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城鄉建設 > 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住房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住房變化

發布時間:2021-01-15 15:31:48

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民眾的住房條件

解:(1)樓對地基產生的壓力:
F=G=6×108N,
樓對地基產生的壓強:
pFs6108N1103m26105Pa;
(2)從地面送到樓頂內至少容對水做功:
W=Fs=1.2×106N×40m=4.8×107J,
送水的功率:
PWt48107J8000s6000W6kW
答:(1)樓對地基產生的壓強為6×105Pa;
(2)水從地面送到樓頂,至少應對這些水做4.8×107J的功,送水的功率至少為6kW.

㈡ 對自己家庭在改革開放前後的物質生活變化情況(包括住房,衣食,家用電器,收入)進行比較行

家鄉在改革開放前後物質生活對比調查 ——關於改革開放前後身邊的變化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由此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這,無疑成為中國歷史的標志點,因為,是改革開放,是解放思想,實現了中國當代發展歷史性的轉折,中國命運由此改變,社會轉型也由此開始。中國於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改革開放激發了各行各業的活力,使中國的生產力不斷得到發展。一個個新興城市拔地而起。一項項重大科技成果得到製造和開發。一個個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個個超大型企業正在迅速成長。中國長得高了,長得壯了. 改革開放是二十多年來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根本動力。
概括地說,改革開放,我們「改」出了一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直觀地考察我們的現實社會,經過改革開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確實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
我通過改革開放前後的一些資料,在總體上歸納了十個方面: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這一點從身邊家鄉的變化就可以看出來。
我主要從身邊的衣食住行四個方面來對比一下改革前後。
在「衣」方面:在改革開放前,正如「老大穿新的,老二穿舊的,老三穿補的」所說。滿大街望過去,人們的穿著幾乎是統一的顏色:藍、綠、灰,款式和面料也非常單調,基本上都是卡其布、土布做的中山裝和說不上樣式的衣服。? 如今,添置新衣成為一件隨心所欲的事情。人們穿衣不再局限於單一呆板的顏色、面料和款式,穿衣打扮講究個性和多變,追求時尚潮流。很多人崇尚品牌,國際一流名牌、奢侈品在中國市場得到了空前的寵愛。在街上行走,就宛如在欣賞一出時裝秀。
在「食」方面:30年前的農村,「以階級斗爭為綱」,耕作手段落後,農業產量較低,經濟收入差,糧食短缺,食品供應緊張,很多東西都按人頭憑票定量、限制供應。家家戶戶攢著糧票、肉票、糖票、豆製品票、雞蛋副食品票,五花八門什麼都有,平時捨不得用,要到過年過節才捨得拿出來改善一下伙食。各家的日子都過得很節儉,副食品商店裡很少有賣雞鴨魚肉的,大家收入都很低買不起,即使有經濟稍寬裕的,票也早用完了。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食品嚴重匱乏的年代已一去不復返。各種票證作為歷史的記憶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糧店、副食商場已被大型超市、市場取代。無論什麼季節,各種肉類、水產、禽蛋、蔬菜、水果都敞開供應,人們對吃的要求越來越高,講究粗細搭配、口味清淡、營養均衡。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如今,「吃」已不僅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人們追求品味、享受人生的方式。
在「住」方面:「安居」是老百姓最為關注的民生問題。70年代的農村,人們住的是茅草房,家庭經濟較好的人家能住上土坯房;70年代的城市,城鎮居民等國家建房、靠單位分房,筒子樓是那個時代的主流,幾家人合用一個廚房奏鳴著鍋碗瓢盆交響曲,房子沒有獨立的衛生間,要跑到很遠才有公用廁所。
1978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6.7平方米,到1998年人均居住面積提高到了18.7平方米,2006年底達到27平方米。改革開放的三十年,讓中國人的住房條件實現了數次飛躍,從居者「憂」其屋發展成為今天的居者「優」其屋。現在,大多數人住上了上百平方米的寬敞樓房,一部分得益於改革開放政策而先富裕起來的家庭則擁有了數百萬、上千萬的別墅,居住方式也從原來的「住公房交租金」變成了如今有著明晰房屋產權的私人財產。這在以前是根本無法想像的。
在「行」方面:「行」,一是代步的車,二是指腳下的路。以前,出行主要靠步行,到遠地方需要坐公交車的話,一般要走很長的時間到大馬路上才有站點,公交車次也很少,等幾十分鍾才有一輛車那是家常便飯,下了車也要走很長時間,極不方便。車成了人們眼中的相當昂貴的奢侈品。
如今,人們的出行方式有了多種選擇,城市現代化立體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小汽車開進了尋常百姓家,很多家庭都不止擁有一輛汽車,全國的私家車「保有量」逐年上升。人們外出可以選擇公交車,計程車,地鐵等各種先進的方式,步行距離、候車時間和換乘次數逐步減少,服務質量不斷提高。如今,上海的磁懸浮列車更是交通工具的一大進步。
在我們身邊,就可以顯而易見的體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和活力。
事實充分證明: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是我們百姓衣食住行水平不斷提高的三十年。對此,在接下去的發展中,我們更應深刻認識到,只有不斷解放思想,繼續改革開放,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實現在2020年建設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㈢ 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有了變化,除了住房以外,其他方面還有什麼變化

基本什麼都有變化,以前不能貸款買房,現在可以了

㈣ 改革開放30年住房的變化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給中國帶來的變化: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分析的:
上層建築方面:確立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方針,把經濟建設作為黨的主要工作中心,提出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政策,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的法律制度,為社會,經濟生活等提供了法律保障,政治逐漸民主化。
經濟:對內改革,在農村主要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城市主要實施國有企業改革,實行企業制度的改革,促進了城市經濟重新煥發了活力,經濟飛躍發展。對外開放,建立了經濟特區,沿海開發開放城市,形成了了城市經濟發展的城市圈,沿邊城市的開放,形成了一套全方位,多體系的開放格局。加入了WTO,中國開始走向世界。
文化方面:吃的方面:1978基本上解決了人民溫飽問題,現在人民的生活水平較高,菜式豐富,人們越來越看重綠色食品,注重營養飲食。
住的方面:從以前的瓦房,向平房,樓房,公寓,別墅等發展。
穿的方面:由以前的單一顏色和款式很少向顏色五彩繽紛,款式多樣發展,尤其中國的年輕人趕潮流,中國逐漸融入了國際服裝市場。
文化生活習俗方面;廢除了封建陋習,逐漸向文明開放,簡約發展 。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文學作品,電影。《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

改革開放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已布滿了改革的腳印;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也直接地寫在了每一個人的臉上,體現在了每一人的身旁,人們的衣、食、住、行有了很大的變化,改革已走遍了千家萬戶。

變化之「衣」

聽媽媽講,他們小的時候,買布需要布票,經濟條件好的人家過年的時候才會扯上一段新布,花錢請裁縫給孩子做套新衣;一件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還得給弟弟妹妹穿。媽媽小時候就是穿百家衣長大的。若是哪年新年得到一件新衣服的話,就像是得到了最好的禮物,穿著在夥伴們面前顯擺直到臟了也省不得脫下呢!夥伴們更是會流露出羨慕的眼光。而現在,到處都是琳琅滿目的服裝店,各種款式、各式面料、兒童的、成人裝、休閑式、淑女裝……五彩繽紛、眼光了亂;打開我的兒童衣櫃,裡面的春、夏、秋、冬的衣服分層分類疊放,各種顏色、各種面料的衣服應有盡有。

變化之「食」

民以食為天,說到「食」變化也是巨大的;媽媽小的時候一個月能吃上一次肉就是件幸福的事了,粗茶淡飯只要能夠吃飽就行,媽媽兄妹倆人最盼望的日子就是過年了,不僅能吃上香噴噴的紅燒肉還有平日里很難看到的穿著漂亮「衣服」的糖果吃。「肯德雞」、「麥當勞」、「和路雪」、「可口可樂」……改革開放讓我們吃上了媽媽小時候吃不到的好東西,豬羊牛、雞鴨鵝那些已不再是現代人追求的東西了,「健康、綠色食品」成為了現代人的的首選;超市裡面肉類、蔬菜、水果等等品種豐富,人們在裡面可以隨心的購買到自己所需的食品。各種風味的飯店、餐館一家接著一家出現在我們的身邊,裡面座無虛席、歡聲笑語、熱鬧非凡。

變化之「住」

在我們美麗的太湖之濱,排排紅瓦綠房在高大的樹木的掩映下,顯得那樣雄偉、壯麗、高聳入雲。一幢幢極具歐洲古典風格的別墅群錯落有致地座落於風景宜人的太湖湖畔。鄉間村落多是氣派的門樓,或高、或矮、或氣勢恢宏、或小巧玲瓏,形形色色、各式各樣。家家戶戶窗明潔凈,裡面裝修或豪華、或簡潔,各具特色,各種家用電器擺放齊全。媽媽小時候哪有這樣的房子住呀,大都是平房,泥土壘的房子也隨處可見;媽媽說,平常人家裡除了床、桌椅、衣物櫃外基本沒什麼別的傢具了,村裡的一台黑白電視機是整個村子的「寶貝」了。

變化之「行」

現在公交車線路布滿全市的各個角落,私家車也越來越多,人們出行公交車、計程車隨心所欲。遠程旅遊、出差,飛機、火車,方便、快捷。家家戶戶也都擁有了交通工具——摩托車、電動車、自行車,好多人家還擁有了小轎車。爸爸說,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的事,爸爸小的時候,村裡就爺爺有一輛「長征」牌自行車,還是公家的,這是讓爸爸在夥伴們面前最自豪的!

改革開放帶來的成就在這30年裡已遍布了全中國,國家富強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提高。城市,鄉村到處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祖國的神州大地正用這繁華引來了百年奧運…

㈤ 改革開放住房的意義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確定什麼樣的目標模式,是關系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傳統的觀念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徵。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們逐步擺脫這種觀念,形成新的認識,對推動改革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十二屆三中全會指出商品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商品經濟;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十三屆四中全會後,提出建立適應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特別是鄧小平同志今年初重要談話進一步指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這個精闢論斷,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使我們在計劃與市場關系問題上的認識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改革開放十多年來,市場范圍逐步擴大,大多數商品的價格已經放開,計劃直接管理的領域顯著縮小,市場對經濟活動調節的作用大大增強。實踐表明,市場作用發揮比較充分的地方,經濟活力就比較強,發展態勢也比較好。
我國經濟要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加快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繼續強化市場機制的作用。實踐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要求我們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改革開放之前,絕大部分城鎮居民的住房是租憑單位或房屋管理部門的房屋,只有少數居民擁有自已的住房,人口多、住房面積小、三代同居一室是當時住房條件的真實寫照。改革開放後,黨和國家注重改善城鎮居民的生活條件,加大了民用住宅建設的投資力度,近年來更是通過建設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來千方百計解決居民住房難的問題。大量住宅建成使用,使許多居民家庭告別低矮、破舊、設施簡陋的住房,住進明亮、設施齊全的樓房,居住條件明顯改善。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22.6平方米,比1978年的4.2平方米增長4.4倍。在住房條件明顯改善的同時,城鎮居民的居住環境也日趨美化。

㈥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居民衣服、住房的變化有哪些

改革開放以來,人抄們的衣食住行襲真是今非昔比。現在人們不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在生活方式、消費觀念、思維方式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筆者信手列舉出以下有趣的變化,從中可見一斑。當然生活五彩繽紛,變化遠不止這幾個鏡頭,相信每個人都能列出一大串。 住房裝修像賓館。有的裝修一套住房要花上好幾萬元甚至更多,比三星級賓館還要豪華。 三人兩個衛生間。以前整座樓才一個公用廁所,早上起來排隊倒馬桶是城市一道風景。現在家家有衛生間還不滿足,有的還在主人卧室里再裝修一個衛生間。 一家兩台大彩電。有的一家還不止兩台,免得一家人爭頻道。

㈦ 改革開放30年北京的住房變化

從1978到2008,彈指一揮間,歷史已走過整整30個年頭。隨著中國政策的改變和社會的發展,從當初的「三大件」到如今的奢侈品、從自行車到小轎車、從小平房到大社區,所有的這一切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巨大成就。可以說,很多東西都已經被替代,甚至是已經被淘汰。家住天通苑小區的高勇安大爺對於這些變化都深有體會,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他,去聆聽他和他的房子之間的故事。

1978年以前,是居者「憂」其屋。進入70年代,提倡的是先生產,後生活;高積累,低消費,住房建設的速度遠遠跟不上城市人口增長的速度。除了極少數「單元樓」,大多數樓是沒有獨立廚房和衛生間的簡易樓、筒子樓。

70年代的筒子樓--這里有歡笑也有痛苦

1978年,北京市人均住房面積僅僅4.2平方米。那時期城鎮居民解決住房停留在「等、靠、要」三個字上。等國家建房,靠組織分房,要單位給房。政府把有限的資金用在生產上,沒有更多的財力建設更多的住宅。70年代末,城市人口快速增長,而國家在城市住房上的投入總額不到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一。

八十年代新住房時代開始了。住房政策出現了分水嶺。一方面「福利房」佔主導地位,另一方面原先分配的「福利房」以及各式各樣的自建公房折價轉賣給了使用者。

80年代中期,國務院住房制度改革領導小組成立,這意味著「新住房時代」正式開始。

福利分房依據的是在單位的工齡、職稱,還有工作年限以及是否是雙職工等綜合評分。「想分房要論資排輩。」所有人都期盼著單位分房能盡快輪上自己,單位是否給分房子決定了個人的命運和生存質量。

1998年。以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為標志,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展開。住房實物分配被取消,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許多人的住房軌跡就此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30年前的1978年,北京城鎮人均住房居住面積只有4.55平方米,如今北京人均住房居住面積已經達到20.75平方米,增加了三倍多。

㈧ 住宅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變化

自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太大了,簡直叫人不可思議。30年前,人們住的都是土房,房頂連瓦片都沒有,下雨天,人們可就遭殃了,外面大下,屋裡小下,有時牆壁也會掉土。人們吃的是高粱米、玉米面、野菜,小米飯是等來了客人才吃的,更不用說大米、白面了,根本就沒有。那時人們穿的都是粗布衣,補丁羅補丁,家裡孩子多的,大的穿小了,二的穿,二的穿小了,老三穿, 一直穿到實在不能穿了,用來給孩子做鞋,一年都穿不上一件新衣,還有許多孩子因為家窮,念不起數,都沒有上過學校。交通工具就更沒有了,出門全是步行。
現在,家家住的都是磚瓦結構,屋裡裝修得是富麗堂皇,有的還該起自己的小別墅。吃的是大米、白面、雞、鴨、魚、肉,天天不斷,穿的衣服,一年四季都換新裝。出門有摩托車、小轎車,有事幾千里以外打電話、打手機一分鍾辦妥。家裡有洗衣機、電冰箱、電飯鍋、煤氣灶、大彩電等,全是電器化。大部分家庭還安裝上了電腦,孩子可以利用網路查閱資料。
現在,不但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而且人們的知識也得到了提高。現在講科技致富,沒有知識是不行的,許多農民都看到知識的益處,紛紛外出學技術。科學養雞、鴨、鵝、豬,家家都存了幾萬元錢,有的甚至是幾十萬、幾百萬元。農民也開始進行智力投資,讓自己的孩子都念大學,享受高等教育。
是啊,改革開放後,農村變了,人們不但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質也提高了。望著農村的變化,我感到非常的欣慰。祝願我的祖國越來越昌盛,農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㈨ 改革開放前後人們「住」的變化

從生存空間到生活空間。

農村住房幾十年來完成了從窯洞、土坯房、磚瓦房到小別墅的變遷;城市住房完成了從平房到筒子樓、樓房,再到高檔住宅小區的華麗轉型。

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的住房要求越來越高。在靜寧農村,產業的發展讓村民手裡有錢了,房子修得越來越漂亮,村頭路尾一棟棟別墅隨處可見。

現在,常年在外打工掙錢的年輕人也不用外出了,在家裡也不愁沒活干。只要是在建築行業打過工的,誰家修房都會叫他們去幹活,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

(9)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住房變化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

對於「文化大革命」的10年,文件中提到:文革的10年,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歷史證明「文革」的論點不符合中國的實際,不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些論點對中國當時階級形勢以及黨和國家政治狀況的估計是完全錯誤的。

實踐證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它根本不是「亂了敵人」而是亂了自己,因而始終沒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

歷史已經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1976年10月,粉碎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勝利,從危難中挽救了黨,挽救了革命,使我們的國家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閱讀全文

與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住房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