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建筑住宅如何申请国家整修
您好。古建筑住宅整修......文物保护法有明文规定,条文记不清了,您可以自己查一下版,大约权分几种情况:
1、国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所对应的文物主管部门整修。如县里的古建筑,由县文物局整修,做到“四有”。
2、私有文物保护单位,由所有者或使用者负责整修,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整修方案并监督施工。
3、国有有价值的文物建筑,但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整修。
4、私有有价值的文物建筑,由所有者或使用者负责整修。无力整修的,由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整修。
估计您的问题是第4种:您可以先到文物局领表,填写古建筑的基本情况,而后请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将古建筑列入文物清单(八十年以上,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文物局的工作人员会根据文物调查报告提出维修建议。然后您去填表,说明自己无力维修,然后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去申请维修经费,经费落实就能修了。
大概是上面的程序,要点是:必须认定为文物,可以不是文物保护单位,但必须是文物建筑。国家在这方面资金支持在加大,认定为文物建筑,您不修,也会有人来修的。
❷ 古建筑中"进深"指什么
进深
一幢建筑物来(房子自)从前墙皮到后墙皮的距离(长度)
在建筑学上是指一间独立的房屋或一幢居住建筑从前墙皮到后墙壁之间的实际长度。进深大的房屋可以有效地节约用地,但为了保证建成的建筑物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进深在设计上有一定的要求,不宜过大。目前我国大量城镇住宅房间的进深一般要限定在5米左右,不能任意扩大。
❸ 中国古建筑有哪些特征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建造了许许多多、各种各样、不同用途的房屋,按照梁思成先生的划分,我们可以将1912年之前的建筑称为古代建筑。梁思成先生认为,民国初年,建筑活动颇为沉滞,继而欧式建筑之风大盛。随后十几年,建筑师不若以前之唯传统是尊。
虽然这些建筑都各有它自身的特征,但是我们讲古建筑的特征,也只能概括地讲。
第一,中国的房屋建筑不论大小均以“间”为单位。
我们祖先就是这样定出房屋尺度,世代传承,人们居住也方便,所以年代久了,人们要盖房子,就根据这个“间”作为尺度标准。有需要,那就由3间改5间,由5间改7间,厢房各5间,后院再建一个院子又有17间,3个院子,就有60多间房屋,怎样住也住不完。在浙江东阳县城有一户人家姓卢,他家前后有5个院子,两旁又各有5个院子,房屋达200多间,成为一大片,这是比较大的住宅。因此说中国的“间”非常灵活,可多可少,再大也可以,这主要是看看你家里有没有钱?
若是有钱,那是没有问题的。“间”这个单位往往是灵活的,且是方便的,自古以来,一直到今天,在中国盖房屋还是用这个“间”作盖房子的基本的布局标准。
我们买布做衣服,要买几尺?吃饭要吃多少?也要用斤两来做标准,或用碗来做量度。人们盖房屋,进行建筑也是这个样子,所建的建筑无论多大,分期或一次性建设完毕都要用“间”来作为标准。人们习惯说:“你家住几间屋?他家住几间房子?”可见“间”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古代造房子以木结构为主,人们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每一棵树一般只有7~8米高,如果用其二分之一作为横梁,只有3.5~4米左右,而房间的开间(面阔)定为4米左右,进深方向为6~7米,所以用一棵大树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这个尺度的来源是根据大树成材尺寸来确定的,时间久了成为习惯尺度。一间房就成为4米×7米的矩形,用这样的“间”来作为单位标准,有多有少都用奇数,这是中国人的习惯,因为凡是奇数,中心就有一间作为主体。一般平民百姓盖房都是以3间为主,有钱的盖5间或更多,多少间数是随意而灵活的。
第二,多数建筑是由许多房屋组合而成。
我国的四合院房屋,就是用间组合起来的,每面3间,四面共计12间。一个院不够住,可做2个院或者3个院,随时可以就地扩大房屋的数量。我在甘肃河西考察时,看见穷苦人家只有半间屋,有钱的大宅,一家享有百间房,从这个情况可以说明房屋间数的灵活性。在西方,大的建筑组群多数以一栋建筑为一个单体,互相之间并没有什么有机联系。在中国就不同,中国多数以大建筑群组出现,各单体房屋之间都是有机联系的。在中国大的建筑群中,无论是庙宇、皇宫、佛寺都是由许多房屋组合而成的。
第三,建筑本身具有封闭性。
中国古代生活,以家族为中心,因此在建筑上也反映出家庭观念。每人都固守其家,家家户户为了安全把自家的房屋用高墙包围起来。一方面,为了防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安全,其实主要的还有封建的观念,希望闭关自守,不愿敞开互相往来。
第四,布局横向延展。
中国建筑均以单层平房为主,楼房数量比较少,平房互相连接,横向发展,这与西方高楼大厦林立的布局,是迥然不同的。
第五,礼制贯穿于建筑当中。
中国是古礼之邦,对建筑也做出了礼制方面的规定。自西周以来,在造房建筑时就做出相应的约束,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体现出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例如,在《周礼》、《礼记》中,关于建筑的规模和形制,依爵位之不同,都有严格的规定。在单体建筑或大型建筑,乃至城市规划中,都贯穿中轴线,如主要建筑都安排在轴线上,中轴线左右建筑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前为大朝即办公之处,后部为居住要地,这样一来,对建筑产生了一套规定,时间久了,成为习惯,也就成为后人必然遵守的一种礼制。
第六,房屋建筑以木结构为主。
中国人盖房子,一直就是以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在当时状况下,树木成林,原始森林很多,这是一个客观因素。木材本身又是一种良性植物,它具有温暖性,当人们接触时给人一种柔和温暖的感觉,同时加工操作时极其容易,所以人们就大量地使用木材建造房屋,延续至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木材成为建造房屋的主要材料。
第七,在重点部位进行装饰。
一座建筑不单纯是工程技术,同时也应是一种综合艺术,这是缺一不可的。在综合艺术中要体现雕刻、彩画、壁画、色彩以及各种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性相当丰富,往往在一座建筑中的一些部位做重点装饰。以一个佛殿为例,柱壁石、屋檐、斗拱、瓦当、正脊、门窗等部位都做得很精致;在梁架部位,斗拱、梁头瓜柱上都有雕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八,防御性强。
中国古代城池、宫廷、庙宇、佛寺、陵墓、书院、会馆等类型之建筑,都体现出一种军事防御思想。民居建筑中也是如此。每一户大宅都筑高墙、修炮台、设望楼、安设水井、开设后门,这一系列设计,都体现出防御性。
❹ 古建筑中的开间进深和现在的开间进深有区别吗
是一样的就是说话不一样,以前是说多少尺现在说的是米,其实没有什么改变,在中国以前没有楼房的嘛,楼房也是从西方传进来的,所以在修建楼房的时候都是说长或宽,内空就是层高。
❺ 上到宫殿下到民宅的古代建筑,为何都选择坐北朝南
”坐北朝南“是说房屋的朝向问题,很多古代建筑上到宫殿下到民宅都选择坐北朝南,这是有一定科学根据和讲究的,下面跟着小编的思路一起来看看叭。
一、地理位置
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在北半球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因此房屋坐北朝南的话,夏天迎风,减少燥热,冬天背风,采光也好。由于这种因素,使得古代人建筑房屋时基本选择坐北朝南,这也慢慢形成了房屋建造的一种规范。
而富贵权势等辈可能皆有效仿之意,便慢慢的上至宫殿,下至民宅皆为坐北朝南。并且,朝向北面吹来的风是寒风,而朝向南面吹来的风是暖风,因此人们认为朝南才能让家中保持空气的充分流通,冬暖夏凉。
综上所述,这些方面的影响就是为什么古人上至宫殿下至民宅的房屋建筑都是坐北朝南的原因。古代流传的一些说法很多还是适用于现代的,这些都是老祖宗们沉淀下来的宝贵经验,也是一种文化。短短的几个字背后可能是不断地研究或者实践所积累出来的,其背后的东西也是一种文化。虽然很多东西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怎么做,但是很少人思考为什么要在这么做,因此我们还是应该富有研究精神。
❻ 以古建筑(或住宅)为例论述文化的四种现象.
建筑人文化设计思想论文 摘要 阐述了对近代建筑设计思想的几个影响因素:它包括了人物的影响; 画境的影响;文学的影响;绘画与雕塑的影响;科学和理性主义的影响。正是这些影响 赋予这个时期以统一性,并对日后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震慑。 关键词 影响;建筑设计;画境;理性主义 鉴于后现代社会的复杂化和多元化,包括建筑在内的各类设计相互影响,以及与人文、科技和派生的各类新学科的交叉,使得“博就是专”成为新的原则。与此同时,这个咨询满天,处处都是转眼即消的电子形象的高科技世界又引起“反智”、“弱智”风的后现代反思,解构向结构的质问和环保主义者的抨击而再次陷入与1750-1950年建筑设计思想演变类似的挣扎与错综复杂之中。 1750-1950,那是一个为革新而努力的光荣时代,是经历浪漫主义、复古主义、折衷主义和理性主义、功能主义的时代,建筑的设计思想由受考古学、历史学、宗教绘画,乡村画境的影响向受机械、土木、材料与功能和新的空间观念的影响转变。十八世纪的建筑师们爱好历史的暗示,为比拟辩护,不对称的造景,畸形的细部,东方的原型和形象化的手法,这些新的想法,并非循序渐进,简单地一个接替着一个,而是在以后整个两世纪中,它们用不同的组合与不同的表现,总是不断地出现。正是这点赋予1750-1950这个时期以统一性,并对日后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震慑。 1、 十八世纪末的四大巨匠(人物的影响) 十八世纪末的建筑中有四位建筑师的工作是卓越的:既约翰·索恩,E·L·部雷,C·N·勒杜,J·N·L·迪朗。当复古主义的巨大鸿沟将它们的建筑与勒·柯西耶和包豪斯的建筑隔开的时期中,它们的建筑的确是一个新时代的建筑。 索恩接受了先辈近乎于巴洛克式的设计语言并加以升华,以至于带有些离经叛道的风味。在它的作品里可以看到一种满不在乎主义的影子,随心所欲地设计并不在乎是哥特式的或古典的,抛弃所谓的原则。另外,他有着约翰·萨默森称之为的“对考古学的病态激情”,它的作品同样表现出在部雷,勒杜作品中发现的两个特点:对空墙壁和死窗户的一种忧郁的偏爱和从石棺中寻找创造山花的灵感。他拥护新奇为主的学说,用颠倒古典题材和正常结构关系的手法,或混合古典部件成为奇怪的组合方法,以得到新颖的构图。部雷的贡献在于他认为“建筑效果的起因是光”,“球形是最可爱的形象”,因为它显示出极端的多样性寓于最大的一致性,它能造成对心灵单一的和更有力的一击,“因为振奋的心灵不愿为细致的装饰而扫兴”。部雷以轻视古代大师而自豪,他企图代之以研究自然的方法,将思想驰骋于他认为的“尚属开端”的艺术之中。勒杜很可能是“隐喻风格”和“表现主义”的先驱,他开创了“会说话的建筑”的先例。正如他设计的妓院平面图表征着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他提出建筑多少应具有象征性这个概念:“一座大厦的平面并不是从功能而来的某种结果,而是运用概念在设计中有意识地表现功能”,这也许可以称之为早期的概念设计萌芽。迪朗的实用与造价最低原则显现出他超人的经济预念,“公共的或私人的用途,使人愉快和保护人类乃是建筑的目标”将设计第一次与艺术区分开来。 让人感动的是迪朗还热情接受了法国国库仅负担得起纯功利性的建筑物的限制,他实在是一个很能适应环境和以愉悦心境设计的大师,这一点尤其值得学习和赞赏。 2、 画境的影响 在古希腊,主导的建筑类型是神庙;在欧洲中世纪是教堂;在文艺复兴时期是府邸;而1750年之后能对建筑一般理论的影响最大的,那就是别墅了。由于其多样性,相对有限的规模和不受限制的地盘,使对浪漫主义的嗜好得以充分表现。当时敏感性结合着叫做美学的新学科出现了,它的前提基于两种艺术:文学和风景画。作者将新美学理论总结在三点上:既美丽、崇高、画境。由此建筑变成了诗歌的一种,它的动人效果来自在观察者心中一幻思激起的浪漫形象的力量,更易于以文化教养和性情去加以联想。 崇高通常被归之于多洞穴的山峦和其它使人敬畏的景物的一种性质。在热衷于伤感诗歌的年代,它与建筑联系的特性就是阴暗朦胧。源泉山庄设计的像一座夸张的舞台布景,由一座高276英尺的八角塔楼放射出巨大的过高的翼厅组成。它那些雕刻模仿古老橡木油饰的木构件,以及它的彩色玻璃窗造成使来访者形容为“一种与崇高差不多的效果”。 画境起源于英国人对自然风景的喜爱,这导致对花园和私人园林布局不要刻板的普遍愿望。与中国式的园林或自由布局有关,早在1685年,公众的注意力就被非正规的优点和新颖新奇的喜好吸引了?“你会认为它不是真的,而是画得精美绝伦的一幅风景画”,这是小普林尼形容他在托斯卡的别墅环境的用语。在人工设置的山石和瀑布之中引进建筑物作为景色组成部分使得乡村建筑基本上看成能使自然风景更有“画意”。事实上,仅仅坚持窗户一定要对着最好的风景这一点就能迫使一位建筑师创造出许多他未曾梦见的如画般的形式和组合。不规则不仅有突出的画境,而且是调整不同大小和形状房间的最便利的方法,由此,实用和画境便统一起来了。 3、文学的影响 确实存在一两座公认有艺术价值的建筑物,既造得质量差,住进去又很难受。如果一座建筑物的艺术价值主要依靠在文学浪漫主义的隐喻上,或是出于形式上随心所欲的“雕刻的”性质,则这种房子根本不是建筑,而使用其它艺术中借来的美丽装饰打扮起来的想入非非的构筑物。但矛盾的是此种构筑物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建筑师争相模仿和变形,从这里可以看到建筑所要传达的哲学意义上的“真、善、美”已被文学中的某种观念打断,像对丑的艺术价值的一种感受,对真实的重要性的一种过敏,这些对建筑都产生了激烈的影响,同时也确实影响了所有的视觉艺术。从建筑多少带点感觉的东西这点来讲,它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新奇使得一个怪物也显得迷人,并甚至使自然的缺陷也能引起快感”。 美感不但与美丽有关,也可由崇高和画境引起,艺术与丑未必是不相容这个观念,使“真实之光辉”作为柏拉图主义者的美的定义。人们也早已懂得那些现实生活中抽的东西,在艺术中可能是美的。狄德罗曾说过“在诗歌中是可以容忍丑陋和恐怖的”。雨果认为“美,不过是人们喜欢的自然界中小小的和几乎微不足道的部分,而万物的生机都是上帝所喜欢的”。由此粗俗与丑陋不再是戏剧成分,而成了先锋派的圈子里完全成了精神生活之崇高的同义词。中世纪的宗教雕刻,博希的奇异绘画,威廉·巴特菲尔德的“行动建筑”,在十九世纪中叶,对某些艺术家来说,丑陋具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它使人喜爱坦率的真实,尽管有些生硬,喜爱男性的朴素,尽管有些粗俗,但丑的风格至少具有不至于成为娇里娇气的价值。由此产生了反学院派倾向,哲学上的是实证主义和对传统的好与坏持无所谓态度的放任主义,和具有强大设计气魄的“野蛮状态”。然而有趣的是建筑师本人通常都确信自己正在创作异常美丽的作品。 更普遍,更敏感的文学影响,就是渴望表现真诚。言语并不构成罪体,它们反之栖息在思想中。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就具有一种“无情的坦率”。赖特在《自然住宅》中指出“第一感觉,就是渴望现实,渴望真诚”。卢梭作为一个极端民主主义者在《忏悔录》中写道:“艺术的真诚是现时代的特色。”卢梭的气质与许多革命建筑师的气质相一致,极端热情,充满了以不朽形式来祭奉他认为独特经历的冲动,并为将个人的赎罪启示传达给人类而竭尽心力。在崇拜真诚中,设计者极力强调自发的价值,“动了真情”来自绝对真诚的高度严肃性。真诚同时隐藏着一种刺激的愿望,使他与野性联系在一起,粗糙混凝土表面展现了“新粗野主义”的真诚含义,它受真诚的极端主义和裸露主义分子的影响,也受所有对妖娆和妩媚的清教图式的厌恶的影响。追求真诚有助于对风格的怀疑,但其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和不受外界奴役的性格,使得建筑难以与环境调和。
❼ 古建筑的名称
宫:古代帝王的住所或神庙,前者如:故宫,后者如:雍和宫。
殿:高大的房屋,特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政的房屋,前者如:大雄宝殿,后者如:太和殿。
室:房屋或内室。前者仲长统《昌言·理乱》有句:豪人之室,连栋数百。后者《礼记·问丧》有句:入室又弗见也。
府:旧指大官、贵族的住宅,今指国家元首办公或居住的地方。前者如:贾府,后者如:总统府。
邸:高级官员的住所,如:官邸。
宅:居住地方。《韩非子·诡使》有句:无宅容身。
厢:正房两侧房屋,如:西厢房。
宇:屋檐,后泛指房屋。《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句:各安其宇。
院:院子,如:四合院儿。
牌坊:上刻题字宣扬忠孝节义,标榜功德的门洞式建筑。如:贞节牌坊。
阙:宫庙、墓门前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的双柱楼观,如:宫阙。
塔:用来藏舍利和经卷的建筑,以方形、八角形为多,如:大雁塔。
刹:佛塔和佛寺的统称,即佛教的寺庙,如:古刹。
寺:僧众供佛的处所,如:少林寺。
庙: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处所,如家庙、土地庙、孔庙。
祠:比庙规模小一些的建筑,如:宗祠。
观:道教的庙宇,如:白云观。
庵:尼姑住的佛寺,如:尼姑庵。
陵:帝王的墓地,如:明十三陵。
城:都邑四周防御的城垣,如长城。
堡:围有土墙的城镇或乡村,如吴堡,读“补”音。
亭: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如:醉翁亭。
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台,如:天坛。
楼:二层以上的房屋,如:岳阳楼。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如:水榭。
阁:四周设栏杆回廊的楼,如:滕王阁。
廊:屋檐之下的过道,如:九曲回廊。
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室,如:惜抱轩。
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83条中“农民自建低层住宅的建筑活动,不适用本法”的底层住宅如何认定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83条中“农民自建低层住宅的建筑活动,不适用本法”释义。
抢险救灾及其他临时性房屋建筑,因其具有的时效性、临时性和简易性等特点,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按照本法的规定进行管理;农民在农村自建的低层住宅,量大面广、情况千差万别,目前仍以较为简易的居多,要将这类农村自建住宅都纳入国家的行政管理之中,目前难以做到,从执法成本考虑,也没有大的必要。因此,本条规定,这两类房屋建筑不适用本法规定。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释义:第八十三条
1,第八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小型房屋建筑工程的建筑活动,参照本法执行。
依法核定作为文物保护的纪念建筑物和古建筑等的修缮,依照文物保护的有关法律规定执行。
抢险救灾及其他临时性房屋建筑和农民自建低层住宅的建筑活动,不适用本法。
2,【释义】本条是关于本法适用范围问题的特别规定。
按照本法第二条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的各种房屋的建造活动,都应当适用本法,但本条对几种特殊的房屋建筑工程的法律适用作了特别规定:
(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小型房屋建筑工程,参照本法执行。“参照”不同于“依照”,有着可以部分执行以及根据情况予以变通的含义。本法有关建筑活动监督管理的规定,对一些规模很小的房屋建筑(如比较简易的平房建筑)来说,难以全部适用,要求参照执行,比较符合实际。至于可以参照执行本法的小型房屋建筑的具体标准,本法授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予以确定。
(2)依法核定作为文物保护的纪念建筑和古建筑等建筑的修缮,与一般的房屋建筑工程有较大的不同,除了“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等特殊要求外,在管理上也有所不同。本条规定,对依法核定作为文物保护的纪念建筑和古建筑等的修缮,应当依照文物保护的有关法律规定执行。这里所说的“依法核定作为文物保护的纪念建筑和古建筑”,是指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经有关主管机关按法定权限和程序确定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纪念建筑和古建筑。《文物保护法》第七条规定:“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文物,应当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分别确定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县、自治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国务院备案。”“国家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作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或者直接指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国务院核定公布。”凡依上述规定被核定作为文物保护的纪念建筑和古建筑的修缮,都应按照文物保护的有关法律规定执行。
(3)抢险救灾及其他临时性房屋建筑,因其具有的时效性、临时性和简易性等特点,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按照本法的规定进行管理;农民在农村自建的低层住宅,量大面广、情况千差万别,目前仍以较为简易的居多,要将这类农村自建住宅都纳入国家的行政管理之中,目前难以做到,从执法成本考虑,也没有大的必要。因此,本条规定,这两类房屋建筑不适用本法规定。
❾ 古代建筑名称(例:轩)
这是我从别处找到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宫:古代帝王的住所或神庙,前者如:故宫,后者如:雍和宫。
殿:高大的房屋,特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政的房屋,前者如:大雄宝殿,后者如:太和殿。
室:房屋或内室。前者仲长统《昌言·理乱》有句:豪人之室,连栋数百。后者《礼记·问丧》有句:入室又弗见也。
府:旧指大官、贵族的住宅,今指国家元首办公或居住的地方。前者如:贾府,后者如:总统府。
邸:高级官员的住所,如:官邸。
宅:居住地方。《韩非子·诡使》有句:无宅容身。
厢:正房两侧房屋,如:西厢房。
宇:屋檐,后泛指房屋。《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句:各安其宇。
院:院子,如:四合院儿。
牌坊:上刻题字宣扬忠孝节义,标榜功德的门洞式建筑。如:贞节牌坊。
阙:宫庙、墓门前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的双柱楼观,如:宫阙。
塔:用来藏舍利和经卷的建筑,以方形、八角形为多,如:大雁塔。
刹:佛塔和佛寺的统称,即佛教的寺庙,如:古刹。
寺:僧众供佛的处所,如:少林寺。
庙: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处所,如家庙、土地庙、孔庙。
祠:比庙规模小一些的建筑,如:宗祠。
观:道教的庙宇,如:白云观。
庵:尼姑住的佛寺,如:尼姑庵。
陵:帝王的墓地,如:明十三陵。
城:都邑四周防御的城垣,如长城。
堡:围有土墙的城镇或乡村,如吴堡,读“补”音。
亭: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如:醉翁亭。
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台,如:天坛。
楼:二层以上的房屋,如:岳阳楼。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如:水榭。
阁:四周设栏杆回廊的楼,如:滕王阁。
廊:屋檐之下的过道,如:九曲回廊。
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室,如:惜抱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