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差别到底在哪
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差别:
1、由于两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而存在不同的地方。两国在战略定位上是不一样的,因为两国在制造业方面处于不同的阶段,而且基础也不一样。
2、两国在战略定位上是不一样的,在制造业方面处于不同的阶段,而且基础也不一样。德国的“工业4.0”提出实现智能化工厂和智能制造,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迈进,“中国制造2025”提出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发展战略。“德国要由制造强国向超级强国转变,中国则要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3、在定位上,德国的“工业4.0”提出实现智能化工厂和智能制造,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迈进,“中国制造2025”提出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发展战略。“德国要由制造强国向超级强国转变,中国则要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4、德国“工业4.0”是在“工业3.0”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中国还处于“工业2.0”的后期阶段。
(1)中国制造2025和建筑业扩展阅读: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工业4.0是由德国政府《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中所提出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该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
『贰』 中国制造2025和洋务运动是一个性质吗
你这个观点很来有意思,源我仔细想了一下,还真是。
这个制造业2025可以称为新洋务运动,都是在不动摇根本,不改变现有体制的情况下发动的改良运动。
我是制造业工程师,现在制造业转型迫不及待,没有这方面的变革和政策,制造业之死,指日可待了
『叁』 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有什么区别
1、首次提出时间不同
德国工业4.0:在德国2013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
中国制造2025:2014年12月,“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
2、目标不同
德国工业4.0:通过工业4.0战略的实施,将使德国成为新一代工业生产技术的供应国和主导市场,会使德国在继续保持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前提下再次提升它的全球竞争力。
在社会根本上,德国完善的民主法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是保障德国制造业健康发展的坚实后盾,更是降低社会生产成本、提升效率的真正利器。
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
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到2045年将中国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3、主要内容不同
德国工业4.0:
1、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
2、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3、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中国制造2025:
1、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
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
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2智能制造工程
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支持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依托优势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
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
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3、工业强基工程
开展示范应用,建立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组织重点突破,针对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急需。
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强化平台支撑,布局和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创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缓解,航天装备、通信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家用电器等产业急需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先进制造工艺得到推广应用。
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4、绿色制造工程
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
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专项。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
到2020年,建成千家绿色示范工厂和百家绿色示范园区,部分重化工行业能源资源消耗出现拐点,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
5、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
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
到2020年,上述领域实现自主研制及应用。到2025年,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肆』 如何实现中国创造2025,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
1. 发展对策
中国制造2025要实现四大转变: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三是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四是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同时,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统筹利用各方面优良资源,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为发展方针,提出战略对策并配套一系列行动计划,具体可分为八项战略对策:
一是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并分两个阶段推进:2020年前,广泛推行数字化制造,在优势行业以重点企业为主体开展智能制造应用示范;2020年后,全面推广智能制造。高度重视发展数控系统、伺服电机、传感器、测量仪表等关键部件,以及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制造装备等关键装备;突破一批“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和智能制造装备;推进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企业的试点和应用。
二是提高产品设计能力。推广应用先进设计技术,开发设计工具软件,构建设计资源共享平台;由代加工向代设计、出口自创产品和品牌转变;制定激励创新设计的政策。
三是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四是强化制造基础。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及产业技术基础这“四基”的整体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质量的优劣,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应高度重视,需要以产业需求和技术变革为牵引、以专业化为方向、以标准化为基础强化工业基础。
五是提升产品质量。严格质量监管,建立质量诚信体系;提高重大装备质量一致性、稳定性;推进品牌创建。
六是推行绿色制造。促进流程制造业绿色发展,建立循环经济链;开发和推广节能、节材和环保的产品、装备、工艺;发展再制造工程。
七是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高端制造业比重。
八是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由大规模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转向定制化的规模生产,实现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业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变。
2. 重点领域
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中国制造2025”,对于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10大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3. 强化保障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移动宽带在制造业的应用,系统集成度越来越高、系统管控难度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强化质量保障。应结合应用要求开展全面专业的系统测试评估,结合国外先进的智能产品指标,开展国内外产品对标测评,以提升应用质量。例如,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已经开展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对比测评、工业智能电子系统的对比测评,对于保障系统质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伍』 “中国制造2025”是指什么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
《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内容:
1、就是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最终实现制造业强国的一个目标。
2、就是通过两化融合发展来实现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制造业所要占据的一个制高点。
3、就是要通过“三步走”的一个战略,大体上每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来实现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目标。
4、就是确定了四项原则。第一项原则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第二项原则是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第三项原则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第四项原则是自主发展和合作共赢。
5、就是有两个“五”。第一就是有五条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还有一个“五”就是实行五大工程,包括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工程、强化基础的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6、十个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个重点领域。
(5)中国制造2025和建筑业扩展阅读:
《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
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
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陆』 “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异同之处
为了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专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属建议和推动下,“工业4.0”项目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被正式推出。这一研究项目是2010年7月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 — 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工业4.0,被认为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技术基础为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简称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其两大主题为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
为改变我国制造业长期“大而不强”的局面,2015年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其中,智能制造被确定为主攻方向。
同:智能化
异:工业4.0偏硬件,中国制造2025强调中国工业发展
『柒』 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含义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
1、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
2、智能制造工程,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支持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
依托优势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
3、工业强基工程,开展示范应用,建立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组织重点突破,针对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急需。
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强化平台支撑,布局和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创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4、绿色制造工程,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
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专项。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
5、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
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
『捌』 中国制造2025的五大工程
1.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 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2.智能制造工程 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支持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依托优势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3.工业强基工程 开展示范应用,建立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组织重点突破,针对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急需,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强化平台支撑,布局和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创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缓解,航天装备、通信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家用电器等产业急需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先进制造工艺得到推广应用。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4.绿色制造工程 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专项。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到2020年,建成千家绿色示范工厂和百家绿色示范园区,部分重化工行业能源资源消耗出现拐点,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5.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到2020年,上述领域实现自主研制及应用。到2025年,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玖』 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有哪些
宁波、泉州、沈阳、长春、武汉、吴忠、青岛、成都、赣州、广州、合肥、湖州等12个城市和苏南五市、珠江西岸六市一区、长株潭衡、郑洛新等4个城市群。
一、广州
广州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未来3年,广州将积极引进全球战略投资者和500个优质项目,着力建设以10个以上世界级价值创新园区为龙头、以30个以上专业化骨干园区为支撑、以一批特色发展中小型卫星园区为基础的产业载体新体系,重构全市产业发展空间 。
二、宁波
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宁波。试点示范城市作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举措之一,原则上不设具体数量,除宁波外全国目前已有30个城市提出创建试点示范城市申请。
三、苏南城市群
经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同意,批准苏南5市(镇江、南京、常州、无锡和苏州)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
四、珠江西岸城市群
珠江西岸的六市一区已获国家工信部批复开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作为广东近年来的一大经济发展战略,珠江西岸的六市一区具体包括:佛山(顺德)、中山、珠海、江门、阳江、肇庆。这是广东省内先进制造业的集中地,也是其经济腹地。
五、成都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同意《成都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成都由此成为继宁波市、苏南城市群和珠江西岸城市群之后,全国第三批、西部第一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六、长株潭衡城市群
今天从省经信委获悉,国家工信部于2016年11月30日正式批复同意长株潭开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创建,加快实现湖南省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作出新贡献。 2017年4月17日,湖南省衡阳市纳入长株潭“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获工信部正式批复。
七、武汉
武汉成为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工信部在批复中表示,将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工作机制下,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和支持武汉示范城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相关政策资源、重大工程和试点示范项目,也将优先在武汉布局。
八、泉州
复泉州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批复要求,将泉州打造为全国协同创新的标杆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智能制造的先行区、特色发展的引领区,探索中国先进制造的泉州新模式,并为《中国制造2025》在全国范围内加快落实提供典型经验和示范引领。
九、长春
2016年,由工信部牵头启动“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申报工作。2016年11月30日,在制造业领域具有典型区域经济特征和发展优势的长春,正式获批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深入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长春市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长春实施纲要》,明确了2015年至2025年长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等。
十、沈阳
从沈阳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上获悉,沈阳市已经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将通过扎实推进试点示范工作,积极促进工业转型,建设国家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先行试验区。
十一、青岛
青岛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将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工作机制下,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和支持青岛市城市试点示范建设,“中国制造2025”相关政策资源、重大工程和试点示范项目优先在青岛市布局;将加强对试点示范城市的高端咨询服务和跟踪宣传报道,并将相关试点成功经验及时向全国推广。
十二、湖州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正式批复同意《湖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湖州由此正式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近年来,湖州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战略,不断探索和实践把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入经济建设,初步走出了一条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发展路子。
十三、郑洛新
2017年5月24日,从省工信委获悉,工信部正式批复同意郑洛新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郑州、洛阳、新乡三市将通过先行先试、重点突破、示范引领,打造全国制造业区域增长典范和转型升级新样板。
根据批复意见,河南省将建立完善郑州、洛阳、新乡三市互动合作机制,形成协同错位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同时,为更好支持三市试点示范工作,将整合现有资金渠道,设立“中国制造2025”产业基金,加快构建制造业新体系。
十四、合肥
2017年6月13日,记者从合肥市发改委与科技局获悉,国家工信部最近批复合肥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标志着该市跻身制造业“国家队”。
近年来,合肥市坚持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和质量兴市战略,推动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集聚、
十五、赣州
工信部批复同意赣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这是工信部2017年首批批复同意创建的城市,也是江西省第一个通过批复的城市。
『拾』 为什么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
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而现在这个阶段则是由低端制版造转向高端制造的阶段权
制造业在社会经济及国家实力的重要性非常大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以及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干预作用,所以政府有责任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政策上的保障
中国作为一个960万平方公里人口十几亿的大国,必须健全工业体系,而中国制造2025则是现在所欠缺的
中国制造2025是在2015年发布的,作为一个长期大战略,所以定为自发布时起到2025年一个十年期的长期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