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戊类是多少抗震等级
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与结构抗震等级是两码事,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GB50223《建筑抗震专设防分类标准》属分为四类:甲类(即特殊设防)、乙类(重点设防)、丙类(标准设防)、丁类(普通设防),没有‘戊类’;
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列出了设防类别为丙类(标准设防)时,不同设防烈度地区、不同建筑高度、不同结构型式的抗震等级规定表;
设防类别为甲类、乙类、丁类的工程,以丙类规定为基础,按GB50011规定以提高或降低地区烈度对应查表划分的等级要求来采取抗震措施。
Ⅱ 请问建筑工程上指出建筑物抗震等级分为1级、2级等与地震中的震级是否一样的意思
否,建筑工程上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划分为1级至4级,分别表示能抵抗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种级别的地震破坏。
而地震中的震级一般指里氏震级,是计算出来的,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特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
但抗震等级并非是根据里氏震级划分的,因为里氏震级不能反映地震造成的破坏强度,所以建筑的抗震等级要求是根据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划分的:
地震烈度是反映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的数值,上图表示1974年至2073年的100年内各地区可能普遍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建筑的抗震等级要求是基于不同地区的具体地理情况的。
Ⅲ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戊类,是抗震等级几级
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与结构抗震等级是两码事,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GB50223《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分为四类:甲类(即特殊设防)、乙类(重点设防)、丙类(标准设防)、丁类(普通设防),没有‘戊类’;
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列出了设防类别为丙类(标准设防)时,不同设防烈度地区、不同建筑高度、不同结构型式的抗震等级规定表;
设防类别为甲类、乙类、丁类的工程,以丙类规定为基础,按GB50011规定以提高或降低地区烈度对应查表划分的等级要求来采取抗震措施。
Ⅳ 建筑工程,图纸中只说明了设防烈度,如何确定抗震等级
烈度指的是地震的强度,与距离震中的距离有关,越靠近震中烈度越大。版 设防烈度是设计时考权虑抵抗地震的大小。 设防烈度越高,抗震等级就越高(一、二、三、四级,数小等级高) 抗震等级指的是建筑设计中根据结构重要性、所处地震带位置等需求划分的等级。 前者是地震指标,后者是建筑等级划分。
设防烈度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确定了抗震设防烈度就确定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设计地震动参数。
在确定地震作用标准值时,用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抗震规范》3.2.2指出了加速度和设防烈度的对应关系。
通俗的讲就是建筑物需要抵抗地震波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要区别于地震震级。
Ⅳ 甲类,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如何确定
1、甲类、乙类建筑:
当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2、丙类建筑: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按建筑类别及场地调整后用于确定抗震等级烈度,按调整后的抗震等级烈度。
(5)建筑工程抗震等级扩展阅读: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结构抗震等级
Ⅵ 成都建筑抗震级别是多少烈度是多少
主城区上世纪年代后所建的房屋均按7度抗震设防设计,这些住房一般来说能够经受7级地震,即便遇7级地震,房屋也会震而不坏、裂而不倒。除上世纪80年代之前所建的,没有抗震设防措施的房屋和少数历史遗留的旧房外,全市的房屋基本上为完好房,均具备抗震7级地震的能力。
建筑抗震,是指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建筑。
地震区划是根据可能的地震破坏程度和强地面运动参数的大小所做的地震区域划分。地震安全性评价系指对具体建设工程区域或场地周围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活动性、地形变等的研究,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按照工程应采用的风险概率水准,科学地给出相应的工程规划和设计所需要的有关抗震设防要求的地震参数和基础资料。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即可作为该具体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
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的地震破坏,危害性大,损失严重,有时会造成城市功能的瘫痪,因此,相对于一般的建筑结构,要求对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提高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
使建筑物具有抗震能力: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于工程结构物的破坏而造成的。因此,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高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抗震设计是根据设防要求和规范进行的,而施工要根据设计进行。抗震设计与施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良好的抗震设计应尽可能考虑下述原则:选择坚硬地;结构体形要均匀规整;提高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和延性;设计多道抗震防线;防止脆性和失稳破坏。
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鉴定与加固:现有工程结构由于建造年代不同,依据的设计规范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因而其抗震能力差别较大。特别是历史较长的结构,往往没有考虑抗震设防,应当进行抗震鉴定,并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抗震加固,提高抗震能力。
工程结构的减震、隔震技术:建筑物遭地震波的侵袭而会破坏,利用隔震技术缓解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冲击,是有效防御地震的新方法。如:用特种橡胶、多层铅芯和钢芯做成建筑物的支撑坐垫等技术都能达到隔震消能、缓冲地震能量的效果。
Ⅶ 基础工程抗震等级,是否是基础比主体等级要高
基础没有抗震等级,只有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甲级
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物
30层以上的高层建属筑
体型复杂,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建筑物
大面积的多层地下建筑物(如地下车库,商场.运动场等)
对地基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坡上建筑物(包括高边坡)
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的新建建筑物
场地和地基条件复杂的一般建筑物
位于复杂地质条件及软土地区的二层及二层以上地下室的基坑工程
乙级
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
丙级
场地和地基条件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七层及七层以下民用建筑及一般工业建筑物;次要的轻型建筑物
Ⅷ 施工测量的精度高低,和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有关系不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设防类别、结构类型、烈度和房屋高度四个因素确定,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一级至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在中国建筑业中,已经开始严格执行这个等级标准。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甲类、乙类建筑:当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该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应允许仍按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⑴框架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②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_C`、柱端剪力增大系数`Η_VC`.应增大20%;
⑵框架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梁端剪力增大系数≈“应增大20%;
②梁端加密区箍筋构造最小配箍率应增大10%。
⑶框支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采用型钢混凝士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②底层柱下端及与转换层相连的柱上端的弯矩增大系数取1.8,其余层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_R`应增大20%;柱端剪力增大系数`Η_VR`应增大20%;地震作用产生的柱剪力增大系数取1.8,但计算柱轴压比时可不计该项增大;
⑷筒体、剪力墙应符合下列要求:
②一般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应取为0.35%,底部加强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取为0.4%;
③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率应取为1.4%.配箍特征值宜增大20%;构造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1.2%;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边缘构件宜配置型钢,型钢宜向上、下
各延伸一层。
⑸剪力墙和简体的连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当跨高比不大于2时,应配置交叉暗撑;
②当跨高比不大于1时,宜配置交叉暗撑;
③交叉暗撑的计算和构造宜符合本书第10章10.7条的规定。
Ⅸ 抗震设防类别有几级怎么划分
抗震设防类别有四级,划分情况如下:
1、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
2、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3、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4、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9)建筑工程抗震等级扩展阅读:
1、抗震设防目标是指建筑结构遭遇不同水准的地震影响时,对结构、构件、使用功能、设备的损坏程度及人身安全的总要求。建筑设防目标要求建筑物在使用期间,对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地震,应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
2、对于非抗震设防地区农村危改房,也应参照该基本要求并按6度设防标准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对于9度设防地区的农村危改房建设,其抗震构造措施则应高于该基本要求的标准。
3、我国的抗震设计仍然是以概念设计为主。只有少数工程结构才使用抗震验算或模型实验等辅助设计手段。在概念设计中的抗震措施要求,是根据国内外震害经验的总结而规定的。所以,我国现行的各抗震设计规范大都是以“设防烈度”或“设计烈度”为依据的。
Ⅹ 建筑工程抗震等级由什么决定
抗震等级是由抗震设防烈度、檐口高度和结构形式来决定的。安全等级是由建筑的使用功专能来决定(有规属范来规定的)。两个不是同一范畴,你算量只用得到抗震等级 规范要求: 建筑结构设计时,应根据结构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