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今年城鎮居民醫保啥時候開始交費,交多少錢
2020年城鄉居民醫保2019年12月底前為集中繳費時間,繳期延長至2019年12月25日。20年城鄉居民醫保個人繳費標准按每人每年不低於250元繳納。
醫保按照繳費標准和待遇水平相一致的原則,為城鎮居民提供醫療需求的醫療保險制度。
(1)城鄉居民醫療保險30元擴展閱讀
參保材料
2019年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准新增30元,達到每人每年不低於520元,新增財政補助一半用於提高大病保險保障能力(在2018年人均籌資標准上增加15元);個人繳費同步新增30元,達到每人每年250元。
2019年底前實現兩項制度並軌運行向統一的居民醫保制度過渡,在制度政策「六統一」基礎上,進一步統一經辦服務和信息系統,提高運行質量和效率。
㈡ 2019年我交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第二檔310元,請問其中含大病保險嗎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大病保險所指的「大病」是以費用來確定的,而不是醫學上的大病概念。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主要目的在於進一步完善醫保制度,提高醫療保險保障水平,避免一個家庭出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發生。同時為了規范大病保險報銷流程,確保大病醫保基金安全,我國制定了大病保險起付標准。那你知道現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起付標準是多少?
大病保險起付標準是多少?
【答】:目前我國政府暫未制定條例對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起付標准進行統一規定執行,一般由各省市根據本地實際情況自行制定。例如2015年山東省全省居民大病保險起付標准為1.2萬元,個人負擔的合規醫療費用1.2萬元以下的部分不給予補償。再例如湖南省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起付標准由各市州確定,原則上起付線標准不高於本地區統計部門公布的上年度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保困難群眾大病保險補償起付線降低50%。如需了解更多,請撥打本地社保局服務熱線12333。
【相關問題】:城鄉居民大病醫保范圍包括哪些?
一、山東省居民大病保險起付標準是多少?報銷比例是多少?
【回復】:現行山東省居民大病保險起付標准為1.2萬元。其個人負擔的合規醫療費用1.2萬元以上(含1.2萬元)、10萬元以下的部分給予50%補償;10萬元以上(含10萬元)、20萬元以下的部分給予60%的補償;20萬元以上(含20萬元)以上的部分給予65%補償。一個醫療年度內,居民大病保險每人最高給予30萬元的補償。
二、居民大病保險起付標準是什麼意思?全國統一嗎?
【回復】:居民大病保險起付標準是指參保人員一個自然年度內個人負擔的合規醫療費用累計超過一定數額的醫療費用。目前我國政府沒有統一規定居民大病保險起付標准。
三、天津居民大病醫保報銷比例是多少?咨詢電話多少?
【回復】:目前天津市居民大病保險報銷標准為,在一個年度內,參保人員患病住院(含門診特定疾病),在基本醫療保險報銷後,政策范圍內個人負擔部分的醫療費用,累計超過2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部分,納入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給付范圍。2萬元以上至10萬元(含)以下部分,給付50%;10萬元以上至20萬元(含)以下部分,給付60%;20萬元以上至30萬元(含)以下部分,給付70%。
㈢ 城鎮居民醫療保險600元一年我已付,今天看病為什麼還要自已實打實的付費
城鎮醫療保險只報銷住院費用,門診不報銷的。
㈣ 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中的長期護理險是什麼怎樣申請
長期護理保險是以長期處於失能狀態的參保人群為保障對象,重點解決重度失能人員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等所需費用和服務保障問題的社會保險制度。這也是我市建立「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醫療救助補充保險制度」等四重保障制度後又一重保障制度。
依據我市老齡化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護理需求、護理服務成本以及保障范圍和水平等情況,為滿足職工、居民等參保人員的差異化需求,我市設置了兩種繳費待遇模式:
我市設置了兩種繳費待遇模式:
·即參保職工每人每年籌資100元,長期護理保險基金按70%報銷
·城鄉居民每人每年籌資60元,長期護理保險基金按60%報銷兩種模式。
長期護理保險啟動 如何申請、待遇標准看這里
基金籌集方面
長期護理保險啟動 如何申請、待遇標准看這里
我市借鑒全國試點的經驗,通過醫保統籌基金劃轉、財政補助、個人繳費等多渠道籌集資金,建立多元籌資機制。比如,城鄉居民長期護理保險基金籌集包括基本醫保統籌基金每人每年劃撥30元,市財政補助10元(省財政直管縣自負)、縣財政補助10元,個人繳納10元。
據了解,試點期間,長期護理保險首先解決長期重度失能人員的護理問題。我市長期護理保險提供醫療機構護理、養老服務機構護理、居家護理三種護理方式。試點期間按照「居家為主,機構為輔,注重親情,引導專業」模式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工作,政策向居家護理適當傾斜,報銷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今後,根據試點運行情況將逐步擴大長期護理保險覆蓋人群范圍。
相關鏈接:
如何申請長期護理保險
(一)申請資格。參加城鎮職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人員,因年老、疾病、傷殘等導致失能,經過不少於6個月的治療,不能康復的,可申請長期護理保險待遇。
(二)申請評定流程。一是提出申請。參保人或代理人向承辦商業保險公司提出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定申請;二是受理申請。承辦商業保險公司接到申請後,對參保人員失能等級評定申請資料進行核查,通過核查的制定失能評定計劃。三是失能評定。失能等級評定小組在申請人或代理人提交申請資料後15個工作日內,對符合失能等級評定申請條件的申請人進行現場信息採集,也就是上門評定。現場信息採集完成後的7個工作日內,評定委員會作出失能等級評定結論。四是結果公示。失能等級評定結論作出後5個工作日內,縣(市、區)醫療保障部門將達到重度失能標準的參保人信息,在公示欄和門戶網站公示,公示期 5 天。經公示無異議的,評定委員會作出的失能等級評定結論生效。公示完成後,承辦商業保險公司將評定結論書送達申請人。五是復評。對評定結果有異議的,按照規定可以提出復評,復評的流程和初評類似,復評結論為最終結論。
經評定不符合長期護理保險待遇支付條件的參保人員,自評定結論做出之日起6個月後,因病情或生活自理能力發生變化的,可再次申請評定。
(三)申請資料。長期護理保險的申請資料包括石家莊市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定申請表,申請人社會保障卡原件和復印件,申請人或代理人有效身份證(戶口本)原件和復印件,病歷資料的復印件及相關資料,評定委員會規定的其他資料。
長期護理保險的待遇享受方式、待遇標准
(一)待遇享受方式。主要包括機構護理和居家護理兩大類。經失能等級評定符合長期護理保險待遇支付條件的失能人員,自評定結論確定次月起享受長期護理保險待遇。參保人員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機構護理或居家護理。選擇居家護理的參保人員,可選擇定點護理服務機構提供的居家護理或參保患者的家人、親戚、鄰居等(以下簡稱個體服務人員)提供的居家護理。
參保人員在定點護理服務機構發生的護理費,應個人負擔的部分,由個人直接與定點護理服務機構結算;應長期護理保險基金負擔的部分,由定點護理服務機構記賬。記賬的長期護理保險費用,由承辦商業保險公司按月結算。
參保人員選擇個體服務人員提供護理服務發生的護理費,應個人負擔的部分,由參保人員直接與個體服務人員結算;應長期護理保險基金負擔的部分,由承辦商業保險公司按月發放給個體服務人員。
護理服務方式也非一成不變,經個人申請後可以變化,自變更的次月起按照新的服務方式對應的支付標准和方式支付待遇。
(二)待遇享受標准。實行按床日限額和按比例支付相結合的待遇標准。屬於長期護理保險基金支付服務項目范圍及支付標准以內的費用,不設起付線,由長期護理保險基金和個人按比例分擔,超出限額部分由參保人員負擔。
參保人員按床日限額標准享受待遇,每床日限額標准為醫療機構護理60元,養老服務機構護理50元,居家護理40元。選擇醫療機構護理和養老服務機構護理的參保患者,城鎮職工按照床日限額標準的70%支付;城鄉居民按照床日限額標準的60%支付。
居家護理在相應機構護理支付比例的基礎上提高5個百分點。
長期護理保險參保繳費年限累計滿十年後,每增加兩年支付比例按相應標准提高一個百分點,提高部分最高不超過八個百分點。
按一個月30天計算,城鎮職工選擇醫療機構護理的,長期護理保險基金支付1260元,選擇養老機構的1050元,選擇居家護理的900元;城鄉居民依次是1080元、900元和780元。
㈤ 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區別
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與新農合的區別:
一是覆蓋的人群不同。城鎮居民醫保主要覆蓋城鎮戶籍的居民,新農合主要覆蓋農村戶籍居民。
二是管理的部門不同。城鎮居民醫保主要由人社部門管理,新農合多數地方由衛生部門管理。
三是保障待遇的側重點不同。城鎮居民醫保主要保住院和門診大病兼顧普通門診,所以住院及門診大病待遇都要高於新農合。新農合的門診待遇水平要高於城鎮居民醫保。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是指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其採取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的方式籌集資金。
2002年10月,中國明確提出各級政府要積極引導農民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9年,中國作出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戰略部署,確立新農合作為農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地位。2015年1月29日,國家衛計委、財政部印發關於做好2015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通知提出,各級財政對新農合的人均補助標准在2014年的基礎上提高60元,達到380元。
2017年,各級財政對新農合的人均補助標准在2016年的基礎上提高30元,達到450元,其中:中央財政對新增部分按照西部地區80%、中部地區60%的比例進行補助,對東部地區各省份分別按一定比例補助。農民個人繳費標准在2016年的基礎上提高30元,原則上全國平均達到180元左右。探索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各方承受能力相適應的穩定可持續籌資機制。
㈥ 城鄉居民醫療保險70元和280元有什麼區別
2014年四川省委一號文件,拒絕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征制備統合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2017年繳交標准
分兩個檔次:一檔每人每年120元,二檔每人每年280元。
每戶家庭成員必須按同一檔次繳納。
一檔和二檔區別在於:繳納費用有所不同及缺席比例有所不同。
例如:呂某因患慢性支氣管炎在市定點二級醫院住院,缺席范圍內花費1萬元,如果是一檔繳交=(缺席范圍內花費-起付線)*75%=缺席7200元,是二檔繳交(缺席范圍內花費-起付線)*80%=缺席7680元,二檔較一檔繳交多缺席480元。
門診醫療費用缺席
參保居民在參保地二級及以下定點醫療機構可每年缺席70元門診費,家庭成員可共用,當年特有完了,結余可結轉以後年度之後用作。
㈦ 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繳費有什麼用
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在保障群眾基本醫療、防止因病致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醫療保障問題,不斷完善醫療保障制度。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2003年,開始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7年,開始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這三項醫保制度在不同時期針對不同人群相繼建立,在保障群眾基本醫療、防止因病致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這種體制分割、制度分設、經辦分散的城鄉二元結構也帶來了不公平的問題。特別是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籌資模式、繳費標准相近,享受待遇卻有較大差別。
為此,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關於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
城鄉居民醫保整合後,報銷就高不就低、用葯就寬不就窄、定點醫院就多不就少,給參保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7)城鄉居民醫療保險30元擴展閱讀:
2020年6月,國家醫保局、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印發《關於做好2020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確2020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均財政補助標准增加30元,達到每人每年不低於550元;
原則上個人繳費標准同步提高30元,達到每人每年280元。同時,立足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大病保險運行情況,統籌提高大病保險籌資標准。
過去,患者以年度計的高額醫療費用,超過當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才達到大病保險起付線。如今「全面落實起付線降低並統一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避免患者陷入「山窮水盡」窘境,體現政策良苦用心。
㈧ 城鎮居民醫療保險 最多能報銷多少,
在一個結算年度內,發生符合報銷范圍的10萬元以下的醫療費,三級醫院起付標准為659元,報銷比例為50%上限為2000元;二級醫院住院起付標准為300元,報銷比例為55%;一級醫院不設起付標准,報銷比例為60%。
(8)城鄉居民醫療保險30元擴展閱讀:
農民工和靈活就業人員可參加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保
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范圍包括現有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所有應參保(合)人員。居民以家庭、在校學生以學校(以身份證為基本信息)為單位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行年繳費制度。農民工和靈活就業人員依法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有困難的可按照統籌地區規定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不得同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對城鄉居民中五保供養對象、低保對象、喪失勞動能力的重度殘疾人、低收入家庭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及當地政府批準的其他人員,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個人繳費部分,通過城鄉醫療救助等渠道予以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