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太原市迎澤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是什麼單位,為什麼回遷安置房款交這里
你可以選擇面積小一些的不需要補差價的房屋或者選擇貨幣安置,然後拿錢另購房屋。
貨幣補償
貨幣補償作為主要方式。其原因:一是貨幣補償操作簡單,且一次性了斷,不會產生延長過渡期限、被拆遷人或使用人不能及時回遷等後續問題;二是貨幣補償更方便被拆遷人選擇住房,不受地點等方面的限制;三是避免因安置用房質量不好而使拆遷雙方產生矛盾;四是更好地體現新《條例》的立法思想,即有條件實行貨幣補償的,盡可能實行貨幣補償。
《條例》規定了拆遷貨幣補償標准確定的基本原則——等價有償,採取的辦法是根據被拆遷房屋的區位、用途、建築面積等因素,以房地產市場評估的辦法確定。對於貨幣補償的具體辦法各地有所不同,許多地方對此出台了法規或規章予以規范。
產權調換
產權調換,是指拆遷人用自己建造或購買的產權房屋與被拆遷房屋進行調換產權,並按拆遷房屋的評估價和調換房屋的市場價進行結算調換差價的行為。也就是說以易地或原地再建的房屋,和被拆除房屋進行產權交換,被拆遷人失去了被拆遷房屋的產權,調換之後擁有調換房屋的產權。產權調換是房屋拆遷補償安置的方式之一,其特點是以實物形態來體現拆遷人對被拆遷人的補償。無論是居住房屋還是非居住房屋均可採用產權調換的方法,但排除了非公益事業房屋的附屬物。
Ⅱ 太原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的實施意見的重點任務
(一)高水平編制城市規劃。對標一流,突出特色,進一步完善太原都市圈和南部區域規劃,搞好重點地段、引領性項目、精品建築設計。注重規劃的前瞻性、權威性,形成以南部區域為核心、老城和古城為重點、城鎮為基礎、城鄉統籌,多中心、多軸向、多組團的城市空間布局。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在規劃目標和空間布局上協調統一,各類專項規劃與城鄉規劃相互銜接,形成統一的空間框架。加強三縣一市縣域規劃及鄉鎮規劃編制工作,引領城鄉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建立城鄉一體規劃管理體制,強化規劃制定、修改和實施監督檢查,維護規劃的權威性。
(二)加快推進太原晉中同城化和太原都市區建設。按照統一規劃、協調功能、整合空間要求,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推動太原晉中兩市道路、供水、供氣、供熱等設施對接共建,實現互動、互通、共享,在同城化上邁出實質性步伐。落實省委「一核一圈三群」城鎮化戰略布局,加快完善由太原市區、晉中市區、清徐縣城、陽曲縣城構成的太原都市區公共服務設施,積極推進現代綜合交通網建設,引領太原盆地城鎮密集區發展,構建太原城市群基本空間框架。
(三)高標准建設南部區域。按照區域服務中心、創新科教先鋒、交通樞紐門戶、現代產業基地和文化宜居名都的功能定位,充分體現「現代化為基幹、特色化為神韻、人性化為根本」的要求。以中心商務區為核心,先行建設優美環境和基礎設施,逐步推進晉陽湖周邊區域、晉陽古城大遺址等重點地段建設;切實搞好建設項目空間環境和形象設計,加快建設一批一流標志性建築,全面打造歷史傳統與現代風貌相得益彰,山、水、城、林、人和諧共融的現代都市區。同步抓好產業布局和培育,實現產城一體化,力爭五年內核心區初具規模。注重構建南部區域與老城及晉中市區暢通便捷的交通網路,形成現代化商務中心,推動城市重心南移。創新建設模式,實行政府主導下的公司化運作、項目化管理,確保各項目建設成為質優工程和城市形象工程。
(四)積極推進大縣城和小城鎮建設。從提升城鎮功能、支持支柱產業發展入手,大力實施「七個一工程」,加快推進「大縣城——中心鎮——中心村」融合連片發展,引導生產要素向縣城、中心城鎮集聚,建設一批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功能完善、環境整潔優美的小城鎮。把縣城作為城鎮化發展的重要環節,加快大縣城建設,引導生產要素、優勢產業向縣城集中,形成縣域經濟發展核心。加大縣城市政公用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搞好垃圾綜合整治,徹底改變城鎮環境「臟、亂、差」局面。堅持規劃引領,項目支撐、改革推動,支持已經形成一定產業和人口規模、基礎條件好的鄉鎮盡快成為經濟強鎮和縣域經濟次中心,帶動周邊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在每個縣(市、區)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的特色中心鎮予以重點扶持,建設一批循環經濟工業園、綠色農業加工園、現代農業種植養殖園。重點抓好清徐徐溝鎮、古交馬蘭鎮等9個省級重點鎮和尖草坪區陽曲鎮、婁煩縣馬家莊鄉等7個市級重點鎮建設。
(五)加大產業園區發展力度。把園區建設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抓手,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加快現有園區擴區步伐,創新園區體制機制,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促進項目和企業向園區集聚。經濟區提高准入門檻,打造產業集群,培育研發職能,重點發展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療等新興產業。高新區在姚村以南進行擴區建設,培育高新技術產品生產中試職能,堅持「產業基地與科技新城」同建的發展理念,加強與清徐城區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協調,使配套設施更適宜產業發展,功能運轉更適宜創業居住,城市環境更彰顯綠色環保。民營區以現代服務業、物流業為主導,打造輻射黃河中下游經濟區的重要物流集散中心和省城最大化的現代物流功能區;改善生態和人居環境,打造宜居住、宜創業、宜流通的東部經濟高地,近期以南北擴展為主,遠期向東縱深發展。不銹鋼園區依託太鋼資源優勢,有效擴大園區建設規模,加快園區市政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打造一流不銹鋼產業基地。加快山西清徐經濟開發區建設,擴建和籌建食醋工業園、太原鐵路裝備園、太原工業園、汽車配件工業園、物聯網應用產業園、靜脈產業園、東山低碳經濟園、古交煤炭循環經濟園等各類專業特色園區。統籌老城區與產業集聚區功能布局,推動城區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網、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向產業集聚區延伸,銜接好專業園區發展與中心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突出園區特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推進周邊農民就近轉移就業。
(六)加快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按照一流規劃建設標准,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整村拆除、安置優先原則,結合城市發展總體思路,與片區改造相結合,實行統一編制方案、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招商引資、統一整村拆除、統一建設安置模式,統籌規劃,規范管理,提高效能,整體推進「十二五」期間,完成建成區范圍內86個城中村和重點工程建設涉及征地拆遷的城中村改造。通過全方位綜合改造,促進城中村居住環境、生活條件、管理秩序、經濟發展和文化等與城市全面融合,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加大棚戶區和舊住宅區改造力度,對設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環境較差的棚戶區和舊住宅小區實施整容、拆違、補建、配套整治工程,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條件,提高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十二五」期間,基本完成全市棚戶區拆遷改造任務,把棚戶區改造成房屋質量優良、功能完善、生活便利、環境優美的新型城市社區。
(七)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北中環、西中環、建設路快速化改造,打通南內環西街、府東街、南中環西街等東西向主幹道;開通西渠路、太行路等南北向主幹道,使中心城區形成與外圍高速環有機銜接,以快速路為骨架,主次幹道匹配、「十縱十橫加三環」的幹道格局。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力爭「十二五」期末軌道交通2號線、1號線一期主體工程基本完工。結合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打通斷頭路,拓寬瓶頸路,改造小街巷,配建停車場,形成路網長度、密度和動態靜態交通體系科學合理的城市道路系統。加快推進集中供熱二電六期工程、集中供熱瑞光熱電一期工程建設,採用集中供熱、地熱、太陽能等多種供熱形式,將新型農村住宅社區和產業集聚區同步納入供熱管網體系。加大城市燃氣氣源、管線和項目建設,建設煤層氣熱電聯產項目,2015年燃氣氣化率達到98%。加快老城區老化供水管網改造步伐,新城區管網建設和道路建設同步進行,擴大城市供水范圍,啟動分質供水,實行「一戶一表」工程。建設城南污水處理廠,對未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的污水處理廠進行提升改造,大力推行垃圾處理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規劃建設新的垃圾終端處理廠或預備垃圾處理廠。加強城市防洪、消防、抗震等公共安全設施和無障礙設施建設。
(八)加強住房保障能力建設。積極引導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加強市場調控監管,保持投資年均增長25%左右;優化商品房供給結構,鼓勵開發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嚴格房地產開發項目配建廉租住房制度,大力支持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棚戶區改造、公共租賃住房等各類保障性住房建設,建立滿足不同收入家庭、多層次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多渠道籌措保障性住房建設資金,住房公積金增值收益余額、土地出讓凈收益中的20%足額用於廉租住房保障,引導社會投資在產業集聚區建設職工公寓、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進入、退出動態管理機制,逐步拓寬保障范圍,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和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大中專畢業生及有穩定收入的外來務工人員住房問題。
(九)加快綜合交通網路體系建設。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快高速公路、干線公路、農村公路和交通運輸場站建設,提升公路等級。續建太(原)古(交)高速公路和太(原)陽(泉)高速公路,新建二環高速公路,連通太(原)佳(縣)高速公路、在建的龍(白)城(趙)高速公路,形成太原二環高速公路,「十二五」期間爭取建成太原市「兩環七射」高速公路網格局。抓好108國道東山過境線、307國道東山段改造、省道雙陽線改造、省道榆古線改造、古交婁煩過境線及太佳高速公路婁煩連接線等國省干線公路項目建設。修建環城貨運通道,緩解城市過境車輛交通壓力,徹底解決過境貨運車輛對市區的環境污染問題。優化公路網結構,暢通市域出口公路,將黃寨——康家會、古交——米峪鎮、潘家莊——岔口和清徐——東陽(晉中市)等縣級公路改造提升為省道。實施縣鄉公路升級改造工程,提高技術等級和路面等級,不斷優化路網結構,提高公路通達深度和通行能力。加快農村街巷硬化建設速度,實現我市農村街巷硬化全覆蓋。逐步建立層次分明、運作高效,與民航、鐵路和城市公共交通協調發展的公路客貨運樞紐場站體系,進一步鞏固太原市國家公路主樞紐地位。
(十)加快園林綠地建設。實施園林綠化增量、城市公園升級工程,大幅提高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繼續建設汾河景觀帶南延工程,重點建設華夏公園、長風公園、晉商公園、南內環西街公園、南寨公園二期、動物園二期、龍潭公園周邊改造、蘭泉公園、和諧公園、工業遺產公園、晉祠公園擴建等大型公園綠地,增設一批區級公園和專類公園。在舊城區開展園林綠化單位(社區)創建活動,建設街頭綠地及居住小游園,栽植添綠,見縫插綠,拆舊造綠,擴大中心區公共綠地面積。全面開展主要道路、邊山支河景觀化改造,將兩側防護綠地改造成兼有休閑美化功能的帶狀公共綠地。結合環城林帶工程建設要求,打造一系列高標准綠化郊野公園(包括晉陽湖公園擴建、太山植物園、汾河公園南延、柴村生態園、西山萬畝生態園擴建等),作為城市公園綠地的補充完善。
(十一)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堅持建管並舉、重在管理原則,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創新城市管理模式,管理重心下移,引入企業化管理方法,綜合運用行政、法律、市場、技術等手段,實現管理的精細化、規范化、常態化。大力推進「數字太原」成果應用,數字城管向三縣一市延伸。實施公交優先戰略,加快智能交通系統、公交場站、公交換乘樞紐和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統建設,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深入開展「城鄉清潔工程」,加強清掃保潔,重點整治集貿市場、背街小巷、城鄉結合部、城中村等衛生死角;規范攤位擺設,重點整治佔道經營,保證道路功能;規范廣告牌匾設置,重點整治商店招牌(匾)亂設亂掛。通過精細化管理,達到「兩年大變樣、五年達一流」目標。
(十二)拓寬城鎮化建設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模式,構建符合國家政策的多元化融資平台,突破城市建設投資約束瓶頸。科學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強化和改進商業性開發用地徵收、儲備、整理、出讓等環節管理,把有限的土地資源配置到升值空間最大、經營業績最好的融資平台上去,形成儲備、增值循環鏈條,為城市建設提供可持續資金來源。積極引進太鋼、太重、焦煤等有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和民營企業參與城建融資平台建設,提升融資平台的償債和抗風險能力。採用抵押、質押等方式,將道橋收費權、管網經營權、廣告經營權等城市資源轉化為城市資本,注入融資平台,實現城市公用資源增值最大化。創新項目建設管理模式,拓展項目融資渠道,引入BOT、BT、TOT、信託等投融資方式,注重利用資本市場融資,積極爭取世行貸款,發行城市建設債券,為城市建設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撐。
(十三)保障城鎮化發展用地。按照節約和集約用地的原則,堅持增量建設與存量改造並舉,優先保障南部區域、產業集聚區等重點用地需求。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內,做好重點發展區域和項目集聚區近期建設用地涉及的集體土地徵收前期准備,根據開發需要和年度土地利用計劃指標等情況實施轉用徵收,以供建設項目使用。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以城鄉用地結構調整為紐帶,顯化城鎮土地價值,將土地級差收益返還農村,促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
(十四)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普遍關懷與重點關懷有機結合,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制度,統籌非公有制企業、城鎮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等群體參保,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提高統籌層次。完善城鎮職工和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全面落實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切實做好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工作。努力解決體制轉軌歷史遺留問題,實現「三個全部,一個重點」。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鞏固提高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水平,實現「社會保障一卡通」。建立健全以城鄉低保、農村五保供養、醫療救助為基礎,臨時救助為補充,與廉租住房、教育、司法等專項救助制度銜接配套,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體系,切實保障困難群體基本生活。
(十五)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科學制定鄉鎮規劃,創新村莊規劃編制制度,形成市、縣、區共同編制規劃工作機制,分期分批完成我市新農村規劃編制任務。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要求,繼續搞好重點推進村建設,啟動實施新農村連片建設提升工程,全面提高農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社會管理水平。抓好亮點連片示範區建設。圍繞主導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進一步提升新農村建設省級重點推進村檔次水平,充分發揮典型帶動聚集示範效應,在每個縣(市、區)集中打造不同類型的新農村建設亮點連片示範區,形成連片發展格局。深化農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快農村水、電、氣、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抓好水庫除險加固和中小型灌區續建配套及維修改造、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防汛抗旱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管護機制。推進農村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在完善提升「五個全覆蓋」工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新的「十個全覆蓋」,不斷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努力構建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網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結合城鄉清潔工程全面推行「村清掃保潔、鄉收集管理、區集中運轉」的環衛管理模式,形成城鄉清潔衛生一體化管理體制。繼續推進農村大中型沼氣和秸稈氣化工程建設,加快發展循環農業和清潔農業。積極推進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和歷史遺留工礦企業污染治理,開展集中連片村莊區域性污染綜合整治。廣泛開展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文明村鎮創建活動,推進以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為主要內容的「三清工程」和以村莊硬化、綠化、凈化為重點的村容村貌整治。

Ⅲ 太原市中建建設有限公司怎麼樣
太原市中建建設有限公司是2010-12-03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長治路恆實城市廣場B-10號 201。
太原市中建建設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40100566307239Y,企業法人石鳳凱,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太原市中建建設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電力工程;建築工程;裝飾工程;煤炭、電線電纜、變壓器、配電櫃、建築裝潢材料、鋼材、五金交電、普通機械設備銷售;房地產營銷策劃;物業管理;電子產品的銷售及安裝;樓宇亮化工程。(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山西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1813564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5000萬以上 規模的企業中,共146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太原市中建建設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Ⅳ 深圳和太原哪個城市建設好
我覺得還是看你們喜歡哪個城市吧,旅遊嘛沒有定論的吧要去玩玩還想那麼多干嗎呢.看你們是喜歡去看貴州
Ⅳ 太原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政府及其職能部門還應該在哪些地方改進
首先要加大宣傳使廣大的市民養成講文明愛文明的行為習慣。對城市中一些不文明的行為,要加大處罰的力度。
Ⅵ 太原市正在建設第幾屆全國文明城市
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公示時間為:2017年9月14日—2017年9月20日。全國文明城市是每隔三年評選、表彰一屆。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評選的周期為2015-2017年,其中前兩年是進行年度測評,則第三年進行綜合測評,三年成績按照一定比例相加得出總成績,依據總成績的排名來確定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 全國文明城市簡稱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市民整體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較高的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是反映中國大陸城市整體文明水平的最高榮譽稱號。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一共包含89個):省會城市(5個)、直轄市城區(4個)、地級市(30個)、縣級市和縣(50個)。
Ⅶ 太原和西安城市建設對比一下!看看城市面貌怎樣
西安市陝西省會,是中國西部重鎮。是中國8大城市之一,
太原只是普通的省會城市,無論從市容建設還是城市人口,平均收入。科技發展水平來講西安都占優勢。
Ⅷ 從太原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到小店區東橋村座幾路車
公交線路:870路 → 312路,全程約21.4公里
1、從山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步行約1.5公里,到達火車站(五一東街)站
2、乘坐870路,經過30站, 到達真武路通達街口站
3、乘坐312路,經過2站, 到達東橋站(也可乘坐312路劉家堡方向)
4、步行約390米,到達東橋村
公交線路:870路 → 303路,全程約23.0公里
1、從山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步行約1.5公里,到達火車站(五一東街)站
2、乘坐870路,經過26站, 到達康寧街東口站
3、步行約160米,到達富士康園區(海棠灣)站
4、乘坐303路,經過8站, 到達東橋站
5、步行約400米,到達東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