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魏晋南北朝民歌《采桑度》的诗意
民歌《采桑度》
南北朝民歌
采桑盛阳月,绿叶何翩翩。
攀条上树表,牵坏紫罗裙。
诗意:
采桑时节正当春天,春桑绿叶被风吹拂翩翩起舞。
小女子攀援枝条采择春桑,结果,把自己的紫罗裙给桑树牵扯坏。
赏析
阳春三月,桑林一片蓊蓊郁郁,晴光普照,绿叶葱茏。一阵微风吹过,绿叶丛中翻起一片涟漪。“翩翩”,形容摇曳摆动的样子。“何翩翩”表面上是写桑叶,实际上则是暗喻劳动少女的绰约风姿。少女在这里虽然还未出现,可她那轻盈婀娜的身姿已然可想象得出。用桑林绿叶映衬出的少女之美,是一种朴素的美。
若把前二句看作是田园风光的写生,则画上的景色虽然秀美,却显得过于空旷单调。第三、四二句则加入了动态的人物,刹那间使得整个画面活泼起来,平添了几分生气与意趣。“条”,指树枝;“树表”,指树梢。一位少女也许是要与同伴比赛,只见她矫健地攀上树梢去采摘桑叶,可是一不小心,却被树枝刮破了自己心爱的罗裙。诗歌写到这里便戛然而止,但留给人们的是丰富的想象余地。我们似乎可以看见那位少女在罗裙被刮破的刹那间既惊且恼的神态。这种神态引起了同伴们的一片嬉笑声。这笑声回荡在田野,也回荡在读者心里。
这首诗前二句写景,于后二句写人物的动作,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采桑女子劳动时的轻松、愉快的心情,表现出她们在劳动时活泼矫健的身手。
这首民歌,把采桑女子作为主人公,描绘出她们的劳动之趣,既不同于那些男欢女爱之词,也不同于那些风花雪月之作,它一洗南朝民歌的绮罗香泽之气,显得淳朴、清新、自然,在南朝民歌中闪烁出独特的光彩。
㈡ 播种,插秧,耕田,采桑,除草,割麦,打谷,积肥,分别是什么季节的农事活动
播种,插秧,耕田,春天和夏天都有,因为有早稻,中稻和晚稻。早稻和中稻是春天耕田,播种,插秧的。
采桑,除草春天至夏天都有。
割麦,冬小麦是夏天,春小麦是秋天。
打谷,夏天,秋天都有。
(2)黄陂采桑节扩展阅读:
我国从南到北,种植农作物不一样,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也不一样。
以广西种稻为例,天等县有传统的《种稻谣》总结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正月犁耙田,二月修田基,三月播谷秧,四月播秧时,五月祭田魂,六月耘田去,七月禾怀胎,八月穗出齐,九月旱开镰,十月湿谷到屋里,十一月干谷进了仓。
广西现代新编的农事歌谣《春光一刻值千金》也是遵从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事的:
自然规律须遵照,农事季节要记牢;生产跟着季节走,五谷丰登产量高。
春雨惊春清谷天,不误农时闹田园;玉米花生须除草,早稻抢种莫迟延。
夏满芒夏暑相连,田间管理要周全;防涝防虫抓双抢,插完晚稻在秋前。
秋处露秋寒霜降,追肥管好晚稻田;红薯杂粮应多种,秋植糖蔗为来年。
冬雪雪冬小大寒,森林火灾要提防,冬种蔬菜效益好,要为明年翻两番。
而在中原种小麦的地方,冬小麦是秋天播种的,次年入夏的时候收获。玉米、高粱、花生等一般麦收的时候播种,收获在秋天。播种后,要经过除草、除病虫害等田间管理过程,然后成熟收割、入仓。
㈢ 采桑了清明上巳西湖好整首诗的意思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译文
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很好。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从道旁的柳树行中奔驰而过。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特别着重描绘日暮回城时喧哗熙攘的情景。不说游人摘花归去,而只说从堤岸到城头“总是花”。这样更突出了清明游春的主题。
㈣ 求苏轼最有名的诗词10首.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词作鉴赏
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今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下片换头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以下几句,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客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是根据唐朝诗人韩愈(字退之)写音乐的名作《听颖师弹琴》改写的,大约作于苏轼元佑年(1087)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词的写作过程是对韩诗“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也即按照词牌的格式和声律来“矫制”韩诗,一则增添新内容,二则减去原作中的部分诗句,三则利用原诗句稍加变化,以创新意。
苏词从开头到下片的“一落百寻轻”均写音乐,写音乐的部分比韩诗增加了十个字,占了全词百分之七十多的篇幅,使得整个作品更为集中、凝练、主次分明,同时又保留了韩诗的妙趣和神韵。
词先写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亲昵地切切私语,谈受说恨,卿卿我我,往复不已。“弹指泪和声”倒点一句,见出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镇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回首“两句,以景物形容声情,把音乐形象化为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极尽缥渺幽远之致。接着是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颤着宛转错杂的啁哳之声,唯独彩凤不鸣。瞬息间高音突起,曲折而上,曲调转向艰涩,好象走进悬崖峭璧之中,脚登手攀,前行一寸,也要花费很大气力。正步履维艰之际,音声陡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飘然坠入深渊,弦音戛然而止。至此,词人确乎借助于语言,把这位乐师的高妙弹技逼真地再现出来了。
最后五句,则是从听者心情的激动,反映出成功的弹奏所产生的感人的艺术效果。“指间风雨”,写弹者技艺之高,能兴风作雨:“肠中冰炭”,写听者感受之深,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并以“烦子”、“置我”等语,把双方紧密关联起来。音响之撼人,不仅使人坐立不宁,而且简直难以禁受,由于连连泣下,再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无泪与君倾”,较之原诗中“湿衣泪滂滂”,更为含蓄,也更为深沉。
诉诸听觉的音乐美,缺乏空间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是很难捕捉和形容的。但词人巧于取譬,他运用男女谈情说爱、勇士大呼猛进、飘荡的晚云飞絮、百鸟和鸣、攀高步险等等自然和生活现象,极力摹写音声节奏的抑扬起伏和变化,借以传达乐曲的感情色调和内容。这一系列含义丰富的比喻,变抽象为具体,把诉诸听觉的音节组合,转化为诉诸视觉的生动形象,这就不难唤起一种类比的联想,从而产生动人心弦的感染力。末后再从音乐效果,进一步刻画弹技之高,笔墨精微神妙,可说与韩诗同一机杼,同入化境。
苏轼这首词的“隐括”,虽保留了韩诗的总体构思和一些精采的描绘,但又内容、形式以及两者的结合上,显示了自己的创造性,从而使此词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我们不妨将韩愈的原诗照录于此,请读者诸君对苏词和韩诗加以比照:昵昵儿女语,思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
上片重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间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酹”,即以酒洒地之意。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醉翁操
苏轼
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若中音会,醉翁喜之,把酒临听,辄欣然忘归。既去十余年,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然有其声而无其辞。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又依《楚词》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的,非天成也。后三十余年,翁既捐馆舍,遵亦没久矣。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而请于东坡居士以补之云。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苏轼词作鉴赏
此作是为琴曲《醉翁操》所谱写的一首词。醉翁,即欧阳修。《醉翁操》,是太常博士沈遵据欧公庆历中谪守滁州时琅琊幽谷所闻天籁之声,以琴写之,谱制而成的琴曲。苏轼此词,即是专门为这一天生绝妙之曲谱写的。词中写鸣泉及其和声,能将无形之声写得真实可感,足见词人对于大自然造化之工的深切体验。
词的上片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四句为鸣泉飞瀑之所谓声若环佩,创造出一个美好意境。琅然,乃玉声。《楚辞。九歌》曰:“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此用以状流泉之声响。清圆两字,这里是用来说泉声的清越圆转。这十分幽静的山谷中,是谁弹奏起这一绝妙的乐曲?如此以来,动静之趣立现。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是对上面设问的回答:这是天地间自然生成的绝妙乐曲。这一绝妙的乐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欧阳修能于醉中理解其天然妙趣。此句依然是写流泉声响之无限美妙。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二句说这一乐曲如何打动了荷蒉者。词作将此流泉之声响比作孙子之击磬声,用荷蒉者对击磬声的评价,颂扬流泉之自然声响。
下片写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醉翁啸咏,声和流泉。”二句照应上片之只有醉翁欧阳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的意思。写欧阳修曾作醉翁亭于滁州,琅琊幽谷听鸣泉,且啸且咏,乐而忘还,天籁人籁,完全融为一体。“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说时光流转,山川变换,琅琊诸峰,林壑尤美,并非永远保持原状。童颠,指山无草木。而水,同样也不是永远朝着一个方向往前流动的。这句的意思是,琅琊幽谷之鸣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来。“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说,山川变换,人事变换,人们因鸣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却已化仙而去。此处用“飞仙”之典,谓醉翁化为飞仙,一去不复返,鸣泉之美妙,也就再也无人聆赏了。
结句“此意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说,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词作最后将着眼点落琴声上,突出了全词的主旨。
这首词句式及字声配搭非常奇特。开头四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只有一个仄声字(“响”),其余都是平声。接着二句亦然。这样的安排,与此曲所属宫调有关。同时,上下两结句作七言拗句,也是特意安排的。故郑文焯曰:“读此词,髯苏之深于律可知。”(《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词作鉴赏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
以下“梦随”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
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为“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以佘音袅袅的回味。
●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
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苏轼发配黄州时的作品。当时,苏轼的许多朋友或怕株连,或避嫌疑,纷纷疏远了他,使他备感世态炎凉。然而,他的同乡陈慥却蔑视世俗,仍与其过从甚密,五年中竟七次来访。元丰六年(1083年)五月,“弃官黄州三十三年”的王长官因送陈慥到荆南某地访东坡,得以与东坡会晤,此作乃得以诞生。
词的上半阕主要是刻画王长官的高洁人品,下半阕则描绘会见王长官时的环境、气氛,以及东坡当时的思绪和情态。
上阕全就王长官其人而发,描绘了一个饱经沧桑、令人神往的高士形象。前三句“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一开篇就语出惊人不同凡响,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以比拟的方式将王长官高洁的人品与长江共论,予以高度评价。“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二句喻其人品格之高,通过“苍桧”的形象比喻,其人傲干奇节,风骨凛然如见。王长官当时居住黄陂,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故词云“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后四字以竹松比喻托衬他的正直耿介。“江南岸”三句是说倘非王先生送陈慥来黄州,恐终不得见面。语中既有词人的自谦,也饱含作者对于王先生人品的仰慕之情。
过片到“相对残釭”句写三人会饮。“摐摐”二字拟(雨)声,其韵铿然,有风雨骤至之感。“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几句,既写当日气候景色,又通过自然景象的不凡,暗示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充满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情。“居士先生老矣”,是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真梦里,相对残缸”,写主客通霄达旦相饮欢谈,彼此情投意合。
末三句写天明分手,船鼓催发,主客双方话未尽,情未尽,满怀惜别之意。
全词“健句入词,更奇峰特出”,“不事雕凿,字字苍寒(郑之焯《手批东坡府府》),语言干净简练之极,而内容,含义隐括极多,熔叙事,写人、状景、抒情子一炉,既写一方奇人之品格,又抒旷达豪放之情感,实远出于一般描写离合情怀的诗词之上。词中凛然如苍桧的王先生这一形象,可谓东坡理想人格追求的绝妙写照。
●满庭芳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
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以议论为主,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同时也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从词中所表现的内容来看,它的写作年代当为苏轼谪贬黄州之后。此作情理交融,奔放舒卷
㈤ 北普陀山的北普陀山大型采桑文化节
北普陀山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采桑盛阳月·放歌北普陀”大型采桑文化节将于年6月7日在锦州北普陀山风景名胜区隆重开幕。本次活动由北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携手锦州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锦州银行锦州分行、道光廿五集团联合开启。 时间6月7日—20日,从6月7日上午9点到8日晚上9点将有持续两天的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互动节目、感恩大奖、露天电影、直播诗会等饕餮盛宴等待您来享用!北普陀山还将首次尝试开启晚场演出,并且以电视直播的形式展示景区的好山、好水,大型山地实景演出“映像北普陀”将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也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北普陀山的首次“夜场秀”,在夜色朦胧中感受那山、那景、那情!2014年采桑节有四大主题活动:采桑情意浓,爱在北普陀,和爸爸妈妈一起野外宿个营。 “快乐合家欢 - 大型野外宿营亲子互动活动”等你来疯狂!300人共享喜来登五星级自助大餐;观看6月7日19:00 举行的“放歌北普陀”大型诗歌诵读大会;参与大型野外互动有奖游戏;以及热闹非凡的“篝火”民俗风情自助晚会(家庭成员报名演出);更有快乐露天影院和老爸老妈一起观看《爸爸去哪儿》、《喜洋洋和灰太狼》,还有漂亮的帐篷送给你!登山寻宝大奖不断,秀秀咱的幸福之家。
㈥ 请问:南朝宋鲍照《采桑》诗中的“是节最暄妍,佳服又新烁。”这句话的具体含义和背景是什么
采 桑 鲍照
季春梅始落。女工事蚕作。
采桑淇洧间。还戏上宫阁。
早蒲时结阴。晚篁初解箨。
蔼蔼雾满闺。融融景盈幕。
乳燕逐草虫。巢蜂拾花萼。
是节最暄妍。佳服又新烁。
绵叹对逈途。扬歌弄场藿。
抽琴试抒思。荐佩果成托。
承君郢中美。服义久心诺。
卫风古愉艳。郑俗旧浮薄。
灵愿悲渡湘。宓赋笑瀍洛。
盛明难重来。渊意为谁涸。
君其且调弦。桂酒妾行酌。
补注根据《宋书?乐志》认为《采桑》是拟《陌上桑》。
“季春梅始落”,采桑曲,以梅落开篇。
“女工事蚕作”,与上一句之间的逻辑联系在于梅落的终结恰好是蚕作的开端,诗人敏感的心灵将自然物与人工物首尾相联,此进彼出,清晰而迷惑。“女工”的形象提示了采桑的主题(也就是陌上桑的主题),然而鉴于它们明显的不同,起联的“女工”要么是全诗模糊的远景,要么是“妾”的含糊象征。
“采桑淇洧间,还戏上宫阁”,诗人沿着采桑主题自然进入采桑空间,并用空间的跳跃引起场面的绵延感。“还戏”的轻松快活接近乐府的直通,但多少含有点古怪轻佻的意味,有别于大众目光。
“早蒲时结阴,晚篁初解箨”,在大片的旷野里,诗人的选择所见幽静、细密、对称:早蒲和晚篁。
“蔼蔼雾满闺,融融景盈幕”,自然地将诗域由原野带到园庭。闺阁蔼雾蒙蒙的效果只能是从远眺望,但景幕相连的闹融必须察于室内外的结合处。两个不同位置的迅速变换掩盖于工整的对仗之中。
“乳燕逐草虫,巢蜂拾花萼”,篁竹蔓草,植物成片,惟动步所见;细蜂乳燕,生物灵动,易静中察之。动静异张则源于内外的相对,其一在野外徜徉,另一在室内静观。当然可能是同一抒情主人公前后位置的变化,也就是他(她)在时间流程里的空间变化,也有可能同一时间维度内两个不同的空间的对立,即两个人各处一方。诗人的心意我们已经很难穷知,因为他用于衔接的那联“蔼蔼雾满闺,融融景盈幕”,充满了平和的暗示,使我们看到了变化,却不知道指向何方。
“是节最暄妍”,承接上联灵动的生物,将采桑主题的欢乐推向了极致。
“佳服又新烁”也很成问题,谁的佳服?谁感到新烁?阳光下雀跃者和欣喜的观察者合二为一,还是各安所居?理论上讲,四种组合均有可能:1、君之佳服,自觉新烁。2、妾之佳服,自觉新烁。3、君观妾之佳服。4、妾观君之佳服。以上排列似乎无聊透顶,尽了最大的努力破坏诗意,因为在朦胧的诗意之外,我们想窥探鲍照的秘密,他作诗的秘密。他在以谁的身份叙述抒情?现在我们连他在哪都不知道便陷入明远有意无意编织的一片文字的迷宫中。审视那些可能性,№1显得君子很自恋,№2姑娘活泼可爱,№3颇具互动的情趣,№4对于男性诗歌欣赏者来说最不可能。假如不能确定观察者的身份,下一句的麻烦又不浅。
“绵叹对迥途”,这里几乎不存在突然更换抒情主人公的机会和措词,因此,此前在晚春美景里赞叹欣喜的抒情主人公依照传统(至少表面上按照传统)叹息沉思起来。“扬歌弄场藿”,如果本诗的阅读者不熟悉诗经此前还可以凑合着理解的话,这个地方肯定一头雾水,“皎皎白驹,食我场藿”(诗经里的词眼,说明诗人永远不是独自创作)注释里提到郑玄的解释“白驹,刺不能留贤也。”这个说法很二手,只能无可奈何地采用,虽然也说得通。鲍照的内心矛盾充分体现在他二百多首诗作里面,路人皆知,而且诗里不藏点诗人自己的小秘密恐怕也算不得好诗。
“抽琴试抒思” ,抽琴是鲍照的老把戏,借着这个动作,我们可以明确无误地认出他来。“荐佩果成托”是不是来自韩诗外传呢,这是关于孔子的一个故事,孔子的大小八卦,鲍照时代的读书人都应该熟捻在心。“孔子南游适楚,有处女佩瑱而浣。孔子曰:彼妇人可与言矣。抽琴去其轸,以授子贡曰:善为之辞。” 佩瑱勾连出原本陌生的男女,给了他们一个“言”的契机。如果读得很粗略的话,这个地方可以看作两个叙述者(君和妾)交割的地方。
很明显,轮到这个女子开口了:“承君郢中美,服义久心诺”,运用的典故表面上看很有点似是而非的特点,措词也经历了一个跌宕,“卫风古愉艳,郑俗旧浮薄”,难道复杂的表述下面还是《陌上桑》中采桑女拒绝权贵的陈套?
“灵愿悲渡湘,宓赋笑瀍洛”,鲍照不在乎言辞像不像采桑女,这会他的文学素养和痛苦的心灵又站在“妾”的一边。悲灵愿之渡湘,笑宓赋于瀍洛,鲍照心灵上有屈原的阴影和志愿,又有曹植的叹息和高贵。
“盛明难重来,渊意为谁涸”,如此嗟怨想表达什么明确的含义呢? 更细化一下:谁的渊意?从“绵叹对迥途”开始,诗便走上兴尽悲来的文人路数,彻底甩开自宽自慰的乐府精神,终于借失意女子之言达到人生失意之顶点。
“君其且调弦。桂酒妾行酌”,您还是继续奏琴,让我替您斟上一杯桂酒吧。怨极而静了。诗里有两个失意的人:君和妾,诗外当然只有鲍照自己一人,假如这首诗是写给别人看的,有必要纠结得如此深沉混乱吗。他给两位赋予的深度都触及了中国诗歌史上的颠峰形象:君的被弃迥途之叹,转而求美以伸华节(屈原);妾之高洁远俗,盛年空度(曹植)。
㈦ 采桑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什么意思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出自《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全诗如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如下: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如下:
结庐:构筑房屋。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采菊东篱下”四句,古人对此评价甚高。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
陶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两字以概其诗风。但陶诗之平淡乃从“组丽”中来,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这种貌似平淡实则醇美的特色,实为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张戒所说的“味”,当是陶诗醇美的韵味。
此种韵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众多。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
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㈧ 播种,插秧,耕田,采桑,除草,割草,割麦,打谷,积肥分别属于什么季节
干农活虽然分季节,但如果想要干农活,田间地头将有你干不完的农活。有句老话说得好:“要想富,常在地头转”,说的就是种地要勤快,多去田间地头转一转,这样庄稼才能看护得好,才能多打粮多卖钱。很多人都以为,农民种地很轻松,干半年休息半年,事实虽然是如此,但实际上根本没时间休息,就看你勤快还是懒惰了。
一般我们这的大豆在9月份左右进入成熟期,在整个10月份里逐渐的收割掉,每年随着节气的变化日期延后或提前,等豆子收割完毕,因为是机器作业,还会额外剩一些散豆,老百姓们就开始“捡地”操作,总之还是那句话,你要想干农活,在我们当地,一年365天,可以让你忙碌366天。
㈨ 怎样理解黑鲁采桑
来源及分布
本品种又名采桑,是山东省临朐县地方品种。属鲁桑种。二倍体。经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多年栽培选拔鉴定,确定为适合条桑育的优质丰产良种。分布于山东省各蚕区。
特征
树形直立,枝条细直,中长,皮青褐色,节间微曲,节距3cm,叶序2/5,皮孔椭圆形,7个/cm2。冬芽三角形,暗褐色,贴生,副芽小而少。叶卵圆形,叶边呈波状上翘,深绿色,叶尖尾状,叶缘乳头齿,叶基浅心形或截形,叶长18cm、叶幅14cm,较厚,叶面光滑微皱,有光泽,叶片平伸,叶柄细长。雌雄同株,雄花穗短而较多。椹小而少,紫黑色(图版130)。
特性
山东省烟台栽培,发芽期4月22—25日,开花期4月28日至5月8日,发芽率75%,生长芽率15%,成熟期5月14日左右,是中生偏早熟品种。秋叶硬化期9月上旬。发条力强,侧枝多,每米条长产叶量春98g、秋116g,每公斤叶片数春670片、秋275片,叶片占条、梢、叶总重量的49.3%,年亩产叶量1300kg,叶质优,含粗蛋白质23.8—24.1%,可溶性糖13.2—18.3%。经养蚕鉴定,万头茧层量春4.9kg、秋4.5kg,壮蚕100kg叶产茧量春7.41kg、秋7.24kg。中抗褐斑病。耐寒、抗风力强。
栽培特点
宜养成低、中干树型,应与中晚生桑搭配栽植,可提前养蚕,不宜连年夏伐。适于黄河流域栽培。
㈩ 千年绸都第一坊的千年绸都第一坊采桑
2008年4月26日,在嘉陵区千年绸都第一坊“采桑节”活动现场看到,翠绿的桑园里,游客们背着背篼,在景区“采桑女”的现场示范下,兴致勃勃地学习采桑养蚕技术。
“这种亲身参与和感受采桑养蚕的过程,让我真正地领悟到了南充作为中国绸都悠久、浓郁的蚕桑丝绸文化。”在现场的广安游客王若诗感慨地说。“采桑节”当天,来自市内外的万余名游人如潮水般穿梭在桑海农家,拍照、踏青、采桑……好不惬意。
踏着蜿蜒的青石板路深入“天蚕部落”,这里集中展示着蚕的“生长秘密”和几千年来丝绸的制作过程。“果州绣坊”中,熟练的工人们正在制作丝棉、织绸、刺绣。游客可以向师傅请教制作技巧,选择一些半成品饰物,当一回刺绣工人。意犹未尽,还可以将丝绸手机带、钥匙扣、钱包等融有自己心血的劳动成果购买回家,留作纪念。进入“蚕家乐”,吃上农家“土鸡宴”,品尝各种土特产,再配以业主根据保健养生古法开发的桑叶茶、桑葚汁、桑葚糕、桑葚酒、蚕蛾酒等系列蚕桑保健食品,别有一番风味。傍晚,夜宿乡村客栈,漫步江边,观落霞共水天一色,听潺潺水声诉说历史的沧桑巨变;或者邀约朋友到江边凉亭,把酒话桑麻……目前,景区共有7家乡村客栈,每晚可容纳百余名游客吃住。
近年来,嘉陵区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相结合,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农耕文化、蚕桑文化内涵,铸造千年绸都第一坊景区旅游灵魂,依托文峰镇有着上千年的栽桑养蚕历史,拥有上万亩桑园,而且比邻秀丽的嘉陵江等独特的资源优势,打造集南充城郊、嘉陵江沿线的蚕桑丝绸文化与川北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核心景区,从而推进产业互动、城乡共融、百姓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