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程设计 > 日本传统建筑设计

日本传统建筑设计

发布时间:2021-01-06 02:24:03

㈠ 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的茶室,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在北京亮马桥附近的皓空间,我们看见了说出这句“让建筑消失”的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的茶室的真面貌。

我常常好奇,建筑是何其神奇的一种存在,千百年来,人住在各种名字各异的建筑里,先是遮风避雨,躲避野兽的侵害,然后渐渐发展出越来越高级的居住文化。我们进入一个房子,身体在下意识里就已经感受到了它的好或不好,例如空间、结构、材质、空气的流通和家具的摆设,更不用说光线对你直观感受的影响了。不信,你看看下面这张照片:

白昼里,日光自东而西,传统的门、窗放行它,框定它,切分它,让它具有形状,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缓慢变化。因为有了切分和阻隔,因此有了影子,形影相随,空间就有了生命。

我们讲,“登堂入室”。在皓空间,似乎不存在“登”这回事,因为没有高高的门槛,有的,只是一扇干净的玻璃门,你靠近,它无声滑开,然后你就看到了这个:

一片竹林。看上去好像没什么特别的,是吗?还真不是。

这些竹子,都是从日本进口的。在日本,它们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染青竹。在一家具有95年历史、祖孙三代都在传承竹器制作技艺的加工厂,原高十米左右的竹子被精挑细选,然后截取当中最直、最匀称、成色最好的那一段,进行加工。这些直径在8~10厘米的竹子要经过自然的烘干、拉直、晾晒,放入染缸进行染色——对,这就是为什么它们叫“染青竹”的缘故,然后,工人们还要在竹子中间填充聚氨酯和进行背切,以保证它们50年都不腐烂。
现在觉得它们不是普通的竹子了是吗?那就再看一遍。

除了“步道”,竹子四周铺满黑色鹅卵石,如果你有意放慢脚步,也许会产生行于水边的错觉。至于天花板的手敲铜,它们凹凸不同,漫反射着不同时刻的光线,暗黄、亮青、玄黑,三色足以让人在平静中又产生期待。

走过玄关外那一段短短又长长的过渡空间,关上同样是竹子做的竹屏风,一个更大的空间在你眼前展开了。

单人沙发、双人沙发、多人沙发,桌子,三张抽象画,很简单对不对?对。
但这是很有名的设计师设计的:法国人Christian liaigre,擅长室内设计,按照庸俗成功学的说法,就是很会搞装修的人。单靠图片你是看不出来的,但是,为了营造一个客厅的氛围,沙发的靠背角度据说是精心调试过的,坐在其中的人,既不会感到彼此太远,也不至于感觉太近。

换一个角度看看,回望出口。左边有一张不规则的桌子。

桌子是三角形的,与大方桌、大圆桌不同,锐角三角形保证了交流时不一样的弹性,它既可能当作会议桌,也可以当作餐桌。

看看桌子的纹理。在这样的桌子上吃饭,手不会打滑,当然,要是饭粒掉到桌子上了,好像也比较麻烦。不过话说回来,桌、椅常常是一个房子里相当重要的家具,桌椅是否舒服好用,决定了你愿意坐下来的时间;而当你真的坐下来的时候,眼前的风景有多美,又决定了你愿意凝视的时间。

再来一张不同角度的。按照设计师的说法,这个空间要使人产生移步换景的效果,所以我们可以躲到沙发背后看看——不过就是一两百平米的面积,看起来却是宽敞无比,白墙与素色的竹帘和谐共处。

像古代铜镜一般明亮的烤漆板,材料是一级方程式F1迈凯伦车队指定工厂生产的产品。其版块线条本来就抽象,再看看倒影里的抽象画,更有一种映照之感。

对了,黄色那张大画,是艺术家理查德·特谢尔创作于2013年的《错乱秩序》。“错乱秩序(Chaosmos)”是由詹姆斯·乔伊斯在1939年的小说《芬尼根守灵夜》中创造的混成词,大概的意思是唯有包容混乱,秩序才能真正存在。但不管怎么说,抽象画都不好解释,你可以看看画的局部:

凑近了还是挺好看的——只要你静下心来好好看看。

这两张小尺幅的画是是法国艺术家克莱尔·西农的作品,她是1986年生人,2009年毕业于巴黎高等艺术学校。这两张画看起来像版画,其实是用油墨刷在画纸上,你看画的底部,像不像有受到重力牵引的下坠感?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来说说茶室了。然而,其实并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一目了然,推开竹帘的门,桌、椅、架、凳、画、花,如此种种,都已映入眼帘,没有屏障,没有通幽,也无需拿了放大镜似的仔细品鉴。

不过,那样说好像又不对。与客厅的高挑空间不同,茶室的“地基”被抬高,进入茶室时需要抬脚,这么小小的一个动作,可能会让人产生微妙的“登堂入室”的感觉;天花板也被压低,使之更接近日本传统的茶室,虽然不至于像千利休的茶室那么狭小低矮,但空间的逼仄,反倒能让人更清晰地意识到“自我”,并在“忍受”中感受到另一种“和敬清寂”。

最值得一说的,其实就是这些来自浙江安吉竹乡的竹屏风。在日本,竹屏风被称为“SUMUSHIKO”,在日本茶室中大量使用,在隈研吾其他的建筑作品中也很常见。但区别就在于,日本通常不会做那么高的竹屏风:4.6米,竹条的宽度和厚度都是4毫米,设计师将竹条和竹条以6毫米的距离进行排列,并固定在胶合竹龙骨上,竹龙骨则通过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进行连接。而单扇竹屏风可以通过轨道悬挂在吊顶上连续成墙,底部则有暗藏的地锁与地面固定,一旦地锁开启,屏风便可以在轨道上任意滑行。

让我们来看看更多的屏风:

屏风的缝隙切割了光线,但同时又保留了空气的流通,不啻为一种绝妙的设计。到了夜晚,灯光的介入又使之具有另一番模样。

在皓空间举办的话剧:田沁鑫导演的《青蛇》,茶室与客厅连为一体,光影转换,变化多端。

茶室之一景。即便空间狭小,也要营造出层次感来。

胡桃木博古架,里面的茶具均由日本大师设计,其中一把为世界著名的建筑与工业设计师黑川雅之的作品,材质为铁器。

茶室可以饮茶,也可以品香或插花,而规模稍大一点的活动,则需要在展厅进行了。

展厅的入口,白色的帘幕延续东方的意蕴,有一种透光透气感。

从展厅的尽头回望入口。这张是很久以前举办过的缪晓春的小型展览,没有美术馆和美术空间的巨大空间,反倒可以静下心来好好观赏一幅画。

最后一张,安利一下。

我试图用一种图示的办法来展示一个空间、一个建筑、一种气氛,但不得不说明,只有身体的参与,空间的价值才能恰如其分地显现出来。建议你们亲身前往拜访。
“世界再大,也要有一个地方栖居心灵。”这就是建筑。

文/琳琅leanlong(简书作者)
原文链接:http://www.jianshu.com/p/2037e1bf969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简书作者”。

㈡ 日本设计的特点

日本建筑的特点

在世界建筑发展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三者结合的产物,日本当代建筑创造了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日本的当代文学、美术、音乐似乎还没有日本当代建筑这样高的成就。中国建筑界一直关注日本建筑界的发展动向,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马国馨院士的《日本建筑论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就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

《日本建筑论稿》包括《日本建筑文化浅析――吸收与创造》和《日本建筑国际化的第四次浪潮》这些很有分量的长篇论文,还有关于丹下健三、黑川纪章及日本女建筑师的专题研究,还涉及日本的野外博物馆、日本桂离宫及其大修、日本的村山水、赖特和日本等问题,内容十分丰富,显示了作者的渊博学识。本书最吸引人的当然是作者对日本建筑近现代步伐和新时代新发展的精彩论述。马国馨认为:日本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的传统文化,有着固有的独特的建筑观,同时又存在着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在创作方法上,日本存在着多种理论和流派,比如老一辈建筑家村野藤吾就始终和现代建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丹下健三则一直致力于日本的的现代建筑运动,使之逐渐在日本建筑界占统治地位;矶崎新使用的视觉语言,是在世界的文脉中找出他认为适当的语言;黑川纪章则要在东洋的思想中表现现代日本的主题;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最简洁的质感体现了低技――高手工技术。这些建筑家各有不同的立场和方法,主要观点有三:其一是努力研究和提炼日本的特点,然后用现代的手法来加以实现。其二是追求“无形”的普遍性,也就是如何把日本的精神用一种暧昧的形式来加以表现。其三是一种新的和洋折中的方法,但有时一看就完全是日本的风格,又都只是表层的内容。在实际创作中,日本的建筑家常常在这些观点之间摇摆、彷徨,从中努力寻找新的结合点,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本书论述的“日本建筑国际化”亦是读者感兴趣的问题。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泡沫经济”,出现了一时的建筑热潮。国外建筑师尤其欧美建筑师大量涌入日本建筑市场,随之出现了日本建筑国际化的“第四次浪潮”(日本建筑史学家铃木博之语)。马国馨在本书中讨论了日本建筑国际化的第四次浪潮,分析了其中深刻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从世界级大师到后起之秀,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从欧洲到美国,最引人注目的大师如美国的格雷夫斯、埃森曼、屈米、贝聿铭,英国的福斯特、罗杰斯、斯特林,意大利的皮阿诺、罗西,瑞士的波塔等都在日本留下了作品,表明日本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有数的建筑活动的中心和热点。这次浪潮,如铃木博之认为追求的是一种“同时代性”,即不仅是追求一种异国情调而是和别的国家“现时”同一水准的内容,是日本建筑和外国建筑的“平起平坐”。马国馨则认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尚没有完全达到“平起平坐”的地步,引进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就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次浪潮将深刻影响到日本建筑界。这种外来建筑文化和日本本土建筑文化之间包含着复杂的内容。他们既有彼此在一定时期内共存的一面,也有产生激烈冲突的一面,由此将引起日本建筑系统整体结构的变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建筑界在吸收与创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值得中国建筑界思考。在西方建筑文化占主流地位的情况下,日本建筑界作出了有力的回应,日本建筑文化因此成为当代世界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丹下健三、矶崎新、安藤忠雄等也成为国际知名的建筑家。而中国,虽经过长期的奋斗,但似乎还未能在国际建坛上起主要作用。整个20世纪,能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名字的中国建筑师恐怕只有戴念慈一人,他是具有保守倾向的古典主义大师(这里的“保守”指一种文化态度,没有贬义)。而力图创造中国现代建筑的建筑师,则因为没能解决世界性的难题而不为国际建坛所关注。追求创新的建筑师,有时却只能落得“勇敢的牺牲”的结局。面对中国建筑的现状,日本建筑的发展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参考资料:书名:日本建筑论稿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学术丛书)

㈢ 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的作品有哪些

Tiffany东京银座旗舰店、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中国艺术学院民俗艺术博物馆、版三里屯SOHO、东京造型艺术权大学致诚馆,还有与westbank西岸集团联合设计的温哥华Alberni by Kengo Kuma、东京的竹谧项目。

㈣ 日本有较知名的建筑设计师吗



他是日本当今建筑设计界领军人物

和安藤忠雄睡过同一个房间

和隈研吾同场竞技

他是大名鼎鼎的国际建筑师妹岛和世、

藤本壮介的老师

2013年获得了建筑界的奥斯卡

普利兹克奖

有评论称

他创造出了

“可以与空气和风相媲美的轻盈建筑”

他就是

伊东丰雄

㈤ 求关于日本建筑文化方面的文章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相似的地方,但又有所不同,它善于吸收和包容外来文化,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这种思想在建筑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使日本建筑在世界建筑界享有声誉。看日本建筑,感受日本建筑文化,值得我们中国建筑师的深思。

[关键词]日本建筑;设计理念;建筑文化;内核;外缘
去年底到日本的放送大学、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立命馆大学、北海道教育大学参观学习,感触很深:中日两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无论走在日本的繁华都市还是幽静小城,从服饰到茶道,从建筑到遗迹,你都能在那些精致的细节中体味到似曾相识的文化蕴涵。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文化交流频繁,相互影响深远,但日本文化的发展还是有它的许多特点,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又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规律。在日本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看起来是很矛盾对立的现象,可是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独俱一格的东亚文化,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举世罕见的。所以美国哲学家穆尔认为,日本文化是“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透过日本建筑,看日本建筑文化,值得我们品味。

1日本建筑

1.1日本的设计理念

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出口电器便成了它的重要经济来源。此时,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以致日本设计受到政府的关注。日本的设计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他们能对国外有益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并融会贯通,最终成为己用。同时,日本民族的团体精神很强,使企业内部的力量比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概念。空间狭小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标准化、多功能化的产品,这恰恰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导致出现日本的电器产品引导世界潮流、横扫世界市场的态势,这种思想在建筑上得到体现。在设计中,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理念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是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向。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本土化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对符号或图形的认同。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个性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才是设计本土化的精髓所在。日本设计的成功,不能不说是他们对于东方理念贯穿于设计作品中的成功。虽说大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有华夏文明的遗留痕迹,而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东方文化的“归一”性却比中国的设计师们吃得更透。日本设计大家福田繁雄先生曾经指出:“设计中不能有多余”。从这个观点中不难看出他的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的“恰倒好处”有某一个共通的契合点。

日本的设计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

1.2日本的古建筑

日本建筑早在公元1世纪便形成了它基本的特点,这便是使用木构架,通透轻盈。这些特点可能是在中国南方和南洋各地的影响下形成的,也是因为日本岛屿上盛产木材的缘故。

后来,中国的影响显著地占了主导地位,木构架采用了中国式的梁柱结构,甚至也有斗拱。它们平行排架,因此空间布局便也以“间”为基本单元,几个间并肩联排,构成横向的长方形。它们具备了中国建筑的一切特点,包括曲面屋顶,飞檐翼角和各种细节,如鸱吻、扇等等。于是,大致可以说日本古代建筑隶属于中国建筑体系。

但是,日本建筑仍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很有创造性,尤其是它们的美学特征。除早期的神社外,日本古代的都城格局、大型的庙宇和宫殿等等,比较恪守中国型制,而住宅到后来则几乎完全摆脱了中国影响而自成一格,结构方法、空间布局、装饰、艺术风格等等都与中国住宅大异其趣。茶室、数寄屋之类,可以说完全是日本建筑的独创了。它们的美学特征是非常平易亲切,富有人情味。尺度小,设计得细致而朴素,精巧而素雅。日本建筑重视也擅长于呈现材料、构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丽质。草、木、竹、石,甚至麻布、纸张,都被利用得恰到好处。

不过,有些时期,在有些方面,日本建筑却是很夸张的。例如伸展得很远的飘檐,硕大的斗拱,过于华丽的装饰,园林中的枯山水等,甚至对自然形态的术石的爱好,也会偏执得落于矫揉造作。

在将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日本建筑一直保持着和中国建筑的联系,不断响应着中国建筑的变化。因为它所联系的,在后期主要是中国南方的民间建筑,所以它能保持自由活泼、生活气息浓郁的性格。

日本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是神社,遍布全国,约有十余万所,建造年代从古迄今从未中断。早期神社,模仿当时比较讲究的居住建筑,因为在观念上,神社是神灵的住宅,而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生活去揣摩神灵的生活,而且,建筑学当时也远远没有达到专为神灵别创一种神社型制的水平。因此,这些早期神社贴近朴实的人民生活,它们的建筑风格,可以代表日本建筑的基本气质。

1.3日本的现代建筑

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在经历了全盘西化、帝冠式与和风样式的传统复兴等多种风格后,最终通过对日本民族深层文化的不断探究,从建筑与环境的对话,空间意象的把握和材料性能理解等方面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

1.3.1设备安置中造型和技术的矛盾调和

各种设备往往是建筑师头疼的工种,它总是令人讨厌地要求这要求那,但又必须和这些设备和平相处,况且建筑的舒适与安全,全都仰仗设备的关照,在现代建筑越来越趋于智能化的过程中,设备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相互配合显得尤为重要,也许将其隐藏是个不错的办法,但日本建筑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为积极的方法,将管道设备、透风口等技术设计也纳入建筑设计范畴。在日本建筑产品生产厂家的设计部中,聚集着大量设计师,他们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和工程设计师密切配合,使得产品同时满足造型和技术的双重需要。

1.3.2建筑材料的简约和质感的矛盾调和

在“装饰就是罪恶”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影响下,现代建筑清一色地追求简洁明快,这样的造型却容易丧失材料的质感。近年来在日本,材料自身所蕴涵的生命力和表现力被重新认识并成为建筑创作的源泉之一,设计材料也呈多元化形式:木材给人带来温馨的感觉,并让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钢结构建筑则再现了自身的硬度和金属精巧细致的质感。

另外,在材料技术方面,各种高技术复合材料的使用也是当代建筑界的新特征之一,钛合金、碳素纤维等均以其轻质和高强度向建筑界提出了新的可能性,减轻了施工工序和建筑费用。

1.3.3空间设计中室内和室外的矛盾调和

在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设计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建筑师不注意室内设计,室内设计师则无视建筑设计中结构、设备等的合理性,设计分工带来设计深化的同时也造成设计的脱节。

日本建筑中的室内空间,尤其是建筑的公共部分,却显得和外部空间十分的和谐与连贯,也就是说“灰空间”就是日本建筑中一种非常有特色的空间。所谓“灰空间”是指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建筑内外的界限,并将两者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1.3.4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矛盾调和

现代城市建筑的发展规模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展了生存及工作空间,但同时也让“私人领域”减小,日本建筑界提出一条理论,即任何建筑都由“个人领域”展开,是所有空间造型的基本参数。也就是说,建筑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的需求,环境设计十分重要。这里的环境包括一切满足人们欲望的设施,如绿地、商店等。

1.3.5城市建筑和环境污染的矛盾调和

有不少专家称,全球气温变暖的原因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建筑,沥青路、混凝土都能让城市气温升高,因此日本政府实施了“楼顶绿化”政策,新盖的大楼要在顶楼进行绿化,面积要达到楼顶面积的20%以上,并且开设详细的课程介绍适合在楼顶种植的植物,有相当多的志愿者们在公共设施的楼顶帮助进行绿化。在各个大楼中把雨水存储在草坪下面,有效地利用雨水,椰子制成的草垫很轻,适合当做土壤,重要的是这些都是废物再利用的产品。

1.3.6结构设计中力学与美学的矛盾调和

结构设计的立足点在于力学,建筑设计的立足点则在于美学。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建筑师为追求美学设计的完美,尽可能利用装修手段将结构隐藏起来,但是近几十年来,建筑结构所体现的理性和技术的美感重新被认识,结构造型设计也就应运而生了,日本近年来的建筑中大面积玻璃的使用,使得建筑在实现对透明性追求的同时也大面积暴露了建筑的结构和设备。建立在理性的技术基础上注入感性的建筑思维的结构造型设计在日本当代建筑设计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体现了对现代空间造型技术的认同。

2日本建筑文化

当代建筑已进入了一个缤纷灿烂的多元化时代,现代技术文明赋予了建筑创作以广阔的天地。然而与此同时,建筑界开始重新审视决定建筑的主要因素——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其发展更新的因素。

2.1建筑文化的内涵

建筑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属地区的地域特征等在群体或个体建成环境的反映。而此“文化”是由“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构成的。“内核”文化是指一种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本质的东西,它是古老的、纯种的、发育完善而自生根的文化;而外缘文化是新形成的文化,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包容,它是年青的、非纯种的,发育尚不完全,也非自生根的文化。内核文化具有强大的持续传延能力,当我们超越一个地区建筑的表象内容去追寻隐匿在其背后的渊源所在时,就会发现其本质的东西、精髓的东西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建筑文化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而前进、更新。其发展、更新有两条途径:一是靠“内核”的裂变或聚变而产生巨大能量推动自身的更新变化,由于其动力来自于内核本质结构之中,因此其变化是主动的、有秩序的,它与自生文化的关系也是一致的、和谐的;另一种途径是靠“外缘”文化的影响。“外缘”文化的作用一开始可能是生硬的、被动的、无秩序的,但通过长期对内核文化的冲撞和渗透,推动“内核”文化发生相适应的转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两条途径往往是同时存在,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实现实质性的升华。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吸收、包容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其恰到好处地融合于自身地域文化的“外缘”,继而逐步向“内核”转化,更是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这种对异文化有选择的借鉴、吸收将创造出更富有时代意义和生命力的新建筑。

近年来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进程,使建筑材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钢筋混凝土替代了天然的“石”材,推动西方建筑进入了现代建筑时期,但钢筋混凝土石材,其力学性能和表现力是一致的,它们所表现出的是凝重感和内外分明的二元体空间特征,因此西方现代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其建筑文化内核自身的聚变而产生的,也就很自然地包容、孕育着其固有的“内核文化”。

以石材为主建造的西方建筑,表现出淳厚、雄壮的凝重特征。而以木结构为主要代表材料的东方建筑呈现出通透、灵巧的“轻盈”文化特征,对东方建筑文化而言,舶来品的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完全属“外缘”,最初的引进和运用显得生硬、被动而无序,照搬照抄也屡见不鲜,一度曾阻碍和困惑了自身文化的更新和发展。

2.2日本建筑文化“外缘”向“内核”文化的成功转化

现代建筑进入日本初期建筑创作和理论界就存在“如何使现代建筑在日本的现实中生根”,即如何实现外缘向内核的转化,面对全盘引入的外缘文化,起初是那样生疏和束手无策,只是在钢筋混土建筑上加上破屋顶,称之为“帝冠样式”、“详和折变”。后来勇于探索的建筑师用现代建筑理论为过滤器,重新审视日本传统的文化“内核”本质特征,发现其空间的流动性,简明的意匠,构造和表现的一致性,使用材料与自然融合等都与现代建筑不谋而合,从而肯定了日本建筑的价值,为文化“外缘”向“内缘”转化奠定民族自信心。继而日本建筑师广采博收,从整个历史长河中找素材,多元的、全方位地挖掘文化“内核”与“外缘”的联系,如提倡从空间来把握传统文化,从中提炼出“空间的无限定性”概念,将“外缘”与“内核”的联系和转化成为可能。

现代建筑使用的物质材料主要是混凝土。它可以容易自然地表现以“石”材为主,西方建筑“凝重”的文化特征,但通过钢筋混凝土来刻画表现木构架的造型形式,难以从本质上表现日本建筑特有的“轻盈”文化特征,日本建筑师通过钢、木、混凝土的复合型现代建筑材料,综合运用结构形式的表现,尤其是对细部构造的大量研究,将日本的建筑文化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文化与新技术、新材料之间的关系,成功地实现了文化的“外缘”向“内核”的转化。

同属东方文化范畴的日本,其建筑文化“外缘”向“内核”文化的成功转化,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华夏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沉积,内核质量亦趋庞大,表现出了巨大的独立性、纯正性和遗传性。在为悠远的历史文化而自豪的同时,这种“内核”文化又显得负荷过重、进程缓慢,对外来文化的反应能力及接纳能力相对不足。因此为摆脱其自身文化“内核”过于负重的不利因素,站到吸收“外源”文化的有利地位,接纳人类所共同拥有的现代文明精华,并将其消化、吸收、革新,使之溶入为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核”之中,并加速实现这一转化。

日本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的传统文化,有着固有的独特的建筑观,同时又存在着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在创作方法上,日本存在着多种理论和流派,比如老一辈建筑家村野藤吾就始终和现代建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丹下健三则一直致力于日本的的现代建筑运动,使之逐渐在日本建筑界占统治地位;矶崎新使用的视觉语言,是在世界的文脉中找出他认为适当的语言;黑川纪章则要在东洋的思想中表现现代日本的主题;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最简洁的质感体现了低技——高手工技术。这些建筑家各有不同的立场和方法,主要观点有三:一是努力研究和提炼日本的特点,然后用现代的手法来加以实现。二是追求“无形”的普遍性,也就是如何把日本的精神用一种暧昧的形式来加以表现。三是一种新的和洋折中的方法,但有时一看就完全是日本的风格,又都只是表层的内容。在实际创作中,日本的建筑家常常在这些观点之间摇摆、彷徨,从中努力寻找新的结合点,寻找一条新的出路。在世界建筑发展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三者结合的产物,日本当代建筑创造了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如由丹下设计的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被称为20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而他本人也赢得日本当代建筑界第一人的赞誉。代代木体育馆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悬索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紧张感和灵动感的大型内部空间。其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像力。这一设计可以说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颠峰之作,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丹下将材料、功能、结构、比例,直至历史观高度统一的杰出才能,该建筑是丹下健三,也是日本建筑发展的一个顶点。日本的当代文学、美术、音乐似乎还没有日本当代建筑这样高的成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建筑界在吸收与创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值得中国建筑界思考。在西方建筑文化占主流地位的情况下,日本建筑界作出了有力的回应,日本建筑文化因此成为当代世界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丹下健三、矶崎新、安藤忠雄等也成为国际知名的建筑家。而中国,虽经过长期的奋斗,但似乎还未能在国际建坛上起主要作用。整个20世纪,能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名字的中国建筑师恐怕只有戴念慈一人,他是具有保守倾向的古典主义大师(这里的“保守”指一种文化态度,没有贬义)。而力图创造中国现代建筑的建筑师,则因为没能解决世界性的难题而不为国际建坛所关注。追求创新的建筑师,有时却只能落得“勇敢的牺牲”的结局。面对中国建筑的现状,日本建筑的发展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参考文献]

[1]陈志华.敢于输入也勇于创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

[2]王明贤.日本建筑论稿[J].读书,2000(1).

[3]马国馨.日本建筑论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王兴田.建筑文化的内核与外缘[J].当代中国建筑论坛,2005(10).

[5]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4).

[6]马国馨.丹下健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7.

[作者简介]吴荣,女,广西广播电视大学理工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王启勇]

㈥ 日本建筑师助川刚:建筑设计如何与文化生活融合

公共建筑使用后方知其中的优点与缺陷深圳图书馆建筑造型独特,构思精巧,极富现代感。建筑模式也从传统模式变为全开放、大开间、无间隔的“模数式”布局。助川刚认为,深圳的外来人口多,开放式设计符合年轻城市包容开放的特点。因此,他将深圳图书馆的阅览室基本都设计成无墙的开放式空间,让读者能在更加自由的空间去阅览群书。深圳音乐厅演奏大厅内部坐席参差,从空间的各个方向、层次向中心舞台延伸发散,呈峡谷梯田式,中央是岛式舞台。助川刚介绍,“在建筑界这叫“葡萄藤式(vineyard)设计”,目的是保证空间的各个层次尽可能地获得最好音效。当时在深圳大学以1:10的比例制作了音乐厅模型,连灌入的空气密度都按比例调配。因为座位票价不一,葡萄藤式设计可以让最便宜的座位也获得好音效,方便老人、学生等低票价群体听众。其中的一个小秘密,如果是听交响乐,音效最好的是F区最前排那两个位置。”深圳音乐厅,不同于图书馆复杂的功能流线,音乐厅的空间使用显得更加纯粹。深圳音乐厅王总经理不无自豪的说,深圳音乐厅的声学效果非常好,特别为古典音乐而设计,是全中国最好的演奏大厅。建筑的另一个亮点是金树大厅,这个大厅让前来听音乐会的观众感到轻松自由,开敞的空间与演奏厅呼应,松弛有度,形成很好的系列体验空间。音乐厅建筑设计美中不足的是,音乐厅与图书馆正门连接的户外楼梯过大,加之与市政道路的设计不匹配,导致其使用功能差。很多观众极少走过这个正门进到音乐厅,而走的是另一个侧门。音乐厅的整片大面积的玻璃幕墙虽然使得音乐厅敞亮,但是从环保的角度来看,是非常不节能,导致音乐厅每年的空调电费要耗去600多万。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每年光清洗维护的费用也需10万多元,下雨的时候偶尔也会漏水。深圳图书馆的马主任在介绍:深圳图书馆在业界已经成为翘楚,不仅对是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深得大家的认可及赞许,同时对图书馆的建筑本身也赞许,很多观者对“银树”感到建筑非常惊讶。深圳图书馆最合理、最好的地方就属二楼大厅建筑空间,这个空间让读者感到舒适、温馨,让在深圳这个快节奏城市的人们能停下脚步去慢慢阅览书籍。同样提及耗能方面,图书馆与音乐厅都存在相同的问题。日本建筑设计强调利用、融入周边的自然元素,助川刚强调:音乐厅和图书馆外的曲面玻璃墙设计就是为了让建筑与外界有一定的融合,让文化中心区变成一个都市中的文化庭院。在日本这些玻璃幕墙的计算精确度的误差为5毫米,而在中国的误差则为35毫米,这对于他来说也实属无奈。

㈦ 日本的房屋建筑格式是什么 和什么和什么等方面

日本和式建筑与室内所体现出的一种“自然、淡泊、雅静”的境界,或者说它所追求的一种自然生态观,乃是日本传统建筑室内特征的真正本质。今天,日本和式建筑室内也成为了人们暂时远离喧嚣尘世、舒缓身心压力、回归自然以求得片刻闲逸的乐土。
在人类的设计思想经历了由“以机器为本”转向“以人为本”,直至今天的“以自然为本”的崭新的生态设计观,在经历了20世纪末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惨遭破坏的痛苦之后,开始追求“简略设计”(后现代主义新的设计文化观)、“简单生活”、“适度消费”,这与日本哲人、茶道鼻祖千利休(1522-1591年)所提倡的“简朴生活”的茶文化理念是极其相似的。赖特是享誉世界的一代建筑大师,其独特的“有机建筑”思想对现代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其漫长的建筑设计生涯中他和东方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日本和式建筑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曾对其创作思想与创作活动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说“日本的建筑……具有有机的特点”,它使用与人非常亲近的木材这种材料,其建筑不是表现和自然的对抗与对立;而是去努力表现与自然的统一与谐调;在建筑处理上注意每一个细节都和自然环境紧密地结合。而日本建筑室内中所凝聚的那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则正与当代倡导的“生态设计”的主流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进入21世纪,在人们一改往昔贪图“奢华、享乐”而转向“崇尚自然、追求简朴(并非贫穷、简陋)”生活方式的今天,日本传统建筑与室内的独具的自然风格与形式,营造手法与细部处理,以及其中所深涵的哲理,一定会对现代建筑与室内环境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带来巨大的启示作用。

㈧ 中国与日本建筑设计的差异

日本比较侧重结构抗震设计,切实做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㈨ 日本著名建筑师顶尖建筑设计师日本建筑大师有哪些

安藤忠雄,日本著名建筑师。194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以自学方式学习建筑,1969年创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1997年担任东京大学教授。作品有“住吉长屋”、“万博会日本政府馆”、“光之教会”等[1]。从未受过正规科班教育,开创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成为
解读 安藤忠雄:从三流拳击师到世界级建筑家
关于安藤忠雄广为流传的故事:据传他养了两条狗,一条叫丹下健三,一条叫勒·柯布西耶。他心目中神级般存在的现代建筑巨擘,居然化身为他生活中的两条狗。这就是典型的“安藤忠雄”做派。...
2017-12-28
人物履历
1941年9月13日出生,出生于日本大阪。

安藤忠雄
1957年左右,开始练习职业拳击。
1959~1961年,考察日本传统建筑。
1962~1969年,游学于美国、欧洲和非洲。
1969年,创办“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Ta Ando Architecture&Associates)。
1969年在大阪成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设计了许多个人住宅。其中位在大阪的“住吉的长屋(住吉の长屋)”获得很高的评价。
1980年代在关西周边(特别是神户?北野町、大阪心斋桥一带)设计了许多商业设施、寺庙、教会等。
1987年 - 担任耶鲁大学的客座教授。
1988年 - 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
1989年 - 担任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
1990年代之后公共建筑、美术馆,及海外的建筑设计案开始增加。
1995年 - 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
1997年 - 执教于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系,并担任东京大学工学部教授。
2003年 - 从东京大学退休,转任名誉教授。
2005年 - 获得东京大学的终身特别荣誉教授。
2011年 - 担任东南大学的客座教授。
安藤忠雄,高中毕业后,参加了Semi Mode研究班(Semi Mode Seminar,Seminar是一种由大学教授创立的研究班,属于大学教育的一种),Semi Mode研究班是由已故的长泽节所创立,被称作是“传说中的美术学校”,毕业生包括饭野和好、金子功、寺门孝之、山本耀司等人,毕业生大多都是如今在业界第一线活跃的创意工作者。之后独自利用各种通道道学习了室内设计和制图等技巧。在成为建筑师之前,曾担任过以关西为中心,许多茶馆和咖啡厅的室内设计。

阅读全文

与日本传统建筑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司社保账户变更说明 浏览:719
威远县严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797
鄂州住房公积金帐号 浏览:250
江都区建设局与引江棚户区 浏览:717
扬州住房公积金比例 浏览:516
无业买社保还需要买公积金吗 浏览:403
退伍军人住房补贴新政策 浏览:385
工资5000深圳交社保后最后拿到多少 浏览:373
管城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招聘 浏览:777
杭州滨江住房公积金 浏览:856
社保缴费基数有试用期工资吗 浏览:377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专业 浏览:656
现代设计建筑设计 浏览:9
2014年天津社保缴纳基数是多少 浏览:758
社保交基数高 浏览: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还多少 浏览:732
北京社保卡办理点 浏览:827
黄陂前川卫生院生化分析仪中标公告 浏览:677
安徽和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浏览:455
社保卡上没有录入缴费信息吗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