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加強智慧城市建設提出對策措施
「新型智慧城市」是什麼?與傳統智慧城市相比,新型智慧城市之「新」體現在何處?新型智慧城市是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富有中國特色、體現新型政策機制和創新發展模式的智慧城市;是在現代信息社會條件下,針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以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為核心,為提升城市發展方式的智慧化而開展的改革創新系統工程;新型智慧城市基於信息化,又高於信息化,智慧城市不完全等同於城市信息化,而是城市發展方式的智慧化。新型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關鍵是建設實效,本質是改革創新。
新型智慧城市本質上是以信息為主導、網路為支撐、數據為要義、服務為根本的網路信息體系。作為智慧城市發展的新階段,新型智慧城市是現代信息技術與城市深度融合的結果。新型智慧城市的「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打破信息「煙囪」,實現信息互聯互通,二是實現跨行業大數據的真正融合和共享,三是構建城市信息安全體系,保障城市安全。
傳統意義上的智慧城市大多側重技術層面,即基礎網路、感知設備、雲計算設施、共性平台及基礎信息資源等。而新型智慧城市則指通過體系規劃、信息主導、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現代化深度融合和迭代演進,從而實現治理更現代、運行更智慧、發展更安全、人民更幸福。本質是提升政府、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從傳統智慧城市到新型智慧城市,事實上也是智慧城市從1.0向2.0演進和迭代的過程。傳統智慧城市或智慧城市1.0可以說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初級階段,在此階段,更為強調的是「信息化」和「技術」,通過各類信息技術與城市管理、民生服務和產業發展等領域的融合應用,實現城市各部門的信息化建設,例如政務部門的電子化和信息化系統建設等。然而,隨著各類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智慧城市理念不斷走向成熟,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慧等新興的ICT技術迅猛發展,僅僅關注城市各部門的信息化建設顯然不足以滿足城市未來長遠、可持續發展的需求,而傳統智慧城市建設所造成的「信息煙囪」、「數據孤島」、「重技術輕應用」等問題也逐漸暴露,由此,從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演進可以說是必然趨勢。
和傳統智慧城市相比,新型智慧城市雖然仍然需要以各類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基礎,但更為注重的是城市各類信息的共享、城市大數據的挖掘和利用以及城市安全的構建和保障。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在於打通傳統智慧城市的各類信息和數據孤島,實現城市各類數據的採集、共享和利用,建立統一的城市大數據運營平台,有效發揮大數據在「善政、惠民、興業」等方面的作用。同時,隨著城市信息化和智慧化程度越來越高,城市信息安全問題亦越來越受到關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亦更加重視城市信息安全體系的構建,保障城市各類信息和大數據安全。最後,城市的發展最終是為「人」服務,根本上是促進人在城市中更好地生活和發展。因此,新型智慧城市也從過去以「信息技術」為出發點,回到「人」這一最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為本」將成為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特徵。
金鵬信息智慧城市解決方案
⑵ 建立完善城鄉規劃信息系統有什麼前提
建立和完善城鄉規劃信息系統,必須依靠一批城市規劃信息化的人才,要加強城回市規劃信息化人才答隊伍的培養。與此同時,要關注城市規劃信息化知識的進行更新和提高。深入學習,努力學習國外先進信息技術,加強自身能力的提高。加大城鄉規劃信息化成果的社會化應用力度,加強服務社會化,增加服務應用領域,讓城鄉規劃信息化建設成果應用於城鄉規劃實踐,使得規劃取得重大突破,從而不斷提高規劃行業信息化建設和拓展的積極性、創造性和持續發展。此外,通過積極創新科技,努力提升自身服務水平與業務支撐能力,規劃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這樣可以推進規劃局機關作風建設,節約規劃辦公成本,提高規劃行政效率,不斷實現信息共享。如果想要進一步詳細的分析,中大咨詢就有這方面業務。
⑶ 淺談如何完善小城鎮建設的有效措施
(一)科學規劃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建設。結合產業空間布局優化和產城融合,立足要素和產業基礎,科學布局建設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准確定位發展方向,實事求是、量力而行、控制數量、提高質量,體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態多樣性,不搞區域平衡、產業平衡、數量要求和政績考核,走少而特、少而精、少而專的發展之路,避免盲目發展、過度追求數量目標和投資規模。堅持試點先行,優先選擇歷史文化厚重、地理環境獨特、交通便利、公共設施較為完善、特色鮮明、適合人居的小鎮進行建設,循序漸進發展「市郊鎮」「市中鎮」「園中鎮」「鎮中鎮」等不同類型特色小鎮;依託大城市周邊的重點鎮培育發展衛星城,依託有特色資源的重點鎮培育發展專業特色小城鎮。不能硬性規定建設內容、讓小鎮承載不切實際的建設任務,不能把特色小鎮當成筐、什麼都往裡裝,不能盲目把產業園區、旅遊景區、體育基地、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以及行政建制鎮戴上特色小鎮「帽子」。
(二)優化調整特色小鎮和小城鎮空間結構和布局。各地區要全面落實全省城鎮體系規劃,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結合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紅線的「剛性底線」,按照生態空間應保盡保、農業空間總體穩定、城鎮空間集約緊湊的原則,科學測算並注重管控開發強度,調整優化城鎮建設、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護的空間結構和布局,使人口規模和分布、產業結構和布局等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的前提下,兼顧城鎮布局和功能優化的彈性需要,從嚴劃定特色小鎮和小城鎮發展邊界,避免另起爐灶、大拆大建。嚴格節約集約用地,鼓勵盤活存量和低效建設用地,鼓勵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嚴控新增建設用地規模,不得佔用永久基本農田。要對小鎮規劃進行回頭看,及時評估,及時調整,避免規劃無法落地實施。合理控制特色小鎮四至范圍,規劃用地面積控制在3平方公里以內,其中建設用地面積控制在1平方公里以內,旅遊、體育和農業類特色小鎮可適當放寬。
(三)有效推進特色小鎮和小城鎮產城人文融合發展。各地區要立足以人為本,有效推進特色小鎮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融合,將產業、文化、旅遊、社區「四位一體」理念融入到建設過程中,營造宜居宜業環境,提高集聚人口能力和人民群眾獲得感。留存原住居民生活空間,防止將原住居民整體遷出。按照《關於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要求,依據應劃盡劃、應保盡保原則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禁以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建設名義破壞生態,嚴格保護自然保護區、文化自然遺產、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和地質公園等區域,嚴禁挖山填湖、破壞山水田園。嚴格把控特色小鎮和小城鎮產業准入關,避免項目簡單堆砌和碎片化開發,防止引入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加強環境治理設施建設。增強生活服務功能,構建便捷「生活圈」、完善「服務圈」和繁榮「商業圈」。提煉文化經典元素和標志性符號,合理應用於建設運營及公共空間。保護特色景觀資源,將美麗資源轉化為「美麗經濟」。
(四)嚴格控制政府債務風險和房地產化傾向。各地區要統籌考慮綜合債務率、現有財力、資金籌措和還款來源,穩妥把握配套設施建設節奏,嚴防政府在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建設中大包大攬和加劇債務風險。縣級政府綜合債務率超過100%的風險預警地區,不得通過融資平台公司變相舉債立項建設。要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積極引入央企、國企和大中型民企等作為特色小鎮主要投資運營商,盡可能避免政府舉債建設進而加重債務包袱。要綜合考慮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吸納就業和常住人口規模,從嚴控制房地產開發,合理確定住宅用地比例,並結合所在市縣商品住房庫存消化周期確定供應時序。適度提高產業及商業用地比例,鼓勵優先發展產業。要科學論證企業創建特色小鎮規劃,對產業內容、盈利模式和後期運營方案進行重點把關,嚴格防範「假小鎮真地產」項目上馬。
⑷ 試論新形勢下如何做好城鄉規劃工作
首先,要加強領導和協調。規劃是城市管理的第一要務。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特別是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把城市規劃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明確具體的工作目標、任務和要求,發揮規劃在城市管理中的龍頭作用。有城市規劃修編任務的地方要組成專門班子,提供必要的支持。拿出高水平的工作成果。各有關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責,搞好協調配合。加強對城市規劃修編工作進行指導和監督。城市總體規劃及近期建設規劃的編制,要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關規劃搞好銜接。
其次,要推進科學民主決策,培養規劃人才。培訓現有工作人員,提高城市規劃的科技含量。城市規劃的編制要有長遠眼光,提高戰略性和前瞻性,為經濟社會發展留有餘地。要改進城市規劃編制的組織方式,完善城市規劃的公示、聽證制度,考慮建立規劃委員會制度,就城市近期建設規劃、詳細規劃以及重大項目建設等問題。充分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提高城市規劃的公開性和透明度。
第三,要依法制訂和實施規劃。進行規劃修編的地方。首先必須對現行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評價。查找問題,分析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確定修編的目標和任務,並按法定程序認定、報批和備案。規劃一經批准,就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必須服從,保證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要做好《城市規劃法》修訂工作,以及有關法規、規章的制定工作,為規劃編制和實施提供法律依據。
第四,要完善城市規劃的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城市規劃管理體制,統一規劃城區、各類開發區、衛星鎮及城市地下空間。要發揮城鎮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作用。保證城鎮體系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有效實施。要完善城市規劃工作監督檢查機制,研究建立城市規劃督察員制度,建立必要的責任追究制度,對規劃編制、審批、實施各個環節進行督查,及時發現問題,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⑸ 要堅持城鄉環境治理體系統一,具體包括哪些措施
1、建立源頭嚴防的制度體系
(1)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
(2)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版體制。權
(3)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制。
(4)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
(5)建立空間規劃體系
(6)落實用途管制
(7)建立國家公園體制
2、建立過程嚴管的制度體系
(1)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2)實行生態補償制度。
(3)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
(4)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
(5)實行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5)完善城鄉規劃體系舉措擴展閱讀
保護環境的原因:
1、有利於建設節約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2、有利於增強節約 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3、有利於增強投資吸引力和經濟競爭力實現轉型跨越。
4、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利於民而又利於國的關繫到千秋萬代的政策。
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提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⑹ 如何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是破解「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舉措。十八大報告更加明確的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並要把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1、城鄉一體化發展首先要破解城鄉二元體制。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促進城鄉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市場信息、政策措施、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上一體化,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體制,實現城鄉在政策上的平等、產業發展上的互補、國民待遇上的一致,讓農村居民享受與城鎮居民同樣的發展成果,使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在政府的主導和推動下,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和資源,盡快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使之跟上城市發展的步伐,構建城市與現代農村和諧相融的新型城鄉形態。
2、城鄉一體化發展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城鄉之間在發展水平、基礎設施、產業特點以及區位、人口、資源等許多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和差距。因此,城鄉一體化建設要與當地經濟水平相適應,重點在挖掘潛力上做文章,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各地在發展基礎、產業、區位、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和特點,明確目標任務,整合優勢資源,要圍繞阻礙城鄉統籌發展的體制因素,加大財政投入,在城鄉基礎設施、文化教育、環境衛生、社會保障、平安建設等關注民生問題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3、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注重規劃先行。要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就要堅決擯棄陳舊的、落後的發展理念,堅決杜絕「拍腦袋」決策,制定科學的統籌城鄉發展規劃,打破城市單一規劃、簡單區域規劃的束縛,把農村發展納入區域發展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之中,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來統籌謀劃、綜合規劃。形成城鄉發展協調、資源配置合理、產業層次分明、優勢特色明顯、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保護通盤考慮、統籌安排的現代化城鄉發展布局。
4、城鄉一體化發展要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農村建設,並非對農村進行簡單的改造、修復或重建,而要在更高層次上建設與城市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要通過完善轉移支付制度,使地方政府的財力和事權相匹配,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明確提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要優先投向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讓收益要優先用於農業土地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舉措。轉移就業農村勞動力可以參加城鎮職工各類社會保險,享受與城鎮職工同等待遇。完善就業創業制度,提高農民的就業率,免費提供信息發布、政策咨詢、職業介紹和創業指導等服務。大力發展城鄉各項教育事業,不斷完善城鄉醫療衛生體系,加快推動農村文化事業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