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场地设计它与建筑设计关系如何(简答)
场地设计:为了满足抄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比较基地现状条件和理解相应法规、规范的基础上,组织场地中的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设计活动。
n通常,我们首先要考察相邻场地内建筑的尺寸与位置,确定其是否对拟建场地内建筑的尺寸与位置,确定其是否对拟建场地的日照、通风、消防、景观、安全等构成影响;其次,要了解相邻场地各要素的组织布置,也就是要了解相邻场地的的功能布局方式、基本形态特征、建筑处理手法以及与拟建场地的边线间距等,以便在建设中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第三,场地的各元素具体形态的处理,应考与周围其他同类元素相协调一致。基地内的建筑情况:一般对待基地内的建筑物处理方式有保留保护、改造利用或全部拆除等几种方式。最终采用那种方式,要求充分考虑现有建筑情况,包括朝向、形态、组合方式、用途、质量、高度、结构形式和建造时间等,在此基础上,对基地内现有建筑的经济、暴露六的可能性、保护的必要性和在利用前景作出客观评价,进行合理利用。
Ⅱ 在一处场地要设计一个建筑,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建筑场地设计中考虑的因素
1、使用者的使用时间
使用者不同时间的使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场地设计,时间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意义,而相对应的是不同的时间段里不同的人群也会有其对场所的不同需求。比如一般用于晚上活动的酒吧或者派对的场地设计,就应该更多的去考虑晚上人们对场地的需要以及场地设计的效果,把设计的重点放在灯光、夜景的处理上。同时考虑到晚上与白天人群对空间上的使用情况不同,如何让光线照度,灯具密度,道路布置,场地铺装以及整体搭配更加符合晚上人群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2、使用者的使用习惯
对于一些具有特殊要求、特殊功能的场地空间,需要对这类使用人群的行为方式、日常习惯进行大量的数据调查,形式包括:访谈,问卷,观察,行为痕迹分析等不同类型的调查方式。在切实了解其对场地功能的使用状况下,再有针对性的对场地布局,色彩搭配,形态构成以及细部构件进行设计。
以敬老院场地为例,由于其特殊人群的年龄阶段和身体结构,则应该在多方面加以注意,创造出合适这类群体的场地。
2.1 功能布局上,应以短简方便的联系空间为主,尽量避免过多的迂回。
2.2 色彩处理上,选择淡雅明快的色彩基调--满足老年人对于“恬适情趣”的向往。
2.3 形态构成上,需要平稳,安定,常见的形态特征,尽量避免过于繁杂、夸张,具有明显张力的空间形态。
2.4 细部设计上,这是对老年人使用空间最需要重点考虑的环节。由于其身体机能的减弱,在座椅材质、形状,地面铺装图案,扶手栏杆的舒适度以及台阶楼梯的高宽比,防滑条的处理上都需要在对老年人进行大量观察和调查的前提下进行设计。
3、使用者的使用情绪
上面一条满足了使用者物质功能的需要,而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使用者心理上的安慰。情绪是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直接反应;反过来,外界环境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情绪变化。情绪虽然是一种很主观也很难捉摸的设计条件,但在基于大量统计的情况下,还是可以用一些数据反映出人们情绪对于不同场地空间的几种基本认识。特别是当场地在为某种特定使用人群服务的情况下,这类数据变得更加清晰和有说服力。
以医院场地设计为例,我们知道医院的使用主体是病人(除此之外还有家属、医务人员、服务人员),在身体不舒服的情况下,其情绪一般是比较消沉的。因此,在场地设计上,则应尽量避免出现过多的灰色空间以及空间死角。空间处理上宜视线通透,采光良好,构筑物应积极高尚且色调明快。对原有地形进行规整以达到合适的坡度起伏加强其空间感,避免出现较多的阴影区域。植被方面以常绿树种为主(落叶树木易引起患者衰落的情绪)。多种色彩的灌木进行搭配种植,营造出积极富有变化的植被景观。
4、使用者的使用密度
这一点不仅是旨在考虑个体对场地环境的使用和感受,而且通过对人与人之间在某一空间中的使用把人与物、人与人进行综合考虑。考虑当人与人在使用空间相互影响时该如何在前期对空间进行设计。所以,这便要求设计者事先了解场地使用人群的数量在时间轴上的分布曲线。找出最大使用密度,最小使用密度以及其间的动态相互关系,以此为根据对场地进行合理布置。
比如,对汽车站场地空间进行设计就应该了解此车站在城市的地理位置以及重要程度,预计使用人群数量,年龄结构分布并在不同时间段来进行合理分析,达到既满足人们对整个空间的使用效果,又满足“不浪费公共空间”的使用要求。而且,通过对不同时间段人群数量的分布状态的利用,营造出不同氛围的公共空间--使空间具有了动态的变化。
5、使用者的使用反馈
场地设计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满足前期规划与设计的同时,还应该建立“设计者--使用者”的长效机制,在动态中把握对场地环境形态的塑造和对不同人群的心理认知--这一点应该被设计者牢记,并且反映到初期对场地设计的考虑中来。通过周期性的对既有场地空间进行观察,记录人们的使用频率、效果、满意度,对场地环境保持持续的设计认知,加深对场地环境特征的理解,并最终反馈到对场地环境的塑造与再塑造上,使所设计的场地真正做到为人们所享用、所乐道,成为一种与人们活动互相补充,与人们发展互相促进的状态,变成一处具有生命力富有场所感的空间形态。我想,这是作为今后建筑师的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将对人性诚挚的考虑带入到对场地的设计中来,这是对现有设计体制的一场变革,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接受与否”的过程,但这场变革是符合人们的需要的,也是符合时代的发展的。建筑往往是一个基址上最重要的人工环境,是精神与物质的载体。物质可以通过具体的建造来完成,而精神需要与环境的共鸣设计来达到。西蒙兹认为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并把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居住成败以及居住者适应性、健康程度的标准。于是在建筑具体处理上往往通过分析场地,结合地形恰当布置田园和建筑,适应地质构造,尽量减少对现存生态系统的干扰,反映气候条件并且考虑景观的布局,强调最佳的效果,整合各种要素,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Ⅲ 二级注册建筑师考试中《场地与建筑设计》(作图)考选择题吗占多少分
二级注册建筑师《建筑技术设计》和《场地设计》作图题考试中有作图选择题,《建筑技术设计》第一、四题的部分考试内容和第二、三题的全部考试内容以作图选择题的形式列于第一页上,《场地设计》第一至四题的主要考试内容也以作图选择题的形式列于各题的任务要求中。2002年修改考试大纲后,为使作图题稳妥地完成由人工评分向机读评分的过渡,一、二级建筑师考试对作图题做了改进,即部分考题由单纯的作图题改为作图选择题,考生在完成每道题的作图任务后,根据作图的结果或推论选择答案并作答填涂。
多少分我就不清楚了,我没有参加二级考试,我直接考的一级,好像分数不是固定的吧。每年都不同。
Ⅳ 二级注册建筑师场地与建筑设计是手绘还是尺规作图
尺规作图
Ⅳ 二级建筑师考试场地与建筑设计考试要六个小时中间吃饭之类的怎么办
你要是考过的话就知道,你根本没有时间吃,即使你带了吃的。建议吃饱了再进考场。一顿饭不吃没什么问题。
Ⅵ 关于二级注册建筑师 场地与建筑设计(作图题) 建筑结构与设备 法律、法规、经济与施工 建筑构造与详图(作图
要是我来排的话~2门作图绝对在前面~ 后面菜是法律法规和经济施工
制图难 特别是我门没在设计院干过的人` 就更晕了~但是设计一定要理解设计要求~也就是题意
在出初步设计方案~最后就是绘图了~
关于法规这是要死记硬背的~只要是建筑专业的~我看法规就是个难点~必经法规是文科的东东
关于施工经济~这是我觉的最简单的~只要在施工现场混上个2~3年这东西因该是没问题的~
Ⅶ 求教《二级建筑师》试题:场地与建筑设计中绘图比例问题。
1.关于比例尺:来
比例尺“自1:n”的意思为:将物体的实际尺寸缩小n倍(即除以n)就是它在图纸中的尺寸,即按比例尺绘制的物体在图纸上的尺寸是物体实际尺寸的1/n。
2.6m、10m在图纸上的长度分别是:
6m=6000mm,
按1:250的比例缩小(即除以250)
6000mm/250=24mm;
10m=10000mm,
按1:250的比例缩小(即除以250)
10000mm/250=40mm。
希望能帮到你。顺祝
迎考愉快!
Ⅷ 场地规划设计要点
.用地范围及界线
应掌握道路中心线、道路红线、绿化控制线、用地界线、建筑控制线。应试者应清楚掌握几条控制线的含义及与其他控制线的差别。
2.与城市道路的关系
这是每一位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否则应设通路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基地与道路红线连接时,一般从退道路红线一定距离为建筑控制线。建筑一般均不得超出建筑控制线建造。
属于公益上有需要的建筑物和临时性建筑物(绿化小品、书报亭等),经当地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可突人道路红线建造。
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地下建筑、建筑基础,均不得突人道路红线。建筑突出物可有条件地突人道路红线。采集者退散
3.场地出入口
对车流量较多的基地及人员密集的建筑基地应符合规范规定: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起不应小于70m;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最边缘不应小于5m;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m;距公园、学校、儿童残疾人等建筑物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当基地通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有其他特殊情况时,应按当地规划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
4.建筑限高
当城市总体规划有要求时,应按规划要求限制高度;保护区范围内、视线景观走廊及风景区范围内的建筑,市、区中心的临街建筑物,航空港、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工程等周围的建筑物均应考虑高度限制。
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烟囱等,在城市一般地区可不计入控制高度;在保护区、控制区内应计入高度。
5.控制指标
建筑强度方面的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总建筑面积等。环境质量方面的量化指标主要包括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口净密度、人口密度等。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m2)/基地总用地面积(m2)
建筑密度(%)=建筑总基地面积(m2)/基地总用地面积(m2)×100%
绿化覆盖率(%)=绿化覆盖面积(m2)/基地总用地面积(m2)×100%来源:考试大
绿地率(%)=各类绿地覆盖面积之和(m2)/基地总用地面积(m2)×100%
人口毛密度(人/hm2)=总居住人口数(人)/居住用地总面积(hm2)来源:考试大
人口净密度(人/hm2)=总居住人口数(人)/住宅用地总面积(hm2)
6.场地总平面设计
这是对建设项目诸多内容的总体安排与统筹,应充分考虑其使用功能和要求,建设地区的自然与人工环境以及经济技术的合理性因素,对场地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建筑组合、绿化与环境设施布置,以及环境保护做出合理的安排,使之成为统一有机整体。
Ⅸ 场地设计的含义它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是什么
场地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可以这样说,场地设计是营造良好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欣欣向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热潮中,无论是开发者还是设计者,对于建筑实体的功能造型甚为关注,然而对这些建筑赖以立足的场地设计却常常忽略而过,因而类似“成功的单体建筑,失败的整体环境”这样的状况屡见不鲜。
整体观念的忽略
在目前的设计中,只注重建筑的外表而忽略场地形象。建筑内部功能研究透彻但场地功能流线组织混乱、环境设计与建筑缺乏联系等不尽如人意的状况较为普遍,这些都反映出一种整体性思维的缺失。
造成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整体性缺乏的部分原因在于分段式的工作模式。目前国内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几乎都是由规划师和建筑师先完成规划范围内的总体布局和建筑单体的设计,然后由园林师完善环境小品、植物配置的工作。这种分段式的工作模式由于缺乏设计者对设计流程自始至终的参与,往往容易造成建筑与场地环境的脱节。
功能组织的忽略
场地的功能组织是场地规划设计中至为重要的部分,它是对人流、车流、货流等诸多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安排,是衔接建筑与城市空间的重要环节。但是
在目前的一些场地规划设计中,对交通组织、功能分区以及相关功能的忽视使得规划设计在相当多的时候仅仅成为一张缺乏细致考虑的图样,片面强调视觉效果却忽略了场地基本的功能组织,其结果是剩下混乱肤浅的表皮,在使用时有着诸多的不便。
使用者的心理感受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规划设计中不可置疑的原则。自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兴起于西方、至今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环境—行为”学科一直致力于研究使用者心理和物质环境之间的关联,以此营造契合使用者心理的宜人环境。场地环境作为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重要连接,尊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依据不同的需求营造适宜的环境氛围是场地规划设计中必须注重的基本问题。然而在一些建成的场地中,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为此,也引发了笔者关于场地规划设计的一些思考:
场地规划设计的整体理念
场地规划设计要求设计者在构思最初就有一个整体的设想并且综合考虑经济、技术等可行性,在设计过程中全面考虑整体的空间关系、整体的功能组织、整体的风格特色等。
场地设计的功能组织
在场地规划设计中,由景观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共同处理场地设计的功能问题,这要求设计者对场地的功能组织有着透彻的了解,对交通流线、基础设施以及场地布局等等有着熟练的掌握,正如同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需要对其功能流线组织了如指掌一样。
场地设计的工作方式
以往分段式的工作方式致使场地规划设计成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中最为薄弱的一环,因而笔者建议在设计流程上改变以往割裂的模式,由景观师、建筑师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组成设计小组,在景观规划师的统领下进行方案的构思和深入,各方及时沟通和商议能够尽可能地避免各自为政的局限,以确保方案的整体性。
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设计者在进行场地设计的时候,不仅仅对业主负责,更应当在设计过程中担当起自身的社会职责。场地设计往往只是城市环境中的一个部分,设计者应当从城市整体出发,建立起更为整体的价值观念和空间观念,尽可能地以自身的设计推进周边地区的环境改善。德国哲学家谢林曾说:“唯有整体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促进城市的整体和谐无疑是设计者应有的更高目标与职责。从场地周边环境出发整体的考虑问题,往往会引起对该场地价值的重新认识,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此外,设计者在设计中应当持有促进社会公平的价值观,良好的场地设计不仅仅在塑造城市景观、完善城市功能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它更是促进城市公众生活的良好媒介,在可能的情况下为公众塑造更多的开敞空间,让不同的群体能够参与到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