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15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支出多少
你好,根據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87元,同比名義增長9.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1%。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72元
② 如何認識現階段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大這一現狀
1.當前我國的收入差距是在城鄉居民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在共同富裕目標下產生的,是相對差距而非絕對差距
我國有13億多人口,讓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地區以同樣的速度富裕起來是不可能的,也不現實,平均主義只能導致共同貧窮。只有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然後才能帶動更多的人一浪接一浪地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在這一政策的鼓勵和指引下,一方面,改革開放之後我國越來越多的人口走上了富裕道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當前我國低收入者數量雖然龐大,但已經大幅度減少。據統計,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有2.5億人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以下,而到2014年底,在貧困線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則為7017萬。而且,即使是貧困人口,其生活水平與以前相比也有極大提高。以前的貧困更多表現為缺衣少吃,現在的貧困更多表現在缺少現金收入。
因此,我國居民收入差距不是絕對差距,即一部分人收入提高了,另一部分人收入降低了,而是相對差距,是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有快有慢、有先有後的差別。特別是按照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要在2020年之前,讓所有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是對人類社會的巨大貢獻,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
2.我國的收入差距總體上看處於 過大區間,但未出現兩極分化
近年來,不斷有國內外學者和研究機構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做出兩極分化的判斷,這是不符合事實的。兩極分化既有量的判斷標准,也有質的判斷標准。從量上來看,一般認為基尼系數要超過0.5,而我國2015年的基尼系數為0.46。從質上來判斷,所謂兩極分化,是指全社會形成了明顯對立的兩極,社會矛盾激化,顯然我國還沒有出現這種情況。需要指出的是,兩極分化是從全社會而言的,不是比較兩個具體的人,一個人一年收入100萬元,另一個人一年收入1千元,這么大的差距還不是兩極分化嗎?這是極端錯誤的比較。值得進一步指出的是,我國的社會發展指標如文化、科技、教育、環境等的差距,無論從區域來看,還是從城鄉來看都小於人均收入差距。
3.當前的收入差距是歷史形成的,縮小收入差距需要一個歷史過程
任何一個社會,都不可能沒有收入差距,只不過大小不同而已。即使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分配帶有比較嚴重的平均主義特徵,仍然存在收入差距。統計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33.6元,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為343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達到2.57倍,不可謂不大。當時城鎮內部和農村內部也存在較大差距,即使同一個生產大隊,各個生產小隊之間也有差異。改革開放之後,平均主義總體上被打破了,收入差距呈現出快速擴大的趨勢。
今天的收入差距是經過30多年的時間逐步形成的,是一個漸進的量變的過程,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市場機制本身所具有的擴大收入差距的客觀因素,也有個人自身努力的主觀因素;既有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以及二元經濟社會政策因素,也有地理因素等。我們不能片面地認為高收入者的收入都是不合法不合理收入,而應該看到,絕大多數人是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富裕起來的。因此,縮小收入差距需要綜合施策,這也需要一個歷史過程。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區間,既促進效率,又兼顧公平,這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歷史性課題。和諧解決收入差距問題,既要積極努力,深化改革,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又需要有耐心,寄希望一夜之間就能夠徹底解決問題是不現實的。
4.我國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經越過最高點,開始進入倒U曲線右側
收入差距倒U曲線由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茨涅茲於1954年提出,他通過對18個國家經濟增長和收入差距關系的實證分析得出結論:隨著一個國家從經濟不發達到發達,即人均GNP由低到高演變,居民收入差距首先呈現擴大趨勢;當人均GNP達到一定程度時,收入差距達到最高點;隨著人均GNP進一步提高,收入差距開始呈現縮小趨勢,並逐步進入合理區間,表現在圖形上就是一條倒U曲線。此觀點提出後引起學術界激烈爭論,有人認為倒U曲線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也有人認為倒U曲線不存在。1965年另外一個經濟學家柏庫特把庫茨涅茲調查的18個國家進一步推廣到65個國家,發現經濟增長與收入差距之間存在倒U趨勢。
考察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與收入差距的變動趨勢,不難發現,絕大多數國家或地區都曾出現過收入差距過大甚至兩極分化的現象。18世紀、19世紀西方國家無一例外都出現過兩極分化。當然,並不是所有國家或地區都呈現倒U趨勢,確有少數國家或地區如亞洲四小龍等在工業化過程中,伴隨著經濟增長,收入差距總體上一直控制在一個合理區間。
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伴隨著經濟快速增長,收入差距總體上呈現出擴大趨勢,當前是否已達到最高點並開始下降呢?綜合判斷,目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已越過倒U曲線頂點並進入右側,未來將呈現繼續下降的趨勢,理由如下:
第一,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諸多指標都已呈現下降趨勢。一是基尼系數。一般而言,當基尼系數小於0.3時,意味著收入均等或出現平均主義分配;0.3~0.4時,收入差距比較合理;0.4~0.5時,收入差距過大;超過0.5時,意味著出現了兩極分化。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基尼系數2008年達到0.491歷史最高點之後,隨後幾年呈現連續縮小態勢,2015年為0.462。二是城鄉收入差距。改革開放之後,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現出波浪式但總體擴大的變動趨勢,2009年達到3.33倍的歷史最高位之後,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015年為2.73倍。三是區域之間的收入差距在經歷了擴大趨勢之後,近年呈現縮小態勢。從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之間的收入差距來看,2015年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為2.3倍,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為3.36倍。如果考慮不同區域間的物價因素,實際的購買力差距會更小。四是行業間的收入差距,最高與最低收入行業之間的差距已從2008年的4.65倍下降為2014年的3.86倍。由上述指標看,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總體呈縮小趨勢。
第二,生產要素供求關系的變化有助於改善收入分配結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產要素市場總體呈現資本短缺而勞動力過剩,土地和環境近乎無限供給的狀態,收入分配必然向資本傾斜,勞動報酬長期偏低。近年來,生產要素市場供求狀況發生明顯變化:資本過剩,勞動力總體供不應求,土地供給受到極大限制,環境容量遇到天花板。由此帶來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環境成本提高,資本利潤率降低。勞動力供不應求特別是城鄉有一技之長的勞動力嚴重供不應求,導致勞動力價格將呈現持續提高趨勢,從而有助於改善勞資之間的分配結構。
第三,城鎮化及城鄉二元經濟和社會政策的弱化將有助於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率以每年約1個百分點的速度提高,到2015年已達56%,未來20年還會以較快速度增加。這一方面意味著更多的農民到城鎮就業,獲得更高的收入。另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入城鎮就業,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村人口擁有更多的土地等資源,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因素。更為重要的是,導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二元經濟和社會政策因素將隨著改革的深入而弱化直至消失,城鄉居民享受的公共資源進一步均衡化,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將會持續縮小。
第四,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以及其他區域經濟政策的實施,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經濟將呈現快速發展趨勢。近兩年,重慶、貴州、西藏、新疆等地區發展速度超過了東部地區就是例證,這也為區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奠定了基礎。
第五,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調節收入分配的政策進一步到位,通過嚴厲打擊非法收入、整頓不合理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特別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進一步健全,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將會進一步縮小。
③ 2015年度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
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
④ 汕頭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是多少
2015年末,汕頭市常住人口555.21萬人,當年出生人口7.43萬人,出生率13.28‰,人口自然增長回率7.96‰。
2015年,我市全答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96元,比上年增長10.0%;人均可支配支出16181元,增長11.1%。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60元,增長8.5%,人均可支配支出19352元,增長7.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55元,增長11.3%,人均可支配支出10798元,增長13.4%。
至2015年底,全市企業參加職工養老保險124.31萬人,增長5.0%;失業保險75.04萬人,增長3.4%;工傷保險72.54萬人,增長3.1%;生育保險49.43萬人,增長11.4%。
2015年,全市用於最低生活保障資金支出3.08億元,比上年增加0.26億元,增長9.1%;獲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1.28萬人,增長1.5 %;救助站救助人數4607人,增長17.8%。至年末,社會福利院11處,收寄養808人;城鎮及村辦敬老院45個,收寄養468人。
⑤ 2015年我國城鄉居民存款余額
2015年以來,央行維持寬松貨幣政策,綜合運動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提供了充裕的流動性,引導利率水平下行維,持貨幣信貸平穩較快增長,加大對實體經濟領域的支持力度。
貨幣總量增速較高。截至1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為137.4萬億元,同比增長13.7%,比2014年末高1.5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餘額為38.8萬億元,同比增長15.7%,連續3個月增速達到兩位數,比2014年末高12.5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餘額為6.0萬億元,同比增長3.2%,比2014年末高0.3個百分點。前11個月現金凈投放41億元,同比多投放177億元。2015 年以來M2增速總體明顯上升,前11個月M2新增14.6萬億元,同比多增4.4萬億元。商業銀行通過購買地方政府債券等證券投資供給了大量貨幣。目前M2增速高於名義 GDP 增速較多,貨幣供應總體較為充裕。
存款增長較快。11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為135.7萬億元,同比增長13.1%,增速比2014年末高4.0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21.9萬億元,同比多增13.1萬億元。外幣存款余額為6305億美元,同比增長0.9%,比年初增加570億美元,同比少增965億美元。
從人民幣存款部門分布看,各部門存款增速均有所上升。11月末,住戶存款余額為53.7萬億元,同比增長12.8%,增速比2014年末高4.4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5.2萬億元,同比多增2.3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余額為41.5 萬億元,同比增長10.0%,增速比2014年末高2.9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2.6萬億元,同比多增1.2萬億元。財政存款余額為4.9萬億元,比年初增加1.3萬億元,同比少增4868億元。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35.6萬億元,同比增長55.1%,增速比2014年末末高42.3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12.8萬億元,同比多增10.1萬億元,主要因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和SPV 存放(包括表外理財、證券投資基金、信託計劃等)等大幅增加所致。
http://guba.eastmoney.com/news,hxnc,240103907.html
⑥ 2015年我國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是多少
2011年末我國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343635.9億元;2012年的詳細數據沒看到,官方公布為40萬億元。
⑦ 2015年全國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2016年中新網1月19日電源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
2015年: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
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
⑧ 國家統計局發布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2014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復可支配收入為28843.85元。制 補充: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現金收入能用於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它是家庭總收入扣除交納的所得稅、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費以及調查戶的記賬補貼後的收入。
⑨ 2015年我國年人均收入是多少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72元,同比名義增長8.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0%。
根據目前25個省(區、市)公布的數據,中新網記者梳理發現,上海、北京、江蘇、福建、廣東、天津、山東這7個地區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
其中,上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達到了14153元;北京排第二,為13503元;江蘇位列第三,為11516元,這三地也是目前全國僅有的三個收入突破1萬元的地區。
目前,青海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末位,僅為6212.87元;甘肅排倒數第二,為6258.56元;寧夏倒數第三,為6272元。
⑩ 我國城鎮居民5年來的人均收入的變化趨勢
變化趨勢如下:
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現連續5年縮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13年的26955元,提高77.6倍;同期農村居民人均年純收入由134元增加到8896元,增加66.4倍。與此同時,還應該看到,由於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明顯慢於城鎮居民,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現出波浪式擴大的態勢。1978—2009年,全國城鄉居民收入比(以農村居民收入為1,下同)由1978年的2.57∶1擴大到2009年的3.33∶1,其間經歷了「兩降、兩升」的過程,其中,1984年為近36年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最低點,收入比為1.84∶1;2009年收入差距達到最大,收入比為3.33∶1。從2010年起,城鄉收入比出現連續4年縮小的趨勢,到2014年為2.92∶1。
各省(市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拐點全部出現。
從各地區城鄉居民收入比峰值(收入比最大)出現的時間看,四川、西藏和新疆3個地區的城鄉收入比首先在2001年達到峰值,之後呈現持續縮小趨勢。到2009年,全國31個省(市區)的城鄉收入比先後達到峰值,且都呈現持續縮小的趨勢(見表1)。到2013年,全國城鄉收入比最小的5個省(市)分別是黑龍江(2.03)、天津(2.04)、北京(2.20)、上海(2.24)和吉林(2.32);收入比最大的5個省(區)分別是貴州(3.80)、雲南(3.78)和甘肅(3.71)、陝西(3.51)和廣西(3.43)。收入比低於2.5倍的還有河北、遼寧、江蘇、浙江和江西5個省;在2.5~3.0倍之間的有安徽、福建、內蒙古、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和新疆11個省區;其他5省(雲南、甘肅、青海、寧夏和重慶)的城鄉收入比都在3倍以上。
西部地區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幅度最大。
從不同區域看,城鄉收入差距以東北地區最小,中西部明顯大於東部,尤以西部地區城鄉收入差距最大。2013年,東北地區城鄉居民收入比平均為2.2∶1,東部為2.5∶1,中部為2.8∶1,西部為3.3∶1。2013年收入比與峰值比較,東部地區城鄉收入大約平均縮小10%,中部地區縮小了12%,西部地區縮小19%,東北地區縮小16%。其中,西藏城鄉收入差距縮小最大,2001年峰值年的城鄉收入比高達5.6∶1,到2013年降至3.04∶1,縮小45.7%;新疆、重慶、黑龍江和雲南的城鄉收入差距也縮小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