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双子星塔的建筑设计
在建筑意象方来面,建筑师在羸得了自1991年的国际建筑竞图之后,奉命要创造出一座能让马来西亚人产共鸣的特殊建筑。刚开始的设计是用一个有着十二尖角的星星作为平面图的基础,后来在总理穆罕默德的建议下,改成具有伊斯兰教象征意义的八角星星。扇贝状的幕墙的表面充满了雕塑气息,玻璃和不锈钢闪闪发光,明显可见星星的形状。
这栋建筑对当地的气候也有适当的敏锐:吉隆坡距离赤道只有两度,双子星塔的立面纳入了不锈钢的遮阳篷,以配合这个城市的热带气候。
⑵ 许昌文峰塔的建筑设计
许昌文峰塔平面呈八角形,为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通高49.536米,由基台、基座、塔身、塔刹等部分组成。基台为八角形,用条砖平卧顺砌而成。基座为石质八角形束腰须弥座,表面浮雕出连续性的仰覆瓣莲和卷草花纹,玲珑秀丽。基座之南砌筑有半圆形如意踏跺。除第一层外,其他各层之面阔自下而上逐层稍有收敛,诸层高度均匀递减。塔身由外壁、回廊、塔心柱或塔心室等部分组成,内外壁皆用青灰条砖三顺一丁垒砌而成。塔檐用仿木结构砖质斗拱挑出,斗拱为七踩出三翘,巧妙地分配相领各攒斗拱所施之正心瓜拱、厢拱及外拽瓜拱,形成规整有序的的布局。角科自坐斗斜出七踩三翘斗拱一缝。各翼角伸出石雕龙头角梁,并用条砖砌出生头木,使翼角翘起,各角悬挂风铎。塔身四面均辟有半圆拱券门窗,塔身第一层南面辟半圆拱券门,门上嵌一长方形石塔铭,正中阴刻“文笔耸秀”四字,左上方竖刻有阴文“万历四十二年”字样,第一层塔心室的藻井采用叠涩砖层,菱角牙子砖和砖制小拱头相间砌筑。塔内筑盘旋的环形梯道,可登塔顶。塔身之上置宝瓶状塔刹,塔顶天宫处置放有铜镜一面,铜剑一把,于1994年8月维修时发现。该塔结构谨严,造型古朴,外形与开封宋祐国寺塔相似。为河南省200多座明代砖塔之冠,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具有重要价值。该塔于清康熙、嘉庆,同治年间多次维修。
⑶ 埃菲尔铁塔的建筑设计
埃菲尔铁塔的结构体系既直观又简洁:底部是分布在每边128m长底座上的4个巨型倾斜柱墩,倾角54°,由57.63m高度处的第一层平台联系支承;第一层平台和115.73m高度处的第二层平台之间是4个微曲的立柱 ;再向上4个立柱转化为几乎垂直的、刚度很大的方尖塔,其间在276.13m高度处设有第三层平台;在300.65m高度处是塔顶平台,布置有电视天线。铁塔总重10000t,承担这些重量的是4个坚固的直伸至下卧持力土层的沉箱基础。在1884年6月的时候,埃菲尔设计事务所的两位主要工程师EmileNouguier和MauriceKoechlin就有了设计一座超高塔的思想。初步的设计像一个巨大的塔架,有四个由格构梁架构成的支腿,分立支撑在基础上并在塔顶收在一起,其间布置等间距横梁联系。为了更加合意公众的评价,Nouguier和Koechlin邀请建筑师StephenSauvestre对结构的表现形式作进一步处理。Sauvestre提议用石砌台座整饰塔脚,用具有纪念性的拱结构连接四个塔柱与第一层平台,每层平台设大型玻璃墙大厅,顶部采用球状造型等装饰手法来亮化结构。在其后的设计中工程师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像巨型拱之类的一些设计思想得到保留,并给铁塔以极富性格的表现。另外,横梁的设置得到简化并与塔柱优化以后的线形相协调,使铁塔结构受力更加简捷,形式更加优美,高扬的动势更加强烈。
第一平台底部4个连接倾斜柱墩的大拱起初是为装饰用的,有人认为这4个拱破坏了塔结构的直线性、简洁性和“诚实”性,也损害了塔身的美观,但事实上这个“伪拱”已被公认为塔身外形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如果说是横梁将四个塔柱简单联系在一起,那么,巨型拱的设置则把塔柱统一到铁塔这一整体中来。而且装饰拱的曲线线形与塔柱的曲线线形也很协调。从图上也可以看出,部斜塔柱与水平横梁的装饰拱也具有一定的结构功能,虽然拱不承担塔柱向下传递的竖向荷载,但却使塔柱与横梁的连接加强,并使水平荷载作用下横梁与斜塔柱间的力流更加顺畅。从铁塔的初步设想图中可以看出,下横梁和塔柱的联结也表现出接头处曲线过渡的想法,只是在建筑师的建议下,通过不断的优化,使结构表现的更加充分,整体形式更加统一。 埃菲尔铁塔是由古斯塔夫·埃菲尔设计的,古斯塔夫·埃菲尔出生于1832年法国东部的第戎城。20岁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培养工程师的法国国立工艺学院。在那里他租用了单身宿舍,经常挤在桌子和火炉中间通宵达旦埋头读书。不久,他以良好的成绩领到了工程师的毕业文凭。毕业后,埃菲尔经朋友介绍进入西部铁路局研究室任工程师。从此,埃菲尔踏上了一个建筑结构工程师的工作道路,为人类的进步与文明贡献自己的杰出才华。
1860年,埃菲尔完成了当时法国著名的波尔多大桥工程,将长达500米的钢铁构件,架设在跨越吉隆河中的6个桥墩上。这项巨大工程的完成,使埃菲尔在整个工程界的名声大振。埃菲尔肯钻研,敢革新,大胆使用钢材和混凝土,使土木建筑从“土”和“木”中解脱出来。他为设计铁塔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仅设计图纸就有5000多张。这些宝贵的资料,作为埃菲尔劳动的结晶,至今仍被人们妥善地保存在巴黎。
⑷ 太空针塔的建筑特点及设计
该建筑的设计方案是经过很长的讨论才有了定案的。主要有两种设计构思,第版一种设计是由世界博览会参权展商爱德华 (Edward Carlson) 想出来的,大约是一个很大的气球连系着地面; 而第二个设计只是建筑师约翰(John Graham) 的“飞碟”。尽管爱德华和约翰的设计都赢得口碑,但太空针塔最终其实是由伟达 (Victor Steinbrueck)设计的。太空针塔的设计是可以抵御强烈地震的,当地震强度少于9级时,塔的结构也不会有问题的,但一次发生在1965年6.8级的地震使塔摇动得连厕所的水也漏了出来。此外,太空针塔也可以承受强风,时速十公里的风只会令塔摇动16毫米。
太空针塔在2007年新年时举行烟花汇演塔顶的餐厅是一个旋转餐厅,可以在47分钟内360度的观赏西雅图的景观。1993年,塔上的升降机被更换了,时速达16公里,下降时和雨点落下的速度一样。
⑸ 雷峰塔的建筑设计
雷峰新塔建在遗址之上,保留了旧塔被烧毁之前的楼阁式结构,完全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建造。这座塔兼具遗址文物保护罩的功能,新塔通高71.679米,由台基(起到保护罩的作用)、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其中塔身高49.17米,塔刹高18.25米,地平线以下的台基为9.8米。由上至下分别为:塔刹、天宫、五层、四层、三层、二层、暗层、底层、台基二层、台基底层。
新塔台基以下两层(包括地下的一层),平面呈八角形。台基周边,装饰有汉白玉雕制的石栏杆,台基以上,塔身耸立,外观五层,其中第一层内部实际分上下两层,只是外观上檐屋面较高,呈现为一层。雷峰新塔各层屋面都覆盖铜瓦,每个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翼有下悬挂铜制的风铎。新塔塔身的二层以上,每层都有外挑平座,平座设栏杆,绕塔而成檐廊,可供游人登塔赏景。新塔通高71米,其中台基高9.8米,塔身高45.8米,塔刹高16.1米。新塔台基占地面积达3133平方米,塔身建筑面积295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89平方米。体量上,新塔台基对径为60米,边长为23.34米,周长为186.72米;副阶对径为35.25米,边长为13.43米,周长为107.41米;塔身对径为28米,边长为11米,周长为88米。
塔身的设计沿袭了雷峰塔被烧毁前的平面八角形楼阁式制型,外观是一座八面、五层楼阁式塔,保留了宋塔的惯有风格。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下挂铜风铃,风姿优美,古色古韵。据悉,雷峰塔用铜建造是中国铜雕大师朱炳仁用了数万字的缜密论文说服各方专家才得以落实的。同时二至五层还有外挑平座可供观景。用于装饰的塔刹高16.1米,塔顶采用贴金工艺。它的外形具有唐宋时期江南古建筑的典型风格,远处望去,金碧辉煌。专门为保护遗址而建的保护罩呈八角形,建筑面积3133平方米,外饰汉白玉栏杆。保护罩分上下两层,将雷峰塔遗址完整地保护起来。雷峰新塔建成后,已经消失了七十余年的雷峰夕照又将重现。全塔上、下、内、外装饰富丽典雅,陈设精美独到,功能完善齐备,以崭新的风貌和丰厚的内涵在西湖名胜古迹中大放异彩。游人登上雷峰新塔,站在五层的外观平座上,西湖山水美景和杭州城市繁华尽在游人的远望近看之中。作为西湖南线的制高点,极目四眺,碧波荡漾的西湖、秀美端庄的汪庄、初见轮廓的南线新景点、绿意葱笼的湖心三岛一览无余。而站在西湖东岸的湖滨路远眺,雷峰塔敦厚典雅,保俶塔纤细俊俏,两座塔一 南一北,隔湖相望,西湖山色又回到了往日的和谐与美丽。
打开一道沉沉的古式门,可以走进新塔底层,这里,就是古塔遗址。而在台基二层,可以看到遗址的模样。整个遗址区被玻璃包围着,游人可以在外观看,以防氧化和人为破坏。而今天,遗址那一块块的塔砖,还被仔细地包裹着。
新塔暗层全无门窗,神话传说《白蛇传》将被分成六大块立体场景展陈其中,此外还设有“捐赠建塔纪念墙”。新塔二、三、四层将分别展示铜版线刻壁画“吴越造塔图”、雷峰塔历代诗文佳作、彩绘壁画当今“西湖十景”。新塔穹顶内壁辟有2002个塔龛,每个龛内安放着一个小金涂塔,穹顶和梁上均为铜质金或贴金。穹顶设有天宫,藏雷峰塔重修记、新塔模型等,以求传诸后世。
雷峰新塔是一座体现很强现代工艺的塔。塔中心的部位,是两座透明的电梯,周围是不锈钢扶梯。雷峰新塔也是古今中外采用铜件最多、铜饰面积最大的铜塔,仅这一项花费就需2000万元,栏杆、装饰瓦、脊、柱等都采用铜制。值得一提是铜瓦,虽为铜制,却呈青铜色,与陶瓦非常相像。而且,这些铜瓦,还通过螺丝相互吃紧,不会像陶瓦或琉璃瓦那样易脱落。
⑹ 格式塔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哥是或者是他的一些建筑的设计的应用都是不同的烧的来见见验证的一种方法,所以说我不同的一些同款都可以看得上的一些区别。
⑺ 你知道哪些世界知名的塔楼设计
让•努维尔在阿布扎比的穹顶卢浮宫,原建筑的语汇-伸展的穿孔圆顶覆盖在人造岛版上-借鉴传统的被动冷却方法权,呼应该地区典型的编织棕榈叶屋顶。180米宽(590英尺)的网格结构使自然光渗透到内部,水道穿梭在复杂的领奖台和平台之间;这个措施产生了一系列神奇的空间,内部画廊与外部街道之间的界限很好地模糊了。
⑻ 浅谈单元式和塔式住宅在建筑设计中的区别
单元式住宅:
(梯间式)住宅,是多层、高层住宅中最常用的一种住宅建筑形式。这类住宅每层楼面只有一个楼梯,住户由楼梯直接进入分户门,一般每个楼梯可以安排2—4户(大进深住宅每层一梯可安排5—8户)。假若住宅的平面是条形(板式)设计,则一幢条形住宅可有多个楼梯,不论是一梯2户,还是一梯3户,每个楼梯的控制面积称为一个“居住单元”。条形的梯间式多层住宅又称为“连续单元式住宅”。如果住宅设计为点式,各层住户将围绕一个楼梯分布,点式(墩式或塔式)住宅可称为“独立单元式住宅”。
通廊式住宅:
是指由共用楼梯、电梯通过内、外廊进入各套住房的住宅。现在外廊式住宅已经比较少见。内廊式住宅由于节省交通面积在经济形住宅中很有市场,但是内廊式住宅无法实现户内自然通风,半数以上户型没有南向日照,比较适宜作为过渡性住宅.
塔式住宅 :
高层独立单元式住宅又称塔式住宅,是由一个单元独立修建的,具有与多层独立单元式住宅相似的优点。但由于设置了电梯,服务户数比较多,提高了经济性。其平面布局因地区差异而形成不同的轮廓。如南方地区夏季炎热,往往采用十字、井字形平面,以其凹口解决通风问题;北方则更强调日照,要求每户都有较好的朝向。此外,十层以上的塔式住宅还要求设消防电梯,十二层以上则需设两部电梯。
⑼ 上海东方明珠塔是谁设计的
上海东方明珠塔是由江欢成设计的。
江欢成(.11.23--)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城北客家人。土木结构专家,著名工程结构专家。高中毕业于梅州市梅州中学。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工程师,江欢成设计事务所所长。
长期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在大屯煤矿、航天部新民厂总装车间、上海卫星地面站、赞比亚党部大楼、电子部1421所、高层住宅结构优化设计以及上海东方明珠塔等重大工程中,创造性地做了大量工作。
(9)塔建筑设计扩展阅读:
东方明珠塔建筑结构: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多筒结构,以风力作用作为控制主体结构的主要因素。主干是3根直径9米,高287米的空心擎天大柱,大柱间有6米高的横梁连结;在93米标高处,由3根直径7米的斜柱支撑着,斜柱与地面呈60°交角。
该建筑有425根基桩入地12米,上千吨的3个钢结构圆球分别悬挂在塔身112米、295米和350米的高空,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加3根近百米高的斜撑。电视塔的塔身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设计抗震标准为“7级不动,8级不裂,9级不倒”。此外,该建筑还有着良好的抗风性能。
东方明珠塔简介: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The Oriental Pearl Radio&TV Tower)是上海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之一,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塔高约468米。该建筑于1991年7月兴建,1995年5月投入使用,承担上海6套无线电视发射业务,地区覆盖半径80公里。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塔内有太空舱、旋转餐厅、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等景观和设施,1995年被列入上海十大新景观之一。
⑽ 广州塔的建筑设计
布局
广州塔总体布局充分考虑了场地周围环境。 因场地东侧为居住区,故将主塔布置在用地的北面,靠近珠江和滨江路,减少了其高大体量与周边建筑的相互影响,并在南面形成完整的绿化广场和地下空间。主塔周边采用不规则的架空大平台,南面缓坡延伸至南面绿化广场,北面跨越滨江路,通过绿化阶梯过渡与珠江形成亲水平台,无缝连接了滨江景观带,扩大了广场绿化面积。沿塔体顶端的钢结构网格外框筒环梁,还设有世界最高的16个观光球舱,可360°高空俯瞰、饱览广州乃至珠三角。
面积
广州塔建设用地面积17.546万平方米,道路面积4.21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4054平方米,塔体建筑面积44276平方米,地下室建筑69779平方米。
塔高
广州塔由钢筋混凝土内核心筒及钢结构外框筒以及连接两者之间的组合楼层组成,核心筒高度454m ,共88层,标准层高5.2m;楼层37层,其余为镂空层,地下2层。37层楼面沿整个塔体高度按功能层分为A~E五个功能段。总建筑面积121788平方米。钢结构网格外框筒由24根钢管混凝土斜柱和46组环梁、钢管斜撑组成,最高处标高462.70m。由钢格构结构和箱型截面组成的天线桅杆高146米 ,最高标高达600米。外框筒用钢量4万多吨,总用钢量约6万吨。作为广州市的标志性建筑屹立在中轴线的珠江南岸,是国内最高、也是目前世界已建成的最高的塔桅建筑。
体型
广州塔属于单一体型,主塔体为高耸结构,外观各面基本等高,平面呈椭圆形。其造型简洁、统一,轮廓分明,整个塔身盘旋而上。塔体整体上小下大,建筑腰部较为密集的区段则可提供相对私密的体验,顶部更开放的结构产生了透明的效果可供瞭望。
广州塔上下两个椭圆扭转在腰部收缩变细,中部最细处的面积与底面和顶部的对比差异突出。格子式结构底部比较疏松,向上到腰部则比较密集,腰部较收紧固定,再向上格子式结构放开,由逐渐变细的管状结构柱支撑。平面尺寸和结构密度是由控制结构设计的两个椭圆控制的,它们同时产生了不同效果的范围。整个塔身从不同的方向看都不会出现相同的造型。
塔身
广州塔塔身设计的最终方案为椭圆形的渐变网格结构,其造型、空间和结构由两个向上旋转的椭圆形钢外壳变化生成,一个在基础平面,一个在假想的450米高的平面上,两个椭圆彼此扭转135度,两个椭圆扭转在腰部收缩变细。塔身整体网状的漏风空洞,可有效减少塔身的笨重感和风荷载。塔身采用特一级的抗震设计,可抵御烈度7.8级的地震和12级台风,设计使用年限超过100年。
广州塔外部钢结构体系由24根立柱、斜撑和圆环交叉构成,各立柱间隔相当,环形排列。
广州塔的塔身由下而上富有大小变化。其中,底部椭圆直径尺寸约为60米×80米,高宽比为7.5;中部最细处椭圆直径约为30米,高宽比为7.3。上部椭圆直径尺寸约为40.5米×54米。24根立柱的间隔距离相当,协调统一。
广州塔塔身整体采用大量的网状的漏风空洞并设置特质透明玻璃漏出窗景由上小下大的两个椭圆体扭转而成,外部钢结构体系由24根立柱、斜撑和圆环交叉构成。
广州塔塔身上下通过不同比例尺度的对比,烘托整体立面形象。细部处理必须从整体出发,由于塔中部较高,不便肉眼细部观察,但外观中间最细部给人突出的感觉。另外,由于广州新电视塔处于飞机转向区,按照规定,该处飞机在航线所处位置周围300米内不能出现障碍物,新电视塔上方飞机飞行高度为海拔900米,因此,为确保飞机飞行安全,也对塔顶天线做了细部处理,现已从塔顶天线撤出10米,最终高度为6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