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湖北的黄陂这一地名有什么来历
湖北黄陂现为武汉市黄陂区。陂,池塘也。公元前648年,楚成王灭黄国,迁黄国臣民于此。楚庄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楚国令尹孙叔敖筑陂塘灌溉农桑,因此地多黄国后裔,故得名黄陂。
汉属荆州江夏郡西陵县。汉末大将黄祖于此筑城,名黄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黄陂黄花涝置石阳县,为魏国荆州江夏郡驻地,为建置之始,有1800多年的历史。
南朝宋元徽四年(476年)、南齐建元元年(479年),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先后三次设置木兰县,木兰县驻地位于花木兰出生地黄陂大城潭镇(今黄陂区姚家集街道大城村),所辖地域包括今黄陂区北部和红安县西南。唐武德三年(620年)废除木兰县,并入黄陂县。
唐为南司州、安昌郡驻地。后南司州更名黄州。黄州改治邾城,黄陂属淮南道黄州。宋属淮南西路黄州齐安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属湖广行省黄州路。明属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
中华民国,先后属鄂东道,江汉道、省直辖。自民国二十一(1932年)年起,先后属第四、二、三行政公署及鄂东行署。
1949年,黄陂属孝感专区管辖。1959年,划归武汉市。
1998年,国务院同意撤销黄陂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行政级别为副厅级,享有地级市经济权限,以原黄陂县的行政区域为黄陂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黄陂大道380号。
(1)地名黄陂读音扩展阅读
黄陂的地理环境
黄陂区地处武汉市北部,湖北省东部偏北,黄陂区南邻东西湖区、江岸区,东连洪山区、新洲区,西北交孝感市,东北交黄冈市。
黄陂区位于长江中游,大别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为江汉平原与鄂东北低山丘陵结合部。大体上是“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
北部为大别山余脉,属低山丘陵区,海拔在150—850米,面积占全区的17.8%;有武汉市最高峰双峰尖(872.5米)。中部为平原丘岗区,海拔在30—150米之间,面积占全区68.9%;南部为平原湖区,海拔在30米以下,面积占全区的13.3%。
黄陂区水资源丰富,拥有“百库千渠万塘”之称。有长江、滠水、府河等大小河流31条,河流总流长799.91公里,流域面积3504.3平方公里。工业、农业、生活用水充足。黄陂区有湖泊35个,其中武湖、童家湖、后湖较大,黄陂区湖泊总面积252.6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0.9亿立方米。
黄陂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无霜期255天。春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少雨,冬季干燥阴冷。多年均日照时数1917.4小时。多年均降水量在1202毫米,为中南地区降水量较均衡的地区。
㈡ 湖北的黄陂这一地名有什么来历
黄陂地处武汉市北郊,历史文化悠久。据考古发现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三苗氏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区南的盘龙城,是长江流域迄今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这座商代早期城址,在当时不仅是一个地域性的政治与军事中心,而且是南方与北方的一个经济和文化的交汇中心。这对于武汉三镇城市的孕育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据旧志记载:今黄陂区境古为荆州之城。春秋属黄国之地,楚成王灭黄归楚。秦统一中国后,分楚为四郡,黄陂属南郡。汉属西陵。汉末刘表为荆州刺史,以此地当江、汉之口,拒吴侵轶,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名黄城镇。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改镇为南司州,并置黄陂县。隋初改县为镇,后复为县。唐初属南司州,后州废,属黄州。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寄治鄂州青山矶。元世祖至元12年还旧治,属黄州路。明属黄州府。清雍正七年改属汉阳府。中华民国初年,废府改道,属汉阳道。自民国21年起,先后属第二、三、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鄂东行署。抗日战争时期,黄陂县政府一度迁至县东的仙台寺。1940年4月,在县北蔡店陈家畈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5月,黄陂全境解放,县人民政府进驻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陂县属孝感专员公署。1959年随专区并入武汉市。1961年,恢复原区治。1983年10月,划归武汉市管辖。1995年县治城关镇更名为前川镇。同年向上请示撤县设区。1998年9月15日,国务院同意撤销黄陂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以原黄陂县的行政区域为黄陂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前川镇。
㈢ 陂字怎样读
“陂”字有四种读音,分别是:
1、陂 bēi
(1)池塘:陂塘。陂池。千顷之陂。
(2)水边,水岸:东海之陂。
(3)山坡,斜坡:“陂南陂北鸦阵黑,舍西舍东枫叶赤”。
(4)地名:广东省陆丰市陂洋镇
2、陂 pí
大多作为地名用字,如:
(1)“黄陂”(Huángpí):地名,湖北省武汉市市辖区,是木兰故里,二程故里,盘龙城文化之源。
(2)“伞陂”(Sanpí):地名,河南省潢川县辖镇,有“鱼米之乡”之称。
3、陂 pō
(1)如:陂陀(pō tuó): 清 叶燮 《原诗》:“故即跌下陂陀,沙砾石确,使人褰裳委步,无可盘桓。”
4、陂 bi 用于方言
(1)“陂西”(bixi):镇名,在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
(2)“陌陂”(mobi):地名,河南南阳社旗县陌陂乡。
相关词组:
1、芍陂[sháo bēi]
又名期思陂。古代淮水流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相传系春秋楚相孙叔敖所凿,在今安徽寿县东。
2、陂寖[bēi jìn]
池塘,湖泽。《新唐书·藩镇传·吴元济》:“尝败韩全义、于頔,以是兵骄无所惮,内恃陂寖重阻,故合天下兵攻之,三年纔克一二县。”
3、遗陂[yí bēi]
指年久失修的堤岸。明海瑞《使毕战问井地》:“为今之计,不必访求故堰遗陂之已废者。”
㈣ 黄陂这个地名的来历
黄陂地处武汉市北郊,历史文化悠久。据考古发现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三苗氏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区南的盘龙城,是长江流域迄今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这座商代早期城址,在当时不仅是一个地域性的政治与军事中心,而且也是南方与北方的一个经济和文化的交汇中心。这对于武汉三镇城市的孕育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据旧志记载:今黄陂区境古为荆州之城。春秋属黄国之地,楚成王灭黄归楚。秦统一中国后,分楚为四郡,黄陂属南郡。汉属西陵。汉末刘表为荆州刺史,以此地当江、汉之口,拒吴侵轶,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名黄城镇。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改镇为南司州,并置黄陂县。隋初改县为镇,后复为县。唐初属南司州,后州废,属黄州。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寄治鄂州青山矶。元世祖至元12年还旧治,属黄州路。明属黄州府。清雍正七年改属汉阳府。中华民国初年,废府改道,属汉阳道。自民国21年起,先后属第二、三、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鄂东行署。抗日战争时期,黄陂县政府一度迁至县东的仙台寺。1940年4月,在县北蔡店陈家畈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5月,黄陂全境解放,县人民政府进驻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陂县属孝感专员公署。1959年随专区并入武汉市。1961年,恢复原区治。1983年10月,划归武汉市管辖。1995年县治城关镇更名为前川镇。同年向上请示撤县设区。1998年9月15日,国务院同意撤销黄陂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以原黄陂县的行政区域为黄陂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前川镇。
㈤ 为什么黄山、黄石、黄梅、黄冈、黄陂等地名集中出现在安徽至湖北一块
1、黄陂是4000年前盘龙城所在地以及古黄国所在地,而黄国始祖是姬姓来自于周朝分封的后裔。之所以叫黄国是因为黄国所在地大片沼泽水网密布,湖水常在梅雨季节后,常泛起一层黄色涟漪,薄薄一层如黄绸布,似乎是在水上蒙上一层黄皮,所以就称它为“黄陂湖”,黄国因此得名而不是因为黄帝得名。 黄姓大多来自黄国国姓以及春申君黄歇。
7、潢川是中华黄氏发源地,春秋称黄国,汉代为弋阳,盛唐时期叫光州,民国二年更名潢川。潢川和黄陂、麻城在古代同属于黄国。夏商时期,这里已建立了息国、黄国等诸侯国,号称千乘之国。春秋时期,这里被称为申国,春申君名字跟这个地名有关系。之所以提到潢川是因为建国前信阳地区属于湖北建国后划归了河南。
㈥ 有知道湖北省这个地名的M下我,谢谢: 1:黄陂县研子岗 2:黄陂县北白漠港东 地名:北冲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pi第二声)县,现在好像是黄陂区,位于滠口街道 研子岗镇研子岗公社吧,
北冲 可能是位于蔡店镇望生村北冲。
请提供更多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