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城鄉建設 > 城鄉居民消費品差異研究

城鄉居民消費品差異研究

發布時間:2021-01-15 12:09:08

A. 居民八大類消費支出是哪八類

城鎮居民家庭消費種類可分為八大類消費,分別是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交通通信、文娛教育及服務、居住、其他商品和服務。

其計算公式為:

農村住戶全年純收入=農村住戶全年總收入-家庭經營費用支出-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稅款-上交集體承包人物-調查補貼。

對於農村居民來說,還包括用於生活消費的自給性產品支出。集體用於個人的消費指集體向個人提供的物品和勞務的支出;不包括各種非消費性的支出。其形式是通過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支出指標來綜合反映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水平。

(1)城鄉居民消費品差異研究擴展閱讀

居民消費支出指常住居民在核算期內對於貨物和服務的全部最終消費。它包括4方面內容:

第一、居民用貨幣直接購買的用於生活消費的各種貨物,包括本期不能全部消費完的耐用消費品,如傢具、家用電器等,也按購買全價計入本期消費中。

第二、居民用貨幣直接購買的用於生活消費的各種服務的支出,如房租、交通、洗理、教育、醫療保健、文化、日用品修理,家庭保姆等項支出。

第三、居民以實物工資形式獲得的用於生活消費的各種貨物和服務,包括免費或以低於市場價格獲得的貨物和服務。

第四、居民自產自用的計入核算期產出內的貨物和自有住房的虛擬房租等。居民消費不包括作為生產投入和投資建房方面的支出。

B. 我國城鄉水平社會學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變化的原因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是一項重要、敏感的政府統計。定期發布的消費品零售統計資料,常常引起國內外的強烈關注,間或還會引發一些疑義和爭議。為了有利於把問題搞清楚,需要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從多方面逐一進行剖析,找出影響其增長變化的各種因素,然後再加以判斷。
一、現實經濟生活中,影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因素有哪些
影響的因素很多,但從直接影響角度來說,主要包括兩個層面(銷售方和購買方)和三個主體(零售部門、居民和社會集團)。我們先從居民談起。
(一)居民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影響。
居民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影響,如果細細分析,可以發現影響的因素雖然有很多種,但基本面只有兩點:一個是人口,另一個是平均消費水平。
1、人口因素。其中又可以分成兩個方面:一個是新增人口的影響;另一個是人口結構變動的影響。
新增人口的影響。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八十年代末期以來,我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雖然逐年遞減,但平均每年仍有1000多萬人出生。這些新生人口要吃、要穿、要用,這就必然要與零售市場發生關系。
新生人口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影響比較復雜。其影響可以從兩方面看,一個是新生人口的基本消費,另一個新生人口因生活質量改善所產生的消費(注1)。下面我們用1990——2000年的相關資料對人口因素的影響進行測算。
如果把1991——2000年各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均按1990年的零售物價重新加以換算,可以計算出10年來我國的零售量合計比1990年增加了52125億元(平均每年增加9.2%)。
但是在新增的零售量中,並不完全是對居民的零售,還要包括對社會集團和其他方面的零售(這個「其他零售」究竟指什麼,我們下面還要講)。那麼,對居民零售在新增零售量中佔有多大的比重呢?根據國家統計局《城鄉居民購買力》課題組2001年11月14日撰寫的研究報告,2000年我國對居民的零售占當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8. 9%。而根據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統計司的歷史資料(注2),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期,這一比例平均為87%。這說明對居民的零售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所佔的比重,自九十年代初期以後逐漸在下降。由於缺乏進一步的資料,我們只能按上述兩比例做近似估算,由此得出,1991——2000年新增的零售量中約有38378億元是由城鄉居民購買而形成的。
將1991——2000年各年當年的人均零售量,乘以居民商品消費佔零售總額的比例(注3)和當年新增的人口數,得出當年因新增人口而增加的零售量。據此估算,十年來因新增人口而增加的零售量累計為1001.1億元,約占整個時期新增零售量的1.9%。或者說,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平均增長速度(即零售量年平均增長的9.2%)中,有0.17個百分點是由於人口增長帶來的。但考慮到這里的人口增長數是凈值,實際人口增長所帶來的零售量的增長還應再稍大一點。
人口結構變動的影響。主要發生在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的轉移上。2000年,我國城鎮人口比1990年凈增加15653萬人。除去其中城鎮人口自然增長部分(注4)和由於行政區劃調整而形成的城鎮人口。由此計算出,十年來我國農村人口大約平均每年向城鎮地區轉移1000萬人。這一部分轉移人口按城鎮低收入的生活標准計算(注5),平均每年也要比在農村生活時多消費商品數量140億元,約拉動當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量新增0.24個百分點(注6)。由於城鎮人口是按連續生活半年計算的,並沒有包括短期在城鎮停留的農村人口,如果把這一部分也考慮進去,其影響保守地估計約為0.4個百分點。
考慮到人口方面的兩個因素,可以推算出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量每年新增的部分中,平均約有6%是由於上述兩種人口因素形成的。或者說,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量年平均增長的9.2%中,其中有0.57個百分點是由於人口因素帶來的。
2、居民平均消費水平的變化因素。
由於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總的收入和支出均為正增長,因此這一因素也可以歸結為居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影響。
居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從商品角度又可以分成兩個方面:一個是購買檔次的提高,一個購買數量的增加。
購買檔次的提高,如果不與購買數量相關聯,那麼它只對未剔除價格因素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有影響,而對實際增長沒有影響。由於前者很容易通過零售物價指數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計算出來,並且近年來零售物價指數多是負增長,因此下面重點討論購買數量的變化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影響。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薪酬的增加,人們購買商品的數量逐年增多。其原因,一是人們生活必需品的概念發生了變化,二是商品(特別是耐用商品)的總體使用周期縮短了。
在改革開放以前,由於我國居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人們往往把生活必需的商品,無論是在單項商品的數量上,還是在商品的種類上,都壓到最低的限度。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和消費品市場的日益繁榮,廣大居民生活必需的概念逐漸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首先表現在必需的單項商品數量增多。另外,過去需要搏畢生之力才能購買的某些商品(如老三樣,新三樣等),現在在許多居民家庭的消費支出中只佔有相對較小的比重,這樣就使得廣大居民有餘力去購買更多種類的商品,其中包括過去只能在電影和電視上看到的發達國家居民使用的日用商品和奢侈類商品。另外,人們在服務方面支出的增多,也帶動了相當種類和數量商品的購買。一些重要的耐用消費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時尚文化的流行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用期限逐漸縮短,也相應使得商品消費數量增加(通訊工具、電視機、小家電和自行車是其中較為突出的例證)。
根據前面所作的估算,我們可以約略地推算出,城鄉居民因為生活質量改善(不考慮新增人口部分)而平均每年新增消費品,約占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量年平均增速9.2%的73.4%,或者換句話說,9.2%中的6.8個百分點是由於居民購買消費品數量增加而帶動的。
在城鄉居民消費品購買中,常常會受到各種偶然性因素的影響,比如新設立的旅遊黃金周,氣候的突然變化,不規律的調資,各種改革措施的出台,購物券卡的發放和商家新的促銷手段等等。這些因素,一般常在發生之初,引起短期劇烈的波動。但當這些因素如果一直沿續下去,就會轉入到長期影響中。在我們對居民生活質量改善的平均估計中,事實上已經包括了這些因素的影響。
上述情況說明,1990——2000年,在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每年9.2%的實際增長(即社會消費品零售量的年平均增速)中,因城鄉居民各種消費因素形成的增速,在其中約佔有7.4個百分點。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於我國新增人口逐年減少,但農村人口流入城鎮的情況會逐漸增多,新增人口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影響會越來越弱,而人口結構變動因素的影響則會逐漸增強。
(二)社會集團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影響。
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除了包括對居民的零售外,還包括相當份額的對社會集團的零售,這是我國獨有的一種現象。
我國的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後的相當長時間內,並沒有形成黨政機關辦公用品、設備、車輛的統一采購。即使在目前,已實施的統一采購也不是很徹底。在獨立的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中基本上沒有實行統一采購。這就使得公共機構所購買的用品中有很大一部分被分散到零售商店(場)中。對於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而言,其零星購買的辦公和經營用品,一直被納入零售統計范圍中。以上這些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佔有相當的比例。根據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統計司的資料估算,1990——2000年,社會集團累計購買消費品的數量約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量的10.9%,但在增量中則佔到14.1%。也就是說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量平均每年遞增的9.2%中,有1.3個百分點是由於社會集團增加購買而帶來的。
然而,社會集團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影響還不限於此。我們以2000年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根據國家統計局《城鄉居民購買力》課題組報告,2000年,城鄉居民購買的消費品為23535億元,社會集團購買的消費品為3316億元,與當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153億元相比,還有一個7300億元的差額。這一差額的形成除去統計誤差以外,與集團消費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大家知道,隨著我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在公務、商務以及其他社會活動中的應酬性、公關性和補助性消費(例如,由社會各類單位出資請吃飯,贈送禮品、券、卡和就餐補助等)也在增多。這一部分消費由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引發,在表現形式上是社會集團的消費,而其實質則是居民個人的消費(注7)。據估算,2000年我國餐飲業的零售中,約有65%是這種應酬、公關、補助性消費帶來的。但是應酬、公關、補助性消費在一個時期急速達到某個峰值以後,就會受到經費、政策、規章和其他方面的約束,增速便會減緩。據分析,其遞增的幅度,近幾年其年平均增速約為0.5——1個百分點。但不容忽視的是,其相對數雖然小,絕對金額卻很大。
(三)零售企業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影響。
大中型零售企業的經營方式和業態的變化,對促進城鄉居民擴大和增加消費品的購買具有很大的意義。十多年來,大型超級市場和連鎖商店以及各種專業、專賣店的興起,有力地促進了全社會零售業務的發展。隨著我國對外加快開放零售市場,大型超級市場和連鎖商店等新興的商業業態所佔市場的份額,也在不斷加速擴大。
改革開放以來,異軍突起並遍布城鄉的幾萬家商品交易市場(農貿市場、服裝及紡織品市場、傢具市場、建材及裝飾材料市場和輕工小商品市場等)對於活躍我國的零售市場,擴大農產品和輕紡產品的銷售,也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另外,零售企業的各種促銷手段:從換季打折,降價銷售,到購物券(卡),再到購物返券,名目繁多,年年翻新,在短期內也會使商店的流水增加。
但從總體上說,上述這些影響更多表現得是一種漸近的過程和季節性的波動。
二、貿易統計調查因素,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字的影響
統計調查對所取得的資料會產生一定的有時甚至是較大的影響。當然從客觀來講,我國現階段有1600——2000萬個商業調查對象,其中小型企業和個體戶的零售額要佔到零售總額的一半以上,對搞全搞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字,會帶來很大的難度。但從統計調查制度和方法的角度看,還存有以下的因素:
(一)制度性因素。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調查制度的規定,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統計范圍中,除了商業部門的零售以外,還包括其它部門(農業、工業、運輸郵電、餐飲業及各種服務業)發生的零售。將全社會有零售業務的部門統統納入零售統計,這是我國特有的現象(在發達國家只統計零售業的銷售額)。這一現象的存在,除了歷史的沿革以外,與我國經濟管理的不規范也有關系(注8)。
由於零售統計將各行業的零售業務集合在一起,就很容易在統計中發生重復。其中,商業與餐飲業、製造業和農業之間的重復比較突出。在現階段,餐飲業加工所需的原料,除部分大中型餐館飯店直接從農業生產基地采購以外,大部分都是從農貿市場和超級市場進貨。因此,餐飲業和市場作零售統計時就有可能發生重復。作為製造業來講,相當一部分中小型企業(特別是鄉鎮企業)在商品交易市場中擺攤設店(以食品、服裝及紡織品、傢具、建材及裝飾材料和輕工小商品為多),也往往會造成製造業與商業之間的重復統計。農業的例子就更特殊。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將農民對城鎮居民銷售的農產品列入零售的范圍(當時叫「農對非」)。以後又將農民對農民的農產品銷售也納入進來。但由於現在真正農民直接零售的情況較少(主要發生在縣城以下,並且是零星少量的),很多市場內的經營者雖是農民的身份,但並不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實質是商販)。這一部分也會與商業之間發生重復。但也應當指出,由於重復性的因素已經沿續了許多年,因此這一因素對絕對數的影響要比對相對數的影響大的多。
(二)

C. 結合實際舉例說明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收入結構會對消費品市場需求產生影響

例:張三原來只種菜,一年收入2萬元,除了生活花銷和養老儲蓄,不敢購買自己想版要的物品,錢權花了對以後的生活保障很有影響。偶然,張三發現除了種菜還可以在農閑進城打工,一年收入能增加2萬元,所以張三除了春天在家種菜,其他時間都在城裡打工。張三兜里有錢了,每年都拿出來一部分去購買自己認為可以改善自己生活的一些生活用品。張三由單一的收入變為兩項,收入結構發生變化,由於收入結構帶來的收入增加,直接影響消費能力的提升進而實現消費品需求增加。

D. 2.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反映了( )。a、城鄉商品零售價格的變動趨勢和程度b、城鄉居民購買生活消費品價格的變

差別太大了

E. 求關於太原的經濟建設情況

詳見太原經濟信息網http://www.tyeic.gov.cn/

2005年太原市國民經濟發展綜述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國民經濟各行業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十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全年奮斗目標,加快改革開放,推進結構調整,努力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經濟總量進一步擴大,增長質量繼續提高,地方財力迅速增強,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率先發展取得新進展。

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

一、2005年主要經濟指標快速增長

地區生產總值895.49億元,增長14.7%;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2.11億元,完成計劃103.6%:增長20.4%,增幅高於計劃0.4個百分點;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400.21億元,增長28.5%,增幅高於計劃8.5個百分點;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4.03億元,增長15.1%,增幅高於計劃0.1個百分點;

地區外貿進出口總額33.72億美元,下降0.6%。其中:出口總額21.17億美元,下降19.5%:

財政總收入163.01億元,完成計劃114.8%;增長35.8%,增幅高於計劃17.8個百分點;

一般預算收入56.95億元,完成計劃116.2%增長33.6%,增幅高於計劃18.6個百分點;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76元,完成計劃100.0%,增長12.0%,增幅與計劃持平;

農民人均純收入4402元,完成計劃103.3%;增長13.7%增幅高於計劃3.7個百分點。

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101.1%,低於計劃1.9個百分點。

二、 「十五」時期主要經濟指標持續遞增

2005年,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為順利完成「十五」奮斗目標劃上了圓滿句號。 「十五」時期的五年間,經濟實力迅速增強,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

地區生產總值由396.27億元提高到895.49億元,增加499.22億元,年均遞增14.0%;

財政總收入由56.36億元提高到163.01億元,增加106.65億元,年均遞增23.7%;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由90.51億元提高到292.11億元,增加201.60億元,年均遞增19.6%;

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山73.55提高到142.53,提高68.98點;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260.94億元,年度投資由104.77億元提高到438.51億元,年均遞增33.2%;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89.42億元提高到384.03億元,增加194.61億元,年均遞增15.2%;

地區外貿進出口總額由10.31億美元提高到33.72億美元,增加23.41億美元,年均遞增26.7%: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19元提高到10476元,增加4457元,年均遞增11.7%;

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643元提高到4402元,增加1759元,年均遞增10.7%;

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五年上漲3.2%,年均上漲0.6%。

「十五」時期,成為我市改革開放以來發展速度最快、增長質量最好、人民群眾受益最多的時期之一。

2005年國民經濟運行狀況

一、經濟總量迅速擴大,宏觀經濟平穩運行

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95.49億元,比上年增長14.7%。國民經濟三次產業比重為:2.2:48.1:49.7,第二、第三產業構成全市經濟的主體。從發展趨勢看:

第一產業平穩發展。實現增加值19.99億元,增長1.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0.2%,拉動GDP增長0.1個百分點;

第二產業領先發展。實現增加值430.67億元,增長17.0%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1,1%,拉動GDP增長7.5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較快發展。實現增加值444.83億元,增長13.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7%,拉動GDP增長7.1個百分點。

從2001年開始,我市經濟發展進入新一輪擴張周期,國民經濟呈現持續快速增長的基本態勢,經過幾年的加速增長,目前正在從加速增長階段向穩定增長階段過渡,經濟運行的穩定性明顯增強。

二、繼續優化農業結構,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預計2005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4.62億元,比上年增長1.7%。其中,農業產值19.96億元,林業產值1.42億元,牧業產值11.44億元,漁業產值0.27億元。

在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鼓舞下,我市繼續實施「惠農」政策,農民種地熱情進一步提高,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83.48千公頃,比上年增加3.29千公頃,增長4.1%。糧食總產量為29.18萬噸,其中:夏糧產量3.09萬噸,秋糧產量26.09萬噸。

突出發展城市農業,蔬菜種植面積繼續擴人。蔬菜播種面積達到25.15千公頃,比上年增長2.1%:蔬菜產量為143.22萬噸,增長3.4%。

畜牧業發展保持良好勢頭。肉類總產量6.51萬噸,比上年增長9.1%;禽蛋產量4.32萬噸,增長2.3%;牛奶產量9.44萬噸,增長11.4%。

鄉鎮企業繼續發展。全年完成總產值620.87億元、增加值148.14億元,分別增長30.0%和29.9%;營業收入549.64億元、上交稅金29.96億元,分別增長30.6%和58.5%。鄉鎮企業的不斷發展,對於壯大農村經濟、改變農民的收入構成與生活方式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規模工業生產趨穩,經濟效益繼續提高

2005年,全市完成規模以上(下同)工業增加值292.11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增幅比上年減緩3.6個百分點。其中:中央企業完成增加值54.22億元,增長40.0%;省屬企業完成增加值138.73億元,增長9.7%;市屬企業完成增加值17.74億元,增長19.8%:縣屬及以下企業完成增加值81.42億元,增長28.2%。

輕工業加速增長,完成增加值38.41億元,增長40.0%,增幅快於上年14.9個百分點;重工業平穩發展,完成增加值253.70億元,增長17.7%,增幅比上年減緩6.1個百分點;輕重工業比重為13.1:86.9,輕工業比例上升1.1個百分點。

國有控股企業仍保持主體地位,完成工業增加值210.39億元,增長16.0%: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72.2%,比重與上年基本持平。

經濟效益繼續攀升。前11個月,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42.53,比上年同期提高13.31點;實現利潤34.95億元,增長26.0%;實現利稅91.89億元,增長22.5%。

煤、焦、鋼生產平穩,初步統計,全年原煤產量4070萬噸,焦炭產量1196.8萬噸,成品鋼材產量434.6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2.0%5.8%和8.4%。在重工業增速減緩的影響下,電力供應壓力有所緩解。全年發電量149.4億千瓦,比上年下降1.3%。

四、投資增幅趨於平穩,市屬投資比重較高

在國家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的作用—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逐步從高位回落,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38.51億元,比上年增長26.1%,增速比上年回落37.8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00.21億元,增長28.5%。增速回落22.9個百分點。

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增長差距縮小。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差由上年的41.8個百分點下降為11.0個百分點,有效需求回升的均衡性有所提高。全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特點如下:

工業投資主體地位突出。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26億元,增長75.7%;第二產業完成投資259.55億元,增長49.4%,其中:工業投資258.80億元,佔到固定資產投資的64.7%,增長50.3%;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39.40億元,增長1.8%,其中:房地產投資79.44億元,增長5.4%。

國有投資領先增長。國有投資完成232.39億元,增長48.5%,非國有投資完成167.82億元,增長8.4%。國有投資與非國有投資的比例為58.1:41.9,國有投資比例較上年上升7.8個百分點。

市屬項目投資仍佔有較高的份額。中央項目投資完成23.09億元,增長32.1%;省屬項目投資完成175.06億元,增長97.6%;市屬項日投資完成202.06億元,下降1.6%。三項投資主體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中的份額分別為:5.8%、43.7%、50.5%。

五、財政收入再創新高,金融運行持續平穩

2005年,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163.01億元,比上年增長35.8%:其中:市級財政完成98.79億元,增長32.8%:縣區財政完成64.22億元,增長40.3%。完成一般預算收入56.95億元,增長33.6%。一般預算支出執行72.03億元,增長26.9%。

在地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帶動下,財政收入創下了歷史最好水平。第二產業較快增長,企業效益迅速攀升,使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分別比上年增長31,5%和87.1%;第三產業繁榮,消費需求明顯回升,使營業稅比上年增長18.4%。企業自主發展能力增強、骨幹財源的壯大,為財政增收提供了保障。

2005年,貨幣政策呈現「穩健」基調。截止12月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2539.25億元,比年初增長15.3%: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069.14億元,比年初增長9.6%,分別比上年回落8.2和5.3個百分點,存、貸款增長差由上年的8.6個百分點下降為5.7個百分點。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4491.48億元,現金支出4361.41億元,凈回籠貨幣130.07億元。

六、消費需求繼續擴大,市場流通保持旺盛

2005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4.03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368.04億元,增長13.0%;縣城消費品零售額6.00億元,增長108.7%;縣以下零售額9.99億元,增長95.8%。

從消費地域看,城市零售額佔到全市的95.8%,城市消費主體仍然突出。但是由於近年來農村居民收入的不斷增加,促進了農村消費品市場的活躍,出現了城鄉市場全面走旺的局面。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增幅高於城市零售額,城鄉消費差距呈現逐步縮小的趨勢。

七、市屬外貿出口活躍,利用外資水平提高

受焦炭、金屬鎂出口量、平均出口價格下降,以及煤炭出口量減少的影響,地區出口出現下滑趨勢。2005年,地區外貿進出口總額33.72億美元,比上年下降0.6%。其中:出口21.17億美元,下降19.5%:進口12.55億美元,增長64.2%,實現貿易順差8.62億美元。

在面臨出口政策調整,資源性、高能耗產品出口減少的情況下,我市採取各種措施、積極應對,經過市政府與各出口企業的共同努力,市級外貿出口實現大幅增長,出口額在全地區的比重迅速上升。前11個月,市屬企業完成進出口總額5.8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9.2%。其中:出口3.36億美元,增長 31.9%;進口2.51億美元,增長2.4倍。市級出口額佔全地區出口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0.5%上升為17.4%。

2005年,全市新批准成立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35戶,比上年增加8戶,實際利用外資16490萬美元,增長15.6%

八、城鄉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76元,比上年增長12.0%:農民人均純收入4402元,增長13.7%,增幅高於城鎮居民收入1.7個百分點,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由上年的100:41上升為100:42,呈現差距縮小趨勢。

居民收入增加帶動了消費增長。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7806元,比上年增長9.8%。消費多樣化趨勢明顯,恩格爾系數為30.9%,比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在八大類消費支出中增長的有:食品支出增長5.5%,衣著支出增長24.1%,醫療保健支出增長35.7%,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增長3.4%,居住支出增長14.5%,雜項商品與服務支出增長31.5%。下降的有: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下降0.4%,交通及通信支出下降2.1%。

儲蓄仍然保持快速增長。截止2005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024.92億元,比年初增長25.7%。其中:城鎮居民儲蓄950.39億元,增長26.6%;農村居民儲蓄74.53億元,增長16.0%。

九、物價指數溫和上漲,消費價格總體平穩

2005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1.1%,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1%,與上年同期3.9%的上漲幅度相比,漲幅減緩2.8個百分點。物價水平回歸平穩,經濟形勢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呈現了高增長低通漲的穩定運行格局。

從分類價格指數看,呈現「五漲、—平、兩降」的趨勢。上漲的五類是:食品類上漲3.8%,煙酒及用品類上漲0.4%,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1.6%,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漲1.9%,居住類上漲2.4%。持平的是: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下降的兩類是:衣著類下降3.8%,交通和通訊類下降3.7%。

物價運行的主要特點是:糧食需求增長逐步趨於平穩,供給能力不斷增強,食品價格上漲對價格總水平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居住類、娛樂教育用品及服務類、煙酒及用品類價格雖然有所上漲,但與上年相比有所同落。

十、空氣質量有所改善,二級以上天數增多

2005年,我市共出現二級以上天氣245天,比上年增加21天。市區大氣中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均值為0.139毫克/立方米,下降15.2%;二氧化硫濃度年日均值為0.077毫克/立方米,下降2.5%;二氧化氮濃度年口均值0.020毫克/立方米,下降9.1%。綜合污染指數由上年的3.23下降到2.92,空氣質量進一步提高,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2005年,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為圓滿完成「十五」計劃寫下了最後的一筆,隨著「十—五」時期的來臨,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又迎來一個新的、更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生產要素加速流動,有利於我市依託資源優勢,承接國外和沿海地區產業轉移,提升競爭力;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有利於我市獲得更多的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進一步加大對太原率先發展的支持力度,必將增強我市的發展動力、拓展發展空間:通過幾年的結構調整,我市經濟增長方式不斷轉變,自主發展能力進一步加強,為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同時也應看到,我市經濟發展中還面臨著一些制約因素,如:經濟運行中結構矛盾仍比較突出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的任務仍很艱巨。

2006年,我們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緊抓住當前經濟發展的有利機遇,堅持科學發展觀,突出創新意識,提升發展水平,進一步鞏固「十五」成果,努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台階,為進一步加快太原率先發展步伐而繼續努力。

F. 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

一、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
消費結構是指某項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其中恩格爾系數是一個國際通用的極為重要的指標,即食品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准劃分: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為貧困,在50%-59%為溫飽,在40%-49%為小康,在30%-39%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
根據以上標准,我國城鎮居民生活的恩格爾系數是在1995年末期下降到50%以下的,1999年繼續下降到41.9%,2000年下降到40%,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食品支出2014元,在支出比1993年增長1.90倍的同時,恩格爾系數從1993年的50.13%降到了37.9%.盡管恩格爾系數持續平穩下降,但跟西方富裕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美國八十年代的恩格爾系數平均為16.45%,日本九十年代平均為24.12%.
根據近幾年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數量特點,可以把居民消費結構分成三個階段:
1993年和1994年為第一階段,這階段恩格爾系數大於0.5;
1995年至1999年為第二階段,這階段恩格爾系數呈明顯下降趨勢,介於0.4-0.5之間;
2000年和2001年為第三階段,這一階段恩格爾系數低於0.4.
這三階段各有特點區分明顯,充分地表明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
二、食品消費質量提高,衣著消費支出比重下降
食品消費水平由過去簡單的吃飽吃好,轉變為品種更加豐富,營養更加全面。一方面由於食品供應的日益充足,2001年我國水果產量6658萬噸,是1993年的2.211倍;油料產量2864.8萬噸,是1993年的1.588倍。另一方面由於在外飲食的增加,糧食消費比重減小,購買量大幅度下降。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糧食79.7公斤,比1989年下降40.5%;人均購買食用油8.5公斤,比1989年增長37.5%;購買牛羊肉、家禽、蛋類、鮮奶、干鮮瓜果等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長;在外飲食達到人均314.2元,比1989年增長4.7倍。
衣著是兩項基本生存資料之一, 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衣著支出534元,比1993年增長1.775倍,它的消費比重2001年為10.05%,由1993年的14.24%下降了4.19個百分點;衣著消費向時裝化、名牌化、個性化發展的傾向更加明顯,成衣化傾向成為主流。
從衣著和食品消費比重的下降可以看出城鎮居民滿足基本生活的支出並沒有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這表明我國城鎮居民滿足吃、穿為主的生存型消費需求階段已經結束,逐步向以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的階段過渡。
三、耐用品消費增長減緩,主要耐用消費品趨於飽和
2001年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電冰箱和洗衣機數量分別是81.9和92.2,比1993年增長1.44倍和1.07倍;擁有彩色電視機121台,比1993年增長1.52倍。上述數字表明主要耐用消費品逐步飽和,城鎮居民家庭中用品消費特別是購買耐用消費品支出增長勢頭逐年減緩,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耐用消費品支出390元,比2000年下降3.9%,表明用品消費已經不再是人們消費的重點。
但我們還應注意到在傳統電器降溫的同時,隨著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一些新興的家用耐用品正在取代傳統電器的位置成為現階段的「消費」熱點。如:電腦、空調等。行動電話每百戶擁有量從1997年1.7部到2001年每百戶擁有34部增長20倍,增長幅度最大;在短短的五年間家用電腦的擁有量從97年的2.6台到2001年的13.3台增長5.12倍,2001年空調擁有量為35.8,比93年增加15.36倍。這充分證明居民的消費結構正在轉變,新的世紀像洗衣機電冰箱這樣的傳統家用設備支出比重步入衣著消費的後塵,正在逐步下降。
四、交通通訊支出持續增長,支出比重變化最大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電子通訊、家用汽車價格的下調,行動電話及家用汽車已成為我國近幾年形成的新消費熱點之一。從趨勢上看,這方面的消費需求將會持續旺盛。
調查顯示,2001我國城鎮居民交通通訊消費的比重為8.61%,比1993年上升了4.79個百分點;其中,2001年城鎮居民交通消費的比重為3.31%,比1993年上升了0.82個百分點;通訊消費的比重為5.30%,比1993年上升了4.0個百分點。
五、住房消費比重上升較快
居住方面的消費比重大幅上升,這是與我國住房及配套的工資制度改革緊密相關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場體系的逐步健全,住房的商品化、貨幣化程度也進一步提高。人們用於改善居住環境方面的支出也呈較大幅度的增長。所有這些,都將導致住房消費比重上升。
最近,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司在全國57個城市對2.28萬名城鎮居民進行了買房意向的問卷調查。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房改政策對住房需求的拉動效應已經基本釋放,城鎮居民中有74%的人擁有了自己的住房。51%的人是為了擴大居住面積和改善居住條件,這說明城鎮居民對住房的需求已開始從「有房住」向「住好房」方向轉變。
六、醫療及娛樂教育文化消費比重上升趨勢明顯
醫療制度的改革也導致人們用於醫療的支出增加,絕對支出額和支出比重都有上升趨勢。2001年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醫療支出343.3元,比1993年增加6.03倍;娛樂文教也是近幾年來增長較大的一項。2001年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娛樂文教支出為690元,1993年僅為194.01元,從1993-2001年,其所佔比重從9.19%增至13.00%,絕對支出增加3倍多,教育投入的增加一方面表明了家長對子女教育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還反映了整個社會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娛樂投入的增加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反映出人們收入的增加。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居民消費增長點在居住、交通、通信、醫療以及娛樂教育方面。而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為主的消費結構已經被取代了。而以人力資本投資的教育、文化、衛生、保健的新消費結構正在形成。但更健康的消費結構由於受到消費觀念、國家政策和產業結構等方面的制約,還沒有完全形成,就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改革現行消費體制
我國消費體制改革滯後,制約了消費結構的轉變,割裂了巨大的市場消費需求潛力與現有供給能力之間的聯系。在城鎮住、行的消費方面,福利型、供給型和集團型的消費方式至今仍未徹底打破,用於住、行的消費品和消費行為,仍未完全納入個人商品消費領域,使這兩個方面的消費需求處於被壓抑的狀態,從而圍繞住、行的相關產業不能得到充分發展。
2、推行鼓勵消費的政策
加快費改稅步伐,建立規范、透明的管理體制,千方百計降低住房、汽車等高價值商品的價格。徹底整頓土地轉讓價格和拆遷補償費,清理各種攤派和收費,規范住房成本構成,切實降低房價。放開住房二級市場。取消對汽車的各種不合理收費,積極推進燃油稅改革進程。放開轎車價格,鼓勵企業競爭。
3、擴大就業渠道
制定再就業優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積極促進其再就業,增加他們的家庭收入。
4、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消費信心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健康發展的標志和條件,也是提升居民消費結構的重要前提。

閱讀全文

與城鄉居民消費品差異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