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乡土建筑的内涵
“乡土”一词来自拉丁语,意为国内的或者本土的。其发展是一个有机过程,涵盖了社会的整体。他通过具体的地理位置、特定的民族与文化群体以及独特的历史时期与传统紧密相关。
词语“乡土建筑”(Vernacular Architecture)引自1999年10月在墨西哥通过 《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按照该宪章的表述,乡土建筑是社区自己建造房屋的一种传统的和自然的方式,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基本表现,是社会与它所处地区的关系的基本表现,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乡土建筑既是一个物质实体,也是一种文化历程。它被当地的使用者自行设计并建造,与当地资源、文脉、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它有如民间的街头杂耍、家庭作坊,是一种民间自发的以家庭或个体为单位的活动,是当地资源、生活方式、家庭观念、邻里关系、文化活动的物化,是一种切切实实的文化沉淀,是乡土性在其岁月流逝中乡土精神和本土文化的外在显现。
目前常用来描述乡土建筑的词汇如“本土建筑”、“自发建筑”、“民间建筑”、“传统建筑”、“乡村建筑”等都是从其性质上进行描述。乡土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自发性和朴素性,是民间自行建造、供自己居住的“非主流”建筑。乡土建筑包括乡土的住宅、寺庙、祠堂、书院、戏台、酒楼、商铺、作坊、牌坊、小桥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2届大会通过的《乡土建筑遗产宪章》(Charter on the built vernacular heritage)给出了乡土建筑的识别标准:
1)一个群体共享的建筑方式;
2)一种和环境相呼应的可识别的地方或地区特色;
3)风格、形式与外观的连贯性,或者对传统建筑类型的使用之间的统一;
4)通过非正式途径传承的设计与建造传统工艺;
5)因地制宜,对功能和社会的限制所做出的有效反应;
6)对传统建造系统与工艺的有效应用。
在当代建筑的设计及建造实践过程中,出现了新乡土建筑。新乡土建筑可以看作是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统一体。它试图通过吸收和重释地域外的建筑思想,并从本地神秘的根深蒂固的起源入手,浓缩本地独特的艺术潜力,最终达到一种植根于当地技术和地形条件,整合而又现代的建筑。新乡土建筑( 地方主义) 是一种在建筑文化领域的一种地域性文化的回归,它是在后现代文化的背景下,成为地方风格和类型特征以及个性表现的代名词。
新乡土建筑是建筑师与全球化的对抗,反对全球化对地主文化的瓦解,转向对当时当地的文化的关注与追求。新乡土建筑与乡土建筑本质的不同在于是否有建筑师的介入。乡土建筑是当地居民自己建造的建筑,而新乡土建筑是由建筑师介入设计从而建造起来的建筑。新乡土建筑是当代建筑,在当代建筑体系中与乡土建筑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而乡土建筑则既有历史上保存下来的,也有当代的。但我们在涉及乡土建筑时,对象主要是历史上保留至今的具有考察、保护价值的乡土建筑,而回避了当代乡土建筑这一类型。在当代乡土建筑的占据主体位置的是村民自建住房,这种以家庭或个人为单位出资兴建、供自己使用的住房在中国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都是中国人民建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贰』 是否可以说 狭义地讲乡土建筑就是乡村中的各类建筑
可以。乡土建筑,是指民间自发的传统风土建筑,具有民间浓厚的乡村农家小院气息。
乡土环境中的所有建筑都可以称为乡土建筑。保罗.奥立佛在《世界乡土建筑网络全书》中指出了“乡土建筑”的几个特征:本土的、匿名的(即没有建筑师设计的)、自发的、民间的(即非官方的)、传统的、乡村的等等。
乡土建筑包括乡土的住宅、寺庙、祠堂、书院、戏台、酒楼、商铺、作坊、牌坊、小桥等。乡土建筑本质上是乡土性在其岁月流逝中乡土精神和本土文化的外在显现。
首先,从地域上讲,乡土建筑是在乡村的,有别于城市建筑是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建筑;其次,从时间上讲,它形成于封建家长制社会时代及手工业农牧业时代,即传统的;再次,从使用功能上讲,它包括民居建筑、宗祠、书院、牌坊、廊桥等。概括为以下三点:
1.它处于农村,处于稳定的农业或牧业地区;
2.它形成于封建家长制社会时代;
3.它形成于手工业农牧业时代。
(2)乡土建筑设计扩展阅读:
乡土建筑特点
1、乡土建筑是有自然环境的,任何建筑离不开天地和山水、日月星辰的环境,在古代,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更是离不开自然环境。
2、从建筑形象来讲,乡土建筑比城市建筑来得更丰富,这里讲丰富多彩,并不是指一个村落和一个城市相比,而是整体相比。乡村幅员辽阔,有各个民族,各个地区。从总体来讲,它的形式比城市要丰富。
乡土建筑多采用当地材料,由当地工匠,采取当地传统的技艺,建造出适合当地环境和百姓生活的各类房屋,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是封闭,对外不开放,对内不交流。4个“当地”,加上封建自闭不太交流,形成了有各地风俗的建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这里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了一方建筑,这个就是乡土建筑的多样性。
3、是从建筑装饰来讲,乡土建筑比城市建筑更加多彩,因为它没有限制。龙是象征皇帝的,在北京除了皇帝的建筑(皇宫、皇陵、皇园),别人不能乱用。但是在农村就管不了这么多了。乡土建筑的内容不受朝廷礼制约束,从宫殿上的龙、凤到村的猪、羊都可以用。
在京城,屋顶是有等级制度的,等级制在屋顶的装饰上也很明显,屋檐上最多只能有9样装饰,比如保和殿有9样,在后花园的亭子上只有3样,宫殿的墙门上只有1样。
到了地方上就不一样了,在西双版纳,不是龙,也不是凤,变成像公鸡似的,后头是植物花纹组成的那种,属于工匠的随意创作,把整条龙放在屋顶上,植物花草放在屋脊上面,回纹放在屋脊上了。乡土建筑的特点:个性化很强。
4、乡土建筑不仅有物质文化,更有远比城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这个非物质文化包含的面非常广,包括建筑里的传统技艺。木匠活、油漆彩画活,都是非物质文化。我们这里介绍的是跟乡土环境有关系的非物质文化。
『叁』 中国乡土建筑赏析的几个问题
粉墙黛瓦、简朴清雅的乡土建筑承载着中国千百年的历史记忆。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乡土建筑面临年久失修、濒临坍塌、荒弃甚至消失的境地。保护它们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专家呼吁全社会
关注乡土建筑
4月中旬在江苏无锡举办的以“乡土建筑保护”为主题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呼吁加强保护力度,倡导全社会关注乡土建筑,重视对乡土建筑和它所体现的地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会议通过了国内首部关于乡土建筑保护的纲领性文件《中国乡土建筑保护——无锡倡议》。
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还包括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乡土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直接表达民族、地域的个性特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介绍,分散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乡土建筑,总体保护形势严峻,不及时加以引导,将随时面临着被拆、迁、整、改等严重威胁。
乡土建筑保护
面临四大挑战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的乡土建筑保护,目前面临着四大挑战:
一是保护意识薄弱。一些地方误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新村建设运动,存在简单的城市化倾向。有的甚至擅自在古村落内迁建、复建或兴建人造景观,致使一些乡土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格局被肢解破坏,造成乡村、民族、地域特色的丧失。
二是乡土建筑数量庞大,全国目前尚无准确统计数字。这些建筑大都分布在偏远乡村,信息闭塞,一些不法文物贩子便趁机大肆收购、走私。
三是维修费用高,许多乡土建筑的维修费用甚至高于新建建筑。按照现行政策,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不能补贴私人产权的文物,不少有重要价值的乡土建筑无法得到及时的维修保护。
四是政策法律滞后。已有的《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不能完全适应保护需要,一些地方性法规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将纳入新农村
建设总体规划
作为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缔约国,中国越来越重视乡土建筑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单霁翔介绍,国家文物局为了倡导乡土建筑保护,今明两年中国申遗的4个项目,两个是乡土建筑,分别是开平碉楼和福建土楼。在最近一次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乡土建筑的比例也比往届大大增加。
单霁翔介绍,今后中国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乡土建筑保护工作:将乡土建筑保护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将乡土建筑普查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点,对具有重要价值的乡土建筑,有关部门要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将乡土建筑资源丰富、保存较好的村镇公布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对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乡土建筑,应在原地妥善保护,不能拆旧建新;引导部分居民逐步迁移到新区,合理疏减古村落和乡土建筑内的人口。
此外,建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乡土建筑专业委员会,并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宽保护资金投入渠道,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乡土建筑的保护维修
回答者: my『kiss』 - 秀才 三级 4-24 16:16
看看这些对你是否有帮助~~~~~~~
中国古代建筑简介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 ,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特点 从构造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①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②保持构架制原则。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③创造斗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④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也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而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 字形、套环形等平面。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卷棚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⑤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其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楼、钟鼓楼等外,单体建筑很少露出全部轮廓。每一个建筑组群少则有一个庭院,多则有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合多样,层次丰富,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唯有园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变化的原则。⑥灵活安排空间布局。室内间隔采用槅扇、门、罩、屏等便于安装、拆卸的活动构筑物,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庭院是与室内空间相互为用的统一体,又为建筑创造小自然环境准备条件,可栽培树木花卉,可叠山辟池,可搭凉棚花架,有的还建有走廊,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过渡,以增添生活情趣。⑦运用色彩装饰手段。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常用青、绿、朱等矿物颜料绘成色彩绚丽的图案,增加建筑物的美感。以木材构成的装修构件,加上着色的浮雕装饰的平棊贴花和用木条拼镶成各种菱花格子,是实用兼装饰的杰作。北魏以后出现的五彩缤纷的琉璃屋顶、牌坊、照壁等,使建筑灿烂多彩、晶莹辉煌。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①很少真正的建筑学理论。建筑学作为一个学科出现是近代的事情。指导建筑发展的是抽象的哲学理论、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政治制度。②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而以玄学、风水堪舆之说作为补充。③充满了中国人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具体表现为不求建筑物长久存在,而以满足现实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建筑形式的标准化通用化,使用一种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可以适应多种使用功能的需求。④标准化的建筑个体要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个性,建筑群体的布置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处处反映着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⑤以象征主义手法表现特定的主题。在园林中表现意境,在宗教建筑中表现世界观,在宫殿建筑中表现政治制度。一些装饰构件与小品,甚至单体建筑,都成为一种包含了固定意义的象征符号。
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按功能分为以下7个大类:①居住建筑。是人类最早创造的建筑,主要有穴居和干栏两种形式。距今7400~6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如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中的建筑均为半地穴式,即从地面向下挖掘一定深度的竖穴,平面作圆形、椭圆形或方形,面积很小。距今4900~39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地面起建的房屋多起来,原始社会的穴居,正逐步朝着宫室式住宅形式演化。宫室式住宅的代表类型是合院。陕西岐山县凤雏村早周建筑遗址是所知最早的完整合院。在北京老城区中轴线东西两侧保留有大量平房,最典型的四合院多集中在这里。干栏式建筑的最早遗迹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5300年前。楼面离地约和人等高,其下圈养牲畜,楼面上周围有栏杆,围着平台和房屋。现存干栏建筑比古代大为减小,集中分布在云南、海南的少数民族地区。②城市公共建筑。主要包括城墙、城楼与城门,还有钟楼和鼓楼。城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材料以夯土为主。三国至南北朝出现在夯土城外包砌砖壁的作法。明代,重要城池大多用砖石包砌。城门是重点防御部位。门道深一般在20米左右,最深达80米。唐代边城中出现瓮城,明代在瓮城上创建箭楼,北京内城正阳门城楼及箭楼、城东南角楼是明代优秀作品。钟、鼓楼是古代城市中专司报时的公共建筑。宋代有专建高楼安置钟、鼓的记载。明代在北京城中轴线北端建鼓楼和钟楼,其下部是砖砌的墩台,上为木构或砖石的层楼。③宫殿建筑。宫殿专指帝王举行仪式、办理政务与居住之所。宫殿建筑集中当时国内的财力和物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建造而成。已知最早的宫殿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它建于公元前1500年前的商代。明清北京故宫是中国宫殿建筑最后的、也是最成熟的典型。城平面为矩形,东西宽753米,南北深961米,墙开四门,建门楼,四隅建角楼。它将各种建筑艺术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调动一切建筑语言来表达主题思想,取得了难以超越的成就。④礼制与祠祀建筑。人们举行祭祀、纪念活动的建筑,凡是由“礼制”要求产生、并被纳入官方祀典的,称为礼制建筑;凡是民间的、主要以人为祭祀对象的,称为祠祀建筑。礼制和祠祀建筑大略分为4类:祭祀天地社稷、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的坛、庙;从君王到士庶崇奉祖先或宗教祖的庙、祠;举办行礼乐、宣教化的特殊政教文化仪式的明堂、辟雍;为统治阶级所推崇、为人民所纪念的名人专庙、专祠。北京天坛是古代坛庙建筑中最重要的遗存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⑤陵墓建筑。是专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由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组成。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及其遗物、代用品、殉葬品。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大致说,汉代以后,帝王墓葬称陵,臣庶称墓。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帝陵。明北京昌平十三陵是一个规划完整、气魄宏大的陵墓群。⑥佛教建筑。是信徒供奉佛像、佛骨,进行佛事佛学活动并居住的处所,有寺院、塔和石窟三大类型。中国民间建佛寺,始自东汉末。最初的寺院是廊院式布局,其中心建塔,或建佛殿,或塔、殿并建。佛塔按结构材料可分为石塔、砖塔、木塔、铁塔、陶塔等,按结构造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石窟是在河畔山崖上开凿的佛寺,渊源于印度,约在公元3世纪左右传布到中国,其形制大致有塔庙窟、佛殿窟、僧房窟和大像窟四大类。中国石窟的重要遗存,有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⑦园林和园林建筑。中国传统园林是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功能的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形体环境,其构成的主要元素有山、水、花木和建筑。它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反映着传统哲学、美学、文学、绘画、建筑、园艺等多门类科学艺术和工程技术的成就。按隶属关系,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风景名胜四大类。其中现存最著代表性的园林有苏州网师园、拙政园、留园,扬州个园,无锡寄畅园,北京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类型,除上述7类外,还有军事建筑、商业建筑,以及桥梁等公共交通设施,坊表等建筑小品。其中长城经历了2000余年历史 ,延袤万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河北赵县安济桥(赵州桥)建于7世纪初的隋代,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单拱石桥,比西方出现同类结构要早700年左右。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
1、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
1)开成时期:原始社会—汉代;特点:中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造了石建筑。
2)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特点: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大量兴建佛教建筑。
3)成熟时期:隋唐时期;特点: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步趋向定型化。
4)大转变时期:宋朝;特点:宋朝建筑的规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5)发展时期:元朝;特点:兴建大量藏传佛教寺庙及伊斯兰教礼拜寺。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影响到全国。
6)高峰时期:明清时期;特点: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2、现存古代木结构建筑代表及特点。
1)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的部分建筑:建成于唐代;特点: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风格庄重朴实。
2)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浙江宁波保国寺:建成于宋代;特点: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
3)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山西大同的善化寺和华严寺:建成于辽;特点:接近于唐代风格,创造了“减柱法”。
4)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建成于元代;特点:普遍使用“减柱法”,梁架结构又有了新的创造,许多构件多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削而成。
5)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建于明清时期;特点:出檐较浅,斗拱比例缩小,“减柱法”除小型建筑外,在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
3、三本建筑文献;
宋朝的《营造法式》、明朝的《园冶》、清工部《工程做法》。
4、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及基本构件;
台基:普通台基、较高级台基、更高级台基、最高级台基;作用: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弥补中国古代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传的欠缺。
屋身:木头圆柱、开间、梁、斗拱;
屋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
5、彩画的分类、特点及等级;
和玺彩画: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沥粉贴金。等级最高。
旋子彩画:画面用痢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等级次于和玺彩画。
苏式彩画: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虫鱼等。等级低于前两种。
6、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建筑材料:木材。
2)结构方式:框架式结构: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3)空间布局:灵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4)单体建筑构件:标准化。模数制。
5)平面布局:内向含蓄,多层次,均衡对称。
6)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7、中国古代声调规划的类型:
市里制:以隋唐长安城为例,区划整齐,其平面呈长方形,宫城置于郭城北部正中,北连禁苑,南接皇城。宫城皇城以外为里坊区。并设东西二市。
街巷制:北宋后拆除坊墙,居民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胡同),商业沿城市大街布置。
8、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1)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和设计,这些制度对隋唐以后都城的规划布局产生很大影响。
2)重视城市的选址:依山榜水。
3)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区划整齐。从战国到北宋初年,实行市里制度。北宋中期以后,采用街巷制。
4)采用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宫室、坛庙等重要建筑皆位于中轴线上。
5)重视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引水入城,种植花木。
9、古长城建筑:
秦长城:起迄地点:临洮——辽东;
汉长城:起迄地点:莆昌海(即今罗布泊)——辽东;
明长城:起迄地点:嘉峪关——鸭绿江;
结构:城墙、敌台、烽堠、营堡;
重要段落:北京八达岭长城、洒北金山岭长城;
重要关隘: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
10、宫殿建筑的起源与沿革:
先秦:特点:以门道、前堂、后室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的封闭性院落;
著名宫殿: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陕西岐山凤雏宫殿遗址;
秦汉:特点:大宫中套有小宫,而小宫在大宫中各成一区,未央宫的前殿成狭长形,殿内两侧有处理政务的东西厢;
著名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
三国、两晋南北朝:特点:在大朝太极殿左右建有处理日常政务的东西堂;
隋唐:特点:依据轴线与左右对称的规划原则,并附会了《周礼》的三朝制度;
著名宫殿:太极宫、大明宫;
宋:特点:在城南面中央的丹凤门前设御街,街的两侧建有御廊;
著名宫殿:北宋东京城宫殿;
元:特点:继承唐宋的宫殿传统,保持了游牧生活习俗及喇嘛教建筑、西亚建筑的风格;
著名宫殿:元大都宫殿;
11、明清宫殿的布局与陈设;
1)布局:
A、中轴对称: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面的建筑低小简单。
B、左祖右社:a、左祖: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帝王用来祭祀祖先。
b、右社: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帝王用来祭祀土地神、粮食神。
C、前朝后寝:a、前朝: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
b、后寝: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
2)宫外陈设:
A、华表: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
B、石狮:雄狮爪下为球,雌师爪下为幼狮,前者象征统一寰宇,后者象征子孙绵延。
C、日昝:古代用来测时。
D、嘉量:古代的标准量器。象征国家统一和强盛。
E、吉祥缸:置于宫殿前盛满清水以防火灾的水缸。
F、鼎式香炉:用来燃檀香和松枝。
G、铜龟铜鹤:象征长寿。
12、古代著名坛庙建筑;
太庙,位于北京天安门左侧,专供帝王祭祀祖先。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右侧,专供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
天坛,位于北京东南郊,每年冬至日皇帝在此祭天。
地坛,位于北京北郊,每年夏至日皇帝在此祭地。
日坛,位于北京东郊,专供帝王祭日。
月坛,位于北京西郊,专供帝王祭月。
文庙:全国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是山东曲阜孔庙。
武庙: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是山西运城解州的关帝庙。
宗祠:安徽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和广州市陈家祠堂。
13、我国古代著名陵墓建筑: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县;特点: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
汉茂陵:位于陕西兴平县;特点:西汉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唐乾陵:位于陕西乾县;特点:唐代十八陵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特点:长陵以其宏伟的地面建筑而闻名于世,已发掘地下宫殿的是定陵;
北宋陵:位于河南巩义市;特点:结构完整,为研究宋代陵墓制度才石刻艺术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特点:其平面布置沿袭了明代诸陵的旧制,只是在坟丘上部增设了月牙城。
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特点:清西陵与清东陵同。
14、封土的沿革:
1)方上:
特点: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
著名陵墓:秦始皇陵、汉茂陵;
2) 以山为陵:特点:利用天然山体;
著名陵墓:唐乾陵;
3) 宝城宝顶:特点: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城内填土,砖城即宝城,城中的土高出城墙成一圆顶,称宝顶;
著名陵墓: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
15、陵园建筑:
1)祭祀建筑区:用途:供祭祀之用;
建筑物:凌恩殿、配殿、廊庑、祭坛等;
2)神道:用途: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导引大道;
建筑物:石兽、石人;
3)护陵监:用途: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
建筑物:衙署、市衙、住宅等;
16、墓室结构:
土穴墓:墓穴形式简单。
木椁墓:用木材筑成,形同大木箱,椁内分成数格,正中放棺,两旁和上下围绕着几个方格,称之为厢,用来安放随葬品。
黄肠题凑:用柏木枋堆成的框形结构。黄肠指柏木黄心,题凑指木头皆皆向内。北京大葆台汉墓一号墓为黄肠题凑的成熟形式。
砖石墓:采用砖石砌筑而成。从汉代到清代,砖石墓一直在不断发展。
17、随葬品;
1)原始社会:
A、早期:陶器、石器、骨器。
B、晚期:出现贫富分化。有的墓随葬精美的玉器及象牙器等。
2)阶级社会:
A、贫富分化悬殊。
B、商周时期:青铜器、玉石器等。人殉。
C、战国时期:俑。
D、汉朝:陶质明器,包括仓、灶、井、磨、楼阁等模型和猪、狗、鸡等模型。
E、魏晋南北朝:陶瓷器皿、陶制模型、陶俑和镇墓兽。
F、隋唐五代时期:陶俑。
G、宋——明清:实用物品和珍宝,包括陶瓷器、金银器和玉器
『肆』 关于中国乡土建筑的知识1
1、什么是乡土建筑的核心及其基本概念?
“乡土建筑”的概念引自《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历史建筑的保护引起世人的重视。到了二十世纪中期,这项工作得到以欧洲为首的许多国家的赞同。1964年5月通过的《威尼斯宪章》使历史建筑的保护扩展到历史街区。1999年10月在墨西哥又通过了《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该宪章是对《威尼斯宪章》的补充,该宪章建立了管理和保护乡土建筑遗产的原则。
我国的历史建筑保护也经历了从单个建筑保护到群体保护的历程。目前,从体制上宏观上来说,已经建成全国性的保护网络,例如,国家级的保护对象是由国务院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历史名城”,相应的地方各级政府也公布本地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自己的“历史名城”。并通过法律、法规来完成保护工作。但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更是深远,不被人们认识的历史建筑,简直太多,太多,梧州骑楼,就是其中一例。万幸的是地方政府把它提到了自己的议事日程上。乡土建筑的概念,为建立梧州市骑楼城规划设计的理念,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认为:乡土建筑是社区自己建造房屋的一种传统的和自然的方式。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基本表现,是社会与他所处的地区的关系的基本表现,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乡土建筑指的是现实生活中沿用着的建筑(这些老建筑极具风俗性、地域性和历史特征)及其外部环境。历史街区是乡土建筑的一种类型。
乡土建筑是不可再生的城乡遗产资源,然而,这些资源生命非常脆弱,由于不能得到如同“文物建筑”、“历史名城”待遇的保护,极易被淹没在城市化和旧城改造的“现代化”热潮之中。
http://www.chinaasc.org/html/lunwen/2003nianxueshunianhuilunwen/qitapian/20070726/45899.html
2、中国乡土建筑的两个基本点?
重视环境、风水、落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座北朝南,落处阳光地段,是全世界乡土地方性民居的建筑特色。
除了与大自然密切关联外,还都创造了家屋之间的群体生活环境。越是原始时代,人类
的群体关系越密切,表现为具有不同地域性特点的院落、格局、聚落、村庄之间的差异。
3、中国乡土建筑中的建筑类型结构?
历史街区、单体建筑、建筑群体
4、什么是干栏建筑?
干栏型建筑是一种下部架空的建筑,流行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干栏式建筑可防潮、散热通风及避虫兽侵袭和洪水冲击。这类建筑的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纯木结构,以西双版纳傣族的竹楼最为典型。
5、北京四合院的主要布局特点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 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
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卧砖到顶,起脊瓦房。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现在在前门、大栅栏附近能看到不少这样的四合院。
中四合院一般都有三进院落,正房多是5间或7间,并配有耳房。正房建筑高大,都有廊子。东、西厢房各3间或5间,厢房往南有山墙把庭院分开,自成一个院落,山墙中央开有垂花月亮门。垂花门是内外的分界线。民间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 指的就是这道垂花门。前院又叫外院,外院东西各有一两间厢房,要比里院的厢房小一些,它多用作厨房或仆人的居室。邻街是5至7间倒座南房,最东面一间开作大门,接着是门房,再是客厅或书房,最西面的一间是车房。
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老北京北城的四合院一般规模都比较大。大四合院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现在什刹海附近的恭王府、宋庆龄故居,都是大四合院的结构。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6、徽派乡土建筑的风貌特点?
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
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7、白族民居的主要特点?
白族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住房多采取 三房一照壁 或 四合五天井 格式。他们十分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及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门楼装饰,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组成串角飞檐,花枋精巧,斗拱重叠,雄浑稳重,美观大方,体现了白族劳动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伍』 如何评价乡土建筑
一、乡土建筑的保护意义
目前国内比较有特色的建筑基本都是在比较偏僻的乡村, 中国乡土建筑遗留着那种自给自足、封闭的空间结构,与“天人合一”的人和环境和谐共处的态势。在现代化的浪潮中, 能保存一些传统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的乡土建筑,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去保护它、利用它。特别是在我国目前正在创造小康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所以在规划建设中, 涉及到具有古村落的建筑群, 我们要加以保护, 为创造新的建筑形式提供依据, 可以有新旧建筑对比, 为以后传统建筑设计思维不受到隔离, 让当代以至今后后代人了解前人民居的形式, 它反映的是地方文化、民族习性、生活习惯、气候特征以及时代特点, 同时可以开发旅游业, 对于地方经济有促进作用。另外, 乡土建筑常常成为大量艺术家的写生基地, 并为艺术创作保留下来创作的灵感源泉, 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民居建筑设计提供参考的依据, 在新旧民居的建筑风格上不会出现冲突, 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征。综上所述, 要完成中国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上的建构, 最重要的是要发掘中国乡土建筑环境所展示的当代价值, 做到本质思想与工程技术的密切结合。
二、 乡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结合运用。
在乡土建筑中, 我们将由风水学说产生的中国乡土建筑称之为中国乡土生态建筑。这种由风水学说产生的乡土建筑文化注重人与自然各种关系的整体把握。其中“水”、“风”、“土”、“气”的论述类同于当代科学中注重地球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和大气循环、土壤岩石圈及动物植被等生态关系与资源的处理、运用。也正是当下我们所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乡土建筑中风水学说深深植根于对建筑环境的选址规划中, 极为重视自然景观的审美, 以及讲究建筑人文美与环境自然美能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美学特质。例如, 客家土楼徽州民居、陕北窑洞北方四合院等, 都是在各类功能与周边生态环境共存共生的条件下, 利用自然环境达到完备效果的典范。并且它们各自拥有独立的形态样式, 可以成为当代建筑环境的借用范式, 实现其形式上的再造。因此, 在现代居住建筑环境设计中, 我们需要借鉴其精华部分。这有利于在当代运用传统文化的景观创造出具有现代审美情趣, 又不失本土文化韵味的环境。
三、乡土建筑形态和功能与当代生活方式的结合运用。
乡土建筑多以自然为本, 它根据当地地理气候, 在实现采光、通风、御寒等方面都力求利用自然条件。我国北方气候寒冷, 人们在房屋建造时为了抵御寒冷保暖, 把阳光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因此乡土建筑的平面布局多为向阳且比较封闭, 是为了避免相互遮挡阳光, 而且建筑间距也较大, 北京的四合院可以看作这类住宅的典范, 它的显著特点是严格的封建宗法制度, 以及成熟的尺度与空间。安排住宅严格区别内外, 且尊卑有序, 讲究对称、对外隔绝。南方则不同, 由于四季温差变化不大, 夏季酷热多雨, 故对防潮、通风、散热、遮阳、挡雨等措施分外讲究。如徽州明清住宅, 它通过设置天井、巷道、高大墙垣来达到通风、散热、遮阳, 平面布局较为开敞, 一字形L形、工字形外廊式居多。
总之, 我们要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重新认识乡土生态建筑环境观和建筑风水理论对当代建筑环境的影响和价值, 在与现代先进的建筑设计接轨的前提下, 还要注重传统民族风格的体现, 营造出具有符合中国审美和中国地域特色的建筑作品, 林立于我国的不同城市和乡村, 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当中。张扬民族特点、地域环境特点、独特建筑特点才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现代居住建筑的流行性、合理性、进步性与独特的乡土文化相融合, 将产生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建筑精品。适度地汲取乡土传统建筑的精髓,结合现代先进的设计理念, 运用现代高科技的建筑设计技术以及建筑装饰材料, 使现代居住建筑在建筑特点、装饰材料、空间设计、造型及比例的合理性等方面与优秀乡土建筑设计完美的结合。这正是今天我国的建筑环境设计所要提倡与坚持的。只有这样, 才能使现代建筑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陆』 什么是著名建筑设计巡礼
旧金山莱维广场
美国莱维广场占有4个街区,靠近旧金山著名的Embarcadero中心,使用者特别强调要保持与周围原有的建筑物的和谐关系。莱维广场安排3幢办公楼,分别是4、5和7层。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英尺。
3幢大厦围绕着一个花园广场,不远处就是风光旖旎的旧金山湾,大厦的外墙面一律采用红砖。
洛杉矶联合银行广场
这个占地12000平方米的城市广场地处洛杉矶第五街和figuera大街的步行桥,将广场与街对面的Bonaventure大厦相连通。
广场的边界是由不规则的曲线围成。广场上的水池、草坪也由不规则的曲线围合,相互交错地布置在不同标高上并以小桥相连通。在停车场柱网的部位上,一个个圆柱形的花钵里种有美国梧桐、蓝花盈等树种,钵水池、草坪的围栏刁均用素混凝土制成。
素雅的材料,柔合的曲线、平静的水面、和谐的色彩,构成了一个幽静的环境氛围Bonaventure大厦的弧面造型遥相呼应。
西班牙卡拉克斯市布拉瓦海溪
沿海溪是乡土建筑的组合,白色的外墙,黄色的屋顶,在地中海地区蔚蓝色的天空映衬下,形成优雅的沿海景观。建筑物下部的拱廊和海溪上单独建造的凉蓬中都布置有咖啡座。人们在片石满铺的海滩上,可以尽情地享可进人凉爽的咖啡廊下小憩。
日本大阪亚太贸易中心
为促进日本同太平洋地区的贸易往来,在大阪建造亚太贸易中心。大阪海湾环抱的该中心,占地7.3公顷,七设成为集商贸与观光于一体的大型室内空间。
海岸与建筑物之间高差为7.5米,设计中利用高差,建了大量富于变化的阶梯和坡道。将大空间分隔成多种形式的小空间,包括由弧形阶梯围合成的露天广场、各式水池、喷泉、绿地、树木点缀着整个空间,并穿插餐饮表演等设施,从而增添了环境的亲切感。
建在高台上的步行道,平面呈波浪形岸线平行布置,曲折迂回,趣味盎然,把540米长的海岸线平行布置,曲折迂回,趣味盎然,把各个小空间相贯通。最南端的月亮塔,不仅举办天文展览,还可供游人远眺海景。
『柒』 什么是乡村建筑是不是就指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
在半来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村自建筑主要包括住宅、店铺、祠庙、作坊、衙署以及娱乐设施等,一般居民的建筑都较简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建筑的内容除住宅外,行政、文教、卫生、商业、服务性建筑,以及饲养、加工、贮藏、修理等生产性建筑日益增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温室、塑料棚、养禽场、养猪场、养牛场以及各类仓库、厂房等较大型的生产性建筑。各种建筑的设计和结构也有很大进步。这对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具有积极意义。
农村居民组织家庭生活和从事家庭副业生产的场所。它的形式和内容,一方面随自然条件、建设材料、经济水平和风俗习惯等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另一方面又因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基本要求的一致性而具有共同的特点。一般而言,中国农村住宅的功能要适应家庭生活和进行农副业生产的双重需要。除生活用房──卧室、堂屋(家庭共同活动的房间)、厨房、贮藏间和卫生间等外,还应包括生产房间和辅助设施──饲养间、工副业加工间、仓库、暖房、能源和取水装置等。在不同民族居住和从事不同专业生产的地区,对住宅的辅助设施常有不同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