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尤溪團結解建二手房
尤溪團結解建二手房尋找該類房源的具體方式,共分為三種方式:
1、網路渠道:找房網,版58,趕集,當地論壇等網權絡尋找(優勢是信息量大,成本低;劣勢是虛假房源多,良莠不齊);
2、中介機構:當地品牌中介機構或直接委託一家全國連鎖的正規品牌中介機構辦理(優勢是房源真實有效,隨時看房,還免費;劣勢是需要花錢);
3、個人人脈資源:自己去找,或者熟人介紹(優勢是對房源絕對了解,劣勢是砍價難)。
滿意請採納
謝謝
㈡ 尤溪洲大橋的設計缺陷之爭
尤溪洲大橋非機動車牽行與人行道共設置約2.3米寬,其中兩道欄桿寬度約為0.55米,因此非機動車牽行與人行道凈寬約為1.75米。中午11點半左右下班高峰時段,這個道寬對於上下班高峰期的人群來說確實比較窄,不僅人群行進速度很慢,不少市民還不得不時不時停下車子給其他人讓路。
此外,由於兩側非機動車道盡頭是綠化帶,要出去,還必須拐一個大彎下橋,市民必須多行進幾百米的距離。不少市民建議,能否拓寬尤溪洲大橋的非機動車道,便於市民通行。
福州市建設局解釋說尤溪洲大橋原本是設計為城市快速路大橋主車道,與北江濱路形成高架立交,南北直行非機動車上下橋需與北江濱路的非機動車上下橋合並統籌設計。但由於受上下高差大和北江濱南側用地條件的限制,自行車過橋設計成為牽行上下橋。這種設計方案對尤溪洲大橋建設當時的人流量是完全適用的,但隨著近年來江濱的建設,居民的增多,才導致現在的擁堵情況。
對於拓寬非機動車道的建議,福州市建設局表示,尤溪洲大橋是閩江上的大橋,不能像道路一樣想拓寬就拓寬,還涉及橋梁的結構問題,因此目前暫沒有計劃對尤溪洲大橋非機動車道進行改造。今年擬計劃對該橋與北江濱路相交處的交通連接方式進行局部改造。
據了解,針對建議中提出的尤溪洲大橋節點交通問題,福州市建設部門提出了兩種改善方案,一是採用匝道直接接入江濱路主幹道,修建一座「梨形」立交,二是採用上下橋左轉匝道需經過橋下信號燈通行,修建一座半苜蓿葉形立交。
目前兩種方案均已通過技術人員討論研究通過,其他橋頭交通整治改造立交方案也已通過審查,並列入福州市政建設儲備項目。
㈢ 那位朋友知道: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車管所的網站,我有本摩托車駕照11年到期換證沒去換,不知現在還有檔
沒有了過期半年就銷檔了。除非你有人熟悉裡面的人 。吧檔案提出來從新進系統
㈣ 尤溪小虎網的基本數據
數字統計(2013年8月數據)
注冊會員:133000 (每天以200人增加速度)
會員卡加盟:尤專溪地區加盟合作聯盟商屬家超過250家 店面掛有小虎網標識
會員卡發行量:超過2萬張
日訪問量:超過8萬人次
日訪問獨立IP:超過1萬個
發貼量:超過3000/天
小虎網是目前尤溪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本地綜合信息門戶網站
㈤ 尤溪縣屬於福建省哪個市
尤溪縣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宋代著名的大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就誕生在這里,這就是亨有"閩中明珠"美譽的尤溪縣。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時器時代尤溪縣就有人類勞動生息。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建縣,以境內的尤溪為縣名,別名沈溪。建國後屬南平專區管轄,1970年改轄三明地區(市)。
位於福建省中部,閩江西南側,戴雲山脈西坡,屬亞熱帶季風性溫潤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8.9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600-1800毫米,全年無霜期312天以上。東鄰閩清縣和永泰縣,南接德化縣,西連大田縣和沙縣,北與南平市交界,是三明市的東大門。境內交通便利,縣城距福州162公里、三明116公里、南平89公里、尤溪口火車站47公里;建設中的"京福高速公路"貫穿尤溪縣,並在尤溪縣境內設立2個互通口。尤溪口和西濱的碼頭可供500噸級船舶直達福州馬尾港。
尤溪縣土地總面積3463平方公里,僅次於建甌市,居全省第二位,現有耕地面積34.3萬畝,其中水田33.4萬畝;園地面積25.8萬畝,其中果園19.5萬畝,茶園6.3萬畝;未利用土地面積近50萬畝,其中宜農荒地7.1萬畝。尤溪縣水域資源豐富,河流水面4.5萬畝,溝渠水面1.4萬畝,水口電站、水東電站、擁口電站、街面電站、柳塘水庫等,可大力發展庫灣養魚、網箱養魚,同時可利用庫區消落區建成精養魚塘及鰻魚養殖基地。尤溪縣現轄8個鎮(城關鎮、梅仙鎮、西濱鎮、尤溪口鎮、洋中鎮、新陽鎮、管前鎮、西城鎮),7個鄉(聯合鄉、湯川鄉、溪尾鄉、中仙鄉、台溪鄉、坂面鄉、八字橋鄉),260個村(居)委會,3076個村民小組,人口42.1萬人。
"一人二特三山四水"作為尤溪縣旅遊資源的特色所在。一人即朱熹,朱熹在誕生地尤溪的文化遺存,在深厚的朱子文化積淀中無疑是獨一無二、不可或缺的。"南溪書院"建築群中的開山書院、半畝方塘、觀書第、活水亭、溯源處、以及文廟大成殿、韋齋舊治文物、以朱熹手植樟樹為中心開辟的"沈郎樟公園"、朱熹文物展覽廳大樓等。特別是朱熹家譜的發現,更使尤溪成為海內外賓客敬仰先賢和朱子後裔尋根謁祖的聖地。二特即特色林業、特色農業,三山即後樓枕頭山、梅仙的倒排岩山、坂面的蓬萊山,四水即水口水電站庫區、雍口水電站庫區、水東水電站庫區和"十五"將動工興建的街面大型水電站庫區。已經形成覆蓋全縣的旅遊網路。
尤溪縣地質復雜,礦產多樣。目前已發現鎢礦、黃金、錳、褐鐵礦、鉛鋅礦、大理石、石灰岩等28個礦種,已開發利用的18種。位於大斷裂附近的梅仙、中仙、台溪、坂面等地是礦產集中分布地區。梅仙鉛鋅銀礦,鉛鋅遠景儲量300萬噸,銀2000噸,為華東地區最大的有色金屬礦床。
尤溪縣農業發達,是全國、全省商品糧基地縣之一,享有閩中糧倉;是福建省食用菌主要生產縣之一,現成為全國11個食用菌產值超億元縣之一,山、水、田資源豐富。山地雞、金柑、蘆柑、筍干、土紙、板栗、香菇、蘑菇、姬松葺、金針菇、靈芝、木耳、茶樹菇、綠筍、茶葉等土特產品久負盛名,馳名省內外。"九五"期間,尤溪縣在"特色農業、高優農業、創匯農業、產業農業"等方面做足文章,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立足縣情,深挖潛在資源,充分發揮縣里的農業資源優勢,大力培育主導產業,尤溪山地雞等特種養殖業、食用菌、名優茶果、煙葉、竹業、水產六大主導產業的形成對全縣產業鏈的延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農業產業化經營初具規模,列入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列入市級龍頭企業4家,尤溪山地雞、湯川反季節蔬菜、反季節食用菌等7個項目與福建超大集團建立了農業發展戰略夥伴關系。
尤溪縣是全國48個重點林業縣之一,林地面積378萬畝,居全省第二位,森林覆蓋率75.2%,森林蓄積量1679萬㎡。植物種類多達1300多種,其中有禿杉、南方紅豆杉等2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和9種省級重點保護植物。主要用材林樹種有杉木42%、馬尾松45.8%、和闊葉木12.2%,毛竹蓄積量4500萬根以上,現有培育九大基地:商品用材林基地150萬畝、造紙用材林基地40萬畝、膠合板材林基地10萬畝、松脂采脂林基地10萬畝、毛竹豐產林基地10萬畝、食用菌林基地5萬畝、茶果林基地9萬畝、葯材林基地1萬畝、綠竹林基地100萬簇。平均年出材量250萬㎡,毛竹近400萬根。茂盛的森林繁衍了眾多的野生動物,全縣野生動物270多種,其中有雲豹、彌猴等48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和27種省級重點保護動物,被列入全國野生動物資源保護試點縣。
尤溪縣2000年成功舉辦了尤溪縣特色產品展銷會,成交額達4221.29萬元。推行品牌工程,"東岩雲霧茶"榮獲第二屆國際茶博覽會優質獎和全省名優特博覽會金獎,"秀峰"牌蔬菜、筍系列加工產品被列入市"三個一批"創名牌企業、產品,金柑、姬松茸、杏鮑菇等產品申報省級名牌農副產品。湯川普濟茶(苦竹茶)、華口水仙茶、音頭山仙茶和明山聖王茶是我縣四大地方特色名茶。三洪金柑、後祿坪蘆柑、九都柚是我縣的名特水果。
享有"金柑之鄉"、"食用菌之鄉"、"尤溪山地雞之鄉"的尤溪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幅員廣闊,資源豐富,交通方便,是投資的理想場所,貿易的忠實夥伴。尤溪縣42萬人民竭誠歡迎您前來參觀考察、洽談貿易、投資興業。
㈥ 尤溪縣的經濟概況
尤溪縣在建縣前被稱為山峒地帶,建縣後逐漸開發;宋代,經濟、文化逐漸發展,被列為上縣;元代被譽為「閩中尼山」;明初,礦冶、地丁賦稅苛重,爆發過蔣福成、鄭永祖領導的農民起義。爾後罷銀冶,劃地立大田縣。明清兩代,手工業、商業和文化教育事業有所發展。但本縣歷代封建王朝的官吏,對於地方經濟資源的開發,未見有顯著事功。民國初期,土匪騷亂,軍閥混戰,社會不寧,百業衰敗。抗日戰爭時期,閩江口被日軍封鎖,本縣木材、土紙等農林產品的輸出和外來的糧食輸入,都遭阻斷,人民生活困苦。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加強反動統治,中國共產黨在本縣的革命活動,遭到破壞和鎮壓。當時,政府橫征暴斂,貨幣貶值,金融紊亂,農林工商均停滯萎縮,民生凋敝。
解放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社會主義建設迅速發展,但也有過失誤和挫折。1950至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經過平息匪患和土地所有制的改革,解放了生產力,工農業總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年均增加389.44萬元;1953至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完成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年均增加數上升為469.60萬元;1958至1962年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大躍進」、「共產風」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年均增加僅為247.02萬元;1963至1965年執行國民經濟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年均增加升到823.11萬元;「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三、四個五年計劃時期)中,前五年年均增加僅160.29萬元,後五年年均增加637.12萬元;1976年「文化大革命」運動結束,1978年中共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使第五個五年計劃時期的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加821.94萬元;1981至1985年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實行改革、開放方針,年均增加躍為1537.90萬元。1985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22488.68萬元,比1950年增長8.6倍。國家和個人收入均成倍增長,全縣預算內的財政收入由1953年的70.4萬元增加到1985年的2060.44萬元,年均遞增9%;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58年的85元增加到1985年的439元,增長四倍多;全縣職工人均年工資收入由1957年的529元增加到1985年的1024元,增長近一倍。城鄉人民儲蓄年終余額由1951年的3.2萬元上升到1985年的3714萬元,增長1160倍。城鄉人民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一些中、高檔商品相當普及。居住條件大為改善,農村大部分農民都蓋了質量較高的新房。
2012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9.69億元,比2011年增長14.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9.22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60.77億元,增長25.7%;第三產業增加值39.70億元,增長7.9%。從三次產業的貢獻率和拉動力來看,第一產業貢獻率為7.8%,拉動生產總值增長1.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貢獻率為76.7%,拉動生產總值增長11.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貢獻率為15.5%,拉動生產總值增長2.2個百分點。從三次產業比重來看,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8.1%,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3.5%,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28.4%。
2012年完成可比口徑實際利用外資3916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8.0%;完成驗資口徑實際利用外資1046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0.1%。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3082萬美元,其中外貿進口271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8.8%,外貿出口達1036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72.6%。
2012年公共財政總收入90782萬元,比上年增長19.2%。其中上劃中央收入31626萬元,增長10.6%;地方公共財政收入59156萬元,增長24.3%。全縣公共財政支出148485萬元,比上年增長18.7%。其中:教育支出43648萬元,農林水利事務支出25545萬元,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0578萬元,醫療衛生支出16121萬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1130萬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9.0%、17.0%、36.0%、28.5%和34.1%。基金預算支出134327萬元,比上年增長101.3%。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80.94億元,比上年增長20.5%,其中人民幣個人儲蓄存款余額55.24億元,增長25.5%;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75.64億元,比上年增長15.5%。 尤溪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多,勞力足。這些,都為發展農業生產,開展多種經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解放前,本縣由於長期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縛,交通不便,耕作技術落後,經營單一,生產發展緩慢。農作物歷來以水稻為主,其次是甘薯及少量麥、麻、茶果;畜禽飼養以豬為首,還有雞、鴨、兔、牛、羊。農業生產力低下,遭到自然災害,農作物便歉收、絕收。民國時期,糧食欠缺,農民生活貧困,流往外地謀生者甚多。
新中國建立後,尤溪縣經過土地改革、互助合作運動,解放了生產力。同時,逐步加強耕作技術指導,農業生產效益得到較快提高。1953年全縣糧食總產比1949年增長43.63%,開始向國家提供商品糧,結束了本縣缺糧的歷史。1956年,全縣糧食總產比1950年增長47.3%,年遞增6.67%,提供商品糧525.5萬公斤;農業總產值(1980年不變價,下同)比1950年增長76.6%,年遞增10%。
1958年10月全縣農村人民公社化後,刮「共產風」,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加上自然災害,糧食連續3年歉收,農民收入減少,生活困難。1962年,全面貫徹執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六十條)》,糾正農村工作中部分「左」的錯誤,調動了農民積極性,同時推廣良種、大養母豬、開展多種經營,生產有所發展。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批判所謂資本主義復辟,限制農民多種經營,農業生產再度受到破壞。1970年以後,搞農田基建,推行水稻「三改三擴大」,糧食雖得到較大幅度增產;但基建投資過大,忽視多種經營,經濟效益低,農民生活改善不多。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始全面認真地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進行農業經濟體制改革,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貫徹「絕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開展多種經營」方針;推廣雜交水稻、柑桔上山、豬人工授精等科技成果,並且增加動力機械、化學肥料,農業生產得到較全面發展。1985年,全縣糧食總產17278.6萬公斤,比1978年增加28.45%,比1950年增加3.2倍。全縣賣給國家商品糧3039萬公斤,成為全省商品糧基地縣。水果、茶葉、淡水魚、大豆、生豬等產量也迅速增加。1985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3135.07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8.41%。農業生產結構得到初步改善,在1985年農業總產值中多種經營佔60.7%。這個比重比1976年提高5%,比1950年提高15%。農村各種專業戶、重點戶和經濟聯合體不斷出現,提高了農產品商品率(1985年為44.4%)。農村呈現繁榮景象。
2012年完成農業產值36.63億元。 尤溪縣的工業,在民國以前僅有造紙、造船、煉銀、煉鐵、燒石灰、制陶瓷、鑄鍋、釀酒、制醬油、榨糖、榨油、木器、竹器、鐵器等作坊,以及家庭副業的織紵、織席和彈棉、編棕衣等,都是個體經營,規模很小,手工操作,工具簡易,地點分散。民國時期,才出現了發電、印刷、兵工3家近代工業企業,規模也很小。尤溪和平解放前夕,全縣僅有15種手工業行業、150個作坊和2個工廠。
尤溪和平解放後,中共尤溪縣委和縣人民政府積極扶持工業,地方工業發展較快,不僅改造了私營工業,而且積極創辦地方國營工業和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但在如何發展工業生產方面也有教訓。例如:1958年「大煉鋼鐵」得不償失,手工業「提前過渡」事倍功半,「文化大革命」時期工業受挫折,都應引以為戒。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地方優勢資源為主的林產化工、竹木加工、造紙、建材、罐頭等工業蓬勃發展。企業的擴、建技術改造及新產品引進開發,不斷增加工業的活力。工業企業的管理,在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企業中,大部分建立健全了以職工代表大會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貫徹執行國家制定的各類工業企業管理的規章制度。同時,擴大了企業自主權,推行經營承包責任制,大辦鄉村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工業產品的品種、產量增加,質量提高。進入國際市場的有:松香、松節油、水輪泵、高低壓電瓷、日用瓷、罐頭、鎢精礦、白石米、厘竹、竹編和首飾盒工藝品。傳統產品在省內稱優的有:「滿山紅」黃酒、「山花」酒、新橋粉干。1985年,全縣有森工、食品、化工、造紙、建材、電力、機械、陶瓷、電子、印刷、工藝美術、礦冶、縫紉等20個門類,企業4456家,職工22622人,工業總產值達9353.61萬元(比1950年增長100.24倍,比1978年增長1.02倍),占當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41.59%。其中,地方國營企業25家,職工3770人,總產值4219.46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45.11%,全員勞動生產率10812元,比1981年增加540元,比1978年增加1177元;縣辦集體企業31家,職工1577人,總產值937.02萬元,占工業總產值10.02%,全員勞動生產率4457元,比1981年增加338元;鄉(鎮)辦、村辦、聯合體、個體等企業有4400家,職工17275人,總產值4197.13萬元,比1978年增長1.78倍,占工業總產值的44.87%。
2012年全縣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2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72.08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50.39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21.1%和22.0%。全縣三大主導產業實現工業產值150.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87.7%,其中紡織、服裝業產值87.3億元,林產業產值31.6億元,礦產、礦物製品業產值32.0億元。
尤溪經濟開發區於2003年設立,2006年省政府批准並經國家發改委確認升格為省級開發區,總規劃面積72平方公里,形成以主城區為中心,以13500畝的城西園、4800畝的埔頭園、82000畝的城南園、5000畝的林坑園、2700畝的仙山園等為主園的「一區多園」格局。已開發面積近20000畝,已入駐企業150多家,從業人員20000多人,以林產、紡織、食品加工為主導產業的產業集群初具規模。開發區多項經濟指標位於全省山區縣開發區前列,榮獲「福建省級工業園區建設先進單位」、「福建省級勞動關系和諧工業園區」、「海西十佳品牌工業園區」等榮譽稱號,被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為全國中小企業發展狀況信息調查樣本採集點。 據民國《尤溪縣志》載,宋代本縣城鎮有商店、農村有圩集;明、清時代商業發展較快。當時,本縣輸出商品主要是茶葉、土紙、木炭、柴片、筍干、香菇、木材、毛竹;輸入商品主要是食鹽、棉布、日用雜貨、果品、海產品、中葯材。商品運輸主要靠船運、筏運和肩挑。處於交通要道的村落,逐步形成集市貿易場所。尤溪兩岸的一些大村落,逐漸形成商品集散轉運的碼頭或小集鎮,各種商店陸續辦起,資本較多的商人在縣城設店建倉,開展批零兼營的購銷活動。一些小商小販也應運而生。縣城逐漸形成商業中心。
民國時期,本縣兵災匪禍不斷,社會極不安定。雖然江西、福州、永春等地一些商人到尤溪縣開業,但由於山區交通閉塞,商品運輸比較困難,生產水平和人民購買力低,因此,市場仍不繁榮。尤其是軍閥盧興邦統治時期,發行地方性貨幣,干擾市場,「廣豫」票停用作廢,「華通」票打折收回,使一些商人、農民蒙受損失。抗日戰爭勝利後,官僚富紳擠入商業,利用權勢壟斷市場,隨意漲跌物價,對小商小販進行排擠傾軋,更使市場日益凋零。至民國35年(1946),全縣僅有大小商店693家,民國37年降為570家,民國38年初又降為280家。
1949年7月5日尤溪和平解放,縣人民政府首先保護原有的商業。同時,在「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指引下,逐步建立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商業,對糧、油、木材等實行統購統銷,對農業生產資料實行專賣,這對制止不法商人囤積居奇、穩定市場物價、保證物資供應起了很大作用。1954年8月開始,對私營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至1956年底基本完成。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商業,逐步壯大成為市場的主體經濟。但是,「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期間,錯誤地把商品生產當做「資本主義尾巴」割除,限制了許多農副產品上市。這兩個時期,市場物資幾乎只有國營商店和供銷合作社經營,物資短缺,給人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不便。
1978年以後,商業工作執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方針,恢復國營、集體、個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實行多種經營方式和經營承包責任制。1985年,全縣零售商業網點2835個,比1956年增加2.4倍,24處圩場全部開放,城鄉市場空前繁榮,內外貿易購銷兩旺。1956年和1985年相比,全縣農副產品收購總額由149萬元增加到4686.86萬元;社會零售商品總額由835.5萬元增加到9285.03萬元。外貿出口總值由1958年的19.6萬元增加到1985年的632.6萬元。國營商業1956年虧損4.14萬元,1985年盈利70.8萬元。供銷合作商業實現的利潤由1953年的5.1萬元增加到1985年的100.02萬元。
2012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03.69億元,比上年增長25.5%。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施工項目441個,比上年增加7個,增長1.6%。全年房地產施工項目18個,比上年增增長12.5%;房地產施工面積96.22萬平方米,增長8.8%。全年新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837套,其中:廉租住房90套、公共租賃住房100套、經濟適用住房312套、限價商品住房170套、城市棚戶區150套、國有林區棚戶區15套。
2012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96億元,比上年增長19.7%。全年限額以上貿易單位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8.99億元,占總額的32.1%,增長36.5%;限額以下貿易單位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8.97億元,占總額的13.1%,增長67.9%。全年接待入境遊客40.1萬人次,同比增長31.3%;實現旅遊業收入2.42億元,同比增長30.7%;帶動農民增收8500萬元,同比增長32.6%。
㈦ 尤溪吳建國調任何處
省統計局
㈧ 尤溪文公校園官網
www.wgzx.net 這就是文公中學官方版本的網址,網站更內新很慢容。
㈨ 尤溪縣簡介
尤溪縣是福建省三明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三明市中部,地處閩中、戴雲山脈回以北,毗鄰閩清、永泰、沙縣、大答田、南平、德化,素有「閩中明珠」之稱。全境地勢東西高、中部低。全縣區位優勢明顯,資源豐富、交通便利。近年來,通過確立"建設型興工業縣、打造朱子文化城」的發展定位,實施項目帶動追趕戰略,全縣上下形成了幹事創業的濃厚氛圍,工業開發建設成效顯著,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前所未有的良好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