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含义是什么该建筑的设计者是谁
[编辑本段]设计理念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编辑本段]主体构思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除国家馆的“斗冠”造型整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外,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地区馆以“叠篆文字”传达出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在地区馆最外侧的环廊立面上,将用叠篆文字印出中国传统朝代名称的34 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供参观者停留休憩的设施表面,将镌刻各省、市、区名称34字,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团结共同进取。 [编辑本段]技术特点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使它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在四季分明的上海,无论展会期间各种气候如约而至,让观众都能感到有一股股与人体相宜的气流在抚摸自己的肌肤。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比如所有的门窗都采用LOM-E玻璃,不仅反射热量,降低能耗,还可能会喷涂一种涂料,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地区馆平台上厚达1.5米的覆土层,可为展馆节省10%以上的能耗。国家馆顶上的观景台也可能引进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主体建筑的挑出层,构成了自遮阳体型,已经为下层空间遮阴节能了。所有管线甚至地铁通风口都被巧妙地隐藏在建筑体内。 [编辑本段]象征意义中国馆运用立体构成手法对传统元素进行开创性的演绎,它的建筑语言简练而直率,传统建筑构件的繁复度大大降低。直线条构成了平衡与稳重,四柱之中的空间感增加了通透。挑空33米形成的巨大空间,增加了建筑的通透感和公共性、开放性,与广场的联接又增强了它的平民化。层层叠加、向上展开的倒金字塔型有一种振翅飞翔、御风而上的动感,使这个建筑具有很强的标志性和不同凡响的外观,并予人超时空的想象。它的立面也是很丰富的,多层次的,也为光与影的变化、与大自然的对话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在外观上,它通体披一层鲜亮的红色,予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广阔的园区里非常醒目,远远望去,它有一种坚固而空灵的雕塑感。外墙参照了故宫外墙的颜色。上层建筑的贴面可以是轻质金属,也可以是轻质陶瓷。柱子是钢筋水泥的。
② 中国会馆建筑设计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中国会馆的建筑设计充分吸取了传统四合院的精华,墙高、檐宽都十分考究,对当地的日照、通风、节能保温、四季气候变化都有全盘的考虑。后现代主义的简约风格与传统四合院的空间构架、平面布局有着完美的结合,既保有四合院良好的私密性,又兼有后现代建筑的通透视线。本案的每一座院落都堪称当之无愧的新东方主义建筑标本。
③ 世博会中国馆建筑像什么,设计者的寓意是
从上海世博园浦东区主入口望去,一眼就能看见巍峨壮观的中国馆。层叠出挑的建筑外观、庄严华美的中国红,使得中国馆在众多场馆中十分夺目。作为上海世博会的点睛之笔,中国馆将在世博会结束后研究保留。经过我们近一个月的联系沟通,上周一晚8点,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先生,终于在百忙中如约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并向记者阐述了中国馆的设计理念,尤其是他对当代中国城市建筑文化的体会和理解。
“中国特色,时代精神”,中国馆以斗拱为架构、以斗冠为造型、以九宫格为屋顶,古典大气,极富中国韵味;许多细节符合节能环保理念,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独具
作为东道主,国家的展馆是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主要展示区和重要载体,中国馆承载了中国民众的深深期望,同时注定要受到全世界的关注。2007年4月25日,中国馆项目设计方案面向全球华人招标。
作为国内一流的建筑设计师,何镜堂深知世博会场馆设计的重要性,“每一届世博会的主办国都希望通过场馆来展示本国的历史文化,展现文化与科技的最高成果。” 得知消息的何镜堂当晚就从上海赶回广东,并很快组建起了竞标的团队。怎样完美地展示中国5000年文化历史,展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并且契合本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诠释21世纪的城市与人居文明,何镜堂提出了“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8字方针。
“放在美国、法国甚至非洲都可以的场馆,那不叫中国馆。只有体现中国文化、中国特色,又能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才能成为世博会的中国馆。”“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简单的8个字怎样破题?何镜堂首先想到了很多中国元素:中国红、汉字、剪纸、中国画、京剧等。“中国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如以鼎为代表的夏商以来的青铜器文物。中国的传统建筑同样特色鲜明,其城市布局和园林设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印迹。”这些都给何镜堂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中国城市往往呈现棋盘式结构,就像是练字的九宫格,相互对称。而且中国建筑是木构架的框架式结构,而西方建筑多用石头建造。”经过深思熟虑,何镜堂的中国馆“中国器”设计方案初步成型,它以斗拱为架构、以斗冠为造型、以九宫格为屋顶,极富中国韵味。
最终,何镜堂的“中国器”从344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并和清华大学及上海建筑设计院组成联合团队,由何镜堂任总设计师。中标后,“中国器”改名为“东方之冠”,更能体现场馆的外观特点及上海“东方明珠”的美誉。
④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者及详细介绍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者为何镜堂,他于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
何镜堂被誉为“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家、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教育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科协副主席、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会长。
曾主持设计深圳市科学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08北京奥运会摔跤馆等。多年来,何镜堂院士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100多项,2001年,获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曾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
(4)中国馆建筑设计理念扩展阅读:
何镜堂个人荣誉
2000年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
2001年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4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2005年度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建筑特点;
2010广东十大创新人物;
2010广东十大新闻人物;
2010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智慧东方——2010中华文化人物;
2013年中国侨界杰出人物;
2015年获广府人十大杰出人物。
⑤ 中国馆十六字的设计理念
设计者:何镜堂
基本情况:1938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中国馆之父”,版中国工程院权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总建筑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科技部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南粤杰出劳模。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中国建筑界最高奖)。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世博会中国馆设计者。
设计理念: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精神:建筑本身融合了中国哲学思想,比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道法自然”等。国家馆与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的愿望,展现了对理想人居社会环境的憧憬,与本届世博会的口号是一致的。
它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斗拱是层层叠加的,秩序井然,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载力,可以托起千钧重量。 象征了中国人民“只要团结,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思想主旨。
⑥ 中国馆设计的特点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世博会结束后,更名为中华艺术宫(位于上海地铁8号线中华艺术宫站)。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的特点:
1)“中国红”展民族形象
大红外观、斗拱造型——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奉献给159年世博会历史的“中国红”,是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呈现给世界的“中国红”。“我们称她为‘中国红’。”每次遇到外宾,中国馆馆长徐沪滨都会自豪地说,“这是从中国古建筑营造法则中,特别是故宫的红色中,采集而来的。
2)极具中国特色的“东方之冠”的外形设计
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国智慧”为主题,由于外形酷似一顶古帽,而被命名为“东方之冠”。
3)篆字的二十四节气印于其上
既突出“冠”的古朴,又可以让人们饶有有兴趣的辨识这48个字。
4)屋顶花园:“新九洲清晏”初露风采
九州清宴原本是圆明园中的景观设计,设计人员将其“移植”到国家馆周围,成为国家馆的景观。经过重新设计后,新“九州清宴”——田、泽、渔、脊、林、甸、壑、漠呈半月形围在“东方之冠”(雍)的周围,将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同融在一起,非常值得游赏。
5、设计者采用中国古老的文字——篆书来记录中国漫长的朝代,传达中华人文地理信息。在外墙上还会适时地镶嵌一个2.7米见方的窗口,用简称来标明墙体后面展馆所属的省份。建筑边界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园柔化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当然,我们也可以种植一些农作物,让游人参与或目睹它们的成长过程,然后到了收获的季节就加工成粮食或新能源,完成一次现代农业的实验,全面提高中国馆的科技生态环保示范作用。”戴柳透露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构思。
6、中国传统建筑体现的是围墙思维,内敛而封闭的文化暗示影响深远,但国家馆突破了这个数千年来的“城墙”,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场馆,没有“行人止步”的命令。它的挑空设计为民众自由进入与穿行提供了极大方便。红色的斗拱以前所未有开放度和包容度,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及亲和力。
7、展现中华文明,传递中国智慧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中国馆将向参观者呈现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表达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思想和传统诗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意栖居的意境。
中国馆本身展现了完整统一的空间艺术。从中国馆外观到中国馆馆内的布局设计,既突出中国的元素和中国的特色,又融合现代展示设计理念,呼应“自然、城市、和谐――生活的艺术”这一中国馆主题。
8、展现中国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国具有代表性的14个省市,将首次亮相中国馆,通过各自为期一周的省市系列活动和其它活动,展示具有浓厚地域色彩、民族色彩的戏曲、歌舞、民间手工艺术、旅游资源和旅游文化等,使参观者集中领略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9、展现中国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
中国城市起源甚早。随着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馆将选取众多的中国城市,向观众呈现目前中国城市生活的状态,以及在促进自然与城市和谐发展方面所作的探索。
⑦ 中国馆建筑外观的设计理念(概括)
简单来说,中抄国馆由国家袭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空间位置与取向,分别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 “天”,富有雕塑感的造型主体———“东方之冠”高耸其间,形成开扬屹立之势;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般延展于国家馆之下,形成浑厚依托之态。
⑧ 中国馆的设计理念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中国馆联合设计团队总负责人兼总建筑师何镜堂院士介绍设计理念:
世博网12月19日消息:1851年英国世界博览会为伦敦留下了精美的水晶宫;1889年法国世博会为巴黎留下了标志性的埃菲尔铁塔;1958年比利时世博会为布鲁塞尔留下了造型独特的原子球馆……向我们款款走来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在黄浦江畔的世博园里,为世人留下一座什么样的中国建筑?
昨天,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正式开工建设,中国馆的设计方案———东方之冠,也首度公布于众。
中华文化如何体现?
作为世博会主办国建设的最重要展馆之一,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核心展示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梦想。这样“重量级”的场馆,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国馆联合设计团队总负责人兼总建筑师何镜堂院士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很难用一个具象来代表文化精髓,因此必须从总体意象中提炼。”目前,这个综合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清华安地建筑设计公司和上海建筑设计院各家方案之长的中国馆,正是以整体大气的建筑造型整合了丰富多元的中国元素。
简单来说,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空间位置与取向,分别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富有雕塑感的造型主体———“东方之冠”高耸其间,形成开扬屹立之势;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般延展于国家馆之下,形成浑厚依托之态。
具体来讲,国家馆居中升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拟斗拱。“匠人营国”中的九经、九纬之道,成为国家馆屋顶平台建筑构架的文化基础。传统建筑中斗拱榫卯穿插,层层出挑的构造方式,则成为国家馆建筑形态的文化表达。从浦江对岸远眺,其气势有城郭墙垣之威武;从世博轴上近观,其形态如楼台门第之高耸。若沿江而下,轻舟渐近,则可见国家馆以浦东陆家嘴现代建筑为背景,雄踞浦江之滨。
而平卧于国家馆之下的地区馆,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厚重坚实的平台。它的四面或以台阶步道,或以园林小品与周围环境巧妙衔接;建筑外观上还镌刻着古代叠篆文字,悬挑在基地最外侧的环廊立面,印出中国历史朝代名称,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为休憩设置的小品表面,则镌刻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和各地区间的团结与进取。
何镜堂院士说:“国家馆主体造型雄浑有力,宛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地区馆平台基座汇聚人流,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展现了中国文化、东方哲学对理想人居社会环境的憧憬。”
世博主题如何表达?
但是,作为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它不仅仅肩负着文化表达的功能,还必须有效诠释出本届世博会的主题。一个建筑,应该如何表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内涵?
面对2010年即将在中国本土举行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已经递交了一份以建筑来表述的“环境宣言”。
在21世纪的今天,环境与能源问题是摆在所有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课题。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为此,中国馆极度重视在环境与能源问题方面的探讨与贡献。
据介绍,中国馆有一套完整的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策略体系,共由4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在规划和群体整合层面,中国馆力争实现靠近世博轴,使中国馆与世博主题馆部分设备资源,能够形成共享与协调。
第二部分,在建筑形体的设计层面,力争实现单体建筑自身的减排降耗。国家馆造型层层出挑,在夏季上层形成对下层的自然遮阳;地区馆外廊为半室外玻璃廊,用被动式节能技术为地区馆提供冬季保温和夏季拔风;地区馆屋顶“中国馆园”还将运用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措施有效实现隔热。这些措施将使中国馆比国家要求进一步节能近10%。
第三部分,在建筑表皮技术层面,充分考虑环境能源新技术应用的可能性。比如,所有的窗户都是使用低耗能的双层玻璃,国家馆屋顶上还使用大量的太阳能板,有望使中国馆实现照明用电全部自给。
第四部分,在景观设计层面,加入循环自洁要素。在国家馆屋顶上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在地区馆南侧大台阶水景观和南面的园林设计中,引入小规模人工湿地技术,利用人工湿地的自洁能力在不需要大量用地的前提下,为城市局部环境提供生态化的景观。
何镜堂院士希望,这座中国馆,能把中国化的可持续发展与人居文明给予形象化的表现。
世界眼光如何看待?
一方面要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又要表达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肩负诸多“使命”的中国馆,还有没有能力关照到国际性的审美?还能不能吸引世界的目光?对此,何镜堂院士自信满满。
他笑着给记者列出三大理由:
首先,中国馆为人们之间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开放空间。而这种开放性、公共性的现代意识,是国际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理念。根据设计,国家馆63米的绝对高度中,下部33米完全挑空,这些中心对称空间和地区馆平坦延伸的空间之间,能够自如地引入各种不同模式的人的活动。除此之外,始于中国馆南面的广场和公园,拾阶而上的平台,地区馆周边自然折转的空中游廊以及中国馆园等,都以舒展怀柔的亲切,展现着和谐的人文关怀。
其次,中国馆对传统元素进行了开创性的现代转译。在这里,中国传统的斗拱造型有了大胆的革新,传统的曲线设计被拉直,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这种简约化的装饰线条,自然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
第三,中国馆选择了容易被世界理解的中国元素。如中国馆将大面积地采用大气、沉稳的“故宫红”,作为建筑物的主色调;地区馆在建筑边界上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软化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等。
时间会对任何建筑有最公平的考验。我们期待着,黄浦江畔的“东方之冠”尽情展现上海海纳百川的情怀,气宇轩昂地印证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盛况,长久地成为面向世界的一个中国舞台。
⑨ 关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问题
抄袭和模仿还是有区别吧。日本文化受中国影响那么大,要抄也是他们先抄的我们。
这么重要的一个设计,专家委员会的人会不好好的审核吗?就算是中国的专家,那也不会是一点见识没有的吧,相像有可能,但是模仿某一建筑而设计我想是几率很小的。
话说回来,什么样的房子没被造过?像是很正常的。
我不是这个专业的,纯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