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建筑材料计算施工方配合比(求过程)
已知试验室配合比抄为1:2.34:4.52:0.54
水泥用量:300kg
用水量:300*0.54=162kg
水胶比:0.54
砂:300*2.34=702kg
石:300*4.52=1356kg
实际砂用量:(1+3%)*702=723kg
实际石用量:(1+1%)*1356=1370kg
砂含水:702*3%=21kg
石含水:1356*1%=14kg
实际用水量为:162-(21+14)=127kg
施工配合比如下:
C 300 + S 702 + G 1356 + W 162 =2520kg
表观密度:2520kg 实际设计值2400kg左右/m³就好 石子有些偏多 胶材用量较少 不适合直接于生产
呵呵
追问:
那为什么算砂的时候用的还是1%而不是3%?因为下面的答错了呗
㈡ 施工方未按图纸材料施工
施工单位违约,但如建筑材料质量没问题并符合设计技术要求,工程还是可以合格验收的。如果该材料还能满足设计和使用的基本要求,可由建设、设计单位追认,如不能满足,只能更换返修,否则验收时由于不符合图纸要求而不能验收,还是要返工。
建筑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及释义
第七十四条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中偷工减料的,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或者有其他不按照工程设计图纸或者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的行为的,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建筑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标准的,负责返工、修理,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释义:本条是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中偷工减料的,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或者有其他不按照工程设计图纸或者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的行为的法律责任的规定。
一、本法第五十二条、第五十八条和第五十九条规定,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建筑工程安全标准的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必须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得偷工减料;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按照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的约定对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进行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对施工企业违反法律上述规定的行为,依照本条的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依照本条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中偷工减料的,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或者有其他不按照工程设计图纸或者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的行为的,应承担以下法律责任:
(1)责令改正。即由有关行政执法机关责令建筑施工企业改正偷工减料、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或者其他不按照工程设计图纸或者施工技术标准进行施工的违法行为。
(2)处以罚款。
(3)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这里讲的“情节严重”,包括在建筑工程的主体或承重结构等关键部位进行偷工减料、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或者有其他不按设计图纸及施工技术标准进行施工,给工程留下严重质量隐患,甚至因此造成严重质量事故的;偷工减料或者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数额较大的;以及多次发生偷工减料、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违法行为的等等。
(4)因建筑施工企业有本条所列违法行为,造成建筑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标准的,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承担负责返工、修理,并承担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的民事责任。
(5)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本条规定所涉及的犯罪主要是《刑法》第一百三十七条所规定的建筑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
㈢ 工地建筑材料一般在哪买由开发商买还是施工方买
工地建筑材料很多好不,一般都是甲方监督,施工方购买。甲方可以推荐厂家或厂商,购买权在施工方。有部分施工材料时承包给施工班组或劳务公司自行购买的
㈣ 建筑工程合同签订后过了5个月才进行开工,而后材料价格对比投标时大幅度上涨,风险谁承担
主要看是签订的哪种类型的合同。
如果合同已经约定由承包方包工包料,那么原材料价格上涨原则上应由承包方来承担风险.因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肯定情势变更制度,因此如要据此变更合同似乎没有法律上的依据。但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五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民法通则第四条也规定, 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因此,如果该承包合同按原来的约定履行下去影响到承包方签订合同的目的(亏损而不是盈利),因此本案应当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否则将有违公平原则。
所谓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合同依法成立后,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发生不可预见的情势变更,致使合同的基础丧失或动摇,若继续维护合同原有效力则显失公平,允许变更或解除合同的原则。我国司法实践中也有适用情势变更的案例,在司法实践中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的条件包括以下四方面的的内容:(1)订立合同时所依赖的客观情势发生异常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使合同的履行没有意义或者继续履行已不符合合同的目的。(2)这种变化为当事人所不能预见并且不能克服。(3)当事人对这种情况的变化在主观上没有过错,即这种变化不是因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引起。(4)在情况发生变化后,如果仍然按照原合同履行,对债务人明显不利,比如会造成重大损失等。
合同首先是订立的基础发生了显著变化,即原材料的大幅度上涨;其次,该种变化发生在合同订立后,履行完毕前的这段时间内;再次,该种变化是合同双方当事人无法预见的,并且不可归责于当事人。最后,如要求承包方按原合同继续履行,会根本破坏当事人间的利益均衡基础,产生违背社会正义观念的显失公平的结果。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由双方共同来承担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的风险。
㈤ 建筑施工材料管理是包括哪些呢
建筑材料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筑材料的采购管理、质量控制、环保节能、现场管理、成本控制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环节。
搞好材料管理对于加快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筑材料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部分:
一、建筑材料的采购管理
1.确定采购计划
项目部依据项目合同、设计文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和有关采购管理制度编制采购计划。采购计划包括采购工作范围、内容及管理要求;采购信息,包括产品或服务的数量、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检验方式和标准;供应方资质审查要求;采购控制目标及措施。
2.市场调研、合理选择
一是审核查验材料生产经营单位的各类生产经营手续是否完备齐全;二是实地考察企业的生产规模、诚信观念、销售业绩、售后服务等情况;三是重点考察企业的质量控制体系是否具有国家及行业的产品质量认证,以及材料质量在同类产品中的地位;四是从建筑业界同行中了解,获得更准确、更细致、更全面的信息;五是组织对采购报价进行有关技术和商务的综合评审,并制定选择、评审和重新评审的准则。
3.材料价格的控制
对材料的采购价格进行控制。企业应通过市场调研或者通过咨询机构,了解材料的市场价格,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选择较低的材料采购价格。对材料采购时的运费进行控制。要合理地组织运输,材料采购进行价格比较时要把运输费用考虑在内。在材料价格相同时,就近购料,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法,以降低运输成本。要合理地确定进货的批次和批量,还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确定经济批量。
4.材料的进场检验
建筑材料验收入库时必须向供应商索要国家规定的有关质量合格及生产许可证明。项目采用的设备、材料应经检验合格,并符合设计及相应现行标准要求。材料检验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经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检验工作。采购产品在检验、运输、移交和保管等过程中,应按照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要求,避免对职业健康安全、环境造成影响。
二、建筑材料的现场管理
1.材料存放管理
建筑材料应根据材料的不同性质存放于符合要求的专门材料库房,应避免潮湿、雨淋,防爆、防腐蚀;一个建筑工地所用材料较多,同一种材料有诸多规格,比如钢材从直径几毫米到几十毫米有几十个品种;水泥有标号高低之分,品种不一,各种水电配件品种繁多,所以各种材料应标识清楚,分类存放。
2.材料发放管理
建立限额领料制度,对于材料的发放,不论是项经部、分公司还是项目部仓库物资的发放,都要实行“先进先出,推陈储新”的原则,项目部的物资耗用应结合分部、分项工程的核算,严格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在施工前必须由项目施工人员开签限额领料单,限额领料单必须按栏目要求填写,不可缺项。对贵重和用量较大的物品,可以根据使用情况,凭领料小票分多次发放。对易破损的物品,材料员在发放时需作较详细的验交,并由领用双方在凭证上签字认可。
3.施工中的组织管理
这是现场材料管理和管理目标的实施阶段,其主要内容如下:(1)现场材料平面布置规划,做好场地、仓库、道路等设施的准备。(2)履行供应合同,保证施工需要,合理安排材料进场,对现场材料进行验收。(3)掌握施工进度变化,及时调整材料配套供应计划。(4)加强现场物资保管,减少损失和浪费,防止物资丢失。(5)施工收尾阶段,组织多余料具退库,做好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利用。
三、建筑材料的成本管理
明确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控制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在工程项目中,成本控制的内容一般包括制度控制、限量控制、主材控制、材料索赔控制。
1.制度控制
树立“先算后用,节约有奖,浪费扣罚”的风尚,建立限额领料制度、余料回收奖励制度,包括“金点子”和合理化建设节约提成的激励制度;强化现场工程材料预算、计划和进场验收制度,对商品砼、钢材、水泥、砂石料、干粉砂浆和砼砌块等大宗材料应有专门采购收料制度,确保质量合格和数量准确;建立常用小器具和废旧料管理制度,扶梯、栏杆、灯架、配电箱等各种常用材料应设专人保管,废钢材、废电线等可回收材料应建立收集和处理制度。
2.材料限量控制
施工项目的工程材料费一般要占工程总成本的60%左右,显然材料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重头戏。材料控制主要靠改进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节约采购费用;采用精益的管理原则,合理堆放现场材料,减少二次搬运;对材料的领取做好管理工作,杜绝材料的浪费。坚持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费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施工人员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如超出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材料用量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堆放、仓储损耗。
3.主材控制
1)加强商品砼的数量控制。目前商品砼的数量不足有两种情况:一是商品砼厂家提供数量不足;二是由于施工班组楼板厚度控制不好造成浪费。针对第一种情况,建议商品砼合同签订时结算数量按图纸结算,避免数量失控;针对第二种情况,建议楼板混凝土厚度控制标高在施工前降低5~10毫米,因为楼板的正常沉降在5~10毫米左右。
2)加强钢材用量的控制。目前钢筋存在超量问题,为了应付验收钢筋,钢筋工不懂规范只知道多放钢筋,造成超规范放置,这是因为班组结算时按吨位结算,多放钢筋对班组有利。针对钢筋用量严重超标现象,项目部应加强管理,要求钢筋工严格按照规范施工,按规范及图纸进行检查,多放要罚,同时合理利用钢筋的各类技术性能。如线材可进行工厂冷拔加工,增加长度、强度,现浇板采用冷轧扭钢筋,加强加工管理,合理配料。进料的长度,可根据配料单确定,减少钢筋损耗。施工员审核翻样单或施工员翻样,严格按翻样单制作钢筋。钢筋接头Φ14以上钢筋均采用焊接接头,杜绝冷接接头。
3)模板的控制。现场要加强模板的进货数量、规格尺寸控制,不能依靠班组,班组要多少就进多少。应根据进度安排、房屋类型来配置模板,模板规格根据结构模数定,要进行模板翻样的审核工作。考虑周转利用,旧模板可以制作成定型模板,进行重复利用。拆模后的模板及时清理并深脱模油,处理好模板安装与拆模的技巧,控制模板拆模的损耗。小而结构复杂的模板难拆处,尽可能用旧模板替代。
4.索赔控制
施工索赔是由于业主或其它方面的原因,致使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付出了额外的费用或造成损失,施工单位通过合法途径和程序,要求业主偿还其施工中的费用损失。
关于材料常见的索赔内容有:由于业主和工程师方面的原因,引起施工临时中断和工效降低导致人工费、材料费、设备费增加而提出的索赔;业主和工程师发布加速指令,要求承包商投入更多资源,加班赶工来完成施工项目,导致工程成本的增加;业主材料质量问题或材料供应不及时引起的索赔。施工企业一定要增强索赔意识,加强索赔管理,做好索赔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保存工作。
㈥ 建设单位能指定施工单位采用什么品牌的材料吗
建设单位不能指定施工单位采用的材料品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二十五条按照合同约定,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由工程承包单位采购的,发包单位不得指定承包单位购入用于工程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或者指定生产厂、供应商。
但是建设单位在招标中可以约定几个品牌供投标单位选择。
(6)施工方改变建筑材料扩展阅读:
建筑材料的作用和要求:
1、粗骨料:粗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粒形良好、质地均匀坚固、线胀系数小的洁净碎石,也可采用碎卵石或卵石,不宜采用砂岩碎石。
2、细骨料:细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质地均匀坚固、吸水率低、空隙率小的洁净天然中粗河砂,也可选用专门机组生产的人工砂,不宜使用山砂,不得使用海砂。
3、水泥:水泥是粉状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加水搅拌后在空气中或在水中硬化,并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胶结在一起。用它胶结碎石制成的混凝土,硬化后不但强度较高,而且还能抵抗淡水或含盐水的侵蚀。
4、粉煤灰是从煤燃烧后的烟气中收捕下来的细灰,粉煤灰是燃煤电厂排出的主要固体废物。利用粉煤灰的胶凝作用部分代替水泥在建筑工程中大量使用,能减少环境污染,废物利用。
5、外加剂:主要是高效碱水剂,用来改善混凝土性能。
6、矿粉:将矿石粉碎加工后的产物,用来改善混凝土性能。
㈦ 工程施工中建设单位向承包单位借建筑材料,这协议书如何写
施工方报一个有关在施工合同外,建设方借用施工方建筑材料的工程签证:签版证内容如下
1、借用(购权买)材料方:
2、供应材料方:
3、材料用途:
4、材料规格、数量、单价及总价
5、供货方式、供货地点、运费和装卸费承担方式、验收方式:
6、结算方式:
7、违约责任:
㈧ 有什么措施方法控制建筑施工中的浪费问题
摘要:在建筑过程,都会有材料浪费或者没有被合理利用的情况,这样的情况最建筑过程所造成的损失还是比较大的,平时操作中各个步骤的浪费,对于工程整体而言就被累计成较为庞大的数字。科学合理的利用材料是节约资源的要求,掌握材料的科学利用方法,了解材料的价格组成及其与成本的制约关系,对施工材料的节约而言将会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字:建筑施工 材料浪费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2-484-01
材料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必备内容,也是基础性内容,它为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没有原料就无法进行工程的建设。材料对于建筑而言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建筑主体的组成部分,在建筑工程实施的全过程都需要用到建筑材料。材料的选择会影响到工程的造价,对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能够让建筑工程减少资金的浪费;选择最合适的材料,也能够保证建筑的质量和施工的顺利。
一、加强材料的核算和管理
材料对于生产经营都有重要的意义,它包含很多部分: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修理备用件、包装材料、燃料等。按照流动性进行排序,材料排在资产的前面,从这点足以看出材料的重要性。材料属于流动资产,也是存货的一种,它兼具经济价值和可计量的特性。材料可以随着生产经营的变动而变动,并且带来金钱的收益;材料还可以被计量,在工程实施之前可以对材料进行预算估计,将材料进行最合理的计量,将数据做到尽可能精准。
在预算过程中,如果不能准确的核算和管理,就会造成资金的运用效率大大降低,还会加大财管部门的工作量,使得记录出现偏差,导致财管信息错误和失真。材料的预算过多会导致材料的积压,这样不仅会占用大量的资金,还会导致材料的损失或者损耗,影响材料的再次使用。因此要想控制建筑材料的浪费,就需要加强材料的核算和管理,在工程开始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样对于建筑施工或者建设单位而言都大有裨益,具有经济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二、加强采购品种的区分和管理
材料的浪费除了表现在施工过程中,还会出现在采购以及管理过程中。建筑材料品种多样,并且产地也会不同,在采购之前,不同的部门做出的核算也会有差异。针对这些问题,就需要在采购中能够进行灵活的变通,材料成本按照实际采购价格进行记录,历年的成本只做参考。对于建筑行业而言,建筑材料的价格一般都会在建设管理部门进行公布,因此,在相关人员进行采购之前可以根据“购物材料信息价”的指导进行采购,从控制成本开始减少材料的浪费。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材料也在不断的更新,新材料的出现会使得旧材料不再具有用武之地。因此,在建筑材料的采购中需要进行准确的核算,购买合适数量的材料,防止因材料的剩余而造成的损失。建筑施工的方法不断地机械化、工业化,这样的变化使得过去采购原材料变为如今采购半成品,这样的改变对采购而言是一种新的挑战,因此在采购中,需要制定多种备用方案,将材料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佳采购方案。
三、经济批量选择与管理
建筑工程的建设耗资巨大,历时漫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随时采购所需的材料,就不需要进行材料的存储,这样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材料的损耗,减少浪费。随时的购入材料可以保证资金的流通,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这一点,材料购入以后需要通过有关部门进行质检,质检合格以后才能投入使用。除此之外,即时进行购买可能会出现供货不足的情况,就算供货充足,也可能因为交通运输不便利而影响工程的建设,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损耗,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材料的采购所占用的资金数额较大,材料积压也是对资金的占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能合理控制材料的采购量,就会使建筑工程的实施产生不必要的资金损耗。因此材料的采购与管理需要处理好采购量与实际需要的关系,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可以分批次进行提前采购,这样既能够减少材料的损耗,就能避免供货不足的情况。
四、工程建设中减少浪费的操作方法
制定和测算定额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和测算定额,对工程所需的材料进行准确的测算,针对测算的结果,相关部门提供相应数量的材料。在工程实施时,还可以实行指标性限额管理,对材料的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防止使用量的超标或者浪费。消耗定额的测算必须要客观公正,要有科学的依据,提供最真实的信息,不得虚报耗材需求量。消耗定额的制定需要具备严肃、权威的特点,让具有相关建筑经验的工作人员来进行材料用量的估测,通过认真的分析和仔细的测算得出最终的结果。经过严密计算的用量既能够满足工程的正常用量,又能够减少材料的浪费。
建筑材料在使用以后就会影响它的性能,因此,在使用之前就需要严格把关,不能等到工程开始以后再发现问题,此时的建材已无法拆除或者重新利用。在建筑材料的定额制定好以后,就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不能进行随意的更改。在实施过程中,如果遇到突发情况或者因产品结构改进等问题引起的定额改变时,需要对原先的定额进行修改,保持建筑材料能够确保先进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能因为定额制定好就坚守不变,完全不考虑其他意外因素,这样对于建筑的构建而言是不利的。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考察,观测施工过程中的材料使用情况,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和解决问题。
2.对材料进行分类管理
建筑材料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特性被分成几个类别,分别标记为A、B、C三类,A是需要重点管理的品种,B是进行一般控制的,C是灵活掌握、没有特定标准的。这样分类能够让建筑材料在使用时有相应的参照标准,分出重点和次要内容,还能够锻炼相关工作人员对不同材料的管理能力,可以在建筑过程中对材料的使用进行灵活的安排,做到准确高效,从而减少材料的浪费。A类材料大多是金额较大的材料,例如电梯、水泵等,这类材料的品种较少,但是单位价值较高,因此这类材料的使用是否得当对工程的经费使用有一定的影响。B类产品的价格适中,品种比较多并且数量较大,例如钢筋、水泥等材料,这些材料虽然单位价格不高,但是因为建筑中使用量相当大,因此总价的数额也是较为庞大的。C类材料的品种最多,例如铁钉、螺丝钉等,这类材料的使用量不多,单位价值也不高,因此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小。对于这些不同类别的材料,需要进行合理的分配,对于A类材料必须严格按照个数进行测算,B类材料需要对建筑的整体需要进行精确的估测,C类材料的使用就可以根据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需要进行安排。合理的安排建筑材料是减少建筑施工浪费最好的方法,没有多余的安排就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
总之,对于建筑工程的实施而言,如果没有精准的测算,就会导致施工过程中材料被滥用和误用,错误使用材料或者浪费对工程的经费而言是极大的损失。因此,建筑工程在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都需要制定严密的材料计划,在施工前进行资金预算与材料准备,合理控制每一部分的支出;在实施过程中将材料的使用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材料达到最高的利用率,将损耗降低到最小,保证工程的高质量完工。
㈨ 施工单位在建筑材料采购中的管理模式有哪些
施工单位在建筑材料采购中的管理模式主要有:
1、施工用主要材料由甲乙双方版共同采权购,其材料质量由甲乙双方共同控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材料施工方有权拒收、拒用。
2、材料的价格主要由业主方依据市场行情确定,承建方、监理单位可广泛参与。业主方主要以招标的方式确定材料价格,也可以直接走进市场,货比三家,选择质优价廉的材料。
3、工程结算时,材料价格以实购价(含运杂费)为基础,采取加权平均法的方式计算。少数由承建方自行采购的辅材则执行信息价。
这样做使供货、保管、使用一体化,减少甲乙双方的扯皮情况;业主方可以降低部分材料价格,降低工程造价;当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供应模式。
㈩ 施工单位把建筑材料报价给业主,业主应该怎么审批价格
你可以去建材五金市场,拿个笔记本,各种规格各种品牌都记一下,对方报价你就有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