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黄陂广场的简介
行政区域: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项目位置:黄陂区黄陂大道387号交通状况:公交前川客运中心站,292路建筑类型:板楼物业类别:普通住宅开发商:武汉源洋锦绣置业有限公司物业公司:武汉弘基源洋商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物业费:1.10元/月/平方米
均价:4800起价:4800价格说明:均价4800元/平方米付款方式:银行按揭贷款,公积金贷款,分期付款,一次性付款历史价格: 价格时间 最高价 均价 最低价 2011年11月08日 -- 4800 -- 2011年11月08日 -- 4800 -- 2011年10月13日 -- 4800 -- 产权年限:70年容积率:3.00绿化率:40总户数:1300建筑面积:300000平方米占地面积:90000平方米
『贰』 黄陂三合的介绍
黄陂三合是武汉市郊县黄陂民间的汉族传统佳肴,已经流传数百年。三合是鱼丸、肉丸、肉糕三样菜看合而为一的统称。武汉市黄陂区有一句流行语:“鳊鱼肥美菜薹香,黄陂三合图吉庆。”来木兰山旅游,这三样美食都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黄陂三合”也称“黄陂三鲜”,由鱼圆、肉圆和肉糕组成,制作工艺繁杂。这三样菜合烧杂烩,肉有鱼香,鱼有肉味,色香味美。1崇祯年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取了黄陂城,捉了县官。当地百姓拿出过节才用的鱼丸肉丸肉糕招待起义军,并将其合烧,一菜三鲜,味道极美,深受喜爱。此后黄陂三合盛名远扬。
『叁』 黄陂镇的介绍
黄陂镇隶属于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位于宁都县城的西北部,距县城48公里,区域面积204.4平方公里,人口4万。毗邻两县七乡镇;距一级国道昌厦公路25公里、赣粤高速122公里、京九铁路80公里,并与纵横交错的镇村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镇内通讯便捷,硬件设施俱佳,是实施江西在东西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乡镇。1黄陂镇的南北各有一条河,人们通常称南面的河为南溪,北面的河为北溪。南溪经蔡江由西南流至黄陂圩镇的南面,北溪经大沽由西北流至黄陂圩镇的北面,两溪在观音阁下汇合成黄陂河。这水形倒像章江、贡江在八境台下汇合成赣江一样,有人称黄陂活像“小赣州”。千余年来,人们都说三面环水的黄陂圩镇是条“船”。
『肆』 黄陂罗汉镇介绍
罗汉寺街道 办事处驻罗汉寺,人口74235人,面积134.6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45个村委会:、罗汉寺、研子、沈吴、快岭、陶岗、齐岗、联合、夏店、大兴、钟岗、张杨、大院、周寨、庙坡、陶田、北新、南新、新阳、潘黄、伏南、香店、伏东、田铺、桥李、新建、白塘、隆兴、研子、伏西、合丰、徐州、张林、刘咀、杨桥、罗汉、兴隆、花石、祝店、金寨、沈黄、石堰、邱皮、横山、皇庙、坦皮、水口、同安。
『伍』 黄陂区中医院的简介
黄陂区中医医院是武汉地区唯一一所“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全国医疗质量优秀医院、全国廉医诚信为民品牌医院、黄陂区首家达标的“二级甲等”医院、湖北省“十强”中医院、湖北省信誉建设示范单位、湖北省二级优秀中医院、武汉市“122”交通事故警医联动定点单位(全市23家唯一的中医医疗机构)、黄陂区交通事故急救中心,医院是北京301医院肿瘤协作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技术协作医院,同时是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和武汉艾格眼科医院合作医院,也是湖北中医药大学教学实习基地,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中医医疗质量监测点之一(湖北省仅二家)。是一个集医疗、预防、康复、教学、保健、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 。
2013年4月,区中医医院被批准加挂“武汉市第二中医医院”大牌。据介绍,区中医医院是武汉市新城区中医医疗机构的领头军,该院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坚持走“名医、名科、名院”的发展之路,医院建设与发展都取得了可喜成绩。该院正致力于创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2013年4月将接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审认定。该院编制床位800张,开放床位450张,年门诊量230000人次以上,年住院量22000人次以上,手术台数7900次以上。
『陆』 武汉黄陂罗汉镇的介绍
武汉市黄陂区罗汉镇是著名的花木兰之乡—黄陂区的一个小镇。现居居民已有20万左右。据传,该镇之所以被称为罗汉,是因为古时镇上建有一座罗汉寺,里面有很多僧侣,后来因为战乱等原因成为一座废墟。到了现代,当地政府在原寺庙的地址上建了一所小学—罗汉小学,该小学现在是武汉市示范小学。
中文名称
罗汉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湖北省武汉市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在罗汉镇郊外,在条小河上有一座很有名的古桥,叫做半河桥。这座桥很特别,它是由许多青石堆砌而成,远看它就如同一个人侧卧着,栩栩如生。关于这座桥的历史流传很多故事。其中家喻户晓的就是,古时这条河每逢雨季便发洪水,河水一旦暴涨,桥就被冲垮,百姓反反复复的建桥,建一座就被洪水冲垮一次,这令当地百姓困苦不堪。后来有一天,济公活佛路过此地,在当地的寺庙化缘安寝时,有人突然受到济公睡姿的启发,把桥建成济公的睡姿,像英文字母中的“S”形,自此之后,每逢雨季来临大发洪水,该桥都未被冲垮,一直伫立如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2001年,被武汉市政府评为市级保护文物。
随着黄陂区不断向着“武汉后花园”的方向发展与规划,再因罗汉镇邻近木兰天山天池,因此该镇未来也会向着风景名胜区,农家乐发展。
『柒』 谁能介绍一下黄陂县的一些资料呀
黄陂 开放分类: 地理、武汉、湖北 ‘陂’字有三种读音:bei,pi,po。念‘bei’时指‘陂塘’、‘陂池’:念‘ pi’时是专用于‘黄陂’(湖北黄陂):念‘po’时指‘陂陀’(不平坦)。 优越的发展条件 黄陂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厚的多种资源,完备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优良的投资环境,是投资创业的一片热土,企业发展的成功摇篮。 区位优势独特。黄陂与武汉市中心城区一水相依,南部近30公里沿线五桥相连。全区近半国土面积已融入大武汉的经济繁荣圈,是武汉市外延扩张由南至北推进的唯一腹地。 各种资源丰厚。黄陂土地资源充足,是武汉市最大的土地资源储备地;旅游资源丰富,有距今年3500年历史的商代遗址盘龙城,被认证为“大武汉城市之根”。有花木兰故事得名的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川、木兰天池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素山寺,以及日、月、星湖等为主体的947平方公里的木兰生态旅游区,被誉为“武汉的后花园”。有宋代理学家程颐、程颢得名的鲁台“双凤亭”等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其中,木兰生态旅游区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优先投资项目,并同商代盘龙城遗址被列为武汉市“十五”重点开发项目;社会资源广博,黄陂有“无陂不成镇”之美誉,是湖北第一台乡、第二侨乡。 基础设施完备。水电设施网络化。全区建有水厂27座,容载比合理的变电站13座,完全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通讯设施现代化。实现了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无线寻呼、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全区;交通设施立体化。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岱黄路、机场路、黄土路、汉施路、川龙大道、巨龙大道、318国道、市外环线等四通八达,公路运输畅达。京广线、京九京广武麻连络线、阳逻电厂铁路专用线等境内交错,铁路运输快捷。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坐落区内,空运条件优厚。境内滠水河与府河、长江航运相连,水运优势明显。 优厚的产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黄陂区不断扩大开放,着力营造优质的投资环境,积极鼓励国内外客商投资,全区经济实现了持续、健快速发展。2004年,全区实现本区生产总值160亿元。到目前,共引进各类项目(企业)612个,引进资金总额近59亿元。全区以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建筑建材业、服装产业、冶金化工、医药产业、农产品及轻工食品加工等为主体的工业格局已经形成。以工程农业、高新技术农业为主体的现代化农业正在向纵深推进。以木兰生态旅游为主体的旅游业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引进、开发和建设,黄陂已形成由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和天河航空城等构成的南部经济发展带、中部前川卫星城区和北部木兰生态旅游区,“一带两区”三大强势板块的开放引进接收载体。目前,这里客商纷至沓来,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开发建设热火朝天,联动互惠效应形成,发展商机如珠诱人。 根据市委、市政府“南突北扩”和打造武汉国际航空物流港新城及发展临空产业的战略,“十五”期间,黄陂区的发展思路是:强力推进第二产业发展,带动第一产业提高,促进第三产业兴起。重点接纳和发展的投资领域为: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建筑建材业、服装产业、冶金化工、医药产业、农产品及轻工食品加工、文化旅游业、城市基础设施及物流业。 优质的创业环境 黄陂区坚持实施“项目兴区、项目活区、项目强区”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大环境的创新力度,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招商、安商、活商、亲商的运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了鼓励国内外客商来黄陂投资兴业的政策机制和对投资客商实行了时间从快,手续从简,赋税从轻,服务从优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对外的服务机制。与此同时,在全区深入开展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实践行活动,调动了全区人民支持招商、参与招商、服务招商的积极性,亲商意识和诚信意识不断得到加强,为客商创造了优质宽松的投资环境。 水利资源 黄陂区处于江汉河湖水网的边缘地带,境内河流湖泊纵横交织,水利资源丰富。全区共有大小河流31条,河流总流长708.72公里,流域面积3504.3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滠水、界河、府河和注入北湖的五条河流,多为南北流向。其中滠水河是区内最长河流,源于大别山南麓大悟县境内,从北向南纵贯黄陂汇入长江,境内流程90.71公里。全区有水库89座,其中大、中型水库7座:夏家寺、梅店、院基寺、泥河、矿山、巴山寨、三姑井,总承雨面积573平方公里,总库容量7157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4388万立方米,正常蓄水面积10.22万亩,灌溉面积68.31万亩。主要湖泊有武湖(180平方公里)、童家湖(48平方公里)、后湖(12.9平方公里)、西湖(9.24平方公里)、什仔湖(2.5平方公里),湖泊总面积252.64平方公里,承雨面积1243.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0.9亿立方米。 南部平原湖区先后进行了汉北河下游改道、滠水下游改道、围垦灭螺等大型水利工程。先后建成武湖、后湖、四联垸、什仔湖泵站。北部和中部低山丘陵地带,对水库设施进行了整修加固,扩宽延伸夏家寺、梅院泥、矿巴三大灌溉系统的联结渠道,使全区形成河湖相通,库渠相连,北蓄南排的水利体系。总蓄水能力达96351万立方米,控水面积1281.5平方公里,有效水量52766万立方米。 境内地下水储量2.2亿立方米,分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3种主要类型。地下水温17—24℃,矿化度低于淡水,适宜农作物灌溉。北部还有断裂循环型地下热水。 自然地理 黄陂区位于湖北省东部偏北,武汉市北部,地跨东径114°09′—114°37′,北纬30°40′—31°22′。东与红安县、新州区接壤,西隔小悟山、界河与孝感市毗连,南抵府河与武汉市城区相望,北与大悟县交界。区境南北最大纵距10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5公里,境域周长273.5公里。国土总面积2261平方公里。 区境北依大别山南麓,南临长江,整个地势北高南低,自北向南逐渐倾斜。形成西北低山区,东北丘陵区、中部岗状平原区和南部滨湖平原区4级阶梯。西北低山区海拔150—180米,全区最高点双峰尖873.7米。东北丘陵区海拔50—150米。中部岗状平原区海拔30—50米。南部滨湖平原区海拔20—30米,最低处为16.5米。全境有滠水、界河及北湖三大水系和由5个主要湖泊构成的自然水系。地貌特征构成全境“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的格局。 黄陂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无霜期255天。年均日照时数约1540—2180小时。由于地形复杂,各地日照时数及百分率有差异,山地阴阳坡的差异比较明显,但基本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求。年均降水量在1000—1200毫米之间,雨量分布的时空差异较大,洪涝干旱时有发生,对全区工农业生产影响严重。 境内平均气温为15.7℃—16.4℃。一年中,以1月最低,月平均气温2.4℃—3.2℃;7月最高,日平均气温28.4℃,有的年份出现在8月。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5.5℃,极端最高气温为40.7℃。 矿产资源 已初步探明可资利用的矿产资源有金矿、铜矿、磷锰矿、白云岩、河砂、红砂、高岭土、石英砂岩、石英岩、砾卵石、浅粒岩、绿片岩、石英绢云母片岩、萤石、辉绿岩、玄武岩、花岗岩及矿泉水等二十余种。 金矿分布石门、塔耳及蔡店三地,属小规模金矿。除石门尚未开采外,塔耳、蔡店两地均因资金紧缺,开采一年多后停采停炼。铜矿分布在李集、长轩岭、蔡店三地,铜的品位为0.75—3.96%之间,属小型矿。磷锰矿系小型矿床规模,磷的工业储量92万吨,锰的工业储量70万吨。白云岩3.56亿立方米,年开采量45万吨左右。河砂累计开采量在1亿吨左右,尚未开采地段及储量已不太多。红砂总储量在300万吨以上。石英砂岩的地质储量在1亿立方米左右,石英岩地质储量250万吨,年开采量3万吨。花岗岩地质储量5亿立方米,已开始少量开采和加工。绿片岩1亿立方米,高岭土总储量220万吨。
『捌』 黄陂镇的介绍
黄陂镇隶属于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位于宜黄县西南部,宜(黄)乐(安)宁(都)三县交界处,2001年11月由原白竹乡和原黄陂镇合并而成。1镇中心距县城34公里,临宁公里穿境而过。全镇辖区总面积275.3平方公里,下辖18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共13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69万,均为汉族江右民系。镇政府驻地黄陂村,常住人口近万,属全镇第一大行政村。黄陂镇是一个以水电开发为龙头,以农林产业和特色食品加工为主打,二、三产业同步发展的山区农村建制镇。
『玖』 请介绍一下湖北省黄陂区
黄陂(Huangpi),是湖北省武汉市市辖区,地处武汉市北部,湖北省东部偏北。黄陂区南邻武汉市东西湖区、江岸区、东连武汉市洪山区、新洲区,西北交孝感市、东北交黄冈市。黄陂区面积2261平方公里,地跨东经114°09′—114°37′,北纬30°40′—31°22′。2015年,户籍人口112.48万人。[1] 黄陂是武汉面积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区,是武汉临空经济区和武汉长江新区核心区。区政府驻黄陂大道380号,下辖15个街道、1乡、1场、3个开发区。[2]
黄陂是一座有4400年筑城史、1800余年建置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无陂不成镇”的深厚文化积淀,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始称黄陂至今。黄陂是长江文明和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素有“千年古郡、木兰故里、江北花都、孝信之城”的美誉,拥有盘龙城文化,木兰文化,二程文化、辛亥首义文化四大文化名片。[3]
黄陂是湖北省第一台乡,第二侨乡,[3] 华侨华裔和港澳台同胞超过30万人。境内商代遗址盘龙城是武汉城市之根;5A级景区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为武汉之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武汉之窗。交通便利,长江航线、5条国道、8条高速、武汉轨道交通一号线等经过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