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超高层建筑施工难点,特点分别是什么,防火涂料检测标准
超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与危害性:
1.建筑楼层高,具有多层用途
超高层建筑层数多,具有多层用途,如商场、餐厅、办公、住宅、酒店等行业使用,内部电气设备多,较容易造成火灾。
2.管径多为竖向,极易形成烟囱效应
高层建筑各专业竖井林立,发生火灾时,这些竖井就像高耸的烟囱,构成火势迅速蔓延的主要途径。试验证明,烟气竖向扩散速度为3~4m/s,100m的高层建筑在25~35m/s左右,烟气即顺垂直通道从底层扩散到顶层,与此同时,火势也将蔓延扩大。
3.人员疏散困难,易造成较为严重的事故
高层建筑层数多,人员集中,垂直疏散距离远,发生火灾时,要使人员迅速疏散到地面或建筑物内避难层及不受火灾威胁的安全部位,是十分艰难的。有关部门的测试标明,消防人员从150米的高层移动至地面需要花费十分钟以上的时间,而普通人员,由于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完成这一过程肯定需要更长的时间。人员疏散肯定与火势是反方向,这样的疏散难度可想而知。
4.建筑材料增加的救援难度
高层建筑火灾的扑救由于受到消防设施条件的限制,给灭火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如果超过消防登高车辆的高度则无法从室外扑救,我国很多发达城市,消防直升机配置也比较少,只能依靠自救,即依靠室内的消防疏散设施。
超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简述:
超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决定了对其实施外部施救的困难,因此,超高层建筑消防工作的关键之处在于防火,要以实现火灾预防和人员自救为基点和最终目标,立足自防自救,采用可靠的防火措施,做到安全使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超高层建筑中钢结构强度高,但其耐火能力差,从无数火灾案例和科学试验所证明,无防火保护的钢结构在火灾的作用下,15min左右就会烧损或破坏,因此钢结构建筑必须采取保护措施,如用耐火材料包覆,或者喷涂防火涂料;钢筋混凝土结构,特别是墙柱及现浇整体式梁板具有很好的耐火能力,但预应力构件因其钢筋在高温下变形快,耐火极限相对较差应加厚抹灰或以防火涂料保护。金楚蓝度钢结构防火涂料就超高层建筑——武汉普提金国际金融中心中应用,涂层效果及环保防火性能好。
2.处理好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防火分隔
一是合理划分防火分区,把火灾控制在较小的范围。
二是对管井防火分隔的处理。
三是竖向连通各层的中庭应进行防火处理。
四是玻璃幕墙与楼板缝隙处应进行防火处理。
五是处理好穿越各楼梯的风管分隔。
合理设置安全疏散设施 对于高层建筑来说,一旦发生火灾,要将建筑内的人员完全疏散到室外是补救第一要务,同时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超高层建筑的安全疏散设施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便利可靠是建筑设计中一项重要内容,决定着人员安全疏散的效率和成败,决定着生命的存亡。针对超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设计上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严要求,将疏散楼梯、电梯布置在建筑平面中心,围绕疏散楼梯设置环形走道或双向走道,优化安全疏散距离,为人员疏散到安全地方创造条件。
一是合理设置防烟楼梯。
二是合理设置避难层或避难间。
三是设置完善的疏散引导系统。
四是设置屋顶直升飞机停机坪。
特别要提到的是消防电梯是消防员为快速到达起火楼层、展开灭火行动和救援设置的专用电梯,严格意义上说消防电梯不属于人员疏散的垂直交通工具。但考虑到超高层建筑的特殊性以及国外利用消防电梯实施救援的成功案例,消防部门应该根据需要合理利用消防电梯疏散楼内人员,提高疏散效率。从控制火灾三要素出发,必须控制超高层建筑内装修材料的使用,严格控制可燃易燃材料的装修,最大限度的减少可燃物。建筑工程中要使用防火材料、防火构件、防火配件,装修工程中采用不燃、难燃性建筑材料,易燃易爆场所强化通风,设置防爆电气,使用不发火地面等。
结语:从目前我国超高层建筑发展的速度看,现有的消防科技水平和消防装备还不足以应对超高层建筑的大型火灾。因此,在发展超高层建筑时,应考虑现有的技术装备水平,使超高层建筑火灾在可控的范围内。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超高层建筑的防灭火水平必将会随着超高层建筑的高度不断提升。所以,我们针对超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应立足于自防自救原则,积极采用可靠的防火措施,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在管理上应积极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对消防设施进行有效维护管理,保证消防设施完好、有效,做到防患于未然。
② 一栋高层商业建筑,接地测试点一般需要几个
测试点的具体数量规范是没有要求的,如果按照接地点都做成测试点的话就比较麻烦点,但没必要。我一般在建筑的长宽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就只在四周做
③ 高层建筑内控点的传递检验问题
高层建筑对垂直度要求严格,控制点传递到上层之后,必须检验合格才能使用。
之前有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稍加整理):
有一设计高度为150m的在建大楼,在其底层布设了边长为40m的正方形控制网,在每层施工放样时都将4个控制点投影到施工作业面(使用激光铅直仪,精度1/4万),为保证工程质量,应对投影控制点的质量进行检测(主要是检测内角和边长),问如何考虑边长的检测精度和检测限差?
以这个问题为例,底层的4个控制点构成正方形,其边长为40m,4个内角均为90度。
如果没有测量误差,也不考虑地球曲率影响,4个控制点分别用激光铅直仪向上投到某层后,依然是边长为40m的正方形,内角均为90度;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了,实际上,投点后这个图形会有变化。这时候就需要知道,变化在什么范围是合理的,这就是允许偏差值,在允许偏差范围内则认为结果是正确的。
允许偏差值的大小与使用的仪器有关,常用的激光铅直仪,标称精度是1/4万,若用它往上投点,在40m高处的投点中误差是1mm,在80m高处的投点中误差是2mm。这里的1mm或2mm,表示的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是一定概率下的误差范围。
这里以80m高处投点中误差2mm为例,来计算出投点允许偏差值:
一个控制点的投点中误差为2mm,相邻控制点的投点中误差也为2mm,则这两个投点边长中误差为:2mm 乘以根号2,计算出来是2.8mm,测量上通常取中误差的2倍作为限差(允许偏差),则这两个投点构成的边长的允许偏差值为5.6mm。这就是说,使用精度为1/4万的激光铅直仪,往80m高处分别投2个点,2点连线的边长误差在正负5.6mm(取整则为6mm)范围内,就可以认为是正确的。照此推算,若投点在40m高处,边长误差应在正负2.8mm(取整则为3mm)。如果使用2″级激光经纬仪,把2″转换成垂直精度,相当于1/10万,仍采用上面方法计算允许偏差即可。
投点后进行检验时,除了检验边长误差是否在允许偏差范围内,还需要检验图形的角度变化是否在允许偏差范围内,仍以上面的投影在80m高度为例,边长允许偏差为5.6mm,边长为40m,可计算出角度允许偏差约为:5.6*206265/40000=29秒。
为了保证投点正确可靠,一般要进行边长和角度两项检查,就是规范上说的图形检核。
要说明的是,不同高度上的允许偏差值是不同的,越高则允许偏差值越大,它不是定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