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建筑产业现代化中的开发环节指的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进入了一个鼎盛发展时期,2013年完成总产值高达15.9万亿元,增加值在全国GDP总量中所占比例接近7%,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是,建筑业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面对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战略任务和挑战,建筑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确立什么样的目标?
建筑业要走绿色发展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绪文认为,“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提法非常好,具有深刻的内涵,有很深刻的意义。
卫德住工科技认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一是要把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现场装配化放在重要位置。二是要用建筑施工过程信息化来降低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三是要实现建造过程的绿色化,要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在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和建造方式上下功夫,广泛引入节能核心技术,坚持材料升级换代,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效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要通过深入开展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和绿色施工示范工程,促进建筑设计标准系列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建筑施工过程信息化。四是要实现资源配置的科学化。
在推进绿色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的积极性很高。目前,施工企业绿色施工理念已普遍建立,绿色施工在施工行业得到广泛认同。但在政策配套方面,指导绿色施工实施和评价绿色施工的标准编制工作相对滞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形成激励机制,完善标准体系,明确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标准、政策法规。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应该要形成良好的机制,需要整个社会沿着整个产业链,沿着建筑建造过程,明确各方主体的责任。要从顶层设计着手,形成一种完整的体系,使各方能够在其中有位置,充分发挥作用。
② 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现在的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 ,年龄稍大的建筑工人 而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 就需要我们去铺设 首先要求我们要敬业,有熟练的技术,肯吃苦,能坚持,国家在倡导工匠精神,如果每一个建筑业农民工,都有做匠人的意识,在建筑行业,精益求精,必定会成长为新时代倍受欢迎的建筑工人,我们 还是要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师傅带徒弟,经验丰富的老把式带刚刚涉足行业的年轻人,这样有利于迅速寻找挖掘人材,因材施教,迅速成就人才。这样我们的建筑行业才会蓬勃发展!
③ 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年增超3000个
我国自2006年形成绿色建筑认证体系——“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并从2008年正式开展标识评价。尽管初期发展较为缓慢,但近年来,随着各地绿色建筑标识评价陆续展开,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增长迅速。据住建部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累计有近14000个建筑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其中2018年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建筑项目3556个,占总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的比例达到25%左右。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④ 绿色建筑有哪些评价体系
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
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建立并推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专系》(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sign Building Rating System),国际上简称属LEEDTM,是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
英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BREE-AM)
《生态住宅环境评估》(2000年4月)——英国建筑研究中心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BRE)
日本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
“建筑物环境效率综合评价体系(casbee)”是由日本政府、企业、学者组成的联合科研团队经过3年多时间的辛勤工作所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
这是由建设部主编的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⑤ 建筑企业如何发展:绿色建筑设计五大新趋势
可持续建筑材料受重用: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如果我们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可降解、可回收,将会大大地减轻环境压力,节约大量的资源。
空气对流设计成为重点:在一些项目中,只要对建筑的设计方案稍作调整,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天然光,实现空气对流,节省能源,使居住者受益。对于菲律宾的城市及商业区的建筑和公寓来说,DMCI房屋的Lumiventt技术已经成为了绿色建筑一大走势。
零能耗技术运用更进一步:它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可以脱离电网实现独立运行,零能耗绿色建筑不仅节省能源,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零用水”与雨洪管理:所有建筑消耗的饮用水占全世界的13.6%,大概每年为150000亿加仑,绿色建筑希望利用水能效系统,将建筑用水量减少15%。无论是生长在容器里,还是长条形的地带里(主要指绿化带),或者是绿色的屋顶上的植物,都可以帮助吸收雨水并在流经植物或者土壤渗透的过程中得到净化。
新型材料将大量应用:绿色建筑使用的密封窗,通过在表面覆盖金属氧化物,在夏季阻挡太阳直射光线,在冬季保持室内温度,大大地降低了空调成本。
⑥ 如何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进入了一个鼎盛发展时期,2013年完成总产值高达15.9万亿元,增加值在全国GDP总量中所占比例接近7%,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是,建筑业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面对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战略任务和挑战,建筑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确立什么样的目标?
建筑业要走绿色发展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绪文认为,“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提法非常好,具有深刻的内涵,有很深刻的意义。
肖绪文说,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一是要把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现场装配化放在重要位置。二是要用建筑施工过程信息化来降低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三是要实现建造过程的绿色化,要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在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和建造方式上下功夫,广泛引入节能核心技术,坚持材料升级换代,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效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要通过深入开展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和绿色施工示范工程,促进建筑设计标准系列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建筑施工过程信息化。四是要实现资源配置的科学化。
肖绪文还认为,在推进绿色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的积极性很高。目前,施工企业绿色施工理念已普遍建立,绿色施工在施工行业得到广泛认同。但在政策配套方面,指导绿色施工实施和评价绿色施工的标准编制工作相对滞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形成激励机制,完善标准体系,明确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标准、政策法规。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应该要形成良好的机制,需要整个社会沿着整个产业链,沿着建筑建造过程,明确各方主体的责任。要从顶层设计着手,形成一种完整的体系,使各方能够在其中有位置,充分发挥作用。
创新融资模式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业内人士认为“建筑产业现代化”对建筑业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宏伟的发展目标,它涵盖整个产业的方方面面。在宏观层面上,要以体制机制、政策导向、建设模式、施工技术手段、科技创新等方面配套措施为支撑,在微观方面需要“政、企、融”三结合才能全面实施并有效推进。
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业已成为各行各业管理人士的广泛共识。但怎样“转变”,如何“升级”则需要我们认真的思量和深入探索。
政府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
政府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要从政府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出台配套政策。现阶段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业化生产是关键,管理现代化是基础,要通过实现设计标准化、产品生产工厂化、现场装配化的工业化大生产方式来改造建筑业这个传统产业。这需要政府强力推进和主导,在相关政策上进行支持。
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还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要实现由粗放型的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建筑行业门槛低,员工的素质比较低、管理比较粗放。二是要实现由传统行业向高科技和信息化转变。在现代化的施工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要勇于创新,勇于改革。要创新经营模式,运用现代化的施工手段。
建筑行业这几年从传统行业向高科技和信息化的转变过程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项目管理上,很多大的工程都能实现远程监控。在保障房产业化示范工程上,整个全方位地推进项目管理标准化,以成本管理为核心,以过程管理为主线,以建筑构件预制装配化施工为方式,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实现管理现代化与企业转型升级。
做好以上两个方面的转变,从企业内部来讲管理提升了,从政府层面来讲能够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从业主方面得到认知和认可,方方面面的工作做好之后,就能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早日实现。
⑦ 有谁能提供国外对绿色施工推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但面对世界范围内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漠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人类不得不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此,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并通过了《全球21世纪议程》,为全球范围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行动纲领。“可持续发展”作为21世纪的主旋律,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带来了人类社会各领域、各层次的深刻变革。“建筑”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绿色建筑”之路。绿色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 绿色建筑的概念
人类的建筑从最初的遮风避雨、抵御恶劣自然环境的掩蔽所到今天四季如春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营造“百年大计”,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与自然的隔离及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于是,学者们提出“绿色建筑”(或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的概念,归纳起来主要为:
(1)建筑物的自然环境:要有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不致受到不良自然环境的危害,也不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
(2)建筑物的资源利用:要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也就是说,要使能源和资源的利用达到最高程度、消耗降低至最低程度。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外墙、窗户、门与屋顶,应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构造;充分利用太阳能;良好的自然采光系统;气密性良好,又有良好的通风系统,特点是保证夏季有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
(3)建筑物的施工建设:在施工中应尽量减少噪音,注意粉尘的排放、运输的遗撒,建筑垃圾要合理处理等。
(4)建筑物的材料选择:尽可能选用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并积极利用工农业废弃物料;室内装修,应选择无环境污染的油漆、地毯、胶合板、涂料及胶粘剂等。
(5)建筑物的废物排放:减少建筑物的污染排放;生活用水可实行分类多次重复使用;粪便可实行脱水灭菌处理,生产农家肥料,或发酵综合利用。
(6)建筑物的周边环境: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以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并取得防风、遮阳等效果。
(7)建筑物的人文景观:积极保护建筑物附近有价值的古代文化或建筑遗址。
(8)建筑物的费用选择:建筑造价与运行管理费用经济合理。使用合适的先进技术,使建筑运行费用较低,使建筑造价得到节约。
(9)建筑物的拆除回收:回收并重复使用资源,从旧有建筑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砖石、钢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尽可能保护好,根据不同情况,力求回收利用。总之,“绿色建筑”归纳起来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ResourceEfficientBuildings)”。有人把它归纳为具备4“R”的建筑,即“Rece”,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Recycle”,利用回收材料,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Reuse”,在结构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因此绿色建筑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
2 绿色建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21世纪是人类由“黑色文明”过渡到“绿色文明”的新时期,在尊重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提倡与自然共生的绿色建筑将成为21世纪建筑的主题。大家围绕这一主题,积极探索,在某些地区及某些方面已向“绿色建筑”这一目标迈进。出现许多良好的势头。(1)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营造绿色建筑、健康住宅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建筑师追求的目标。人们已不注重单体建筑的质量,也关注小区的环境,不但注重结构安全,也关注室内空气的质量,不但注重材料的坚固耐久和低廉,也关注材料消耗对环境和能源的影响。同时,用户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增强。今天,人们除了对于煤气、电器、房屋结构方面可能出现的隐患日益重视外,对一些慢性危害人体健康的东西的认识也在加强。人们已经意识到“绿色”和我们息息相关,由于居室空气污染导致的法律纠纷屡屡见诸于报端。
(2)“绿色建材”的开发应用。传统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产业,是天然资源消耗最高、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大、污染大气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随着对环境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重视新的建筑材料的研究,寻求既能满足材料性能的要求,又不破坏环境,而且还能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材料。1988年国际材料科学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绿色材料”的概念。随后,各国纷纷制定了“绿色建材”的性能标准,提出“绿色高性能混凝土”(GreenHighPerformanceConcrete,简称GHPC)的新概念,并致力于新材料的开发。绿色混凝土愈来愈受到工程界的青睐,人们正向着这一目标迈进,经过不懈的努力,高性能混凝土(HighPerformanceConcrete,简称HPC)已经面世,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日本新建的世界最长的悬索桥——明石跨海大桥,总长3910m,中跨为1990m,在两个锚墩中使用了40万m3HPC,其预期使用寿命100年。连接英两国之间的跨海隧道其HPC要求使用寿命为200年。法国最近又成功研制出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PerformanceConcrete简称RPC),其中的一种活性细粒混凝土(ReactivePowder
Conerete简称RPC),其强度可达到800MPa。利用超高性能,采用新的结构和构件制成的型材,甚至可以代替某些金属材料。在加拿大舍布洛克镇修建了一座有名的步行桥。该镇处于严寒、高湿地区,最低气温达-40℃,使用了RPC—200钢管混凝土桁桥架,混凝土强度达200MPa。另外,环保型、健康型的壁纸、涂料、地毯、复合地板、管道纤维强化石膏板、乳胶漆等建材也已开始应用,塑料金属复合管正在取代镀锌管。
(3)与绿色建筑有关的标准、规范的颁布。我国已出台或即将出台的与绿色建筑有关的标准、规范包括:JGJ26—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J121—88《建筑隔声评价标准》,JBJ11—82《住宅隔声标准》,50189—93《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DBJˆT01238—98《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规程》50189—93、《天然石材产品放射防护分类标准》、《北京市绿家装工程验收规范》(试行)等,这些标准正成为建筑施工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随着新技术的不出现,还将不断出现新的标准、以更新旧的标准。
(4)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为绿色建筑的实施提供了保证。建设部、国家经贸委、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建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在住宅建设中淘汰落后产品的通知》(建住房[1999]295号)。《通知》中规定,从2000年6月1日起,在新建住宅中,淘汰砂模铸铁排水管,推广应用硬聚乙烯(UPVC)塑料排水管和符合《排水用柔性接口铸铁管及管件》(GBˆT12772—1999)的柔性接口机制铸铁排水管。禁止使用冷镀锌钢管,推广使用铝塑复合管、交联聚乙烯管等。同时还规定各直辖市、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530m2的大中城市的新建住宅,应逐渐限时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积极推广采用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及与之相配套的新型墙体材料。在建筑施工方面,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有关规定,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于2001年6月7日联合发出《关于有效防治城市扬尘污染的通知》,一方面要求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对施工扬尘和其他扬尘污染防治进行监督管理,另一方面明确要求防止建筑、拆迁和市政等施工单位现场的扬尘污染。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实施“黄土不露天”工程。有许多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标准。
(5)从1992年起,我国先后在北京、河北、辽宁、甘肃、宁夏等地开展了8个城市的建筑节能试点工程和试点小区建设。1999年先后组织了20个试点工程与试点小区,一些地区也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建筑节能试点,带动了节能建筑的建设。在我国的农村,建设了一批生态农业园,如张家港生态农村建设,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们,针对张家港地区的地貌特点,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条件、阳光、空气等自然条件,建成农田种植、水产养殖、畜牧养殖、庭院种植、房屋种植等融为一体的生态农宅区,使生产、生活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连生活中的垃圾和动物的粪便都用来发酵,所产的沼气用来发电、烧饭等,沉积物用作农家肥。这样节约了能源、减少了垃圾的排出,保护了环境。
(6)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组织起来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名为“绿色建筑挑战”(Green
BuildingChallenge)。美国匹斯堡CCI(ConservationConsultantsInc.)中心和卡耐基梅龙大学智人办公室是美国著名的绿色建筑,也是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典型,现成为展览节约能源和资源、可回收利用能源和相关技术之所。2000年悉尼奥运会是绿色环保奥运会,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上届奥运会的主体。绿色环保思想渗透在方方面面,如:比赛场馆路灯的电力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体育场利用两个天燃气发电机同时供电,功率各为500kW,发电机产生的有害气体比传统上利用干线输电的方法减少了40%;在跳水和游泳比赛的场馆里,空调系统只为观众供冷,而不达及游泳池,这就意味着在运动中心的观众席面积降温和给游泳池加热过程中减少了能量耗。以运动村为代表的节能型建筑也提供了广泛应用太阳能技术新范例。运动村的动力能源包括照明、供热均来自屋顶安装的太阳能光板,而在新闻中心,太阳能转换装置还能通过屋顶通风起到空调作用。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太阳能最高转换纪录的持有者,转换率达2415%;建筑材料尽可能多地使用可回收材料,如新闻中心房间分割材料就是木框加上稻草和纸板,奥运会后,这些建筑材料还能再被利用。回顾近些年“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
绿色意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绿色建筑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时尚,从理想到现实,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也应看到,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和遗憾,我们只有不懈地努力,“绿色世界”才可能实现。2008年我国将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我们的口号是“建绿色北京,迎绿色奥运”,以申办奥运为契机,呼吁更广泛的公众环保意识与参与精神,“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树立“绿色中国”的理念,迎接绿色奥运的到来。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我们美好的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