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黄陂过春节习俗
黄陂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亲丧者,必以篮纸写一服字贴在门口,谢绝贺年。
Ⅱ 流产了不能出去串门吗黄陂的习俗怎么破解我今天去邻居家里了,闯
现在城市都不能流行这一些的。所以不要介怀,安心自己坐好月子就可以了。如果觉得不好意思给你的邻居,几粒利是糖吧。
Ⅲ 有谁知道黄陂嫁女的风俗
黄陂婚嫁老习俗
一、普通婚俗
【定婚】
旧时婚姻由父母包办,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相信生辰八字。八字无冲无克,双方父母同意,便可订亲。订亲时男方备酒席,请亲族中有名望者陪媒。女方用红纸写好“庚书”(生辰八字),置于拜盒,由媒人交男方,称“发八字”。男方据女方提供的尺寸做好衣物等,由媒人送给妇方作信物。亦有“血盆定亲”、“指腹为婚”者。
【报日】
男方在征求女方同意之后,将迎亲日期正式通知女方,谓之“报日”。报日前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选择黄道吉日,由男方用大红纸写成“龙签”、“凤简”(即婚期通知书),连同按女方要求筹办的礼品、礼金一并送到女家。
【搬嫁妆】
结婚前两天,男方到女方搬嫁妆。女方待酒、给脚力钱。钱用红纸包好,数量不等,但对背帐子、挑百子捅(马桶)、脚盆(俗称“小家业”)和掌钥匙的人要封大礼。女方事先将嫁妆摆在客堂中,让人观赏,谓之“亮嫁妆”。嫁姨由“全福人”(儿女双全的妇女)缝制,也由“全福人”铺床。在新娘进房这前,新郎要选一儿童陪睡,谓之“压床”。
【迎亲】
男方打发花轿迎取新娘。发轿前,先对花轿敬香、放鞭炮;牵娘点燃3支红香,托着镜子照花轿的四周,谓之“照轿”;而后锁桥、发轿。迎亲队伍一路放鞭鸣铳,敲对子锣。到达女家门前,须投帖叫门;女方则再三索要“喜钱”,直至满意时方可开门迎入。
新娘出嫁前一天,请礼宾“开眉”(用绱鞋线绞去脸上的汗毛)。上轿前梳妆打扮,头顶一块大红绣花方绫,谓之“盖头”。临上桥痛哭一番,称“哭嫁”。
迎亲花轿来去不走旧路,去时绕道走,回时走捷径。中途换人不歇轿;停轿不落地。迎至家门,举行“回车马”仪式,鼓乐齐鸣,叫喜声不绝。
【拜堂】
花轿入宅、鸣炮奏乐。牵娘打开轿门,牵出新娘。先拜天地,后拜家神、祖宗、父母,最后夫妻交拜,入洞房。新郎先向新娘行大礼,然后揭去新娘的盖头;夫妻并排坐床沿、喝交杯茶、交杯酒后,新郎出房招待宾客。客人散后,新郎回房,新娘斟茶敬新郎,并行大礼。富家大户请礼生、乐生呼礼,一般分告祖、回銮、踩堂、拜晓等四堂礼,以踩堂最为热闹。黄陂的踩堂歌别具一格,被《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收录。
【闹新房】
新娘进房后,开始闹新房,亦称“盘新娘”。男女老幼均可与新娘嬉笑打闹。用衣服兜些红枣、豆子、花生,掺杂苦楝砣等涌进新房,向床上和新娘的身上撒去,名曰“撒帐”。随后,众人或坐或立,七言八语,或说戏谑新娘的“
四言八句”,或提难以答复的问题难为新娘,或要新娘、新郎做一些表示亲妮的动作。总之开各种各样的玩笑,直至深夜方散。
【回门】
婚后第三天,由新娘的兄弟去新郎家接姑爷姑娘双回门。并在当天日落前送回新郎家。新娘回到新郎家进门前,要在用板凳或木梯搭成的“桥”上走过,叫过桥。过桥后要“拜旗”,所谓“旗”,即绑在树上的门幔。这些都是闹剧,为婚后余兴。
二、便亲婚俗
男女简单成婚,谓之“便亲”,多在穷人或再婚者中流行。
【童养媳】
俗称“细媳妇”。童养媳有两种原因:一是女方家境贫寒,子女多,养不活,便将女儿送到婆家当童养媳;二是男方家穷,儿子订不到亲,先抱个姑娘做养女,成年后做媳妇。童养媳地位低下,挨打受骂是常事。成亲叫做“圆房”。
【回头亲】
也叫“对换亲”。男女两家均为穷家薄业,又各有子女,婚嫁两难,于是请媒人说合,互换成亲。此种婚姻,嫁妆微薄,酒席从简。
转房婚 即兄死嫂配弟,或弟死弟媳配兄。多数族规把转房婚视为“乱伦”,予以禁止。
【入赘】
俗称“招坐堂女婿”。女家无儿,怕断烟火,招婿进门,传宗接代。婚礼由女方主办,婚后生的子女一般随母姓。
【招夫养子】
女亡夫后,不愿守寡,又有一份家产,就招一个合适的男子进门支撑门户,抚养子女。
【抢亲】
以强硬手段将寡妇或对婚约不满的姑娘抢到家中,草草成婚。也有男女相爱,因女方家庭或宗族反对,只好暗中约好而“抢”亲的。
Ⅳ 湖北省的习俗
1、喜欢吃稻米
楚人以稻米为主食,在楚纪南城内,发现五外有火烧过的稻米遗迹,最大的一处长约3.5米,宽约1.5米,厚约5—8厘米。楚人的基本副食品有鱼类、肉类和蔬菜类。楚国的水果种植也很普及。古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的说法。
2、穿着
服饰方面,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装束。楚人的衣着具有地域色彩,历史上曾冠之以“楚服”和“楚制”的专称。与中原民族相比,楚族性格活泼,无拘无束,富于创新精神,敢于别具一格、表现个性,这种民族性格和精神也推动了楚族在服式上不断地推陈出新。
3、宗教信仰
湖北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形成“东禅西道”的湖北省传统宗教文化格局。中国天主教第一位自选自圣主教董光清、中国道教史上第一位女方丈吴诚真、以及近年圆寂的湖北省籍高僧本焕大师、净慧长老、昌明法师等均诞生于湖北省。
武当山李光富道长还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首位当选全国性宗教团体主要负责人的宗教人士。
4、楚菜
楚菜典型代表,以汉阳、武昌、黄陂等区风味为基础,吸收了省内外各种风味流派之所长,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武汉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见长,淡水鱼鲜与煨汤技术独具特点。主要名菜有清蒸武昌鱼、豆丝、黄陂三鲜,黄陂糖蒸肉等。
5、漆器文化
楚人生活在一个漆的王国中,生离不开漆,死也离不开漆。其生时使用的日常生活实用器具和娱乐用品是漆品,死后丧葬用品也多用漆品。
楚国的竹胎漆器以竹编织物最为精致。楚国的竹编织物在许多楚墓中都有出土、是楚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如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竹器27件,其中髹漆竹器有竹扇、小型竹笥、圆竹筒等。
Ⅳ 黄坡人结婚有什么习俗
我参加过吴川人的结婚典礼.不知楼所指的黄坡是否属此地.吴川人结婚,都爱请一位“大叔”前来主持婚礼的仪式。这“大叔”,相当于司仪的角色。口齿伶俐,能说会道,反应敏捷,应付自如,多少还能喝点酒……是“吴川大叔”最起码的“本事”。“吴川大叔”在主持婚礼时,又与其他地方的婚礼司仪有所不同,独具“吴川特色”。
吴川“大叔”相当于司仪的角色,口齿伶俐,能说会道,搞这样的大叔别有风趣.
Ⅵ 湖北黄陂 习俗
你是不是要考普通话呀!!!
Ⅶ 黄陂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有怎样的风俗习惯
黄陂区名胜古迹甚多,文化遗存丰富,是湖北省文物十强县之一。公布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6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5个,市级8个,县级12个。主要有:
盘龙城遗址:位于黄陂滠口镇,南距武汉市区5公里,因盘龙湖环抱而得名。整个遗址东西长2100米,南北宽约1800米,总面积378万平方米。1954年发现后,从1963年至1976年3次由省、地、县及北京大学考古专家组成发掘队进行有计划、大规模挖掘。考古结果显示:盘龙城是我国迄今发现的第二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城垣建筑距今约3500多年。城内有三座宫殿基址,其结构为我国至今所知最早的“前朝后寝”的分布格局。城外有居民居住地、手工业区、墓葬区。出土的文物有铜园鼎、铜钺、玉戈、陶器、木雕等,工艺精细,形制完备,代表着我国南方文化的最高水平。由于遗址保存完好,因而为研究商代政治、军事、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和依据。1974年,湖北省博物馆在此设立考古工作站,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台山古墓葬:位于滠水东岸与前川镇隔河相望的鲁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发现。整个墓葬群范围: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00米,共 有西周与春秋战国墓35座。其中西周墓5座,春秋战国墓30座。这批墓葬群,共出土160件铜、玉、陶器,其中青铜器约占二分之一。铜器造型严谨,花纹繁缛。198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凤亭:建于鲁台山椒,临滠水,眺区城。相传宋仁宗时,黄陂县尉程王向之妻夜梦双凤投怀,后生二子,取名程颢、程颐。二程崇尚儒学,尊奉孔子,乃筑台以望鲁,并取名望鲁台,鲁台山由此得名。二程学识渊博,诗文出众,为宋代大理学家,誉满国中。为缅怀先贤,宋代始建“清远亭”于鲁台山。南宋时取双凤齐飞之意,改称“双凤亭”。其间几经坍塌,几经修复。建国后,党和政府于1962年和1984年两次拨专款、聘巧匠精心维修。今日双凤亭,琉璃碧瓦,斗拱飞檐,造型严谨,气势恢宏。正面悬挂郭沫若题写的“双凤亭”金字匾额,光彩夺目。199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木兰山:位于黄陂区北,距区城27公里。山势呈南北走向,群峰攒簇,古木参天,方圆30平方公里,最高峰祈嗣顶582.1米,系大别山南麓的高峰之一。相传南北朝时,羌胡入侵,木兰山下一位姓朱名木兰的巾帼英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驰骋疆场12年,屡建奇功。班师回朝后,封她为武召将军佐侍郎。木兰不受朝禄,愿归桑梓奉养父母。从此,木兰山因是一代女杰的家乡而闻名于世。山上至今还保存着这位女将军的许多胜迹。木兰山又是湖北著名的宗教圣地。其宗教活动始于隋、兴于唐而盛于明,是我国历史上道佛两教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山上先后修建寺、观、庙、庵30多座,有“七宫八观三十六殿”之说。木兰山还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的诞生地。为纪念木兰山地区的革命斗争,胡耀邦、李先念、徐向前、陈再道、詹才芳先后题词。1983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Ⅷ 黄陂春节的风俗
黄陂春节的风俗有以下几点:
1、办年货
在黄陂,进入农历腊月二十四,版春节序曲便开始了。权这一天,是"打扬尘"的日子。繁忙的农家一定会举家对所居房屋里外做一次大扫除,用长竹竿绑上竹枝将旧式住宅屋顶堆积一年的尘土一并扫去,除去一年的晦运,祈求来年好运。
2、守岁
守岁分两个阶段:团年饭和出行。乡亲们无论贫穷否,在大年三十这天,一定会在这一天做一桌丰富的年饭,或中餐或晚餐,饕餮一顿。开饭前祭拜祖先,点燃一串鞭炮,贴上大红对联。
于是旧的一年便过去,讨债的,串门的便不能进门,这是规矩,所以旧时有欠债较多的乡亲为躲债早早贴上春联关上大门寻求片刻清静,债主也是无可奈何。
3、拜年
在黄陂,拜年绝对是春节的重头戏,有着繁杂的程序和顺序。大年初一是给塆子里的长辈拜年、初二给舅舅拜年,初三女婿给丈人拜年……。给长辈拜年,无论拜年者年龄多大,是一定要磕头的。若遇主家有新逝的亲人,进门是不可讲话的,在灵前跪拜后扶起回拜者方可起身道声"新年好"。
4、闹元宵
在黄陂,有"年小月半大"之说,月半大辞年,农家会以唱社戏、闹花灯等形式送走新年。黄陂北部大的村落均采用"将狮子"、"玩花灯"组合形式闹元宵。
Ⅸ 黄陂有什么好看的风景,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有什么风俗习惯
黄陂区名胜古迹甚多,文化遗存丰富,是湖北省文物十强县之一。公布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6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5个,市级8个,县级12个。主要有:
盘龙城遗址:位于黄陂滠口镇,南距武汉市区5公里,因盘龙湖环抱而得名。整个遗址东西长2100米,南北宽约1800米,总面积378万平方米。1954年发现后,从1963年至1976年3次由省、地、县及北京大学考古专家组成发掘队进行有计划、大规模挖掘。考古结果显示:盘龙城是我国迄今发现的第二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城垣建筑距今约3500多年。城内有三座宫殿基址,其结构为我国至今所知最早的“前朝后寝”的分布格局。城外有居民居住地、手工业区、墓葬区。出土的文物有铜园鼎、铜钺、玉戈、陶器、木雕等,工艺精细,形制完备,代表着我国南方文化的最高水平。由于遗址保存完好,因而为研究商代政治、军事、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和依据。1974年,湖北省博物馆在此设立考古工作站,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台山古墓葬:位于滠水东岸与前川镇隔河相望的鲁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发现。整个墓葬群范围: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00米,共 有西周与春秋战国墓35座。其中西周墓5座,春秋战国墓30座。这批墓葬群,共出土160件铜、玉、陶器,其中青铜器约占二分之一。铜器造型严谨,花纹繁缛。198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Ⅹ 武汉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武汉的节令饮食习俗 :
1、腊月三十——武汉人最重视的节日,俗称"过年"。这一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年饭一般要用"三全"(全鸡、全鱼、全鸭)、"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等。近年来人们又在桌子中间置一火锅,热气腾腾,更增添了节日气氛。
5、八月十五中秋节——武汉人必于这花好月圆之夜,边吃月饼边赏月。其中汪玉霞酥饼松、酥、香、甜,为饮酒赏月的上等点心。
(10)黄陂的习俗扩展阅读:
一、武汉的饮食习惯:
武汉饮食,可谓一早一晚,过早和宵夜最为经典,有“早尝户部巷,夜吃吉庆街”之美谈。武汉菜秉承湖北菜系风格,汇聚东西南北精华,菜品丰富多样,又自成特色,是著名的“美食之都”。
武汉特色小吃有热干面、三鲜豆皮、面窝、米粑、豆丝、欢喜坨、鸭脖子、武昌鱼、排骨藕汤、洪山菜薹炒腊肉、糍粑等。
网络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