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渡赤水的故事,简短一点
四渡赤水战役,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
1、第一渡:红军大部队摆脱跟敌人对峙局面分左中右三路,从元厚镇、土城镇向西渡过赤水河,即四渡赤水第一渡。
2、第二渡:敌军主力大部分被红军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力空虚的情况,红军决定出敌不意的回师东进,折回贵州。红军先头1个团先敌抢渡二郎滩,成功掩护部队于1935年2月18日至20日三日内,在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
3、第三渡:1935年3月15月红军把国民党军都吸引到黔北,毛泽东、朱德命令中央红军主动撤出战斗,前往茅台镇指挥中央红军三渡赤水河,第二次挺进川南。
4、第四渡:1935年3月20日~22日中央红军进入川南,再次摆出北渡长江的态势。蒋介石再次把主力和注意力集中到川南。毛泽东命令中央红军秘密、迅速地从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第四次渡过赤水河。
(1)黄陂洞扩展阅读:
四渡赤水历史意义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
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
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⑵ 1.“四渡赤水”去了哪里 2.为什么要赤水
一渡赤水
松坎,土来城、源赤水
黄陂洞、复兴场箭滩,青杠坡,元厚
二渡赤水
太平渡、二郎滩,桐梓,娄山关,董公祠,遵义城,老鸦山、红花岗、忠庄铺
三渡、四渡赤水
鸭溪,金沙,鲁班场,仁怀,茅台,川南,打鼓新场(时属黔西县,今金沙县城),金沙江,苟坝,仁怀县中枢镇(今仁怀市中心城区)、茅台镇,四川古蔺县
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习水二郎、仁怀三合、大坝、高大坪。
经小箐沟,喜头的石火炉、李村沟及鱼塘。
闷头台(今仁怀市喜头镇)竹林湾。
土地坎、天子庙(今喜头镇共和村)、火石坪、当晚进住洞口坪(今遵义县芝麻镇竹元村)
经草皇坝到干溪,狗(苟)坝西之马鬃岭(苟坝与纸房的界山)长干山(今仁怀市长岗镇)、枫香坝(遵义县枫香镇)
⑶ 四渡赤水的意思
红军长征中的战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在毛泽东主席、周、朱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3)黄陂洞扩展阅读:
历史意义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四渡赤水
⑷ 四渡赤水第一渡在哪里
四渡赤水第一渡在土城。
遵义会议后,中革军委向各军团首长下达了《渡江作战计划》,拟定:中央红军各部进至赤水、土城附近地域后,分3路纵队由宜(宾)泸(州)间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
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四川省泸州以西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川西北建立新的苏区。1月19日起,红1、红3、红5、红9军团分3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
黔军随即占领遵义、湄潭;川军以一部兵力防守宜宾、泸州,以8个旅分路向松坎、温水、赤水、续永等地推进。24日,红1军团击溃国民党军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28日,红3军团、红5军团、军委纵队、干部团、红1军团一部在土城、青岗坡地区对尾追的川军2个旅发起猛攻,予以重创。
此时,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迅速增援。毛泽东等遂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二渡赤水:2月18~21日在太平渡、二郎滩渡过赤水河,向桐梓地区急进;同时以红5军团的1个团向温水方向开进,以吸引追击之川军。
三渡赤水:3月16日至17日,16~17日在茅台及其附近西渡赤水河,向四川南部的古蔺、叙永方向前进。19日,红军攻占镇龙山,接着进至大村、铁厂、两河口地区。
四渡赤水:于3月21日晚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东渡赤水河,从敌重兵集团右翼分路向南急进。26日进至遵义、仁怀大道北侧干溪、马鬃岭地医。
⑸ 《四渡赤水》的背景
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长征初期,由于博古"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
当时的红军实际指挥德国顾问李德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席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这个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1935年1月7日,红军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召开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由毛泽东辅助周恩来指挥军事,后期改为由毛泽东负责指挥军事,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蒋介石等人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5)黄陂洞扩展阅读
四渡赤水的历史意义: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⑹ 丙安古镇的历史文化
安古镇历史悠久,现有史料记载,丙安在明朝万历二十九年设立行政区划(当时丙安场为仁怀县河西里第一甲,而古仁怀的治所就是设在距丙安12公里的复兴场),但从所处的重要经贸、交通、军事等重要地理位置,以及与秦汉时期的土城“兵站”、穿风坳古驿道、赤水河水路盐道和宋代复兴场古厅县治所的紧密关系,足以佐证古镇形成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丙安古镇存古建筑大体成型于明末清代,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物产经贸、交通运输、社会生活的特定历史风貌。
民俗文化丙安古镇不仅风景别致,且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一年一度开酒日,又是船家亡渡时。”此乃丙安烧坊在清朝同治年间的盛况写照,亦是赤水河两岸旧时酒文化流传至今的佳话。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专寻而来,为丙安古镇撰文赋诗,丰富了古镇的文化内涵。如清代仁怀厅同知陈熙晋夜宿丙安写下了“树杪炊烟夕照收,无端风雨落床头。客心摇曳青灯里,一夜滩声撼小楼”的诗句流传至今。
红色记忆
丙安古镇地处赤水河下游的赤水县城,历来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当红军在遵义休整期间,四川省主席兼“剿匪”总司令刘湘,在四川泸县设立川南“剿总”,加紧部署长江防务。调整川军一十二个旅三十六个团的兵力、堵截红军入川。1月中旬,川军第一旅章平安部、第十三旅达凤岗部进入赤水县城河对岸的四川合江县九支镇和邻近的先市镇一带,修筑工事、警戒赤水河下游一带。1935年1月25日至29日这段时间里,红一军团在赤水境内转战元厚、旺隆、复兴等乡镇的地境,发生了黄陂洞战斗,复兴场战斗,风溪口搭浮桥渡赤水河,红一军团军团部进驻古镇丙安等革命事件。
商贸古镇
丙安历来为川南入黔的古道上重要场镇,是商贾云集的重要场所,场上客栈、饭馆、茶馆比比皆是,好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自清乾隆年间赤水河进行大规模治理后,丙安更是成为赤水河航运最繁荣的水陆码头,乃中国西南滇、川、黔三省地区往来盐船和商家必经的夜泊之地,其时沿岸酒肆和酿酒烧坊林立,商贾如云。赤水河是中国最著名的“美酒河”,两岸民间自古酿酒。据汉文献载,公元前135年西汉年间赤水河就酿造出令汉武帝“甘美之”的赤水枸酱酒。赤水传统特色的地方名酒就是以“丙安烧坊”为其注册商标。
⑺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目录[隐藏]
概况
战役简介
历史背景
战役经过
胜利原因
历史意义
同名电影
[编辑本段]概况
四渡赤水示意图
作战时间: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5月9日
作战地区:贵州省和四川省交界地区
参战部队:红一方面军;国民党军周浑元、吴奇伟两部8个师,湘军3个师,滇军3个旅,川军12个旅,桂军3个师,黔军3个师。
作战结果:共歼敌1.8万余人,俘敌3600余人。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相关介绍: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右岸支流,为贵州、四川、云南三省界河。
[编辑本段]战役简介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王稼祥将军、朱德将军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编辑本段]历史背景
王明等人 把毛泽东的兵权夺走,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在这一情况下,他们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席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这个正确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1935年1月7日,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随即,召开了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主席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使蒋介石等人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四渡赤水战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和形成的。
[编辑本段]战役经过
故事:
当年红军为了突破蒋介石的包围,反复在赤水河渡了四次,终于突破包围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地区进行的一次出色的运动战。在这次作战中,毛泽东充分利用敌人的矛盾,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指挥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巧妙地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人。当发现敌人的弱点时,立即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力,歼敌一部,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我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
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
遵义会议后,中革军委向各军团首长下达了《渡江作战计划》,拟定:中央红军各部进至赤水、土城附近地域后,分3路纵队由宜(宾)泸(州)间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四渡赤水第一渡
1935年1月19日起,红1、3、5、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前进。24日,先头部队红1军团击溃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并往赤水疾进。25日,红3军团抵达土城。26日,红1军团在黄陂洞、复兴场遭遇川军章安平旅、达凤岗旅阻击,红九军团在箭滩遭遇川军特遣支队徐国瑄部阻击,红军占领赤水计划受挫。27日,中央军委纵队进驻土城。28日,红3、5军团、军委纵队、干部团、以及从丙安回援的红1军团2师在土城、青杠坡地区对尾追的川军郭勋祺旅、潘佐旅发起猛攻,予以重创,但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迅速增援,双方形成对峙局面。28日晚,政治局和军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撤出青杠坡,改变北上行军路线,避开强敌。29日凌晨,红军大部队分左中右三路,从元厚、土城向西渡过赤水河,即四渡赤水第一渡。
青杠坡战斗遗址土城渡口纪念碑2月上旬,红军进至川南的叙永、古蔺地区,寻机北渡长江。此时,张国焘借口嘉陵江"江阔水深,有重兵防守",抗拒中央命令,不仅不率红4方面军南下以吸引川敌,反而北攻陕南,致使川军无后顾之忧,得以集中全力堵我北进。南面敌军吴奇伟、周浑元两纵队和黔军王家烈部,则由南向北机动,尾追我军;滇军孙渡部4个旅,也向毕节、镇雄等地急进。
鉴于以上新情况,毛泽东等人决定,暂缓实行北渡长江的计划,改向川黔滇三省边境敌军设防空虚的扎西地区,利用短暂时间,完成了部队整编、精简,大大加强了部队战斗力,为待机歼敌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大量歼敌。四渡赤水第二渡
我军进至扎西地区,敌仍判断我将北渡长江,除向宜宾段各主要渡口增兵外,又调滇军和川军潘文华部向扎西地区逼近,企图对我分进合击。
鉴于敌军主力已大部被我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力空虚的情况,我军决定出敌不意的回师东进,折回贵州。我军先头1个团先敌抢渡二郎滩,成功地掩护部队于2月18日至20日,在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并继续向桐梓、遵义方向前进。24日占领桐梓。25日夜占领了娄山关。27日,在董公祠击溃了敌人3个团的阻击,28日晨再次攻占了遵义城。是日中午,我军进占城南的老鸦山、红花岗、忠庄铺后,与敌驰援遵义的吴奇伟纵队2个师接触,我军乘敌立足未稳,发起攻击,经反复拚杀,敌军大部被歼,吴奇伟带领残部企图逃过乌江,除少数人员跟随其过江遁去外,其余尚未过江的1800余人和大批武器,全部为我俘获。遵义地区的这次作战,历时五天,击溃和歼灭敌2个师又8个团,俘敌3000余,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以来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
三渡、四渡赤水,向南突破乌江天险,调动并摆脱敌人。四渡赤水第三渡
我军遵义大捷后,蒋介石于3月2日急忙飞往重庆,亲自指挥对红军的围攻,企图采取堡垒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南守北攻,围歼我军于遵义、鸭溪这一狭窄地区。为粉碎敌人新的围攻,我军将计就计,伪装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以诱敌迫进,然后再转兵西北,寻求新的机动。同时,以红3军团向西南方向的金沙佯动,调动敌周浑元部向南和吴奇伟部向西,尔后转用兵力攻击鲁班场守敌。我军这一行动果然调动了敌人,当敌吴奇伟部北渡乌江和滇军孙渡部靠近我军之际,3月11日,我军突然转兵向北,于15日进占仁怀,16日从茅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入川南。敌误以为我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整部署,向川南压逼我军,企图再次对我形成合围,聚歼我军于长江南岸地区。
为进一步造成敌之错觉和不意,3月21日,我以1个团的兵力伪装主力,继续向川南的古蔺、叙永方向前进,引敌向西。我主力则以快速的行动回师东进,于22日,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再次折回贵州境内。28日,红军穿过鸭溪、枫香坝之间的敌碉堡封锁线,直达乌江北岸。29日夜,我军先头团1个排利用雷雨掩护,乘竹筏到达对岸,顺利地攻占了渡口,至31日,除红9军团于乌江北岸继续牵制敌人外,红军主力向南全部渡过了乌江,巧妙地脱离了敌人的包围圈。 四渡赤水第四渡
我军南渡乌江后,开辟了进军云南、从金沙江北渡入川的前景。但在黔滇边境有数旅滇军据守,不利我军北进。毛泽东在部署我军作战行动时指出: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军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首先以部分兵力向黔东的瓮安、黄平方向佯动,摆出东出湖南与红2、6军团会合的姿态,主力则经息烽、扎左,直趋贵阳。此时,蒋介石已由重庆赶赴贵阳坐镇。当时贵阳及近郊守敌仅有4个团,蒋介石感到守备空虚,既怕我乘虚攻占贵阳,又怕我东进湖南与红2、6军团会师,故而急调龙云的主力3个旅兼程增援贵阳,令薛岳兵团和湘军何键部在川黔湘边界布防堵截。在滇军主力已完全东调的情况下,我红1军团于4月9日突然对贵阳东南之龙里镇实施佯攻,虚张声势,迷惑敌人,我主力却从贵阳、龙里之间突过敌军防线,以每天120里的行军速度,向敌人兵力空虚的云南疾进,15日渡过了北盘江,并相继攻克贞丰、龙安、兴仁、兴义等城。蒋介石对我军神速西进大为震惊,急调吴奇伟、周浑元两个纵队和湘军3个师以及滇军一部,沿黔滇公路对我实施追击。与此同时,原留乌江以北的我红9军团,在胜利完成了牵制任务后,也已进至黔西的水城附近地区。
4月下旬,当我军威逼昆明城下时,各路敌军尚距我3日以上行程。故我乃以一部兵力占领杨村,佯攻昆明,主力即向西北方向的金沙江岸挺进。红1军团经武定、元谋抢占了龙街渡;红3军团经马鹿塘抢占了洪门渡;中央军委纵队和红5军团,经龙塘进至绞平渡,其先遣队干部团一部已先于5月3日晚在绞平渡偷渡成功,全歼对岸守敌,并击溃了川军两个团的增援,俘敌600余人,控制了渡口。由于龙街渡江面宽且有敌机骚扰,洪门渡江流湍急,均不利于我渡江,中央军委决定,除留红3军团第13团在洪门渡过江外,红1、3、5军团自5月3日至9日,利用仅有的七只小木船,全部由绞平渡渡过了金沙江。北路的红9军团,也于5月4、5两日,在会泽西北的巧家附近渡过了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使尾追之敌全部被我抛在金沙江以南,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川黔滇边境地区的狂妄计划,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伟大胜利。
[编辑本段]胜利原因
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
四渡赤水战役,我军首先能够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调整行动方向。遵义会议前,敌我力量对比极为悬殊,为保存有生力量,毛泽东主席等人决定放弃去湘鄂川黔边境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避免了中央红军遭致覆灭的危险。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等又鉴于红军处于遭受敌人四面围堵的不利态势和黔北地区回旋地域有限等情况,毅然放弃建立川黔根据地的打算,决定率领中央红军跳出敌人重围而北渡长江,以开创川西或川北根据地。但是,红军一渡赤水后,由于敌情急剧变化和张国焘不执行党中央的命令,北渡长江已不可能,又果断率师向扎西集结,在川黔滇边境寻求新的机动,直至二渡、三渡、四渡赤水,最后巧渡金沙江,终于实现了北渡长江的计划。其次,我军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争取和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四渡赤水战役,从总体看是敌强我弱,红军在各路强大敌军围追堵截的情况下,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但是,由于毛泽东等以高超的指挥艺术,巧妙地隐蔽我军战略意图,有计划地调动敌人,造成了我军许多局部的优势和主动,从而使整个形势向着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方向变化,终于打破了敌人妄图围歼我军的战略计划。最后,我军在运动战中,正确地处理"打"与"走"的关系。中央红军在战略转移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消极避战,实行逃跑主义,只走不打,始终摆脱不掉敌人的围堵。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等直接指挥下,我军避敌之长,击敌之短,一再造成敌人的错觉,积极创造战机,大量地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如果没有向扎西的"走"和回师东进二渡赤水,就不可能大量调动敌人和造成有利战机,取得遵义地区歼敌的胜利。如果没有以后的三渡、四渡赤水的"走",就不能加深敌之错觉,牵着他的鼻子来回打转,以至将其拖疲、拖垮,使我乘隙实现渡江北上的战略目的。
[编辑本段]历史意义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而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四渡赤水出奇兵相关歌曲
《四渡赤水出奇兵》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编辑本段]同名电影
《四渡赤水》剧照编剧:黎明、王昊、王愿坚、李传弟
导演:蔡继渭、谷德显
摄影:蔡继渭、许连庆
美术:任回兴、费兰馨
作曲:彦克
录音:吴汉标、沈国瑞
编辑:王影
剪辑:许陆初、鲁崇增
特技设计:柴山林
特技摄影:邓影
化装:流虹、白丽君、王君茹
服装:孙玉树、唐孝情
道具:冯其孝、王宝才
照明:刘继新、刘云奇
置景:卫转兴、甘辉英
制片主任:马万良、李久芳
演员:
古月——毛泽东
苏林——周恩来
刘怀正——朱德
傅学成——刘伯承
卢志启——高翔
唐国强——卢青松
赵恒多——蒋介石
金安歌——王道之
雷恪生——薛岳
参加演出:
王学圻 、刘江、 廖箐 、高保成、 赵守凯 、翟俊杰、 刘继忠、刘利年、宝洵、白志迪、卢高旭
首映日期:1983-01-01
剧情介绍:
1935年1月,毛泽东率3万红军在赤水河畔与堵截红军的川军狭路相逢。红军一渡赤水,进到云南扎西地区;利用运动战,二渡赤水河,奇袭娄山关;面对敌军的碉堡战和重兵进攻,红军三渡赤水,佯装北度长江之势。然后调头东下;四渡赤水,南涉乌江,摆脱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⑻ 青杠坡战役的简介
青杠坡位于土城东北3公里处,是习水县城到土城的必经之路。1935年1月24日红一军团进占土城后,进至黄陂洞、复兴场受挫。红军主力陆续抵达土城。川军刘湘一面调重兵封锁长江,一面派八个旅向松坎、温水、赤水、叙永、合江一线推进。27日,郭勋祺部尾追至青杠坡与红军后卫接火。此时红军前有阻敌,后有追兵,军委决定在青杠坡歼灭尾追的郭勋旗部4个团。28日晨,战斗打响,毛泽东等到青杠坡附近的大埂上指挥。由于判断敌情有误,敌参战部队实为8个团,且还有增援部队赶到,我军部队阵地被突破。危急关头,朱德、刘伯承亲上前线指挥作战,毛泽东、周恩来命令干部团发起冲锋,夺回阵地,同时电令红二师从元厚火速回援。经过反复争夺,红军占领主阵地营棚顶,由于敌情发生变化,未能达到歼灭尾追敌人的目的,红军伤亡3000多人,歼敌3000多人。毛泽东等当机立断,指挥红军撤出战斗,改变行军路线,西渡赤水河
这是我党有史以来参战人员“级别”最高的一场战斗——党的两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和邓小平,共和国三任国家主席毛泽东、刘少奇、杨尚昆,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五任国防部长彭德怀、林彪、叶剑英、耿彪、张爱萍,十大元帅中的七位——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以及陈云、董必武、林伯渠、胡耀邦等共和国元勋,200余位将军悉数参战
⑼ 贵州有哪些红色经典景区值得推荐
习水县四渡赤水遗址。我感觉这个贵州红色景区是最值得推荐的,因为四渡赤水是红军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战争转折。
⑽ 赤水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
赤水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大斜坡地带,海拔从1730米急剧沉降至221米,谷深坡陡,沟渠纵横。经亿万年风化侵蚀,形成了1200多平方公里全国面积最大、发育最美丽壮观、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最年轻的丹霞地貌。特殊的地理气候,又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侏罗纪残遗种——“桫椤”的天然避难所,仅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就有4.7万株(赤水境内其余各处还有共计2万余株),是全世界分布最集中的区域,被誉为我国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馆。赤水水系极为发达,352条河溪遍布各处,加上数量众多的高原湖泊,以及129万亩浩瀚无垠的竹海(全国十大竹乡第一)、43万亩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丰富植被涵养水源,更形成无数的飞瀑,据统计,3米宽以上的瀑布达4000多条,是亚洲最大的瀑布群。
赤水现有国家级及以上旅游资源:
一个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 · 赤水
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赤水风景名胜区
一个国家地质公园——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
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
两个国家森林公园——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竹海国家森林公园
四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赤水大瀑布景区;燕子岩景区;竹海公园景区;佛光岩景区
赤水大瀑布
赤水大瀑布(又名十丈洞)景区距城区39千米,位于赤水市两河口乡,面积30平方千米,国家AAAA级风景区。
景区以十丈洞大瀑布、中洞瀑布为特色景观,拥有十丈洞大瀑布、中洞瀑布、万年石伞、奇兵古道、转石奇观、香溪湖、百亩茶花、石笋峰、亿年灵芝、会水寺摩岩造像、红军标语等自然、人文景观。景区原始幽静,林茂峰秀,丹崖艳丽,植物多种多样,山峦四季长青,云豹、麋鹿、猕猴等野生动物活跃出没,溪泉、瀑布密布,香溪湖波平水碧,是一处观瀑揽胜、怀古寻幽、避暑休闲的极佳胜景。
十丈洞大瀑布得名于古人对它的极高、极大而称十丈;洞者,疾流也(《说文解字》注),引申为瀑布,遂有此名。赤水大瀑布被地质专家誉为“神州又一瀑布奇观”、“中国丹霞第一瀑”、画坛泰斗刘海粟则称之为“空谷佳人”;中洞瀑布则被誉为“中国帘状瀑布的代表”。赤水大瀑布高76米,宽80米,是我国丹霞地貌上最大的瀑布,也是长江流域第一大瀑布。
赤水大瀑布景区是“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景区之一。
五柱峰
五柱峰(佛光岩)景区距城区44公里,位于赤水市元厚镇,东南距元厚红军渡8公里。
景区地处大娄山与北麓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急剧沉降地段,谷深坡陡、溪河纵横、切割深度在500米至1300米之间,山峰多在1200米以上,断岩嶂谷,高度悬殊。出露地层全是侏罗纪、白垩纪河湖相红色沉积岩。这种特殊的地貌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风雨侵溶等物理生化综合作用下,形成宝塔状、城堡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峰林状等无数奇异的丹霞地貌景观,丹岩绝壁、奇峰异石、崖廓岩穴比比皆是、多不胜数,大地山崖呈现出红艳艳的赤红色彩。是我国丹霞地貌面积最大,出露最齐,特色最典型的景区。
五柱蜂景区素有“世界丹霞之冠”、“世界丹霞第一园”之美誉,以“丹霞绝壁、天下奇观”的大白岩和“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五柱峰为主体景观,丹霞地貌、奇峰异石、绝壁岩穴、五柱峰、白龙瀑、丹霞城堡、茶花林等30多个靓景奇观,由小金驿沟、世外园、太阳谷、犁辕沟、豹子沟等五大景段构成,面积20平方公里,集新、奇、险、秀、幽、野六大特色为一体,是赤水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光岩·五柱峰景区将投资3000万元,修建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及功能区附属设施,预计明年5月正式向客人服务。五柱峰景区将按国家5A级景区打造。
五柱峰景区是“中国丹霞 · 赤水”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景区之一。
四洞沟
四洞沟景区距城区15公里,位于赤水市大同镇境内,是赤水市最早开发的景区。
景区为一段约四公里的山溪间,按大致相等的距离排列着四级跌水瀑布为主体,构成赤水“千瀑之市”形象的景区。这四级瀑布瀑宽均在四十米左右,落差高者近五十米,它们形态各异,神韵俱佳,分为珠帘悬挂、声若雷鸣、气势万钧的水帘洞瀑布;秀美如弯型银梳的月亮潭瀑布;巨石中穿波涌湖青的飞蛙崖瀑布;以及飞流直下60米雨雾弥漫气势恢弘的白龙潭瀑布。景区内峰媚岭秀,景色优美,谷底翠竹繁茂,山间林木葱茏,溪边奇形怪状的丹霞石星罗棋布,水中天然植物盆景和丹霞石铺成的道路旁桫椤、小黄花茶等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植物随处可见。景区内尚有保存完好、雕刻精湛的郑氏石坊等人文景观,以及神奇的石项山、渡仙桥等丹霞奇观。这里还可以参加苗族篝火晚会、赴大同河漂流。
四洞沟景区被国务院旅游资源考察团称之为“万竹之园”、“小家碧玉”、“没有败笔的景区”。
红石野谷
红石野谷(杨家岩)景区距城区16公里,位于赤水市大同镇华平河畔,景区核心面积约1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5%,地处大同古镇、四洞沟景区,宝源梯田风光的中心地带。
景区主要由“丹霞壁画石刻长廊”游览区和“观音沟原生态瀑布群区”两大部分组成,集中体现了赤水风景四绝:“竹海浩瀚、桫椤王国神秘、千瀑之市之神韵、世界丹霞奇观的震撼”——桫椤戏泉水、竹海映丹霞。
景区保持着自然原始、古朴状态,有珍稀植物数10种。主要有濒危植物桫椤、一级保护植物小金花茶、赤水覃树(铁夹子)、鹅掌秋等等。景区以红色蜂窝状的丹霞壁画石刻长廊为特色景观,包括各种奇形怪状的丹霞红石、原始的桫椤、茂密的竹林、清澈见底的溪泉以及千姿百态的瀑布群。另外,还有“逮鱼场”、“采梨园”、“竹海第一滑”等景点供游客选择。
红石野谷是“中国丹霞 · 赤水”世界自然遗产的代表景区之一。
竹海国家森林公园
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距城区40公里,位于赤水市葫市镇金沙沟,以浩瀚的“竹海”风光为主,公园内有楠竹十七万亩,遍布群山峻岭。
竹海国家森林公园占地面积10666公顷,内分3个景段,中心景点为野竹坪观光休闲区。这是一处以竹海风光、瀑布群、原始森林、野生动物和丹霞奇观综合构成的秀美景段,是人们避暑休闲、度假、疗养的理想胜地,同时也是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天然佳景。
公园的至高点在“观海楼”,观海楼共6层楼,高26米,是一座造型别致,与竹海景色相宜的建筑物。当登楼远眺,层层叠叠,浩瀚无垠的竹韵尽收眼底。山风吹过,竹涛阵阵,碧波涟漪,令人心旷神怡。身入林中,如入绿色海洋,到处碧波拥翠,竹浪滚滚,清心、淡雅、潇洒、葱茏的景色,让人心醉。区内尚有“天锣”、“地瀑”、“八仙树”、“夫妻树”等奇特的自然景观为游人增添无穷乐趣,给人以回归大自然的美好享受。
竹海国家森林公园将按国家4A级景区打造。
中国侏罗纪公园
中国侏罗纪公园距城区40公里,位于赤水市葫市镇金沙沟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总面积3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8.5%。
2000年10月,国家旅游局批准,在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内,开设地球爬行动物时代标志植物及其生存环境游览观光园林,正式命名为“中国侏罗纪公园”,推出侏罗纪、白垩纪时代的自然生态景观,展示2亿年前地球上保存完好的原生态自然风貌。这是世界上唯一的侏罗纪地球史迹自然生态园林,也是中国唯一以“侏罗纪”命名的国家级公园。
公园内开辟了甘沟、大水沟、两岔河三个景段供游人观光游览、回归自然、领略远古风貌,以“古生物活化石”桫椤为主体景观。景区内海拔落差悬殊,丹霞绝壁峭立,流泉瀑布密集,自然生态原始古朴,野生动植物种属丰富,珍稀保护动植物生存良好,是一个植物蘩茂、物种丰富、自然环境良好的圣洁之地,也是开展生态旅游、科研教学的理想基地。
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
赤水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距城区26公里,位于赤水市丙安乡风溪河西岸,总面积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
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环境封闭,森林原始,生态系统完整,地势险峻,风景旅游资源独具魅力、气势恢弘,集科考、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
景区分南园和北园。南段是桫椤园,可观赏2亿年前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地球上盛极一时的高大木本树蕨,蕨类植物之王——桫椤。这里有双头桫椤、龙鳞桫椤、恐龙型桫椤以及9.2米高的公主桫椤,千姿百态,形态婀娜,达3万余株。景区北段溪流纵横,山峦叠翠,丹岩林立,自然景观与珍稀植物和谐共生,如梦似幻,让人目不暇接。燕子岩瀑布高87.3米,还可以品尝甘甜的长寿泉、欣赏酷似玉女圣物的生命之源等。
其他景区
在赤水的自然风景区中,除上面已开放的7处,还有很多规划建设中的景区其旅游价值都非常高,如梯田风光、原始森林、高原湖泊、丹霞景观等。
盘龙原始森林公园(开发中)
盘龙原始森林公园距市区45公里,位于赤水市两河口乡。公园面积约50平方公里,与享誉海内外的十丈洞大瀑布紧密相连。主要由盘龙河峡谷组成。园内森林覆盖率98%,以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各种各样的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苔鲜植物和竹类植物在这里竞相生长,桫椤、桢楠、鹅掌秋等珍稀植物在这里也随处可见,苏门羚、红腹锦鸡、猕猴等珍稀动物在这里时常出没,形成茂密繁华立体生态系统和妙不可言的原始森林风光,堪称多姿多彩的天然亚热带动植物博览园。公园瀑布密集,在约三公里河段上,集中分布着猕猴岩瀑布、瑞雪岩瀑布、飞云瀑布、盘龙河瀑布、响水洞瀑布。
宝源梯田(开发中)
宝源梯田距市区约30公里,位于的赤水市宝源乡。该景点的梯田最早开垦于东汉时期,形成于明末,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梯田始终保持了原始风貌,厚积了历史文化的内涵。整个梯田长4至5公里,高(或宽)0.8至1公里,由3000多块梯田组成,面积达1500多亩,极目远眺,无边无际的梯田重重叠叠,造型美观。这里山清水秀,常有雾和云海生成,并有数百只白鹭在此栖息。
月亮湖(开发中)
月亮湖景区距市区96公里,位于赤水市长期镇。月亮湖水域面积42.69万平方米,风景区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植被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95%,崇山峻岭、瀑布似帘、山清水秀,一年四季平均气温14.5℃,无霜期150天,气候凉爽;宜于避暑,风景秀丽,景色迷人,是游览、休闲、度假、娱乐和夏日避暑的绝好去处。
九曲湖(开发中)
九曲湖景区距市区城区54公里,位于赤水市官渡镇,是一个典型的高原湖泊。属大娄山余脉,海拔1195.5米,景区面积39平方公里,水库面积12.5平方公里,湖湾河汊多达99条,连99座山,“九曲胡”因此而得名。九曲湖景区植被原始,种类齐全,森林覆盖率100%,是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宝库。这里四季特征明显:春天万紫千红,夏季山青水碧,秋天漫山红叶,冬天银装素裹,是人们旅游观光、休闲避暑的理想圣地。
天台山(半开放中)
天台山景区距市区8公里,位于赤水市城区东北的天台镇。主峰天台山海拔1000余米,直插云端,险峻雄伟,诸山环拱,奇石横亘,与四周丘陵河谷形成鲜明对比,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天台山景区以主峰天台山为中心,辐射数十里,是以山岳风光、云海日出、地鼓、丹霞奇石、天然壁画、夜景星象和古寺庙为主体景观的自然人文景区,旅游品位极高,自古以来就是赤水著名的佛教圣地和市民休闲览胜的所在。素有“赤水览胜第一山”美誉。 赤水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镇主要有丙安、大同两处,古镇内的道路、房屋和风土人情一切均为原貌,游客能从其中感受到赤水厚重历史沉淀下来的盐运文化、竹文化、饮食文化和苗族文化等。到古镇旅游,请避免破坏古镇的环境设施。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风俗。
丙安古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丙安古镇,距赤水市区25公里,水陆交通便捷,原始生态完整,川盐入黔古盐道著名驿站和商品集散地。
古镇建于赤水河畔陡峭的危岩之上,背倚青山,三面环水.砌石为门,垒石为墙,依山而建木质悬空吊脚楼,经千年风霜,仍稳如磐石。古镇只有一条狭窄的石板街,长约400米,从古至今一直是周围几个村寨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古镇距河滩10余米高,两座石门把守着东西场口,从明清时代起一直为上下客商歇息之地,因而客栈、饭店、茶馆比比皆是,镇上多数居民以此为业。时光流转,赤水河洗去了丙安古昔日的铅华,往昔的繁荣渐趋平淡和宁静。脚踩着带有青苔的石板街,眼看着不见油漆印迹的木板墙,阳光从两边瓦屋滴水檐之间撒下来,像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这里的旧屋、旧瓦、旧墙飞檐中,都透着历史的沧桑。
丙安古镇还充满红色传奇。1935年1月25日,红一军团奉命攻打赤水县城途中,军团长林彪率部攻下丙安后,将军团指挥部设于古镇内。
大同古镇
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大同古镇距赤水市区10公里,位于通往四洞沟景区的大同河畔,公路从古镇上方百米处通过,水陆交通便利。古镇经赤水河入长江可到重庆、武汉、上海。自古商市繁华,军争兵燹,浓郁的耕读文化,淳厚的乡民性情,各地商人捐资修建的会馆,保留至今的豪宅大院、望族祠堂,以及沿袭的一套祭祀类建筑,确与山、水、林构成和谐、美丽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反映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时代的历史风貌。
大同古镇历史上是太平军石达开部在贵州军事活动改变战局的军事要地,也是川滇黔红军游击队发动武装起义的所在地,具有近现代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和土地革命及军事斗争的历史研究价值。大同古镇“耕读文化”的历史延续时间跨度较长,各个历史时期的知名乡土文化、乡土生活均较典型,产生了在当时古镇、赤水县和贵州省和川黔边界区域各个层级的知名乡土文化人物,对川黔交界区域和古镇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产生过不同程度的重大影响,使古镇历史文化气息浓郁,具有研究、保护、观赏的综合价值。
古镇房屋以街道为建筑的纵轴线和横轴线串架接庐紧连延续,相向一字排开。建筑材料采用木材、杉皮、小青瓦、丹霞石,楠竹等多种自然和人力加工的材料,由形体、质地、色彩、不规则对称等项构成古镇建筑艺术的形式美,在黄金分割、体的尺度、透视的夸张、色彩的协调与互补的序列组合中的敞闭、韵律、穿插等,都存在着传统建筑的一定的客观法则,充分发挥出古代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和艺术综合能力。
大同古镇现存建筑建于明末清初 ,由古街、古码头、古井、古街房、古民居、古庙宇、古会馆、古碑、古牌坊等组成,主要有建于明朝末年和清代的禹王宫、万寿宫、天后宫、观音庙、城隍庙、火神庙、石花园、郑氏节孝石牌坊,陈贡珊纪念碑等等。大多依山而建,前殿、正殿、后殿、吊脚楼、岩穴等建筑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古墓、古碑、古牌坊则结构严谨,绘画雕刻、书法文字一应俱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石头写成的历史”。
复兴古镇
复兴古镇是赤水河畔一个重要的港口,距赤水城区15公里,是赤水著名古商城,亦为黔北军事要塞。南宋苗民作乱,明代平播之战等都在此发生过战斗,清朝太平军翼王石达开过黔境入川,也曾先后两次攻占过复兴场。
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赤水正式建置时,县城就在此处。这里的古巷道与公路平行,当地人习惯地将这条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巷道称为老街。高墙青瓦的江西会馆,有着百年历史的民居,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复兴场战斗纪念碑”提醒人们,这个繁华的小镇曾经发生过一场近乎残酷的巷战。
新中国成立后,这条被红军鲜血染红的古巷道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长征路。古色古香的民居和古老的石板路被完整地保护起来。作为川盐入黔第一个大港口,复兴镇当年商贾云集,繁华一时,100多家临街店铺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高耸林立的木楼和临街的老店铺成为复兴镇最重要的标志。如今的长征街,数百年前的繁华已经远去,1935年那场激烈的战斗留下的无数弹孔也被磨光。上百年历史的店铺里,堆放着服装、副食品和电器,其手工制作的竹工艺品最为引人注目,展示着市场的繁华。 赤水是革命老区,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途经之地,也是“四渡赤水”战役的主战场之一。
200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旅游局等13个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公布了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和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赤水市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名录》中的“贵阳—遵义—仁怀—赤水—泸州”线路。赤水红军烈士陵园、丙安红一军团纪念馆、风溪渡口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地、黄陂洞战斗遗址4个景点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计划,经贵州北部的赤水县城渡过赤水河,从四川泸州、宜宾之间过长江,因此中央命令林彪率领的红一军团作为先锋部队,开往赤水城。1月26日、27日,红一军团的一、二师分别在赤水城附近黄陂洞、复兴场遭遇敌军阻击,红军从赤水入川的大门被川军封堵。1月28日,红军在土城青杠坡与川军展开激战,28日晚,政治局和军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由赤水城北上渡江计划,立即撤出青杠坡。1月29日凌晨,红军大部队分左中右三路,从元厚、土城西渡赤水河,这就是四渡赤水第一渡。据调查,在红军“四渡赤水”战役中,一共经过22个渡口,架了16座浮桥。
四渡赤水前,中央红军在赤水一带进行了六次恶战,它们是1935年1月26日红军与黔军展开的元厚夜袭战;1月26日红军与川军进行的黄陂洞遭遇战;1月27日,红军与川军展开的七里坎、白杨坎阻击战;1月27日红军与川军展开的复兴场之战;1月28日,毛泽东亲自指挥的土城(青杠坡)之战(注:1965年,将原赤水县的土城镇划归习水县管辖)。
赤水红军烈士陵园
赤水红军烈士陵园(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点),位于赤水市城区南郊杉树坝,是全国第一个纪念“四渡赤水”战役中牺牲的红军烈士而修建的陵园,以其展现“四渡赤水”长征文化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独特性,是其他烈士陵园无可替代的。在建设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聂荣臻、张震等一大批老领导纷纷为陵园题词。
整个陵园建筑依山就势,环境优美,古木参天,庄严肃穆,由主体陵园(约21亩),百竹园、香樟古树园三部组成,有大理石碑记绘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战役经过示意图一幅。在陵园陈列馆内有60幅图片,内容包括四渡赤水战役、领导人题词,红军标语及红军用过的武器弹药、赤水革命老区的历史等。
赤水红军烈士陵园是全国烈士陵园重点保护单位,于1998年4月被贵州团省委命名为“贵州省青少年教育基地”;2000年5月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2002年9月又被确定为“国防大学教学教育基地”。
丙安红一军团纪念馆
丙安红一军团纪念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点)位于赤水市丙安乡的丙安古镇内,是红一军团在全国唯一的纪念馆。1935年1月25日,林彪奉命率红一军团部及红二师到达丙安古镇,将红一军团总指挥部和红二师师部设于丙安场上,指挥开展了著名的赤水黄陂洞、复兴场之战,同时,也揭开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
四渡赤水纪念地
风溪口(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点)距赤水城区18公里,位于赤水市复兴镇,地处赤水河与风溪河的交汇处。风溪口渡口还是1986年拍摄著名电影《四渡赤水》时,赤水河激战的外景地。1935年1月26日,红一军团红二师在风溪口架浮桥渡河,向赤水县城推进,并在复兴场与川军激战。后接总部命令,于风溪口二次渡过赤水河,回丙安驻扎待命。
黄陂洞战斗遗址
黄陂洞战斗遗址(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点)距赤水市区12公里。位于赤水市天台镇。1935年1月26日清晨,红一军团红一师派遣部分红军化装成送铺草的老百姓,准备混入赤水县城,里应外合。但当红军到达距县城仅12公里的黄陂洞时,由于口音原因,被敌军盘查时识破,随即发生遭遇战。黄陂洞战斗中,红一师三团伤亡严重,为了避开敌人优势力量,红军决定撤出战斗,另择通路。红军在赤水县城附近遭遇川军堵截,特别是经过黄陂洞战斗,使得红军未能实现占领赤水及会师川西北的战略构想,是形成“四渡赤水”战役的一个直接的主要原因。
复兴场战斗遗址
复兴场战斗遗址距赤水城区15公里,位于赤水市复兴镇,在进入古镇的路口有一座雕塑,塑像下的石碑上刻着“复兴场红军战斗遗址”。1935年1月26日,红一军团的红二师在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率领下向复兴场开进,1月27日清晨,战斗在复兴场外的小山坡上打响,随后红军冲进复兴场内与敌军展开巷战,因敌军的大量增援,红军作战不利,遂主动撤出复兴场。
元厚红军渡
元厚红军渡是红军一渡赤水时右路纵队的主要渡口。元厚镇距市区57公里,是赤水市的南大门。在元厚镇的赤水河边建有一座纪念碑,上刻“红军渡”三个大字,字体选用毛泽东手书体,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1935年1月25日,红一军团红二师五团二营的部队到达元厚场,并于1月26日凌晨迅速抢渡过河,占领了元厚场渡口。这次战斗的胜利,为后来红军一渡赤水打开了一条宝贵的通路。1935年1月29日,林彪领导的红一军团和红九军团、以及朱德领导的军委二梯队三梯队,从元厚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摆脱了国民党大军的围追堵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