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问 到青神县应去哪些地方旅游
青神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北连眉山县,南接乐山市市中区,东与仁寿、井研接壤,西同夹江县相邻。幅员面积386.8平方公里,人口20余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万人。辖4个镇、14个乡。是中国有名的竹编之乡和椪柑之乡。
德云寺
德云寺位于青神县岷江东岸,与中岩寺毗连,相距1.5公里。明代天顺三年(1459)由高僧礼筵创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僧慈光重修。清乾隆八年(1743)僧道济重修。民国十七年(1927)和二十九年(1939)培修。建国以来,先后作为中岩村公房,青神县干校,青神县林业局苗圃,1996年辟为宗教场所。历经500多年。寺庙壮观,香火旺盛,是佛教旅游圣地。
平羌峡
平羌峡即古“熊耳峡”,位于城南25公里,系由岷江切割龙泉山脉而成。峡有犁头、背峡、平羌、三峡相联,构成整体,又称岷江小三峡。上下游分别与县属中岩和乐山大佛翘首相望。两岸青山,接岭连峰,林木葱笼中时见奇崖怪石。峡中江水如带,潺潺东流,常有点点渔舟及三五水禽错落其间。
青神竹艺城
青神县为弘扬竹编文化,由竹编大师-华牵头,在全社会的支持下,于1993年-1998年间创建了占地50余亩的“中国竹艺城”和“中国竹艺博物馆”。这种集竹园林、竹编生产、展销、竹餐饮、娱乐、竹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竹文化景点,在全国乃至世界尚属第一。
平羌小三峡景区
平羌小三峡又称嘉州小三峡。平羌江,是岷江流经青神县汉阳坝至乐山城东一段水路的古称,平羌小三峡由平羌江上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连贯而成,全长12公里,峡区河道迂回,风光绮丽,现已开辟成乐山水上游览的一条新热线。从乐山市悦来乡顺水而下,轮船很快驶进了犁头峡,两岸山峦叠嶂,连绵起伏,临江崖壁遍布,石洞、狭窄水深。因此地盛产名贵“江团”鱼,故又称“鱼窝头”。
青神中岩
青神中岩,唐代建寺,川南佛刹丛林之一,素以“川南第一山”、“西川林泉最佳处”著称,分上、中、下三寺,统称中岩,面积约5平方公里。中岩属龙泉山脉,最高处为慈姥岩,海拔616米。中岩以山水奇秀,林壑幽美而闻名,有“西川林泉最佳处”之说。传说是开山祖师弟五罗汉诺讵那尊者道场。
中岩寺
中岩寺位于中国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东南9公里处,傍岷江东岸,分上、中、下三寺,统称中岩,面积约5平方公里。苏东坡年轻时曾经在此读过书,是苏东坡初恋的地方,现存有东坡读书楼,宋时,范成大,陆游等来过此处。
2. 请详细介绍一下青神的地理,经济和人文状况,以及各个乡镇的状况,谢谢!
青神县,座落在中国的大西南,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处于成都平原西部的浅丘区,岷江、思蒙河穿邑而过。北连眉山县,南接乐山市市中区,东与仁寿、井研县接壤,西同夹江县相邻。
地形地貌
位于四川盆地地南部,龙泉山脉尾端,平原与丘陵过渡地带,岷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流程48公里。
面积人口
幅员面积386.8平方公里,人口20余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万。辖7个镇、12个乡。县政府驻地城厢镇。
历史文化
西魏废帝二年(553)设置青城郡,为青神建政之始。后二年(555),在青城郡设青衣县,为青神建县之始。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县名由青衣县改为青城县,宣帝大成元年(579),定名青神县。
青神竹编工艺精湛,是竹的艺术,竹的文化。
青神历史悠久,古迹众多,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中岩寺、德云寺、汉墓群以“古”扬名;平羌三峡以“秀”著称;仙姑湖以“幽”迷人;中国竹艺城以“特”叫绝。这里是第一代蜀王蚕丛故里,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岷江古航道、小峨嵋、苏轼第二故乡、中国碰柑之乡、中国竹编艺术之乡。
物产资源
青神林业、渔业、畜牧业资源丰富。有林木150多种,其中用材林46种,以马尾松为主,还有楠木、香樟等名贵木材。畜牧业以生猪为龙头,年出栏肉猪17余万头。县境内有自然养鱼水面3万多亩,人工可养水面3.17万亩。各水域有江团、黄颡鱼、鲢鱼、鲤鱼、草鱼等57种,年产水产品1200吨。
旅游资源
青神旅游资源丰富,早在1000多年前,青神便是蜀中著名游览胜地。开辟于东晋,建于盛唐的古中岩,为著名佛教胜地,号称蜀中名寺。开山祖师诺巨罗于青神留下许多珍贵遗迹。苏东坡青少年时代求学于此,继而与恩师王方爱女王弗结为伉俪,留下苏王二人爱情的佳话。历代文人黄庭坚、陆游、范成大流连于此,留下大量的人文古迹。由中岩下行10公青神旅游资源丰富,早在1000多年前,青神便是蜀中著名游览胜地。开辟于东晋,建里,有两岸峰峦叠翠,风光旖旎的平羌三峡。当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曾就此吟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君不见下渝州"的千古绝唱,赋予了平羌风光无限诗意。水上迷宫青峡湖,有人色山峰绿入云的别致与优美。唐代修筑的鸿化堰,堪称古代水利建设的灿烂明珠。还有德云寺风景区、瑞峰大营坳东汉岩墓极具文博考古旅游观光价值。中国竹艺城,集竹编艺术品展销、娱乐和观光为一体,游客人数与日俱增。
故城址
青神县建立郡、县之初,治地皆在今之瑞峰镇刘家场。《元和郡县图志》:"青神故城在县南二十里。"《旧唐书》:"西魏置青衣县, 本治思蒙水口,武德八年移于今治"。可见,县临青衣江(即岷江别称),又当思蒙河入岷江水口,理当是今之瑞峰镇刘家场无疑。
瑞峰镇刘家场,与蜀中名胜中岩隔江(岷江)相望。因传镇属中岩曾产"瑞草"(灵芝)而得名。境地横跨岷江古航道东西两岸,又是水陆交通要冲,因而贸易繁荣,商贾云集。自西魏恭帝二年起为青神县故城址,直到唐武德八年。之后,瑞峰仍是一个重要的驿铺。1999年以前,一直是中岩游客乘船过江的必经码头。
瑞峰镇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景色怡人。除省级风景名胜区中岩寺外,岷江东岸还有德云寺、三堂寺,西岸有报恩寺,都曾佛光祥和,香火升腾,真是一寺一景点,一寺一个美丽的传说。苏东坡夫人王弗故里瑞草桥、慈姥峰下慈姥泉、菱角香飘牝猪池、历史文物汉墓群,都是瑞峰古镇的文化旅游宝藏。
文教卫生
县内科教文卫事业不断发展,1998年有各类科研机构7个,各类科技人员3200余人。拥有国家专利39项,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全县有小学58所,初级中学21所,高中1所,各类幼儿园95所(班),另有职业中学、教师进修校、成人中专校各一所。全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图书馆(店)、文化馆(站)、体育馆等设施不断完善。全县有卫生机构28个,医务人员700余人,其中县级医院3个。
青神,古蜀国“后户”。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建政,以崇祀蚕丛氏“青衣而教民农桑,民皆神之”得名。已有1400多年历史。青神山川隽秀,土地富饶,资源丰实,文化灿烂。
青神位于四川省成都平源西南边缘,属眉山市管辖,全县辐员面积386.8平方公里,辖7镇11乡,总人口20万,地貌以浅丘为主,兼有部分平坝,是生态旅游发展县。
交通条件相当优越。成(都)乐(山)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眉青二级油路建成通车。距四川省会(成都)100公里,双流国际机场80公里,成都铁路眉山站28公里。全县实现100%乡道,95%村道,85%社道,60%户道的540公里的五级联网的水泥路,创四川乃至全国交通建设奇迹。
能源保障。电力以国家大电网供电,全县拥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35千伏变电站3座,一期农网改造完毕,正实施二期改造。水资源丰实,岷江由北而南纵贯县境40余公里。天燃气直通青神。
物产丰富。拥有两个“中国之乡”。竹编为“华夏一绝”,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竹编艺术之乡”。椪柑以色、形、味俱佳,畅销不衰,被授予“中国椪柑之乡”。“平羌三峡”还盛产珍贵名鱼长吻鱼危(江团)。矿产资源有砂金、砂卵石,页岩(开采百余年)。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来的湿光、水条件,出产了丰实的农产品。
旅游景点多。有四川省旅游胜地之一,“西川林泉最佳处”之称的“中岩寺”。还有以巧、险、幽、奇等各领风骚的中国竹艺城,平羌三峡、汉崖墓、玉蟾寺、德云寺等景点。
社会环境好。青神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一星级文明县城”、“四川省文化先进县”、“四川省科技工作先进县”、“四川省村民自治示范县”、“小康县”、“全国扶贫工作先进县”。
青神城市、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能满足工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工业初具规模,形成以机械、建材、造纸、纺织、食品、日化、医药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重点行业)。
青神已成为海内外有识之士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团结勤劳,精神振奋的青神人民真诚欢迎国内外朋友前来兴业投资,观光旅游,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