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年廣西環江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可以辦嗎
《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及附圖,有效期限一年。以劃撥方式供地的建設項目,還包括以規劃條件為主要內容的附件。在有效期內取得《國有土地使用證》的,有效期與《國有土地使用證》相同。
2. 環江城北移民遷入區規劃
1.土地開發利用規劃
確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規模,設置合適的產業,走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相結合的道路是異地開發成功的關鍵。以移民脫貧致富為目的,以水土資源的數量、質量與結構為依據,綜合考慮產業效益、勞動力所能負擔不同類型土地數量。經推算,每戶承包土地面積40畝,土地利用結構為:基本農田4~5畝、甘蔗地5畝、果園10畝、林業用地20畝(見表3)。
表3 城北示範區土地利用規劃表單位:畝
2.農作物
發展耕地和園地15500畝,主要技術包括:甘蔗高產高糖栽培技術,優質高產糧油作物的新品種的引進篩選及推廣,高效飼料作物的引進及栽培技術,移民安置區新墾土地的水土流失監測及防治技術,新墾土地土壤水分有效利用技術,新墾土地土壤養分動態及配方施肥技術。
技術指標:建立甘蔗及糧油作物高產示範基地,引進推廣優質高產新品種,使甘蔗產量達到75t/hm2,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產量在2000年的基礎上提高20%,移民安置區內新墾土地的土壤侵蝕模數減少40%,地表水利用率提高20%。
城北示範區臨近環江縣城,還適度發展蔬菜生產。根據當地居民的消費習慣和城北示範區資源條件,蔬菜生產的主要形式:①塑料大棚育苗,地膜覆蓋栽培瓜果類蔬菜,如辣椒、西紅柿、茄子、黃瓜、豆角等,每年的10月中旬~12月中下旬播種,其產品在第二年清明節前開始上市;②幼年果園間種紅辣椒、無架菜豆、青豆、紫背天葵、魚腥草等;③秋播大白菜、蘿卜、胡蘿卜等;④一年四季均可播種的小白菜、菜心等;⑤竹筍兩用林,以生產甜筍為主。
生產規模為60畝,主要面向環江縣城思恩鎮居民和城北示範區移民。
3.果樹
城北示範區屬低丘土山地區,土地面積相對比較豐富,共有旱地7178畝。由於遷入初期首要目的是解決移民的溫飽問題,示範區旱地主要種植的經濟作物是甘蔗,其餘則是玉米、木薯等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4500畝;這些種植甘蔗、玉米和木薯的旱坡地都適宜種植果樹。「十五」期間,適當調整並壓縮甘蔗面積,不再種植對生態環境有一定破壞作用的木薯,規劃新建綠色臍橙生產基地2000畝左右,2001~2003年完成1400畝,主要選擇「紐荷爾」、「清江」等優良臍橙品種。
果樹優質高產栽培技術試驗及示範內容:果園套間種技術及間種作物對果樹生長發育的影響,果園蓄水節水技術試驗及示範,果樹早結豐產栽培技術示範,果樹優質高級栽培技術試驗示範,果樹有機肥配比試驗與示範,果園生物覆蓋技術研究與示範。
技術指標:肯福中心示範區300畝柑橘建設成綠色食品水果試驗示範基地。新建優良臍橙生產基地2700畝,定植後3年始果,產量達400kg/畝;5年進入豐產,產量達1500kg/畝。
保障措施:保證苗木純度和質量,前期少量引進苗木,同時建立苗木繁育基地,以自己繁育的優質苗木為主。高質量建立生態臍橙生產基地,採用等高水平梯土或者綠色籬笆形式,形成2.5~3m的梯面,挖lm3的定植穴,施入適量的磷肥、桐枯、濾泥及稻草秸稈。新建果園的前1~3年間種豆科作物(大豆、花生),從第4年開始推廣種植豆科耐陰牧草三葉草等。應用以生物措施為主的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適當使用石硫合劑、黃酮、阿維菌素等礦物質農葯、生物農葯,不使用化學合成農葯。主要用沼氣肥、桐枯、濾泥和綠肥等有機肥,盡量減少化學肥料的施用。
4.畜牧業
技術開發示範工作的主要內容:根據本區域實際情況,擬發展豬、禽等單胃畜禽高效養殖為主。
技術方法:建立家禽養殖等行業協會,開展定期培訓,並對畜禽實行全程保育的有償技術服務,解決養殖戶的生產風險,提高飼養效益;調整區內種植結構,建立「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引進「魯梅克斯」等高蛋白優質抗旱飼料玉米;採用人工授精等技術,改良畜禽品種。
經濟技術指標:建立種養結合、物質良性循環的農牧生態系統,養殖業在農業經濟中的比重顯著上升,示範區內種植優質牧草及其他飼料作物200畝,存欄母豬及生豬100頭以上,出籠肉雞10000羽,兔200隻,鴨、鵝等500隻。
5.生態林體系建設
該區造林以生態經濟林為主,結合林草、林葯復層種植立體開發,提高其生態經濟效益。造林林種以榿木、馬尾松、竹、桉以及臍橙、椏柑、板栗、梨等經濟林。
技術指標:竹200畝,馬尾松800畝,桉樹400畝,其他200畝;植被覆蓋達到70%以上,造林成活率90%以上;造林保存率80%。林木生長量提高10%~15%;土壤侵蝕模數下降40%,森林覆蓋率40%。
6.農村能源建設
肯福示範場及其周圍的肯發移民場、城北片移民場和興樂移民場農民的日常生活用能,完全靠上山砍伐薪柴和少量農作物秸稈。近年來在21km2的示範區內安置了638戶共2942個移民,區域內400hm2的荒坡已經開墾成農用坡耕地,林地和自然植被面積大面積減少。如果新遷入的移民生活用能全部依賴於薪柴,林地和自然植被將會逐年減少,遷入區生態環境有可能逐步惡化。為了避免因為遷入區生態環境惡化使移民返貧和被迫再度搬遷,有必要尋找新的替代能源。
沼氣是一種新型可再生能源,利用人畜糞尿和少量作物秸稈(或雜草)發酵產生方便、衛生的生活用能。以肯福為中心試區的環江示範區共發展沼氣池300個,中心示範區肯福示範場建沼氣池83個,肯福場90%的農戶應用沼氣。
3. 環江縣人大主任梁繼純簡歷
4. 廣西環江龍岩鄉達科村貧困戶名單
我梁有從沒有得到什麼付貧
5. 環江示範區
(一)土壤水分監測
在缺水、少土、植被覆蓋率低的岩溶山區峰叢窪地,由於地形地貌的復雜多變和小生境類型多樣,土壤水分具有很大的時空變異性。因此,監測土壤水分的動態變化,對生態環境建設和農作物生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土壤水分的動態變化
(1)土壤水勢。不同利用方式下坡面土壤水勢變化明顯,都為強變異性,表明其易受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表53)。由於地表植被覆蓋,自然灌草叢和板栗覆草地土壤水勢都相對較高,表明其保水性能較強。時序分析結果表明(1時間滯後距=3d),自然灌草叢與板栗覆草兩種土地利用方式既能促進雨水入滲又能減緩土壤水分的耗散,土壤水勢對降雨響應的持續時間可達10d以上;而2003年復墾坡耕地由於種植有南瓜等匍匐植被,能有效減緩土壤水分的耗散,其土壤水勢對降雨響應時間也較長;至於其他三種土地利用方式(蒸散作用較強的撂荒地、地表近似裸地且蒸發強烈的板栗和木豆),其土壤水勢對降雨響應的持續時間相對較短,土壤水分易隨天氣的變化而波動(表54)。上述研究結果表明,板栗、木豆等生態經濟林栽種早期因地表近似裸地而蒸發強烈,加上根系耗水較多,應注意採取一定的蓄水保墒措施。
表5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土壤水勢的統計特徵值(2004年5~9月)
表54 降雨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面0~20cm土壤水勢影響的時效性(2004年5~9月)
(2)土壤水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淺薄土層(0~20cm)土壤水分層間差異不明顯。統計分析結果表明,0~20cm土壤水分變化較大,為中等變異性(表55)。相對於近似裸地的板栗、木豆林地,自然灌草叢土壤水分含量較高,而撂荒地和復墾坡耕地土壤水分含量次之;至於板栗覆草,土壤水分含量並沒有較大的提高,表明岩溶山區淺薄土層土壤水分的運移較其他類型區更為復雜。
表5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0~20cm 土壤水分的統計特徵值(2004年5~12月)
2.窪地土壤水分的動態變化
土壤水分的變化主要受降雨和蒸散(發)過程的影響,其動態變化趨勢與有效降雨量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尤其是表層土壤水分。玉米地和牧草地土壤水分都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但變化幅度逐漸減小(表56)。與坡地相比,窪地0~20cm 土壤水分變異系數較低,表明其受乾旱的脅迫較小,這與窪地土層深度相對較厚且接受坡面徑流(包括壤中流)較多有關。
表56 窪地土壤水分的統計特徵(2004年5~12月)
3.窪地土壤水分的空間變異性
(1)影響因素。在西南岩溶地區,旱季窪地土壤水分的空間格局主要受石叢和地形兩個尺度環境因素的影響和控制。在土被連續分布區域,土壤水分具有較小的總體方差和較大的變程,土壤水分空間差異程度較小、空間連續性較好;而在石叢分布區域,土壤水分具有較大的基台值和較小的變程,土壤水分空間變異程度較高且空間連續性差(表57)。表明研究不同性質斑塊土壤水分的變異特徵時,需要不同的采樣設計。
表57 窪地不同性質斑塊土壤水分半變異函數理論模型及其結構參數
(2)尺度效應。岩溶地區窪地土壤水分具有一定的尺度效應。不同最小滯後間距條件下,變程具有隨采樣尺度增大而變大的特徵(表58),表明當研究區域存在多重尺度的變異結構時,需要根據研究的目的和精度確定合理的采樣尺度。
表58 不同采樣尺度下窪地土壤水分變異函數理論模型及其結構參數
(3)初始含水量。濕潤條件下表層(0~5cm、5~10cm)土壤水分均呈現弱變異,而乾旱條件下表層表現為中等變異,乾旱條件下土壤表層水分變異程度較濕潤條件下大(表59)。濕潤條件下土壤水分具有中等的空間相關性,變異程度較小,空間連續性較好,變程為55m 左右;乾旱時則具有較強和中等程度的空間相關性,變異程度較大,變程僅約為10m,而且從兩種含水量條件下土壤水分的層次變化上也表現出:土壤水分空間變異程度在一定條件下隨平均含水量的升高而降低。表層土壤含水量的空間結構呈現出明顯的各向異性特徵,而且在不同含水量條件下,0°和90°方向的變異程度明顯不同,表明隨著土壤含水量的變化,控制各向異性的因素也會相應發生改變。
表59 不同含水量條件下窪地土壤水分空間變異性的比較
4.坡面土壤水分的空間變異性
表層土壤水分在坡面縱橫方向上都具有明顯的空間分布特徵和變異規律,上坡含水量較高,中下坡則相對稍低,橫向由於特殊的地形地貌條件使得變異程度較縱向大,偏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土地利用方式和坡度是坡面土壤水分變異的重要影響因素(表60)。半方差分析揭示出坡面表層土壤水分具有明顯的塊金效應和較大的基台值,呈現中等或較強的空間相關性,表明土壤水分在岩溶坡面仍具有較好的變異結構和空間連續性,可以應用地統計學分析方法在該地區開展土壤水分空間變異研究,為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重建提供理論指導。
表60 縱、橫向土壤水分與各影響因子的偏相關分析
5.炮震擴穴和石坎填土對土壤水分的影響
岩溶山區種植果樹不僅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而且具有較大的生態效應,但其成活率受土層淺薄的影響較大。應用炮震擴穴和石坎填土技術定植果樹苗木,能明顯提高成活率。2002年3月在古周示範區應用炮震擴穴和石坎填土技術分別定植臍橙苗木1252株和393株,2002年12月19日統計成活率分別為96.7%和94.4%,而沒有相應技術定植的臍橙苗木的成活率只有56.7%。由於炮震擴穴和石坎填土後臍橙苗根際土層增厚,各土層含水量明顯提高(表61)。與對照地相比,炮震擴穴和石坎填土0~10cm土壤含水量分別增加21.9%和15.6%,10~20cm 分別增加17.2%和13.3%,20~30cm 分別增加16.1%和13.6%,30~40cm 分別增加14.8%和12.7%,40~50cm 分別增加16.4%和12.7%。
表61 炮震擴穴和石坎填土定植臍橙園各土層含水量(%)比較
(二)土壤養分監測
古周示範區土壤為紅壤性石灰土,土層較薄,大部分低於60cm,且土層中常夾雜未風化的石灰岩碎屑。土壤質地黏重,易板結,土壤層次分化不明顯,一部分為A-B-D型,另一部分為A-D型。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過渡層,在母岩和土壤之間,存在著軟硬明顯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間的黏著力與親和力大為降低,一遇暴雨激發便極易產生水土流失和塊體滑移。同時,由於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淋溶作用強烈,上層土體中的物理性黏粒(< 0.01m m)發生垂直下移,在下層土體中積累,從而造成土體上松(質地輕、通透性強)下緊(質地黏重、通透性差),形成一個物理性狀不同的界面,這也容易導致水土流失的產生。2000年以來,通過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及相應的生態恢復重建技術措施,土壤退化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圖18~圖24)。
圖18 古周示範區w(土壤有機碳)分布
圖19 古周示範區w(土壤全氮)分布
圖20 古周示範區w(土壤全磷)分布
圖21 古周示範區w(土壤全鉀)分布
圖22 古周示範區w(土壤鹼解氮)分布
圖23 古周土壤w(Olsen-P)分布
圖24 古周示範區w(土壤交換性鉀)分布
圖18的結果表明,退耕和種植牧草比傳統的玉米—紅薯輪作更有利於退化土壤的恢復。正在耕種及退耕的土壤有機碳比自然植被條件下的土壤有機碳要低得多,而退耕僅3年的土壤有機碳比正在耕種的土壤有機碳明顯要高,正在耕種的土壤中種植牧草(3年)的土壤又比種植玉米的土壤有機碳含量高。土壤全氮(圖19)與有機碳的結果相似,但由於受人為施肥的影響,種植玉米和牧草的耕作土壤全氮沒有明顯差異。因為土壤全磷和全鉀主要來源於母質,牧草地、玉米地、退耕地及自然植被條件下的土壤全磷與全鉀(圖20、圖21)沒有明顯差異,這也從側面反映示範區內耕作土壤的磷鉀肥用量相對較低,不足以對土壤全磷和全鉀產生影響。土壤鹼解氮(圖22)與土壤全氮的趨勢完全一致。土壤O lsen-P(圖23)表現為耕作土壤略高於退耕土壤和自然土壤,退耕土壤和自然土壤十分相近,耕作土壤中牧草地與玉米地也完全一致,說明土壤O lsen-P主要受人為施肥的影響,且當地所有作物的磷肥施用量都相近。玉米地、退耕地和自然植被條件下的土壤交換性鉀(圖24)差異不明顯,牧草地的土壤交換性鉀顯著偏低,這是由於牧草以禾本科牧草桂牧一號為主,一般禾本科作物耗鉀量高,且桂牧一號一年多次收割,收獲物帶走的土壤交換性鉀自然也多,導致牧草地土壤交換性鉀偏低。因此,牧草地更應重視鉀肥的施用。
6. 上海環江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環江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03月10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城市建設投資,房專地產開發、屬經營,建築工程項目管理,企業資產委託管理、重組、兼並,投資管理及策劃,企業管理,物業管理,會展服務,咨詢服務,機械設備、建築裝潢材料、金屬材料的銷售等。
法定代表人:董鴻
成立時間:2004-03-10
注冊資本:5818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15000821178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浦東新區東方路1988號605C-1室
7.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經濟
環江地處雲貴高原南延部分,境內多為石山。解放前交通閉塞,商業落後。民國22年(1933年)版的《思恩縣志》記載:「縣地處偏鄙,商場冷落。」民國26年版的《宜北縣志》亦雲:「縣屬本省之極邊,商場冷落,以縣城論,雖有商鋪數間在街開設,然資本微薄,貨物無多」,「宜北商業之衰落也」。解放後,國家在加速發展國營商業的同時,積極扶持供銷合作商業,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並不斷地拓寬門路,擴大網點,商業日漸繁榮。但是,1957年以後,商業的經營體制幾經更迭變化,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商業活動倍受干擾,個體、私營商業幾乎全被取消,集體商業並入國營商業,管理混亂,渠道單一,流通不暢,市場萎縮。1978年以後,梳理流通渠道,減少流通環節,逐步形成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方式、多條流通渠道並存的格局,從而以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商業為主體,個體商業為補的社會主義的商業初具規模。1987年,全縣擁有商業經營單位2190個,飲食業859個,服務業497個,共3546個,從業人員5609個;社會農副產品收購額2125.27萬元,比上年的1967.84萬元增長8%;社會商品零售總額6801.64萬元,比上年的6087.65萬元增長11.73%。
2006年環江縣完成地方生產總值19.98億元,比上年增長13.5%。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7.79億元、6.34億元和5.85億元,分別增長13%、18%和10%;財政收入完成1.7003億元,比上年增長30.73%。
2011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6.95億元,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62億元,佔39.56%;第二產業增加值11.79億元,佔31.91%;第三產業增加值10.54億元,佔28.53%。財政收入完成3.05億元,增長13.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8.05億元,增長25%。
2012年全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當年價)322206萬元,比上年下降4.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8925萬元,比上年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65890萬元,其中工業增加值43994萬元,分別比上年下降22%和24%;第三產業增加值107390萬元,比上年增長3.3%。三次產業所佔比重分別為46.2%、20.4%、33.3%。人均GDP為11740元,比上年下降12.4%;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1293萬元,比上年下降42.3%;財政收入2.51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33億元,分別比上年下降17.7%和5.9%,人均財政收入915元,比上年下降18.08%。
2014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9.0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7.11%,低於目標任務0.89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6.75億元、9.34億元、13.0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0%、10.71%、8.43%,三次產業比例為43:24:33);財政收入3.01億元,同比增長13.60%,完成年初預算任務的100.0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5億元,同比增長26.26%,完成全年任務的100%(其中固定資產投資24億元,同比增長31.65%,完成全年任務的10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3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13.00%,完成全年任務的97.0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88億元,同比增長12.00%,完成全年任務的99.3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60元,同比增長10.00%,完成全年任務的100%;農民人均純收入6288元,同比增長11.00%,完成全年任務的99.00%。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是廣西桂西北地區農業大縣,全縣總面積453349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2697公頃,農作物種植品種十分廣泛,主要有水稻、玉米、桑蠶、西瓜、油菜、花生、西紅柿、煙葉、果樹等。
2006年全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5.5萬畝,比上年下降4萬畝,糧食總產量12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桑園投產面積10.86萬畝,比上年增長64.55%,產鮮繭22.75萬擔,比上年增長81.37%,總產值3.07億元,比上年增長119.29%;糖蔗種植面積11.6萬畝,比上年增長30.1%,預計進廠原料蔗40萬噸,比上年增長62.5%,糖蔗總產值達1.07億元,比上年增長72.88%;水果種植面積15.6萬畝,增長6%,產量1.4萬噸,比上年增長9%;香豬出欄38萬頭,比上年增長18.8%。
2011年全縣種糧38.01萬畝,總產11.88萬噸,全縣新增桑園1.7萬畝,總面積達15.8萬畝,蠶繭產量15.5萬噸,農民售繭收入突破5億元大關,再次榮獲「全區十佳桑蠶生產基地」稱號。全縣糖蔗擴種2.6萬畝,總面積穩定在18.05萬畝,預計甘蔗總產55萬噸。全縣造林7.2萬畝,速豐林總面積超過40萬畝,人造板產量9.72萬立方米,實現林業總產值7.7億元,其中林產加工產值2.54億元。全縣香豬出欄33.86萬頭、菜牛存欄4.8萬頭。
2011年投資1355.08萬元進行農田水利建設,改善灌溉面積8060畝;投資1265萬元對6250畝坡耕地進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受益3393人。 2006年培植產值超億元企業6家,產值超千萬元企業23家,上交稅金百萬元以上企業2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預計完成總產值12億元,比上年增長39.18%;完成工業增加值4.2億元,比上年增長44.88%;實現利潤1.2億元,比上年增長97.4%;實交稅金1億元,比上年增長50.93%。非公經濟繼續發展,新增個體工商戶1092戶,新增總產值2500萬元,比上年增長33%;新增私營企業39家,新增產值1.25億元,非公經濟成為推動環江縣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力量。
2011年工業技改投入11.6億元,完成了部分有色金屬企業的重組改造,提升了糖業、繅絲企業標准,壯大了農、林產品加工業龍頭。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1.6億元,同比增長36.19%,增加值6.94億元,同比增長34.76%。
8.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城鄉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2015年11月16日,公司名稱由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城鄉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變更為環江毛專南族自治縣城鄉建屬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法定代表人:范志怡
成立時間:2009-06-11
注冊資本:50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5122600000347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國有控股)
公司地址:環江縣思恩鎮橋東路215號財政局內
9. 河池環江思源學校有高中嗎
項目建設的意義及背景:我縣思源實驗學校是由香港言愛基金會捐資1000萬元,我縣籌資8000多萬元共建的一所高標准九年一貫制學校。學校佔地面積81.24畝,計劃建設規模為48個班2400人。項目列入全區「雙千計劃」項目,計劃新建校舍總建築面積36000多平方米。項目建成後將惠及2400名少數民族山區學齡兒童的健康成長,讓邊遠地區貧困家庭子女同城區孩子一樣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項目建設地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城西開發區。
建設規模及主要建設內容:項目佔地面積81.24畝,規劃總建築面積36700平方米。
建設年限:2015年至2017年。
總投資額及資金來源:計劃總投資9000萬元,資金來源為中央、地方及香港言愛基金會援建1000萬元資金。
進展情況:目前一期工程小學部校舍建設已竣工待驗收,二期工程初中部校舍完成主體建設,預計明年秋季學期可投入使用;三期工程附屬設施和運動場建設正在建設。完成投資3500萬元。
項目業主單位: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教育局
環江高中擴建項目簡介
項目建設的意義及背景:環江高中是我縣1所普通高中學校,現有規模每年僅能招收初中畢業生1000人,而全縣每年有4000多初中畢業生,環江高中的規模遠遠不能滿足初中畢業生升學的需求,環江高中規模必須擴建。根據《廣西中長期教育發展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要求,結合縣情實際,我縣下大力鞏固和發展高中教育,將環江高中的辦學規模擴大到99個班,在校學生4950人,寄宿生4500人以上。
項目建設地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環江高中校園內。
建設規模及主要建設內容:項目佔地面積46700㎡,規劃總建築面積22870平方米。
建設年限:2015年至2017年。
總投資額及資金來源:計劃總投資9000萬元,資金來源為中央、地方及銀行貸款。
進展情況:環江高中擴建一期工程教學樓、實驗樓、綜合樓總投資2800萬元,已經封頂;二期工程學生宿舍樓總投資2576.6萬元,目前在建基礎。一二期累計完成投資2600萬元。
項目業主單位: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教育局
10.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地震局怎麼樣
簡介:(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和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回定,監督、檢查本縣的防震減災答工作。(二)負責擬定本縣有關防震減災的方針、政策,起草地方規范性文件,組織編制本縣防震減災規劃和計劃,並組織實施。(三)負責建立地震監測預報工作體系。負責全縣地震監測網點及信息系統的建設,制定本縣地震監測預報方案並組織實施;完成本縣各種監測項目及管理地震監測設備;負責提出地震預報意見;強化縣域震情跟蹤;對全縣群測群防工作實行行業管理;會同有關部門依法保護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
注冊資本:1萬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