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中國現在和以前的生活變化對比
一、回首看歷史
解放前夕,舊中國的經濟已處於崩潰邊緣,連年戰爭留下滿目瘡痍,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市場蕭條,物價飛漲,失業現象嚴重,廣大勞動人民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
1949年,中國人民當家做了主人,當時大部分人的生活仍維持在最低的生存水平上。面對這樣的局面,黨和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和發展生產,穩定物價,安排就業,以安定人民生活。廣大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熱情,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中去,為新中國的發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質基礎。這在發展生產穩定民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們對救民於水火的共產黨充滿了熱愛和感激,對自己當家做主充滿了自豪和熱情。「一五」時期被稱為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經濟建設的第一個「黃金時代」。但是,由於已知的諸多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們沒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扎扎實實的經濟建設中去,人民生活幾起幾落,在溫飽線上徘徊20年之久。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不會忘記,人民生活雖有改善,由於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市場供應匱乏,消費品供應不足,絕大多數商品都需要憑票證購買。正是在這個時期,整個世界經濟突飛猛進,相比之下,中國經濟以及人民生活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拉大了。
二、城鎮居民收入增長35倍
如今,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的改革開放已30年,我省也同全國一樣,經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跨越和大突破。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經濟的發展和國民收入主體分配向個人傾斜,使城鎮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長。到2008年,我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829.45元,是改革開放以來最高水平,與1981年相比,增長了35倍,26年間平均增速14.1%。總的來說,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不斷增加的,經歷了「快速增長、高速增長、平穩增長」的過程,收入渠道實現多元化。
一是工資性收入仍是可支配收入主要來源,非工資性收入明顯提高。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雖然不斷下降,但仍佔60%以上,是家庭總收入的主要來源。2008年達到8677.27元,比1981年增加了8313.56元,增長了23倍。非工資性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呈不斷上升趨勢,2008年達到36.2%。工資性收入和非工資性收入增長及比例變化可劃分以下幾個階段:
非工資性收入發展時期。1981年至1985年,由於經濟體制尚處在起步階段,城鎮居民非工資性收入減少,收入仍以工資為主,工資性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一直保持在90%—94%之間,變化甚微。隨著其他收入渠道的拓展,家庭收入的多元化漸漸表現出來,非工資性收入比重逐年上升。
非工資性收入全面增長時期。1986年至1998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完善,城鎮居民非工資性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呈上升趨勢。城鎮職工從事個體經營、第二職業、停薪留職的人數逐漸增多,是非工資性收入增加和收入來源多樣化的重要因素,這一時期非工資性收入還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非工資性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由15.27%,上升到1998年的26.46%,增加了10個百分點。城鎮居民家庭收入增長較快,到1998年為4223.88元,比1986年的764.76元增加了3459.12元,增長了4.5倍。家庭總收入增加帶動工資性收入和非工資性收入同步上升,由1986年的648.01元,116.75元,上升到1998年的3106.32元和1117.56元,分別增長了3.8倍和8.6倍。
非工資性收入高速增長時期。1999年至2008年,非工資性收入顯著增加,占家庭收入比重穩中有升。1999年開始,在國企改革步伐加快,城鎮居民就業渠道拓寬及就業主動權變化的共同影響下,非工資性收入快速增加。2008年達4928.76元,占家庭收入比重為36.2%,同2000年相比,增加了3453.08元,8年間平均增速高達16.27%,比重上升5.64個百分點,工資性收入與非工資性收入比例接近6:4。
二是經營凈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均快速增長。2008年,我省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達到97.74元,比2002年增加了29.22元,增長42.6%。經營凈收入為1154.14元,比2002年增加了332.96元。轉移性收入為3676.88元,占非工資性收入的比重為74.6%,比2002年增加了2003.48元,增長1.2倍。
三、農村居民收入增長27.3倍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省農村居民物質生活逐步豐裕,消費質量明顯提高,生活環境顯著改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據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到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932.7元,比1978年的181元增長27.3倍,平均每年增長11.6%。
回顧30年來,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與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可以劃分擺脫貧窮到解決溫飽、溫飽有餘到實現總體小康、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邁進三個階段。
一是擺脫貧窮,解決溫飽(1978至1991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伴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由於我省農民人均佔有耕地面積較多,土地資源的優勢充分顯現,使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農民生活基本擺脫了貧窮,解決了溫飽。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181元增加到1991年的748元,增長4.1倍,年均增長11.5%;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從1979年的194元增加到1991年的649元,增長3.3倍,年均增長10.6%。恩格爾系數從1979年的67.5%下降到1991年的56.6%,下降10.9個百分點。
二是溫飽有餘,邁向總體小康(1992至1999年)
1992年,以鄧小平南巡講話,特別是黨的十四大將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定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標志,改革進入了整體配套、重點突破和全面攻堅的新階段。
在這一時期,農村經濟改革邁出了重大步伐並取得了很大進展和突破,各種市場的建立使商品從「小流通」走向「大流通」,為商品交換提供了便利條件。農產品價格的提高為農民收入的增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農民的生活水平也由溫飽有餘快速向總體小康邁進。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2年的807元增加到1999年的2261元,增長2.8倍,年均增長15.9%;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從1992年的643元增加到1999年的1348元,增長2.1倍,年均增長11.2%。恩格爾系數從1992年的59.4%下降到1999年的53.3%,下降了6.1個百分點。根據《全國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標准》測算,到1999年,我省農村居民生活基本實現了總體小康水平。
三是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2000至2008年)
進入新世紀,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主要是靠政策推動。自2003年以來的稅費改革、免除農業稅、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補貼等惠農政策,對減輕農民負擔、農民增收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農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顯著提高。
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932.7元,比2000年增長2.4倍,年均增長11.8%;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443.2元,比2000年增長2.2倍,年均增長10.5%。恩格爾系數為39.6%,比2000年的45.4%下降了5.8個百分點。
30年來,我省農民人均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其增長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農民收入與農村改革密切相關。1978年開始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81元增加到1988年的628元,增加447元,增長3.5倍,年均增長13.3%。而從1965年到1975年的十年間,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40元增加到146元,僅增加6元。從1988年至1992年五年間基本沒有針對農村改革的政策措施出台,致使這一時期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平均增長僅為6.4%。再就是從2003年至2008年的5年間,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1%。
二是農民收入與農產品價格密切相關。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較快的年份是農產品價格較大幅度上調的幾年。改革以來這種情況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1979年至198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23元增加到463元,增長2.1倍,年均增長20.1%。第二次是1995年至199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610元增加到1997年的2186元,增長35.8%,年均增長16.6%。
三是農民收入與惠農政策密切相關。2003年以來,國家實施了稅費改革、免農業稅、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補貼等惠農政策,對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004年我省實行的「一免三補」政策,使農民人均直接增收228元,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48.5%。到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實際得到各種政策性補貼收入356元,同比增長41.3%,對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14%。也使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3年的2530元增加到2008年的4932.7元,增加2402.7元,增長95%,年均增長14.3%。
四是農民收入與打工收入密切相關。1978年至1983年是我省農民純收入高速增長時期,年均增長20.7%。這一時期,農民收入增長的推動力主要歸功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入90年代後,雖說家庭經營收入依然是農民收入的主體,但隨著農民外出打工收入(工資性收入)的不斷增加。使家庭經營收入所佔比重由1990年的86.9%下降到2008年的67.8%;而同期工資性收入所佔比重由8.1%提高到16.4%。從絕對數看,2008年我省農村居民家庭經營純收入為3344.7元,比1990年增長4.8倍,而同期工資性收入增長12.5倍。工資性收入對農民純收入的貢獻率由1990年的-5%,上升至2008年的13.3%,上升了18.3個百分點,顯現出工資性收入已成為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量的主要來源。而到2008年,我省農民收入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
(1)家庭經營收入成為農民收入主體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使農戶成為獨立的經營單位,收入來源由集體統一經營為主轉向家庭經營為主。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家庭經營純收入為3344.72元,比1978年增長了55.8倍,年均增長13.9%,占純收入的比重為67.8%,比1978年上升35.5個百分點。
(2)非生產性經營收入增速最快
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非生產性經營純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為778元,比1978年增長了99.1倍,年均增長16%,比農民人均家庭經營純收入年均增速高2.1個百分點。占純收入的比重為15.8%,比1978年上升11.5個百分點。
(3)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最大亮點
2008年,全省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810.17元,比1983年增長21.6倍,年均增長12.5%。工資性收入占純收入的比重已達16.4%,上升了10.9個百分點。
(4)農民收入貨幣化率大幅提高
30年來,隨著農村社會化、商品化進程的逐步加快,農村居民以食物收入為主的狀況逐步被貨幣收入所替代。1978年,農村居民出售農副產品收入人均僅為28元,占總收入的14.2%;人均現金純收入為64元,占總收入的32.3%。而到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出售產品收入4661.55元,比1978年增長165.5倍,占總收入的比重提高到56%,提高了41.8個百分點;人均現金純收入達到4351.39元,增長66.9倍,占總收入的80.8%,提高了48.5個百分點。農民收入貨幣化程度的提高,可支配能力的增強,必將推動農民收入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的轉變,使農民的生產、生活消費越來越多地納入到全社會的市場經濟循環中來。
四、城鄉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一)城鎮居民生活消費不斷增加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城鎮居民生活變化大體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分水嶺。改革開放前的30年,從物質供應短缺到衣食有保障,生活得到初步改善;改革開放後的30年,居民生活發生巨大變化,實現了兩次跨越。
1。為溫飽奮斗的改革之前30年
「文革」結束後的70年代,盡管依然實行「定量」和「憑票」供應的計劃體制,但居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從吃的方面看,「一日三餐基本有保證」;從穿的方面看,是「三樣衣裝」(幹部裝、中山裝、列寧裝),「四種顏色」(灰、綠、藍、白);居民家庭耐用品擁有量則是以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和收音機為代表的「三轉一響」。回顧這30年人民生活發展歷程,風雨坎坷,改善甚微。
2。邁向小康的改革30年
1978年以來,隨著我省經濟的不斷發展,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隨之改善,逐步向消費需求多元化,消費結構合理化方向發展。城鎮居民在追求物質生活質量的同時,精神生活質量也得到明顯提升。調查資料顯示,2008年我省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已達9229.05元,比1981年的348.02元增長了28倍,年均增長13.7%。同時居民的消費觀念也隨著收入的增加在不斷的調整和轉變中,消費方式呈現質的變化,消費取向也日趨多樣性。
(1)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居民生活水平已達到小康
改革開放30年,我省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呈逐年下降趨勢,2008年恩格爾系數為34%,比1978年降低了23.5個百分點,表明我省城鎮居民生活水平已由溫飽躍上小康。
1979年至1992年,我省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在50%-60%之間,城鎮居民收入主要用於食品消費,這一時期城鎮居民生活為溫飽型;1993年至1999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鎮居民收入增加、消費內容逐漸豐富,城鎮居民用於其他方面消費的支出增多,恩格爾系數在40%-50%之間,我省城鎮居民家庭生活整體進入小康;2000年至2008年,隨著城鎮居民收入大幅度的增加、基本消費的滿足以及其他消費強勁增長,恩格爾系數降到34%。
(2)膳食結構更加合理,營養及綠色食品逐漸受青睞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講究食物營養結構的科學合理。居民食品消費結構由以糧食為主的「主食型」向營養美味的「副食型」轉變。各種精細、休閑、方便和保健食品大量湧入居民家庭,精煉油、水產品、水果、蔬菜等綠色、低糖、低熱量食品備受青睞,成為居民食品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我省城鎮居民水產品、蛋類、水果和蔬菜年人均消費865.66元,占食品支出的30.5%。
(3)衣著消費走向時尚、品牌、個性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美的追求,質量好、富有時尚感、品牌及彰顯個性化的服裝漸漸成為消費主流。我省城鎮居民衣著支出逐年上升,據調查,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衣著支出1259.62元,比1981年增長22.8倍。
(4)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現代化,高檔次消費品進入普通百姓家
城鎮居民生活變化尤為顯著的是家庭耐用消費品更新換代,改革前人們追求的是「三響一轉」的「老四件」,即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和收音機;改革初期又轉向以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錄音機等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二十世紀90年代,「老四件」飽和,「新三件」開始進入發展時期。進入2000年以後,城鎮居民每百戶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117.7台,洗衣機91.5台,電冰箱87台,已基本達到飽和。空調、家用電腦、家用汽車等新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快速攀升,成套傢具、洗衣機、彩色電視機、電冰箱、微波爐等已經進入更新換代階段。數碼相機、消毒碗櫃、飲水機、洗碗機、健身器材、家用電腦、攝像機、鋼琴、空調等新型產品,以較快速度進入尋常百姓的日常消費之中。
(5)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6.97平方米,居住條件更趨完善
住房條件是居民生活邁向全面小康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我省城鎮居民更加註重住房條件的改善。城鎮居民的住房朝著寬敞明亮、裝修高檔、功能齊全、使用方便的方向發展。調查資料顯示,1981年至1995年期間住房面積快速增長。特別是1998年房改之後,我省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迅速增加,1999年為10.28平方米,2008年達到26.97平方米,八年間人均居住面積增加了1.62倍,比改革之初的1981年增長了3.7倍。
居民用於居住的支出也快速增長,2008年,我省城鎮居民人均居住支出達1285.29元,占消費支出的13.2%。2008年,有91.7%的城鎮居民家庭擁有自己的住房;87.2%的家庭擁有單元配套住房;擁有普通樓房、平房及其他住房的僅佔12.8%。城鎮居民居住條件更加舒適,設施不斷完善,到2008年底,我省城鎮居民81.7%的家庭擁有兩居室以上的住房;61.5%的家庭對住房進行了裝修(平均每戶裝修費都在萬元以上);99.3%的家庭使用安全、衛生的自來水;88.3%家庭使用清潔能源;94.1%的家庭有集中供暖設備;有線電視普及率100%。
(6)交通通信消費趨向現代化,生活節奏明顯加快
隨著人民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化的交通通信迅速進入居民消費中。2002年以後,伴隨著手機價格及移動通信資費的降低,手機如雨後春筍般湧入尋常百姓家庭,到2008年,我省城鎮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行動電話量已達185部,一人多機已不再是什麼新鮮事。2008年,交通通信支出達到954.96元,比2002年增加了489.6元,增長了105%。近幾年,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使人們出行次數增加,出行距離越來越遠,家用汽車作為現代交通工具已成為家庭,尤其是中青年家庭追逐的熱點。2008年,我省城鎮居民每百戶家庭擁有汽車3.89輛,比2002年增長8.9倍。
(7)文化教育、醫療保健等個性化消費受到重視
城鎮居民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也更加註重自己的身體、精神和文化素養的提高。調查資料顯示,2008年我省城鎮居民平均每人用於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達914.47元,比1981年的1.1元(醫葯費)增長了831倍;用於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方面的支出為1071.8元,比1981年的6.4元(學費、電影費和托兒費)增長167倍。
(二)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大幅提升
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443.24元,比1980年增加了3227元,增長14.9倍,年均增長10.5%;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由1979年的0.648下降至2008年的0.396,下降了25.2個百分點。
1。農村居民消費結構明顯優化
(1)恩格爾系數下降25.2個百分點
恩格爾系數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2008年,我省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由1979年的64.8%下降至39.6%,下降了25.2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我省農村居民已經擺脫了貧困,解決了溫飽,實現了總體小康,正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
(2)消費領域不斷拓寬,物質文化生活更加充實
30年來,隨著人們溫飽問題的解決,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農民學文化、學技術意識也在不斷增強,重視文化教育、講究文明生活的氛圍已在我省農村日漸形成。2008年,我省農民家庭人均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支出342元,比1980年增加332.1元,增長33.5倍,年均增長13.8%,其所佔比重為9.9%,上升了5.4個百分點。
(3)服務性支出大幅增加
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家庭服務社會化趨勢愈加明顯,服務性消費的需求不斷上升。2007年我省農村居民家庭用於文化和服務性消費支出比1979年增長171倍,年均增長20.9%,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為9.9%,比1979年上升9個百分點。
2。農村居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1)食品消費趨向營養型
30年來,我省農民已基本改變了傳統上以糧食為基本食物的單一結構,從而向以消費肉、蛋、奶、魚、水果等食物結構的轉變,膳食結構更加優化,飲食更加營養、科學。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食品消費支出1362元,比1980年增加1223元,年均增長8.4%。從食品消費量看,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消費糧食179公斤,比1980年下降了45.3%,肉禽增長15.5%,蛋類增長6.13倍,水產類增長4.75倍。
(2)衣著消費趨向時尚、城市化
30年來,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農村居民的衣著消費觀念日新月異,日趨城市化。穿著更加註重服裝的質地、款式和色彩的搭配,服裝的名牌化、時裝化和個性化成為人們的一種追求,成衣化消費傾向也成為衣著消費的主流。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254元,比1980年增加228元,年均增長8.0%。
(3)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極大改善
30年來,我省農民居住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已經由滿足基本居住需求逐步向講究居住環境、住房質量、室內裝飾和配套設施轉變。2008年我省農民人均居住消費支出530.7元,比1980年增加374.2元,年均增長11.8%,人均住房面積也由1980年的9.1平方米提高到21.2平方米,增加了12.1平方米,人均住房價值達到6676元,比1980年的108元增長了60.8倍。
(4)交通、通訊消費快速增長
30年來,由於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於交通道路和通信網路的建設,使得我省農村交通通信網路已初步形成。農村居民出行使用的個人交通工具從最早的自行車、摩托車,發展到現在的機動車或家用汽車;農村居民的通信方式也從電報、信函到電話、手機、網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2008年,我省農民家庭人均交通和通訊支出356元,與1980年相比,年均增長28.9%。2008年,我省農村每百戶農民家庭擁有電話機達到68部、行動電話機126部、摩托車60輛、自行車69輛、擁有生活用汽車0.38輛。所有這些變化,說明農民的消費觀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逐漸改變,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家庭有條件、有能力享受現在交通、通訊工具帶來的方便與快捷。
(5)現代化耐用品走進農戶,老「四件」基本淡出
30年來,農村居民生活最顯著的變化之一就是體現在耐用消費品不斷升級換代。由80年代自行車、縫紉機、鍾表和收音機「老四件」到90年代的彩電、冰箱、洗衣機和錄像機的「新四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老四件」除自行車外已基本淡出了歷史舞台;「新四件」中錄像機已被影碟機所取代,彩電、冰箱、洗衣機也在加速更新換代;而科技含量更高的微波爐、影碟機、攝像機、家用計算機等現代家電產品正逐步走進農民家庭。
3。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已達50%以上
自黨的十六大提出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以來,我省建設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得以較快的速度推進,到2007年,我省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已達49.1%,比2002年的13.6%提高了35.5個百分點。根據現已掌握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農村居民基尼系數、恩格爾系數、居住質量指數等有關小康檢測的主要指標來判斷,2008年,我省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超過50%已是不爭的事實,也就是說,我省用8年的時間走過了建設全面小康社會一半多的路程。
60年來,我省城鄉居民生活變化巨大。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努力抓好發展,抓好民生,抓好穩定,我們未來的生活會更加美好!
B. 作文——的變化
家鄉的變化
我的家鄉是山清水秀而又貧窮落後的。我的家在離市區幾百里遠的山溝里。上高中之前,我從來沒有走出過大山的懷抱。老實說我對家鄉的發展或是變化向來不是很關心。上高中以前沒有這種意識,上了高中之後沒時間關心。連兩年多前到遠在千里之外的他鄉上大學,又懶得去關心了。因為家鄉經濟的發展速度跟珠三角的城市比起來實在太令人失望,提起來就傷心。
不過要說家鄉的變化,我想或許可以這樣做個簡單的、表面的概括吧:錢多了,人「懶」了;樓高了,水臟了。
改革的春風直到八十年代後期才似有若無地吹到我們這個偏僻的山村。在此之前村裡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努力地在土裡刨食。只是我們深愛的這片土地給我們的回報卻並不多。村裡除了種地再沒有多少其他的收入,許多人有手藝、能吃苦,但是沒個施展手藝的去處。八十年帶末幾年,村裡人不再指望那塊地了。聽說大山外面的城市裡有金子撿,紛紛走了出去。青年人,中年人,有手藝的,沒手藝的,都想出去撿點金子回來。他們一去就是一年半載的,回來時雖然不是滿身金銀,總比土裡刨出來的多。於是在家裡歇上十幾二十天的又出去了。留在村裡的多是老人孩子。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連十幾歲的小孩子在教室里也坐不住了,許多都擠南下打工的列車。農村勞動力少了,以前辛辛苦苦開荒開出來的地沒幾年又長滿了野草。近幾年水田也荒了許多,種地太辛苦,家裡有了錢,誰還願意自找苦吃呢?以前春節剛過沒幾天,田頭地角便都是忙碌的身影。如今沒過元宵下地似乎是很丟臉的事了。留在家裡的農村婦女農閑時隔三差五就會聚在一起打牌消遣,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啊!晴天迎著朝露出門,披著星光回家,雨天便是風里來雨里去,一年到頭沒幾天歇的。
這幾年村裡的樓房就像雨後的春筍般不斷從各個角落冒出來。三層四層,有的外表裝修得很漂亮。即使只是一層的,算不上樓房,看起來畢竟比那些泥磚瓦房要順眼得多。室內的裝修就更不必說了,光滑得照得出人影的地磚啦,華麗的牆紙……簡直是拿錢往牆上貼,拿錢往地上鋪了。就是只刷上白白的石灰看上去也亮堂多了,不再像泥磚瓦房那樣陰暗、壓抑。
但是讓人很不舒服的就是溪中的水越來越臟了。以前用不起自來水,村裡人的用水都取自那條橫穿村莊的小溪。村裡人清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家裡的大水缸挑滿水,以備一日之用。我們小的時候還經常在小溪里游泳。有時口渴了就著溪水猛喝一氣。現在別說挑溪水做飯,就是洗菜拿回家還要用自來水再洗上一兩遍。夏天看到這些臟水,我們不再有跳下去的沖動。魚兒在水裡游來游去的情景如今是看不到了。溪水中、溪邊隨處可見的是各種各樣的垃圾,那些塑料袋有的早就變色了,但就是不肯化掉。村民習慣將所有的垃圾隨手倒入溪中,他們相信溪水會帶走這些他們不需要的東西。或是堆在門前的空地上,積多了便點上一把火,於是談笑間,垃圾灰飛煙滅了。
可以預計將來村裡人的生活會越來越好,錢會越來越多,樓會越來越高。人會越來越「懶」嗎?但是水會越來越臟嗎?村裡人的這種「懶」,老一輩的人是看不慣的。不過這也正說明了生活的變好啊!得益的是家鄉的後代。水的越來越臟,村裡的小孩子怕也是早就習慣了吧。受害的不也是他們嗎?
(二)
「洋洋,回老家吧?」今天是星期天,媽媽一邊收拾東西一邊問我。「哼!我才不回去呢。」說著,我便把頭扭向了一邊。「為什麼?」媽媽問我。「老家有什麼好的,路泥濘不堪,每次回去都走的滿鞋是泥,人們住的屋子又破又爛,要是碰到雨天就成了水簾洞了,我才不回去呢!」我滿臉不高興的回答。爸爸聽到了我說的話,笑著走過來:「老家現在和以前可大不一樣了,你不能總用老眼光看待問題呀!」「是嗎?那我就回去看看。」我滿不情願的被爸爸拉上了汽車。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我下車一看,啊!這還是以前的老家嗎?怎麼變化這么大。只見以前通往姥姥家的那條土路已經變成了寬闊平坦的柏油馬路。放眼望去,馬路兩邊種滿了枝繁葉茂的小樹,村莊後面是一望無際的綠油油的稻田。看著這綠油油的稻田,我感覺就像在看風景畫一樣。
來到姥姥家,眼前的現象使我驚呆了:這是姥姥家嗎?我是不是走錯門了?只見呈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座紅磚綠瓦、寬敞明亮的房屋,屋內家用電器樣樣齊全。曾記得以前的姥姥家住的房子又破又舊,房頂破爛不堪,一到下雨天,進到屋內,簡直是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就算拿十個盆接也不夠。家裡除了媽媽剛給老爺買的那台收音機,其它東西都破的不成樣子。誰知幾年不見,老家就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真使人意想不到啊!
到了家裡,姥姥告訴我:「這幾年托黨改革開放好政策,農民的日子是過的一天比一天好,你看,原來的土房、瓦房都變成了寬敞明亮的樓房;以前泥濘的路都變成了寬闊平坦的大道。家家戶戶都買了摩托車,人們都提前奔小康了!」
變了!真的變了!改革開放使人們的生活變的越來越好了!
家鄉新變化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土地」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她有許多了不起的事跡,有太多美麗的景色,她應該值得我們去欣賞,去贊嘆。我是喝家鄉水,吃家鄉糧長大的,家鄉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磚一瓦,都讓我感到十分親切。撫今追昔,頓時心潮澎湃,思緒帶領著我不自覺地去「喜看家鄉新變化」。
十多年來,在「開發荒山,勤勞致富」的吶喊聲里,在「改造自然,幸福生活」的追求浪中,家鄉的山似乎一夜之間由禿嶺黃草換作滿眼蔥郁翠綠。這些果園為山們增添了幾分色彩,也增加了幾分自信。每當微風吹拂,她就揮起衣袖翩翩起舞,向世人盡情地展示她的嫵媚。到了收獲季節,果園更是生機勃勃,處處洋溢著喜慶風光,那累累碩果,不禁讓人垂誕三尺。從此,家鄉有了「柑橘之鄉」的美譽。
但是,好景不長,柑桔一年多一年,價格卻跟著一降再降。那堆積如山的心血之果不再含有豐收的喜悅,反而變成了村民的一塊心病。草坪、橋頭、山腳、溝壑……放眼望去,丟棄的果子滿坑滿谷。這是為什麼?領導沉思了,村民傷心了,連小孩也擔憂起來,最終大家找到了一個統一的答案,那就是:這路,還是這條路——一條30多年前修建的坑坑窪窪的黃土路。這路,碰到下雨,就到處是水坑和泥漿,使人行走變得異常困難;這路,遇到晴天,路面上厚厚的灰塵,就隨著汽車漫天飛舞,使人睜不開眼。「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生活真讓人叫苦不迭!再加上山險路陡常有車禍發生,去「柑橘之鄉」自然也被司機和老闆視為畏途,這樣無形中為柑桔地銷售設了重重的關卡。
從此,「要致富先修路」的呼聲再一次強烈地佔據著家鄉人民的心田。正當我們盼望下場「及時雨」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浪潮席捲全國,僅僅在幾個月的時間里,一條長34里的柏油路映入眼簾。驚嘆之餘,我們會問:「這只是車路嗎?」不!如今,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另一幅美麗的畫卷:那條寬闊平坦的公路穿過田間,繞著山林,像一個雋秀的少女舒展著優美的身姿,看到她的人們無不笑逐顏開。所以,這是一條小康之路,這是一項「民心工程」。
你瞧,又到了柑桔銷售的季節,這次村民看見了全國各地的大貨車,聽到了不同方言的老闆。從那年開始,柑桔早賣了,價錢高漲了,村民興奮了。我們不再為銷售而發愁。因為有了這條路,家鄉年年有希望,天天有變化。路好了,那一座座樓房拔地而起,如雨後春筍般美麗;路好了,樓房裡有了高檔傢具,那顯赫一時的黑白電視機也銷聲匿跡了;路好了,家鄉一天一個樣,一天又比一天美;路好了,農民的日子越來越富裕,越過越喜慶。
望故鄉,變化在身邊。以前村路塵土飛揚,現在公路寬又亮;以前通信越嶺翻山,現在電話連萬家;以前瓦屋常漏雨,現在新房溫暖多;以前村裡大喇叭,現在家電多樣化。
望故鄉,談發展。今昔相比,滄桑巨變。社會求和諧,家鄉在發展,農民更富裕,而我們仍在努力——為實現更高的理想奮斗著!
望著錦綉山河,花開草長;想到翻天覆地,日新月異。我的眼裡禁不住熱淚盈眶……
C. (10分)材料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對家電產品的需求日增,近年來,我國國產家電質量已趕上外
(1)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專個產業屬的出現和成長。由於我國城鄉居民對家電產品的需求日增,刺激了我國家電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起來。到今天,我國家電已成為市場銷售的主體,這充分體現了消費對生產的促進作用。(4分)?
(2)①說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②說明我國居民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③說明我國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費質量的提高。(6分)? D. 城鎮居民的生活質量 【人均可支配收入繼續保持較高幅度增長】2005年,四川省各級政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體制,確保了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386元,比2004年增長8.8%。 E. 二元經濟結構對我國經濟影響
二元經濟結構一般是指以社會化生產為主要特點的城市經濟和以小生產為主要特點的農村經濟並存的經濟結構。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主要表現為:城市經濟以現代化的大工業生產為主,而農村經濟以典型的小農經濟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衛生和教育等基礎設施發達,而農村的基礎設施落後;城市的人均消費水平遠遠高於農村;相對於城市,農村人口眾多等 F. 為什麼CPI這么得到重視 這是一個現代化的復社會,同制樣我們每個人都會被算進大數據裡面,被各種指數和各種平均數代替,而CPI就是這樣一種,它代表著一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對一些選擇和判斷有一定的影響,同時又和我們的生產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消費者價格指數是在即時發生的物價狀況下統計的,是一個滯後性的數據。 G. 中國改革開放前與現在相比發生了哪些巨大變化 1、經濟發展躍上新台階: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79億元,2017年站上80萬億元的歷史新台階,達到827122億元;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歷史性跨越。 2、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衣食住行方面尤為顯著。人們開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費模式,穿著更加講求舒適大方,服裝變得豐富多彩,並日趨成衣化,不但式樣新穎,而且穿著舒適。食品消費逐步從追求數量滿足為主轉入了以追求質量為主的階段。 3、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我國改革開放後,經濟不斷發展,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人民生活有了保障。醫療,教育,社區等方面的建設越來越好。 4、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我國經濟的發展,帶動了軍事實力的發展,成為受各個國家尊重的大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說話越來越有底氣。 (7)城鄉居民生活質量變化擴展閱讀: 中國改革開放成就斐然,通過這個大改革、大開放,實現了三個偉大的轉折: 第一個偉大轉折就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第二個偉大轉折是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面開放的社會轉變; 第三個偉大轉折是人民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轉變。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實現三個偉大轉變。 與城鄉居民生活質量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