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說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
第一,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城鄉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也是文化建設中的突出問題,這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不相適應,與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地區占國土面積的大部分,農民人口占國民人口的大多數。沒有農村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就不可能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只有農村文化建設搞上去,農民文化權益得到保障,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才有堅實的基礎。提高文化建設科學化水平,更好堅持統籌兼顧,就必須切實貫徹中央關於統籌城鄉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改變城鄉文化資源配置不平衡現象,改變文化領域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文化差別,推動城鄉文化協調發展。
第二,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是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現在,我國人民的生活已從溫飽進入小康,城鄉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過去忙於傳統耕種生產的農民逐漸有了更多閑暇時間,文化需求更加突出、更加強烈。近年來,農村文化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農民群眾文化生活得到較大改善、享有更多文化發展成果,但總體上農民文化需求還難以得到有效滿足,農民基本文化權益還沒有得到切實保障。主要問題是城鄉文化發展水平差距較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落後,現有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產品、文化服務供給不足,文化活動相對貧乏。推進城鄉文化協調發展,把美好的精神食糧提供給億萬農民,讓廣大農民群眾既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已經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緊迫任務。
第三,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是挖掘農村特色文化資源、實現城鄉之間優勢互補的客觀需要。廣大農村傳承了各族人民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創造的多姿多彩、充滿鄉土氣息的民族民間文化,保存了我們民族獨特的文化資源,有的民族民間文化就「活」在農民的日常生活中。城市的文化基礎雄厚,文化設施先進,文化現代氣息濃厚。把城市與農村作為有機整體統籌兼顧,在促進城市文化發展的同時加快農村文化建設步伐,將城市文化資源逐步引向農村,將農村文化的民族民間特色注入城市,可以實現城市和農村的雙贏。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加快推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步伐。要積極推進文化資源向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傾斜,建立以城帶鄉聯動機制,鼓勵城市對農村進行文化幫扶,充分發揮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要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文化服務網路建設支持和幫扶力度。要加大公共財政支持力度,保證一定數量的中央轉移支付資金用於鄉鎮和村文化建設。
Ⅱ 城市建設包括哪些方面
城市建設分居住建築、公共建築、市政公用設施三部分的內容。
1、居住建築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城市住宅發生了大變化。城市用地日益緊張,促成了並聯式、連排式、公寓式住宅和高層住宅的迅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住房設計中吸收了社會學、心理學、建築物理等學科的成果,使居住建築的設計和建造又進入了一個技術科學化、設備現代化的新階段。
2、公共建築
公共建築和居住建築都屬 民用建築。民用建築和工業建築合稱建築。現仍未明確定義商住樓歸屬公共建築還是居住建築。商住樓有公共建築的特性,又有居住建築的功能,可理解為介於兩者之間,可定義為「間居」建築。「間」可表明時間上、空間上商業與居住功能不停的轉換,「居」無論商業、還是住宅,居為最基本的特性,也是建築最原始的功能。
3、市政公用設施
指城市污水排放、雨水排放、路燈、道路、橋梁、隧道、廣場、涵洞、防空等市政設施的維護、搶險、緊急處理、管理等活動。
(2)城鄉建設日益擴展閱讀:
城市建設規劃四大原則如下:
1、應當使城市的發展規模、各項建設標准、定額指標。計發程序同國家和地方的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相適應。
2、要正確處理好城市局部建設和整體發展的辯證關系。要從全局出發,使城市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空間布局上做到職能明確,主次分明,互相銜接,科學考慮城市各類建設用地之間的內在聯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區、工業區、商業區、文教區等,形成統一協調的有機整體。
3、要正確處理好城市規劃21世紀中近期建設與遠期發展的辯證關系。任何城市都有一個形成發展、改造更新的過程,城市的近短期建設是長期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既要保持建設的相對完整,又要科學預測城市遠景發展的需要,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發展,要為遠期發展留有餘地。
4、要處理好城市經濟發展和環境建設的辯證關系。注意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和市容環境衛生建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城市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觀,不能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以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影響城市發展為代價。
避免重復「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經濟發展與環境建設同步進行。人與環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保持人與自然相互協調,既是當代人類的共同責任,也是城市規劃工作的基本原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城市規劃
Ⅲ 「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工程一著城鄉共贏的好棋
在工業化、城市化呼嘯而來的今天,保護耕地與促進發展是一對矛盾。如何做到兩全其美?江蘇省從2008年年底起,通過試點推行「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探索研究集聚土地資源、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路徑,取得初步成效。
分散干不出現代化,農村土地勢在必「動」
江蘇人多地少,全省人均耕地僅有0.93畝。每戶3到5畝承包地,1畝左右的宅基地,這種「原子化」的耕作和居住方式,資源佔用多,配套成本高,使農業始終顯得弱質而低效。近年來,隨著外出打工農民增多,土地分散經營的弊端日益顯現,要求規模化經營的呼聲越來越高。
目前,我省非農產業在農村經濟中的比重超過90%,大部分農民已不再主要依靠種地增收,這為農村土地規模經營提供了條件。據專家測算,假如我省農民每戶種30到50畝地,耕地大體屬於常效資源,而一戶如果種300到500畝地,耕地就會成為高效資源。同時,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對土地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而推動農居由散到聚,至少可以節省70%的建設用地。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以「有效集聚潛在資源、有序統籌城鄉發展」為核心的萬頃良田工程試點應運而生。
據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夏鳴介紹,日本只有580個村莊,我們一個縣就超過這個數字,土地資源浪費極大。應當推動土地向大戶集中,讓真正從事耕作的農民發展規模化生產,富裕起來;讓離土又離村的農民,得到妥善安置,充分享受城鎮生活。而推進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正契合這一思路,並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目前,全省得到批準的省級萬頃良田試點工程已經達到48個,規模超過100萬畝,可新增耕地16萬畝。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小林認為,農村確實已到了需要「動一動」土地的時候了。「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既推進了城鄉統籌和鄉村空間重構,又有助於解決過去農民進城卻留不了城的難題。
從擁有房屋到擁有房產,農戶也有了不動產
6月3日,鎮江雲陽鎮會議室,江蘇省土地勘測規劃院專家將該鎮「萬頃良田建設工程」規劃方案圖紙攤開,接受40名村民代表聽證。「房屋能不能進入市場交易?」花園村潘復仁站起來提出村民關心的重要問題。當地國土資源部門負責人肯定地回答:「土地使用權今後將由原先的集體性質轉變為國有出讓性質,可以進入市場交易。」聞聽此言,村民們都「放下了心」。
這種確保科學合理和民眾參與的過程,在全省萬頃良田試點地區已經成為主流做法。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吳震強告訴記者,搞試點,要求必須先上門調查農戶意願,如果大部分人不同意就不搞,不能操之過急,不許強制搬遷。
農民自己會算賬,補償到位了,生產生活條件改善了,他們會主動接受安置方案。目前,全省萬頃良田工程試點區大部分實行以房換房,多退少補。在金壇市,新房每平方米造價1139元,而賣給農民只收500元左右,財政補貼600元,並且是可以合法交易的產權房。搬遷農戶楊國勤在集居區的新家漂亮寬敞,房子比過去好多了,又有各種配套設施,他表示很滿意。大豐市大中鎮阜豐村村民顧學群說,他家補償費超過20萬元,買新房子只花了10萬元,剩下的錢准備做點小生意。
如皋知青村「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後,大批小島居民搬進了新城。當地一位農戶告訴記者,上面給了38萬元安置費,他買了2套房子和1個車庫,花了24.5萬元。現在他租掉了車庫和1套房子,每月房租就有1350元。「我祖祖輩輩都希望住到城裡,現在終於實現了。」
「農民以往的舊房子只能自家使用,現在政府讓他的新房有了可觀的市場價值,可以上市交易,搬遷農民都多了一筆值錢的不動產。」如皋副市長黃成介紹,安置小區學校醫院齊全,地段在新城裡人氣最旺,水、電、氣、網路齊全。政府和天然氣公司已談好,對萬頃良田拆遷戶開通只收900元,不到市場價的三分之一。
「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推進了城鎮化、工業化和新農村建設。大多數農民離開土地後,都進了附近的工廠。在新沂草橋鎮,項目區組建了2家大型農業公司,6000多名拆遷農民得以上崗。南京六合區萬頃良田工程,已經將1萬名竹鎮農民轉變為農業和服務業工人。
用地指標是黃金,農民利益就應該是「金不換」
清晨6點,如皋港新城籠罩在江邊薄霧中。焊工王磊已經起床,騎電瓶車趕往造船廠上班。自從放棄土地後,他就在這家排名世界第4的大造船廠上了崗,他焊接過的油輪游弋在全世界,自己每月工資有2500元,「比種田強了很多倍。」
王磊生活的變化,是萬頃良田工程帶來城鄉雙贏局面的縮影。5年前還是荒灘的長青沙島,如今已經成為一座現代化的長江港口新城,單離土進鎮的原住民就有8萬人。
「萬頃良田建設工程」試點地區的實踐表明,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系統性工程,它有力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可以提升一產,支撐二產,繁榮三產。這種促進作用,主要得益於該工程置換出了寶貴的用地指標。「復墾後置換的指標,按照城鄉增減掛鉤政策,除部分用於集中居住之外,結余部分用於新農村建設,再結余的部分用於城市建設。」省國土廳耕保處負責人說,據估算,假如搬遷一個4000人的村,平均能夠掛鉤置換出700畝的用地指標,相當於一個縣1~2年的指令性建設用地計劃總量。據統計,截至今年5月,在建、已建的萬頃良田項目可以盤活建設用地近11萬畝。
有了用地指標就等於擁有黃金,但農民利益必須優先保證。金壇農戶楊國勤告訴記者,建設萬頃良田後新增的耕地,村裡統一承包出去,收益歸大夥。去年,村裡本應由村民上交的「一事一議」款和新農合基金,全部由集體負擔,餘下的按人口每畝分了500元。
在蘇南一些地方,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的深入,通過「萬頃良田建設工程」進城的農戶,正得到越來越多的實惠。無錫正在嘗試把原來安置給農民的住房折算成股權,農戶的戶籍關系也將遷入市區,其安置房5年以後可以像商品房一樣上市交易。
面對各地方興未艾的參與熱情,省國土廳負責人明確指出,萬頃良田工程試點必須把握資源利用政策,嚴守底線,堅持「四不原則」,即耕地總面積不減少,建設總用量不增加,農民利益不受損,國土規章不違背。
城鎮規模在擴大,而無數「進了城」的農民,卻發現自己依然不是「城裡人」。中國的城鎮化,該如何消解行政力量主導下土地城鎮化脫節於農民市民化的現實隱憂?讓我們把目光投向蘇南,看這片利益訴求更為多元的土地,如何領軍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奏響生機盎然的……
Ⅳ 中國城鎮化建設已取得長足發展,但背後潛藏的諸多矛盾也日益凸顯,傳統城鎮化模式轉型刻不容緩。(數據來
(1)圖1表明2002年至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持續增長,2011年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但和發達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3分)圖2說明該省積極統籌城鄉發展,城鎮化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11年,經濟發展、公共服務、人民生活、生態環境四大領域統籌水平全面提升,領域間差距進一步縮小,(3分)但結構不平衡,統籌城鄉的經濟發展和公共服務方面效果較為顯著,統籌城鄉的人民生活和生態環境方面相對薄弱。(2分) (2)①充分發揮財政在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作用,財政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縮小收入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建立社會保障體系與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分)②新型城鎮化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有利於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分)新型城鎮化不以犧牲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節約集約、生態宜居,有利於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2分)新型城鎮化注重產業經濟的培育,重視二三產業的轉型升級,有利於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2分)新型城鎮化歸根到底是人的城鎮化,是逐步提升城鄉公共服務質量和均等化水平及農民市民化後的收入、消費、保障能力的過程,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同帶動轉變。(2分) (3)①傳統建築是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保留傳統建築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2分)②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鮮明民族性,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城鎮化過程注重保留傳統建築,有利保護本地歷史和文化特色,煥發人們強烈的認同感。(3分)③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積極向上的內容,順應社會生活變遷,有利於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2分)④對傳統文化要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同時要體現時代精神,城鎮化過程既要不失傳統風格,又要與現代化建設相協調。(3分) Ⅳ 急!問建國以來在城市建設方面的輝煌成就。 一、城市和建制鎮數量激增。 改革開放以來,一座座城鎮如雨後春筍涌現出來。到2015年底,城市數量已達到656個,建制鎮數量達到20515個,分別比1978年增加463個和18342個。 二、城鎮人口快速增加。 2015年,城鎮常住人口達到7.7億人,1978年是1.7億人,增長了3.5倍,年均增長超過1600萬人。 1978年到2015年,城鎮化率以年均1個百分點的驚人速度,攀升到56.1%。一些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從20%提高到50%,英國、美國用了50年,德國、法國用了70年,而我國只用了30年。 三、建成區大規模拓展。 城市建成區面積,從1981年的7438平方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51948平方公里,增長了6倍,年均增加1309平方公里。這還沒有包括礦區,如加上礦區,達到10萬平方公里。 四、城市基礎設施顯著改善。 1981年到2015年,城市用水普及率由53.7%提高到97.9%,燃氣普及率由11.6%提高到95.3%,污水處理率由3.8%提高到91%,城市集中供熱面積由不足0.2億平方米提高到64.2億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由人均不足2平方米提高到15.6平方米。 五、城市經濟高速發展。 1988年到2014年,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達到12%,比全國GDP年均增速高2.4個百分點。2014年,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2.25萬億元,是1988年的74倍,佔全國GDP的82%。 六、居民財富迅速積累。 2013年,城市居民戶均財富達到了185萬元,扣除物價因素,增長了1013倍。城市家庭大部分擁有了自己的產權住房。住房成為城市居民最主要的財富。 Ⅵ 中國日益的強大表現在哪些方面 1:經濟上: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漸漸地使全國人民都富裕起來。內 2:軍事科技上:容核彈爆炸成功、火箭衛星上天、神6上天、龍芯的開發研製等等。 3:政治地位上:聯合國五大常委之一,隨著國力的壯大,中國在國際上地位也越來越高。 4:其餘科技上:很多華裔獲得諾貝爾獎,中國科學家在某些高科技領域的研究水平領先世界,但基礎科技水平還是落後於歐美發達國家。 拓展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1949年(己丑年)10月1日成立,以五星紅旗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 國徽內容包括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 首都北京, 省級行政區劃為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是由56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漢族占總人口的91.51%。 Ⅶ 如何理性看待城市管理的工作水平與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要求兩者之間的矛盾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塊,城市管理工作力度的不斷加大,城市管理水平逐漸提升,但是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城市管理工作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具體表現為,交通秩序混亂,環境臟亂差,侵佔道路,「馬路市場」「馬路工廠」,毀壞綠地,客運市場混亂,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潑亂倒、亂寫亂畫等等,究其原因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Ⅷ 日益拉大的城鄉差距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新時期中國政府提出的一項十分重大的戰略決策,而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解決好8億農民整體收入和消費水平偏低的問題,既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又是建設和諧社會進程中的關鍵環節,需要認真抓好。 Ⅸ 辯論賽:城市建設讓生活更加美好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低碳城市,可以讓國家更美好。隨著低碳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低碳地產成為房地產業的熱門話題,引領著城市建築的發展趨勢。然而,受低碳技術導致建築成本增加、產業相關技術標准不完善、購房者主動配合不足等因素限制,中國低碳地產的發展大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本版今日特刊登理論文章,通過分析低碳地產發展瓶頸,探索加快我國低碳地產發展的路徑,希望相關領域有所借鑒 Ⅹ 城鎮化建設有什麼利弊 城鎮化建設積極影響: (1)城鎮化促進了工業化,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城鎮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業生產的效率,提升了工業化程度。工業化的發展和機械化節省了大量勞動力,部分農民將土地流轉出去,脫離了農村,為農民安心在城市、城鎮工作提供了保障,農民的生活更加豐富。 (2)城鎮化為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民致富奠定了基礎。城鎮化的發展,吸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減少農民數量,使剩餘農業人口的人均耕地面積大幅提高,為農業生產集約化發展提供了可能。 (3)城鎮化為工業、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優化了農村的產業結構。城鎮化為工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源,大量農業人口轉化為城市、城鎮人口後,轉化人口的就業能夠為輕重工業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 (4)城鎮化提高了農村對外開放程度,有利於縮小城鄉差別。城市化、城鎮化為農民與時俱進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台,農民在進入城市、城鎮後,日益脫離農業生產,大部分進入二、三產業,成為產業工人。 城鎮化發展消極影響: (1)農村人口向城市、城鎮流動,導致農村低素質勞動力比例增大。 由於我國城市化、城鎮化水平發展的巨大不平衡,導致在一些先進的城鎮化地區大量優質的農村勞動力資源湧入城鎮,使目前農村從事農業勞動的優質勞動力大幅度減少,部分地方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價格猛漲。 農忙時甚至急需的部分農業勞動作業有時還得不到及時有效地開展,貽誤了農時,使農業經濟效益嚴重受損。素質低下的勞動者在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雖然耗時長,效率卻很低,影響了農時,導致農業生產效率日益下降。 (2)城鎮化發展使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村的普及和應用受到影響。城市化、城鎮化的過程是大量優質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城鎮轉移的過程,導致在農村留守的都是一些中老年人。 他們中多數對新的科技知識知之甚少,加上年齡老化,家務負擔繁重,使許多新的科技成果在農村的推廣、普及和應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3)城鎮化增加了農村閑置住房,導致談城鎮化發展對農村的沖擊影響及解決措施付躍超資源浪費。大量人口由農村向城市、城鎮轉移,使農村閑置的住房日益增多。農村住房的價值最近幾年不斷下跌,在城市化、城鎮化的趨勢下,農民離開農村到城裡工作,家中的已有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4)城鎮化使棄耕拋荒問題越來越嚴重,農村留守老人缺乏關懷。大量農村勞動力日漸湧入城市、城鎮,導致目前農村優質勞動力資源嚴重不足。 留守農村者老弱病殘居多,這些弱勢群體對很多傳統農業的農活都難以操作,引起大片良田、耕地無人耕種,天長日久便成為荒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糧食的安全,也影響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10)城鄉建設日益擴展閱讀 政府全面主導城鎮化模式的五個弊端 首先是缺乏科學性。政府體系是一個典型的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且政府與企業或非政府組織的關系又有較強的支配關系,這就導致以政府主導的城鎮化發展蛻變成為誰官職高誰有話語權。許多地方的城市規劃因此嚴重違反科學規律,帶來了重大損失。 其次是造城運動,盲目擴張。政府一家為大,主導城鎮化發展,為了自身政績需要、面子形象需要,攤大餅、搞擴張。突出反映這種粗放式、外延式城鎮化增長道路,就是城市建設用地增長過快。 據遙感影像對比分析,僅2006~2009年,全國84個重點城市主城區建設用地規模就從1 .7萬平方公里擴大到1 .9萬平方公里。在全國652個城市中,市區面積增加1倍以上的城市有147個。 第三是不計成本,粗放發展。國際上,土地城鎮化一般是人口城鎮化的1.2倍,我國2000~2010年達到1.8倍。這表明,相比較一定數量人口城鎮化,土地利用十分粗放。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復雜,其中主要原因是政府並不是一個經濟組織,在用行政力量推動城鎮化發展時,可以少計、不計城鎮化的成本,包括土地成本。 第四是低價征地,與民爭利。由於土地收益分配以地方為主,且地方政府對土地收益有較大的支配自主權,這就導致地方政府具有強烈的動機低價從農民手中征地,然後高價出讓。 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土地收入1.0375萬億元,拆遷、補助費用為3778億元;2009年全國土地收入為1 .42萬億元,拆遷、補助費用為5180億元。也就是說,政府花1塊錢,可以獲得3塊錢。 第五是資源過度集中,中小城市增長乏力等。人口已經達到中等城市的規模,但得不到相應的政策支持。在土地指標利用方面,低等級城鎮獲取土地指標非常困難。2000-2010年,中國城級以上城市市轄區的建成區面積增長了95.8%,而同期中國縣級以上城鎮建成區面積僅增長了50.9%。 與城鄉建設日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