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贝聿铭是个怎样的人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生平简介
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后来他留美学习建筑学,以超人的智慧多次完成复杂的设计任务,并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又成立了“贝聿铭设计公司”,专门承担工程的设计任务。
贝聿铭于一九一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诞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的童年时光是在苏州园林里度过的。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回到上海读中学,后来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一九三五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
一九四四年退役,进入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一九四五年学成,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一九四八年。这一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聪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对事业上的理想搭档。他们合作达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其间,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一九六零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
在他的建筑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之际,他设计的主力逐渐从都市改建和重建计划逐步转移到巨型公共建筑物的设计。六十年代建于科罗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国大气层研究中心」可以说是他从事公共建筑物设计的开始。「中心」始建于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七年落成。它的外形简朴浑厚,塔楼式的屋顶使建筑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与周围的环境色彩相调和。美国《新闻周刊》曾刊登它的照片,称贝聿铭的设计是「突破性的设计」。
在贝聿铭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聿铭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贝聿铭摆脱密斯风格当属甘乃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后来有机会贝聿铭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聿铭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陹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所接受的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贝聿铭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1955年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聿铭负责。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聿铭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花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综合贝聿铭个人所获的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等。
2. 请介绍一下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 美籍华人建筑师,生于广州,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风格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简介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1918年其父亲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他的童年。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初中就读上海青年会中学,高中毕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后来赴宾州大学攻读,因为认为自己没有画图的天赋而转读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贝氏埋首于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柯比意的作品是他最醉心的,日后贝氏作品所呈现的雕塑性 ,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响。1939年毕业。
在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坡璃为主要建材,贝氏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氏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贝氏摆脱密斯风格当属甘乃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后来有机会贝氏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氏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陹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所接受的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贝氏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1955年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氏负责。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氏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氏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氏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花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综合贝氏个人所获的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等。
建筑作品
1956年 - 1963年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台湾台中市
1961年 - 1967年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罗拉多州 Boulder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 加拿大蒙特利尔
1968年 - 1974年 基督教科学中心,马萨诸塞州 波士顿
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纽约州 雪城
1969年 -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地安纳州 哥伦布
1969年 - 1975年 John Hancock Center,伊利诺斯州芝加哥
1971年 - Harbor Towers
1972年 - 达拉斯市政厅 美国德州达拉斯
1973年 - 约翰逊艺术馆, 康乃尔大学,纽约州Ithaca
1974年 -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
1976年 - 罗彻斯特大学Wilson Common, 纽约州罗彻斯特: 纽约时报选为当时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
1977年 - 汉考克大厦,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当时单块玻璃面积最大的全玻璃幕墙建筑,由于当时玻璃幕墙的技术不够成熟,大厦建成初期曾经出现过玻璃脱落的事故,后经过技术改进得以解决。
1978年 - 1982年 印地安纳大学美术馆,印第安纳州Bloomington
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纽约州纽约市
1981年 - JP摩根大楼,得克萨斯州休斯敦
1982年 - 香山饭店,中国北京
该饭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1982年 - 1990年 中银大厦,香港
当时的香港第一高楼,建筑面积是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的两倍,而造价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 - 威斯纳馆(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麻州波士顿
1989年 -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
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不是经过投标竞赛而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的工程。
1990年 -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国柏林
1995年 - 中国银行总行,北京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1998年 - 摇滚音乐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兰
2002年 - 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2004年 - 中国驻美大使馆,华盛顿特区
2006年 - 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
3. 贝聿铭是什么人
贝聿铭是美籍华人建筑师。曾获得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版、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权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贝聿铭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新馆等。
(3)贝聿铭建筑设计事务所扩展阅读:
贝聿铭之所以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与其参透中西方文化血脉并寻找其中的平衡点关联很大。贝聿铭先生的设计风格为中西文化交流带去的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技术与文化的交融,功能与人性的密贴……
他的设计既追求本土化途径,在继承上下功夫,又追求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奉行“以光线来做设计”的原则,给人以时尚、光鲜、新颖的感觉。贝聿铭先生遵循设计原则而不囚禁于传统理念之中,敢于跳出时空和文化束缚,走自我创新之路。
在设计时,广泛走访、深度调研,充分结合地域特色和当地文化特点,善于借势、借材、借时、借机而设计出别具特色的建筑精品。他的设计方案一般都是经过反复比对、认真打磨而做出的。有的设计历时几年甚至十几年才完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贝津铭
4. 贝聿铭的求学经历
1927年,贝聿铭回到上海就读青年会中学,高中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
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1939年,贝聿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NDRC)工作到1945年。
1944年,贝聿铭退役,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1945年,贝聿铭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4)贝聿铭建筑设计事务所扩展阅读: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新馆等。
1、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2、中银大厦设计灵感源自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也寓意中国银行(香港)未来继续蓬勃发展。
中银大厦的设计,也如竹子一样外刚内柔,大厦的重力集结在外墙,受风程度及防震力也同时得到加强。中银大厦揉合中国的传统建筑意念和现代的先进建筑科技,以玻璃幕墙及铝合金建成,大厦由四个不同高度结晶体般的三角柱身组成,呈多面棱形,好比璀璨生辉的水晶体,在阳光照射下呈现不同的色彩和空间感,体现着贝聿铭的设计名言:“让光线来作设计”。
5. 像贝聿铭这样的设计师设计一座建筑能得多少酬劳
建筑设计酬劳是靠设计面积计算的,目前均价在一平米一块至两块左右。你这说的是国内的设计所,大项目一般都是按工程投资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五!
6. 贝聿铭的人物经历
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生于广州,他为苏州望族之后,在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1927年贝聿铭回到上海就读青年会中学 ,高中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
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1939年贝聿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
1944年贝聿铭退役,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1945年,贝聿铭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1948年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他们合作达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1960年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在贝聿铭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聿铭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
贝聿铭摆脱密斯风格当属甘乃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贝聿铭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聿铭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升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所接受的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贝聿铭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1955年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聿铭负责。
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政府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这座建造时间长达十五年,于1979年才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而于此前一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已经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
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中国政府邀请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贝聿铭根据自己的一贯想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寻找灵感,搜集素材,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香山饭店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成为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建筑。香山饭店的规模不算大,但“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晚年的贝聿铭仍然接收了多个项目,例如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1980年,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贝聿铭翻修卢浮宫,贝聿铭认为设计的东馆只跟其相差40年,但卢浮宫有着800年的历史,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设计对于贝聿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1983年,卢浮宫有7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独立的。因为相互竞争着空间和资金,每个部门的馆长甚至不相往来。因此在重修时,贝聿铭建筑团队努力让7个部分统一成一个建筑物。
贝聿铭不知道密特朗总统有无意识到这个挑战的严峻性。但贝聿铭团队最终让它们在建筑上统一成了整体。
从1990年开始,贝聿铭不那么在乎建筑物的造型了。设计一个独特的建筑造型对贝聿铭不再是件难事。贝聿铭开始研究各种文明。这也为苏州博物馆以及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做好了准备。
21世纪到来后,贝聿铭再次回到中国。苏州博物馆作为封山之作,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建筑智慧结合东方的传统美学以及对家乡的情感全部融汇在这座建筑里,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视觉之美。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2009年,贝聿铭还参与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贝聿铭去了埃及和中东的其他国家寻找的伊斯兰教文化的最佳表达,他发现无论是叙利亚大马士革的伊斯兰建筑物,还是土耳其的建筑物,都有着其他宗教的痕迹,不再是纯粹的伊斯兰表达方式。
在开罗贝聿铭在图伦清真寺得到了启示,图伦清真寺对我的作品的影响最大:用于洗礼的喷泉外有三条双层的走廊;主体建筑的外延式几何图形的演进,从八角形到四边形再到圆形。贝聿铭最终掌握了伊斯兰文化的精华,从而完成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 2015年12月13号在纽约曼哈顿住所内,被一名家庭健康护理员袭击,右前臂有皮肤被撕掉流血,施袭者已于周二被警方拘捕。
98岁的贝聿铭当时在其位于曼哈顿上东区Sutton Place的9百万豪宅中威胁报警,控诉其28岁家庭健康护理员尼古拉伊什维利(Eter Nikolaishvili)对他“做出不好的事”。尼古拉伊什维利不满想抢过电话时,扭伤贝聿铭的右前臂。由于贝聿铭年纪老迈,他的皮肤轻易地被尼古拉伊什维利撕掉,流血并有瘀伤。
贝聿铭于事发当日约凌晨4点被送到医院,其右前臂有大块红色伤痕,此外还有撕裂伤和瘀伤。贝聿铭在接受治疗后已顺利出院。
消息人士称,来自布鲁克林的尼古拉伊什维利告诉当时在场的另一名看护,贝聿铭手上的瘀伤是因为她抓住正要跌倒的贝聿铭而造成的。警方经调查后仍在星期二拘捕了尼古拉伊什维利。她在当天晚些时候出庭,在交保后被暂时释放。
7. 中国著名的建筑师有哪些
最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
贝聿铭是世界著名的美藉华裔建筑设计大师,年出生于中国广东省,1935年赴美留学,1955年在美国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他设计的许多大型建筑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位于华盛顿市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等作品为世界建筑史留下经典杰作。1999年在北京建成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是贝聿铭建筑设汁生涯中的最后一项大型建筑设计项目,耗时七年,大楼的—砖一木,—水—石皆凝聚着他的心血。该大厦楼内有园,似北京四合院, 园内水池中自云南石林采来的黑石分布有致,两侧竹丛相映成趣,在空间组织上将中国传统设计手法运用得十分精到。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所谓社会艺术,是指建筑与绘画、雕塑等门艺术的区别。绘画和雕塑等强调作者个性在作品中的体现,而建筑师在重视其个性与内涵的同时更主要的是为人们创造生活工作的环境,从为多数人使用的大型公共空间到个人使用的小天地,建筑师会受到来自社会、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制约,这些制约要比艺术家遇到的问题多得多。但是贝聿铭说: “只要建筑能够跟上社会的步伐,它们就永远不会被遗忘。”
贝聿铭又主张:“建筑虽受科技的影响,但并非完全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它还需要其他的条件。”
贝聿铭认为:“空间与形式的关系是建筑艺术和建筑科学的本质。”因此,在他的任何设计中都不会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的努力。在设计时他对空间和形式常常都做多种探求,赋予它们既能适应其内容又不相互雷同的建筑风貌。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贝聿铭的设计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格,他注意纯化建筑物的体型、尽可能去掉那些中间的、过渡的、几何特性不确定的组成部分。使他设计的空间形象具有鲜明的属性。另外,他的设计还具有强烈生动的雕塑性和明快活跃的时代感。以及被绘画、雕塑作品加强的艺术性。
8. 贝聿铭一生设计了几座建筑
根据记录,他的一生设计了25座建筑,比较著名的有:
1、卢浮宫
它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始建于1204年,原是法国的王宫,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
现为卢浮宫博物馆,占地约198公顷,分新老两部分,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占地面积为24公顷,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举世瞩目的万宝之宫。
2、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是由国际著名美籍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先生主持设计的一座融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环境艺术为一体的四星级酒店。
饭店位于北京西山风景区的香山公园内,坐拥自然美景,四时景色各异:依傍皇家古迹,人文积淀厚重;此地水清气新,为休闲旅游有氧健身的佳境。饭店周边路网交通发达,五环擦肩而过,由市中心驾车顷刻而至。
3、美秀美术馆
美秀美术馆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创办人为小山美秀子,由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联同日本纪萌馆设计室。馆藏包括日本、中国、南亚、中亚、西亚、埃及、希腊、罗马等古文明的艺术品。
美秀美术馆是一个由日本与美国联合建筑的工程。1997年11月竣工。美术馆每一部分均体现了建筑家打破传统的创新风格,由外型崭新的铝质框架及玻璃天幕,再配上Magny Dori石灰石,及专门开发的染色混凝土等暖色物料;还有展览形式及存放装置,都充分表现出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智慧。
4、澳门科学馆
位于澳门新口岸填海区孙逸仙大马路,近澳门文化中心以南附近。澳门科学馆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投资及兴建金额达澳门元3.37多亿元,由建筑师贝聿铭设计。澳门科学馆于2006年10月19日动工,2009年年底竣工,2009年12月19日开幕启用。
澳门科学馆占地面积六万二千平方米,主体由一个倾斜的圆锥体、一个半球体和一个菱形的基座组成,这三部分的功能分别是展览厅、天文馆和会议中心。建筑物的外墙以银灰色的金属铝板饰面,辅以深色的花岗岩。从远处眺望,外形科学味甚浓,贯彻贝氏喜爱几何图案的建筑风格。
5、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内收集并保存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伊斯兰艺术品,它们来自三大洲,横跨了7世纪到19世纪的时间长河。为了表现伊斯兰建筑的本质,贝聿铭在中东考察了好几个月,研读穆罕默德的理论,亲自到埃及,突尼斯等地采风。
由于担心这个博物馆会被周围环境所淹没,他请求卡塔尔的王储为其建立一个独立的岛。博物馆内部还有图书馆、餐厅等功能空间,在其盛大的开馆仪式上,还请来了中国著名音乐家马友友表演。
9. 贝聿铭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版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权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