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青島創城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為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首批「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2005年10月26日,青島市以全國副省級城市測評排名第二位的優異成績,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表彰大會上,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首批「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青島市跨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標志著城市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更加協調發展,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達到更高水平。
以增強公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四有」新人,提高全社會的文明水平為目的,以思想道德建設、經濟建設、民主法治建設、科技教育文化建設、環境衛生人口建設為主要內容,以綠化、凈化、美化環境和優質服務為突破口。
(1)青島城鄉建設局擴展閱讀:
青島創城的相關要求規定:
1、1999年2月13日,市委、市政府印發《關於深入開展創建文明城市的決定》,提出「把創建文明城市作為兩個文明建設的總抓手」。同年9月,青島市獲得首批「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稱號。2002年,中央16家新聞媒體對青島市創建文明城市工作進行了集中宣傳。
2、2003年12月3日青島市制定《關於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意見》,確定力爭進入首批全國文明城市行列的奮斗目標,並將這一目標寫入市委九次黨代會和歷次全委會議報告,列入2004年、2005年政府工作報告。當時,全國680多個城市中符合申報資格的有98個。
3、2004年7月,在「市民月」中開展「我為創建文明城市獻計策」活動,吸引群眾廣泛參與。通過知識問答、手機簡訊、宣傳畫、明白紙等多種形式,提高群眾對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知曉率、支持率和滿意率。
㈡ 青島市生態環境分析與生態市建設
一、青島市生態系統分析
1.青島市生態系統的特徵及總體框架
(1)生態系統的總體特徵
1)海陸交互作用,生態敏感性強。青島市陸地總面積107×104km2。海岸線總長730km。港灣眾多,海陸交互作用強烈,對外界干擾的敏感性很強。
2)生態系統的結構較為復雜。青島是低山、丘陵、平原交錯,生態功能互補性強。濕地生態系統面積較大,且類型多樣。此外,河網系發育良好,成為海陸物質、能量交換的重要廊道。因此生態系統優化協調的潛力較大。
3)生態系統的生產潛力大。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域,由於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水熱資源充足,水熱同季,生物活動頻繁,生態系統的自然生產潛力較高。
4)人類活動強烈、景觀破碎性嚴重。青島市位於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人口密集,經濟發展迅速,自然生態景觀破壞嚴重,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喪失嚴重(謝花林等,2005)。
(2)海陸生態系統總體構架
海陸兩大生態系統的交互作用維持著青島市生態系統的平衡,山地和丘陵形成陸地的基本構架,是陸上物質的主要來源,即是重要的水土保持區域。陸上河流和近岸地區是海陸相互作用的重要通道,也是海洋與陸地的物質交流網路。河流三角洲、海灣和潮間帶濕地區是維持海陸兩大生態系統能量交換、保持其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的生態敏感區。
(3)海陸通道與重點生態區
大澤山、大小珠山地區和嶗山是青島市重要的陸上物質來源區,構成青島市重要的陸源生態區。大、小沽河是青島市具有大尺度空間范圍的海陸物質交換通道,幾乎貫穿全市,其次是膠萊河及其支流。近海海域、潮間帶濕地和河流三角洲是陸上物質匯集區,構成本區重要的海匯生態區。因此,陸上重要的陸源區、物質交換通道和海匯區是需要保護的重點生態區。
2.青島市的主要生態問題
1)海陸交互地帶的喪失;
2)生物多樣性減少;
3)河湖萎縮;
4)水土流失加劇。
二、青島市生態系統可持續利用與生態市建設
1.青島市生態系統持續利用
地理條件是城市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是城市演化的保證。這二者不僅為城市發展提供空間載體和維持正常運轉的各種物質與能量,並使其在城市內良性流動,而且還容納、消減城市系統產生的廢棄物,減輕城市壓力。復雜多樣的生態系統結合多元的城市自身系統交互作用為城市發展創造了優美的環境條件和蓬勃發展的動力源泉,這是區域城市可持續發展和良性循環的物質基礎。近年來,城市的發展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致使原有生態平衡遭受破壞。這種影響已經滲透、影響、危及到了產業體系、自然生態系統、區域可持續發展,甚至人類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因此,需要科學認識區域生態系統的特徵,合理地管理區域生態系統,確定其發展的方向。生態系統管理正是管理者與科學家之間的橋梁,可以實現生態系統多個產出目標及其整體性(或可持續性)。運用生態系統管理的相關理念,青島市區域生態系統持續管理的對策建議如下(謝花林等,2005):
1)維護和強化區域整體山水格局的連續性;
2)保護和恢復區域濕地生態系統;
3)以循環經濟理念推行工業生態化策略;
4)進行基礎生態環境保護建設;
5)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環境保護工程;
6)實施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
總之,在區域生態系統中,資源開發和產業布局與自然生態環境息息相關,以自然要素為主的自然生態環境在區域中的發展與保護應受到重視,因此,區域空間的生態系統管理要有利於自然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完善調整,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有害沖擊,同時應根據景觀生態學的相關原理,保持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促使系統結構完整多樣,保證自然生態系統的空間規模和空間關聯。生態系統管理在我國尚處在探索階段,這里以青島市為例初步探討了區域生態系統持續利用管理的框架和對策,但區域生態系統持續利用管理的理論與方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2.青島生態市建設規劃
(1)生態市建設的基礎條件
1)優勢條件:優越的地理位置,明顯的區位優勢;良好的經濟基礎、穩定的社會保障;扎實的工作基礎、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豐富的自然資源、優良的生態環境本底。
2)制約因素:社會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還相當大,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制約青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生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
3)形勢與任務:「大而強、富而美」宏偉目標的構想,為青島生態市建設提供了有利契機,生態市建設是青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是青島提高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2)規劃目標與規劃實施戰略部署
為加快生態型城市建設步伐,青島市政府將生態市建設列為一項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系統工程,科學規劃生態市建設,確立了三步實施目標。第一步:2007年以前,完成重點區域和重點項目的生態環境保護及基礎設施建設,集中解決對生態環境質量至關重要的問題,使生態市建設的各項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第二步:2008~2015年,用8年左右時間,使生態環境質量全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生態型產業體系初見規模,基礎設施和生態法制建設基本完善,形成基本適應可持續發展需要的良性生態系統。第三步:2016~2020年,全面實現生態市建設規劃目標,形成合理的經濟結構和城市布局結構,具備完善的環境基礎設施和污染預防控制系統,環境質量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建成比較完善的城市生態系統。
(3)生態功能區劃
生態功能區劃採用三級分類體系。一級區劃分為「三區一線」,即山區丘陵結構性控制區、環膠州灣及兩翼沿海產業重點發展區和中部平原生態農業發展區3個一級區,一線為海岸線。二級區劃將3個陸域一級區劃為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保護性利用區、引導性開發區和建設開發區;將近岸海劃分為開發利用區、治理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特殊功能區、預留區。三級區劃是在二級區的基礎上,將青島劃分為11類、53個三級區。
(4)其他
1)生態經濟體系建設。
2)資源保障體系建設。
3)生態環境體系建設。
4)人居環境體系建設。
5)可持續發展安全體系建設。
6)生態文化體系建設。
7)重點建設項目。以規劃近期為重點,開展10項重點綜合建設項目,包括生態文明建設項目、膠州灣沿線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嶗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項目、中心城市自然生態體系建設項目、區域自然生態體系保護與建設項目、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綜合整治項目、水庫水源地面源污染防治項目、採石場恢復治理項目、小流域水土流失控制恢復項目、海洋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生態工業示範項目。
㈢ 青島和濟南哪個城市建設的好
青島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要比濟南好。
城市規模:青島是山東省第一大城市,城區規模最大,人口最多。
設區數量:青島7個區,濟南6個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