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論述題: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該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首先,優先發展教育,依靠教育興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發展教育也是把我國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有利途徑。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其次,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但總的看還不夠完善,存在著覆蓋面小、保障水平低、制度不健全等問題在新的形勢下,必須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要將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切實解決他們的基本生活問題。
再次,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國民素質的重要體現,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幸福。
大力發展醫療衛生服務,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願望要加快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的目標完善重大疾病防控體系,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保證群眾基本用葯,滿足人民看病、治病的需求。
(1)城鄉居民共同富裕擴展閱讀:
和諧社會建設提倡「以人為本」,把人民當做社會建設中的主體。和諧社會建設要以人為本,就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解決好人民生活中的基本問題。
民生是人民對社會生活問題的一個基本共識,是對社會主流價值的判斷,展現的是一個社會中的道德觀念、社會習俗、民主文化的強大力量。
人民的糾紛得不到解決,何以去談和諧的建設;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何以去談社會的建設;人民的基本問題得不到解決,何以去談和諧社會的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設,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中之重,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幾月幾號,是2020年1月1日還是2020年12月31日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奮斗目標,還沒有具體的實現日期。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社會」是由我黨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
2017年10月18日,習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2)城鄉居民共同富裕擴展閱讀:
習總書記提出,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從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
第一個階段,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
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
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第二個階段,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