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城鄉建設 > 城鄉居民消費差異

城鄉居民消費差異

發布時間:2021-01-19 06:41:31

⑴ 什麼是城鄉居民

城鄉居民包括城鎮居民和農民。

1、城鎮居民現泛指在城鎮居住、生活的人。 在過去計劃經濟年代、我國實行二元體制時,也專指擁有城鎮戶口、享有糧油肉等配給、招工等權利的居民,即城鎮定量戶口的居民,也簡稱"市民"。若在工礦企業工作,則被稱為"城鎮職工"。

2、與城鎮居民相對應的是擁有農村戶口、以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種植業或養殖業、漁業等為主的勞動者,故也被稱為"農民"、"村民"、"鄉民"、"漁民"等。若到城鎮或工礦企業工作,則被稱為"農民工"。

(1)城鄉居民消費差異擴展閱讀:

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

1、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

2、食品消費質量提高,衣著消費支出比重下降。

3、耐用品消費增長減緩,主要耐用消費品趨於飽和。

4、交通通訊支出持續增長,支出比重變化最大。

5、住房消費比重上升較快。

6、醫療及娛樂教育文化消費比重上升趨勢明顯。

⑵ 城鄉居民之間存在著哪些收入差距和消費差距

總的來說,這是各方面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既有體制因素,如戶籍制度和就業制度的城鄉分割;又有政策因素,如投資、財政、金融、價格管理政策的不協調等;也有發展方面的因素。中國是一個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的社會,整個社會的發育程度農村慢於城市,農村的工業化慢於城市,農村的城鎮化慢於城市,農村的基礎設施如道路、飲水、能源、通訊、交通等都比城市差很多。

通過數據可以刻畫分析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五個方面:第一,由於城市存在著戶籍制度和就業制度的限制,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遲緩,農業相對生產率低,工業和農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差別擴大,導致城鄉差別擴大。到2001年,我國農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已經降到了15.2%,但是農業就業人員仍然佔全部就業人員的50%。從1996年到2001年,農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4%下降到15.2%,而農業就業人員的比重僅由50.5%降到50.0%。這意味著50%的農業勞動力只創造15.2%的產值。實際上,從90年代以來,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就一直遠遠低於工業勞動生產率,變動的趨勢也是逐步下降的,而工業的勞動生產率則是逐步上升的。如果按1990年的不變價格計算,工業勞動生產率與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比值由1990的4.8∶1上升到2001年的12.9∶1。

第二,工農產品的價格「剪刀差」擴大,90年代以來,特別是90年代中期以來曾一度縮小的價格「剪刀差」再度擴大,使得農業的貿易條件惡化了。自1997年以來,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農村工業品價格指數、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都在下降,但是農產品價格下降的幅度遠遠快於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下降的幅度,使得工業品和農產品的價格「剪刀差」再度形成,而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第三,從城鄉的投資結構看,進入90年代以來,農村投資增長速度放慢,投資比重下降。1990~2001年,我國農村的集體、個體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幅度平均為17.3%,明顯慢於城鎮24.8%的平均增長速度。農村集體、個體固定資產投資佔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到2001年已下降到19.5%,已降到1981年以來的最低點。城鄉投資結構向城鎮傾斜,導致城鄉差別擴大。

第四,從財政資金的流動情況看,從農村拿得多,給予的少,財政資金從農村凈流出,財政支農支出比重下降。2001年,農村資金通過財政渠道凈流出額高達1078億元;財政支農比重逐年下降,1978年為13.4%,1990年降到10%,到2001年已經下降到8%。

第五,從信貸資金的流動情況看,資金也是從農村凈流出的,金融部門的支農力度也在減弱。到2000年,農村信貸資金凈流出額已經高達4048億元。國有獨資銀行進行商業化改革,減少了地方分支機構,有的則把分支機構從農村撤出;同時,又增加了從農村吸收資金的渠道———郵政儲蓄,只從農村抽血,不給農村輸血。各大商業銀行向城市集中,農村出現嚴重的資金短缺。

⑶ 影響城鄉居民消費差異的主要因素或指標是什麼

經濟收入、收入預期、消費習慣

⑷ 研究居民可支配收入與消費的關系有什麼意義要交論文了

我國的城鄉經濟是典型的二元經濟,這也導致了在分析我國居民的消費時必須劃分城鎮居民消費和農村居民消費。我國的農村人口比重較大,但是消費水平卻不能與人口比重呈正比。 2003 年我國農村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 59.47% ,但農村居民消費只佔全國居民消費的 41.40% ,城鄉消費與人口比重的差距為 18.07% 。雖然相比前些年有所下降,但是城鄉二元經濟發展不均衡仍是導致我國居民消費率偏低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從相對數水平上來說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程度基本相同,但比較基數及絕對數便可以看出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驚人的差距。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從 1978 年的 138 元增加到 2005 年的 2351 元,增加了 17.34 倍。同期,城鎮居民消費水平從 405 元增加到 9393 元,增加了 22.19 倍,年均增長比農村居民高出 0.84 個百分。農村居民消費的起點本就比城鎮居民低,再加之增長速度又慢於城鎮居民,那麼消費水平差距的擴大就是必然的。總體來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自改革開放以來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長,但由於種種原因城鎮的增長速度快於農村,使得城鄉消費差距拉大。城鄉居民的消費差異不僅體現在消費佔有率上,同時也存在消費結構的差異。 1 可以看到,城鎮居民的食品支出與農村相比少 10 個百分點,於是城鎮居民就能在文教娛樂、保險保健等方面投入更多,獲得更高的生活保障,提高生活品質。中國官方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城鄉收入差距近年來不斷擴大,如果將非貨幣因素考慮進去,這種差距將成為世界之最。消費活動是經濟活動的終點,一切經濟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但另一方面,消費活動又是經濟活動的起點,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本文通過比較城鄉居民消費的差異,旨在找出導致我國居民消費出現城鄉差異的原因,並分析這種差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據此提出關於居民消費的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建議。

⑸ 關於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差異英文文獻

挑了幾篇覺得不錯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A Rural-Urban Comparison of Cash an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http://www.worldbank.org/urban/symposium2003/docs/papers/garrett.pdf

RURAL AND URBAN HOUSEHOLD EXPENDITURE PATTERNS FOR 1996
http://dsp-psd.pwgsc.gc.ca/Collection/Statcan/21-006-X/21-006-XIE1998004.pdf

Food consumer pattern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oretical models, analysis of their application and the purpose of measures taken in this field
http://base.china-europa-forum.net/rsc/docs/doc_672.pdf

Household』s Consumption Pattern and Demand for Energy in Urban Ethiopia(此篇主要針對城市,鏈接注意復制完整)
http://homepages.wmich.e/~asefa/Conference%20and%20Seminar/Papers/2003%20papers/Gamtessa,%20Samuel.pdf

⑹ 我國城鄉居民消費行為制約因素的比較有哪些方面

我國目前居民消費狀況
20世紀年代初期,我國民眾消費重點是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為主;90年代,食品、衣著消費支出比重下降,家用設備支出比重增加;到新的世紀,像洗衣機、電冰箱這樣的傳統家用設備支出比重也已大大下降.
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狀況如何?其結構變動有何特點?搞清這些問題,對宏觀經濟決策、企業生產經營決策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利用近幾年統計資料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
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
消費結構是指某項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其中恩格爾系數是一個國際通用的極為重要的指標,即食品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准劃分: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為貧困,在50%-59%為溫飽,在40%-49%為小康,在30%-39%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
根據以上標准,我國城鎮居民生活的恩格爾系數是在1995年末期下降到50%以下的,1999年繼續下降到41.9%,2000年下降到40%,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食品支出2014元,在支出比1993年增長1.90倍的同時,恩格爾系數從1993年的50.13%降到了37.9%。盡管恩格爾系數持續平穩下降,但跟西方富裕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美國八十年代的恩格爾系數平均為16.45%,日本九十年代平均為24.12%。
根據近幾年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數量特點,可以把居民消費結構分成三個階段:1993年和1994年分為第一階段,這階段恩格爾系數大於0.5; 1995年至1999年為第二階段,這階段恩格爾系數呈明顯下降趨勢,介於0.4-0.5之間;2000年和2001年為第三階段,這一階段恩格爾系數低於0.4。這三階段各有特點區分明顯,充分地表明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
食品消費質量提高,衣著消費支出比重下降
食品消費水平由過去簡單的吃飽吃好,轉變為品種更加豐富,營養更加全面。一方面由於食品供應的日益充足,2001年我國水果產量6658萬噸,是1993年的2.211倍;油料產量2864.8萬噸,是1993年的1.588倍。另一方面由於在外飲食的增加,糧食消費比重減小,購買量大幅度下降。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糧食79.7公斤,比1989年下降40.5%;人均購買食用油8.5公斤,比1989年增長37.5%;購買牛羊肉、家禽、蛋類、鮮奶、干鮮瓜果等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長;在外飲食達到人均314.2元,比1989年增長4.7倍。
衣著是兩項基本生存資料之一, 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衣著支出534元,比1993年增長1.775倍,它的消費比重2001年為10.05%,由1993年的14.24%下降了4.19個百分點;衣著消費向時裝化、名牌化、個性化發展的傾向更加明顯,成衣化傾向成為主流。
從衣著和食品消費比重的下降可以看出城鎮居民滿足基本生活的支出並沒有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這表明我國城鎮居民滿足吃、穿為主的生存型消費需求階段已經結束,逐步向以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的階段過渡。
用品消費增長減緩,主要耐用消費品趨於飽和
2001年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電冰箱和洗衣機數量分別是81.9和92.2,比1993年增長1.44倍和1.07倍;擁有彩色電視機121台,比1993年增長1.52倍。上述數字表明主要耐用消費品逐步飽和,城鎮居民家庭中用品消費特別是購買耐用消費品支出增長勢頭逐年減緩,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耐用消費品支出390元,比2000年下降3.9%,表明用品消費已經不再是人們消費的重點。
但我們還應注意到在傳統電器降溫的同時,隨著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一些新興的家用耐用品正在取代傳統電器的位置成為現階段的「消費」熱點。如:電腦、空調等。行動電話每百戶擁有量從1997年1.7部到2001年每百戶擁有34部增長20倍,增長幅度最大;在短短的五年間家用電腦的擁有量從97年的2.6台到2001年的13.3台增長5.12倍,2001年空調擁有量為35.8,比93年增加15.36倍。這充分證明居民的消費結構正在轉變,新的世紀像洗衣機電冰箱這樣的傳統家用設備支出比重步入衣著消費的後塵,正在逐步下降。
交通通訊支出持續增長,支出比重變化最大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電子通訊、家用汽車價格的下調,行動電話及家用汽車已成為我國近幾年形成的新消費熱點之一。從趨勢上看,這方面的消費需求將會持續旺盛。
調查顯示,2001我國城鎮居民交通通訊消費的比重為8.61%,比1993年上升了4.79個百分點;其中,2001年城鎮居民交通消費的比重為3.31%,比1993年上升了0.82個百分點;通訊消費的比重為5.30%,比1993年上升了4.0個百分點。
住房消費比重上升較快
居住方面的消費比重大幅上升,這是與我國住房及配套的工資制度改革緊密相關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場體系的逐步健全,住房的商品化、貨幣化程度也進一步提高。人們用於改善居住環境方面的支出也呈較大幅度的增長。所有這些,都將導致住房消費比重上升。
最近,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司在全國57個城市對2.28萬名城鎮居民進行了買房意向的問卷調查。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房改政策對住房需求的拉動效應已經基本釋放,城鎮居民中有74%的人擁有了自己的住房。51%的人是為了擴大居住面積和改善居住條件,這說明城鎮居民對住房的需求已開始從「有房住」向「住好房」方向轉變。
醫療及娛樂教育文化消費比重上升趨勢明顯
醫療制度的改革也導致人們用於醫療的支出增加,絕對支出額和支出比重都有上升趨勢。2001年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醫療支出343.3元,比1993年增加6.03倍;娛樂文教也是近幾年來增長較大的一項。2001年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娛樂文教支出為690元,1993年僅為194.01元,從1993-2001年,其所佔比重從9.19%增至13.00%,絕對支出增加3倍多,教育投入的增加一方面表明了家長對子女教育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還反映了整個社會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娛樂投入的增加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反映出人們收入的增加。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居民消費增長點在居住、交通、通信、醫療以及娛樂教育方面。而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為主的消費結構已經被取代了。而以人力資本投資的教育、文化、衛生、保健的新消費結構正在形成。但更健康的消費結構由於受到消費觀念、國家政策和產業結構等方面的制約,還沒有完全形成,就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改革現行消費體制。我國消費體制改革滯後,制約了消費結構的轉變,割裂了巨大的市場消費需求潛力與現有供給能力之間的聯系。在城鎮住、行的消費方面,福利型、供給型和集團型的消費方式至今仍未徹底打破,用於住、行的消費品和消費行為,仍未完全納入個人商品消費領域,使這兩個方面的消費需求處於被壓抑的狀態,從而圍繞住、行的相關產業不能得到充分發展。
2.推行鼓勵消費的政策。加快費改稅步伐,建立規范、透明的管理體制,千方百計降低住房、汽車等高價值商品的價格。徹底整頓土地轉讓價格和拆遷補償費,清理各種攤派和收費,規范住房成本構成,切實降低房價。放開住房二級市場。取消對汽車的各種不合理收費,積極推進燃油稅改革進程。放開轎車價格,鼓勵企業競爭。
3.擴大就業渠道。制定再就業優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積極促進其再就業,增加他們的家庭收入。
4.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消費信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健康發展的標志和條件,也是提升居民消費結構的重要前提。
http://www.bjstats.gov.cn/zwxx/wzxw/zzwz/200308080006.htm

進入21世紀,我國的居民消費傾向較20世紀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變。未來居民消費將如何,本文作簡要分析。
一 消費模型建立及發展變化軌跡的探討
1.國民生產總值的預期。要預測未來居民消費,必須先預測未來國內生產總值。在全球經濟動盪、中國國有企業改革處於關鍵時刻的大環境下,要預測國民生產總值是一項很難的工作。權威人士經過對樣本的觀察發現,在正常情況下,中國國民收入呈近似指數增長。施發啟預測中國GDP的增長率在1998~2010年分別為8.20%、7.71%、8.71%、10.79%、10.16%、8.33%、8.56%、8.55%、7.87%、7.71%、7.30%、7.36%、7.85%(施發啟,1996)。Lawrence. J. Lan也曾預測「1993年中國實際GDP增長將保持強勁勢頭,接近13%, 但其很快就會平緩下降,保持近似於8%的增長速度」(Lawrence.J.Lan,1994)。 再結合中國經濟建設「三步走」的目標導向,「到下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及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現狀,確定理想預測方案:2001~2005年為8%左右,2006~2010年為7%左右,2010~2030年為6.55%左右,2031~2050年為6%左右。根據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基數,可預測表1。
表1 未來中國內生產總值的預測
年份 2005 2010 2030 2050
國內生產總值(億元) 134076 188049 662618 2125105

2.消費額的預測。由於影響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的因素較多,包括人均收入及構成人口數量、增長速度、技術水平、消費心理、消費習慣、消費政策等。但基本因素還是人均收入水平,因此,可選用凱恩斯的「收入決定論」模型作為消費結構預測模型,其模型為:
C=α+β·NI+γ·C-1+μ模型中C表示當期消費額,NI表示當期國民收入,C-1表示前期消費額,β表示短期邊際消費傾向,μ表示隨機誤差,α為一常數。根據1979~2000年時序資料參數及用Durbin-Waston檢驗,(D.W=21.1733)得出預測模型為:
C=148.3407+0.4083NI+0.4156C-1+μ
預測結果見表2
表2 未來中國總消費額的預測
年分 2002 2005 2010 2030 2050
最終消費額(億元) 63178 78611 105663 356131 1090243

由於消費額由居民消費額和社會消費額構成,居民消費又可分為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兩種消費。出於一種願望——城市化目標導向,認為城鄉差別將會縮小,以下選定未來城鎮、農村居民人均消費額的預測方案為:2001~2005年為215%、65%,2006~2010年為212%、70%,2011~2030年為205%、75%,2031~2050年為200%、80%,預測結果見表3。
表3 未來政府消費額和城鎮、農村居民消費額預測
年份 2005 2010 2030 2050
政府消費額(億元) 13189 16525 49368 143057
居民消費額(億元) 65422 89138 306763 947186
人口預測(億) 13.4188 13.9394 15.6227 15.8873
居民人均消費額(元) 4875 6395 19636 59619
城鎮居民人均消費額(元) 10481 13557 40254 119238
農村居民人均消費額(元) 3169 4477 14727 47695

從發展趨勢來看,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變化絕大多數符合生活消費的一般規律,整體消費結構朝著優化方向發展,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消費將出現許多消費熱點。
二 居民消費熱點展望
由於消費品和勞務豐富多彩,購買力流向相對分散,居民消費更趨於理智,消費熱點不可能像過去那樣排浪式的增長,在時間上可能出現漸進的特點。商品品種的相對分散,城鄉、地區之間消費熱點交錯出現,不會高度集中,其消費熱點主要表現為:
1.住房消費及圍繞住房消費的室內裝飾。住房不僅是基本的生存資料,而且是重要的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國家制定的住房商品化的政策,勢必導致住房消費的穩健增長,而且隨著居民生活水平預期的提高,他們會更加講究居室環境優美、舒適及情調。居民住房消費熱的結果是帶動一個較長的產業鏈,使民用建築業成為一大支柱產業,並帶動諸如建材、冶金、機械、化工、林業、室內裝飾業及家用電器業的發展,同時也擴大了就業。
2.旅遊消費。旅遊消費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活動,將隨著國家社會文化生活水平的發展成為人們消費生活的一個亮點,未來學家約翰·托夫勒指出:人類社會的第三次浪潮是服務業的革命,第四次浪潮是信息革命,第五次浪潮是娛樂業和旅遊業的發展。據旅遊專家研究發現,當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國民收入達到400美元時, 就會萌發國內旅遊慾望;人均年收入達到800美元時,出國旅遊將提到日程上來, 依上面分析,未來中國居民的收入遠要超過此數。近年來我國旅遊業的長足發展是極好的佐證,旅遊業創匯收入從1996年的幾億美元增至現在的幾百億美元。旅遊消費的興起吸收了大量勞動力,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增加了收入,地區經濟文化得到了協調發展。
3.信息消費。未來社會是信息社會,現代化的通訊工具,家用電腦及寬頻網將逐步得到普及。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電子信息產業,具有很高的關聯度和附加值,能帶動機械、電器、新型材料等十幾個產業。我國「九五」時期對電子信息產品的需求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隨著人口消費基數的增大,必將對消費、生活產生更大的變革。
4.文化教育消費。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智力已成為決定性因素,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廣大居民對文化教育重要性認識的提高,文化教育的福利性逐步減少,市場化、貨幣化比重逐步提高,文化教育消費在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將不斷提高,文化教育消費成為熱點勢為必然。
5.交通工具消費。未來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城市空間擴大,客觀上要求居民擁有自己的交通工具。現在,許多國家已把汽車工業作為支柱產業,我國的汽車也必將成為居民的消費熱點。但自行車消費和摩托車消費也將長期存在。
6.農村居民消費熱點展望。目前雖然我國農村還沒有出現明顯的消費熱點,但家用電器等耐用品的普及將成為可能,其原因一是我國農村居民的耐用消費品人均擁有量起點較低,市場容量大;二是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將有較大提高;三是農村居民消費環境將不斷得到改善。
三 居民消費市場條件利弊因素分析
1.居民消費市場特點
(1)一國多市。北京人首選巧克力是英國的德芙, 廣州人則青睞從歐洲大陸進口的Ferrero Rocher。這種喜好上的差異不僅是價格和品味的差異,更是兩地的文化差異。此外,由於我國居民購買力相差較大,在各地推介的產品種類、營銷策略等也因地而異,所以出現一國多市實屬正常。
(2)超市旺過網際網路。盡管中國目前有1000萬網際網路用戶, 但對人均收入不足1000美元的居民來說,計算機相對價格過高,上網費還太費,大多數家庭不能把它列為經常開支項目,因此,一段時間內,我國網上購物還難以大規模開展,傳統的超市還有著大的發展前景。
(3)個性消費時代到來。個性消費是人們要求自己所使用的產品能夠打上自己的烙印,讓產品體現自己獨特的個性、志趣和心情,或者雖不能自主設計產品,但至少產品的某一部分可以自由地設計和變化。其所以出現個性消費,一是由於人們的消費檔次大大提高,賦予產品以「文化色彩」或「情感色彩」,能體現主人獨特的修養情操;二是由於買方市場出現,產品供大於求,消費者可以在眾多產品中挑來揀去;三是人們回歸天性,「自己的」意味著自豪、品味、自主,這是人之天性,它體現在消費上,就是「個性消費」。
(4)消費者素質有待提高。消費者的素質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知假買假,知差買差;二是購買知識缺乏,成本意識淡薄;三是有法不依或不懂法;四是銀行儲蓄情潔濃厚,這些問題的存在較大地影響我國市場發育的程序和市場化進程。
2.目前我國消費市場運行的有利條件
(1)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現狀。一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 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消費增長指標包括國內生產總值(GDP)、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居民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而且消費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第一是居民消費地位的變化。在客觀上已經從經濟末梢變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和結構調整的先導。第二是消費模式變化。已從實物化、福利性、靜態式、聽命於政府化安排,轉變為商品化、動態化、市場化、自主化、取決於貨幣化收入的新模式。第三是城鄉消費結構變化。恩格爾系數明顯下降,食物消費明顯改善,食物以外的消費數量增加、質量提高、選擇性增強、結構多樣化。物質消費之外的文化教育消費占據了第二位。第四是城鄉消費習慣、消費方式、消費觀念的變化,開始從自我積累型轉變為量力而行的適度消費和信貸消費。二是買方市場格局呈常態之勢。在微觀上,意味著消費品的製造商和銷售商進入了長期的微利時期,經濟增長不可能再指望消費膨脹來拉動,促進消費也將不在是權宜之計。三是動態化的高中低三大收入——消費群體日益明顯,形成了消費層次多樣化中的三大軸心。社會差距在進一步擴大。
(2)我國消費市場運行的有利條件。近幾年,在擴大內需, 促進經濟增長的指導原則下,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拉動消費,刺激消費的政策,在一定時期內,必將發揮其積極作用。
一是銀行信貸業務健康有序發展。擴大消費信貸的規模和品種,促進和規范了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第八次下調了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改變儲蓄——消費比例,徵收利息稅,刺激儲蓄資金向消費品市場分流,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增加了我國居民的消費信心。通過延長貸款期限,降低貸款利率,加大了對個人購房的支持。
二是調整居民收入政策。從1999年7月1日起,國家把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和城鎮居民保障,這三條社會保障制度線水平提高了30%,同時還實施了對政府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大幅度提高工資及提高企業離退休人員待遇的政策,使收入大幅度增加的人數超過1億人以上。這一措施對於提高居民即期收入,改善居民的收入預期,促進經濟的增長起到積極作用。
三是發行國債有利於居民消費增長。國家增加對固定資產的投資措施使大量新增投資資金進入經濟運行,對活躍經濟、帶動消費增長產生積極的影響。
四是房改政策出台。隨著住房制度的改革,各主要大城市住房二級市場的開放,減免個人住房交易中的有關稅費,使居民個人購買住房的比例上升。並改善家居環境、家庭裝飾的願望十分強烈,推動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
五是假日經濟的推動。國家實行「五一」、「十一」放長假的政策,產生了收入增加的直接效應,使旅遊、交通、商業及相關經營部門收入實現大幅度增長。企業效益改善,職工收入增加,其間接效應是旅遊、交通、商業等經營部門因收入提高而增加消費支出。
六是物價下降幅度減緩,部分省、市出現正增長。國家取消了通貨膨脹時期出台的抑制消費的政策,這樣消除了居民持幣待購的心理,促進消費市場活躍。
此外,高校的擴大招生,也將增加我國居民的教育支出。
3.消費市場運行的不利因素
(1)目前我國的消費率明顯偏低。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統計,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平均消費率水平為78~79%。在所統計的36個國家中,只有8個國家的消費率水平低於70%。20世紀90 年代以來,我國的最終消費率一直在60%左右被動,與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究其原因主要與居民預期心理不佳,消費品生產和消費的階段性、經濟發展速度下滑、居民收入增長的幅度不大有關。
(2)加入WTO對我國居民的消費需求和消費品市場存在影響,具體表現在:一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消費品和服務源源不斷湧入我國,促使消費總量的增長,加速國內消費品高價格體系的解體。二是加劇國內消費品市場在品種、質量、價格、信譽等方面的競爭。三是由於中國東、中、西部地區存在消費品市場明顯的收入——消費差距,入世會加劇消費品由外部——東部——中部——西部依次傳遞的「擠壓效應」,進一步改變國內原有消費品的流向和地域分布,並有可能加劇省區之間的貿易摩擦。四是消費安全受到新的挑戰。五是加入世貿組織使一部分消費者產生降價預期心理,因而作出推遲消費的決策,這對於汽車等商品市場銷售影響較大。
(3)我國展開的事業單位改革和地方政府的機構改革, 涉及更大范圍的下崗分流問題,事業單位、地方政府機關下崗分流人員和原有的失業、新增勞動力的待業大軍,使就業壓力加大。導致他們對未來收入預期的下降,對即期消費更加謹慎;另一方面大規模人員的失業,其收入相應減少,最終抑制消費的增長。
(4)農民的收入增幅不大。2001 年較前幾年是農民收入增幅最大的一年,增幅也只有4%。國家進行了糧食、棉花收購體制上的改革、糧食、棉花價格全面放開,導致農民收入下降。據有關部門測算,僅糧、棉價格下降一項因素,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減少80%左右,全國農民總收入減少近700億元。在農產品價格走低, 總量過剩的情況下如何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5)收入差距拉大。東部西部之間,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之間,壟斷行業與競爭行業之間,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從業人員之間的收入水平存在的差距明顯。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對消費的需求影響主要表現為:一是居民整體消費傾向下降,一方面低收入階層有消費願望而無購買能力,另一方面高收入階層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後,消費傾向出現遞減趨勢;二是新的消費熱點難以形成。由於收入差距拉大,各收入階層的消費重點不一,因而對新的消費熱點拉力不集中,對培育新的消費熱點與以前相比難度加大,從而抑制消費需求的迅速擴張。
四 增進城鄉居民消費的基本思路
1.培育國內消費需求,調整產業結構。未來國內消費的增長關鍵是調整產業結構,注重效率,使社會有限的資金傾斜投向對經濟增長最有效的產業和產品上。當前農產品和農村工作的一項任務是從調整優化結構,增加農業投入,擴大以工代賑,促進農產品流通等方面採取綜合措施,開辟農村居民增收的新途徑和新領域,確保農村居民增收。
2.完善社保制度,強化消費信心。從即期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用途不外乎包括投資和消費,而投資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消費。在傳統的福利體制被打破,新的社會保障制度還有待完善的情況下,社會保障制度大大限制了邊際消費傾向的提高。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朱慶方說,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一種「低工資、高福利」的分配製度,社會福利由政府統籌統包,使居民在工資水平較低的情況下,能夠感受到社會福利方面收入帶來的安全感,城鎮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反而較高。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最近幾年,我國對舊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較大幅度改革,對居民的消費心理形成了極大的沖擊。要改變這種局面應盡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使居民從不斷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中找回消費信心。
3.開拓消費市場,正確引導購買力的流向。消費領域過狹,消費市場過於狹窄,或者購買力流向過於分散都難以形成消費熱點。因此對可能形成熱點產品的消費市場,要增加產品供應,增加花色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供給質量,深入掌握消費者需要的變化和購買力的流向,採取有效手段進行引導。同時企業必須面向市場,發展新技術,開發新產品,以適應市場消費需求的變化。
4.優化供給結構,解決需求斷層。由於我國消費者的收入水平存在著明顯差異。有消費慾望的低收入階層無力購買生存必需的消費品,而生活需求已基本滿足的高收入階層又無這種消費慾望,只對高檔消費品有需求,「需求斷層」由此而產生。因此,改善整體消費傾向,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制定消費政策很有必要。目前,高收入群體恩格爾系數已降至15%以下,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對這一消費群體來說,他們更注重商品的精品化、個性化。中等收入群體恩格爾系數在35%左右,正處於從小康向富裕型、從講求消費數量向講求消費質量階段轉變,其消費結構開始加快變動、轉型、升級。就目前的消費品供給而言存在著結構性矛盾,因此,必須化解其供需矛盾,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低收入群體恩格爾系數在50%左右,其邊際消費傾向雖然最強,但收入增長緩慢,消費更講究實惠、實用,改善其消費狀況,增加即期收入是關鍵。
5.增加投資與出口。2001年世界經濟環境趨勢好, 據統計, 全球GDP由去年的3%提高到3.5%,世界貿易增長由近兩年的4%上升到6%至7%。近幾年,我國沿海居民受出口拉動的影響, 其收入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從而帶動沿海消費品市場轉旺。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內外資金投向西部地區,西部經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如果說沿海是出口拉動消費,西部則是投資拉動消費。
6.加速推進流通創新。「入世」過渡期把消費品市場培育和流通創新作為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重點,大力改善消費品流通環境,建立現代化消費品暢銷體系,積極推動消費品領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特許經營、代理制等現代交易方式和組織形式的快速發展,迅速提高中國消費品批發業,零售業的現代化水平。在國民經濟運行和滿足消費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商業企業肩負的經濟循環、資源配置、信息導向、風險承擔和迎合消費者五大功能,以資本為紐帶加快發展。「三跨」式的批發商、零售商集團,即跨所有制,跨地區、跨部門的大型、特大型商業集團,按照「強強聯合」的思路,做大、做實、做強。以便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優勢,同時利於同國內外消費者、生產者建立更加廣泛的服務貿易關系。
綜合各方面的分析,未來我國居民消費將保持持續平穩增長的態勢,只要政府調整好產業政策、消費政策,克服不良因素對消費市場的影響,確實增加人民收入,那麼,我國居民的消費熱點和預期是可能實現的。

⑺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城鄉居民消費水平之間有什麼關系兩者之間是怎樣相互影響的

首先介紹一個概念「基尼系數」。基尼系數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由義大利經濟學家於1922年提出。其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總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數最大為「1」,最小等於「0」。前者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個單位的人全部佔有了;而後者則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平均,即人與人之間收入完全平等,沒有任何差異。但這兩種情況只是在理論上的絕對化形式,在實際生活中一般不會出現。因此,基尼系數的實際數值只能介於0~1之間。目前,國際上用來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標很多。基尼系數由於給出了反映居民之間貧富差異程度的數量界線,可以較客觀、直觀地反映和監測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預報、預警和防止居民之間出現貧富兩極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和普遍採用。按照國際慣例,基尼系數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間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間表示「相對平均」,在0.3~0.4之間為「比較合理」,同時,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貧富差距的「警戒線」,認為0.4~0.6為「差距偏大」,0.6以上為「高度不平均」。一、對我國當前收入分配狀況的總體評價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總體上適應了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分配製度堅持市場取向,不同收入群體的分布基本反映出市場機制發揮基礎性調節的作用;計劃經濟高度集中統一的分配體制被打破,分配正在向科技含量高的行業和新興產業傾斜,腦力勞動者、技術密集領域的勞動者以及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勞動者的收入正在迅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城鎮居民的收入分配有力地支持了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利因素1、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從農村居民來看,農民人均純收入1997年超過2000元,2002年達到2476元,平均每年實際增長3.8%。從城鎮居民來看,城鎮居民收入加速增長,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年均增長率達到8.6%。2、從總體上講,平均主義分配逐步在打破,「腦體倒掛」正在走向「腦體正掛」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平均分配逐步被打破,居民收入差距總體上正在合理拉開,分配開始向科學技術含量高的行業、向新興產業傾斜。傳統的體力勞動、資本含量少、勞動密集、競爭充分的行業的收入在相對降低,科技含量高的行業、新興行業的職工工資水平在顯著增長。腦力勞動者、技術密集型領域的勞動者、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勞動者的收入正在迅速提高。3、居民家庭財產性收入增長迅速當前,我國城鎮居民年人均財產性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6.42%,比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全部年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16.23%高10.19個百分點,說明資本等要素參與分配的力度加大。4、國有單位職工的收入增長勢頭較強「八五」和「九五」時期,我國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其他單位的工資基本上都呈現正比例線性增長勢頭。其中,國有單位的工資增長最快,平均工資增長了2.74倍,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國有單位的工資增長最快。另外從工資的絕對增長水平上看,其他單位工資水平一直最高,國有單位次之,城鎮集體單位最低。5、城鎮居民收入增長與宏觀經濟發展保持了協調一致現階段,我國城鎮居民人均第二、三產業國內生產總值、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職工平均貨幣工資三項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6.25%、16.23%、16.33%。這說明,我國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速度是同步的,城鎮居民收入增長促進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然而必須看到,在收入正常增長的背後,也存在著一些不容輕視的問題:1、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斷擴大,貧富分化加劇主要表現為:一是以基尼系數反映的居民收入總體性差距逐年拉大,已經超過國際公認的承受線1991年為0.282,1998年為0.456,1999年為0.457,2000年為0.458,10年上升1.62倍。二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1990年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1:2.2,1995年為1:2.71,2000年為1:2.79,2001年擴大到1:2.9。三是地區間差距擴大2000年,東部地區人均收入是西部的2.26倍,最高的省與最低的省差距超過3倍。四是行業間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80年代中期,行業間收入差距開始顯現,到90年代中期最高行業人均收入與最低行業之比為2.23:1,2000年又上升到2.63:1。五是不同經濟性質的單位職工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國有經濟性質單位職工工資與集體經濟性質單位職工工資相比,1985年的平均工資差距為1.25:1,2001年擴大到1.63:1,其他經濟性質單位職工工資與集體經濟性質單位職工工資相比,1985年的差距為1.49:1,2001年發展到1.77:1。六是城鎮內部各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的擴大速度明顯加快特別是近兩年,高收入戶的收入增長大大超過了低收入戶的收入增長,2002年1季度的統計表明,20%的高收入者的收入占總收入的46.2%,20%的低收入者的收入占總收入的6%,高低收入差距為7.66倍。2、財產的集中度越來越強,居民家庭財產的差別越來越大最新的調查統計顯示,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財產的45%。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財產總額佔全部居民財產的1.4%,另外80%的家庭佔有財產總額的53.6%。與此同時,城市居民金融資產出現了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趨勢,戶均金融資產最多的20%家庭擁有城市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總值的比例目前約為66.4%,在最低的20%的家庭中,戶均擁有的金融資產只有居民金融資產總額的1.3%。當前我國城市居民家庭財產的基尼系數為0.51,遠遠高於城市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0.32。3、體制內的「平均主義分配」和體制外的「收入差距過大」兩種極端現象同時並存「平均主義」並沒有徹底根除,主要表現在工資收入(不包括工資外收入)分配上,多數國有企業以及機關、事業單位、群眾團體內部工資收入分配差距偏校與此同時,在工資外收入分配方面存在著「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現象。工資外收入、壟斷性收入和非法非正常收入是引起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主要根源。4、收入分配不規范一是工資支付不規范,全國各地均不同程度存在拖欠職工工資現象;二是工資提取不規范,實行工效掛鉤企業的計劃外、基數外提取工資現象較普遍;三是部分企業建立補充養老保險超過工資總額的4%的標准進入,變相提高收入;四是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職務消費」隨意性太強,缺乏合理有度的約束。5、整體收入結構仍不合理主要表現為:一是工資收入結構不合理,制度內工資低,制度外勞動報酬高,項目繁多,未納入工資內;二是按多種要素分配的收入比重不大,與中央關於「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要求尚有差距。我國城鎮居民按多種要素分配的格局還遠遠沒有真正調整到位,其它要素參與分配還需要進一步增加比重。二、調節我國居民收入分配狀況的財稅政策財政政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調節經濟運行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工具之一。由於個人收入分配活動與財政收支有著特定聯系,財政政策可以說是政府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從我國轉軌期經濟運行和制度安排特點以及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三個角度看,運用財稅手段調節個人收入分配本質上是要妥善處理好三大矛盾:第一,經濟增長與增長福利分配之間的矛盾改革之後的中國在20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過程中,GDP規模快速膨脹,但增長福利分配呈現出逐步拉大趨勢,一部分人的生活質量相對來講反而下降,低收入群體規模有所擴大。很顯然,現在有必要利用財稅手段調節好經濟增長的分配基矗這種調節的難點在於把握好公平個人收入分配的力度不能大幅度約束效率的遞增。第二,合理解決培育中等收入階層與擴大向低收入階層轉移支付規模的矛盾中等收入階層人數增加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收入分配格局的規律性傾向,對消費進步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推動作用。而擴大向低收入階層轉移支付規模也是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但從理論角度看,這兩者之間存在有一定的相互約束性,其表現是擴大向低收入階層轉移支付的規模勢必要影響中等收入階層的狀況,從而制約中等收入階層的擴張。第三,妥善處理創造就業機會與轉移支付資金之間的矛盾財稅政策調節個人收入分配有兩個切入點:一是創造就業機會,使中低收入者得到掙取收入的機會;二是在個人之間進行收入的轉移支付。從理論上講,這兩者有一定的矛盾,突出的表現是財政資源利用上的此消彼長。很顯然,確定合理的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財稅政策就是要在創造就業和轉移支付之間選擇一個適當的配比。綜上所述,可確立以下一些個人可支配貨幣收入財稅調節政策:第一,在各級財政之間合理劃分收入分配調節事權收入分配調節涉及各級財政,因而首先要合理劃分事權。由於我國是區域經濟極度不平衡的國家,收入分配調節事權不可能相對集中,確定全國范圍內相對統一的調節標准也就不是一個務實的選擇。為此,收入分配調節的基本事權應按居民屬地來劃分。但考慮到各級財政收入汲取能力的體制性和資源性差異,可把收入分配調節財力支持劃入轉移支付體系。進一步說,上級財政可從專項轉移支付角度向下級財政撥付資金彌補下級財政的收入分配調節財力不足。從我國現實情況看,為了實現收入分配調節的針對性,中央財政對向省級財政轉移扶貧資金時可指定地區和類別。省級財政則可向符合條件的下級財政確定收入調節補助。這種補助額的確定應以各地收入、物價和人口狀況為依據,而不必尋求補助標準的統一性。第二,建立居民收入監測體系建立居民收入監測體系時一方面可利用納稅信息,另一方面則可利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相關信息。如社會平均工資、個人賬戶金額、統籌賬戶金額等。通過這些信息推算出收入的絕對額。同時,還應利用價格指數、工資指數、實物耗費指數等來監測居民收入的相對變動狀態。建立相對科學、全面的居民收入監測體系的重要作用在於我們准確劃定調節對象提供基礎資料。第三,改革收入分配調節資金支出方式目前我國調節收入分配的財政性資金的支出以現金補助為主,這種模式在現實情況中暴露出了一些明顯的問題。突出的表現是資金使用一定程度上不能夠充分實現預期目的。比如低收入階層部分領取補助金者把錢用在非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費上。為此,我國各級財政可建立對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消費的定向補助制度。如憑發票或收據報銷定額義務教育學雜費、水電費、醫葯費、食品支出等。有條件的地方可適當放寬補助范圍。定額標准確定權可由市級財政掌握,省級財政可酌情予以調控。第四,調整相關稅制改革個人所得稅稅制,在適度提高起征點的同時,減少級次、擴大級距並降低稅率,特別是3000元?5000元這一區間內的收入應採取低稅率政策,因為這一收入區間是中等收入階層的收入界限,稅率過高會抑制中國的消費擴張,反過來削弱經濟增長。在房產稅方面,可考慮在把房產分類的基礎上,把中高檔私人住房納入征稅范圍,稅率從低、征管從嚴。當然,這要以進一步規范房產交易、清除不合理收費為基礎。第五,在中央和省兩級財政中設立低收入群體子女高等教育補助金對低收入群體子女來講,接受高等教育是能否實現收入階層轉換的基本條件。為此,中央和省兩級財政以及有條件的市級財政可在教育經費中核定一部分低收入群體子女高等教育補助金。這筆資金可通過教育部門根據一定的原則無償補助給符合特定條件的已考入大學的低收入群體子女。中央財政的這筆專項資金可向西部地區傾斜,經濟發達的省份可把此類資金更多地向省內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傾斜。

原因:

(1)以為勞動者的個人稟賦和家庭負擔不同,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必然產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2)實行多種所有制經濟和多種分配方式,擁有不同生產要素的不同社會成員也必然會產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3)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價值規律和競爭的作用下優勝劣汰,使具有不同競爭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現差距

(4)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腦力勞動、體力勞動之間。以及不同經濟領域和部門之間客觀上存在差別,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⑻ 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對比分析用什麼研究方法

我國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呈下降趨勢,表明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得到改善,消費層次、消費質量不斷提高。

農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高於城鎮家庭的恩格爾系數,說明農民生活水平低於城鎮居民生活水平。

⑼ 2.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反映了( )。a、城鄉商品零售價格的變動趨勢和程度b、城鄉居民購買生活消費品價格的變

差別太大了

閱讀全文

與城鄉居民消費差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