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江南园林为什么被称为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典范
江南园林不同于皇家园林拥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江南园林追求超凡脱俗专的意境,在江属南园林中,南京的煦园和瞻园并成为金陵两大名园。江南园林所拥有的古典艺术及传统历史文化是任何建筑形式所不能代替的,由于文化传统与审美趣味的差异,我国人多倾向于取含蓄隐晦的方法,使艺术作品引而不发,显而不露。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每每采用欲显而隐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江南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典范。
『贰』 江南园林亭台楼阁建筑特点是什么急需!🙏🙏🙏
江南水乡的古村与民宅盛于明清时期,当地有利的地质和气候条件,提供版了众多可供选择的建筑材质。表现权为借景为虚,造景为实的建筑风格,强调空间的开敞明晰,又要求充实的文化氛围。建筑上着意于修饰乡村外景。修建道路、桥梁、书院、牌坊、祠堂。风水楼阁等。力图使环境达到完善、优美的境界,虽然规模较小,内容稍简,但是具体入微。在艺术风格上别具一番纯朴、敦厚的乡土气息。
『叁』 江南园林建筑为何多是素色,其用色有何说法讲究,要具体的,谢!
江南园林其用色为:白墙、黑瓦、灰色的假山、红色的柱、绿色的树碧水、翠竹、蓝天,构成了一幅高雅、鲜明、幽静的画面,使人在其环境中感到心情愉悦、高尚,色彩的运用与其功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江南园林里山石花木色彩姹紫嫣红 , 但建筑的色彩却非常简单。粉墙、黛瓦、栗色的窗和柱 , 就是建筑的全部色彩了。这简单的色彩 , 看似单纯 , 却以不变应万变 , 衬出了满园的风光无限。
自古以来 , 造园一直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 在建筑色彩的选择上 , 我们也可以看到它的作用。黑白二色 , 是道家最推崇的色彩。黑色是最深暗的色 , 庄重、高贵、超俗、沉静 , 《易经》定天色为玄(黑) , 地色为黄 , 所谓“天玄地黄”。老子曰“玄之又玄 , 众妙之门”, 玄 (黑) 色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白色是最明亮的色彩 , 轻快、朴素、纯洁。它也是道家所重视的 , 《淮南子原道训》载“色者 , 白立而五色成矣”。道家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 , 而无是最根本的 ,
“无”就是道 , 按这一观点解释 , 白 (无色) 和五色应该是同统一的 , 既相互独立 , 又相互依存 ; 但无色是本原 , 五色与白 (无色) 相生、相和 , 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绘画美学思想。古代园主多为文人墨客 , 造园思想深受绘画理论影响。绘画史上 , 自唐代后期至五代水墨山水画出现 , 墨色的运用已日趋成熟 , 并将墨色的作用提到各色之上 , 中国绘画已从重色彩转变到重水墨 , 文人画逐渐以追求运用墨色变化来创造艺术境界。苏州园林一直有文人造园的传统 , 他们的审美倾向直接决定了园林里粉墙黛瓦的建
筑形象。
江南园林里建筑类型丰富 , 亭台楼阁高低错落 , 如果色彩过于复杂 , 势必不能统一 , 甚至有可能喧宾夺主 , 突出了个别建筑而破坏了园内的整体协调。在形式美的创造中 , 色彩比造型有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当建筑全部采用粉墙黛瓦的无彩色 , 它们非常容易和有色彩协调起来 , 丰富的形象极为和谐 , 配以水石花木 , 就产生了平淡素净的色彩美 , 显示出一种恬淡雅致 , 有若水墨渲染的山水画的艺术效果 , 使江南园林园林真正成为立体的诗 , 立体的画。
江南园林的色彩美 , 来源于对自然色彩的深刻观察 , 并用艺术的手段加以再现 , 形成有彩色系以植物的绿色为基调 , 点缀以花卉、果实的缤纷色彩 , 无彩色系以建筑粉墙黛瓦为特征 , 充分衬托、展现了自然之美 , 达到了“澹然夫极而众美从之”(《刻忌》) 的境界。对色彩的灵活运用配合以其他的造园手段创造了苏州园林优美的空间环境 , 终于获得“虽由人作 , 宛自天开”的效果。这种处理环境色彩的手法值得我们设计工作者学习。
觉得怎么样?
『肆』 江南园林的建筑学特点
江南园林所拥有的古典艺术及传统历史文化是任何建筑形式所不能代替的,作为一个完整的设计体系,它采用了诸多的造园手法,例如平面的布局、空间的组织、意境的创造等。主要特点包括立意与布局;空间的延伸、渗透与分隔;空间的含蓄;空间的虚与实。
1.立意与布局
在古典造园中,人们通过园林这种形式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意义。根据具体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真实的景象被转化为概念化的艺术形式。在这个阶段中,道家思想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力,清钱泳曾指出:“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强调了中国古典园林更加注重的是追求诗的意境美,除了采用“多方胜境,咫尺山林”的手法之外,还经常借匾联的题词来破题,有助于启发人的联想以加强其感染力。例如网狮园中的待月亭。其横匾曰“月到风来”,而对联则取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在这里秋月赏月,对景品味匾联,确实可以感到一种盎然的诗意。另外,佛家认为人有眼、耳、鼻、舌、身五根,感受江南园林的意境美不能单靠视觉这一途径来传递信息,而应该综合运用一切可以影响人的感官的因素来获得。
我国古代,长期禁锢在封建宗族的法统之中,使得整个民族逐渐形成一种以内向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性格,它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就是建筑的布局形式,江南私家园林也不例外,如半圆、畅园、鹤园,它的特点是:建筑物、迥廊、亭榭等均沿园的周边布置,所有建筑均背朝外而面向内,并由此而形成一个较大较集中的庭院空间。反对大师傅其中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引水作用,所形成的较大较集中的庭院空间通常是以水面为中心,其向心和内聚的感觉分外地强烈。
2.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组织是关系到园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全局性的问题。有人把古典园林比喻为山水画的长卷,意思是指它具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等特点。例如苏州的留园,其空间组成异常复杂,就整体来看似乎很难找到一条明确的观赏路线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序列。但是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把它划分成为几个相联系的“子序列”,其入口部分颇近似于串联的序列形式;中央部分基本呈环形序列形式;东部则兼有串联和中心辐射两种序列形式的特点。由此看来江南园林实际上所采用的是一种综合式的空间序列形式。为了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空间序列也并非是平面展开的。从城市的街道首先进入的是园林的建筑,往往几经曲折才进入园林的主体空间。这是空间上的抑扬顿挫,建筑在这里是一个从城市环境到自然环境的过渡空间,它为豁然开朗打下了基础。
3.空间的延伸、渗透与层次
空间的延伸对于有限的园林空间获得更为丰富的层次感具有重要的作用,空间的延伸意味着在空间序列的设计上突破场地的物质边界,它有效地丰富了场地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即“流动空间”。江南园林主要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的关系处理,古典私家园林的内部空间通常按照功能关系划分区域和院落,其中包含了若干个空间层次和主要景物。主要的构成元素则有山石、水、植物、声音、光线乃至气味。空间的延伸与渗透使得空间分隔用的院墙、影壁、廊桥等与园林的其他部分融为一体。通常借用大量设置完全透空门洞、窗口而使被分隔的空间相互连通、渗透。
4.空间的含蓄
由于文化传统与审美趣味的差异。中国人多倾向于取含蓄隐晦的方法使艺术作品引而不发,显而不露,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每每采用欲显而隐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
5.空间的对比
沈复曾论及到园林建造的艺术规律;“以小见大,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它们在哲学上是对立与统一,互为因果关系,在园林艺术上则是相互对比的关系。江南园林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手法,在空间上产生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
『伍』 中国苏州园林之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集中了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历
苏州的四大名园为:沧浪亭(宋代)、狮子林(元代),拙政园(明代),留园(清代)
『陆』 徽派建筑和江南园林建筑的区别是什么
苏州园林是江南园林的代表,灰瓦白墙的建筑风格为主,那位朋友说的徽派也是一种,但是除了灰瓦白墙,马头墙和灰色砖雕是徽派的有一明显标志
『柒』 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江南私家园林多集中在交通发达、经济繁盛的扬州地区、苏州的无锡、松江专、南属京、杭州等地也不少。如扬州瘦西湖沿岸的二十四景(实际一景即为一园),扬州城内的小盘谷、片石山房、何园、个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无锡的寄畅园等,都是著名的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的突出特点是:
1、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
2、水面建设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
3、园林的功能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主。
4、 清高风雅 。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