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家調查統計數據中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包含沒有收入能力的老人和小孩嗎
老人和小孩也是人口基數,當然包括在內。
1、按家庭全部人口計算,包含沒有收入能力的老人和小孩。
2、可支配收入指調查戶可用於最終消費支出和其他非義務性支出以及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來自由支配的實際收入暢骸扳繳殖劑幫烯爆樓。
3、可支配收入的范圍。可支配收入包括家庭成員所從事主要職業的工資以及從事第二職業、其他兼職和偶爾勞動得到的勞動收入;家庭成員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獲得的凈收入,如開小店、擺小攤、家庭作坊、私營企業的純收入;家庭資產所獲得的收入,如存款的利息、出租房屋收入、保險收益、股息與紅利收入、知識產權收入;政府對個人收入轉移的離退休金、失業救濟金、賠償等,單位對個人收入轉移的辭退金、保險索賠、提取的住房公積金,家庭間的贈送和贍養。在職職工的工資性收入是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按家庭全部人口計算的平均每人的可支配收入。
㈡ 城鄉貧富差距現狀調研報告
貧富分化是生產資料存在私有制的必然.我們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不僅有私有制,而且提倡發展.不只有私有制,而且允許僱工.一方是靠資本發財,發大財.一方是靠勞動力養家護口.這種「按勞分配」就一定兩極分化。這是經濟剝削。另外,還有超經濟剝削,那就是客觀上嚴重存在的腐敗。這些人已成為造就貧富分化的一支不容低估的力量。有的官員過年給孩子壓歲錢,出手就是8800。而民工們的孩子,得到的百八壓歲錢,轉手就給大人。還有人不承認這是貧富分化,叫「富裕程度不同」,真會說話。
這不是我們的目標,這是我們的過程。「初級階段」是過程,它也就是過程。現在發展私營企業,就是因為它對現階段發展生產力有好處。
一位統計學家認為,中國目前的貧富差距總體上是合理的。其理由是,中國是一個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的國家,不能以基尼系數一般的標准來看待中國。對於一個不是二元經濟的國家,基尼系數可能管用,但中國農村人口佔大多數,基尼系數要放大一些才管用。
這種判斷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實際上,中國現階段的二元經濟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為強化所造成的,其本身就是一種不公正、不合理的現象。從縱向的角度來看,農民對於中國現代化事業的貢獻度同社會應有的回報度不成比例,因而二元經濟結構被強化。為了全力以赴地推進工業化,從1952—1986年,國家通過價格「剪刀差」從農業中隱蔽地抽走了5823.74億元的巨額資金,加上收繳的農業稅1044.38億元,34年間國家共從農業抽走了6868.12億元的資金,而在60年代整個國家每年的財政收入只有幾百億元。【5】很難想像沒有農村的支撐,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會有今天的局面,而農民所直接承受的卻是日益強化的二元經濟結構。這嚴重地違背了代際之間所應當具有的公正准則。從橫向的角度來看,現行的許多社會經濟政策是在維護甚至是在強化二元經濟結構。比如,戶籍制度是在維護和強化一種社會身份等級制,而諸如有所區別對待的就業政策、社會保障等政策則是在維護和強化城鄉居民之間的隔離。這些,無疑人為助長了中國的二元經濟結構,是一種十分典型的不公正現象。
回首20年,一句「翻兩番」就可概括這個偉大的成就。而今後20年的經濟發展就沒這么簡單,經濟總量要翻兩番,但環境污染不能翻兩番,東西部差距不能翻兩番,能源消耗不能翻兩番,貧富差距不能翻兩番,城鄉差別不能翻兩番,如此等等【6】 中國農村受苦受難的老白姓至今對毛主席感恩戴德,但對改革開放的帶來的經濟的發展無動於衷,因為這種好處於他們無關,至少他們會一直這樣認為,並且抱怨聲到處都是。
三、我國目前貧富分化現狀
1、 比基尼系數
中國現階段的貧富差距究竟是否合理?對此,應當用多個標准綜合來衡量,其中基尼系數屬於綜合性的指標。
自90年代深化改革階段以來,社會貧富分化加劇。有研究表明,表徵這一分化程度之一的基尼系數已超過國際公認的預警線(0.3~0.4),全國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數已達0.4577。到1995年,全國的基尼系數為0.445。這一數值比1983年的基尼系數的估計值高出16個百分點,比1988年的估計之高出7個百分點。全國的基尼系數平均每年以1個百分點的速度在不斷上升。【7】
根據大多數相關專家的研究成果,中國現在的基尼系數在0.458以上,有的學者甚至認為在0.49以上。即便是按0.458來算,中國現在的基尼系數已經超出了合理的范圍。【8】
2、城鄉分化
我國工業布局及社區建設,自1949年以來,一方面,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資源再分配格局中,以犧牲農業及農村發展為積累,使得持續發展的社區資源集中於城市,並形成了較大的城鄉發展差距及較尖銳的城鄉發展矛盾。另一方面,即使在城市社區,於資源配置上,也處於功能單一及權力分配的分割狀態,從而使得城市發展亦出現了不平等格局:一是資源優勢集中於少數幾個大城市,且為邊界封閉、簡單消費的城市社區功能形態;二是其他中、小城市僅是服務於這幾個大城市的單一功能單位--被中央計劃指令性地要求向這幾個大城市低價、甚至無償地或提供某些稀缺資源,或供應某些特色商品,或輸送大城市發展急需的掌握一技之長者,而他們自身的城市化發展則被置於准計劃甚至計劃外(所謂"自己找米下鍋")的分配及發展狀態下,且受制於中央計劃中所謂一個個「五年計劃"的政策規定。【9】從城鄉收入差距方面來看,如果扣除農民用於擴大再生產的費用,再把城市居民各種福利也計算進來,那麼中國的城鄉差距實際已經達到了5:1或者是6:1。這個數字差不多居世界之首。【10】至今,中國農村有一半的農民因經濟原因看不起病。我國中西部農民因看不起病,死於家中的比例高達60%-80%
㈢ 為什麼要進行城鎮居民收入調查
國家隔一段時間就要調查下國民收入的,如果上升了 、就會在新聞聯播上播報 我國國民收入上升百分之幾的百分點之類的 其實沒什麼意義
㈣ 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怎樣計算的
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總收入- 交納的所得稅- 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支出- 記帳補貼)/家庭人口
居民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可用於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可用於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現金收入,也包括實物收入。按照收入的來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項,分別為:工資性收入、經營性凈收入、財產性凈收入和轉移性凈收入。
(1)工資性收入,指就業人員通過各種途徑得到的全部勞動報酬,包括所從事主要職業的工資以及從事第二職業、其它兼職和零星勞動得到的其它勞動收入。
(2)經營性收入, 指個體或私營業主在一個記賬周期(一個月)內所取得的全部營業收入或銷售收入以及經營房屋出租業務的租金收入。
(3)財產性收入,指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不動產(如車輛、土地、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包括出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專利收入;財產營運所獲得的紅利收入、財產增值收益等。
(4)轉移性收入,指國家、單位、社會團體對居民家庭的各種轉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間的收入轉移。包括政府對個人收入轉移的離退休金、失業救濟金、賠償等;單位對個人收入轉移的辭退金、保險索賠、住房公積金等;家庭、親友間的贈送和贍養等。
(4)城鄉居民收支調查調研擴展閱讀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職工平均工資的區別:
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勞動工資統計中的職工人均工資是統計工作中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統計指標,兩者的主要差別在於調查的范圍不同、統計口徑不同:
(1)調查的范圍不同。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調查統計的范圍是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收入,包括家庭成員中的職工與非職工的收入;勞動工資統計中的職工人均工資調查統計的范圍是城市在職職工的工資性收入,不包括其他社會成員的收入。
(2)反映的內容不同。可支配收入是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現金收入中能用於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即用家庭中得到的全部現金收入減去個人所得稅、減去記帳補貼及家庭從事副業生產支出的費用。
職工人均工資是反映在一定時期內職工工作單位以貨幣形式或實物形式實際支付給職工的勞動報酬,即包括計時工資、基礎工資和職務工資、計件工資(包括超額工資)、各種工資性的獎金和津貼、加班加點工資、附加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等。
但不包括職工從工作單位得到的福利費(如洗理費等)、生活困難補助費、上下班交通費、自行車補助費、獨生子女費、保健用品費、文娛費、差旅費及會議補助費、誤餐補助費等。
㈤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調查的對象包括哪些
工資收入和一些其它收入(出租房子,政府補貼)
㈥ 城鎮居民收入來源的調查與分析
治理城鄉收入差距是當前我國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關鍵.要有效治理 城鄉收入差距,就需要揭示城鄉收入差距的居民收入構成來源,才有助於政府制定相關的經濟政策.因此,本文...
㈦ 城鎮收入分配問題與完善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調查研究究
隨分配製度的改革和分配方式的多元化,收入差距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根據中國社科院發表的《2005年社會藍皮書報告》,我國基尼系數已經超過0.465,逼近0.47。另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及世界銀行的測算,目前我國的基尼系數都超過0.47。這表明我國收入差距過大。收入差距過大對於社會穩定具有諸多的負面影響。 其一,收入差距過大引發低收入群體心理失衡,影響社會穩定。社會成員身心和諧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前提。收入差距過大影響低收入群體身心和諧,使之心理失衡。這突出表現為低收入群體「相對剝奪感」顯化。(孫輝:《論貧富差距對我國社會和諧穩定的影響》,《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相對剝奪感」是一種不平衡的心理狀態或心理感受。這種心理狀態或心理感受來自對自身利益損失的判斷和評價,是社會比較的結果。在社會比較中,某個體或群體將自己的利益得失與作為參照物的其他個體或群體進行比較,若認為自己本應得到的而未能得到,「相對剝奪感」便油然而生。在現實中,收入差距過大是產生「相對剝奪感」的重要原因。「相對剝奪感」的強度與收入差距呈正相關。收入差距越大,低收入群體的「相對剝奪感」就越發強烈。如果收入差距過大,使低收入群體的某些人心理承受能力達到乃至超過極限,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就有可能導致各種極端行為發生,影響著社會穩定。 其二,收入差距過大引發貧富階層的利益沖突,影響社會穩定。「在復雜的社會中,財富的分配顯然是利益沖突的最重要根源。」((美)西摩·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在我國現實中的利益沖突主要是由於收入差距過大導致社會結構不合理而產生的。在一個社會系統中,收入差距狀況決定著社會的分層,進而決定著社會結構的類型。目前我國的收入差距狀況造成的社會結構是高低兩層明顯的分層結構。據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調查中心的一份調查顯示,我國最貧困的20%家庭收入僅佔全民所得的4.27%,最富裕的20%的家庭收入卻占社會收入的50.24%。收入差距的擴大逐年累積起來就形成了財產差距的不斷擴大。收入最高的10%家庭財產總額占城鎮居民全部財產的比重接近50%,收入最低的10%家庭財產總額占城鎮居民全部財產的比重僅維持在1%上下。(楊宜勇等:《我國收入分配問題及「十一五」時期的對策》,《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2006年第3期)由於財產性收入的增幅較大,財產差距的擴大又進一步加劇收入差距。這種高低兩層明顯的分層結構是一種不穩定的社會結構。在這種社會結構的上端,是擁有大量財富的社會強勢群體,其包括經濟精英、文化精英等;另一端則是人口龐大的弱勢群體,其包括大多數農民、農民工和城市待業、失業人員。處於這兩極的社會群體都缺乏安全感。弱勢群體的不安全感來自醫療、住房和教育改革後的基本生存威脅;強勢群體的不安全感來自快速膨脹的財產。這兩個群體之間巨大的利益反差必然形成利益沖突。由於非法高收入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某些低收入者對非法高收入者的不滿漸漸掩蓋了對合法高收入者的認同,往往把高收入者的致富不加分析地與通過不正當手段乃至非法手段致富相提並論,於是滋生了對高收入者的仇視心理,由此而產生了一系列針對富人的惡性犯罪案件。由於收入差距過大而引發的利益沖突的不斷加劇影響著社會穩定。 其三,收入差距過大引發人口流動失序,影響社會穩定。收入差距過大引發人口流動失序,這是影響社會秩序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使全國人民普遍受益,但受益的程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收入差距過大就是這種差異的具體體現。收入差距過大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城鄉收入差距過大,二是地區收入差距過大。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人均純收入相比,1980年為2.5倍,2004年為3.2倍。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之間各省份平均的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1980年為1.3倍,2004年為1.5倍;農村人均純收入之比,1980年為1.2倍,2004年為1.9倍。(陳晴曄:《我國現階段收入差距問題研究綜述》,《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2007年第5期)農村中的低收入人口、貧困地區的人口出自對富裕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形成了不斷向經濟發達地區尤其是向大城市流動的態勢。據2002年外來人口動態監測調查顯示,北京市外來人口總量高達386.6萬人,其中有200—300萬人集中在中心地帶。(黃建鋼等:《社會穩定問題研究》,紅旗出版社,2005年)這些流動人口的吃飯、住房、就業、子女教育等給城市管理帶來巨大壓力,從而給社會秩序帶來隱患。同時,由於人口流動的非理性化程度急劇上升,人口流動的盲目性、隨意性不斷增加。很多流動人口沒有明確的目標,而是持有「走著瞧」、「試著看」的態度。這樣,流動人口便從與流出地的不適應演變為與流入地的不適應。他們與流出地的不適應,指流出地無法滿足其生活需要。他們與流入地的不適應,指其素質和能力都無法適應新的環境。這些流動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超過70%。他們普遍缺乏勞動技能,而又法紀觀念淡薄。當通過正當途徑難以謀生時,他們中的一部分思想道德低下者便鋌而走險,走上危害社會治安乃至犯罪的道路,從而成為社會秩序的一大隱患。由於收入差距過大而引發的人口流動失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秩序。這兩個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社會穩定。 其四,收入差距過大引發教育失衡,影響社會穩定。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權力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前提。教育不平等意味著一部分社會成員失去接受教育的權力和機會。這是由於收入差距過大而造成的。接受教育的程度與收入水平成正比。收入水平越高,教育投入越多,接受教育的機會越多,接受教育的條件越優越;收入水平越低,教育投入越少,接受教育的機會越少,接受教育的條件越差。據《中國統計年鑒(2004年)》統計,學習費用占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對城鎮家庭來說,這一比重在56%左右;而對農村家庭來說,這一比重高達164.6%。(裴竹梅:《城鄉教育差距與城鄉收入差距》,《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這一平均水平對於高收入家庭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其實際支出遠遠高於這一水平。其子女不僅在國內可以接受較好的初等、中等乃至高等教育,有的還可到發達國家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這一平均水平對於農村低收入家庭則不堪重負。據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按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標准低於693元測算,年末農村貧困人口為2148萬人,按低收入人口標准694—958元測算,年末農村低收入人口為3550萬人。這部分人口的收入大都用於基本生活消費,用於教育的投入很少。這導致了農村受教育程度較低。據有關資料反映,學齡兒童入學率,城市為99%,農村為80%左右,邊遠山區只有50%;小學畢業升學率城鎮已基本普及,農村卻平均只有59%左右;初中畢業升學率城鎮為69%,農村只有10%。(楊燦明:《轉型經濟中的宏觀收入分配》,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年)農村勞動力人口中,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重為8.46%,具有小學及小學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口為47.62%。(孫百才:《城鄉教育差距與收入差距》,《甘肅理論學刊》2006年第3期)收入差距過大在造成部分勞動者收入低、生活水平低的同時,減少、延緩乃至取消了這部分勞動者對文化教育、技能學習等方面的需求,使一部分低收入者失去了人力資本投入和積累的能力。這既限制了他們經濟行為的自由,也剝奪了他們的發展需求和發展機會,被排斥在主流經濟和社會生活之外。如果這部分人的境況得不到關照和改善,積壓在他們心裡的失落感、危機感必然會以各種形式發泄出來。由於收入差距過大引發教育失衡而導致的各種形式的發泄,都影響著社會穩定。 其五,收入差距過大引發民族矛盾,影響社會穩定。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共同繁榮是社會穩定的基礎。然而,由於歷史和自然條件等原因,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普遍比較落後,收入水平與發達地區有很大的差距。這已經成為引發民族矛盾的一個重要因素。全國有50個少數民族聚居在西部地區,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75%。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大部分處於環境脆弱的石山區、高原區、偏遠荒漠區或冰川區,發展經濟的困難是多方面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全區3/4的地區都是乾旱少雨、風沙侵蝕嚴重的山地、丘陵、台地及沙漠。由於自然條件惡劣,人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較低。2003年其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942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7%,比上海低8338元,只有上海的44%;其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79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0%,比上海低4611元,只有上海的31%。青海東部的大通、民和、化隆、循化、互助五個民族自治縣200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556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0%,比上海低8952元,只有上海的4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369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8%,比上海低5401元,只有上海的19%。過大的收入差距壓抑了少數民族社會主義積極性,削弱了民族團結的凝聚力,引發了民族矛盾。我國的陸地邊境線85%在西部。一些少數民族與境外同一民族相鄰而居。多年來,國內外敵對勢力利用這些地區的民族和宗教問題搞滲透和分裂活動。如果與發達地區收入差距過大的現狀不能盡快改善,那裡的少數民族在長期落後的基礎上必然會產生離心力。這直接影響著邊疆的鞏固和社會的穩定。 弱化收入差距過大與社會穩定的負相關,關鍵是縮小過大的收入差距,尤其是要抑制收入差距的不正常擴大。 其一,「提低」,即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其二,「調高」,即調節高收入群體的過高收入。其三,「打非」,即打擊牟取非正當收入的行為,其包括取締非法收入、消除灰色收入。其四,「保困」,即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㈧ 金融危機背景下城市居民收入的消費情況(調查報告)
城市居民收入增長 消費需求趨旺作者:地調隊 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23 更新時間:2009年08月04日 【字體:大 中 小】 今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國際國內諸多困難,及時採取應對措施,齊心協力戰危機,全力以赴促發展,有效地保障了我市城市居民收支的穩步增長。據城市居民抽樣調查:上半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28.4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2%,人均消費支出達到5504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2.5%。 一、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人均突破7000元 1、工資性收入依然是居民家庭收入的主體 上半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5659.9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1%。工資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78.3%。其中:工資及補貼收入5539.0元,同比增長11.1%。居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一是今年年初我市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陸續增補發地方補貼。二是今年以來我市通過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陽光工程等措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上半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0109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12307人,由於居民家庭就業人數的增加,居民家庭收入也得到了增加。三是受部分企業生產利潤較快增長支撐了在崗職工工資的增長;四是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再次提高了最低工資標准,這是我市實行最低工資制度以來,調整幅度最大的一次,使低收入家庭收入有所增加。 2、惠民政策使城市居民轉移性收入快速增長 上半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轉移性收入1928.9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0.4%。其中:養老金或離退休金收入增長14.7%,捐贈收入增長56.7%。轉移性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一是今年我市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政府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提高了離退休人員離退休金標准,擴大保障范圍,提高保障水平等,促使城市居民轉移性收入大幅度增加;二是隨著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居民之間逢春節、婚慶等重大活動現金贈送較為頻繁,致使城市居民捐贈收入增加較多。 3、經營凈收入成為城市居民收入增長的新動力 近年來,三門峽市認真貫徹各項就業再就業政策,不斷優化服務,加大小額擔保貸款力度,為創業者搭建平台,大力推動以創業促就業,私營經濟空前活躍,規模不斷發展壯大,從而拉動城市居民個體經營凈收入較快提高。今年上半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277.9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3.0%。 二、消費支出穩定增長,呈現四大亮點 上半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5504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2.5%。我市居民消費呈現四大特點: 1、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增長迅速 上半年,我市城市居民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人均支出 494.1元,同比增長38.0%。其中,耐用消費品人均支出333.2元,同比增長31.6%。耐用消費品需求突出變化是向發展性和享受型方向轉變,以洗衣機、電冰箱和空調為代表的傳統家庭設備耐用品在擁有量呈飽和狀態後,消費目的多為更新和檔次、功能升級。而各類方便、實用的小家電需求也在不斷升溫,居民家庭耐用品更新速度進一步加快。 2、醫療保健意識增強,支出快速增長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自身保健意識不斷增強,「平安是福,健康是金」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各類醫療保健器材、滋補保健品以及醫療服務走入千家萬戶,加之醫療制度改革向縱深發展,使城市居民醫療保健的消費支出穩步增長。上半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457.5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1.5%。其中滋補保健品、保健器具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0.7倍和3.1倍。 3、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我市城市居民在進行文化娛樂用品消費的同時,把更多的消費目光投向了文化娛樂服務消費,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更加註重子女和自身教育的投資及提高家庭生活品位的休閑觀光旅遊支出。調查資料顯示:上半年,我市城市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服務人均消費支出602.4元,同比增長34.5%。 4、雜項商品及服務支出大幅度增長 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註重個人儀表,女性的愛美之心逐漸得到滿足,男人享受的願望也逐步得到實現,購買金銀珠寶飾品、化妝品、美發、洗浴保健的支出多了,檔次也高了。上半年,我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雜項商品及服務支出259.4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5.7%。其中,金銀珠寶飾品、化妝品、理發洗澡費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5倍、1.2倍、10.0%。
㈨ 國家調查統計數據中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家庭為單位統計,那麼人均包含沒有收入能力的老人和小孩么
1、按家庭全部人口計算,包含沒有收入能力的老人和小孩。
2、可支配收入指調查戶可版用於最終消權費支出和其他非義務性支出以及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來自由支配的實際收入。
3、可支配收入的范圍。可支配收入包括家庭成員所從事主要職業的工資以及從事第二職業、其他兼職和偶爾勞動得到的勞動收入;家庭成員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獲得的凈收入,如開小店、擺小攤、家庭作坊、私營企業的純收入;家庭資產所獲得的收入,如存款的利息、出租房屋收入、保險收益、股息與紅利收入、知識產權收入;政府對個人收入轉移的離退休金、失業救濟金、賠償等,單位對個人收入轉移的辭退金、保險索賠、提取的住房公積金,家庭間的贈送和贍養。在職職工的工資性收入是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按家庭全部人口計算的平均每人的可支配收入。
㈩ 湖南常德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城鄉居民家庭收支狀況調查與研究
常德市地處湖南北部,素有湘西門戶之稱。她依山傍水,東據西洞庭湖,西倚湘西山地。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發生的變化,令世人矚目。利用此次寒假回家的機會,我通過走訪調查及查閱有關資料,深切地感受到了家鄉的飛速發展。鱗次櫛比的摩天高樓、流光溢彩的商業步行街、快速便捷的立體交通運輸網路、寬闊整潔的農村水泥公路、鳥語花香的鄉里人家…,都令我深深的震撼。繁榮、富強、和諧、奮進. 「要想富,先修路」 ,一條條通向農家小院的水泥路正在腳下延伸。它不單單是一條條通村公路,更是修的密切黨群關系的連心路、加快小康步伐的致富路、縮小城鄉差距的高速路。據2007年10月《常德日報》的報導,常德市農村公路建設已超額完成省「8件實事」和市「10件實事」既定年度目標。「8件實事」主要目標為:建設通鄉公路70公里,建設通暢工程1550公里。「10件實事」主要目標為:建設通鄉公路80公里,建設通暢工程1420公里。便利的交通,為發展建設新農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幢幢洋房小樓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出,像士兵一樣整齊地排列在筆直平坦的水泥路兩邊,接受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取得的可喜的成果的檢驗。2009年春節下鄉走親訪友時,映入我眼簾的是一片片黃澄澄的油菜地和一條條縱橫交錯的水泥路,記憶中的泥濘石子路已一去不復返,而這油畫似的美景正預示著農村一片欣欣向榮的前景。德行天下;這是一片美麗的熱土,因「沅水 —我的家鄉常德市變化 秉承著「德行天下、和諧奮進」 的常德精神,突出精神文明建設主題,常德努力創新文化載體、積極提升城市品位。始建於1992年的常德詩牆這個以城區防洪牆為依託的文化載體,仍在不斷建設和完善之中。詩牆主體竣工後,每年前來參觀的遊客逾100萬人次。常德市委、市政府以詩牆為平台,從2003年開始連續舉辦3屆中國詩人節,每屆參與吟詩、寫詩、誦詩活動的知名詩人和本地詩歌愛好者達50餘萬人。走進詩牆公園,我不由感嘆常德人的文化創造力。詩牆全長5公里,選刻當代著名書畫大家作品1500多幅,以世界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牆而被譽為「詩國長城」 。常德市還以遍布街頭的廣場為依託,廣泛開展廣場文化活動。武陵歡歌、激情廣場、濱湖之夜、芷蘭雅韻等廣場群眾文化活動,每天吸引5萬多市民群眾。 德行天下;這是一片美麗的熱土,因「沅水 三十年風雨同舟,三十年滄桑巨變。改革開放使常德市經濟蓬勃發展,使人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常德人的明天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