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城鎮規劃的規劃目標
把重點區域、來重點城鎮產業發展源作為加快城鎮產業發展的主要著力點。城鎮基礎條件,產業發展水平規模質量差別較大,聚集要素的能力和水平也各不相同。
按照產業集群發展的要求,加快城鎮產業集聚發展。產業集聚發展是產業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規律。按照產業集群發展的要求,大力發展配套產業,提升優勢產業的發展能力,擴大產業集聚規模。
按照發展特色產業的要求,做好城鎮產業集聚發展規劃,增強招商引資針對性,以產業集聚發展為招商引資主要目標,加大資金、政策對帶動企業和配套產業的支持力度,努力突破產業配套不足對產業發展的瓶頸制約。
Ⅱ 規劃和國土管理局 城鄉規劃局有什麼不同
規劃和國土管理局與城鄉規劃局的區別如下:
1、名稱不同
城鄉規劃局是市人民政府負責城鄉規劃的行政主管部門,城鄉規劃是各級政府利用現有地圖、衛星地圖結合實際來開發治理歷史現狀。
規劃和國土管理局貫徹執行有關城鄉規劃、土地、地質礦產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方針、政策;研究起草有關城市規劃編制和規劃實施、土地、地質礦產的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和政策,並組織實施。
2、職能不同
城鄉規劃局統籌安排城市規劃和農村交通居住消防綠化,生產生活環境建設,發展空間布局,提升品位,合理節約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和自然環境,維護社會公正與公平的重要依據,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屬性。
規劃和國土管理局負責城市地名、城市規劃設計、城市建設檔案等管理工作,組織實施重大問題調研。
領導、指導測繪管理部門開展測繪管理工作。負責城市規劃設計單位的資質管理工作。負責歷史文化名城、歷史風貌保護區、歷史文化名鎮、優秀歷史建築和市級以上歷史文物古跡的規劃管理工作。
3、工作原則不同
城鄉規劃局是各級人民政府根據一定時期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依法編制規劃文件,以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協調城市空間功能布局,綜合部署各項建設,為社會、經濟、文化綜合發展服務。
規劃和國土管理局依法負責土地收回、土地儲備和各類建設用地的審批和管理, 擬訂並實施節約集約用地評價;研究制定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並按規定組織實施土地使用權的出讓、租賃、作價出資、轉讓、交易和政府收購的管理;指導農村集體非農土地使用權的流轉管理。
(2)城鄉規劃的目的和作用擴展閱讀:
規劃局:負責城鄉規劃管理工作,開展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的研究和組織編制。參與制定區域性發展規劃、某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建設局(住建局):綜合管理全市建築活動,規范建築市場。指導和監督建築市場准入、工程招標投標、工程監理、工程質量與安全,擬定勘察設計、施工、建設監理和相關社會中介組織管理法規實施辦法並監督實施。
國土局:主要責任是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海洋、礦產資源。例如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開發土地,審批建設用地和農村私人建房,辦理土地出讓、轉讓、出租、抵押,調處土地權屬糾紛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城市總體規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土資源局
Ⅲ 城市規劃的根本目標是什麼
城市來規劃是為了實現一定時期源內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協調城市空間布局和各項建設所作的綜合部署和具體安排。
城市規劃是建設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據,在確保城市空間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礎上,是實現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
Ⅳ 城市規劃的核心是什麼,其工作最終目的是為了什麼
核心是:以人為本.如果我是談規劃設計的話,核心就是以土地為載體,規劃設計土地和土地上的環境.
目的是:為了給人類營造一個和諧可持續發展,適宜人類居住環境的城市(村鎮),使得城市有序更新發展.
Ⅳ 什麼是城市規劃的法定規劃和非法定規劃,城市規劃的法定規劃和非法定規劃的目的和作用
城市規劃法定規劃指的是總體規劃(包括村鎮規劃) 詳細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 城鎮體系規劃 區域規劃 ;非法定規劃制定是除法定規劃之外的一些規劃,如城市設計,分區規劃。國外有遠景規劃,戰略規劃,概念規劃,結構規劃等等。
非法定規劃制定是除法定規劃之外的一些規劃,如城市設計,分區規劃。國外有遠景規劃,戰略規劃,概念規劃,結構規劃等等。城鄉 規劃是以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根本任務、促進土地科學使用為基礎、促進人居環境根本改善為目的,涵蓋城鄉居民點的空間布局規劃。
城市規劃法定規劃是為了有效對國家土地城市進行規劃,非法定規劃師從而起到輔助的作用。
鄉規劃或者城市規劃的前景難以判斷,而它的工作方法的趨勢一定是以精細化為轉型方向。它總是和國家的發展政策和思路相關的,又和我國城市化發展階段相對應。
理由是:中國當前的經濟體制更類似於一種「國家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發展的調控能力強大,規劃被作為一種資源分配的方式,同許多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語境下規劃作為調控市場經濟外部性的作用有所不同。
所以它不僅是一種科學的管理經濟集體無意識失序的工具,更是一種發展意圖的空間表達,並且充滿著緊迫的實踐性。同時它又無法忽視城市化的共性規律,對其不做相應管理的話發展則不可持續。
Ⅵ 城市規劃和城鄉規劃有區別嗎
一、城鄉規劃是城市規劃的擴展延伸。
二、城市規劃指的是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專,土地屬利用和空間布局以及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具體安排實施管理,對未來的一種安排和謀劃。
三、城鄉規劃是各級政府統籌安排城鄉發展建設空間布局,保護生態和自然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維護社會公平與公正的重要依據,具有公共政策的屬性。
參考《城市規劃法》和《城鄉規劃法》中規定的內容可以發現,《城市規劃法》適用范圍在城市及城市規劃區;《城鄉規劃法》不僅管城市規劃區,還要管轄鄉和村莊規劃區域。把原來國務院村鎮規劃條例管轄的內容,也合並進來。城鄉規劃部門的管理范圍,也從「城市規劃區內」改為「本行政區域內」。體現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的方向。
Ⅶ 城市規劃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未來的城市規劃會是什麼樣子呢
城市規劃的終極目標簡單的講,就是讓人們更好的生活!目前,不管是城市規劃的總規、控規、修規等哪個層次,編制的直接目的有的是為了在一定時期內,確定城市未來發展方向,引領城市未來發展;有的是調整城市用地結構及產業布局,加大城市未來經濟收入;有的是確定局部生活空間的打造,讓人們對城市更有歸屬感。但,最後成效的「直接反應體」還是居民(或者說是民眾),規劃的好壞,要看人們是否得到了更好的生活空間和環境。所以,城市規劃的終極目標應該是讓人們得到更好的生活。
未來的城市規劃會是什麼樣子呢?我覺得這個問題是跟整個社會發展及人們生活狀態密不可分的。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物質追求的心裡會逐步減弱,而對精神層面的追求會不斷提升,那麼,城市規劃或許也會迎來他固有的「產業結構調整」。也就是說,未來的城市規劃會更加註重對人們心裡產生直接影響的「空間、尺度」等方面,而「休閑、遊憩」等功能的體現會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得以嶄新的詮釋。屆時,城市規劃中可能會出現「城市放鬆度」、「城市精神遊憩度」等類似概念,這也會讓當今居住在「緊張」城市中的人們,對城市有個全新的認識,也對彼時的「城市規劃」有個全新的認識——城市規劃將不僅僅是利用土地、協調城市空間及建設的設計行為,更是創造讓人們身心愉悅的一種發明行為。
Ⅷ 風景園林專業學城鄉規劃的目的
就業前景都差抄不多,城市規劃是發展城市規,研究城市的未來發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綜合安排城市各項工程建設的綜合部署,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藍圖,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風景園林是綜合利用科學和藝術手段營造人類美好的室外生活境域的一個行業和一門學科。是以"生物、生態學科"為主,並與其他非生物學科(例如土木、建築、城市規劃)、哲學、歷史和文學藝術等學科相結合的綜合學科。至於前景嘛,都差不多,個人認為園林好一些,因為更務實
Ⅸ 可持續發展對城市規劃的指導意義
可持續發展視野下的城市規劃問題
1.城市的規模問題
城市規模是城市規劃考慮的首要問題之一,確定合適的規模對城市建設發展影響很大。其實,一個城市的發展規模與其城市的性質,城市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城市的自然條件密切相關,應該有一個很理想的結果,然而現實情況是,城市規模不是經過科學合理的測算得出的,而是由官員決定的,這其中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但也不乏有主觀臆斷的成分,並且有規模越大就越顯示發展能力與決心的傾向。所以上輪規劃規模是五十萬,本輪可能就是一百萬,有的甚至是一任領導一種規模。
現在若有可能把全國建制鎮以上所有的城鎮十年後發展規模統計出來,可能超過全國人口。這種城市人口規模測算的失控狀態,導致城市規劃在城市規劃區控制范圍的確定,城市物質空間的布局、城市基礎設置的安排以及自然資源統籌等各方面造成巨大的浪費,也為城市良性發展留下很多遺憾。
合理的城市發展規模一定是建立在對城市性質明確定位,對城市經濟發展狀態有一個理性和科學的思路和對承載城市發展自然資源合理測算的基礎上。
2.城市的形態問題
城市形態是城市空間布局的主要形式,一種良好的城市形態不僅有利於城市各種功能空間的布局,同時也有利於城市健康穩定的發展。如合肥市扇頁狀城市空間形態對合肥市城市建設的發展起到十分有益的作用(如圖1)。
城市形態的形成由很多要素決定的,如城市的性質、城市的規模、城市的地理環境以及城市所處地區的氣候特徵等。城市形態的形成是一個很自然又很客觀的結果。我們現今不少的城市規劃對城市形態的考慮有失偏頗,大到一個城市的總體規劃,小到一個單位的總圖設計,設計師總希望在形態上有所突破、有所寓意。什麼「龍鳳呈祥」、「二龍戲珠」、「九龍戲水」、「吉祥如意」等等,牽強附會的創意,追求一種純粹的圖面效果去迎合一些社會追求,使城市狀態的創造走入一種誤區。
其實,城市形態的創造,除充分考慮城市的性質特徵與規模特徵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結合好城市的地理環境特徵與城市的氣候特徵,使城市的物質環境更好的與城市的自然環境相融合,創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形態空間,這才是城市空間形態創造的根本。
3.城市的生態問題
生態城市建設是當今很多城市管理者與規劃師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都非常重視。但從規劃的實踐來看,我們很多同志對生態城市的概念理解僅僅留在大手筆的是水體與綠化系統的布置安排這種淺層次的認識水平上,難見真正的生態城市規劃實例。
生態城市是一個經濟發達、社會繁榮、生態保護三者保持高度和諧,技術與自然達到充分融合,城市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人的創造力與生產力,並有利於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穩定、協調、持續發展的人工復合系統。研究的問題很復雜也很全面。城市規劃作為一個綱,要綜合分析各種要素,系統考慮各方面問題,集合各學科的研究成果。
確定城市人口適宜容量,研究土地利用適宜性強度,產生結構演進模式,市區與郊區復合生態系統,防止城市污染,保護城市生物以及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設計原則
1.尊重自然的原則
城市的自然環境是城市賴以生存的基礎,又往往是城市發展的制約因素。城市的地形地貌、城市的水源容量、城市的地質分布狀態、城市的植被條件以及城市的氣候特徵等因素,都是影響城市規劃非常重要的限制性條件。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在綜合考慮城市功能的前提下,必須慎重考慮這些自然條件。宜山則山,宜水則水,宜建則築,宜林則植。
設計結合自然應該是城市規劃設計的最高境界,也是彰顯城市的特色的主要設計手段之一。對於這點,規劃師與城市管理者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山地城市、湖畔城市、海濱城市、沿江城市、水鄉城市、平原城市、高原城市等等都是自然環境與城市建設有機結合的結果。設計結合自然也是城市建設最經濟方法,更是對自然生態環境影響最小的方法,是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首要的原則。
2.以人為本的原則
認識城市的主體,營造城市的目的在於有利於人的工作方便的生活。因此,城市規劃一定是以人的需求為最終目標。在人與城市的關系問題上,是努力營造適宜人類生活的城市,還是改造人的意志去適應機器般的城市,這是我們城市規劃設計師考慮城市問題的原點。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一定是以人為本思想基礎之上的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中以人為本的思想應該客觀的反映在規劃設計的各個層面上。在區域規劃中,應該統籌安排好各類自然、環境、物質、財富、社會資源和空間領域,為城市發展創造盡可能好的外部環境和互動系統。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在安排各種功能區域、城市基礎設施布局以及城市公共設施的布局方面,要以方便人的活動為前提。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各種顏色的控制線、容積率、建築密度、綠化率以及各種技術指標,也一定是以最大限度的創造適宜人的工作與生活環境為目標的。在修建性詳細規劃中,組織好各種流線,安排好各類場地,解決各類功能問題,充分體現環境對人的關懷。在城市設計中,更應該以人的尺度為基礎,對城市形體環境進行藝術創造。
3.適度高效的原則
「適度」的概念是針對「過度」概念而提出來的,凡事都應該有個度,超過了一定的限度,事物就發生了變化。城市規劃由於前瞻性的要求,對很多問題的考慮都應該有一定的超前性。為適應機動車不斷發展的需求,馬路適當寬一些或為未來發展留有餘地是應該的,但無原則的「大馬路」卻是不應該的;為滿足市民活動安排一定的廣場與休閑活動場地是應該的,但為彰顯政績空曠的「大廣場」則是不應該的;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結合自然安排適當的水體與綠色是應該的,但不顧地形地貌及氣候狀況搞「大水面」、「大草坪」那是不應該的。這種「度」的把握,充分反映規劃師的專業素質。
「高效」是一個經濟的概念。城市各部門的經濟活動和代謝過程是城市生存與發展的活力與命脈,也是搞好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的物質基礎。因此,城市的各種物質空間的布局應充分考慮好他們之間的聯系與互動,使城市各種活動高效運作。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統,高效的能源供應系統,高效的城市廢棄物的處理系統,高效的城市公共服務系統,高效的城市生活保障系統等等,這一系列高效率系統形成高效率的城市。
4.社會和諧的原則
社會和諧原則又稱社會生態原則。這一原則存在的理論前提在於城市是人類集聚的產物,是人性的產物,人的社會行為及觀念是城市進化與發展的原動力。一個城市和諧美好,城市才有可能不斷發展。城市規劃應在創造社會和諧城市中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具體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其一,城市面前人人平等。城市是全體人的城市,生活在城市裡的居民無論貧富貴賤,不論正常人還是殘疾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們的城市建設中「高尚社區」、「貴族家園」、「經濟適用房」、「拆遷安置區」等這類人為的按經濟條件劃分城市階級的做法值得商榷。對無障礙設施設計管理以及社會弱勢群體服務設施建設的冷漠也應該反思。
5.復合共生的原則
由於城市乃至某個區域是一個非常復雜而又龐大的系統,系統的優化是系統良性運轉的基礎。城市系統包括城市的生態系統、城市的經濟系統、城市的文化系統、城市的物質循環系統等等。創造一個有利於各種系統良性運轉、互相促進,是城市穩定、健康、快速發展的必要條件。按系統論的原理,任何一個子系統出現問題都會導致整個系統的失靈。因此,城市規劃有必要綜合考慮和研究各種系統的特點與他們之間的互動關系,努力在城市物質形態空間的布局方面為城市各系統復合共生創造條件,營造一個和諧、美好、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Ⅹ 城市建設的作用和意義
城市建設的作用:城市經過規劃、建設後投入運行並發揮功能,提供服務,真正為市民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保障市民正常生活,服務城市經濟社會發展。
城市建設的意義:推動中國經濟新常態下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載體。
城市建設以規劃為依據,通過建設工程對城市人居環境進行改造,對城市系統內各物質設施進行建設,城市建設的內容包括城市系統內各個物質設施的實物形態,是為管理城市創造良好條件的基礎性、階段性工作,是過程性和周期性比較明顯的一種特殊經濟工作。
(10)城鄉規劃的目的和作用擴展閱讀:
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公共事務的運行構成了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城市管理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基礎性的作用。作為城市管理主體的城市政府,按照特定的目標和管理原則,採用特定的手段和組織形式,對管理對象的運動過程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和控制等各項職能活動。
從邏輯維度上,根據城市管理綜合集成流程,城市管理涵蓋了從明確問題到指標設計、系統建模、系統分析與綜合、決策、執行及監督評價等過程,本文不再累述。
城市管理通過預測、決策、組織、實施、協調、控制等一系列機制,貫穿從明確問題、指標設計、系統建模、系統分析與綜合、決策、執行到監督評價整個流程,以及城市規劃、建設、運行管理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