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城鄉建設 > 城鄉居民消費支出概況

城鄉居民消費支出概況

發布時間:2021-01-21 05:31:31

Ⅰ 居民消費支出的概念

其計算公式為:
農村住戶全年純收入=農村住戶全年總收入-家庭經營費用支出-生產版性固定資產折舊-稅款權-上交集體承包人物-調查補貼。
目前,我國居民消費支出增幅大幅回落。上半年,東營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8263.36元,同比增長1.2%,剔除物價因素,實際出現了1.6%的下降。

Ⅱ 2014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額是多少

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60元,比上年增長10.1%。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26864元,增長7.8%,城鎮居民恩格專爾系數34.1%。
農民人屬均純收入15008元,比上年增長11.5%。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1228元,增長10.6%,農民恩格爾系數43.3%。
數據來源:廈門市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http://zhengwu.xmnn.cn/jsxw/201403/t20140320_3759627.htm

Ⅲ 什麼是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

城鎮居民人居消費指標是指城鎮居民在購買商品和勞務活動兩方面的支出,回是衡量答居民消費支出的重要指標。包含如下指標:
家庭總支出:指家庭除借貸支出以外的全部實際支出。包括消費性支出、財產性支出、轉移性支出、社會保障支出、購房與建房支出。
消費性支出:指調查戶用於本家庭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娛樂服務、其他商品和服務等八大類。
財產性支出:指家庭購買或維護財產所支付的利息等有關費用。
轉移性支出:指調查戶對國家、單位、住戶、個人的轉移支付。包括交納的稅款、捐贈和贍養支出等。
社會保障支出:指調查戶家庭成員參加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社會保障項目中由個人交納的保障支出。不包括職工所在單位交納的那部分社會保障金。
購房與建房支出:指包括調查戶購買住房、建房時的全部支出。

Ⅳ 居民消費支出的介紹

居民消費支出是指城鄉居民個人和家庭用於生活消費以及集體用於個人消費內的全部支出。包括購容買商品支出以及享受文化服務和生活服務等非商品支出。對於農村居民來說,還包括用於生活消費的自給性產品支出。集體用於個人的消費指集體向個人提供的物品和勞務的支出;不包括各種非消費性的支出。其形式是通過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支出指標來綜合反映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水平。

Ⅳ 居民消費支出影響因素有哪些

影響消費者行抄為的三個主要因素:一是心理因素,除了由需要引起動機這一最重要因素外,還有知覺、學習和態度三個因素,知覺是指消費者感官直接接觸刺激物所獲得的直觀的、形象化的反映,屬於感性認識。任何消費者購買商品,都要根據自己的感官感覺到的印象,來決定是否購買,所以對樓盤的包裝、宣傳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是消費者在購買和使用商品的實踐中,逐步獲得和積累經驗,並根據經驗調整購買行為的過程,房屋作為一種耐用且兼有投資的特殊商品雖不等同於一般商品,但開發商開發創意、布局以及房屋質量的好壞,都是購買者學習的對象,消費者評價的優、劣對開發商的形象和信譽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所以開發商應樹立品牌觀念,注重房屋質量,讓消費者產生有利於己的態度。二是經濟因素,概括地說,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主要是經濟因素和商品價格、消費者收入、商品效用、房屋的價格等。三是社會文化因素,每個消費者都是社會的一員,他的行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會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受到社會階層、文化和亞文化、相關群體、家庭等社會因素的影響。

Ⅵ 我國目前居民消費狀況

我國目前居民消費狀況
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民眾消費重點是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為主;90年代,食品、衣著消費支出比重下降,家用設備支出比重增加;到新的世紀,像洗衣機、電冰箱這樣的傳統家用設備支出比重也已大大下降.
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狀況如何?其結構變動有何特點?搞清這些問題,對宏觀經濟決策、企業生產經營決策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利用近幾年統計資料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
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
消費結構是指某項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其中恩格爾系數是一個國際通用的極為重要的指標,即食品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准劃分: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為貧困,在50%-59%為溫飽,在40%-49%為小康,在30%-39%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
根據以上標准,我國城鎮居民生活的恩格爾系數是在1995年末期下降到50%以下的,1999年繼續下降到41.9%,2000年下降到40%,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食品支出2014元,在支出比1993年增長1.90倍的同時,恩格爾系數從1993年的50.13%降到了37.9%。盡管恩格爾系數持續平穩下降,但跟西方富裕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美國八十年代的恩格爾系數平均為16.45%,日本九十年代平均為24.12%。
根據近幾年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數量特點,可以把居民消費結構分成三個階段:1993年和1994年分為第一階段,這階段恩格爾系數大於0.5; 1995年至1999年為第二階段,這階段恩格爾系數呈明顯下降趨勢,介於0.4-0.5之間;2000年和2001年為第三階段,這一階段恩格爾系數低於0.4。這三階段各有特點區分明顯,充分地表明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
食品消費質量提高,衣著消費支出比重下降
食品消費水平由過去簡單的吃飽吃好,轉變為品種更加豐富,營養更加全面。一方面由於食品供應的日益充足,2001年我國水果產量6658萬噸,是1993年的2.211倍;油料產量2864.8萬噸,是1993年的1.588倍。另一方面由於在外飲食的增加,糧食消費比重減小,購買量大幅度下降。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糧食79.7公斤,比1989年下降40.5%;人均購買食用油8.5公斤,比1989年增長37.5%;購買牛羊肉、家禽、蛋類、鮮奶、干鮮瓜果等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長;在外飲食達到人均314.2元,比1989年增長4.7倍。
衣著是兩項基本生存資料之一, 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衣著支出534元,比1993年增長1.775倍,它的消費比重2001年為10.05%,由1993年的14.24%下降了4.19個百分點;衣著消費向時裝化、名牌化、個性化發展的傾向更加明顯,成衣化傾向成為主流。
從衣著和食品消費比重的下降可以看出城鎮居民滿足基本生活的支出並沒有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這表明我國城鎮居民滿足吃、穿為主的生存型消費需求階段已經結束,逐步向以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的階段過渡。
用品消費增長減緩,主要耐用消費品趨於飽和
2001年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電冰箱和洗衣機數量分別是81.9和92.2,比1993年增長1.44倍和1.07倍;擁有彩色電視機121台,比1993年增長1.52倍。上述數字表明主要耐用消費品逐步飽和,城鎮居民家庭中用品消費特別是購買耐用消費品支出增長勢頭逐年減緩,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耐用消費品支出390元,比2000年下降3.9%,表明用品消費已經不再是人們消費的重點。
但我們還應注意到在傳統電器降溫的同時,隨著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一些新興的家用耐用品正在取代傳統電器的位置成為現階段的「消費」熱點。如:電腦、空調等。行動電話每百戶擁有量從1997年1.7部到2001年每百戶擁有34部增長20倍,增長幅度最大;在短短的五年間家用電腦的擁有量從97年的2.6台到2001年的13.3台增長5.12倍,2001年空調擁有量為35.8,比93年增加15.36倍。這充分證明居民的消費結構正在轉變,新的世紀像洗衣機電冰箱這樣的傳統家用設備支出比重步入衣著消費的後塵,正在逐步下降。
交通通訊支出持續增長,支出比重變化最大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電子通訊、家用汽車價格的下調,行動電話及家用汽車已成為我國近幾年形成的新消費熱點之一。從趨勢上看,這方面的消費需求將會持續旺盛。
調查顯示,2001我國城鎮居民交通通訊消費的比重為8.61%,比1993年上升了4.79個百分點;其中,2001年城鎮居民交通消費的比重為3.31%,比1993年上升了0.82個百分點;通訊消費的比重為5.30%,比1993年上升了4.0個百分點。
住房消費比重上升較快
居住方面的消費比重大幅上升,這是與我國住房及配套的工資制度改革緊密相關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場體系的逐步健全,住房的商品化、貨幣化程度也進一步提高。人們用於改善居住環境方面的支出也呈較大幅度的增長。所有這些,都將導致住房消費比重上升。
最近,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司在全國57個城市對2.28萬名城鎮居民進行了買房意向的問卷調查。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房改政策對住房需求的拉動效應已經基本釋放,城鎮居民中有74%的人擁有了自己的住房。51%的人是為了擴大居住面積和改善居住條件,這說明城鎮居民對住房的需求已開始從「有房住」向「住好房」方向轉變。
醫療及娛樂教育文化消費比重上升趨勢明顯
醫療制度的改革也導致人們用於醫療的支出增加,絕對支出額和支出比重都有上升趨勢。2001年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醫療支出343.3元,比1993年增加6.03倍;娛樂文教也是近幾年來增長較大的一項。2001年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娛樂文教支出為690元,1993年僅為194.01元,從1993-2001年,其所佔比重從9.19%增至13.00%,絕對支出增加3倍多,教育投入的增加一方面表明了家長對子女教育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還反映了整個社會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娛樂投入的增加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反映出人們收入的增加。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居民消費增長點在居住、交通、通信、醫療以及娛樂教育方面。而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為主的消費結構已經被取代了。而以人力資本投資的教育、文化、衛生、保健的新消費結構正在形成。但更健康的消費結構由於受到消費觀念、國家政策和產業結構等方面的制約,還沒有完全形成,就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改革現行消費體制。我國消費體制改革滯後,制約了消費結構的轉變,割裂了巨大的市場消費需求潛力與現有供給能力之間的聯系。在城鎮住、行的消費方面,福利型、供給型和集團型的消費方式至今仍未徹底打破,用於住、行的消費品和消費行為,仍未完全納入個人商品消費領域,使這兩個方面的消費需求處於被壓抑的狀態,從而圍繞住、行的相關產業不能得到充分發展。
2.推行鼓勵消費的政策。加快費改稅步伐,建立規范、透明的管理體制,千方百計降低住房、汽車等高價值商品的價格。徹底整頓土地轉讓價格和拆遷補償費,清理各種攤派和收費,規范住房成本構成,切實降低房價。放開住房二級市場。取消對汽車的各種不合理收費,積極推進燃油稅改革進程。放開轎車價格,鼓勵企業競爭。
3.擴大就業渠道。制定再就業優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積極促進其再就業,增加他們的家庭收入。
4.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消費信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健康發展的標志和條件,也是提升居民消費結構的重要前提。
http://www.bjstats.gov.cn/zwxx/wzxw/zzwz/200308080006.htm

進入21世紀,我國的居民消費傾向較20世紀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變。未來居民消費將如何,本文作簡要分析。
一 消費模型建立及發展變化軌跡的探討
1.國民生產總值的預期。要預測未來居民消費,必須先預測未來國內生產總值。在全球經濟動盪、中國國有企業改革處於關鍵時刻的大環境下,要預測國民生產總值是一項很難的工作。權威人士經過對樣本的觀察發現,在正常情況下,中國國民收入呈近似指數增長。施發啟預測中國GDP的增長率在1998~2010年分別為8.20%、7.71%、8.71%、10.79%、10.16%、8.33%、8.56%、8.55%、7.87%、7.71%、7.30%、7.36%、7.85%(施發啟,1996)。Lawrence. J. Lan也曾預測「1993年中國實際GDP增長將保持強勁勢頭,接近13%, 但其很快就會平緩下降,保持近似於8%的增長速度」(Lawrence.J.Lan,1994)。 再結合中國經濟建設「三步走」的目標導向,「到下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及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現狀,確定理想預測方案:2001~2005年為8%左右,2006~2010年為7%左右,2010~2030年為6.55%左右,2031~2050年為6%左右。根據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基數,可預測表1。
表1 未來中國內生產總值的預測
年份 2005 2010 2030 2050
國內生產總值(億元) 134076 188049 662618 2125105

2.消費額的預測。由於影響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的因素較多,包括人均收入及構成人口數量、增長速度、技術水平、消費心理、消費習慣、消費政策等。但基本因素還是人均收入水平,因此,可選用凱恩斯的「收入決定論」模型作為消費結構預測模型,其模型為:
C=α+β·NI+γ·C-1+μ模型中C表示當期消費額,NI表示當期國民收入,C-1表示前期消費額,β表示短期邊際消費傾向,μ表示隨機誤差,α為一常數。根據1979~2000年時序資料參數及用Durbin-Waston檢驗,(D.W=21.1733)得出預測模型為:
C=148.3407+0.4083NI+0.4156C-1+μ
預測結果見表2
表2 未來中國總消費額的預測
年分 2002 2005 2010 2030 2050
最終消費額(億元) 63178 78611 105663 356131 1090243

由於消費額由居民消費額和社會消費額構成,居民消費又可分為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兩種消費。出於一種願望——城市化目標導向,認為城鄉差別將會縮小,以下選定未來城鎮、農村居民人均消費額的預測方案為:2001~2005年為215%、65%,2006~2010年為212%、70%,2011~2030年為205%、75%,2031~2050年為200%、80%,預測結果見表3。
表3 未來政府消費額和城鎮、農村居民消費額預測
年份 2005 2010 2030 2050
政府消費額(億元) 13189 16525 49368 143057
居民消費額(億元) 65422 89138 306763 947186
人口預測(億) 13.4188 13.9394 15.6227 15.8873
居民人均消費額(元) 4875 6395 19636 59619
城鎮居民人均消費額(元) 10481 13557 40254 119238
農村居民人均消費額(元) 3169 4477 14727 47695

從發展趨勢來看,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變化絕大多數符合生活消費的一般規律,整體消費結構朝著優化方向發展,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消費將出現許多消費熱點。
二 居民消費熱點展望
由於消費品和勞務豐富多彩,購買力流向相對分散,居民消費更趨於理智,消費熱點不可能像過去那樣排浪式的增長,在時間上可能出現漸進的特點。商品品種的相對分散,城鄉、地區之間消費熱點交錯出現,不會高度集中,其消費熱點主要表現為:
1.住房消費及圍繞住房消費的室內裝飾。住房不僅是基本的生存資料,而且是重要的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國家制定的住房商品化的政策,勢必導致住房消費的穩健增長,而且隨著居民生活水平預期的提高,他們會更加講究居室環境優美、舒適及情調。居民住房消費熱的結果是帶動一個較長的產業鏈,使民用建築業成為一大支柱產業,並帶動諸如建材、冶金、機械、化工、林業、室內裝飾業及家用電器業的發展,同時也擴大了就業。
2.旅遊消費。旅遊消費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活動,將隨著國家社會文化生活水平的發展成為人們消費生活的一個亮點,未來學家約翰·托夫勒指出:人類社會的第三次浪潮是服務業的革命,第四次浪潮是信息革命,第五次浪潮是娛樂業和旅遊業的發展。據旅遊專家研究發現,當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國民收入達到400美元時, 就會萌發國內旅遊慾望;人均年收入達到800美元時,出國旅遊將提到日程上來, 依上面分析,未來中國居民的收入遠要超過此數。近年來我國旅遊業的長足發展是極好的佐證,旅遊業創匯收入從1996年的幾億美元增至現在的幾百億美元。旅遊消費的興起吸收了大量勞動力,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增加了收入,地區經濟文化得到了協調發展。
3.信息消費。未來社會是信息社會,現代化的通訊工具,家用電腦及寬頻網將逐步得到普及。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電子信息產業,具有很高的關聯度和附加值,能帶動機械、電器、新型材料等十幾個產業。我國「九五」時期對電子信息產品的需求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隨著人口消費基數的增大,必將對消費、生活產生更大的變革。
4.文化教育消費。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智力已成為決定性因素,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廣大居民對文化教育重要性認識的提高,文化教育的福利性逐步減少,市場化、貨幣化比重逐步提高,文化教育消費在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將不斷提高,文化教育消費成為熱點勢為必然。
5.交通工具消費。未來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城市空間擴大,客觀上要求居民擁有自己的交通工具。現在,許多國家已把汽車工業作為支柱產業,我國的汽車也必將成為居民的消費熱點。但自行車消費和摩托車消費也將長期存在。
6.農村居民消費熱點展望。目前雖然我國農村還沒有出現明顯的消費熱點,但家用電器等耐用品的普及將成為可能,其原因一是我國農村居民的耐用消費品人均擁有量起點較低,市場容量大;二是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將有較大提高;三是農村居民消費環境將不斷得到改善。
三 居民消費市場條件利弊因素分析
1.居民消費市場特點
(1)一國多市。北京人首選巧克力是英國的德芙, 廣州人則青睞從歐洲大陸進口的Ferrero Rocher。這種喜好上的差異不僅是價格和品味的差異,更是兩地的文化差異。此外,由於我國居民購買力相差較大,在各地推介的產品種類、營銷策略等也因地而異,所以出現一國多市實屬正常。
(2)超市旺過網際網路。盡管中國目前有1000萬網際網路用戶, 但對人均收入不足1000美元的居民來說,計算機相對價格過高,上網費還太費,大多數家庭不能把它列為經常開支項目,因此,一段時間內,我國網上購物還難以大規模開展,傳統的超市還有著大的發展前景。
(3)個性消費時代到來。個性消費是人們要求自己所使用的產品能夠打上自己的烙印,讓產品體現自己獨特的個性、志趣和心情,或者雖不能自主設計產品,但至少產品的某一部分可以自由地設計和變化。其所以出現個性消費,一是由於人們的消費檔次大大提高,賦予產品以「文化色彩」或「情感色彩」,能體現主人獨特的修養情操;二是由於買方市場出現,產品供大於求,消費者可以在眾多產品中挑來揀去;三是人們回歸天性,「自己的」意味著自豪、品味、自主,這是人之天性,它體現在消費上,就是「個性消費」。
(4)消費者素質有待提高。消費者的素質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知假買假,知差買差;二是購買知識缺乏,成本意識淡薄;三是有法不依或不懂法;四是銀行儲蓄情潔濃厚,這些問題的存在較大地影響我國市場發育的程序和市場化進程。
2.目前我國消費市場運行的有利條件
(1)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現狀。一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 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消費增長指標包括國內生產總值(GDP)、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居民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而且消費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第一是居民消費地位的變化。在客觀上已經從經濟末梢變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和結構調整的先導。第二是消費模式變化。已從實物化、福利性、靜態式、聽命於政府化安排,轉變為商品化、動態化、市場化、自主化、取決於貨幣化收入的新模式。第三是城鄉消費結構變化。恩格爾系數明顯下降,食物消費明顯改善,食物以外的消費數量增加、質量提高、選擇性增強、結構多樣化。物質消費之外的文化教育消費占據了第二位。第四是城鄉消費習慣、消費方式、消費觀念的變化,開始從自我積累型轉變為量力而行的適度消費和信貸消費。二是買方市場格局呈常態之勢。在微觀上,意味著消費品的製造商和銷售商進入了長期的微利時期,經濟增長不可能再指望消費膨脹來拉動,促進消費也將不在是權宜之計。三是動態化的高中低三大收入——消費群體日益明顯,形成了消費層次多樣化中的三大軸心。社會差距在進一步擴大。
(2)我國消費市場運行的有利條件。近幾年,在擴大內需, 促進經濟增長的指導原則下,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拉動消費,刺激消費的政策,在一定時期內,必將發揮其積極作用。
一是銀行信貸業務健康有序發展。擴大消費信貸的規模和品種,促進和規范了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第八次下調了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改變儲蓄——消費比例,徵收利息稅,刺激儲蓄資金向消費品市場分流,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增加了我國居民的消費信心。通過延長貸款期限,降低貸款利率,加大了對個人購房的支持。
二是調整居民收入政策。從1999年7月1日起,國家把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和城鎮居民保障,這三條社會保障制度線水平提高了30%,同時還實施了對政府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大幅度提高工資及提高企業離退休人員待遇的政策,使收入大幅度增加的人數超過1億人以上。這一措施對於提高居民即期收入,改善居民的收入預期,促進經濟的增長起到積極作用。
三是發行國債有利於居民消費增長。國家增加對固定資產的投資措施使大量新增投資資金進入經濟運行,對活躍經濟、帶動消費增長產生積極的影響。
四是房改政策出台。隨著住房制度的改革,各主要大城市住房二級市場的開放,減免個人住房交易中的有關稅費,使居民個人購買住房的比例上升。並改善家居環境、家庭裝飾的願望十分強烈,推動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
五是假日經濟的推動。國家實行「五一」、「十一」放長假的政策,產生了收入增加的直接效應,使旅遊、交通、商業及相關經營部門收入實現大幅度增長。企業效益改善,職工收入增加,其間接效應是旅遊、交通、商業等經營部門因收入提高而增加消費支出。
六是物價下降幅度減緩,部分省、市出現正增長。國家取消了通貨膨脹時期出台的抑制消費的政策,這樣消除了居民持幣待購的心理,促進消費市場活躍。
此外,高校的擴大招生,也將增加我國居民的教育支出。
3.消費市場運行的不利因素
(1)目前我國的消費率明顯偏低。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統計,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平均消費率水平為78~79%。在所統計的36個國家中,只有8個國家的消費率水平低於70%。20世紀90 年代以來,我國的最終消費率一直在60%左右被動,與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究其原因主要與居民預期心理不佳,消費品生產和消費的階段性、經濟發展速度下滑、居民收入增長的幅度不大有關。
(2)加入WTO對我國居民的消費需求和消費品市場存在影響,具體表現在:一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消費品和服務源源不斷湧入我國,促使消費總量的增長,加速國內消費品高價格體系的解體。二是加劇國內消費品市場在品種、質量、價格、信譽等方面的競爭。三是由於中國東、中、西部地區存在消費品市場明顯的收入——消費差距,入世會加劇消費品由外部——東部——中部——西部依次傳遞的「擠壓效應」,進一步改變國內原有消費品的流向和地域分布,並有可能加劇省區之間的貿易摩擦。四是消費安全受到新的挑戰。五是加入世貿組織使一部分消費者產生降價預期心理,因而作出推遲消費的決策,這對於汽車等商品市場銷售影響較大。
(3)我國展開的事業單位改革和地方政府的機構改革, 涉及更大范圍的下崗分流問題,事業單位、地方政府機關下崗分流人員和原有的失業、新增勞動力的待業大軍,使就業壓力加大。導致他們對未來收入預期的下降,對即期消費更加謹慎;另一方面大規模人員的失業,其收入相應減少,最終抑制消費的增長。
(4)農民的收入增幅不大。2001 年較前幾年是農民收入增幅最大的一年,增幅也只有4%。國家進行了糧食、棉花收購體制上的改革、糧食、棉花價格全面放開,導致農民收入下降。據有關部門測算,僅糧、棉價格下降一項因素,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減少80%左右,全國農民總收入減少近700億元。在農產品價格走低, 總量過剩的情況下如何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5)收入差距拉大。東部西部之間,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之間,壟斷行業與競爭行業之間,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從業人員之間的收入水平存在的差距明顯。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對消費的需求影響主要表現為:一是居民整體消費傾向下降,一方面低收入階層有消費願望而無購買能力,另一方面高收入階層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後,消費傾向出現遞減趨勢;二是新的消費熱點難以形成。由於收入差距拉大,各收入階層的消費重點不一,因而對新的消費熱點拉力不集中,對培育新的消費熱點與以前相比難度加大,從而抑制消費需求的迅速擴張。
四 增進城鄉居民消費的基本思路
1.培育國內消費需求,調整產業結構。未來國內消費的增長關鍵是調整產業結構,注重效率,使社會有限的資金傾斜投向對經濟增長最有效的產業和產品上。當前農產品和農村工作的一項任務是從調整優化結構,增加農業投入,擴大以工代賑,促進農產品流通等方面採取綜合措施,開辟農村居民增收的新途徑和新領域,確保農村居民增收。
2.完善社保制度,強化消費信心。從即期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用途不外乎包括投資和消費,而投資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消費。在傳統的福利體制被打破,新的社會保障制度還有待完善的情況下,社會保障制度大大限制了邊際消費傾向的提高。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朱慶方說,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一種「低工資、高福利」的分配製度,社會福利由政府統籌統包,使居民在工資水平較低的情況下,能夠感受到社會福利方面收入帶來的安全感,城鎮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反而較高。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最近幾年,我國對舊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較大幅度改革,對居民的消費心理形成了極大的沖擊。要改變這種局面應盡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使居民從不斷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中找回消費信心。
3.開拓消費市場,正確引導購買力的流向。消費領域過狹,消費市場過於狹窄,或者購買力流向過於分散都難以形成消費熱點。因此對可能形成熱點產品的消費市場,要增加產品供應,增加花色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供給質量,深入掌握消費者需要的變化和購買力的流向,採取有效手段進行引導。同時企業必須面向市場,發展新技術,開發新產品,以適應市場消費需求的變化。
4.優化供給結構,解決需求斷層。由於我國消費者的收入水平存在著明顯差異。有消費慾望的低收入階層無力購買生存必需的消費品,而生活需求已基本滿足的高收入階層又無這種消費慾望,只對高檔消費品有需求,「需求斷層」由此而產生。因此,改善整體消費傾向,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制定消費政策很有必要。目前,高收入群體恩格爾系數已降至15%以下,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對這一消費群體來說,他們更注重商品的精品化、個性化。中等收入群體恩格爾系數在35%左右,正處於從小康向富裕型、從講求消費數量向講求消費質量階段轉變,其消費結構開始加快變動、轉型、升級。就目前的消費品供給而言存在著結構性矛盾,因此,必須化解其供需矛盾,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低收入群體恩格爾系數在50%左右,其邊際消費傾向雖然最強,但收入增長緩慢,消費更講究實惠、實用,改善其消費狀況,增加即期收入是關鍵。
5.增加投資與出口。2001年世界經濟環境趨勢好, 據統計, 全球GDP由去年的3%提高到3.5%,世界貿易增長由近兩年的4%上升到6%至7%。近幾年,我國沿海居民受出口拉動的影響, 其收入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從而帶動沿海消費品市場轉旺。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內外資金投向西部地區,西部經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如果說沿海是出口拉動消費,西部則是投資拉動消費。
6.加速推進流通創新。「入世」過渡期把消費品市場培育和流通創新作為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重點,大力改善消費品流通環境,建立現代化消費品暢銷體系,積極推動消費品領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特許經營、代理制等現代交易方式和組織形式的快速發展,迅速提高中國消費品批發業,零售業的現代化水平。在國民經濟運行和滿足消費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商業企業肩負的經濟循環、資源配置、信息導向、風險承擔和迎合消費者五大功能,以資本為紐帶加快發展。「三跨」式的批發商、零售商集團,即跨所有制,跨地區、跨部門的大型、特大型商業集團,按照「強強聯合」的思路,做大、做實、做強。以便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優勢,同時利於同國內外消費者、生產者建立更加廣泛的服務貿易關系。
綜合各方面的分析,未來我國居民消費將保持持續平穩增長的態勢,只要政府調整好產業政策、消費政策,克服不良因素對消費市場的影響,確實增加人民收入,那麼,我國居民的消費熱點和預期是可能實現的。
【參考文獻】
〔1〕尹世傑.消費經濟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2〕鄭必清,王啟雲.走向21世紀的中國消費結構〔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
〔3〕張少龍.中國

Ⅶ 根據下面圖表提供的信息,將2008年至2012年五年間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文化消費支出的特點寫成一段話。要求內

示例:圖表顯示,2008年至2012年我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費支出均逐年增加,而城鎮居民文化消費支出增幅大於農村居民,二者的差距在逐年加大。

Ⅷ 居民八大類消費支出是哪八類

城鎮居民家庭消費種類可分為八大類消費,分別是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交通通信、文娛教育及服務、居住、其他商品和服務。

其計算公式為:

農村住戶全年純收入=農村住戶全年總收入-家庭經營費用支出-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稅款-上交集體承包人物-調查補貼。

對於農村居民來說,還包括用於生活消費的自給性產品支出。集體用於個人的消費指集體向個人提供的物品和勞務的支出;不包括各種非消費性的支出。其形式是通過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支出指標來綜合反映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水平。

(8)城鄉居民消費支出概況擴展閱讀

居民消費支出指常住居民在核算期內對於貨物和服務的全部最終消費。它包括4方面內容:

第一、居民用貨幣直接購買的用於生活消費的各種貨物,包括本期不能全部消費完的耐用消費品,如傢具、家用電器等,也按購買全價計入本期消費中。

第二、居民用貨幣直接購買的用於生活消費的各種服務的支出,如房租、交通、洗理、教育、醫療保健、文化、日用品修理,家庭保姆等項支出。

第三、居民以實物工資形式獲得的用於生活消費的各種貨物和服務,包括免費或以低於市場價格獲得的貨物和服務。

第四、居民自產自用的計入核算期產出內的貨物和自有住房的虛擬房租等。居民消費不包括作為生產投入和投資建房方面的支出。

Ⅸ 居民消費結構的調查與分析

(強烈推薦
是一篇學士學位的論文,應該對你有幫助)

1 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現狀

1. 1 食品支出比重下降,恩格爾系數逐年走底

1. 2 住房,汽車消費成為新的消費重點

1. 2. 1 住房消費

1. 2. 2 汽車消費

1. 3 教育、信息、通信消費不斷升溫

1. 4 旅遊等休閑服務消費成為新的消費亮點

2 消費結構升級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2. 1 消費領域相對狹窄 消費需求不足

2. 2 國內市場消費梗阻

2. 3 恩格爾系數超越常規,居民生活並未達到富裕。

2. 4 教育支出比重過大 影響居民消費傾向

3 消費結構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3. 1 不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 導致消費結構不合理

3. 2 過高的居民儲蓄存款 影響居民消費傾向

3. 3 消費品生產行業投資方向失誤和低效率 引起國內市場消費梗阻

3. 4 保守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政策的制約

4 關於進一步的優化消費結構的建議

4. 1 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增強居民消費信心。

4. 2 培育城鎮新的消費熱點 拓展居民的消費領域

4. 3 促使商品消費從自我積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轉變

4. 4 分層次促進居民消費

4. 5 破解影響消費結構優化的政策制約

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趨勢

摘要: 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完成了從解決溫飽——達到小康——邁向富裕的轉變歷程 。 二00三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090美元,按照國際經驗,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之後,將觸發國內社會消費的結構升級,這標志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重要的、嶄新的時期。本文將通過對消費結構的各項內容的變化情況說明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現狀,提出消費結構中不合理的方面,並深入的分析其產生的原因,以及解決這些不合理現象的對策。

關鍵詞:消費; 消費結構; 消費結構升級; 消費需求

Variation tendency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urban residents of our country

Author:Luo Ruichaoxie

Tuthor:Tian qianxi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Ecation,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

Summary : Since the 1990s, very great change has taken place in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the urban residents of our country, have finished from resolving adequate food and clothing --Reach the well-to-do level --March toward the rich transition course. In 2003, China per capita GDP reached 1090 dollars,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 per capita GDP exceeds 1000 dollars, the structure that will touch off the domestic social consumption is upgraded, this indicates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nters an important , brand-new period. This text pass every change of content in consumption structure prove current situation , urban residents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put forward the unreasonable respect in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 and deep its reason proced of analysis, and solve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se unreasonable phenomena.

Keyword:Consumption;Consumption structure;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upgrading ;Consumption demand

1 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現狀

消費結構是指人們在生活消費過程中所耗費的各種消費對象的比例關系及協調程度。消費結構及其變化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標志,它反映居民的消費特徵及消費趨勢,反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程度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目前,隨著城鎮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生活質量不斷提升,消費需求趨於活躍,居民消費不斷升級換代,跨上新台階。呈現出新的變化和特點。

1. 1 食品支出比重下降,恩格爾系數逐年走底

眾所周知,吃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較低時,其在消費支出中必然佔有重要地位。隨著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消費的重心才會開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轉移。恩格爾系數所反映的就是食品支出占家庭或個人消費總支出的比例,所以恩格爾系數在國際上常常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狀況,同時也成為反映一國居民家庭消費結構變化的重要標志。

近年來,我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 1980年城市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為56.9%,1995年為49.9%,1999年下降到41.9%,2000年,我國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達到39.2%,首次低於40%;2001年我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37.9%,意味著總體水平達到了小康,2002年為37.7%2003年,我國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更進一步降為37.12%,這說明食品支出在城鎮居民的消費總支出的比重正呈下降的趨勢。

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歷程和居民消費結構演變的歷史經驗表明,恩格爾系數水平低於40%時是啟動以居民住房消費和交通通訊消費為標志的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臨界點。因此,以恩格爾系數作為重要的參考標準的話,我國新一輪的消費結構升級已經來到。

1. 2 住房,汽車消費成為新的消費重點

1. 2. 1 住房消費

從住房需求來看,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有能力購買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2003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已經達到了32247萬平方米,比1991年增長了近10倍,增長是非常快的。從未來的發展看,城市化和人均居住條件的改善,以及房屋的自然折舊還將帶來對住房的巨大市場需求。中國確實已經進入到住房的需求大幅度增長的時期。特別是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對住房的需求會進一步加大。1998-2003年,我國城市率提高了9個百分點,到2003年已達到40.5%。在"十一五"期間,專家預計城市化率仍將以每年一個百分點的速度推進。毫無疑問,城市化率的發展直接帶動的是房地產業的發展,有大量的人口要進入到城市,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也要改善,還有大量的房屋自然折舊。從這些情況考慮,未來住房的需求潛力是非常大的。房地產業也仍將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

以長沙為例,根據一項問卷調查結果表明,長沙住房消費走勢呈以下的主要特徵: 近半數的被調查者具有購房意向;51.96%的被調查者看好經濟適用房;理想面積為80—120平方米;價格仍是制約居民消費的主要因素。 這說明隨著人們對物質生活,居住環境要求的提高,使住房消費在今後的一段時間內,仍然會是消費的重點和增長點。並且住房消費必將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家裝成了生活時尚。

1. 2. 2 汽車消費

從各個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達到3000-10000美元的時候將進入汽車消費快速發展的時期,我國的一些大城市,人均GDP已經接近或超過3000美元,因此,汽車消費出現較快增長的時期。 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極具潛力的汽車消費市場。估計我國有購車能力的家庭2005年將達到4200萬戶。到2010年,中國有可能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第三大汽車市場。從汽車的實際購買來看,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中國政府鼓勵轎車進入居民家庭政策的出台,特別是2001年5月放鬆對生產企業的價格管制,加之制約需求的各種不合理費用逐步取消和汽車貸款正在被越來越多人所接受,汽車正在快速進入普通家庭,開始取代家電成為新一代領航消費品。

1. 3 教育、信息、通信消費不斷升溫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經濟的發展要求人們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人們對知識需求日益增強,居民越來越重視教育的投入,不斷提高個人文化素質,除了對子女的教育消費支出不斷增長以外,成人的教育費用也不斷提高。教育消費已成為人們消費中經常性的較長期的重點,這是發展的必然趨勢。未來居民儲蓄將更多地用於教育消費。這不但可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消費需求,而且促進與教育相關的行業發展,還進一步帶動圖書出版業,計算機教學軟體業、信息服務業等相關行業的發展,使教育產業成為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 近日,中國社科院在京發布《2005年社會藍皮書》,提醒人們注意教育消費不斷攀高現象。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教育費用持續攀升,大大強化了居民的儲蓄意願,子女教育費用在居民總消費中排在首位,超過養老和住房消費。

從"九五"後期開始,通信、信息消費成為我國居民新的消費熱點,產銷均呈現快速增長勢頭。根據預測,國內的電子信息產品的市場總規模到2005年將達到20000億元的水平。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手機市場。截止到2004年的2月底,中國的手機用戶已達到了2.8億戶。今後五年,中國信息產業還將繼續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而且還將進一步成為消費的熱點。專家認為,通信消費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個國家的信息化水平。增加通信消費,無論是對擴大社會需求、促進經濟增長,還是對改善人民生活質量,都具有重要意義。

1. 4 旅遊等休閑服務消費成為新的消費亮點

"十一五"期間乃至更長的時間內,中國都將是一個旅遊的消費大國。按照國際經驗,人均GDP達到800-1000美元的時候,旅遊消費就進入到快速增長時期。我國顯然已經進入到了這樣的時期,當然,它也要求有制度性的安排來與其配合。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實行假日消費後,旅遊消費大幅度增長,開始是"周休兩日制"促進了旅遊消費,現在又有了"七天黃金周",大大地帶動了國內旅遊消費的增長。據統計,2004年國內旅遊人數達到了9.3億人,將近10億人,國內旅遊收入達到了4萬億元的水平。旅遊業將是今後拉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由於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空氣和水污染日益嚴重,垃圾、雜訊使城市居民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因此,人們對清潔空氣的享受,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追求已越來越迫切。近年來興起的生態旅遊業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態需要,所以,生態旅遊已成為旅遊業中增長最快的部分。

隨著以人為本的生活觀念日益突出。居民能夠享受到的社會公共服務和公共設施越來越多,這一范疇的消費也隨之增加。快節奏的都市工作與生活,使人們更重視消費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消費省時間甚至出錢買時間的情況在都市消費中屢見不鮮。相對於消費的效益性需求而言,消費的效率性需求將上升,即消費者在關注消費的效用和質量的同時,更關注消費的便捷性和快速性。其典型表現是服務性消費的快速發展。例如:快餐業尤其是送餐業的快速發展,家庭勞務社會化成為一種廣泛的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家政服務、家庭醫生、家庭病房等開始走進千家萬戶。

2 消費結構升級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2. 1 消費領域相對狹窄 消費需求不足

隨著消費結構的升級過程的開始,使城鎮居民消費一下子集中到了住房,汽車,教育消費上,造成消費領域相對狹窄的現狀,尤其是與消費市場完善的國家相比,我國的消費市場不夠發達,存在許多有待開發和發展的消費領域,需要尋求新的消費熱點和消費增長點。

2001年我國人均GDP達到911.32美元,城鎮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為37.9%,而全世界平均的相同收入水平時期的恩格爾系數只有30%。包括旅遊消費等在內的其它消費占消費支出的比率,世界中等收入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達到了26%的水平,而我國城鎮居民2001年僅為5.35%,只相當於這些國家的1/5。在保險消費、知識消費、體驗消費等諸多領域更有待於拓展。

近年來我國城鎮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與平均消費傾向呈逐年走低之勢,城鎮居民平均消費傾向從1990年的0.84降低到2003年的0.77,年均降低速率達0.005,這些都說明在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的不斷優化過程中,目前我國的消費市場仍存在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這與消費領域狹窄也有著一定的聯系。

2. 2 國內市場消費梗阻

在我國居民消費升級的過程中事實上存在國內市場消費梗阻,國內消費品生產行業沒有很好地把握一輪輪消費升級的契機,使國內產業遭受周期性的沖擊。國內相關行業由於沒有及時地針對消費升級做出適應性的調整以致國內的部分消費需求要有國外滿足,即使調整了也由於技術水平的落後使產品的競爭力遠不如人,許多市場利潤空間拱手讓人。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現今的電腦、手機、汽車,居民所認同的大多都是國外品牌而國內的同類產品卻少有能與其抗衡的。

2. 3 恩格爾系數超越常規,居民生活並未達到富裕。

如果按聯合國糧農組織對恩格爾系數的劃分標准,早在2000年,我國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達到39.2%,首次低於40%時,我國就已經邁進「富裕」的門檻了。但實際上,到目前為止我國還處在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過程當中,而「小康」和「富裕」兩個概念也是有著一定的距離的,也是說目前我國恩格系數對於我國實際的現狀來說時超越了常規的。

2. 4 教育支出比重過大 影響居民消費傾向

近年來,中國城鄉居民教育費用的持續攀升大大強化了居民儲蓄意願,影響了城鄉居民家庭消費傾向。教育從幼兒園起就開始交各種贊助費、擇校費、擇班費,大學生的學費、生活費超出了居民家庭可承受的正常水平,從而導致居民家庭削減當前消費開支,增強儲蓄力度。目前中國的發展進入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的轉型關鍵時期。而世界多數國家同時期時,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的消費比重反而是有所下降的,特別是教育的費用有所下降。

2. 5 服務消費數量不足 結構不合理。

雖然近年來,我國居民在服務消費的支出上有所增長,服務消費占居民生活消費的比重也在上升。但是,在我國的現實消費活動中,仍然還有不少人重物質消費、輕服務消費,和發達國家相比服務性消費在消費總額中所佔的比重還較低。在服務消費領域也存在消費結構不合理,消費觀念有待改善等問題。如人們在已有的服務消費中,重餐飲、洗浴等生活性服務消費,輕精神文化消費;在已有的精神文化消費中,又存在重娛樂性消費、輕發展性消費,熱衷於趣味消費、忽視高雅消費和健康消費的問題。

3 消費結構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這是轉載的別人的回答哦

與城鄉居民消費支出概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
© Arrange www.hpcxjsj.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