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商业建筑的设计要点有哪些
商业建筑是为人们进行商业活动提供空间场所的建筑类型之统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建筑形式特征,从古代“以物易物”、“日中为市”的市场、前店后坊式的商店发展到百货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等具有多种空间形式的现代商业建筑,其功能已发展为要求具备服务性(service)、展示性(show)、休闲性(casual)、文化性(culture)的空间环境。
商业建筑的总体布局和设计,应符合安全、防火的要求,具有合理的组织,功能分区明确,并要方便群众。
远景设计院谈到各类商业建筑的设计特点如下:
专业商店
专业商店建筑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规模不一。如纺织品商店多为开架陈列,营业厅宜宽敞明亮,人工照明应尽量接近日光色,以利顾客挑选商品。钟表、首饰商店因商品贵重,体积小巧,多用柜台陈列,营业厅不必过大,但要装修考究。饮食店经营饭菜酒席,要为顾客创造优美舒适的就餐环境,并配备足够的厨房面积。在设计上要满足各种商店的不同要求。
商场
由若干专业商店组成的建筑群,其经营范围比百货商店更广。商场中各商店有一定的独立性。要合理安排各商店的位置,组织好顾客的流动路线和货物进出路线。可以结合绿化,布置建筑小品,组成一个购物兼休息的多功能场所,例如上海豫园商场
百货商店 大型百货商店经营成千上万种商品,规模大,顾客多,一般多设计为多层营业大厅,建筑面积可达上万平方米;中型百货商店,主要经营日用百货和热门商品,规模为几千平方米;小型百货商店经营日用百货,一般仅有一个营业厅,规模为几百平方米。这类商店除营业大厅外,还须配备仓库、管理、加工等用房。设计要点是:①合理安排顾客流动路线和货物进出路线,避免交错混杂。②根据商品特性安排营业部位,贵重商品可设在楼上,日用商品宜设在最方便的地方,笨重商品宜安排在底层或地下层。③要有仓库、加工场和停车场地。大型百货商店的后勤和仓库等辅助建筑面积,一般约占总建筑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④营业大厅应宽敞,且有良好的通风、采光设施。地面、墙面应便于清洁和经久耐磨。大型百货商店还应设置空调。⑤平面布置应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所经营商品交换的需要。⑥因人流集中应特别注意安全消防措施。
门市部
专门销售某生产部门产品,经营的商品比较单一,规模也不大,既可同生产单位设在一起,也可单独设置。设计要求同小型百货商店相似。一般还设有修理部,为顾客修理本厂产品。当与工厂合并设置时,一般设在工厂入口附近,要注意购买商品的人流路线和生产流程互不干扰。
批发商店
这种商店顾客不多,但营业额较大。一般有营业厅、洽谈用房和仓库。营业厅面积不必过大,但应设柜台和商品陈列柜,洽谈用房要求环境安静舒适。
商品交易会
这类商业建筑主要从事看样、洽谈定货业务,有的附设零售部。应设置大面积的商品陈列大厅。
各部门分设若干洽谈用房。出于商业保密的要求,各洽谈用房应有良好的隔声设施。还要有参加交易会厂商的业务办公用房和主办单位的办公服务设施。大规模的商品交易会还有接待国外客商和外地客商的旅馆、餐厅、俱乐部等配套建筑,形成一组设施完善的商业建筑群。例如中国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展览馆
超级市场
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商业建筑,主要经营日用百货、食品、农副产品等生活资料。商品大多采用规格包装和开架无人售货方式,由顾客自由选购,在出口处结帐付款。超级市场的营业厅要求宽敞明亮,路线便捷,多采用大空间的底层建筑形式。超级市场位置应经过可行性研究,选择在主要道路附近,并视规模设置停车场地、办公用房、仓库和电子监视中心控制室等辅助建筑。
购物中心
除保持传统商业街的特色外,还设有自助食堂、电影院、游乐场、美容院、游泳池和展览厅等活动内容,使单一的商店群发展成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商业、服务、娱乐和社交中心。世界上已有各种各样的购物中心数以万计,有的购物中心规模很大,如英国米尔顿·凯恩斯购物中心,占地 120公顷,建筑面积达 125万平方米。加拿大多伦多伊顿购物中心的建筑面积为56万平方米,被称为“博览艺术的杰作”(图3)。购物中心大多采用有透明顶篷的步行商业街形式,两旁设置各种专业商店、超级市场和游艺场所。广场和街道上布置绿化和建筑小品,以其优美的环境吸引顾客。
地下商业街
由于城市用地紧张昂贵,一些国家结合地下铁道和交通枢纽的建设,兴建地下商业建筑,形成地下商业街。这种商业街在日本发展最快,仅东京就已建成10多条,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有的深入地下5~6层,和地面的大型建筑、车站广场、港口、机场等联成一个整体,并形成一个商业、交通中心。在设计中,须解决防火、通风、防潮和人工照明问题,还要有方便的进出口。一般采用自动扶梯和环形汽车道与地面联系。地下商业街强调环境的美化,常进行人工绿化,利用艺术化的人工照明和商品陈列,创造富有魅力的气氛,招徕顾客,消除人们进入地下商业街时的压抑感。参见地下建筑。
『贰』 建筑设计图纸要素
1 本子项工程施工图设计的依据性文件、批文和相关规范。
2 项目概况
内容一般应包括建筑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单位、建筑面积、建筑基底面积、建筑工程等级、设计使用年限、建筑层数和建筑高度、防火设汁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人防工程防护等级、屋面防水等级、地下室防水等级、抗震设防烈度等,以及能反映建筑规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住宅的套型和套数(包括每套的建筑面积、使用面积、阳台建筑面积。房间的使用面积可在平面图中标注)、旅馆的客房间数和床位数、医院的门诊人次和住院部的床位数、车库的停车泊位数等。
3 设计标高
本子项的相对标高与总图绝对标高的关系。
4 用料说明和室内外装修
1)墙体、墙身防潮层、地下室防水、屋面、外墙面、勒脚、散水、台阶、坡道、油漆、涂料等的材料和做法,可用文字说明或部分文字说明,部分直接在图上引注或加注索引号;
2)室内装修部分除用文字说明以外亦可用表格形式表达,在表上填写相应的做法或代号;较复杂或较高级的民用建筑应另行委托室内装修设计;凡属二次装修的部分,可不列装修做法表和进行室内施工图设计,但对原建筑设计、结构和设备设计有较大改动时,应征得原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的同意。
5 对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的作法说明及对特殊建筑造型和必要的建筑构造的说明。
6 门窗表(见表4.3.3-2)及门窗性能(防火、隔声、防护、抗风压、保温、空气渗透、雨水渗透等)、用料、颜色、玻璃、五金件等的设计要求。
7 幕墙工程(包括玻璃、金属、石材等)及特殊的屋面工程(包括金属、玻璃、膜结构等)的性能及制作要求,平面图、预埋件安装图等以及防火、安全、隔音构造。
8 电梯(自动扶梯)选择及性能说明(功能、载重量、速度、停站数、提升高度等)。
9 墙体及楼板预留孔洞需封堵时的封堵方式说明。
10 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另外
3.2投标程序及内容
可以包括从填写资格预审表至将正式投标文件交付业主为止的全部工作。重点介绍如下几项工作。
3.2.1工程项目的现场考察
这是投标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在现场考察前对招标文件中所提出的范围、条款、建筑设计图纸和说明认真阅读、仔细研究。现场考察应重点调查了解以下情况:
◆建筑物施工情况;
◆工地及周边环境、电力等情况;
◆本工程与其他工程间的关系;
◆工地附近住宿及加工条件;
3.2.2分析招标文件、校核工程量、编制施工计划
①招标文件是投标的主要依据,研究招标文件重点应考虑以下方面
◆投标人需知;
◆合同条件;
◆设计图纸;
◆工程量。
②工程量确定
投标人根据工程规模核准工程量,并作询价与市场调查,这对于工程的总造价影响较大。
③编制施工计划
一般包括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施工进度、劳动力计划,原则是在保证工程质量与工期的前提下,如何降低成本和增长利润。
3.2.3工程投标报价
报价应进行单价、利润和成本分析,并选定定额与确定费率,投标的报价应取在适中的水平,一般应考虑综合布线系统的等级、产品的档次及配置量。工程报价可包括以下方面:
◆设备与主材价格
『叁』 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的要素有哪些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抄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2、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肆』 建筑设计知识:房屋设计有哪些设计要素
房屋设计有哪些设计要素?
建筑立面图
建筑立面图是将建筑的不同侧表面,投影到铅直投影面上而得到的正投影图。它主要表现建筑的外貌形状,反映屋面、门窗、阳台、雨篷、台阶等的形式和位置,建筑垂直方向各部分高度,建筑的艺术造型效果和外部装饰做法等。根据建筑型体的复杂程度,建筑立面图一般分为正立面、背立面和侧立面,也可按建筑的朝向分为南立面、北立面、东立面、西立面。在施工中,建筑立面图主要是作建筑外部装修的依据。
建筑平面图
建筑平面图表示建筑的平面形式、大小尺寸、房间布置、建筑入口、门厅及楼梯布置的情况,表明墙、柱的位置、厚度和所用材料以及门窗的类型、位置等情况。主要图纸有首层平面图、二层或标准层平面图、顶层平面图、屋顶平面图等。
建筑总平面图
建筑总平面图是表明一项建设工程总体布置情况的图纸。它是在建设基地的地形图上,把已有的、新建的和拟建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道路、绿化等按与地形图同样比例绘制出来的平面图。主要表明新建平面形状、层数、室内外地面标高,新建道路、绿化、场地排水和管线的布置情况,并表明原有建筑、道路、绿化等和新建筑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等。由于建设工程的性质、规模及所在基地的地形、地貌的不同,建筑总平面图所包括的内容有的较为简单,有的则比较复杂,必要时还可分项绘出竖向布置图、管线综合布置图、绿化布置图等。
『伍』 什么是建筑设计的三要素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建筑家阿尔伯蒂在他的《论建筑》一书中提出:“所有建筑物,如果你们认为它很好的话.都产生于需要(Necessity ),受到适用(Conven-ience)的调养,被功效(Use)润色,赏心悦目(Pleasure)在最后考虑。”后人将这观点概括为“实用、经济、美观”,成为建筑设计三要素。目前国内学术界有人提出建筑设计三要素是“环境、功能、形式”,则更能体现建筑设计的特点。
(1)建筑功能的相关因家
1)人的行为因素,不同的民族,相异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历史、现状的人文文化对建筑功能和形式的要求。
2)根据建筑所属的不同功能类型,满足其各自特殊的功能要求。
3)建筑空间因素,从规章制度和规划要求的角度,确定建筑群体是高层还是低层空间。从群体中确定单体的空间关系,从单体的空间中确定因功能需要具体使用空间的细部及组合。
(2)建筑形式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环境密不可分,环境的协调和统一对建筑设计的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形式与环境的关系应符合以下要求:
1)建筑基地选择应在无地质灾害或洪水淹没等危险的安全地段。
2)建筑总体布局应结合当地的自然与地理环境特征,不应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3)建筑物周围应具有能获得日照、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等条件。
4)建筑物周围环境的空气、土城、水体等不应构成对人体的危害,确保卫生安全的环境。
5)对建筑物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气、废水等废弃物应进行处理,并对嗓声、眩光等进行有效的控制,不应引起公害。
6)建筑整体造型与色彩处理应与周围环境协调。
7)建筑基地应做绿化、美化环境设计,完善室外环境设施。
(3)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建筑形式是指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外部体形。外部体形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反映,建筑空间又取决于建筑功能的需要,因此,建筑形式与建筑功能有直接联系。建造房屋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即所谓建筑功能。使用功能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建筑空间,因此也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建筑形式,从这一观点来说,建筑功能决定了建筑形式。然而对同一功能要求也可以用多种形式来满足,也就是说有多种方案来适应一种建筑功能的使用要求.因此建筑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它可以反过来对功能起到更新、发展的作用。建筑形式往往不是简单的建筑功能的反映,人们还从建筑艺术和审美观点的角度去对建筑形式进行创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和施工技术的发展也会影响建筑形式的发展。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就是建筑技术发展的反映,也斌予了建筑新的形式。因此科学技术对建筑形式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从建筑历史发展来肴,建筑形式往往是不断变化的,例如从封闭到开敞、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犷到纤细、从对称到非对称、从有规律到无规律等,而且这一现象还会出现反复、周期性的变化。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这也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建筑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反映,一种建筑思潮的出现并非孤立的.它往往是社会发展的反映和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反映了建筑发展阶段螺旋式上升这一规律。统一与多样是艺术形式应具备的基本原则。建筑形式也同样有美的要求,也应遵循统一与多样这一形式美的法则。当然,建筑艺术与其他艺术《绘画、书法、音乐等)有原则性区别,建筑艺术必须以物质为基础,受技术、经济条件的制约,如果脱离开功能、技术、经济条件,建筑艺术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统一与多样就是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任何造型艺术在体形上可以分解成若干部分,这些部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各部分组合应有和谐的秩序,既有变化又有统一,不能杂乱无章,这样才会使人感到美。只有统一没有变化,会使人感到单调、枯燥、千篇一律,不能唤起人的美感;只有变化没有统一,会使人感到无秩序、杂乱,同样也不会使人认为是美的;只有统一变化,方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人们在实践中得出来的美学规律。如何达到建筑的统一与变化,可以通过多种创作手法来实现,如主从与对比、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等,这些处理手法都可以达到统一变化的目的@建造师挂靠,就选大数据证书挂靠平台bjob100.com。
『陆』 建筑设设计要素有哪些
建筑物的三大基本要素是:建筑平面(空间)、建筑结构、建筑围护(专表皮)。 但许多教科书属将建筑(此处指建筑)三大基本要素定义为“建筑是指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是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形象
『柒』 中国古建筑设计要素是什么
封闭
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壁等,显示出某种内向、封闭甚至“一劳永逸”的苟安思想倾向,乃至有人认为:“封闭的庭院象征着我们封闭的社会”、“中国是一个‘秦砖汉瓦’的围墙的世界” 保守
中国人营造的园林或偏爱的自然胜景等,一般都清高隐逸,或避世脱俗,反映了长期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悠远情谊和守土重农的田园意识。在建筑的整体布局、空间设置、功能划分等方面,则比较注重别人与自我的“安其居,互不相犯”的内在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人倾于保守、防范、协和相安的心理需要,也似乎与“外求自保,内得心安”的品性修养之取向同出一辙 群体
中国建筑尤其是院落式建筑注重群体组合,“院”一般是组合体的基本单位,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较为强调群体而抑制甚至扼制个性发展的反映,或与之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一望无际的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四合院,从地面上层层展开,在时间中呈现她的音韵,每一片青一色的灰色屋顶下,安住着一个温暖的家。若在雨中观景,一派“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丛树万人家”的意境更显得格外幽远与深长,耐人寻味。 静态
中国园林里的水池、河渠等,一般都呈现某种婉约、纤丽之态,微波弱澜之势。其布局较为注重虚、实结合,情致较为强调动、静分离且静多而动少。这种构思和格局较为适于塑造宽松与疏朗、宁静与幽雅的环境空间,有利于凸现清逸与自然、变换与协调、寄情于景的人文气质,表达“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意境。宛如中国的山水画,一般都留有些许的“空白”,以所谓的“知白守黑”达到出韵味、显灵气、现意蕴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含蓄
中国较为强调曲线与含蓄美,即“寓言假物,不取直白”。园林的布局、立意、选景等,皆强调虚实结合,文质相辅。或追求自然情致,或钟情田园山水,或曲意寄情托志。工于“借景”以达到含蓄、奥妙,姿态横生;巧用“曲线”以使自然、环境、园林在个性与整体上互为协调、适宁和恬、相得益彰而宛若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手法,近似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比兴”或“隐秀”,重词外之情、言外之意。看似漫不经心、行云流水,实则裁夺奇崛、缜密圆融而意蕴深远。 承袭
中国对形式美和工程技术的把握常凭直觉与经验,较为注重技能的掌握和技巧的运用。在建筑理论、建筑知识的教习上,一般采取师徒承袭或者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建筑技能或营造技法的传递线路上,以师徒相授或父子相传为主,若无后继或后学,则往往人亡而艺绝。在建筑技能、技法的运用上,一般沿袭多于创新。在建筑式样的选择上,也往往是模仿大于超越。在建筑理论上,注重对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和管理心得的记述,缺乏详尽的总结梳理和理论建树。
『捌』 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几个主要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设计要点
1、结构、材料、设备的应用设计
2、经济生活应对建筑空间与体型的设计组合
设计要点:满足功能与审美的要求,其次要符合经济适用的原则,因为经济与否往往成为选择建筑技术形式的重要因素
建筑设计主要是从事的是建筑物的外部造型设计,美观要求不同于室内(虽然美学原理是向通的),更倾向于体量之间的组合,而且建筑设计要求有更多的工程技术和建造知识,如还会涉及到许多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许多方面,这些都是建筑师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玖』 住宅建筑的设计要点有哪些
1、住宅应按套设计每套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和卫生间等基本空间应齐全。
2、厨房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应设置炉灶、洗涤池、案台、排油烟机等设施或预留位置。
3、卫生间应设置便器、洗浴器、洗面器等设施或预留位置。卫生间不应直接布置在下层住户的卧室、起居室(厅)和厨房的上层,其地面和局部墙面应有防水构造。
4、卧室、起居室(厅)的室内净高和局部净高应分别满足不低于2.40m和2.1m的规定;
5、利用坡屋顶内空间作卧室、起居室(厅)时,其1/2 面积的净高应满足不低于2.1m的规定。
6、阳台栏杆设计应防止儿童攀爬,栏杆的垂直杆件净距不应大于0.11m。放置花盒处必须采取防坠落措施。
7、六层及六层以下住宅的阳台栏杆净高不应低于1.05m,七层及七层以上住宅的阳台栏杆不应低于1.10m。封闭阳台杆也应满足阳台栏杆净高要求,不允许按窗台高度设计。
8、外窗窗台高度低于0.90m 的应有防护设施,防护栏杆的高度应从可踏面起计算,保证净高0.9 0m。
9、楼梯梯段净宽、楼梯踏步和栏杆高度应符合以下规定:六层及六层以下住宅,一边设有栏杆的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00m,七层及七层以上住宅的楼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10m,楼梯踏步宽度不应小于0.26m,踏步高度不应大于0.175m;扶手高度不应小于0.90m,水平段栏杆长度大于0.50m 时其扶手高度不应小于1.05m。
10、楼梯井净宽大于0.11m 时必须采取防止儿童攀爬滑的措施。
11、七层及七层以上的住宅或住宅入口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6m 以上的住宅必须设置电梯。
12、七层及七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入口、入口平台、侯梯厅、公共走道和无障碍住房等部位应有无障碍设计,并符合以下规定。
1) 建筑入口设台阶时,应设轮椅坡道和扶手。坡道的坡度,当坡道高度0.60m 时坡度应≤1:10;高度0.75m 时,坡度应≤1:12;高度1.00m 时,坡度应≤1:16;
2) 供轮椅通行的门净宽不应小于0.80;门把手一侧的墙面不应小于0.50m,门扇应安装视线观察玻璃、横执手和关门拉手,在门扇的下方应安装高0.35m 的护门板;门内外地面高差不应大于15 ㎜,并应以斜坡过渡;
3) 七层及七层以上住宅建筑入口平台宽度不应小于2.00m;候梯厅深度不应小于多台电梯中最大轿厢深度,并不得小于1.5m;
4) 供轮椅通行的走道净宽不应小于1.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