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有中國近代城建史的論文,謝謝拉~~~~
沒有找到文章 看看這個行不行~~~~~
2004年城市規劃研究生入學市政考題最後一道,規劃分析(20分),測試考生對基礎設施合理布局的了解。[attachmentid=134]
設計評析:某地級市位於我國西南部,是其南面省會城市的工業與旅遊服務基地,城市結構為組團式,規劃人口為55萬人,城市周邊群山起伏,東南有一個生態旅遊風景區,如圖所示。
1、試指出該城市市政設施布局中的幾個問題,簡述其原因,並提出解決辦法(文字敘述即可)。
(1)220千伏變電站位於城市中心,其出線需要留出較寬的高壓走廊,一方面對城市用地布局產生影響,同時嚴重影響城市景觀環境。應該根據負荷及電網布局遷到外圍合適位置。
(2)污水處理廠-2位於上游。
(2)水廠-2位於下游。
(3)污水泵站-1不需要設置,因為兩片區之間高差達80米,可以使用重力流,將污水排放至污水處理廠-1。但為緩沖污水排放過程中因落差造成的沖擊,可分級設施消能井、池。
(4)110千伏變電站位於城市的上風向,且靠近電視台,妨礙電視台收發訊息。
(5)燃氣儲配站位於城市上風向,且靠近中心城區,應該設於城市下風向或側風向上,並且應該在城區外圍選址。
(6)垃圾處理場位於地下水的上游,為避免污染,應該調整位置,避開地下水區域。
(7)熱電廠-1位於城市上風向。
2、從市政設施布局與環保的角度分析,工業區1(簡稱M-1)與工業區2(簡稱M-2)在工業門類選擇上應該有什麼不同要求。
(1)M-1與中心城區之間有山地阻隔,工業門類上可選擇允許有適量的大氣污染,但由於所處地勢最高,不宜發展大量耗水型工業。
(2)M-2與污水處理廠-1相近,可以發展耗水型工業,但由於地處中心城區上方向,不宜發展大氣污染型工業。
3、防洪標准為100-200年一遇。
註:彩色字體部分為參考答案。
『貳』 有誰知道城建類論文的投稿郵箱呢我想發表篇城建類論文,要正規期刊的,還要見刊快的。
我知道個符合你要求的期刊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把文章投後就坐等通知了,錄用快見刊也快。
『叄』 城鄉建設類的論文,想發個專業性的期刊,希望級別高點,見刊快些的。誰推薦個靠譜的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吧,[email protected]
祝你好運哈
『肆』 求關於城鄉建設的一篇論文要求3000字以上
城鄉建設管理的主要職能是:
(一)貫徹執行國家有關城鄉建設管理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擬定市政、公用事業、園林綠化和市容環境衛生管理的中長期規劃、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負責城建監察工作。
(二)負責城市道路、橋涵、排水、照明、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市政基礎設施的維護管理;研究擬定市政基礎設施養護管理辦法,並監督實施;負責城市排澇工作。
(三)對全市公用事業實行行業管理,負責全市城市供水、燃氣能力、污水處理的經營資質審查;實施行業技術指標、產品標准,參與價格的制定並監督執行;監管企業安全生產和服務質量;實施對國有企業財產的監管工作。
(四)負責全市城市綠化管理工作;研究擬定城市綠化管理辦法,並組織實施。
(五)負責市容和環境衛生的管理工作,擬定城市市容市貌和環境衛生管理辦法,並組織監督檢查。
(六)負責全市戶外廣告設置和監督管理;擬定戶外廣告設置的規劃、計劃,並組織實施。
(七)負責全市經營性停車設施的行業管理;組織擬定有關停車設施建設和經營管理政策。
(八)負責編制市政、公用事業、園林綠化和市容環境衛生管理等方面的維護及專項費用的年度計劃,對其實施監督;管理本系統收費工作。(九)指導縣區城鄉建設管理工作及承辦市市容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工作。
(十)承辦市政府交辦的其他工作。
要提升就要從以上幾方面入手,拿出具體措施,這樣就可以了。
『伍』 檔案類論文在哪發表 城建檔案 是國家級檔案類專業期刊嗎
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如:(清國留
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
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陸』 城鄉建設是什麼意思,是農村城市化嘛期末論文主題,在線等大蝦解答
所謂農村城市化,在一部分地區可以實行,例如平原地區,可以蓋樓修路,基礎設施建設,但在一些山區是無法實行的,
『柒』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如何逾越城鄉差距論文 2000字
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做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定到2008年,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已經整整延續了30年。毫無疑問,無論是從總體上還是細節上來看,我們偉大的祖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點只要我們比較一下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今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期間國家和社會救援能力的巨大反差,便可以清晰地看出來。經過改革開放30年建設,我國綜合國力和社會動員及應急能力都有了極大提高。本文將以社會變遷理論視野下的人民生活作為研究的對象,對改革開放給方大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所帶來的變化進行一次初步的梳理和探討。
一、從社會變遷理論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人民生活
眾所周知,在西方社會學理論中社會變遷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和范疇。雖然對此人們看法不一,但是都毫無例外地非常重視社會變遷問題,並將社會變遷作為一個或宏觀或微觀、或動態或靜態的社會事實加以深度描述和學理分析。
1.關於社會變遷理論的幾個概念
按照美國社會學伊思.羅伯遜在《社會學》一書中的歸納,社會學家、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提出的社會變遷理論包括進化理論、循環理論、功能主義理論與沖突理論。其中,帕森斯所倡導的社會秩序導向的功能主義理論影響較大。他認為,社會變遷不是擾亂社會均衡,而是改變社會均衡,其結果是造成一種新質的均衡,而這種社會變遷的均衡作用分別來自於社會之外和社會內部。並且認為,社會變遷通常是在一個社會變得日益復雜的情況下發生的。日本著名的社會學家富永健一在其《社會結構與社會變遷》一書中則認為,「所謂社會變遷,就是社會的結構發生變化,即結構變遷的發生」。應該補充說明的是,在富永健一看來,為了更好地分析社會變遷,就不能缺少社會結構分析這個前提。如果沒有關於社會結構的意識,社會變遷的概念也是不可能得到深入認識和充分理解的。
事實上,在對改革以來社會變遷的學理探討中孫立平等學者早就注意到了社會結構的角度。他和他的合作者認為,將改革開放引起的中國社會的一系列總體性的結構轉型或結構變遷過程的重要變遷作為研究視角是很有社會學特色的。孫立平教授有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認為在改革之前我國的總體性社會結構中國家幾乎壟斷了包括人們生存與發展機會及信息資源在內的全部重要資源,而且國家對社會生活的控制還有相當任意的特點。然而,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已不再是一個具有較強同質性的社會,而社會結構的分化與市場化程度的增加更是使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日益呈現出多樣化和現代化的社會變遷特徵。
2.改革開放進程中人民生活結構的變遷
這里的「生活結構」是指一種廣義的現代人的「生活體系」。它既包括內隱的生活觀念,又包括外顯的生活場域、生活行動和生活模式或生活風格。很顯然,如果我們認同馬克思生產與生活互構的歷史唯物主義社會理論的本質就是人類社會變遷的主要動力的話,那麼,我們就沒有理由不重視人自身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所遇到的生活選擇與生活質量背後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為此,我們在對中國改革開放所導致的社會生活變遷進行理論反思時,必須緊緊地把握住「日常生活實踐」。黃宗智和孫立平在對中國變遷的思考中,都曾提出了「實踐」這一概念。黃宗智先生在2005年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雜志上的《認識中國》一文中對比了二者的異同:孫立平的「實踐」主要相對於制度而言的,他的「實踐」則更傾向於理論和表述;孫立平的「實踐」主要指市場轉型這一「過程——事件」,他自己則指整個近現代的長期歷史變遷。
在中國人民日益豐富和多元化的「生活實踐」過程中,始終貫穿著一個線索,那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生活實踐」。而且正如李伍榮、胡德寶等學者所說:「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但最終落腳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全面小康生活水平是一個廣泛、綜合、系統的范疇。它包括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和人民生活等各個方面。具體應包括經濟發展、物質消費生活、社會進步、人口素質、社會保障與社會安全、生態環境與衛生七大指標。這些標准體現出來的是改革開放進程中人民生活結構變遷的重要方面,是我們今後評價和引導人民日常生活實踐的關注點。
必須強調指出的是,改革開放進程中人民生活的變遷除了受到市場化和技術化等因素的影響之外,還是由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所提供的生活環境基礎決定的。和30年前不同的是,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的第四大經濟體,這意味著中國的國家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據統計,2007年,我國GDP已達到246,619億元,人均GDP也達到2,460美元。這無疑已成了改革開放進入轉折階段,並使中國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國政府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舉辦北京奧運會表現出的巨大的國家能力,以及「以人為本」的立國精神和開放心態,都為中國人民生活變遷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時代背景。
二、從對生活史的梳理看中國人日常生活的變化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居民生活由貧困到溫飽、由溫飽到小康實現了兩次歷史性跨躍,人民物質生活整體上由量的滿足逐步轉向質的提高,由以生存資料消費為主逐步轉向以發展和享受資料消費為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閑暇生活日漸豐富,社會流動活躍,價值觀念開放,進入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時期,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生活方式逐步建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結構和體制模式的雙重轉換,給中國城市的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下面將通過對衣、食、住、行、用和通訊六個日常生活領域的生活史的梳理,從整體社會背景探討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發生的變化。
1.衣:由穿暖到個性化
近30年來,城鄉居民消費生活變化最快、最大的是服裝。不僅衣著數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穿著質量明顯提高,服裝功能也由過去的單純遮體禦寒演進為體現個性化的審美意識與塑造自我形象。人們的衣著原料和質地提高,成衣率也不斷提高,購買原布自己動手做衣服的數量減少。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年服裝生產量只平均每人一件,而今高檔商場、品牌專賣店裡的國際名牌服裝琳琅滿目,各種品牌、不同款式的服裝爭奇斗艷,使我國居民服裝綺麗多彩。
2.食:由吃得飽到吃得好
這一變化,首先表現在糧食消費比重下降,表明人民不再為吃飽而發愁。而在糧食消費內部構成中,對玉米、高粱、紅薯等粗糧消費明顯下降,而對大米、小麥等精細糧消費上升。在主食消費比重下降的同時,副食特別是動物性食品消費的比重明顯提高,在對原糧消費相對下降的同時,對加工食品特別是風味、療效、方便食品的消費上升。
3.住:由擁擠到舒適寬敞
城鎮居民住房,由缺房、擁擠逐步向比較寬敞、比較舒適方向發展。1978年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僅6.7平方米,2005年增加到26.1平方米,增長了2.9倍。住房的質量和配套性也不斷提高。截止2000年末,有68.3%的城鎮居民家庭住上了單元配套住房;74%的家庭居室內有廁所和浴室,84.2%的家庭用上了煤氣或液化石油氣,41.1%的家庭有可取暖的空調或其他暖氣設備。農村居民平均每戶使用住房面積由1978年末的8.1平方米增加到2006年末的30.7平方米,增長了2.8倍,人均住房面積中,磚木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住房面積佔81%,住房質量不斷提高。
4.行:由閉塞受限到舒適快捷
隨著各種運輸設施建設的快速發展,我國交通建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基本形成以鐵路為骨幹,公路、水運、民用航空組成的綜合運輸網。各地的城市公用交通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公路汽車擁有量由1990年的10.76萬輛提高到2006年的161.92萬輛,私人汽車擁有量由1985年的28.49萬輛增加到2006年2333.32萬輛,地鐵通車里程不斷延伸,計程車隨叫隨到。這些都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條件,使居民的生活比過去舒適和快捷。
5.用:由物資緊缺到琳琅滿目
城鄉居民的用品消費,呈現出以非耐用消費品為主向以耐用消費品為主,以日常生活用品等生存資料為主向彩電、冰箱、空調、微機等發展和享受資料為主,以功能單一、低檔用品為主向高科技、多功能中高檔用品為主轉化的趨勢。同時,城鄉居民家庭用品的更迭速度明顯加快,經歷了由「老四件」向「新六件」的轉換過程。近幾年又開始轉向以電話、家用電腦、商品房、家用轎車等為主要代表的新的消費「熱點」。耐用消費品大量「飛入尋常百姓家」,是城鄉居民消費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一個重要標志。
6.通訊:由鴻雁傳書到人遠天涯近
截至目前,中國固定電話用戶已達3.6億多,行動電話用戶總數接5.7億,已成為全球行動電話用戶規模最大的國家。如今,無論走到國內哪個大中城市,電話可以直撥18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6年,電話普及率(含行動電話) 63.39部/百人,行動電話普及率35.26部/百人。城鎮每百戶家用電腦擁有量達47.2部/百戶。從日常生活、醫療保健、文化教育等其他指標來看,我國目前許多反映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指標已經達到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有的已經達到和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已基本消除了長期以來消費品供應短缺的現象,初步形成了「買方市場」,部分消費品還出現了過剩現象。從商品短缺到「買方市場」的形成,居民消費從限量供應的抑制型消費轉為敞開供應的自主型消費,這是我國居民消費方式的根本性變化。城鎮憑票供應制度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退出歷史舞台,農民自給性消費比重明顯下降,逐漸向商品化、市場化方式轉化。此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流動性增大,地區、城鄉交往頻繁,民族、國際往來增多,城鄉二元結構已被鄉鎮企業的發展和流動人口的增多打破,國人已經走出國門,日益和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打交道。
三、從科學發展觀審視當下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成就,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但是,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這與科學發展觀倡導的「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存在著尚未逾越的屏障。從科學發展觀的視角審視當下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不和諧因素,將對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未來良性生活方式的構建具有重要的意義。
1.經濟條件制約人的全面發展
改革開放30年來的經驗證明,為了提高生產力,必須發展市場經濟,而商品、貨幣關系的存在除了給人的發展帶來積極效應外,也會帶來消極效應,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市場經濟可能滋生拜金主義,導致人的腐化。由於市場經濟以物質利益為基本的追求,這就可能導致在市場競爭中出現見物不見人的現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與人的經濟關系通過商品、貨幣等物的形式表現出來,在一定條件下,商品、貨幣可能變成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強大力量,反過來支配人,使人拜倒在它們面前,成為它們的奴隸。
其次,市場經濟可能導致個人主義的膨脹和人際關系的冷漠。市場經濟是主體獨立和個人自治的權利經濟,在這種制度下,人的私人領域擴大,可供自由支配的時間、空間、財力等相對增加,因此自我意識和權利意識得以發展。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原則可能把人與人的友愛、關懷、情感等和諧關系變成赤裸裸的物的關系。市場經濟的競爭法則可能導致個人發展的片面化和人格的異化。
最後,市場經濟可能導致貧富兩極分化,拉大人的發展差距。人們由於各種條件的差異可能使其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完全不同的地位,市場競爭就可能像不同級別的拳手之間的比賽,出現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現象,形成貧富兩極的嚴重分化,使處於弱勢地位的個人和群體的發展受到制約和不利的影響。
2. 上層建築制約人的全面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我們的成績還是初步的,無論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體制本身,還是在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政策的實施過程中,都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和薄弱環節。在經濟領域,不合理的分配製度嚴重影響著勞動者積極性的發揮;在政治領域,民主與法制特別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還不夠健全,影響著人的權利和價值的更好實現;在文化領域,脫離實際的教育體制嚴重影響著人的全面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伴隨著對「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復,關於人的問題開始受到關注,並逐漸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研究領域。但是,時至今日,認為人的全面發展在現階段無法推進或根本不可能實現的「虛無主義」傾向仍然存在;只把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作為社會主義教育理論的片面認識依然存在;只重視經濟發展、不重視人自身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錯誤觀念仍未徹底得到澄清;只重視專業教育、不重視人文教育的錯誤認識仍未徹底得到糾正。上述種種片面的認識和錯誤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也影響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進程。
3.人的自身條件制約人的全面發展
從人的自身條件來看,人的全面發展主要受人的自身素質、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三個方面因素的制約。
(1)人的自身素質
我們在看到當前我國人的素質已較過去普遍有所提高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差距仍然相當明顯。從人的全面發展角度來看,當前我國人的素質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思想素質方面。我國大多數人口的思想素質基本上是適應自然、半自然經濟舊體制的觀念,對新的市場經濟體制總體適應不好,商品觀念、市場經濟觀念、競爭觀念等仍較薄弱。
第二,科學文化素質方面。一是人口素質水平普遍偏低,高等教育相對落後,高層次人才短缺。二是不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或社會教育,都只重視分數,卻程度不同地忽視體能訓練、品質修養,出現了較大范圍內的「缺德」教育以及高分低能的情況。三是人口素質結構不合理。突出表現在農村專業技術人才資源嚴重不足;與外向型經濟發展相配套的工程技術型人才、技術與管理復合型人才、金融貿易人才和高新技術開發型人才普遍短缺。尤其是城鄉人口素質差距較大,農村人口素質偏低,成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突出矛盾。
(2)人的生活水平
我們在充分肯定人民生活水平己得到很大改善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在中國人的生活水平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一是城鎮貧困人口呈增長趨勢。由於近年來物價不斷上漲,部分退休人員實際生活水平下降,各種改革相繼出台後部分低收入職工負擔越來越沉重。二是居民主體素質和創造新的生活方式的能力不高,不少人的業餘生活單調,缺乏業余愛好,沒有開拓意識,自我封閉,往往被動地打發時光。三是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沒能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而及時合理地調整,居民消費行為不合理、非理性化。
(3)人的精神需求
從當前中國人的精神需求方面來看,也存在著一些與現代化不相適應的傾向。例如,人們在要求改善生活的同時,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抬頭;要求思想解放的同時,少數地區封建迷信乃至黃色文化泛濫;要求民主的同時,自身的行為主動性卻較差等等。但是,總的說來,中國人民對精神的需求是大大地提高了。
四、簡短的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以改革開放後近30年來中國人日常生活的變遷為中心對社會變遷理論視野下的人民生活史進行了宏觀和微觀的分析。我們清醒地意識到,雖然人民的日常生活實踐存在個體生活因素的影響,但是,應該說這30年來中國人民的生活體系和生活景觀以及未來的生活趨向都是得到了或將得到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所提供的生活條件和社會文明環境所支持的結果。因此,不管是作為一種社會變遷還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變遷,中國人的生活實踐都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改革開放的時代色彩和歷史烙印。對此我們應有足夠的社會自覺。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建構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健康的和充滿幸福感的,多樣化的中國社會生活方式時要與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和時代精神相融合。
『捌』 關於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研究論文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1.市國土資源部門向省廳的申請:包含初審意見、項目基本情況、拆舊建新地塊回選址合理性、拆舊建答新地塊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情況、建新地塊不含基本農田、拆舊區復墾方案可行性、拆舊建新地塊地類及相關數據與全省第二次土地調查結果一致性說明情況。 2.縣政府向市國土部門的申請:申請掛鉤試點的依據、必要性、可行性、申請掛鉤周轉指標規模、歸還計劃、項目區實施的資金保障措施等
『玖』 城建檔案論文能通過萬方查詢嗎
應該是不可以的。你如果有發表期刊方面的問題,可以跟我溝通聯系。
『拾』 城鎮建設畢業論文有哪些題目
不知道樓主有沒有題目呢?
首先要確定一個題目,
其次就要查找資料了,收集多一些的資料,有助於寫作過程的順利進行。
然後就需要根據題目來列一個提綱了,就是確定每一部分都寫些什麼東西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