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均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一個概念嗎
農民人均純收入,是指經國家統計局批准;農業部制定的農村經濟收益分配統計報表內中的"農民人均所得容"。其計算公式是: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村經濟總收入-總費用-國家稅金-上交有關部門的利潤-企業各項基金-村提留-鄉統籌)÷匯總人口。
可支配收入 指調查戶可用於最終消費支出和其他非義務性支出以及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來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總收入扣除經營性支出、交納的個人所得稅、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費以及調查戶的記賬補貼後的收入。計算公式為:
可支配收入= 家庭總收入-經營性支出-交納個人所得稅-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支出-記賬補貼
人均收入 國家統計局沒有這種提法
『貳』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意思是什麼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可以用來自由支配的收入,是總收入中扣除應繳納的所得稅和個人交納的各種社會保障支出以後的收入
今年上半年,江西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80.7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11.06元,增長11.7%。
『叄』 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和城鎮人均收入tm有什麼不同
城鄉是城市和農村在一起的人均收入,目前還較低,因為農村收入較低。城鎮人均收入范圍僅限城市人口。
『肆』 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兩個"翻一番"怎麼算
您好!抄
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這是首次將城鄉居民收入倍增目標寫入黨代會的報告當中.黨的十六大提出,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十七大提出,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兩次大會均未對居民收入增長提出具體量化目標.而十八大報告中,首次將經濟總量倍增與人均收入倍增的目標同時提出,"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
這集中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順應了廣大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生活的期盼.經濟總量倍增與人均收入倍增這兩個"硬指標"的出現,使全面小康的圖景在百姓心中變得更加清晰、溫暖.
『伍』 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是啥意思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現金收入能用於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它是家庭總收入扣除交納的所得稅、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費以及調查戶的記賬補貼後的收入。
可支配收入=(家庭總收入- 交納的所得稅- 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支出- 記帳補貼)/家庭人口
『陸』 城鎮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什麼意思
首先國家對工資性收入的定義是「不論是由工資科目開支的,還是工資科目以外的其他經費開支的;不論是計入成本的,還是不計人成本;不論是國家承認的,還是國家不承認的;不論是國家規定列入計征獎金稅項目的還是免徵獎金稅項目的;其支付形式,不論是以貨幣支付,還是以實物形式支付的,都應計人工資總額。」就是不管是獎金還是其他的一些福利都應該算在工資性收入里邊。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居民總工資性收入/居民總人數。
『柒』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怎麼計算
城鎮居抄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計算公式襲:
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總收入- 交納的所得稅- 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支出- 記帳補貼)/家庭人口
所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的是調查戶可以用來自由支配的人均收入。它將調查戶家庭的總收入,扣除個人所得稅、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支出,再除以居民家庭的常住人口,得出該數據。
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是當年統計上年度的,根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2月28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增長8.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3%;
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0883元,增長8.3%。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比上年增長7.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31554元,增長8.3%。所以2018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
『捌』 如何提高城鄉居民收入
一、積極拓寬就業渠道,鼓勵自主創業。
1、擴大就業規模,提高就業質量。
要大力發展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採取信貸、稅收優惠政策扶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創業規模。健全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相結合的機制,創造平等就業機會,提高就業質量。
2、加強宣傳培訓,拓寬就業途徑。
要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充分發揮輿論的導向作用,引導擇業者轉變就業觀念,樹立自立自強、自謀出路,不依不靠的競爭意識,實現多形式就業。加強創業培訓,將有創業願望和培訓需求的人員納入培訓范圍,鼓勵並幫助人民自主創業。
3、完善就業補貼政策,推動就業服務建設。
完善稅收減免、崗位補貼、培訓補貼、社會保險補貼、技能鑒定補貼等政策,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
二、規范勞動力市場,構建和諧勞資關系。
1、規范勞資關系合同制,建立勞資協商調節機制。
應初步建立勞動關系雙方自主協商、政府依法調整和監察的勞動關系調整新機制。用人單位勞動合同簽訂率應達98%以上,勞動爭議處理和勞動保障監察覆蓋所有適用《勞動法》的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勞動爭議三方辦案機制實現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
2、加強勞動力市場監管,提升勞資案件處理效率。
應當加大勞動力市場監管、勞動保護和勞動執法監察力度,規范用工行為,落實勞動標准,勞動爭議和勞動監察案件按法定時限辦結,保持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
3、增加勞動津貼補貼,建立收入考核激勵機制。
加強勞動定額標準的研究,對涉及職工工資分配的工時管理、定額確定,艱苦崗位津貼等問題提出具體指導意見。在兌現國家增資政策的基礎上,逐年增加地方性津貼和補貼。適時提高城鎮職工最低工資標准和離退休職工的退休金標准。
三、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1、加快產業化組織建設。
以提高農業規模效益為中心,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管理體制和組織制度,圍繞當地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農產品,大力發展農產品行業協會和各類專業合作組織。
2、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和管理體系。
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各個環節培育多元化、多層次的服務主體,推進服務組織實體化,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3、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提高農產品深化加工,實現農業生產外環節的多次增值。加大對重點農產品加工業的扶持力度,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的健康快速發展,為有效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打好基礎。
(8)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擴展閱讀:
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的具體措施:
1、實施小微創業者激勵行動,
鞏固注冊資本「實繳制」改為「認繳制」成果,深入推進「多證合一、一照一碼」「證照分離、先照後證」等登記制度改革。
2、實施基層幹部隊伍激勵行動,
完善工資激勵制度。落實基本工資和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標准正常調整機制。
3、實施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體激勵行動,
推進產業扶貧脫貧。牢牢把握城鄉產業發展要素,實施「龍頭企業+合作社(社區經濟組織、市民經濟組織)+農戶(市民)」扶貧行動計劃,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推進村社合一,實現貧困戶參加合作社全覆蓋等。
4、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激勵行動,
完善省屬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激勵方式。完善省屬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和激勵約束機制,合理確定基本年薪、績效年薪和任期激勵收入等。
5、建設城鄉居民收入監測平台,
建立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在確保信息安全和規范利用前提下,多渠道、多層級整合歸集居民和非居民收入、財產等相關信息,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創新收入監測方式方法和分析手段,提升居民收入信息監測水平。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千方百計提升城鄉居民收入水平
『玖』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的簡稱嗎
問題:為什麼要加上人均二字?國民和人均國民所指的人民的生活水專平不一樣嗎?
假設屬:中等家庭水平:每家汽車2台,每家人均1台。
某家庭2口人,現在有一輛汽車(人均0.5台),明年汽車要翻一番,即1X2=2台。(完成了目標。但沒考慮人的因素),如果明年人均達到1台的話,不巧,該家庭生一個小孩,這樣看人均指標為2/3台就沒完成目標,要完成目標,就需要3台。
所以 隨著人口增長,完成人均指標更難,是保證了每個人的新增財富。
『拾』 201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名義增長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增長8.3%(以下如無特別說明,均為同比名義增長),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增長8.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3%。
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2408元,增長7.3%,中位數是平均數的86.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33834元,增長7.2%,是平均數的93.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1969元,增長7.4%,是平均數的89.1%。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現金收入能用於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它是家庭總收入扣除交納的所得稅、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費以及調查戶的記賬補貼後的收入。
計算公式
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總收入- 交納的所得稅- 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支出- 記帳補貼)/家庭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