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程设计 > 建筑设计大师作品

建筑设计大师作品

发布时间:2020-11-27 08:33:40

㈠ 现代四大建筑设计师建筑大师作品图

戴帆 (DAI FAN)通过构建建筑概念与存在、建筑与思想、建筑与行为、建筑与表现形式之间的新关系,以取代建筑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旧有关系。正是这种对建筑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创新处理,将建筑语言革新又推进了一步。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非常感谢!

㈡ 中国建筑设计师著名大师建筑作品

知道一个很不错的

㈢ 请问国内著名建筑设计师 著名建筑大师介绍及作品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KPF建筑事务所东方明珠塔—江欢成金茂大厦—SOM建筑事务所上海中心大厦—甘斯勒中银大厦—日本日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何镜堂震旦博物馆、保利大剧院—安藤忠雄上海香港新世界中心—B+H事务所上海银行大厦—丹下健三事务所上海时代金融中心—郑翊

㈣ 中国当代建筑师排名著名大师建筑作品

戴帆,很前卫的建筑设计师。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

㈤ 现代最杰出的10位建筑设计大师!!

我只知道
贝聿铭
贝聿铭 华裔美籍建筑师。1917 年4月26日生于中国广东,在上海受中等教育。1935年赴美国,194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学位。1946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48 年起,任W.泽肯多夫的地产公司建筑部负责人。1955年他集合一批从整体规划到室内设计的专家,在纽约开业。他不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创造了许多出色的个体建筑,而且这些个体建筑又使邻近区域的面貌改观,推动城市的发展。他对蒙特利尔、丹佛、费城、波士顿、纽约、达拉斯、新加坡等大城市的旧区改造和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一般认为受W.格罗皮乌斯的影响,他掌握了在建筑设计中运用抽象几何形体的娴熟技巧,巧妙运用石、混凝土、钢和玻璃等建筑材料。作为华人建筑师,他主张寻求恰当的途径来表达中国建筑传统的本质。贝聿铭是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会员,美国室内设计协会荣誉会员,美国设计科学院和国家艺术委员会成员。他曾多次获奖,其中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和1983年普里茨克建筑艺术奖等。他的代表作有科罗拉多州美国大气研究中心、中国台湾东海大学卢斯纪念教堂、费城社会岭住宅区、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候机楼、新加坡中国银行办公楼、达拉斯市政厅、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北京香山饭店、拿破仑庭园4座玻璃金字塔等。

聿铭简介:

1917年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父亲贝祖诒曾任中国银行行长,于 1919年到香港创办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 1935年到美国留学,攻读建筑系。如今其建筑设计遍布世界各地,如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德国历史博物馆等。建筑是科学,为何与艺术并列?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於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

很多人都知道法国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越来越多的人将它与埃菲尔铁塔一起视为巴黎的标志和象征。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它最初建造时遭到了巴黎绝大多数人的反对,它的设计者贝聿铭当时在巴黎的街头也遭遇了不少白眼。因为卢浮宫是国家级的标志性建筑,人们希望它保持原样。 12世纪时卢浮宫曾是一座城堡,主要供护城士兵居住,并存放粮食和弹药。后来建筑不断被扩建,并一度成为皇家宫殿,之后,有多位国王把他们的艺术品陈列于此。像北京的故宫一样,卢浮宫正好处在巴黎的市中心,是皇家威严的象征。 1983年时,卢浮宫还是巴黎的一道屏障。如何将宫殿改建成现代化的博物馆成了这个城市的一个难题。玻璃金字塔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有了金字塔之后,新旧对比使卢浮宫的建筑更明朗了。金字塔所采用的玻璃和金属结构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与过去截然分开,它告诉人们当今的卢浮宫已不是法兰西国王的宫殿,而是属于“大众”的公共博物馆。人们对于建筑需要适应,需要一个接纳的过程。很多人很早就见过玻璃金字塔的设计图纸。画面上的玻璃金字塔很单薄,所见只是一些交叉的钢筋柱子,人们很难感受得到那种“一个闪亮的钻石一般光芒四射”的感觉。所以它在开始的时候受到了人们的质疑。然而还是贝聿铭说得好:“人们往往很快就能理解建筑……建筑完成之后却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有幸得以使用该建筑的话,人们可能就会感慨道:‘啊,确实很好,我明白了。’所以建筑完成后要人接受就不太难了。难就难在把它建造起来。”

美国肯尼迪总统图书馆

《贝聿铭谈贝聿铭》,这个名字乍听上去有些奇怪,其实完整的理解应该是贝聿铭谈自己的经历及对建筑的理解,主要是自己设计的重要建筑。贝聿铭先生是著名的华人建筑师。 1917年出生于中国苏州,苏州的私家园林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建筑独特地反映了欧亚两大传统交融产生的新的美学标准———永恒的石材和玻璃。中国文化的背景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他绝不刻意凸显这一点。“对我来说,建筑物的特殊功能要求及所处地点的人文历史是最重要的,远比我的中国文化背景重要。在法国设计卢浮宫时,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我的中国文化背景,而是法国的历史和文化。我认为时间、文化、地点是建筑设计的要素。”贝聿铭在中国的建筑设计同样体现了这一理念,如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北京中国银行总行大厦、香山饭店等。正在设计中的苏州博物馆也在体现现代特点的同时努力与古城的粉墙黛瓦相协调,力求做到“苏州味”与创新之间的平衡。

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这本书的作者盖罗·冯·波姆是贝聿铭的挚友,两人的谈话更像是老友随意的聊天,将很专业的知识用浅显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全书最后附录了译者访谈录,向我们展现了贝先生的中国情怀。他对中国城市的发展颇为关注,如北京新城发展与旧城改造的关系、上海浦东的区域功能规划等。中国的城市正处于高速发展中,很多地方都在建设新城区。中国有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又有着广大的国土面积,每个地方的情况都非常不同。因此各个城市应体现出自己的特点。我们可以都说普通话,但我们不能都生活在一样的城市里。一样的楼房,一样的街道,这种单调的重复是可悲的。我们需要更多有特色的建筑,需要更多贝聿铭那样的建筑设计师。

贝聿铭

贝聿铭是国际著名的建筑师。他一生的70多件作品无一例外地与金钱、权力和政治纠结在一起。他将外交手腕和设计的独特混合运用在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华盛顿国家艺术馆、法国巴黎卢浮宫等建筑身上。

保留古建筑:我说因为故宫是一个文物,是国家的国宝。四面现在看出去绿化得很好,天、树很和谐,高楼起来就破坏故宫文物了。

直到现在,贝聿铭仍认为禁止在紫禁城附近盖高楼是他主要的贡献。

贝聿铭:对我而言,那是最大的成就,也是最大的满足。

我原来跟梁思成很熟,他来美国,我跟他见过很多次。北京的城墙拆了很可惜,我跟梁思成谈过,苏州的墙拆了也很可惜。你看意大利、法国的城墙都保留,他们有历史的观念,你不能把历史全部毁坏。好的办法是保留古代的建筑,这是最重要的。我觉得城墙拆了以后,面貌全改了。

1974年,我头次回国,我在清华演讲时说,在故宫附近不应该造高楼,这是我的意见,当时的副总理谷牧在人民大会堂跟我谈这个问题,他问我,为什么不应该造高楼。我说因为故宫是一个文物,是国家的国宝。四面现在看出去绿化得很好,天、树很和谐,高楼起来就破坏故宫文物了。他说你说的话跟周总理的话相同。我觉得很荣幸,我不敢再说了,我说算了,他的话比我的话重得多了。

后来他们就慢慢在北京城市规划方面发表这个意见,说故宫附近的楼的高度应该是这样,到了二环、三环你可以造高楼,因为不影响故宫。你在故宫旁边,比如北京饭店造高楼,那就是破坏文物,故宫的文物,是值得研究的。在香港到处都是高楼,这个不成问题,因为它没有历史。

四合院也应该保留,应该保留一片。你单单保留几个王府,不够,这不是好的办法,要保留就保留一片。当然四合院不适应现在的生活实际,这个我很明白,最近我跟贾庆林(当时任北京市长———编者注)谈过这个问题,我说请你一定要保留四合院,保留一片,不要再拆了。“我也想做,可是一个四合院十几家人住在里面,利益怎么分配?怎么处理?”贾庆林问我。所以他有他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容易解决。不过,他同意,应该在附近再造一点房子,可以让四合院里的居民搬到那个地方,然后再改造四合院,新的卫生条件做好了以后,可以卖大钱。海外中国人想回到北京住的很多,他很可能出钱买下来。这件事是应该做的,因为这种四合院将来没有了,越来越少了。

后来,贝聿铭用10万美元设立了一个奖学金,帮助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他捐出这笔钱时立下一个规矩:学生们在结束研究后,可以花一个夏天游览美国,但必须返回中国学以致用———如同他以前想做的一样。

家世: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出生在广州,他的母亲是一位笛子演奏高手,也是虔诚的佛教徒,给他起名聿铭,有光明的意思。

贝聿铭的家族有600年的历史,第一代祖先在明朝的时候来到苏州,在道旁摆小摊行医卖草药。后来贝家的子孙将家业发扬光大成为江南绝大部分药店的供应商。到了18世纪,贝家已是大地主。

贝聿铭的祖父贝立泰先是在朝为官,后来他协助创建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17年,他创设苏州分行并在那里当经理。

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在美国大学毕业后投身北京中国银行会计部,后来被派往广州。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出生在广州,他的母亲是一位笛子演奏高手,也是虔诚的佛教徒,给他起名聿铭,有光明的意思。贝聿铭属蛇,蛇年出生的人被说成迷人、直观、果断、穿着虚荣、固执己见。

贝聿铭:我的母亲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女书法家、诗人、音乐家,母亲这边的家庭更具艺术氛围,母亲去世以后,父亲对我的学习抓得很紧,很关心我将来想做什么。那个时候我也不知会做什么。

贝聿铭的母亲因久病逝世,所以他回到老家与祖父一起生活。贝聿铭的家乡是一个说吴侬软语,出美女的地方———苏州。贝聿铭的祖父贝立泰属于帝制时代的老派人物,他逃避西服而穿着传统长袍。以儒家道统持家,祭祖时有300名亲戚齐聚祠堂,伴以音乐爆竹。为了培养对长辈的尊重,贝聿铭必然纹丝不动地坐在一张硬背椅上,面对祖父,直到老人家有动作为止。贝立泰自律甚严,子孙即使已经成人,仍然惧怕他的训戒。

贝聿铭:有一次,我们几个小孩回家稍微晚了一些,怕惊动了老人家,只好悄悄地睡在了前庭。

贝立泰给贝聿铭灌输儒家思想以培养高贵气质:服从长辈、避免虚矫垮饰、不轻易生气、保持冷静从容。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星众共之。”这些让贝聿铭在美国的生涯非常受益,虽然这个国家不太重视这种气质。

香山饭店:贝聿铭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其实是一种提醒:大自然和建筑物过去是阴阳调和的,内外永远合二为一。

贝聿铭第一次在祖国设计的作品就是香山饭店,他想通过建筑来报答孕育自己的文化,协助中国建筑界探索一条新路。他想振兴一般人仍能了解的特色———不是迂腐的宫殿和寺庙的红墙黄瓦,而是寻常人家的白墙灰砖。他说就像我不会在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找寻意大利的根源,而我会到佛罗伦萨去看平常人家的住屋一样,建筑必须源于人们的住宅,他相信这决不是过去的遗迹,而是告知现在的力量。

在香山的日子里,贝聿铭通常把意念传达给设计师后,就去做别的工作,然后定时回来监督进度,再向客户报告。香山饭店是他个人对新中国的表达,因此他悉心照顾。人们很讶异地看到他手里拿着铅笔,在公司绘图桌上搔首不已。这是数年来他惟一亲自主持的计划,每隔两个小时他就拿着蓝图和立面图和他的伙伴开一次会,而且长时间工作。

在西方,大型的建筑常常是以一个正面呈现给人的,但是这是在香山,香山在委婉地展延。按照贝聿铭的构想,客人先走过插着五面红旗的牌楼,来到铺着灰色地砖的前庭,才看到开着传统八角和梅花型窗户的白色灰泥墙正面。人走进来以后,能看到环绕贝聿铭典型空间架构天窗的大厅。这种风格介于苏州园林和华盛顿国家艺术馆的中庭之间,是个在树影摇动中,喝茶、欣赏绿竹和池鱼的地方。

贝聿铭: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

中国园林建筑的借景很重要。比如说像法国的大花园,就是那个凡尔赛宫,站在那儿一目了然,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可是中国的园林弯弯曲曲很多景,你要这么一弯腰看是一个景,走几步再看一看又是另外一个景,这个巧妙得很,这个对我的建筑有点影响。还有一点非常有意思,你到一个中国园林里头,一进门看见正对着门的那条路,你肯定走不通,你必须从旁边的小路绕半天才可以到那个大屋子,这个跟中国人处事很像。

精心规划的长排洁白楼房,高度都不超过4层,装饰着格子花样和八角窗,沿着中庭蜿蜒开来,据说这样安排可以驱邪。这栋虚幻、祥和的楼阁对中国人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因为这是贝聿铭参考苏州的平坦屋顶和白墙做的建筑,在北京看来很不合时宜。有的人对贝聿铭刻意营造的俭朴感到慌张失措。“贝聿铭希望表达真正的美,”他的助手方佛瑞(FredFang)解释说:“它就像没有擦口红的少女一样。”

贝聿铭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其实是一种提醒:大自然和建筑物过去是阴阳调和的,内外永远合二为一。

贝聿铭:过去读书人的书房前面如果没有一座花园,就称不上是书房,这二者必须是一体的。

根据这种风格,贝聿铭为香山饭店设计的西式客房可以浏览11座种满花草和古树的美丽庭园。蜿蜒的花园小径上铺着用彩色圆石排成的精巧梅竹图案,那些石头是他的美国助手在越南边境附近的一处河床上采集来的。

贝聿铭:当地村民从未见过外国人,当我的美国助手骑着骡子到那个地方时,村民还特地杀猪来招待他,血流满地。他不了解这个情况,回来告诉我说他当时非常害怕,心里想,天哪,他们要杀了我。村民也惊讶地发现,这个洋人竟然要花几千块钱买他们的石头。结果,所有的老太太和小孩都跑到河里去采石了。

香山饭店是1980年起施工的,那个时候中国跟现在的中国大不相同。那个时候中国能够施工的新建筑很少,技术方面是差一点。但那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管理。贝聿铭从美国带回来一套吸尘器,那时候在中国还很少有这种东西,几乎就没有。吸尘器用完要常换过滤器,他们没换,结果马达都烧坏了。

贝聿铭:去了北京好多次,香山饭店很少回去过。有一次,我的夫人在香山饭店看到窗很脏。她说这个不行啊,看不到外面的风景,她去擦,这个确有其事,但那是在过渡时期。中国现在跟20年前相比大不相同了,现在回去很愉快,我觉得国家是在进步了。

香山饭店在美国造成的冲击也非常大,后现代主义者说这是贝聿铭投降的动作。他们认为,现代主义终于也采用历史性的依据和装潢了。贝聿铭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说现代主义并未衰竭。当然,它已经改变,变得更好,更加自由。

㈥ 中国近代著名建筑设计师有哪些,代表作是什么

卢毓骏(1904~1975)
卢毓骏先生1904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入巴黎国立公共工程大学学习,1925年在巴黎大学都市规划学院任研究员。1929年回国,在南京考试院工作。1949年到台湾,并于1961年创办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系。
他的主要建筑设计作品有南京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大考场及铨叙部,汤山望云别墅,南京高等法院,台湾科学馆,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教职员宿舍,“中国文化大学”校园规划及华冈校舍、大仁馆、大义馆、大伦馆、菲华楼、大恩塔,“司法行政部”大法庭及法官训练所,台中日月潭玄及慈思塔、考试院等。
他的专著有《防空建筑工程学》、《防空都市计划学》、《新时代都市计划学》、《现代建筑》、《中国建筑史与营造法》。他发表的论文主要有《建筑艺术新论》、《三十年来中国之建筑工程》、《新时代工业化之应有认识》、(明堂新考——个中国建筑师想像中的中国古代明堂》、《反映有机文明的中国建筑》、《都市计划及造园》、《以柔克刚——防御原子弹建筑的若干构想》等。
他认为,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必须与都市计划有良好的配合。在教学中,他强调学生要尽力多涉猎艺术、工学、设备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多接触文学、哲学,只有如此才能加强设计的深度。
卢毓骏先生于1975年在台湾病逝。
刘鸿典(1904~1995)
刘鸿典先生,字烈武,1904年生于辽宁省宽甸县。193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后在上海市中心建设委员会建筑师办事处任技术员,在此期间曾获实业部颁发的建筑师证书。1936~1939年在上海交通银行任建筑师。1939~1941年在上海浙江兴业银行总行任建筑师。1941年在上海创办宗美建筑专科学校,兼营建筑师业务。1947~1949年成立鼎川营造工程司,执行建筑师业务。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工学院建筑系二级教授,兼教研室和建校设计室主任。1956年任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首任系主任。历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一、二、五届理事会理事,建工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家建委科学研究审查委员会委员,是国家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获得者,他还参加了《中国大网络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进、《美术辞林》、《陕西省地方志》等大型辞书的编撰工作。
他的主要建筑作品有上海市中心游泳池、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福州交通银行、南通交通银行、杭州交通银行、上海南京西路美琪大厦。上海虹口中国医院、上海淮海中路上方花园风格各异的独立别墅群。东北工学院校园总平面设计、东北工学院冶金馆、长春分院教学楼。沈阳工学院采矿馆、淮南矿区火力发电厂等
他还主持了华山风景区及多个城市规划的评议会。参加了兵马涌二、三号坑、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临潼贵妃池重建,广州市游乐园。西安火车站、西安市南大街拓宽工程等多项设计方案的评议。
刘鸿典先生于1995年在西安病逝。
陆谦受(1904~1992)
陆谦受先生是广东省新会人。幼年随父赴英,1930年毕业于伦敦英国建筑学会建筑学院(Dip.A.A),为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会员(A.R.I.B.A)。1930年回国,任上海中国银行建筑科科长。1935年当选为中国建筑师学会副会长。1949年联合留英归来的王大同、陈占祥、郑观宣等组成“五联建筑师事务所”。1949年后赴香港。50年代曾以自己的事务所与甘铭、周耀年及李礼元等建筑师事务所合作参与香港大型村屋——苏屋村的部分设计。
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主要有上海中国银行总行、上海中国银行西区分行、汉口路华商证券交易所、中国银行行员宿舍、南京珠宝廊中国银行、青岛中国银行行员宿舍、苏州中国银行、南京金城银行等。其中,上海中国银行总行位于上海外滩,是该地众多高层建筑中唯一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由英商公和洋行担任顾问工程师)。
他倡导的建筑主张是,一件成功的建筑作品,第一不能离开实用的需要;第二不能离开时代的背景;第三不能离开美术的原理;第四不能离开文化的精神。
王华彬(1907~1988)
王华彬先生是福建省福州市人,1907年11月15日生。1927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庚款留学生预备班,后留学美国欧柏林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获硕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市中心建设委员会建筑师、上海沪江大学教授、之江大学建筑学系主任。教授。1949年后历任上海市房管局总工程师、建筑工程部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等。曾当选为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历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二、三、四、五、六、七届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先后当选为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
50多年来,王先生在建筑教育、建筑设计、科学研究与学术理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中青年时期主持设计过很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及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主持过全国性居住建筑、办公楼建筑及食堂建筑的整体标准设计等,他在建筑风格、建筑历史、建筑标准、建筑科技等方面都发表过重要文章。他参加编制的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中的《汉语主题词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在
中国建筑学会和键筑学报》工作期间,为促进建筑学科的发展作了大量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综合性学术活动的开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王华彬先生于1988年8月22日在北京病逝。
刘致评(1909~1995)
刘致平先生字果道,辽宁铁岭人,1909年生,1928年考入东北大学,是建筑系第一班学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逃亡关内,入中央大学建筑系插班借读,1932年毕业。1933年入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1934年到浙江省风景整理委员会任建筑师。1935年经梁思成推荐,到北京中国营造学社任法式助理,1943年起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1946年以后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从1934年到1945年,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测绘杭州六和塔并做修复设计,协助梁思成绘制《清工部工程做法》补图并撰写文字说明,协助梁思成编辑《中国建筑设计参考图辑》(共10辑),调查研究河北沧州古建筑,做河北正定隆兴寺及赵州大石桥修复设计,调查研究北京北海静心斋和恭王府,云南和四川民居,撰写四川广汉县志中有关城市建设和建筑的篇章。
刘致平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建筑设计参考图辑》、《云南一颗印》、《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等。
刘致平先生于1995年11月14日病逝于北京。
张镈(1911~1999)
张镈先生祖籍山东省无棣县,1911年4月12日生于广州。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后在北平、天津、南京、重庆、广州等地和香港基泰工程司从事建筑设计工作。1941~1944年,曾在北京故宫进行大量古建筑测绘工作。1940~1946年兼任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教授。1951年3月从香港回京,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1995年退休,聘为院顾问总建筑师。
张镈先生生前主持和指导设计了百余项重大工程,设计工程数量之多,实践经验之丰富,造诣之深,设计水平之高在建筑界享有盛誉。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友谊宾馆、北京饭店东楼和贵宾楼等工程是其大量作品中的代表作。
张镈先生是无党派知名人士,曾任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第七、八。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他还是北京市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委员,并任第三、四届政协常委。
张镈先生曾担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技术顾问、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顾问。曾兼任清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班导师、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顾问。
张镈先生从事建筑设计工作65年,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建筑事业。在他晚年之际,仍然笔耕不辍、著书立说,一生为祖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4年出版张镈先生所著的《我的建筑创作道路》一书,是当代中国建筑师完成的第一本自传。
张镈先生于1999年7月1日在北京逝世。
贝聿铭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而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

㈦ 世界知名的建筑设计大师都有那些

赫尔辛基火车站,芬兰(1906~1916年)
建筑师:E.沙里宁
辛基火车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虽有古典之厚重格调,但又高低错落,
方圆相映,因而生动活泼,有纪念性而不呆板,被视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罗那(1906~1910年)
建筑师:A.高迪
米拉公寓于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建成。西班牙著名建筑 师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中去,把重点放在造型的艺术表现方面。吸收了伊斯兰建筑的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相结合,采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独创的塑性建筑楷模。
林肯纪念堂,美国华盛顿(1919~1922年)
建筑师:H.培根
纪念堂吸取了古希腊神庙的传统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围绕,象征林肯时期美国的36个州。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瑞典(1909~1923年)
建筑师:R.奥斯特柏格
市政厅内的几个 大厅装饰华丽而不俗,具有北欧地区的诗情画意,被认为是民族浪漫主义建筑的一个精品。
施罗德住宅,荷兰乌德勒支市(1924年)
建筑师:G.里特维德
这座施罗德住宅是风格派艺术主张在建筑领域的典型表现。
包豪斯校舍,德国(1926年)
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
现了“包豪斯”的设计特点: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经济性与建造的精美直接联系起来。这座校舍和包豪斯学校的教
学方针与方法均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萨伏伊别墅,法国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它与欧洲传统住宅大异其趣,表现出20年代建筑运动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筑观念。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西班牙(1929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
纽约帝国州大厦,美国(1931年)
建筑师:S.L.H.建筑事务所
高度达381米。它保持高度冠军称号达42年之久。直到今天,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
流水别墅,美国(1935年)
建筑师:F.L.赖特
流水别墅不但是F.L.赖特本人作品中特别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纪世界建筑园地中罕见的一朵奇葩。
马赛公寓,法国(1946~1952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由于现浇混凝土模板拆除后,表面不加任何处理,让粗糙地表现人工操作痕迹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现出了一种粗扩、 原始、朴实和敦厚的艺术效果,后来它被带上了“粗野主义”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国(1950~1953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朗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勒·柯布西耶设计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
·柯布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并对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㈧ 中国建筑设计师有名大师建筑作品

我知道戴帆是当代明星建筑设计师。戴帆(DAI FAN) 当代建筑设计大师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 DESTROY建筑设计事务所总监,我的答案能否帮你解决问题,如果能希望能采纳下

㈨ 世界十大建筑师及其代表作品

四大现代建筑大师是 密斯凡德罗(范斯沃斯住宅) 勒柯布西耶(马赛公寓 朗香教堂 萨伏伊别墅) 弗兰克赖特 (流水别墅) 格罗皮乌斯(开办包豪斯)
与他们四个齐名的还有阿尔瓦阿尔托(玛利亚别墅)
至于你说的十大,我就不知道哪十大了。太多了根本举不完

我简单的说几个比较有影响力 也是我比较喜欢的
1 白色派代表:理查德迈耶 (罗马千禧年堂 史密斯住宅 )
2现代主义:贝律铭(中银大厦 香山饭店 卢浮宫扩建工程)
3解构主义:弗兰克盖里 (古根海姆博物馆) 扎哈哈迪德( Vitra消防站)
4高技派 :我最最最最爱的 伦佐皮亚诺 (巴黎皮蓬杜文化艺术中心) 诺曼福斯特(香港汇丰银行大厦)
5后现代:文丘里(母亲之家) 马里奥博塔(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这些够了吗? 不够我再补充

阅读全文

与建筑设计大师作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司社保账户变更说明 浏览:719
威远县严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797
鄂州住房公积金帐号 浏览:250
江都区建设局与引江棚户区 浏览:717
扬州住房公积金比例 浏览:516
无业买社保还需要买公积金吗 浏览:403
退伍军人住房补贴新政策 浏览:385
工资5000深圳交社保后最后拿到多少 浏览:373
管城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招聘 浏览:777
杭州滨江住房公积金 浏览:856
社保缴费基数有试用期工资吗 浏览:377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专业 浏览:656
现代设计建筑设计 浏览:9
2014年天津社保缴纳基数是多少 浏览:758
社保交基数高 浏览: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还多少 浏览:732
北京社保卡办理点 浏览:827
黄陂前川卫生院生化分析仪中标公告 浏览:677
安徽和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浏览:455
社保卡上没有录入缴费信息吗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