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甲骨文中的“建造”怎么写
建和造没有甲骨文,给你最老的写法.写法多的为"造".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Ⅱ 晚清建筑特点
个人觉得 清朝的建筑特点就是少数民族和汉代的结合体 晚清更倾向于藏佛的建筑风格
Ⅲ 中国建筑发展历史
1、创立时期:
周至春秋战国(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埃及、希腊、西要)
2、成熟时期:
秦汉(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希腊、罗马)
3、溶汇时期:
魏晋南北朝(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早期基督教时期、拜占庭时期)
4、全盛时期:
隋唐时代(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拜占庭时期、早期歌德时期)
5、延续时期:
宋辽金元(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歌德时期)
6、停滞时期:
明清(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文艺复兴之后)
(3)汉代建筑设计扩展阅读:
中国从上古至清末,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其建筑形态及营造方式远播东亚各国。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中国古建筑有着丰富的雕塑装饰。古建筑的雕塑一般分作两类,一类是在建筑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顶、梁头、柱子之上的。题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等,龙凤题材更被广泛采用。
雕塑的材料根据建筑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砖有瓦,有金有银,有铜有铁。另一类是在建筑物里面或两旁或前后的雕塑,它们大多是脱离建筑物而存在的,是建筑的保藏物或附属物。建筑物内的雕塑多为佛、道寺院内的佛、道教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建筑史
Ⅳ 向母校捐款9亿的“北大屠夫”陆步轩,为何会被嘲讽20年
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便占据了我国的思想文学的主导地位。如果说汉代以前的儒家思想是“百家齐放”,那么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国内便就只剩下儒家思想的“一家独大”。古代的儒家伦理中讲究忠孝两全,主张“仁义孝悌”,这一主张对于古人的思想行为有着很大的约束力,所以古代人的家族观念十分深刻。而这个观念在现代依然占着主导地位。
前言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句话也就是我们平日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文,而这句话中的家指的就是家族。古代认为家族是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座祠堂始建于明清时期,经过数百年的风吹日晒早已破败不堪,但是郑氏子孙为了感念祖先创业的不易,将祠堂重新修缮了一番。为了不破坏祠堂原有的风格,郑氏子孙特地只修葺了祠堂外墙,内部依旧保持明清时期的建筑设计风格。
三、收购风波
众所周知,深圳的房价日渐升高,郑氏祠堂所在的位置正是深圳市的绝佳地理位置。郑氏祠堂的周围均是世界500强的大企业,例如腾讯,康佳,创维等等,如此绝妙的地理位置难免让人心动,想要收购郑氏祠堂。收购者对郑氏祠堂的人们提出非常丰厚的条件希望可以成功收购祠堂,但是对于收购商的利诱,郑氏祠堂里却没有一个人动心。
Ⅳ 中国历史建筑
纵观中国建筑历史,5000年人类文明筑起无数瑰宝,并为后人称道;然改革开放至版今,建筑市场空前繁权荣,所得广厦何止万千,但映入我们眼帘的多为求高、求大、求洋、求怪之作,鲜有精品。究其原因,乃浮躁的心态及模糊的建筑文化观念使然。
2010年举办第一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最终名单出炉。
具体名单如下:北京盘古大观、沈阳方圆大厦、安徽阜阳市颍泉区政府办公楼、重庆忠县黄金镇政府办公楼、邯郸元宝亭、四川宜宾五粮液酒瓶楼、河北燕郊北京天子大酒店、潍坊市民文化艺术中心、江苏阜宁天鹅港湾酒店、深圳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
丑陋建筑产生的恶果,一是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二是造成极其恶劣的视觉污染,三是为“以怪比怪”不良风气的滋生创造了土壤。
Ⅵ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
秦汉时代的建筑
秦、汉建筑成就
一、秦王朝历史虽然短促,但在建筑上留下的彪彰业绩,却是千载以后仍为世人所仰叹的。阿房宫、骊山陵、万里长城,以及通行全国的驰道和远达塞外的直道,工程浩大宏伟,予后世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汉代兴建的长安城、未央宫、建章宫、上林苑和诸多的礼制建筑,也都是十分宏伟壮丽的。这些大规模工程,在施工的组织和实施方面,必定十分复杂艰巨,然而又都能得到顺利解决,古人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和经验,就是在今天也是十分令人折服的。
二、中国的木框架建筑,特别是以抬梁式为主流的结构形式,到秦、汉时期已经更加成熟并产生了重大的突破。首先是在大跨度梁架方面,秦咸阳离宫一号宫殿主厅的斜梁水平跨度已达10米。可以想象,雄伟的阿房宫前殿的主梁,一定不会小于这个跨距。而千年后另一宏大建筑——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的主梁,亦未超过这一限度。这表明至少在秦代,对木结构梁架的研究和使用,就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高层建筑的木结构问题,到汉代也得到了解决(虽然西汉武帝时所建的井干楼结构是用大木套叠的井干)。抬梁式木构施于高层建筑的形象,可见于画像砖及陶楼建筑明器,其柱、梁、枋、斗拱的结构与组合形式已很清晰。因此可以断言,这类建筑的出现,不应迟于东汉中期。它们的产生和运用,使得中国建筑又有了新的突破,名噪一时的“高台建筑”退出历史舞台不是没有原因的。
三、陶质砖、瓦及管道的使用,到秦、汉时亦有了新的发展。陶砖不但用于铺砌室内地面,而且用作踏道,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还被用于贴砌墙的内表面。砖瓦的表面上,还要模印成纹样。汉代则大量用砖于地下工程,例如西汉长安城的下水道,以及许多空心砖墓和砖券墓的地下结构。它们是否也曾用于地面建筑,目前未见实物。但从少量陶楼明器中看到墙面有划为纵横砖缝的表示,而且至少还有两例陶楼下部已施用半圆拱券。此外,前述画像石中多次表现之弧状拱桥的形象,应非当时人所臆造。在某些画像砖和画像石中的建筑台基,似乎也是以条砖包砌其外表面的。若干建筑的正脊,亦有类似的砖砌现象。
Ⅶ 罗哲文简介
1924年,罗哲文出生于四川宜宾的一个农民家庭,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学生,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长城赞》(已录入北师大版小学课本中)、《长城史话》和《中国帝王陵》等。
1940年,四川宜宾人罗哲文考进中国营造学社。1946年,他随老师梁思成来到刚刚成立的清华大学建筑系。1950年,成为国家文物局最年轻的古建专家后,他一头扎进北京古建的修护中,修长城、保团城、转移清音阁…
曾任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的名誉会长。
2012年5月14日晚11时,罗哲文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长眠于八达岭陵园。
拓展资料: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曾撰文说,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能有今天的成就,除国家昌盛、政通人和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一批能人志士为之鼓呼奔走,罗哲文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七十年来,他服务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初衷不改,老而弥坚。可以说,七十载矢志不移,七十载巧思笃行,俨然如文博苑中的花匠,尽心呵护着满园春色。
尽管已是建筑界泰斗级人物,但在老伴眼里,罗哲文还是那个“电话一响,背起包就走”的人。
“他是个小老头,个子矮矮的,今年已经86岁高龄,但依然有一半时间在飞机上,飞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忙碌得很,不停地出席各地的古建、文物专业聚会,提供咨询、论证和建议。”中央文史馆馆员舒乙与罗哲文有多年深交,他曾对罗哲文的生活常态做过这样的描述。
Ⅷ 梁思成的家庭状况
近代著名的建筑教育家 梁思成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学家。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之长子。1901年4月出生于日本东京,在东京的华侨学校上学。他在父亲的教育督促下,自小打下了良好的中国文化基础。1912年,梁启超携全家回到了北京。梁思成考入了"清华学堂",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在康奈尔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学士、硕士学位。在转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因梁启超病重而中断。梁回国不久应张学良邀请到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1931年回到北京,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从此他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1946年梁思成回到了母校,在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直到1972年逝世。解放前他是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后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是中国科学院第一批院士,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文集》(4卷),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中国人要写自己的建筑史 梁思成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研究、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奠基者和创立者。 我国古代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著名的长城、雄伟的宫殿、秀美的园林、多姿多彩的民居,可惜在中国却没有人科学地研究它。梁思成在国外留学期间,当他看到许多中国古代文物,如战国的铜器、汉代的画象砖、唐代的石佛在异国博物馆出现时,他无限感慨。1928年他与林徽因婚后到欧洲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游历考察,看到那些建筑文物都得到妥善保护而且还有专门机构进行着系统的研究,梁思成夫妇下定决心投入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由中国人自己写出中国的建筑史。1931年回到北京,梁思成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投入对中国建筑的考察与研究。当时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有两本书:一本是宋代的《营造法式》;一本是清代的《营造则例》。这两本书讲的大多是官方建筑法规。1929年梁启超得到一本宋代《营造法式》影印后寄到美国。梁思成看到此书,如读天书一样,根本看不懂。他感到要想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还必须从实地考究入手,然后再从大量的测绘资料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他首先选择了北京的故宫--这座集中国建筑之大成的杰作。 他到故宫做实地考察,把《营造法式》、清代的《营造则例》中的图文与故宫建筑实际进行对照,从总体到局部,从结构到装饰进行考察,还请教了当时尚健在的老工匠,并搜集散落在民间的资料。为了全面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需要更广泛的搜集资料,梁思成他们克服了在资金、交通、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困难,历时五年,跑了100多个县。包括应县木塔、定州大佛、赵州石桥在内的几百座古代建筑。依靠简陋的工具、采用古老的办法测绘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1934年通过实地调查与测绘完成了《清式营造则例》。这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他把中国清代的建筑样式、结构、装饰做了科学的分析并用现代建筑的图表示出来,使后人对古建有了科学的认识。 日本人说中国以前不存在唐代木结构建筑,要看唐代木结构建筑只有到日本奈良。梁思成不以为然。一次他在敦煌的壁画中看到五台山大佛光寺的形象,后在北京清凉山寺找到大佛光寺的记载,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带了助手到五台山探寻大佛寺,据判断这座建筑绝不晚于宋代。他们又从大殿的整体到局部,从梁架到门窗进行了仔细的测量,后又发现了经幢上面还刻了名字,推算经幢建于公元857年。根据一般规律是先有庙后有经幢,大殿建造年代还早于公元857年(唐宣宗时期),林徽因又在庙中找到了供养人,在大梁上也找到了有关建造年代的记载。这是我国自己发现的第一座唐代建筑。 "七七事变"爆发后梁思成带着家人取道天津、长沙于1938年1月抵达昆明,在昆明他们建立中国营造学社并在西南地区对中国古建筑进行调查。他们研究经费过去主要靠外国的基金会赞助,抗战后,资金受到了很大影响,梁思成夫妇在贫病交加的困境下坚持调查工作,并整理、刊出了学术论文。 1940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及助手开始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然而他们从重庆的国民政府那里只能要到很少的经费,工作进行得异常艰难。1945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终于在西南后方的一个农村诞生了。这部著作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规律、特点与西方建筑进行比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其学术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 1946年10月梁思成受邀到耶鲁大学讲学。其间又完成《中国雕塑史》,把中华文化的瑰宝展示在国际学术界面前。为此,美国东亚问题专家,曾任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的费正清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在我们心目中他是不怕困难献身于事业的崇高典范"。"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技发展史》中多处引用梁思成的著作。他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祖师爷。 梁思成作为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中国政府的代表,被邀请担任联合国大厦建建筑师的顾问,并参与联合国大厦设计的审查工作。
Ⅸ 唐代木构建筑特征
唐代木结构建筑有以下特征: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第三、木结构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宗元《梓人传》)。"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