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程设计 > 建筑业鼻祖

建筑业鼻祖

发布时间:2020-11-27 17:18:05

⑴ 中国历史记载最早的“建筑师”是谁

鲁班
鲁班,姓公输,名般。因是鲁国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后,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鲁班的发明创造很多。《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创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鲁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等工具传说也都是鲁班发明的。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名师巨匠,把他尊为我国土木工匠的始祖。
另据《世本》上记载,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传说鲁班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米面磨成粉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磨,在此之前,人们加工粮食是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杵来舂捣,而磨的发明把杵臼的上下运动改变做旋转运动,使杵臼的间歇工作变成连续工作,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是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一大进步。鲁班发明磨的真实情况已经无从查考,但是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龙山文化时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经有了杵臼,因此到鲁班的时代发明磨,是有可能的。

在兵器方面,据《墨子·公输篇》记述,鲁班曾经为楚国制造攻城用的“云梯”和水战用的“钩强”(又名“钩拒”),在战争中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 。 在建筑和雕刻方面,鲁班的贡献也很多。《述异记》上说,鲁班刻制过立体的石质九州地图。

鲁班不愧是我国古代一位最优秀的土木建筑工匠。二千四百多年来,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为“祖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纪念。

鲁班山东人,现在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 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在航天业,他发明的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在军事科学,鲁班发明的云梯(重武器)、钩钜(人们现在还在使用)及其它攻城的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鲁班很早就被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很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⑵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建筑师

中国古代没有建筑师,只有“工匠”,自从詹天佑回国后才有了建筑师,詹天佑是我国建筑师的鼻祖。
国代工匠主要有:鲁班------木匠、泥瓦匠等众多工匠奉为“祖师爷”,只要成就是发明“锯子”等建房、伐木的工具、鲁班尺等建房工具。
其它的工匠诸如:李春------赵州桥、摩尼哥-----北京白塔;等等,这样的工匠在历朝历代都有,太多了。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建筑师有著名的才女林徽因和她的丈夫梁思成

⑶ 国被称为“建筑业鼻祖”的是那个人

根据我在互联网查询的情况,建筑业鼻祖是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

⑷ 你知道各行业的开山鼻祖吗请照例填空

鲁班——建筑师的鼻祖
杜康——中国酿酒业开山鼻祖
管仲——娼妓行业的开山鼻祖
蔡伦——造纸业的鼻祖
张衡——地震学的鼻祖
毕升——印刷术的发明人
李时珍——中医的鼻祖
黄道婆——纺织业的始祖

⑸ 我国被称为“建筑业鼻祖”的是谁

中华工匠祖师爷——鲁班 不必多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鲁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能工巧匠,是木工、石工、泥瓦工及许许多多工匠的共同祖师爷,建筑业的鼻祖。成语“班门弄斧”足以说明后人对这位工艺大师的敬仰之情。为了纪念他,中国的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还被定名为“鲁班奖”。 通常认为,鲁班复姓公输,名般,因为是鲁国人,“般”“班”通用,故而被后世百姓称为鲁班,而史料中一般称他为“公输般”、“公输子”。尤其是后者,要知道“子”在我国是对在中国历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人物的尊称。这对于在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发明家,能有如此称号非常难得,而且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可见其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至尊地位。当然,这与他为社会创造出的不朽业绩是密切相关的。 鲁班生活在我国的春秋战国之际(约前507年~前430年),此时正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期。社会的变革往往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引起的,而当时的变革主要是因为铁器时代的来临。在青铜器时代,铜工具往往和木、石、骨、蚌制成的工具并存。而到了战国时,不仅木、石工具渐渐消失,就是青铜工具也日益减少,锐利而坚固的铁工具的大量使用,如:锯、凿、钻、斧、锛、刀等,这极大的提高了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对此,李约瑟在《中国科技与文化》中指出:“在文艺复兴前和文艺复兴期间,中国在技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占支配地位。……古代和中古时期,默默无闻的中国工匠对世界的贡献要远比亚历山大的力学家和能言善辩的理论家多的多。”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又必然促进了生产关系的改变。当时王室没落,诸侯纷争,社会思想活跃,各阶级、各阶层、各行业都出现了很多闻名于世的杰出的人物,如孔子、孟子、墨子、庄子、管子、公输子等。班固《汉书艺文志》中,称为:“九流十家”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为九流,加上小说家为十家。其中大部分是思想家、政治家。但无疑,鲁班是作为科技发明的领军人物,深深的史无前例的影响着后人。 如今的小学课本里就有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锯的发明也被认为是鲁班的最主要贡献和被称为木匠祖师的最主要依据,然而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了西周时期的骨锯和铜锯,看来这项发明的殊荣应该属于鲁班之前400多年的先人了。即便如此,鲁班对锯的改进和推广也肯定也是功不可没的,再说他的功劳远不仅限于此。从记载中我们知道他发明了许多民用、建筑用的物品、器械,如:规矩、墨斗、钥匙、钻、刨、磨、亭、台、楼、阁等等,也为统治者营造了一些军事器械和宫廷设施。百姓们出于敬仰还创造出了许多神乎其神的传说(也许其中有些并不是杜撰),后世的许多建筑工程也被归到他的名下了。 虽然鲁班凭着自己的发明创造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但他还是潜移默化的被当时的上层社会所歧视,这也是当时社会的阶层划分所决定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实难相容,而且他们的地位又不得加以改变。如:《抱朴子》中,“工匠之子莫不续事”。可见当时的工匠们祖祖辈辈要给统治者当牛做马,始终都处在社会的底层,不得翻身。在《墨子》的“公输”与“鲁问”篇中,墨子的弟子们在书中对墨子充满了赞誉和颂扬之词(这种写法在当时自然也是通例),而对鲁班的评价似乎颇为不屑。其中描绘了“公输般造云梯以攻宋,为不义”。最终,墨子不但晓之以理,还以守城之器进行防御,使公输般臣服于其下。并且,公输子造飞鹊,三日不下,说之为“不利于人谓之拙”。如果说前者还是鲁班助纣为虐的话,那么墨子对后者的攻击则反映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一种心态——畏惧“奇技淫巧”,过于务实而排斥所有无直接用途的发明创造。从鲁班以后直到近代,中国的发明家、科学家们总是面临被轻视、被排斥的命运,张衡、马钧、祖冲之等莫不如此。

⑹ 我国被称为"建筑业鼻祖"的是:

鲁班 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⑺ 各行个业的祖师爷 都是谁

木匠 是鲁班 旧俗极具讲究尊师重道。民家供奉祖宗牌位,正户题名为“天地君亲师”或称“天地国亲师”,其中“师道”列为五尊之一。全省各地各行业千古流传,均有供奉“祖师爷”的习俗,较常见有:

农业。奉祀土神和谷神。周代的始祖名弃,又名后稷,在尧、舜时期被封做农官,教民耕种稷麦,故后世农业尊其为祖师,并与社神合一,称为土地神,村野之间,每隔三五里的田头路边就建有一座小矮屋——土地庙,皖西南一带称之为“社祀庙”,各有土地公婆的神像供奉。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各土地庙均被拆除;90年代又有所恢复。

裁缝业。尊奉轩辕氏(黄帝)。《史记》称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后世尊其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因传言黄帝曾教民众用骨针穿麻线缝树叶和兽皮做衣。故被缝纫业尊为祖师。

蚕丝业。尊奉嫘祖(又作累祖)。传说她是黄帝的妻子,曾教民养蚕治丝,北周以后被视为蚕神。

酿酒业。凡酒坊、酒馆、酒家均尊奉杜康为祖师。杜康即少康,为夏代的第五任君主。《说文解字》称其为“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又传言禹帝曾命“仪狄造酒”,有的地方亦尊仪狄为酒业的祖师。

竹木泥瓦匠。同尊鲁班为祖师。历史上确有其人,氏公输,名般(取同音字为“班”),春秋时鲁国人,故称鲁班,生平创造过云梯、石磨、木作工具及木制飞乌等,为当时杰出的发明家。

铁业。铁匠、铜匠、银匠与冶铸业均尊太上老君为祖师。《老子内传》称:“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生而白首,故号老子;耳有三漏,又号老聃。”传说老子曾铸造八卦炉(后人称为“老君炉”)炼制丹药以求长生。

教育。尊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旧时书生、学子、学童在家中正堂,私塾、县学、府学、大学均在正厅供奉孔子牌位。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晚年致力于教育并著述立说,史称他曾授教“弟子三干,贤人七十”。

商业。供奉财神牌位。道教奉“赵公元帅”为财神,其像黑面浓须,骑坐黑虎;相传其人姓赵,号公明,秦时得道于终南山,封号为“正一玄坛元帅”。商界又尊范蠡为祖师。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人(今河南南阳),曾协助越王勾践灭吴,功成后弃宫经商,游齐国称鸱夷子皮,在陶(今山东定陶)称陶朱公,经商曾“三致千金”均散济贫民,其商德极受后人崇敬。

豆腐业。江淮大地奉淮南王刘安为祖师。其人为刘帮之孙,袭封淮南王,治寿春(今寿县),因“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编成《淮南子》一书,并在熬制丹药时,无意间用黄豆、盐卤做成了豆腐脑(即水豆腐),

中医业。战国时医学家扁鹊创立望、闻、问、切“四诊”医术,后世即尊奉他为中医的祖师。扁鹊姓秦,名越人,河北任丘人。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倡导辨证论治原则,被后世尊为“医圣”。民间医业尊华佗为祖师,华佗名甫,字天化,沛国谯(今毫州市)人,曾创制麻沸散(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故被尊称为“外科鼻祖”。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千金方》,被后世誉为“药王”。中草药制作及民间药铺药店则尊奉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为祖师。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人(今湖北薪春人),著《本草纲目》传世。

制笔与造纸业。传说秦朝名家蒙恬曾改良过毛笔,故被尊奉为制笔业的祖师。世传东汉蔡伦为造纸术的发明人,故民间纸槽作坊、纸业店铺均供奉“龙亭侯”朴像脾位,尊为祖师。蔡伦,东汉桂阳(今湖南郴州)人,官任尚方令,封龙亭侯。

印染业。染坊店奉东晋葛洪为祖师。葛洪字雅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抱朴子》一书,曾在炼丹中提炼出各色染料,被后世应用来印染布帛、纸张。

戏曲业。尊唐玄宗李隆基为祖师。因唐玄宗曾召集歌舞艺人与宫女在梨园学艺,并时常亲自执槌击鼓演奏配乐。因而,后世均称戏曲艺人为“梨园兄弟”。

火腿业。尊宋朝宗泽为祖师。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为宋朝名将。相传他发明了火腿的制作方法,流传甚广。

织布业。尊黄道婆为祖师。黄道婆为松江乌泥泾(今属上海市)人,少年时流落至崖州(今海南崖县),从黎族人学习了纺织技术。后回乡改革、推广轧花、纺车和织机技术,影响深远。

评书业。尊明末杰出的说书艺人柳敬亭为祖师。评书古称评话,又称鼓书、板话。柳敬亭,本姓曹,通州(今江苏南通)人,被后人誉称为“柳评书”。

另外,流传数千年之久儒、佛、道三教,又分别尊奉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为祖师,在民间影响也极其深远。
各行业祭祀的祖师爷
行业 祖师爷 事迹
堪舆五术业 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亦有称禅),春秋时代河南琪县人,居云梦山,精通堪舆数术命相、医术、授徒孙膑,得道后受后人尊崇为祖师。
中医业 华陀、孙思邈 华陀,三国时代名医,其医术精湛。
中药业 神农、崎伯 神农,远古时代河北省随州市历山镇人,尝百草试百药而治国。崎伯,远古时代黄帝之宰相,精通医药。
人相业 风后氏 远古黄帝宰相,精通相术,首创风鉴之学
命相业 麻衣仙 精通民间相人术,著有麻衣相法流传於世。
纺织业 嫘祖 黄帝之妃,相传由她开始教民养蚕取丝。
木匠业 鲁班 姓公孙名班,春秋时代人,能将木器物件做得精巧无比,手艺高明。
文具书店读书人 文昌帝君 黄帝之子,名挥,善於造弦张网因而以张为姓,累世托生为儒,曾辅佐周公,留心经典,文采斐然,深受天下学子文人崇敬。
造纸业 蔡伦 东汉时宦官,始用敞布网鱼,树皮等为原料造纸成功。
行业 祖师爷 事迹
笔业 蒙恬 秦朝时代大将 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成苍毫名秦笔,而被尊奉为制笔始祖。
印刷业 仓颉 仓颉造字以供后人沿击记录及沟通。
画画业 王维、无道子 唐朝开元道士,擅长作诗作画。
说书业 柳敬亭、崔仲远
烧窑业 女娲娘娘 神话记载女娲炼石而补天,是窑业之始祖发明人。
餐饮业 易牙 春秋朝代人氏,善於调味,见赏於齐桓公而闻名。
渔业 姜太公 名尚,在渭水隐居钓鱼,遇文王而奉为国师。
饭馆茶楼业 灶君 茔惑真君
建筑业 鲁班 有巢氏
妓户业 猪八戒 唐代玄奘徒弟,好於女色而名。
叫化业 韩熙载
仆役业 钟三郎
歌艺业 老郎神 相传唐代有灰狼变成红衣童子指导皇室梨园子弟练唱成果非凡,以娱唐明皇声色冶游。
银楼业 欧岐佛
铜铁业 毡探老祖
银行业 赵玄坛
制酒业 仪狄、杜康 夏禹时,帝女为进献品,而令仪狄造酒,其味甘美,甚得禹帝赞赏,因而蔚成造酒之风气。
洗衣业 梅葛仙
理发业 吕洞宾 相传吕洞宾座下之柳木,曾以随剃即长术戏耍剃头师传,经吕洞宾以飞刀变剃刀制伏,故后世理发业供其为祖师。
豆腐业 关羽、刘安 因关公未发迹前曾卖过豆腐。
爆竹业 马钧
皮鞋业 孙膑
行业 祖师爷 事迹
美容业 李渔 清代戏曲家,人称李十郎,精於谱曲,指导艺人姿态表演及化妆。
茶业 陆羽 唐代人,著作有茶经之品茗书籍,后经传颂后,喝茶风气随之盛行。
油漆业 虞氏
针业 刘海
玉石业 白衣绅
槟榔业 韩愈 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因批评时政,遭贬官潮州,因水土不服身患湿寒之症,因吃槟榔而病愈。
刻字业 王维
旅馆业 关羽 关羽为人正直,做事言而有信,故为后世人当官及做生意人皆尊为祖师。
屠宰业 真武大帝 年轻时以杀猪为业,但心地善良,后为观世音菩萨渡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得道。
砚墨业 子路 子路为孔子学生,以砚墨而传之。
竹篾业 绿衣人
糕饼业 诸葛亮 三国时诸葛亮率军征蛮凯旋而回时,途经泸水,猖神阻道有待人头祭祀,诸葛亮改用牛马肉做馅,外包面粉作成馒头来替代祭祀而受尊崇。

建筑设计行业或者说建筑师的祖师爷应该是谁

鲁班,(中国建筑鼻祖木匠鼻祖)

⑼ 中国近代营造业开山鼻祖

一般人所说的“洋楼”,泛指解放前外国人居住的“小洋楼”、使用的“大洋楼”,多见于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但如果从专业研究的角度来看,“洋楼”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中国近代建筑也不是上海外滩的那种“洋楼”就能代表得了的。

中国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在中国国土上于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筑。

从样式研究的角度来看 中国近代建筑主要有三大类型

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封建社会里,虽然政治上有二十余朝皇帝的更替,文化上有多次的对外交流,但是,中国文化基本上是连续的一元文化。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有时代的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封建主义的清王朝经历“康乾盛世”而日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从明末清初开始,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进行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也由此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了。其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在中国国土上除了传统的古代建筑仍在延续、演变之外,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则又出现了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另一股潮流。这两股潮流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时隐时现,此起彼伏。加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的冲击,使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呈现出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多种体系并存、碰撞与交融的错综复杂状态。中国近代建筑正是这种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洋式建筑:

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由于中国国土幅员广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中国沿海地区、长江沿岸地区的一些城市,由于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外国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较早作为商埠开放,因此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城市出现的某些洋式建筑。而大部分内陆地区的城市由于交通不便,仍处于与外部世界较为隔绝的状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表现为强;只有个别城市或临近边界、或因铁路建设的发展等原因,也有洋式建筑兴建。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Bund of Shanghai,又称“黄浦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的建筑为代表。

长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筑以南京下关、武汉汉口租界的建筑为代表。

内陆地区沿边城市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主要通过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受俄罗斯传统建筑和十九世纪末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样式影响,在中东铁路系统的建筑和东正教堂中表现为多。滇越铁路(1903--191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越南人在参与了滇越铁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开发过程中,间接地把其所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带到滇越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昆明。

北京的洋式建筑则以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为滥觞,以资政院、大理院为代表。

洋式建筑的设计者基本为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

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统式建筑:

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本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中国建筑的历史中反映出了世界上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建筑师面对列强的入侵而激发的民族意识,这两种因素有剧烈的碰撞、交叉和融和。

传统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是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第一代建筑师吕彦直(1893?929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1925?929年)。中山陵陵园总体平面呈钟形,引人发“木铎警世”之想,寓意深远;墓在祭堂后合乎中国观念,式样采古制,建筑朴实坚固,形势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精神。

吕彦直生年仅36岁,但他以设计并主持建造南京中山陵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1926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近代跨度最大的会堂建筑。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所作“首都计划”,则是中国进行的较早、规模较大的城市规划设计。“首都计划”的详细方案中,全部政府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意为发扬光大本国传统的文化。这在二十年代是一种开创性的设想。

在北京,传统式建筑以二十年代所建北京协和医学院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简称 PUMC )新校舍建筑群体、燕京大学校园建筑、辅仁大学、国立北平图书馆为典型。

令人深思的是,较早出现的传统式建筑的设计者主要是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反映出外国建筑师处在中国近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追求。

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式建筑:

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冲击下的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其标志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兴办,并日益完备;中国建筑事务所陆续开业,中国人建筑师成长起来;中国建筑团体先后成立,学术活动得以开展。

杨廷宝(1901-1983)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他的设计作品运用中西建筑处理手法,不墨守陈规,刻意创新,在三十年代初期就已弛誉南北。他所在的基泰工程司(Kwan,Chu and Yang)是中国近代建立较早、规模较大的建筑事务所,中国有相当影响,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许多重要工程均出自基泰之手。

此外,“华盖建筑事务所”(The Allied Architects Shangai)、“庄俊建筑事务所”、“范文照建筑事务所”、“董大酉建筑事务所”、“兴业建筑事务所”等都是中国近代极为重要的建筑设计力量,在上海、天津、北平、南京、重庆、成都、无锡、桂林、贵阳、昆明等地主持设计了许多建筑项目。

梁思成(1901--1972年)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工作的创始人。建筑设计创作不是他一生建筑活动中的主要部分,但他对建筑设计创作问题多有著述,为数不多的作品表现了世界现代建筑潮流的影响,这以他1932年所作北京仁立公司铺面改造设计为代表。

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中国建筑师设计创作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都是今日中国的宝贵财富,成为当地城市的重要景观,给中华大地增添风采。

中国近代建筑是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但不能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创作的样板

早在本世纪之初,两位中国人建筑师就分别在北京和南京作过不同的尝试:供职于陆军部军需司营造科的沈琪,于1906年为陆军部衙署设计了一栋以西洋样式为主、但颇多中国装饰的主楼;受命于两江总督的通州师范学校工科毕业生孙支厦(1882-1975),在1909年主持设计了一栋基本为西洋样式的江苏省谘议局建筑。此后近九十年间,中国近代和现代建筑师有无数设计作品问世,样式繁杂。但是,虽然经过了几代人的艰难摸索,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问题,仍然是困扰着每一个中国建筑师的难题。

虽然今天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不再是伴随着侵略而来,但中国建筑师仍始终跳不出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几千年历史文明所造成的耀眼光环。虽然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建筑师设计创作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都成为今日中国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但他们的作品似乎也不能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创作的样板。我想,这当是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认识的一个方面。

对作为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的中国近代建筑应予以积极的保护

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认识的另一个方面是:

中国近代建筑作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巍然屹立的历史建筑,作为先辈辛苦耕耘的历史见证,是我辈的光荣,也是对后代所应尽的责任。只要我们努力,前景也不一定完全灰暗;问题是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个课题,仔细想想我们是否能付出失去所有宝贵历史文物的代价。”《活的历史枣保护香港的历史建筑》(1982年)一书中的这一段话,写得是何等地好啊!

关于近代建筑的保护,有两方面的工作:

1、对具体建筑物调查、实测,进行建筑历史研究。

这项工作主要由民间学术团体开展。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一时期,有部分初步成果问世。但在六、七十年代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和干扰,除偶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外,大陆上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实际上是处于停顿状态。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历史学界,随着对涌进国门的五彩纷呈的众多国外建筑流派的介绍、评论,进而变为对其发生、发展之渊源的关心,并引发了如何认识建筑传统与现代风格关系的讨论。这样一来,中国建筑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环节和中西交叉的汇合状态的近代一段再次引起了注意。1985年8月,由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汪坦发起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揭开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第二时期的序幕。

第二时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建设部城乡建设科学技术基金会的联合资助,从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间,举行了五次全国性会议,提出论文 179篇,出版四本论文集(收入论文92篇)。同时,通过中日合作,至1995年底共进行了哈尔滨、青岛、烟台、南京、武汉、广州、北京、厦门、重庆、昆明以及庐山16个城市(地区)的近代建筑调查,填制调查表2612份,出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十六个分册。上述工作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第二时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正处在深入发展的阶段。定于1996年9月在江西庐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将是一次承上启下的盛会。

2、对有价值的近代建筑保护、再利用。这项工作主要由政府机构推进。

1988年11月10日,建设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重点调查、保护优秀近代建筑物的通知》,体现了在新的形势下,国家主管部门对近代建筑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并开始重视其保存与再利用问题。《通知》发出后,在各地主管部门的主持下,同中日合作进行的中国近代建筑调查互相配合,经过多年努力,提出了一批推荐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近代优秀建筑名单和资料。

1995年9月,北京市政府批准公布了“北京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共56项。其中27项为近代建筑。

同时,各地对有价值的近代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具体工作也逐步进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近年来亦做了部分工作:

1993年7月,在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和北京市规划局支持下,受北京铁路分局文化宫委托对1906年建成的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建筑进行复原改建设计,以保护北京的历史风貌;1993年10月,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对三峡工程淹没区四川境内的近代建筑进行考察,对有重要价值的进行论证,提出保护与再利用方案,以保护长江沿岸景观;1994年6月,受西城区文化局文物管理所委托对西城区北京水准原点、陆徵祥家族墓庐等近代建筑进行实测,以建档定级保护;1995年6月,受宣武区建设委员会委托对宣武区大栅栏、天桥、白纸坊地区14栋近代建筑进行实测,以提出保护与再利用方案。

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近代建筑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逐步付诸实践。作为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的中国近代建筑,对其进行保护的现实意义正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其历史文化价值也正在逐渐体现出来。

⑽ 古代被称为建筑业的鼻祖是

鲧(公元前?年-公元前2029年):中国上古时代汉族神话传说人物。姓姒,字熙。是黄帝的曾专孙、昌意的孙子、属颛顼的儿子、大禹之父、夏启的祖父。被尧封于崇地,为伯爵,故称崇伯鲧或崇伯,约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之位。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后因治水失败,被刑罚致死。鲧与欢兜、三苗、共工并称“四罪”。
记得百家讲坛里面说过,史料里面记载,鲧是城郭最早发明者,城郭也就是现在的城墙,当时治水的时候,鲧就是用堵的方法来治理水,而他的儿子大禹是用疏导的方法来治理水,城郭算是最早古代的建筑了,那么古代建筑业的鼻祖应该是鲧

阅读全文

与建筑业鼻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司社保账户变更说明 浏览:719
威远县严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797
鄂州住房公积金帐号 浏览:250
江都区建设局与引江棚户区 浏览:717
扬州住房公积金比例 浏览:516
无业买社保还需要买公积金吗 浏览:403
退伍军人住房补贴新政策 浏览:385
工资5000深圳交社保后最后拿到多少 浏览:373
管城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招聘 浏览:777
杭州滨江住房公积金 浏览:856
社保缴费基数有试用期工资吗 浏览:377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专业 浏览:656
现代设计建筑设计 浏览:9
2014年天津社保缴纳基数是多少 浏览:758
社保交基数高 浏览: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还多少 浏览:732
北京社保卡办理点 浏览:827
黄陂前川卫生院生化分析仪中标公告 浏览:677
安徽和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浏览:455
社保卡上没有录入缴费信息吗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