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大同市2012年常住人口、GDP、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區人口、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資料庫中沒有2012年的,給你2011年的吧
指標名稱 大同市:GDP 大同市:常住人口 大同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_累計值 大同市:常住人口 大同市: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 大同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頻率 年 年 季 年 年 年
單位 億元 萬人 元 萬人 億元 億元
2011-12 843.57 333.97 18,915.00 333.97 64.64 356.58
2010-12 695.91 332.09 16,102.55 332.09 55.18 303.02
2009-12 596.26 319.51 14,585.00 319.51 47.62 264.74
2008-12 569.63 317.86 13,758.00 317.86 46.67 232.63
2007-12 490.85 315.97 11,506.40 315.97 36.71 184.95
2006-12 405.96 314.07 9,765.00 314.07 26.09 152.94
2005-12 370.25 311.94 8,526.00 311.94 20.42 132.90
2004-12 324.47 309.73 7,306.00 309.73 15.32 118.65
2003-12 251.54 307.38 6,770.41 307.38 13.20 104.34
2. 全國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數
來源:央抄視網
一、居民收入情況襲
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增長(以下如無特別說明,均為同比名義增長)7.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
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4336元,比上年增長8.6%,中位數是平均數的86.2%。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36413元,增長7.6%,是平均數的92.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3066元,增長9.2%,是平均數的89.4%。
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數與中位數
按收入來源分,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5829元,比上年增長8.3%,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56.1%;人均經營凈收入4852元,增長7.8%,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17.2%;人均財產凈收入2379元,增長12.9%,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8.4%;人均轉移凈收入5168元,增長8.9%,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18.3%。
3.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怎麼計算
城鎮居抄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計算公式襲:
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總收入- 交納的所得稅- 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支出- 記帳補貼)/家庭人口
所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的是調查戶可以用來自由支配的人均收入。它將調查戶家庭的總收入,扣除個人所得稅、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支出,再除以居民家庭的常住人口,得出該數據。
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是當年統計上年度的,根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2月28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增長8.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3%;
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0883元,增長8.3%。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比上年增長7.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31554元,增長8.3%。所以2018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
4.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歷年情況
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中,上海、北京、浙江占據前三名,從增幅來看,海南增幅最高,達17.9%。
上海、北京、浙江、天津、廣東、江蘇、福建、山東等8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達36230元,北京居其次,為32903元,浙江排第三,為30971元,這三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均突破了3萬元大關。
從增幅來看,海南、安徽、貴州、陝西、山西、四川、遼寧、重慶、吉林、內蒙古、江蘇、寧夏、福建、湖北、山東15省區的201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過了全國增幅14.1%。其中,海南增幅最高,為17.9%。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長14.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為19118元,增長13.5% 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上海、北京、浙江、廣東、江蘇、天津、福建、山東、遼寧、重慶、湖南、雲南、安徽、湖北、陝西、河北、山西、四川、江西、寧夏。
截至2013年1月24日,全國已有17個省(區、市)公布了2012年GDP增速和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上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為40188元。總體來看,17個地區中僅上海、山東等6個地區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贏了當地GDP增速。
上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
國家統計局2013年1月1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為2695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名義同比增長12.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6%,比上年加快1.2個百分點。
根據各省(區、市)公布的數據,統計發現,上海、北京、浙江、廣東、江蘇、天津、福建、山東這8個地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全國水平。其中,上海最高,為40188元,是唯一突破4萬元大關的地區。其次是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6469元,江蘇則排第五位,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9677元。
6省市收入增速跑贏GDP增速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初步測算,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519322億元,同比增長7.8%。而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名義同比增長12.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6%。兩個增速相比,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過了2012年GDP增速。
在這17個省(區、市)中,僅有上海、江蘇、山東、遼寧、河北、山西這6個地區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贏了當地GDP增速。以山東為例,2012年,山東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55元,比上年增長13.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7%,增速比上年加快1.5個百分點,高於GDP增速0.9個百分點。
多地增收目標高於GDP目標
雖然部分省(區、市)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落後於當地GDP增速,但多個地區提出了居民收入增速超過GDP增速的目標。
其中,甘肅提出今年經濟增長12%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湖北提出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以上;江西也提出生產總值增長10%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2%以上。
據專家分析指出,各地將收入增長目標定在高於G D P的水平上,這主要是呼應中央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收入倍增計劃,同時也體現出地方對經濟增長的信心。但收入增長幅度不一定一窩蜂定為超G D P增速,重要的是讓中低收入者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分配差距的縮小。 2015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4%。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增長8.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長8.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5%。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3,比上年縮小0.02。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9281元,比上年名義增長9.7%。
5. 2018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去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吧。或者相關權威機構的數據報告。如果你想要了解往年的,都會有相內關資容料數據可查的。另外,18年經濟不太景氣,不知影響到居民收入沒?這種數據了解一下,也是可以的。祝生活愉快!!!!!!加油^0^~美好每一天!!
6. 城鄉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消費的關系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現金收入能用於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它是家庭總收入扣除交納的所得稅、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費以及調查戶的記賬補貼後的收入。2012年7月,31省區公布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上海、北京、浙江占據前三名,甘肅墊底。從增幅來看,海南增幅最高,達17.9%。
可支配收入=家庭總收入- 交納的所得稅- 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支出- 記帳補貼
家庭總收入
指調查戶中生活在一起的所有家庭成員在調查期得到的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的總和,不包括出售財物和借貸收入。收入的統計標准以實際發生的數額為准,無論收入是補發還是預發,只要是調查期得到的都應如實計算,不作分攤。
(1)工資性收入,指就業人員通過各種途徑得到的全部勞動報酬,包括所從事主要職業的工資以及從事第二職業、其它兼職和零星勞動得到的其它勞動收入。
(2)經營性收入, 指個體或私營業主在一個記賬周期(一個月)內所取得的全部營業收入或銷售收入以及經營房屋出租業務的租金收入。
(3)財產性收入,指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不動產(如車輛、土地、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包括出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專利收入;財產營運所獲得的紅利收入、財產增值收益等。
(4)轉移性收入,指國家、單位、社會團體對居民家庭的各種轉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間的收入轉移。包括政府對個人收入轉移的離退休金、失業救濟金、賠償等;單位對個人收入轉移的辭退金、保險索賠、住房公積金等;家庭、親友間的贈送和贍養等。
個人所得稅
指調查對象被扣繳的工資薪金所得、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經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征稅的其它所得等個人所得的稅款。
社會保障支出
指調查戶家庭成員參加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社會保障項目中由個人交納的保障支出。不包括職工所在單位交納的那部分社會保障金。具體包括個人交納的住房公積金、個人交納的醫療基金、個人交納的失業基金、個人交納的養老基金和個人交納的其他社會保障支出。
記賬補貼
指調查戶因承擔記賬工作從統計部門、工作單位和其它途徑所得到的現金。不包括實物部分。
7. 關於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
什麼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家庭可以用來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總收入扣除交納的所得稅、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費以及調查戶的記賬補貼後的收入。公式如下: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家庭總收入- 交納的所得稅- 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支出- 記賬補貼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包括哪些方面?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包括四方面收入。一是就業單位得到的所有工薪收入;二是個體經營凈收入;三是利息、股息、炒股收入、房租等財產性收入;四是離退休金、贍養贈送收入、保險賠償收入等轉移性收入。
農民總收入是指調查期內農村住戶和住戶成員從各種來源渠道得到的收入總和,它既包括現金收入,也包括實物收入。
現金收入是指農村住戶和住戶成員在調查期內得到以現金形態表現的收入。按來源分成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現金收入、財產性收入(包括利息、股金、租金、土地徵用補償及其他投資收益)、轉移性收入(包括親友贈送、離退休養老金、報銷醫療費、糧食補貼及其他轉移性收入)四部分構成。
農民純收入是指農民總收入扣除相應的各項生產費用支出後,歸農民所有的收入。它既可以用於生產、非生產投資,改善物質和文化生活,以及用於再分配的支出和結余的收入,該指標用來觀察農民實際收入水平,以及農民擴大再生產和改善生活的能力。計算方法:
農民純收入=總收入-家庭經營費用支出-稅費支出-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農村內部親友贈送
農民人均純收入就是被調查農民純收入之和除以被調查人數。
區別在於:現金收入是直接以現金形態表現的收入,未扣除家庭經營生產成本,也不包括農民自產自用的實物產品收入,如糧食、蔬菜、農作物副產品等。
信息來源:
http://www.js.xinhuanet.com/zheng_fu_online/2007-01/10/content_9006676.htm
8. 2011年上半年山西大同居民平均生活費
2011年5月份,大同市城鎮居民家庭收支大幅增長,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53.62元,同比增長19.39%。1—5月份人均可版支權配收入累計7607.43元,同比增長15.36%。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的構成情況:
5月份人均工薪收入為1216.53元,同比增長19.57%,影響當月人均可支配收入15.3個百分點;人均經營性收入為128.37元,同比增長25.07%,影響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98個百分點;人均財產性收入為0元,去年同期為1.31元,影響人均可支配收入減少0.1個百分點;人均轉移性收入為354.04元同比增長22.02%,影響人均可支配收入1.54個百分點。
1—5月份,人均工薪收入累計5984.18元,同比增長13.27%,對可支配收入貢獻率為69%;人均經營性收入累計582.35元,同比增長22.35%,對可支配收入的貢獻率為10%;人均財產性收入累計52.14元,同比增長2.12倍,對可支配收入的貢獻率為0.04%;人均轉移性收入累計1708.91元,同比增長18.63%,對可支配收入的貢獻率為26%
9.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統計
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如何統計出來的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通過大量居民家庭實際記賬統計來的。中國有13.2億多人口,大約有近5億個家庭,我們不需要把5億戶的家庭一戶一戶地進行調查。只要選擇一部分要有代表性家庭進行調查,就能基本上反映中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和支出情況,反映居民的生活狀況和水平。
對城鄉居民生活情況我們採用抽樣調查的方法進行。現在的記賬戶城鎮居民6.4萬戶左右;農村居民6.8萬戶左右。這些記帳戶每天記錄家庭成員的每一筆收入和支出。這些記賬戶的選擇是我們從大量的家庭中選擇出來的,為了保證它有代表性,我們先計算需要多少記帳戶,然後了一次大樣本調查,在大樣本調查的基礎上抽選出記帳戶。比如通過計算某市需要3000個記帳戶,以經常性記帳戶為基礎按1:8-10的比例。我們確定記賬戶的數量用概率進行測算,設定可信程度為95%,指標的誤差范圍在3%,根據收入及支出標識變動度,來計算出這個城市具有代表性基本調查戶數。如何理解主要指標上下不超過3%的誤差和95%的可信程度,比如說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15781元,實際是指有95%把握,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5308—15781—16254之間這個范圍內。
為了取得這3000戶首先要搞一次大樣本調查,要選一戶就要1:10,也就是起碼要搞3萬戶的調查,在3萬戶調查結束後,把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結構、戶型結構、各個行業的結構都搞出來。在這3萬戶當中抽取1/10作為記賬戶,實際上我們抽取10個樣本,這10個樣本為了減輕記賬戶的負擔每年要輪換掉1/3。實際上是1:10的比重,大樣本調查的人比較多,調查戶比較多,出來的資料更可靠。
而為了減輕記賬戶的負擔,也為了減輕國家財政的負擔不可能每一戶都進行調查,而從中選出1戶進行常年的記賬戶調查。城鄉居民13萬個記帳戶就是這么選來的。
城鎮居民每三年進行一次大樣本調查,三年大樣本調查之後選出常年的記賬戶,這個記賬戶選定後,按月記流水賬。收入多少包括家庭成員所有收入,有工資性收入、補貼收入還有個人經營收入,如果是一個小企業老闆還有經營所得收入,逐筆記賬,按日記賬,今天有一筆收入記一筆,明天有一筆收入記一筆。同時也要記他的支出,花了一筆錢怎麼花的,買油花多少錢、買衣服花多少錢,所有支出、收入都要逐筆記錄,記錄以後每個月調查員把賬收回來,按照分類進行整理,首先把收入整理出來,工資收入多少、補貼收入多少、個人所得是多少等等。居民可支配收入就是從家庭每個月進行記賬,把全年記賬匯總起來,把這6萬多戶居民匯總起來,除以家庭數人口得出人均可支配收入。
為了保證科學性、代表性,前面我已經講到了,先從大樣本調查再抽出小樣本來記賬,這就保證了它的科學性、代表性。那麼如何能夠保證居民能夠如實記賬這確實是一個難題。從我們的調查來看,我們現在公布的數據是偏低一點的,為什麼說是偏低一點呢?
一是調查戶不會多記,掙了一百塊錢,不會填一百一十塊錢;二是中國人有一種怕漏富的心理,收入多了不願意多填,收入填到九十五就蠻不錯的了,這是他的心理來看;三是從實際生活中看,可能有漏記,比如妻子有一個貼己錢不願意告訴丈夫,丈夫有一個小金庫,一些額外收入不告訴妻子,如果是妻子記賬那就稍微低了一點,但是這個問題不大,今年低、去年低,前年也是低的,整個趨勢問題不大。
從整個調查范圍來看,世界各國都是反映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一些高收入的大老闆是不願意記賬的。我們要看這個數據、分析這個數據,它基本反應了大多數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人們收入的狀況。
我們的一個調查員管20戶,要經常下戶輔導填寫,通過調查員的的觀察可以發現記帳戶是否認真記錄,如到記帳戶家中,發現多了一個新電視,就問住戶是否記到了賬裡面,如果沒記,就輔導記上;如果發現支出多於收入,就幫住戶回憶收入是否忘了記了,輔導住戶記好帳。這樣通過調查、溝通後就使得住戶記帳更實一些。
用這些方法保證他記得更真實。另外我們的調查員常年從事這項工作,有很豐富的經驗和很高的水平,他能感覺到一個正常家庭的正常支出是一個什麼樣的,能大概估計得到正常收入水平是什麼樣的。如果發現有漏記等問題能夠發現,因為你買了一個房子,是一個家庭很大的一筆支出了,他就要問你的房子是怎麼買來的?用什麼錢買來的,回憶一下收入是不是漏記了?他就能改正這個數據,使這個數據更真實。
三、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收入是如何統計的
因為中國的發展,城鎮和農村實際上是一種二元結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怎麼一個概念,剛才我已經解釋了。反映農民的收入是一個純收入的指標,是農民人均純收入,這個指標也是通過剛才我所講到的6.8萬記賬戶來記賬,他的選擇也是這么選擇來的,在農村家庭中進行大樣本調查,然後再選擇常年記賬戶。
他的概念和城市居民不完全一樣,他叫農民的純收入,純收入的概念是這樣的,就是這個家庭的總收入,城市人口主要是以工資性收入為主進行消費性支出;而農民大量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他養雞、養鴨、種糧,他要賣掉這些產品才能得到收入,因此他有生產經營活動,你在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時候要有投入,要買種子,要買化肥,有生產性的投入,因此,在他得到的總收入中要扣掉生產經營性支出,比如買種子、化肥這些要扣掉,要把這些生產成本扣掉才能算成是純收入;另外,他也要扣掉上交的稅金,過去有農業稅,現在農業稅已經免了,有些上交國家的各項稅。另外,過去還有上交給集體的承包性收入,承包一個企業、承包一個地也要給集體上交公共的一塊,所以也要扣掉這些上交的以後才應該是他的純收入。主要是要扣掉這些,另外,也要扣掉記賬戶的補貼,這是我們統計的特點,記賬國家給一定的補貼,給的不多,城鎮居民一個月給30塊錢,農村居民一戶一個月給20塊錢,這個標准非常低,這也使得一些老百姓不願意記,有很多老百姓是不願意記賬的,你選定了記賬戶他嫌麻煩,每天都要記,他說你國家沒有錢我是不是自己出點錢你讓別人去記去,因為他要花大量的功夫去做這個事情。
農民過去有生產經營活動,因此,他就用純收入指標來和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應。現在改革的方向也是將來要把農民的也計算成人均可支配收入。但是農民這裡面有一個特點,他不但有生產經營活動,還有很多自產自食的部分是要計算進去的,因為他的產量中生產糧食一方面要賣掉,一方面要自己吃,自己吃沒有流入市場,但是這個估價是按照市場的平均價格,有國家的收購價和市場零售的價格混合起來來估算農民的純收入,因為他自產自食了也要算進去,這一點和城市也不一樣。
四、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的是平均水平
這裡面15781是我們通過6萬多戶的調查平均得出的一個數據,這個數據比2007年增加了14.5%,這是名義上增加的14.5%,因為2007年是13786元的城鎮居民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這就增加了14.5%。由於2008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上漲,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實際是平均上漲了5.9%,但是城鎮上漲了5.6%,再扣掉價格指數因素後,實際上居民的實際增長是8.4%,這個8.4%的水平比2007年低了,2007年漲了10%左右,2008年物價上漲了,居民實際收入是增加了,實實在在的增長了8.4%,是低於07年的水平的,為什麼低呢?主要就是因為價格上漲了,價格漲得高了一些、快了一些,那麼相對來講,收入就比07年低了一些。但是8.4%的這個增長幅度也是不低的,也是很高的,扣掉了價格指數後實際上居民增長了的是這么多。
這個數據就標志著,盡管我們國家物價在上漲,但是居民實際還是增長了8.4%,這個數據就反映了實際的生活水平,物價在上漲,收入漲得比物價還要快。反映了居民實際生活水平是在提高。
現在我們這個調查反映的是一個平均水平,有的老百姓也經常說,你們統計的數字不準,我收入沒有那麼多,實際上我們現在這個數是全國所有城鎮居民的一個平均水平,那麼我們有些詳細的資料大家可以去查閱,我們有五等均分的資料,就是把調查的這些6萬多戶分成五等。最高收入的20%、偏高收入的20%、中等收入的20%、中下收入的20%、最低的20%,有五等均分的資料,這個資料就可以反映出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的實際情況。
有的人可能自己這個家庭收入比較低,他看到這個數據就認為高了,但是也還有很多高的,因為這里有6萬多戶呢,如果把他分成五等的話,你看你在哪一等里可能就能理解這個數據了。
剛才我也講到了一個平均數的問題。我們是遇到了經濟危機,金融海嘯對我們的沖擊也很大,但是政府採取了很多的措施,比如提高低保的標准,提高最低生活的補助標准,另外也制定了最低的工資標准(每個地區的工資標准),另外國家也出台了社會保障的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居民的收入沒有降低。
從我們這個數據來講,大家認為有的說我們遇到了金融危機,我的收入沒有增長,但是多數人的收入是增長的。從我們實際統計來看,前面我已經講到了是這些居民日常在記賬,他也可能有的收入低了,有的收入高了,但是多數居民通過這些日常收入的記賬反映出來的確確實實是提高了,平均提高了8.4%。
我們每個人的感覺是不同的,收入低的人對這個感覺比較敏感,你發表的數據和我的感受不一樣,但是高收入的人(增長比較快的人)沒有這種感覺,他也不會去說這件事,沒有人說我比去年漲了50%,居民對收入都有上漲的期盼,漲了10%想漲15%,漲了15%想漲17%,老覺得自己收入低。
實際上從我們統計的角度來講,前面我也已經說到了,我們這個數據還是偏低一點的,還不是很高的,因為高收入還沒有記進來,高收入的人是不願意記帳的。目前的記帳戶每天在記賬的時候,沒有考慮到我增長了多少,他實際收入多少就記多少,而最終匯總出來的結果就是這么高,反映出收入增加了應該說是實際的。
低收入的人對這個反映比較敏感就反映比較強烈,高收入的人反映就不那麼強烈,可能就是這么一個差別。
五、預計2009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可能會放慢
連續幾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是非常快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1978年開始的時候,我們一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才343塊錢,2008年達到15781塊錢,這增長了45倍,如果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年均增長在7.2%,這是30年來實際增長了7.2%。
尤其是最近幾年增長是比較快的,去年稍微低了一點,但是總體來看近幾年增長是比較快的,收入大幅度的增加。
遇到了金融海嘯,有些企業開工也不足,有些企業國外訂單也減少了,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但是從實際收入來看,還會有一定的增長,但是不會增長得很快。因為收入是一種剛性的,上去以後就下不來了。
從這些年平均來看收入還是在穩定增長的,國家也採取了很多的措施。大家也知道,2月28日 家寶總理也到新華網和網友進行交談,政府採取了大量的措施,比如振興我國工業的十項產業振興計劃及另外還有一些民生工程,還有保險、醫療等等,採取了很多的措施。
我的感覺收入還會增加,雖然速度可能會有所降低,不過你到底是增加了10%還是增加了8%這個很難預料,因為金融海嘯對我們的沖擊還沒有見底,但是我覺得實際收入水平還會增加,但是可能增長的幅度會放慢。
六、居民可支配收入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
人均可支配收入這項指標非常重要,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它標志著這個居民即期的消費能力,他的收入提高了還是降低了,有多大的消費能力,看一個居民、一個家庭有多大的消費能力就要看這個指標,因為它是可支配的,他可以用於消費、投資,購買股票、基金,用於存款,這個指標增長得越快,就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越快,反映他的消費能力就越強,這是很重要的指標,它是國家決策很重要的依據。我看收入的高和低主要看這個指標,如果這個指標要比其他指標,比如和物價相比,如果這個指標高於物價的上揚,那麼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是在提高的,如果低於物價的上漲,物價指數比他還要高那麼也就是說人民的生活水平實際是在下降的。
08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國36個大中城市前10名的分別為:
1、深圳26729.31元,下降20.4%;
2、上海26674.9元,增長12.9%;
3、北京26048.71元,增長13.1%;
4、廣州25316.72元,增長12.7%;
5、寧波25303.98元,增長13.4%;
6、杭州24103.58元,增長11.1%;
7、廈門23947.57元,增長11.4%;
8、南京23122.69元,增長13.8%;
9、濟南20802.17元,增長15.5%;
10、青島20464.41元,增長14.6%。
2009年全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40名
1東莞33045元 (粵1)
2深圳29245元 (粵2)
3上海 28838元 (滬)
4溫州28021元 (浙1)
5廣州 27600元 (粵3)
6寧波 27368元 (浙2)
7杭州 26800元 (浙3)
8北京 26738元 (京)
9蘇州26320元 (蘇1)
10廈門 26130元 (閩1)
11台州25889元 (浙4)
12無錫25600元 (蘇2)
13南京 25504元 (蘇3)
14紹興25418元 (浙5)
15泉州25043元(閩2)
16嘉興24693元 (浙6)
17佛山24578元 (粵4)
18舟山23930元 (浙7)
19常州23760元 (蘇4)
20湖州23243元 (浙8)
21中山23088元 (粵5)
22金華22915元 (浙9)
23珠海22859元 (粵6)
24濟南 22722元 (魯1)
25鄂爾多斯21883元(蒙1)
26天津21430元 (津)
27東營21300元 (魯2)
28惠州21278元 (粵7)
29青島 (魯3)
30鎮江21240元 (蘇5)
31煙台21125元 (魯4)
32南通21001元 (蘇6)
33包頭21000元 (蒙2)
34福州20747元(閩3)
35呼和浩特(蒙3)
36麗水20446元 (浙10)
37長沙20217元 (湘1)
38威海20112元(魯5)
39馬鞍山20400元 (皖1)
40衢州19539元 (浙11)
2013年
截至2014年2月14日,中國31省(區、市)的2014年度政府工作報告全部公布。各地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22個省份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於年初設定的目標,有9個省(區、市)實現了既定目標,其中只有廣東、河南、上海、天津、西藏和浙江6省市城鎮居民收入增速高於既定目標,河北、青海和山西居民收入增速與年初既定目標持平。
此外,有16個省(區、市)的城鎮居民收入增速落後於地方GDP增速。
2014年2014年7月16日據國家統計局消息,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9元,同比名義增長9.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1%。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5396元,同比名義增長12.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8%。
中國各地2014年上半年居民收入數據近期陸續揭曉,據中新網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7日,除黑龍江外,全國30個省(區、市)已公布了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上海以24312元排名榜首,新疆增幅全國最高。
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數據,2014後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長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8%。記者梳理發現,上海、北京、浙江、江蘇、廣東、天津、福建、山東、遼寧這9個地區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
從收入數額分析,2014年上海、北京、浙江、深圳等省市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過了4萬元大關,其中,上海最高,達47710元,北京43910元位居第二,深圳40948元,浙江40393元。
從東中西看,收入差距依然十分顯著。2014年青海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307元,甘肅暫排最後,為20804元。從城鄉居民收入的總體情況看,也體現了這種差距—-東部:2014年浙江32658元,江蘇27173元,廣東25685元;中部:湖北為18283元,河南15695元,湖南17622元;西部:甘肅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80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為5736元。
2015年
截至2015年7月26日,除了山西、西藏、吉林、黑龍江外,其餘27省份均已公布了當地的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其中,上海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6664元、13346元,均為全國最高。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9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4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3%。
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來看,與全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83相比,新疆、貴州、甘肅、雲南、內蒙古、青海、寧夏、陝西這8地區的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超過了全國水平。
10. 什麼是 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一個統計上的概念,它和居民收入是有差別的。通俗地講居民可版支配收入是權指居民能夠自由支配的收入。就是從居民家庭總收入中扣除了繳納給國家的各項稅費,扣除了繳納的各項社會保險,比如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餘下的收入。扣除的這些繳納是按照國家的稅法和國家有關規定,住戶必須繳納的。因為這些繳納不能夠再用於其他方面的支付。住戶購買的那些商業性的保險不能扣除。商業性保險不是國家規定的必須購買的,而是住戶根據自己的收入水平和情況自主選擇的,可以買,也可以不買。從記帳戶來講還要扣掉我們發給的記賬戶補貼,如果把記賬戶補貼算進去就算高了居民的收入。剩下的那些就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只是居民收入的一部分,是比較大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