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保是不是只用繳滿 15 年就可以不用交了
當然應該繼續交,不交那才叫真的對不起自己了,為什麼呢?第一,繳滿15年還要不要繳費,不能自己說了算。如果是在崗職工,只要在崗,用人單位就必須為自己繳納社保,如果沒有與單位解除勞動合同,那這個社保單位就必須繳納,個人該代扣代繳的部分,就必須代扣代繳。如果辭職或是靈活就業人員繳費,另當別論。
第二,15年只是退休的基本條件之一。很多人認為自己交夠了15年,就到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就可以辦退休了,這樣認為也是正確的,但是等到退休後才發現自己的退休金只有幾百元,看到別人拿了好幾千,這時再來後悔已經來不及了。其實這是一個人認識上誤區,社保繳費滿15年,可以辦理退休,這只是一個基本的條件,並不意味著就可以停繳了,停繳了對自己的損失是非常大的。
第三,多繳多得這是根本原則。社保繳費的基本原則是,繳費時間越長,繳費金額越高,今後的退休待遇就越高。退休金核算是根據個人繳費的時間,也就是我們說的繳費工齡、繳費指數(個人賬戶里的資金)來計算的,個人賬戶里的資金越多,每個月的退休金就越高。
第四,退休時的社平工資很重要。部分人錯誤地認為,退休時的社平工資是以退休時的社平工資來核算的,對於正常繳費,或者退休前一個月還在繳費的人來說,的確是這樣的。但是繳費只有15年,就停繳的,退休時核算的社平工資,是以你停止繳費那時社平工資來核算的。比如你要2019年退休,但你社保繳費實際到2013年交夠15年就停止,那麼你2019年辦理退休,其參考的社平工資不是2019年的,而是2013年的。這樣經過六年的發展,實際2019年的社平工資實際比2013年增長的部分,你也就無法享受了,退休金自然就會少了好幾百元,這是非常不劃算的。
總之,養老保險繳費滿15年,沒有達到退休年齡的,我強烈建議要繼續繳費,直到達到退休年齡為止,不然今後退休金計算要吃大虧,那時再來後悔真的沒辦法了。
2. 201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歷年情況
國家統計局今日公布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559元。
3. 求 歷年中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
2001-2005年中國社會經濟總量預測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課題組
--------------------------------------------------------------------------------
我們利用中國宏觀經濟年度模型對-2005年的中國經濟情況進行了預測。由於經濟發展有著連續性的特點,如要對2001-2005年經濟發展趨勢作出預測,首先要有2000年以前的數據,可是,現在還只是剛進入1999年,這就要求我們首先預測出1999和2000年,然後在此基礎上接著向後預測,這樣,預測區間就是1999-2005年,總共是7年。還要說明一下,到目前為止,1998年的統計數字還沒有公布,現在只在報紙上登了很少幾個總量指標,所以,嚴格地說,下面提供的1998年的數字也是預測數。
一、經濟總量預測
預測結果列在表1中。為了便於對照,表中同時列出了1996和1997年的實際數,以及「八五」、「九五」和2001-2005年各指標的平均數。
表1 中國經濟總量預測(1997年以前是實際數)單位:%
年份 GDP
增長率
一產業增長率 二產業增長率 重工業增長率 輕工業增長率 三產業增長率 郵交運
增長率
商業
增長率
九
五
1996 9.6 5.1 12.1 12.4 13.1 7.9 11.5 5.4
1997 8.8 3.5 10.8 10.5 11.7 8.2 10.7 8.5
1998 7.8 3.2 9.2 8.6 9.1 7.6 8.4 7.9
1999 8.0 3.3 9.5 9.5 9.3 7.8 10.8 7.2
2000 8.2 3.6 9.7 9.7 9.6 7.8 10.6 7.3
2001-2005 2001 8.3 3.9 9.6 9.6 9.4 7.9 11.2 7.0
2002 8.0 4.0 9.2 9.3 9.1 7.7 10.9 6.7
2003 7.8 4.0 9.0 9.1 8.9 7.2 10.6 6.5
2004 7.6 4.0 8.7 8.8 8.6 7.0 10.3 6.3
2005 7.4 4.0 8.5 8.6 8.4 6.9 10.1 6.1
「八五」平均 12.0 4.2 17.4 17.4 18.0 10.0 11.1 7.5
「九五」平均 8.5 3.7 10.3 10.1 10.6 7.9 10.4 7.2
2001-2005平均 7.8 4.0 9.0 9.1 8.9 7.3 10.6 6.5
進入90年代以後,中國經濟在「九五」期間曾達到了增長的最高峰,其中1993-1995年間連續3年增長率都是兩位數字,隨後便是逐漸進入「軟著陸」狀態,並於1998到達最低點。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的波動規律分析,從1999年起,經濟增長會出現一個緩慢的上升階段。不過,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宏觀調控手段的完善,經濟增長再次出現大升的可能性很小,1999年和2000年的回升只是在小范圍內的向上波動。進入2001年後的總趨勢是,經濟增長率呈緩緩下降態勢,大致保持在8%左右。2001-2005年GDP年平均增長率為7.8%,低於「九五」期間的年均8.5%,更是大大低於「八五」期間的年均12.0%。其中,一、二、三次產業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0%、9.0%、7.3%(「八五」期間年均分別是4.2%、17.4%、10.0%,「九五」期間年均分別是3.7%、10.3%、7.9%)。在二產業中,重工業、輕工業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9.1%和8.9%(「八五」期間年均分別是;17.4%和18.0%,「九五」期間年均分別是;10.1%和10.6%);在三產業中,郵電交通通訊業、商業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0.6%和6.5%(「八五」期間年均分別是11.1%和7.5%,「九五」年均分別是10.4%和7.2%)。總之,我們對2001-2005年的預測是一種較為樂觀的預測。
未來促進經濟增長的因素有:第一,各項制度的改革將進一步釋放生產力,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第二,結構變遷將釋放結構效益,1997年,中國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是平均水平的2倍多,通過結構變動,如果所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都趨近第二產業的水平,僅此一項就可以使中國經濟增長一倍多;第三,全球化趨勢將使各個國家同質的要素收益趨於均等化,也有助於中國通過參與國際競爭促進經濟增長;第四,中國的勞動力資源豐富,加上素質的不斷改進,使經濟的持續增長有著充足的勞動力供給作為支撐;第五,中國具有高的儲蓄率和投資率,這也是未來經濟穩定快速增長的重要保障。未來也存在不利於經濟增長的因素:第一,自然資源的制約,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能源和環境資源的制約,中國擁有的人均自然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第二,人力資源的制約,中國人口,但素質低,受教育水平,這種狀況在短期內不容易解決,但人力資本的形成對中國的長期增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第三、國際競爭力差,技術水平低, 在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很容易處於不利地位;第四、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的任務還有待於完成,傳統體制與現代體制的磨擦嚴重影響經濟增長。
二、三次產業結構變化情況
由於三次產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各不相同,它們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也隨著發生相應的變化。增長率快的,比例上升;增長率慢的,比例下降。表2列出了2005年以前,三次產業佔GDP比例的變化情況。需要說明的一點是,表2是根據三次產業增加值的現價(當年價)數字計算得到的。由於三次產業佔GDP的比例變化不僅取決於各次產業的增長速度(以不變價計算),而且還取決於各次產業增加值平減指數(相當於價格)上漲的速度。或者說,取決於三次產業增加值的名義增長率①。一產業增加值的名義增長率最低,所以一產業佔GDP的比例逐年下降;二產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雖是最快,但二產業增加值的平減指數(即價格)上升不是最快,兩項相乘的結果,使得二產業增加值的名義增長率不是最快,所以,二產業佔GDP的比例基本上保持在50%左右;三產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雖比二產業略低些,但其平減指數(即價格)上升快於第二產業,使得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名義增長率遠高於第二產業,結果就是,第三產業佔GDP的比例快速上升。這種趨勢在「九五」期間就已很明顯了,2001-2005年仍將繼續下去,三次產業佔GDP比例的年均變化率分別是-0.3%、0.0%、0.3%,比起「九五」期間的-0.7%、0.3%、0.4%來,稍微慢了一些。
表2 三次產業佔GDP比例(%)
年份 一產業佔GDP 二產業佔GDP 三產業佔GDP
九
五
1996 20.4 49.5 30.1
1997 18.7 49.2 32.1
1998 18.2 49.6 32.2
1999 17.7 49.9 32.4
2000 17.2 50.1 32.6
2001
-
2005
2001 16.8 50.3 32.9
2002 16.5 50.3 33.2
2003 16.2 50.3 33.6
2004 15.9 50.2 33.9
2005 15.6 50.1 34.2
「八五」平均年增 -1.3 1.4 -0.1
「九五」平均年增 -0.7 0.3 0.4
2001-2005
平均年增
-0.3 0.0 0.3
三、固定資產投資預測
表3列出了固定資產投資的預測結果。
表3 固定資產投資預測
年份 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現價億) 投資名義
增長率(%)
投資實際
增長率(%)
投資率
(%)
九
五
1995 20019. 17.5 10.9 34.2
1996 22914. 14.5 10.1 33.8
1997 24941. 8.8 7.0 33.4
1998 28458. 14.1 15.7 35.8
1999 31514. 10.7 9.0 36.2
2000 34520. 9.5 7.8 36.1
2001
-
2005
2001 37891. 9.8 7.8 36.1
2002 41855. 10.5 8.1 36.2
2003 46339. 10.7 8.0 36.4
2004 51241. 10.6 7.7 36.6
2005 56606. 10.5 7.4 36.7
「八五」年平均 34.7 19.3
「九五」年平均 11.5 9.9
2001-2005年平均 10.4 7.8
四、總人口數和市鎮、鄉村人口數預測
中國人口的增長情況大致是,70年代初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很高,達20‰以上,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國家加強了計劃生育工作,自然增長率有了明顯的下降,到70年代末,下降到了12‰。但在80年代又進入了一個人口增長的新高峰,自然增長率一度達到16‰。進入90年代以後,自然增長率又開始穩步下降,1997年已經下降到10.1‰。預計這種趨勢將會繼續保持下去。不過我們需要注意到,盡管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在逐步下降,人口的總數卻仍在不斷增加,使得人口的基數越來越大,所以,每年自然增加的人口數仍然相當大,在1200萬人以上,使得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人口就會增加1個億。要實現人口零增長還要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根據我們的模型預測,大約要到21世紀的30年代末,中國的人口才能達到零增長,其時人口總數超過15億,接近16億。
2001-2005年各年的人口預測數列於表4中。預計2000年時的人口總數為12.72 億,2005年的人口總數是13.32億,平均每年增加1216萬人。
在表4中還同時列出了市鎮人口和鄉村人口的預測數。市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城鎮化水平,與該國的經濟發達程度有一定的關系。發達程度高的國家,城鎮化程度也高;城鎮化程度不高的國家,不可能是發達國家。中國在1978年市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只有18%,1997年已經上升到30%,在將近20年的時間里上升了12個百分點,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成績。但是我國目前城鎮化水平還相當低。照目前的趨勢預測,2005年時這個比例只上升到32.8%。我國實現城鎮化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國家必須對此有所規劃,採取有效措施,加快城鎮化的步伐。
表4 人口總數預測和市鎮、鄉村人口數預測
年份 總人口數(百萬) 人口自然增長率‰ 自然增長(百萬) 市鎮人口數(百萬) 鄉村人口數(百萬) 市鎮人口占總數% 鄉村人口占總數%
九
五
1995 1211.2 10.6 12.7 351.7 859.5 29.0 71.0
1996 1223.9. 10.5 12.8. 359.5 864.4 29.4 70.6
1997 1236.3 10.1 12.4 369.9 866.4 29.9 70.1
1998 1248.1. 9.6 12.0 379.4 868.7 30.4 69.6
1999 1260.1 9.6 12.1 388.3. 871.8 30.8 69.2
2000 1272.2 9.6 12.1 397.0 875.2 31.2 68.8
2001-2005 2001 1284.3 9.5 12.1 405.5 878.8 31.6 68.4
2002 1296.5 9.5 12.2 413.9 882.6 31.9 68.1
2003 1308.6 9.3 12.1 422.1 886.5 32.3 67.7
2004 1320.6 9.2 12.0 430.3 890.3 32.6 67.4
2005 1332.4 8.9 11.8 438.2 894.1 32.9 67.1
「八五」平均年增 13.58 -0.77 13.58 10.0 3.6 0.52 -0.52
「九五」平均年增 12.20 -0.20 12.20 9.1 3.1 0.36 -0.36
2001-2005平均年增 12.04 -0.14 12.04 8.2 3.8 0.34 -0.34
五、從業人員數預測和三次產業勞動力結構變化
由於中國的人口總數仍處在繼續上升階段,勞動力資源數也在繼續上升,故從業人員數也將上升。2000以後進入勞動年齡的又正是80年代高峰期間出生的,所以2001-2005年從業人員的年增長率會快於「九五」時期。預測結果是,「九五」期間從業人員年均增長率為1.4%,2001-2005年為1.8%。具體到三次產業中情況各有不同。
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員數自1993年出現下降以後,一直保持穩定的下降趨勢,說明農業中的剩餘勞動力在向外轉移。這種趨勢極有可能一直保持下去,直至第一產業中的剩餘勞動力全部轉移出來為止。其標志就是,第一產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比例與第一產業的增加值佔GDP的比例大致相當。由於全部從業人員數仍在繼續增加,而第一產業中的從業人員數又在下降,說明第二、第三產業中的從業人員數增長率將要快於全部從業人員的增長率,情況正是這樣,其中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增長率更快。改革開放以來,除個別年份外,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年增長率一直快於第二產業。1994年,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數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預計這種趨勢還將保持下去。我們的預測結果是:「九五」期間,一、二、三次產業從業人員的年均增長率分別是-1.4%、3.5%、4.8%,2001-2005年分別是-1.3%、3.4%、4.7%。兩個時期基本上保持同樣的趨勢和增長率。
三次產業勞動力結構的變化是三次產業從業人員年增長率不同的結果。1997年,第一產業的勞動力佔全部勞動力的50.2%,其後每年將以減少1.4個百分點的速度下降,2000年下降到46.4%,2005年下降到39.9%;第二、第三產業則將以每年增加0.4和0.9個百分點的速度上升,它們占總勞動力的比例在2000年時分別為25.3%、28.3%,在2005年時分別為27.3%、32.8%。
表5 從業人員數(百萬)和三次產業勞動力結構(%)預測
年份 從業人員數 一產業從業人數 二產業從業人數 三產業從業人數 一產業勞動力比例 二產業勞動力比例 三產業勞動力比例
九
五
1995 675.73 359.79 154.41 161.54 53.2 22.9 23.9
1996 683.98 351.18 159.04 173.76 51.3 23.3 25.4
1997 692.25 347.49 163.48 181.38 50.2 23.6 26.2
1998 702.25 345.17 170.31 186.78 49.2 24.2 26.6
1999 713.18 341.53 177.11 194.54 47.9 24.8 27.3
2000 724.94 336.40 183.90 204.64 46.4 25.3 28.3
2001-2005 2001 737.37 331.00 190.69 215.69 44.9 25.8 29.4
2002 750.34 326.35 197.46 226.53 43.5 26.2 30.3
2003 763.70 322.56 204.21 236.93 42.2 26.6 31.2
2004 777.37 319.17 210.94 247.26 41.0 27.0 32.0
2005 791.26 315.75 217.64 257.87 39.9 27.3 32.8
「八五」年均增% 1.2 -1.6 2.7 7.3 -1.38 0.30 1.08
「九五」年均增% 1.4 -1.4 3.5 4.8 -1.36 0.48 0.88
2001-2005年均增% 1.8 -1.3 3.4 4.7 -1.30 0.40 0.90
註:表5中的各項從業人員數是年中數。
六、城鎮登記失業率預測
目前,中國還沒有全國所有勞動力中失業人數的統計,只有城鎮從業人數和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統計,並由此計算得到城鎮登記失業率。所以,我們只能對這兩個指標進行預測,預測結果列於表6中。
城鎮從業人數的增長率遠快於全國從業人員數的增長率,例如「八五」期間(1991-1995)城鎮從業人數的年均增長率是2.8%,而全國從業人員數的年均增長率只有1.2%,這是由於城鎮化建設的結果。毫無疑問,這種趨勢仍將繼續保持下去。城鎮從業人數的年均增長數,在「八五」期間為495萬人,預測「九五」和2001-2005年可分別達到631萬人和777萬人,年均增長率分別為3.1%和3.3%。
在城鎮登記失業率方面,1993年城鎮登記失業率從上年的2.3%上升到2.6%,然後是逐年節節上升,1997年達到了3.1%。城鎮登記失業率上升的原因大致來自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從1993年開始,經濟增長速度開始逐年有所下降,必定使得創造新就業崗位的速度跟著放慢。其二,從1993年開始,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員數出現了歷史性的轉折,從業人員數不再上升而是逐年下降,並且呈現出穩定的下降趨勢。這表明農業中的剩餘勞動力開始向外轉移,每年向外轉移的人數有數百萬之多,這些勞動力在第二、第三產業中尋找工作崗位的過程中必定要與城鎮勞動力的就業發生競爭,從而加大城鎮勞動力就業的難度。其三,從城鎮新就業勞動力的去向來看,主要是國有單位和城鎮集體單位。而國有單位、特別是國有企業吸收勞動力的能力已經大大不如從前,許多國有企業自身都面臨著大量人員下崗的問題,讓它們再吸收新的勞動力談何容易。其四,城鎮勞動力在擇業上還有一個觀念的問題,寧肯在家呆著,也不願意干苦、臟、累的工作,把城鎮建設中相當數量的工作機會,如建築、環衛等拱手讓給農民工或外來工。其五,隨著勞動力市場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勞動力的流動加大了。有一部分人自願從現在的工作崗位上退出,經過學習、「充電」,再謀求更好的工作崗位。各類招聘大會屢次出現火爆就是例證。勞動力在流動過程中出現臨時性失業,也屬正常現象。
上面分析的這些原因在將來較長的一段時間里仍將繼續存在,所以城鎮登記失業率還會進一步上升。根據我們的預測,2001-2005年各年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平均將達到3.6%,高於「九五」期間的平均3.2%,是80年代中期以來各個時期中最高的。失業率升高會使社會不安定的因素增加,所以切不可掉以輕心。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採取相應的措施,如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失業保險制度等,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表6 城鎮登記失業率預測
年份 城鎮從業人數(萬) 城鎮從業人數增長率(%) 城鎮登記失業數(萬) 城鎮登記失業數增長率(%) 城鎮登記失業率(%)
九
五
1995 19093. 3.7 570. 7.5 2.9
1996 19815. 3.8 613. 7.5 3.0
1997 20207. 2.0 646. 5.5 3.1
1998 20678. 2.3 672. 4.0 3.1
1999 21465. 3.8 716. 6.5 3.2
2000 22249. 3.7 769. 7.4 3.3
2001-2005 2001 23035. 3.5 815. 6.0 3.4
2002 23820. 3.4 860. 5.5 3.5
2003 24599. 3.3 906. 5.3 3.6
2004 25370. 3.1 951. 5.0 3.6
2005 26135. 3.0 994. 4.5 3.7
「八五」平均 (年增)495. 2.8 (年增)37.4 8.3 2.6
「九五」平均 (年增)631. 3.1 (年增)42.2 6.1 3.2
2001-2005平均 (年增)777. 3.3 (年增)36.4 5.3 3.6
註:1997年以前為實際數,見《中國統計年鑒1998》第127頁、第130頁。按照年鑒上所載,1995-1997年的城鎮登記失業人數依次為520、553、570 萬。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上的定義,城鎮登記失業率的計算公式為:
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城鎮從業人數+城鎮登記失業人數)]? 100%
若照此計算的話,這三年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就分別是:2.6%、2.7%、2.7%,這與年鑒上同一頁所載的數字2.9%、3.0%、3.1%不符。為使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和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一致,這里的城鎮登記失業人數是根據計算公式由城鎮登記失業率反推出來的。反推的公式是:
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城鎮從業人數? 城鎮登記失業率)/(1-城鎮登記失業率)
七、進出口分析:
我國進出口總額從1992年到1997年間平均增長率達14.4%,其中出口增長率16.5%,進口增長率低於出口增長率為12%。進出口增長高於GDP增長原因是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額的超高速增長,1992年到1997年年均增長率高達28.4%,其中出口增長率34%,進口增長率24.1%,增長速度是全國速度的2倍。1997年比1992年全國總進出口額增加的1595.9億美元中,其中出口977.5億美元,進口617.8億美元。而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額增加1088.9億美元,佔68.2%,出口額增加575.4億美元佔58.8%,進口額增加513.5億美元佔83.1%。一個鮮明的對比是非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額在此期間年均增長7.2%,其中出口9.8%,進口3.6%。在1997年比1992年進出口增加的金額中,非外商投資企業佔31.8%,增加的出口額中佔41.2%,進口額中只佔16.9%。
由於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增長率高於非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增長率,因此在1992年和1997年的進出口總額中,外商投資企業占的份額從26.%升至46.9%,出口額中,外商投資企業占的份額從30.7%,升至54.4%。導致這樣的結果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1979-1991年的13年中外商投資268.8億美元,而92-97年的6年中,外商直接投資2053.3億美元,增加了6.64倍,投資年均增長率高達35.9%。
從以上數量分析,不難看出,我國進出口變化與外商投資企業和投資數量的增加,有著顯著的關系。
外商直接投資,主要來源於亞洲和香港(1997年7月以後,成為中國特別行政區)、日本、台灣,澳門、新加坡和韓國的比重也逐漸在增加。表1 列出了92-97年排名16個國家或地區外商直接投資的份額。從表1第2行見到亞洲合計投資份額從1992年的89.7%下降到1997年的67.58%。香港投資份額從1992年的68.2%下降到41.1%,日本從6.60%上升到8.4%,台灣從9.3%上升到11.3%,然後下降到6.4%.,同時新加坡從1.1%上升到4.9%,韓國從1.0%升到4.2%。歐洲合計(表7的第9行)占的份額從2.8%升到8.7%,主要是英國、德國和法國的投資。拉丁美洲的維爾京群島(表7的第18行)從無到有,1997年占的份額3.3%。美國(表7 的第21行)在這個期間的投資呈拋物線,從4.60%上升到8.2%,後又開始下降到97年的6.40%。其他的投資,1992-1996年從1.7%微增到2.1%,1997年急增到11.10%。從以上數量來看,1992-1996年,外商投資80%以上來自亞洲地區,歐洲和北美洲合計佔17-18%。而1997年,亞洲下降12個百分點,其中:香港下降了8.4個百分點,台灣下降了1.8個百分點,北美也下降2個百分點,其他上升了9個百分點。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消亡,與我國進出口貿易有密切的關系的香港、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經濟的恢復,直接投資將保持穩定增長,並影響這些國家和地區與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穩定增長。
我國的出口額(按海關統計)1992-1997年間,60%是對亞洲各國及地區(見表8第1行),歐洲各國佔15-16%,北美佔18-19%。亞洲的香港、日本、韓國、新加坡和台灣合計歷年依次佔63.8、48.3、52、57.9、51.4和50.4個百分點。北美洲的美國(表8 第19行)所佔份額1992-1996年間低於亞洲的香港和日本,居第3位,1997年超過日本,居第2位。我國的進口額(按海關統計)1992-1997年間也是60%左右來自亞洲各國及地區(見表3第1行),歐洲各國佔18-21%,北美洲佔12-14%。亞洲的香港、日本、韓國、新加坡和台灣合計歷年依次佔54.5、52.4、51.4、49.9、49.8、50.3個百分點。香港進口的份額,從1992年的25.5個百分點,逐年下降到1997年的4.9個百分點,1993年以後,日本佔20-22個百分點居首位,台灣佔11-12個百分點,幾乎與美國相同,並列第2 位,韓國逐年上升,1997年佔10.5個百分點居第3位。
在1992-1997年間,我國進出口總額,除了93年入超122億美元外,其餘5年都是出超,1997年出超額高達403億美元,是當年進出口總額的12.40%。按每天進出口商品分類,在這期間,我國出超商品集中於動植物產品、紡織原料及製品、鞋帽傘和其它產品,入超產品集中在化工產品及塑料橡膠製品、機器及電氣設備零件,92-94年中還包括冶金(鋼材及有色金屬)和交通運輸設備。出超產品中,紡織原料及製品以鞋帽等出超從1992年的195億美元逐年上升到1997年的357億美元,是我國出超的主力軍,其他產品出超從1992年的48億美元上升至122億美元,動植物品出超在36億美元到66億美元之間波動。入超產品主要是機器、電氣設備及零件,但1993年開始從入超220億美元逐年下降到1997年的88億美元,化工產品和塑料橡膠製品的入超基本在50億美元到80億美元中波動。
從我國進出口的地域和商品,不難看出我國的進出口貿易還有潛力,但也要看到出超產品大多是消耗品和食品,發展的制約因素較多。
1999年至2005年,中國進出口總量及其增長速度的預測如表7所示。1999年和2000年,我國進出口的增長速度處於緩慢的增長之中,2001-2005年增長速度有所加快,但是,我們預計,出口的增長速度將慢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無論是外貿依存度還是出口依存度都有所降低,說明,下世紀頭五年我國的經濟增長將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賴於內需的增長。從貿易平衡上來看,我國仍將保持順差,但順差將逐年有所減少。
表7 我國進出口總量和增長速度預測
年份 進口總量(億美元) 進口增長率(%) 出口總量(億美元) 出口增長率(%) 外貿順差(億美元)
1995 1321. 14.2 1488 22.9 167.
1996 1388. 5.1 1511 1.5 122.
1997 1424. 2.5 1827 21.0 403.
1998 1402. -1.5 1837 0.6 435.
1999 1464. 4.4 1896 3.2 432.
2000 1570. 7.2 1989 4.9 419.
2001 1703. 8.5 2104 5.8 401.
2002 1850. 8.6 2236 6.3 386.
2003 2011. 8.7 2381 6.5 370.
2004 2189. 8.9 2539 6.6 350.
2005 2384. 8.9 2710 6.7 326.
表8 92-97年列名16個國家或地區外商直接投資的份額%
obs y92 y93 y94 y95 y96 y97
1.總計(億美元)
2.亞洲合計(%)
3.香港
4.日本
5.澳門
6.新加坡
7.韓國
8.台灣
9.歐洲合計(%)
10.比利時
11.英國
12.德國
13.法國
14.義大利
15.西班牙
16.瑞典
17.拉美合計(%)
18.維爾京群島
19.北美合計(%)
20.加拿大
21.美國
22.國際組織
23.世界銀行
24.其它
112.91
89.70
68.20
6.60
1.80
1.10
1.00
9.30
2.80
0.00
0.30
0.80
0.40
0.20
0.00
0.00
0.00
0.00
5.10
0.50
4.60
0.00
0.00
1.70
277.71
86.10
62.80
4.90
2.10
1.90
1.40
11.30
2.80
0.00
0.80
0.20
0.50
0.30
0.00
0.00
0.00
0.00
8.00
0.50
7.40
0.00
0.00
1.70
339.46
84.02
58.40
6.10
1.50
3.50
2.10
10.00
4.90
0.00
2.00
0.80
0.60
0.60
0.00
0.00
0.40
0.30
8.12
0.60
7.30
0.00
0.00
1.80
378.05
81.30
53.40
8.50
1.10
4.90
2.80
8.40
6.00
0.00
2.40
1.00
0.70
0.70
0.00
0.00
0.90
0.80
9.10
0.70
8.10
0.00
0.00
1.90
421.35
79.20
49.50
8.70
1.40
5.30
3.00
8.20
7.20
0.00
3.10
1.20
1.00
0.40
0.00
0.00
1.50
1.30
9.20
0.80
8.20
0.00
0.00
2.12
523.87
67.58
41.10
8.40
0.80
4.90
4.20
6.40
8.70
0.00
3.50
2.00
0.90
0.40
0.00
0.00
3.80
3.30
7.40
0.60
6.60
0.00
0.00
11.10
註:92-97年列名16個國家或地區直接投資份額,依
4. 世界人均GDP和人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歷年排名和具體數據
理解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可以理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了
人均可支配收入:指調回查戶答可用於最終消費支出和其他非義務性支出以及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來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總收入扣除交納的所得稅、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費以及調查戶的記帳補貼後的收入。
5. 醫保個人賬戶里的錢是怎麼計算的
每個地區抄醫療保險襲繳納的比例都不同,但是個人繳納的比例基本上都是2%;單位繳納的比例差異大一些,北京、廣州、深圳等地單位繳納8%,上海地區單位繳納9.5%,天津、南京地區單位繳納9%,杭州地區單位繳納11.5%,這個對大家來說並不是很重要,因為這裡面大部分都要納入統籌賬戶。大家要記住的一點就是,單位繳納的醫療保險劃入個人賬戶的比例,這個要根據參保人工作狀態和年齡來確定,具體如下:
不滿35周歲0.8%,35周歲以上不滿45周歲1%,45周歲以上2%。此外,不滿70周歲的退休人員按上一年本市職工平均工資的4.3%劃入個人賬戶,70周歲以上的退休人員按上一年本市職工平均工資的4.8%劃入個人賬戶。
如果你的工資(社保繳費基數)是8000元,今年28歲,那麼每個月你的個人賬戶中有8000×(2%+0.8%)=224元。
6. 2005年中國城鎮居民收入統計和歷年人口總數
1949-2003年中國大陸歷年人口數據
(1949年以來)
年份 年末總人口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 總和生育率
(萬人) (‰) (‰) (‰) (個)
1949 54167 36.00 20.00 16.00 6.14
1950 55196 37.00 18.00 19.00 5.81
1951 56300 37.80 17.80 20.00 5.70
1952 57482 37.99 17.00 20.99 6.47
1953 58796 37.00 14.00 23.00 6.05
1954 60266 38.19 13.18 25.00 6.28
1955 61465 32.18 12.28 19.90 6.26
1956 62780 33.67 11.40 21.39 5.85
1957 64238 34.03 10.80 23.23 6.41
1958 65346 29.22 11.98 17.24 5.68
1959 66012 24.78 14.59 10.19 4.30
1960 66207 20.86 17.91 2.95 4.02
1961 66457 18.02 14.24 3.78 3.29
1962 67295 22.63 10.02 12.61 6.02
1963 69172 40.00 12.11 27.89 7.50
1964 70499 30.68 11.50 19.18 6.18
1965 72538 38.42 9.50 28.92 6.08
1966 74206 31.82 8.83 22.99 6.26
1967 76032 33.04 8.43 24.61 5.31
1968 78198 36.70 8.21 28.49 6.45
1969 80335 35.35 8.03 27.32 5.72
1970 82542 35.07 7.60 27.47 5.81
1971 84779 34.42 7.32 27.10 5.44
1972 86727 30.59 7.61 22.98 4.98
1973 88761 30.49 7.04 23.45 4.54
1974 90409 25.91 7.34 18.57 4.17
1975 91970 24.59 7.32 17.27 3.57
1976 93267 21.35. 7.25 14.10 3.24
1977 94774 23.03 6.87 16.16 2.84
1978 96159 20.86 6.25 14.61 2.72
1979 97542 20.59 6.21 14.38 2.75
1980 98705 18.26 6.34 11.92 2.24
1981 100072 20.21 6.36 13.85 2.63
1982 101654 22.28 6.60 15.68 2.87
1983 103008 20.19 6.90 13.29 2.42
1984 104357 19.90 6.82 13.08 2.35
1985 105851 21.04 6.78 14.26 2.20
1986 107507 22.43 6.86 15.57 2.42
1987 109300 23.33 6.72 16.61 2.59
1988 111026 22.37 6.64 15.73 2.31
1989 112704 21.58 6.54 15.04 2.25
1990 114333 21.06 6.67 14.39 2.17
1991 115823 19.68 6.70 12.98 2.01
1992 117171 18.24 6.64 11.60
1993 118517 18.09 6.64 11.45
1994 119850 17.70 6.49 11.21
1995 121121 17.12 6.57 10.55
1996 122389 16.98 6.56 10.42
1997 123626 16.57 6.51 10.06
1998 124761 15.64 6.50 9.14
1999 125786 14.64 6.46 8.18
2000 126743 14.03 6.45 7.58 1.22*
2001 127627 13.38 6.43 6.95
2002 128453 12.86 6.41 6.45
2003 129227 12.41 6.40 6.01
2004 130000
2005 130756
2005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255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0493元.
7. 哪裡可以查到歷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值,不要區分城鎮和鄉村的
全國聯網的,肯定能查到的
8. 中國城鎮居民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費支出數據
樓主要求的數據來,有自些已經很難找了,只能去尋求國家統計局的幫助了。
以下是我找到的:人均工資數據,而且不全,僅供樓主參考:
1978年:615元;
1980念:762元;
1985年:1148元;
1986年:1329元;
1987年:1459元;
1988年;1747元;
1989年;1935元;
1990年;2140元;
1991年;2340元;
1992年;2711元;
1993年;3371元;
1994年;4538元;
1995年;5348元;
1996年;5980元;
1997年;6444元;
1998年;7446元;
1999年;8319元;
2000年;9333元;
2001年;10834元;
2002年;12373元;
2003年;13969元;
2004年;15920元;
2005年;18200元;
2006年;20856元;
2007年;2472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