政審批制度等各項體制改革逐步深化。國有企業改制面達到90%以上,在全市范圍內取消了農業稅,率先在全省實行投資項目核准制、備案制,成立了財政統一支付中心,建立了行政服務中心,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環境進一步優化。對外開放成效顯著,五年累計引進省外資金200億元以上,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1億美元,引進美國傑德、英國開曼、香港先鋒等20餘家世界著名企業到我市投資興業。「十五」期間,全市與國外20餘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科技往來關系,有165家企業取得了自營進出口經營權,五年累計實現出口創匯4.63億美元,比"九五"時期增長6.4倍,年均增長43.7%。機械、電子、鋁合金轎車輪轂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逐年上升。湖濱果汁、天元鋁業成功實現境外上市,金渠集團在柬埔寨王國取得黃金開采權,義煤集團、靈寶黃金股份公司等進軍西部地區,「走出去」戰略取得突破性進展。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科技推廣和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五年累計組織實施市級以上各類科技項目500餘項,獲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 90項,其中國家級科技獎1項,省級近20項。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8%左右。全市擁有各類人才達到9萬人。教育事業有了新的發展,「普九」提高目標順利實現,五年累計改造農村中小學危房23.7萬平方米,改造各類學校518所,小學、初中階段學齡人口入學率均達到100%。三門峽市一高、靈寶市一高、三門峽市一中、靈寶市實驗高中成為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中高等教育有了較大的發展和提高。五年累計改造鄉鎮衛生院40所,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逐步完善,醫療救治水平進一步提高。計劃生育工作成效顯著,人口自然增長率年均4.5‰,人口素質顯著提高。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環保、民政等各項社會事業繼續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
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五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人員13萬人,全市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 6.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連年控制在4.5%以內。「兩個確保」得到鞏固,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按時足額發放率、社會保險費代繳率均達到100%。建立了以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為主要內容的險種齊全、覆蓋面廣的社會保險體系,2005年全市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覆蓋面達98%以上,失業職工參保率達90%以上。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改革試點穩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農民生產和生活條件有較大改善。2005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071元,五年平均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35元,五年平均增長6.3%。五年累計脫貧7.9萬人。
編輯本段文化教育
一、基本情況
全市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288所,在校生443804人,教職工27901人,其中專任教師23590人。直屬學校18所,在校生27857人,教職工1850人,其中專任教師1422人。
(一)基礎教育:共有學校1269所,其中普通高中21所、普通初中149所、小學917所、幼兒園179所、特教3所;在校生406216人,其中普通高中55769人、普通初中119915人、小學190013人、幼兒園40519人;教職工25419人,其中專任教師21978人。
(二)職業教育:共有學校16所,其中高等職業學校1所、中等職業學校15所,在校生35699人,教職工1852人,其中專任教師1310人;全市成人教育機構(掃盲班)234個,教職工99人,其中專任教師49人。
(三)民辦教育:全市共有民辦性質學校64所,其中高中2所,初中4所,小學3所,幼兒園55所,在校生共16802人。另有民辦培訓機構141個。
二、主要工作成績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教育系統確立農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地位,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資源,提高師資水平,強化內部管理,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教育事業取得突破性進展。市教育局2000年榮獲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狀」,全市教育系統2001年被評為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單位、榮獲全省推進「兩基」成果獎,1997年至2006年連續十次受到市政府通令嘉獎。
(一)「兩基」工作成效顯著。按照「實事求是、積極進取」的方針,強化政府行為,加強教育督導,全市1996年提前4年完成了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歷史性任務;2000年,6個縣(市、區)全面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工作目標。實現「兩基」工作目標後,市教育局堅持「突出重點、全面提高」的原則,不斷加大「兩基」鞏固提高力度,「兩基」工作達到新的水平,2005年底,初中、小學階段人口入學率達100%,初中、小學在校生鞏固率分別達到99.7%、99.9%;非文盲率保持在99%以上,掃盲鞏固率達100%。
(二)普通高中和幼兒教育發展迅速。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達54199人,比2000年的18044人增加36155人,增長200.37%。市一高、靈寶市一高、市一中、靈寶實驗高中跨入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行列。獨立設置幼兒園在園幼兒41868人,比2000年的18058人增加23810人,增長131.85%;學前一年和三年受教育率分別達到了84%、61%;市實驗幼兒園、陝縣實驗幼兒園跨入省級示範性幼兒園行列。
(三)職業教育有效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1998年8月,經國家教育部、省政府批准建立了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實現了高等職業教育零的突破,目前職業技術學院在校生4230人,開設有供用電技術、建築工程技術等23個專業;中等職業學校中,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3所,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3所,省級重點專業5個,為我市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和中、初級實用技術人才。「十五」以來,全市舉辦各類農民技術培訓班12850餘期,推廣實用技術110餘項,培訓青壯年農民、回鄉知青140多萬人(次),勞動力轉移培訓近16萬人。
(四)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十五」以來,全市投入改善辦學條件經費超過4.8億元,新建校舍58萬平方米,目前全市學校佔地面積達761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達277.5萬平方米。改造農村初中食堂81個,涉及面積3.39萬平方米。實施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消除危房26.9萬平方米,涉及614所學校,共投入資金11182.57萬元。實施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投入資金3566.4萬元,建成教學點152個、衛星教學收視點1008個、計算機教室118個,4月底順利通過了省級驗收;為1200所農村中小學開通了中央電教館衛星教育資源庫。加強圖書儀器建設,教學儀器價值超過2億元,圖書575.7萬冊,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隊伍素質明顯增強。近年來,深入開展了師德師風大討論、先進事跡巡迴報告等系列教育活動,建立了教師師德檔案,廣大教職工普遍樹立了敬業愛崗、以德立教的良好職業道德規范。同時把深化「名師」工程和校本研修、繼續教育作為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的有效載體,全市現有國家、省、市級學科帶頭人和名師283名、骨幹教師 898名;全市小學、初中、高中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由2000年的94.6%、89.5%、68.7%提高到99.6%、95%、75.2%。
(六)社會力量辦學健康發展。截止目前,全市社會力量舉辦的各級各類學校(培訓機構)發展到205所,在校生超過4萬人,初步形成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辦學體系。
(七)教育投入不斷增長。2001—2005年,教育部門的辦學經費總投入分別為45250萬元、50372.3萬元、52915.5萬元、60704.4萬元、81090.8萬元,增長比例分別為9.39%、11.32%、5.05%、14.7%、33.58%。
(八)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市教育局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教學改革為動力」的教學管理理念,形成了高中、初中、小學相互促進,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十五」以來,全市有6425人(次)獲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獎,106人獲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大獎;涌現出223名省級「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幹部」。
編輯本段科技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三門峽市的科技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科技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全民科技進步意識顯著提高,科技發展社會環境得到大力改善,同時科技工作以技術創新為主線,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擴大科技對外開放為動力,以優化科技發展環境、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實施人才戰略和加大科技投入為主要措施,大力推動科技進步與創新,有力地推動了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和農業科技進步,科技已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支撐力量,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
在科技計劃管理方面始終遵循「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指導方針,貫徹落實「科技教興市、工業興市、強工富農」的戰略部署,緊緊圍繞「加快發展」主題和「結構調整」主線,積極組織實施各級科技計劃項目,推動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為三門峽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發展動力。全市共實施科技攻關、星火計劃等各類科技項目1633項,投入資金24.16億元,新增產值36.35億元,利稅6.89億元,研製開發新產品348種,先進適用技術546種,同時也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果。
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方面,把全面加強技術創新、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質量的關鍵性措施來抓,開創了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新局面。1999年三門峽市啟動了實施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項目,加快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步伐。成立了三門峽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市委、市政府相繼出台了「關於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新技術,實現產業化的決定》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快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與產業化的通知」、「關於印發三門峽市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規定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優惠扶持政策,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全市有23家企業被省科技廳認定為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有88種產品被認定為河南省高新技術產品。全市共組織實施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扶持項目4項,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扶持項目1項,國家生產力中心信息化建設項目1項,國家863計劃項目1項,國家火炬計劃項目4項,同時組織實施了三門峽藍雪實業有限公司電子彩色印刷凹版、三門峽天元鋁業集團有限公司60萬只/年鋁合金輪轂、三門峽龍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年產3萬噸酵素菌生物肥料工程等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項目18項;組織實施市級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項目6項。這批項目已實現總投資5.96億元,共落實貸款4.28億元,已獲省、市兩級貼息2253萬元,實現產值6.29億元,利稅1.36億元。截止目前全市從事高新技術產業應用開發活動的企業46家,研製開發高新技術產品215種。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從2000年的7.02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46.89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從2000年的2.6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15.02億元;利稅從2000年的0.93億元預計增加到2006年的4.68億元;出口創匯從2000年的310萬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200萬美元。
在農業科技方面,把推動科技進步與創新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深入貫徹《國家農業科技發展綱要》,以服務「三農」為宗旨,以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效益、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為主攻方向,以強化領導為保證,以實施六大農業科技行動為重點,以擴大科技開放為動力,以科技示範為引導,以增加投入為支撐,大力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改造提升傳統農業,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開創了「三農」工作的新局面。主要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達95%以上;經濟作物比重提高到50%;林果、畜牧、煙葉等八大農業特色產業增加值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80%以上;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322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35元,農業增加值33.1億元,科技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00年的38%上升為46.7%,科技進步與創新已成為我市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結構優化、農民收入增加和農村生態環境改善的主要推動力量。組織實施農、林、牧良種科技行動,優化農業品種結構。近五年來引進牧、果、林、菌、草等新品種達240餘個,建立無公害及綠色蘋果生產配套栽培技術、無公害蔬菜等基地30餘個,年增加效益7000餘萬元;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為重點,積極發展農業高新技術,在生物脫毒組培、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生物肥料、生物飼料、植物生長調節劑以及計算機在農業上應用等領域有了較大進展。投資300多萬元先後建設和開通了黃河農網、三門峽科技成果網、科技信息「戶聯網」、「 農家寶」信息系統、三門峽科普影視在線,使現代科學技術、科技信息、科技知識和專家智慧與農民實現對接。圍繞農業及農村開展實用技術人才培訓及科技交流活動,建立和健全星火人才培訓基地,開展星火人才培訓工作,舉辦各類培訓班12595餘期,受訓人數總計37.6萬人次。積極強化科技示範基點建設,狠抓科技示範帶動戰略,全市先後建立省科技示範鄉鎮6個,市級科技示範鄉鎮20個,各類農業科技園區(示範基地)50個,科技示範村362個,各類科技示範基點1259個,專家大院建立各類農村專業技術合作組織2000多個,會員達12萬人
在科技成果與專利方面也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市共獲得科技成果獎713項,其中獲得省級以上科技成果獎153項,市級科技成果獎560項;申請國家專利998項。
隨著科技事業的發展,三門峽市科技隊伍也日益壯大。全市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5911名,其中高級科技人員1272名,中級科技人員10951名。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三門峽地處豫、晉、陝三省交界處,東與洛陽市為鄰,南依伏牛山與南陽市相接,西望古城長安,北隔黃河與三晉呼應,是歷史上三省交界的經濟、文化中心。 華夏的古老文明、祖國的今朝奇跡、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國的秀麗冰川,在這里得到了巧妙的濃縮和展現,發展旅遊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十分廣闊的前景。厚重的歷史文化為這里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主要有融觀光、登山、避暑為一體,享有「 小華山」之美稱的亞武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四面環山三面水,半城煙村半城田」的陝州老城風景區(陝州公園);風光旖旎、 景觀險勝、古跡遍布的三門峽黃河游覽區等。近年推出的「黃河之旅」旅遊線路,已被國家旅遊局定為14條旅遊專線的第二條,推向國際市場。
編輯本段交通運輸
截止2006年底,全市公路通車里程7133公里,其中油路面里程7069公里,占總里程的99.5%。其中高速公路167公里,二級以上公路618公里,縣鄉公路及村級道路6054.9公里。公路密度達到68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每萬人擁有公路32.3公里。全市76個鄉(鎮),1362個行政村全部通油(砼)路。初步形成了以連霍高速公路、國道310線和209線為主動脈,以南閆路、三洛路、鄭盧路、洛盧路、西鐵路等5條省道為主幹線,以農村公路為支線的公路交通網路,實現了東西暢,南北通的的公路交通新格局。
公路通達能力的提高,極大地促進了我市道路運輸業的快速發展。截止2006年底,全市共有三門峽市汽車站、三門峽市東風汽車站、澠池縣汽車站等8個運輸場站;汽車維修廠(站)538家,其中一類維修廠(站)10家,二類維修廠(站)62家,三類維修廠(站)466家。擁有省際客運線路49條,市際客運線路84條,縣際客運線路82條;全市擁有營運汽車11223輛,其中客運汽車1287輛,貨運汽車9936輛。基本實現了貨暢其流、人便於行,為加快我市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環境。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三門峽曾是夏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西周屬虢國,秦置三川郡,西漢為河南府,漢武帝時置弘農郡,北魏置陝州後一直延續至明、清。
隨著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的建設,於1957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省轄地級市。1962年改為縣級市。1986年1月又調整為地級市。
1986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三門峽市升為地級市,原洛陽地區的澠池、陝縣、靈寶、盧氏4縣劃歸三門峽市管轄。義馬市由三門峽市代管。
1990年,全市共設93個居民委員會。1992年,為適應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形勢,三門峽市內設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駐地在陝州城遺址;開發區管委會下轄向陽、後川、南關、三里橋、韓庄等5個村民委員會。
1993年5月,報經國務院批准,靈寶縣撤縣設市。
2000年底,三門峽市共設76個鄉(鎮)、10個街道辦事處,1347個村民委員會、152個居民委員會,11204個村民小組。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三門峽市總人口2177428人;湖濱區 288746人、澠池縣 328947人、陝縣 343863人、盧氏縣 356431人、義馬市 136543人、靈寶市 722890人。
2005年,鄉鎮區劃調整:11月4日,三門峽市召開深化和完善鄉鎮機構改革工作座談會,撤並鄉鎮和鄉鎮機構改革工作正式進入實質性階段。三門峽市全市原轄76個鄉鎮,根據省委、省政府關於撤並鄉鎮工作實施意見的精神,全市凈撤鄉鎮12個,改設街道辦事處2個,撤並後全市鄉鎮總數為62個。澠池縣:撤銷池底鄉並入陳村鄉,撤銷西村鄉並入果園鄉,撤銷篤忠鄉並入天池鎮,撤銷西陽鄉並入仰韶鄉。湖濱區:撤銷崖底鄉並入交口鄉,撤銷會興鎮並入磁鍾鄉。義馬市:撤銷千秋鎮、常村鎮,改設街道辦事處2個。陝縣撤銷大延窪鄉並入觀音堂鎮,撤銷柴窪鄉並入王家後鄉,撤銷東凡鄉並入菜園鄉,撤銷宜村鄉並入西張村鎮。靈寶市撤銷東村鄉並入寺河鄉,撤銷程村鄉並入陽平鎮。會議要求,撤並鄉鎮工作要在11月20日基本結束,鄉鎮機構改革工作要在12月20日基本結束。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三門峽市轄1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2個街道(其中3個街道尚未向河南省備案)、27個鎮、35個鄉,117個居委會(其中1個由開發區管理,估計也未備案)、1362個村委會,1145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27.48萬。(數據根據:《三門峽市行政區劃簡冊》)

『捌』 聽說三門峽市政府要向三門峽西搬遷陝縣城區是否要變更為三門峽的一個區

這個問題還說不準
等到具體正式的文件下來才有定論

閱讀全文

與三門峽市城鄉規劃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