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黄陂县清朝最后一个县官是谁
一、黄陂县清朝最后一个县官是知县刘昌绪。主持编修《黄陂县志》。
二、简介:
黄陂区(Huangpi),是湖北省武汉市市辖区,地处武汉市北部,湖北省东部偏北。黄陂区南邻东西湖区、江岸区、东连洪山区、新洲区,西北交孝感市、东北交黄冈市。
黄陂区面积2261平方公里,地跨东经114°09′—114°37′,北纬30°40′—31°22′。2016年,户籍人口113.28万人。黄陂是武汉面积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区,是长江新城和武汉临空经济区核心区。区政府驻黄陂大道380号,下辖15个街道、1乡、1场、3个开发区。
黄陂是一座有4400年筑城史、1800余年建置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无陂不成镇”的深厚文化积淀。素有“千年古郡、木兰故里、滨江花都、孝信之城”的美誉,拥有盘龙城,木兰文化,二程、辛亥首义四大文化名片。黄陂是湖北省第一台乡,第二侨乡,华侨华裔和港澳台同胞超过30万人。商代盘龙城遗址是武汉城市之根;5A级景区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为武汉之肺。
B. 湖北的黄陂这一地名有什么来历
湖北黄陂现为武汉市黄陂区。陂,池塘也。公元前648年,楚成王灭黄国,迁黄国臣民于此。楚庄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楚国令尹孙叔敖筑陂塘灌溉农桑,因此地多黄国后裔,故得名黄陂。
汉属荆州江夏郡西陵县。汉末大将黄祖于此筑城,名黄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黄陂黄花涝置石阳县,为魏国荆州江夏郡驻地,为建置之始,有1800多年的历史。
南朝宋元徽四年(476年)、南齐建元元年(479年),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先后三次设置木兰县,木兰县驻地位于花木兰出生地黄陂大城潭镇(今黄陂区姚家集街道大城村),所辖地域包括今黄陂区北部和红安县西南。唐武德三年(620年)废除木兰县,并入黄陂县。
唐为南司州、安昌郡驻地。后南司州更名黄州。黄州改治邾城,黄陂属淮南道黄州。宋属淮南西路黄州齐安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属湖广行省黄州路。明属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
中华民国,先后属鄂东道,江汉道、省直辖。自民国二十一(1932年)年起,先后属第四、二、三行政公署及鄂东行署。
1949年,黄陂属孝感专区管辖。1959年,划归武汉市。
1998年,国务院同意撤销黄陂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行政级别为副厅级,享有地级市经济权限,以原黄陂县的行政区域为黄陂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黄陂大道380号。
(2)黄陂区朝东扩展阅读
黄陂的地理环境
黄陂区地处武汉市北部,湖北省东部偏北,黄陂区南邻东西湖区、江岸区,东连洪山区、新洲区,西北交孝感市,东北交黄冈市。
黄陂区位于长江中游,大别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为江汉平原与鄂东北低山丘陵结合部。大体上是“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
北部为大别山余脉,属低山丘陵区,海拔在150—850米,面积占全区的17.8%;有武汉市最高峰双峰尖(872.5米)。中部为平原丘岗区,海拔在30—150米之间,面积占全区68.9%;南部为平原湖区,海拔在30米以下,面积占全区的13.3%。
黄陂区水资源丰富,拥有“百库千渠万塘”之称。有长江、滠水、府河等大小河流31条,河流总流长799.91公里,流域面积3504.3平方公里。工业、农业、生活用水充足。黄陂区有湖泊35个,其中武湖、童家湖、后湖较大,黄陂区湖泊总面积252.6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0.9亿立方米。
黄陂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无霜期255天。春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少雨,冬季干燥阴冷。多年均日照时数1917.4小时。多年均降水量在1202毫米,为中南地区降水量较均衡的地区。
C. 黄陂在三国时期属于哪里
魏国
汉属荆州江夏郡西陵县。汉末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名黄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黄陂黄花涝置石阳县,为荆州江夏郡驻地。
据在黄陂区长轩岭境内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明遗址——采石场遗址证实,早在5万年前,就已有人类在黄陂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距今6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期 ,以西陵国和“三苗”氏族为主体集团星布于滠水干支流域,历经大溪文化时期、屈家岭文化时期和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更迭与积累。距今4400年的张西湾城址为武汉市迄今发现最早的城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型城址聚落。夏商属古荆州之域。[2]
距今3500年的商代的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被称为“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盘龙城出土的94厘米长的大玉戈纳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被称为玉戈之王。
公元前980年,周昭王南征荆楚,建长子国,都城在黄陂前川椅子山遗址(今区档案局)。前655年起属楚国。秦,黄陂属南郡。
汉属荆州江夏郡西陵县。汉末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名黄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黄陂黄花涝置石阳县,为荆州江夏郡驻地。
南齐年间,为荣耀木兰故里,在黄陂北部的姚集大城潭设置木兰县。南朝梁武帝在湘州梁安县(今六指街道东城址)筑冶城。南朝梁普通四
黄陂在武汉的区位
年(523年),在梁兴县鹿关城(黄陂区北)置北江州,[2]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为南司州州府驻地,并置黄陂县,系合黄城与武湖得名。
隋在黄陂双龙镇复置木兰县。唐初属南司州,为安昌郡郡府驻地。后属淮南道黄州。五代初属吴,后属南唐。
宋属淮南西路黄州齐安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属湖广行省黄州路。明属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属湖北布政使司汉黄德道汉阳府。
D. 求黄陂区 (蓝)兰家村 蓝(兰)姓字辈 家谱
你好!
你家祖籍应该是蓝氏,不是上清河村,应该是黄陂王家河镇清河村。
至于你说的辈分,也和当地的不一样,应该是后面传谬了。
黄陂蓝氏字辈:“廷凤锡祥春芝毓秀宾洪唤彩
自古兰(兰)氏与蓝(蓝)氏为两大姓氏,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简化汉字兰简化为兰,蓝简化为蓝,但是多数人误以为蓝简化兰,以至于实行户籍身份制度时,把本为蓝姓的人上户口时写成了兰。以至于现在多数人认为兰氏与蓝氏是一个姓氏!
兰姓
兰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穆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在周宣王执政时期,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郑国传至周襄王姬郑二十五年(郑穆公姬子兰元年,公元前627年),郑桓公的孙子姬子兰即位。传说,郑穆公之母在生他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地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即产下一子,遂将其取名为“兰”。姬子兰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子孙中有的以王父之名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文字简化改革之后,兰氏简笔为兰氏,史称兰氏(兰氏)正宗。
兰氏族人大多尊奉郑穆公姬子兰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芈兰(熊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在位)敕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大夫,在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所封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匈奴族休屠部的凉州乌洛兰氏、拔列兰氏,在南北朝时,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乌洛兰氏、拔列兰氏两氏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
第五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跋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后:
①鲜卑族拓跋部中的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为改兰氏、连氏。
②拓跋部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为兰氏、石氏。
③拓跋部乌洛兰氏,后改为兰氏。
④拓跋部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为兰氏者。
第六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初期,鲜卑族独孤部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为独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为汉字单姓者,为兰氏、卜氏。
第七个渊源
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后在南北朝时期大举迁徙于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贵州地区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在广西地区的族人逐渐演化为壮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
第八个渊源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为“骟牛”,世居兰河山,后有以居地名称取谐音汉姓为兰氏、哲氏者。
②满族辉罗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会兰氏”,以姓为氏,满语为Huilo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拉(今吉林吉林)、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姓为兰氏、辉氏、何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冠汉姓为兰氏、郎氏。
第九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世居锡喇塔拉。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者。
②蒙古族乌兰氏,汉义为“红色”,世居呼伦贝尔、黑龙江。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洪氏者。
第十个渊源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必兰氏”,世居和悠、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后冠多汉姓为兰氏、杨氏等。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为托莫氏的一个分支。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lan Hala,汉义为“巧妙”。后冠多汉姓为兰氏、乔氏等。
第十一个渊源
源于回族,出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回族人物志·元》中记载,回族中的兰氏,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谙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朝初七随从大将军阿术征伐南宋,转战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宁路(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县令)。子孙因其名兰,遂以兰为氏。
回族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回族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
第十二个渊源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瑶族、畲族、苗族、傣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兰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兰氏,世代相传至今。
姬兰。即郑穆公。公元前八零六年,周宣王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下传至公元前六二七年,郑穆公即位。传说穆公之母生穆公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的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产下一子,遂将其子取名为兰。姬兰在位二十二年,死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有的以王父之名为氏,称兰姓。他们尊姬兰为其得姓始祖。
蓝姓
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260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2%。
源流
来源一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昌奇,属于帝王赐姓为氏。蓝氏祖先为炎帝神农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据《蓝氏族谱》记载,蓝氏的受姓始祖是昌奇,“昌奇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生于帝榆罔二十二年(公元前2738年待考),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秀蓝”,赐名曰昌奇,后任为火旺,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诸州,布甲天下,今之蓝氏皆公遗裔”,汝南堂名即源于此。该支蓝氏一族,自族谱记载至今已经传有一百五十三世之多,可谓泱泱大族矣。
据历史文献《蓝氏族谱》记载,蓝氏传至十代蓝善,助夏禹治水,因功授以“牧”都安邑,遂住安邑(今山西安姨),嗣后,蓝氏子孙又徙迁陕西,隐居长安、甘肃陇西、湖广荆州、上元(今江苏南京朱紫坊)等地。蓝氏族人大多尊奉昌奇为蓝氏的始祖。
来源二
源于嬴姓,出自远古贤者伯益之后裔秦子向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二年(魏惠王魏罃三年,公元前367年),秦献公嬴连(嬴师隰)为了向东发展,在蒲、蓝(今陕西蓝田)等地设县,逼迫魏国边境。
在秦子向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蓝氏正宗。
来源三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时期中山国大夫诸君,属于以封邑地名称为氏。诸君,为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宰相,因封地在蓝(今河北迁安),世称蓝诸君。
在蓝诸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地兼称为姓氏者,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四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后期楚国大夫亹,属于以居邑地名称为氏。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出任蓝县令尹(今湖北荆门),因此后世称其为蓝尹亹。
在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官地兼称为姓氏者,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五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记载:回族蓝氏是“由伊斯兰人名(来自阿拉伯语),借用发音相近的汉字姓。入关后便采用了单字汉姓蓝氏。回族中的蓝氏,因明洪武年间“蓝狱”(蓝玉及家族遇害)之祸,其资料相当匮乏。在历史文献中,蓝氏又往往被误记为“兰”姓。如蓝楚芳,在史籍《太和正音谱》中为“蓝”,而在史籍《录鬼薄续编》中则为“兰”,在史籍《西域文化名人志》中又说:“兰楚芳,又作蓝楚芳”。
明朝的大将蓝玉,官方资料均为“蓝”,民间则简笔记为“兰”。[1]
来源六
源于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畲族的篮氏来源于畲族的创世传说:“蓝氏始祖昌奇,是神农氏第十世孙帝榆罔之子,也就是神农氏第十一世孙也”,认为昌奇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基本上是所有的畲族蓝氏族谱中都认同的说法,并以昌奇为畲族的先祖。另外,远古时期盘瓠的次男蓝光辉,受封护国侯,居处汝南郡,亦为畲族蓝氏始祖。宋、元两朝之后,一部分或者是为了躲避汉族统治者的残酷屠杀,或者是出于对汉族文化的崇敬,总之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族称。
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几百年,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省的漳浦、龙海、上杭一带,广东省的大埔、饶平等地区,许多蓝氏族人方一致恢复为畲族的民族属性,总人口竟然多达数万之众。
【龙首师仗志】按盘匏王生于帝喾高辛四十五年五月初五,为盘、蓝、雷三姓之祖。至“帝尧陶唐氏”廿一年六月初七日盘匏王奉旨游山伏猎,,至廿二年正月十四,因山羊角所伤,登树岔遂殁,年三十九岁。十七日将尸而归。三男一女并盘匏王部下扶尸上朝。帝思功臣,生既非怀,于人始死亦不归于中土乎,命将士将树砍回,召青州范氏匠雕刻盘匏王颜像,名曰:“师杖”,谥“忠勇王”,塑像焚香致祭。帝尧廿四年四月初八日丑时御葬于凤凰山,坐卯向酉。立有石人、石马、石麒麟为记。
妣“瑞娥公主”御衢州府石洋县东门五里莲地形,坐壬向丙。
注:一作“龙头师仗志”。
据福建宁德【白岩北山蓝氏族谱】
来源七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蓝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蓝人,亦称褴人、滥人,是商末周初的周族王室内宫设置的一种官位,主要职责就是排解君王的忧虑和精神紧张,实际上类似今天的相声演员,具有精神医生的职责。因其穿着五颜六色的花衣服,所以称褴人、或滥人。在史籍《大戴礼》中记载:“蓝人,文王官人,蓝之以乐,以观其不宁。”
在蓝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蓝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蓝氏。
来源八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布雅穆齐氏,亦称布雅齐氏,满语为Buyamuci Hala,世居噶哈里、黑龙江沿岸。后多冠汉姓为阎氏、蓝氏等。其蓝氏鼻祖为布雅穆齐·富尔赛,满洲镶黄旗人,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担任蓝翎长,就是前锋校尉的助手,由骁勇善战的勇士充任,平时负责管理日常旗务的副排级,每甲一人,在满洲八旗中,每旗约有十一位蓝翎长,正九品官秩。布雅穆齐·富尔赛后来累官至甘肃提督、西宁镇总兵。在布雅穆齐·富尔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首任官职“蓝翎长”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丛尼勒氏,满语为Congnile Hala,据史籍《长白山先民传》记载,满族姓氏,世居地待考,所冠汉姓有蓝氏。其蓝氏鼻祖为丛尼勒·德恒,满洲镶黄旗人,原为吉林驻防,后在清咸丰三年从征镇压太平天国有功,特赏蓝翎。在丛尼勒·德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受赐“蓝翎”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⑶.满族德敦氏,满语为Den Hala,满语“站”,世居黑龙江两岸,后多冠汉姓为杜氏、邓氏、蓝氏等。其蓝氏鼻祖为德敦·明庆,满洲正白旗人,原在黑龙江驻防,清道光八年晋升为蓝翎侍卫,后累官至正白旗都统。在德敦·明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荣耀的“蓝翎侍卫”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昌奇公: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蓝姓皆公遗裔”,汝南堂名源此。另外,蓝氏是神农氏医术和农业技术的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