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武汉黄陂 > 江西雷氏黄陂

江西雷氏黄陂

发布时间:2020-12-14 09:26:06

① “样式雷”那些雷姓人的经历,简介

中国清代宫廷建筑匠师家族:雷发达,雷金玉,雷家玺,雷家玮,雷家瑞,雷廷昌等。
在十七世纪末年,一个南方匠人雷发达来北京参加营造宫殿的工作。因为技术高超,很快就被提升担任设计工作。从他起一共七代直到清朝末年,主要的皇室建筑如宫殿、皇陵、圆明园、颐和园等都是雷氏负责的。这个世袭的建筑师家族被称为“样式雷”。
样式雷祖籍江西永修,从第一代样式雷雷发达于康熙年间由江宁来到北京,到第七代样式雷雷廷昌在光绪末年逝世,雷家有七代为皇家进行宫殿、园囿、陵寝以及衙署、庙宇等设计和修建工程。因为雷家几代都是清廷样式房的掌案头目人(用今天话说就是首席建筑设计师),即被世人尊称为"样式雷",也有口语话"样子雷"的叫法。
雷发达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是样式雷的鼻祖。在样式雷家族中,声誉最好,名气最大,最受朝廷赏识的应是第二代的雷金玉。他因修建圆明园而开始执掌样式房的工作,是雷家第一位任此职务的人。康熙在《畅春园记》里曾经提到他非常牵挂一位杰出的匠师,即指雷金玉。
直至清代末年 ,雷氏家族有6代后人都在样式房任掌案职务,负责过北京故宫、三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的设计 ,同行中称这个家族为“样式雷”。雷氏家族进行建筑设计方案 ,都按1/100或1/200 比例先制作模型小样进呈内廷 ,以供审定。模型用草纸板热压制成,故名烫样。其台基、瓦顶、柱枋、门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风纱橱等均按比例制成 。雷氏家族烫样独树一帜,是了解清代建筑和设计程序的重要资料。留存于世的部分烫样存北京故宫。
后加的:

雷发达(样式雷)

孙剑

样式雷 又名样子雷、样房雷,是清代巧匠雷氏世家的俗称。雷氏世家先后7代,其中9人具有重要影响。建筑学。

雷氏世家祖居江西,为江右巨族,子孙散居江西、江苏等地。自明代以来,雷氏作为营造工匠,世代传授其业。清康熙时雷发达与堂兄发宣被召募赴北京,参加皇家园林建筑工程,即为雷氏北迁,形成“样式雷”一门的开始。雷发达应当是“样式雷”世家的始祖。

雷发达,字明所。明代南康建昌(今江西永修)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生;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于金陵(今南京)。

雷发达召募入京后,现在只知道:康熙中叶营建三大殿,发达以南匠供役其间。具体情况不详。据北京图书馆善本部藏同治四年初,雷金玉玄孙雷景修所立“雷金玉碑记”及有关资料证明,康熙时有关太和殿的修建及重修工程,雷发达都不可能参加。以前有关雷发达太和殿上梁的传闻与佳话,并不可靠。后来他一直到70岁“解役”。但其活动还不清楚。

在“样式雷”世家的形成中雷发达长子雷金玉则具有重要地位。“样式雷”在清代声名显世以雷金玉为肇始,雷氏世家族谱也以雷金玉为迁京的祖先。

雷金玉,字良生。顺治十六年(1659)生;雍正七年(1729)卒。

雷金玉入仕以监生考授州同。康熙二十八年(1689)雷发达“解役”,雷金玉继承父业,任营造所长班。后投充内务府包衣旗,供役圆明园楠木作、样式房掌案。康熙年间,在海淀修建清代第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畅春园,由包衣工匠营造。雷金玉领楠木作工程。当正殿上梁时,康熙帝亲临上梁典礼,雷金玉大显身手,使上梁得以顺利完成,受到康熙皇帝召见,赐掌内务府总理钦工处,赏七品官,食七品俸。后来他参加雍正朝圆明园的再建工程,任楠木作样式房掌案,带领样式房样子匠进行设计(画样)、制模(烫样),圆满地完成了工程的设计施工,受到雍正皇帝重视。他七十寿辰,雍正命太子书赐“古稀”二字匾。第二年去世,又蒙皇恩赏赐盘费,奉旨归葬江苏。

雷金玉六娶,生子五人,当雷金玉归葬南国,其他四子随灵南归,出生才三日的雷声■随母留居北京,成为“样式雷”世家的又一位传人。

雷声■,字藻亭。雍正七年(1729)生于北京;乾隆五十七年(1792)卒。

雷声■幼,留居北京,由母张氏抚养,但不久样式房掌案被同僚攘夺。后张氏抱声■到工部泣诉,才“恩准以声■嗣业”。雷声■承值内廷正值乾隆中叶大兴土木之际,但各类记载对声■一生遭遇及事迹述及甚少。

雷声■长子家玮、次子家玺、幼子家瑞三人,重操先祖事业,并力合作,才使样式雷世家再次繁昌。

雷家玮,字席珍。乾隆二十三年(1758)生于北京;道光二十五年(1845)卒。雷家玺,字国贤。乾隆二十九年(1764)生于北京;道光五年(1825)元霄节猝死。雷家瑞,字征祥。乾隆三十五年(1770)生于北京;道光十年(1830)卒。

乾隆南巡,沿途各省,修建行宫。雷家玮奉派查办外省各路行宫及堤工等工程,以及淮内盐务、私开官地等事。事迹不详。乾隆五十七年(1792),雷家玺承办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园庭工程及热河避暑山庄的修建。中途又赴办昌陵工程。随后又主持圆明园楠木作事,直到猝然去世。雷家瑞因兄家玺赴办昌陵工程,他便接替圆明园掌案,在样式房料理一切官事,后因内务府苏大人添派为样式房掌案头目。嘉庆时营造南苑工程,家瑞又主持楠木作内■硬木装修,并赴南京采办紫檀、红木、檀香等名贵材料,并经手在南京雕镂完毕。返回北京后又主持“料木归公安拢”,竣工后辞归回家。

家玮、家玺、家瑞兄弟三人,生当乾嘉盛世,先后“继武供事于乾嘉两朝工役繁兴之世”,不仅参加并主持过当时主要皇家园陵的建造活动,而且还承办其他庆贺典礼工程,如宫中年例灯彩以及西厂焰火,乾隆八十万寿典景楼台等,颇负盛名。

到雷家玺三子雷景修一代,国运日衰,样式雷几代经营过的著名园林建筑圆明园被焚毁。雷景修及其后代就在这样的时世中继续着祖先的事业。

雷景修,字先文,号白璧(一为字白璧,号先文),又号鸣远。嘉庆八年(1803)生于北京;同治五年(1866)卒。

雷景修16岁时就随父亲在圆明园样式房学习“世传差务”。父亲家玺突然辞世后,因他年纪较小,又差务繁重,恐办理失当,按照遗嘱,将掌案名目请伙伴郭九承办十余年。“雷景修墓碑”云,于道光己酉年,即道光二十九年(1849)“正回”自办。雷景修生逢乱世,土木兴造远不如前代,直到咸丰八年(1858)才因“遵旨筹饷例报捐,恩赏九品职衔”。后才因营建定陵,受清室器重,在同治二年(1863)封“诰授奉政大夫之职”。去世后,因后代之功,又于光绪六年(1875)受敕赠“通奉大夫、赐之诰命,为二品封典”。咸丰十年(1860),圆明园罹难兵火。设于其中的档房关闭后,便移居西直门内东观音寺。在这里雷景修搜集承接保存了大量设计图纸及模型。《样式雷考》云:“景修一生中工作最勤,家中裒集图稿、烫样模型甚多,筑室三楹为储藏之所,经营生理,积赀数十万。”其中一部分今天仍可看到。

雷景修的儿孙又赶上同治朝园陵重修或扩建等工程,“样式雷”世家又一次引起时人注目。

雷思起,字永荣,号禹门。道光六年(1826)生于北京;光绪二年(1876)卒。雷景修第三子。

雷思起同治四年以定陵工程之功,以监生赏盐大使衔。后来众议修复圆明园,他进呈图样,与其子廷昌受同治帝召见五次。具体不详。

雷廷昌,字辅臣,又字恩绶。道光二十五年(1845)生于北京;光绪三十三年(1907)卒。

光绪朝先后有几次较大规模的皇家园陵建筑活动。光绪三年惠陵金券合拢,隆恩殿上梁,当时供职样式房的雷廷昌有功,以候造大理寿丞列保赏加员外郎衔。随后又参加建造普祥、普陀二陵及修筑三海,筹办万寿山庆典工程,朝野关注,“样式雷”世家最后一次令朝官侧目。

随着清王朝的灭亡,样式雷世家也随之零落。至20世纪20—30年代,因生活所迫,雷氏后代陆续将先辈的遗物出售,散于国内外。据云有《雷氏大成族谱》传世,但自20—30年代以后,再无人见得,而其后代的下落,经查找,也无线索。

在清代皇家宫廷、园林、陵墓的建造活动中,自康熙中叶以后近二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样式雷氏世代在样式房或楠木作主持工程的进行。在进行某项建筑工程之前,按惯例要由“样式房”联合其他相关机构,提出完整详细的设计方案。雷氏家族是制作纸硬样模型及小木作装修雕刻(楠木作设计)的世业专家。雷氏在主持样式房、楠木作工作时,将这些技术运用于建筑设计,从而在皇家建筑的设计与营造以及器服典礼工程的设计方案中,表现出了高度的建筑设计艺术成就。

清代大量兴建苑囿,最为著名的有承德避暑山庄和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这些建造活动与样式雷氏是分不开的。关于雷发达,现已知道的不多了,到后代雷金玉手中,参加畅春园,圆明园工程,大显身手,赢得了时人赞誉。“万园之园”——圆明园工程,前后经营一百多年,自雷金玉之后,雷家玮主持对圆明园东路的设计与施工;雷思起同治时又主持了重建的设计工作。这些活动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圆明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雷家玮兄弟三人主持万寿山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的设计工作,为雷氏世家增添了新的光彩。三园以三山为主体设计布局、组景,使水体、建筑、道路、树木花草,构成天然之境,与江南园林风格迥异,趣味别具。热河避暑山庄,也以自然山岭多处为主体布局借景,只有五分之一平地,如意洲、万树园的设置更是匠心独具。现在众人皆知的北海及中、南海,初建于辽代,经元、明经营,到清代,亭馆楼阁,随意设置,已不谐调。光绪年间由雷廷昌主持再度重修,扩大设计,适添景致,基本上形成今天的布局。

样式雷氏在清中后期,又常负责陵寝工程的设计。雷家玺设计嘉庆昌陵,雷思起设计咸丰定陵,雷廷昌设计同治惠陵及慈安太后陵、慈禧太后陵,并成功地解决了难度很大的地下宫殿主室——金券合拢等问题,达到了很高技术水平。

样式雷世家最为重要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其设计成果的最后现实化,而更主要地体现在其设计过程本身——图样的绘制、模型的制作方面。大规模的群体建筑,必然需要一种多人能够识别遵循的整体设计图、甚至构造模型,以表达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情况。在我国这一过程虽出现很久了,就目前所知战国时就有了建筑总平面图,隋代已出现了模型设计,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技术。但到建筑设计高手样式雷手中,又有了更大的改进,现在遗留下来的实物,充分说明了这一技术在清代的发展。这批遗物图样大多藏于北京图书馆善本部,烫样主要在故宫博物院,少量散见于清华大学等处。其时代是道光、咸丰、同治几朝。

皇家工程,需先选好地址,由算房丈量,内廷提出建筑要求,最后由样式房总体设计,确定轴线,绘制地盘样(平面图)以及透视图、平面透视图、局部平面图、局部放大图等分图,由粗图到精图,才算设计图完成。雷氏图样的设计过程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特点,已与现代设计十分相似。而在平面图中绘制个别建筑物的透视图,是雷氏创造性地运用互相结合之法,更精确地表现个别情况的手段。当设计精图确定后,又绘制准确的地盘尺寸样,以反映复杂关系、谐调空间布局,估工估料。雷氏在这方面显示了高度的技巧,或从庭院陈设到山石、树木、水池、船坞、花坛,或从地下宫殿的明楼隧道,到地室、石床、金井,均按比例进行安排,用像硬纸板一样的东西做成模型,并使某此部件能够拆卸,便于观看内部结构。此外雷氏的设计还注重建筑位置的科学性与环境的谐调性,既使二者巧妙配合,又显示中国建筑群的变化布局艺术。样式雷在清代200多年的建筑活动中留下了永存的纪念。

样式雷世家生平事迹简表

文 献

原始文献

〔1〕北平图书馆藏样式雷藏圆明园及内庭陵寝府第图籍总自,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7(1933),3-4,第127-146页。

〔2〕雷金玉碑记、雷金玉妻张氏碑志、雷景修墓碑,北京图书馆善本部藏。

〔3〕雷金兆:雷氏迁居金陵述,北晨画刊,6(1935),9,第44页。

〔4〕雷氏同族争工的短札,北晨画刊,6(1935),9,等45页。

研究文献

〔5〕朱启铃辑,梁启雄校补:哲匠录·雷发达(附朱启铃:样式雷考),中国营造学社汇刊,4(1934),1,第84-89页。

〔6〕刘敦桢: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中国营造学社汇刊,4(1933-1934),2,3-4,第121-171页。

〔7〕单士元:宫廷建筑巧匠——样式雷,建筑学报,1963,2,第22-23页。〔8〕王其亨、项惠泉:“样式雷”世家新证,故宫博物院院刊,1987,2,第52-57页。

② 雷氏家谱兴字辈下一辈是什么字辈

严格来说,这个问题没法回答,因为在历史上,由于迁徙、家族内部的冲突、毫内不相干的人都采取容了同一姓氏、地理的阻隔导致的音讯不通等多种原因,使得同一姓氏内出现了不同的家谱。所以说,你要问清楚,最好说明是什么地方的雷氏家族。以本人为例。我来自湖北,在湖北黄陂、孝感等地,雷氏家族的族谱基本上是相同的。字辈排序如下:正兴祖隆华,伯子震雯鸣霖。云飞启志,文光逢宣。德用绍祖,道以承天。元亨忠恕,经业永延。万世崇学,保家之贤。大开继述,恒庆安全。国恩广锡,福泽长绵。自强行健,群贺其昌。春风化雨,育才有方。三点说明:1. 我们自江西迁徙而来,故最开始的十一个字辈是从江西带来的,后面的是到湖北后续的。2. 由于历史上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较低等因素的限制,我个人觉得,家谱流传过程中,可能出现了一些错字,甚至最初制谱的时候,可能已经有了错误。比如德用绍祖四个字,我老觉得用应该是庸[功绩的意思]。当然也可能是我错了。3. 很多地方的雷姓家谱和这个完全不一样。

③ 我们姓雷的祖先是谁啊,有谁肯告诉我

雷姓的祖先是姜姓方雷氏。

方雷。炎帝神农氏的第九代孙名雷,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回,其族称答方雷氏,为古诸侯国之一,方雷氏的后代有以国为氏者,称雷姓。他们尊方雷为雷姓的得姓始祖。

雷氏是一个历代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八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六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3%左右。

(3)江西雷氏黄陂扩展阅读

雷姓名人:

1,雷义

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东汉时名臣,官至侍御史。与同郡人陈重情笃,被誉为交友的典范,人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

2,雷敩

南朝·宋时著名药物学家,以著《雷公炮炙论》三卷著称。其中有的制药法,至今仍被沿用。

3,雷焕

晋代天文学家。武帝时,斗牛(星名)间常有紫气。雷焕观气知丰城有宝剑。司空张华任其为丰城令,果于牢狱地基下掘得龙泉、太阿二剑。

④ 姓雷的祖籍在哪

历史上雷姓的迁徙与分布 先秦时期,雷姓活动限于河南,但一直不活跃,史书上很少有记载。直到秦汉,雷姓东迁安徽、江西,开始在东部发达起来,形成著名的豫章雷姓大族。魏晋南北朝是雷姓发展的重要时期,西北羌族、氐族以及巴蜀蛮中雷姓的兴起和汉化,陕甘宁地区和川鄂地区成为雷姓的重要活动中心,形成著名的冯翊雷氏望族。唐宋时期,雷姓除继续在西北发展外,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成为主流,到明朝时,雷姓的重心向南和东南移动,南方各地基本都有雷姓,尤盛于赣闽地区。 宋朝时期,雷姓大约有1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姓氏排在第七十七位。当时雷姓第一大省是陕西,约占全国雷姓总人口的53%。雷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甘肃,这二省雷姓大约占全国雷姓总人口的68%,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河南、广西、湖北、福建,六省的雷姓占雷姓总人口的29%。全国形成了陕甘、江西两块雷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雷姓大约有1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6%,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雷姓人口的增长率为负值。面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雷姓一直活动于北方地区,自然遭到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福建,这三省雷姓大约占雷姓.西、四川、湖北、陕西,这四省的雷姓又集中了27%。江西为雷姓第一大省,占雷姓总人口的30%。宋元明期间,雷姓人口主要由北向东南部、由西北向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东南赣湘闽、西北晋陕川两大块雷姓聚集地,雷姓人口重心由西北向东南移动。 当代雷姓分布与图谱 当代雷姓的人口已达到300余万,为全国第七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雷姓人口由15万增到300余万,增长了20倍,雷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雷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的态势。目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陕西三省,大约占雷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湖北、贵州、河南、福建、广西,这五省区又集中了30%的雷姓人口。四川为当代雷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雷姓总人口的16%。在近600年中,雷姓人口主流是由东南部向西北、西部强劲地回迁,雷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西移动。全国形成了西北陕西、西部川鄂贵湘、南方福建三块雷姓聚集区域。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陕渝、湘黔桂、云川东部、甘肃东部、晋豫西部、鄂赣粤大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新疆西南,雷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2%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6%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1.7%,居住了大约56%的雷姓人群。在云南中部、四川中部、甘肃大部、宁夏、青海东部、内蒙古中部、山西中部、黑龙江西部、豫皖南部、湖北东北、江西北部、浙江中部、福建西部、广东东部和南端、台湾北端、新疆西北,雷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8%一0.42%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8.8%,居住了大约20%的雷姓人群。[1]

⑤ 江西南昌雷氏家族速于湖北随州雷氏家族联系.寻找根源

我也是随州雷氏,听说要建祠堂了,很高兴,怎么找不到湖北随州雷氏族谱介绍,咱们是不是可以在网上做一个介绍的站点?希望咱们能联络上

⑥ 雷式家族给我们的启示

携手同行,才能共创美好,“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大的梦想都是由一个个小的梦想汇聚而成,只有小的梦想逐个完成,大的梦想才能最终实现。

⑦ 雷氏家族家谱及字辈排序

严格来说,这个问题没法回答,因为在历史上,由于迁徙、家族内版部的冲突、毫不相干的人权都采取了同一姓氏、地理的阻隔导致的音讯不通等多种原因,使得同一姓氏内出现了不同的家谱。所以说,你要问清楚,最好说明是什么地方的雷氏家族。
以本人为例。我来自湖北,在湖北黄陂、孝感等地,雷氏家族的族谱基本上是相同的。字辈排序如下:
正兴祖隆华,伯子震雯鸣霖。
云飞启志,文光逢宣。
德用绍祖,道以承天。
元亨忠恕,经业永延。
万世崇学,保家之贤。
大开继述,恒庆安全。
国恩广锡,福泽长绵。
自强行健,群贺其昌。
春风化雨,育才有方。

三点说明:1. 我们自江西迁徙而来,故最开始的十一个字辈是从江西带来的,后面的是到湖北后续的。2. 由于历史上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较低等因素的限制,我个人觉得,家谱流传过程中,可能出现了一些错字,甚至最初制谱的时候,可能已经有了错误。比如德用绍祖四个字,我老觉得用应该是庸[功绩的意思]。当然也可能是我错了。3. 很多地方的雷姓家谱和这个完全不一样。

⑧ 江西南昌的雷氏外语学校怎么样啊

还不错,其实什么事都是事在人为的,雷氏的老师素质总体算高的。想学的话做好思想准备,下定决心吧,祝你好运。江大南路的那个雷氏还不错。

⑨ 雷氏家族有什么辉煌历史

雷(Léi)姓源出:1、出自方雷氏,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方雷之后,以国名为氏。
2、出自黄帝有臣子名雷公,其后以祖名为氏。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中有雷姓:
① 东汉末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潳山蛮”和“南安羌”改姓为雷。
② 金时女真人阿典氏,汉姓为雷。
③ 满洲阿克占氏,改汉姓雷。
④ 景颇族春雷氏,汉姓为雷。
⑤ 基诺族布柯氏,汉姓为雷。
⑥ 今壮、苗、彝、瑶、水、阿昌、畲、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雷姓。

雷姓最初是以中原为其繁衍地,从周朝至秦朝的八百余年内,雷姓不显于史,这大约是由于此期缺乏名人的缘故。上述的几支雷姓,在早期的发展中各自独立,界限分明,其中出自方雷氏部落的一支,在后汉、三国时相继出了雷义、雷同等著名人物。此期有资料表明,已有雷姓迁居于古时的楚汉之地,即今天的江西、湖北、安徽、四川等地。此后经过不断地繁衍播迁,雷义、雷同的后代在晋朝时形成了今江西省境的一大望族,史称“雷姓豫章望”。后不断向南北方扩散,其中,豫章人雷焕后裔有一支迁往冯翊(今陕西省大荔),后来发展成为当地一大名门望族,于是雷姓又有以“冯翊”为其郡望、堂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雷姓在南北方都有新的发展,但均以冯翊、豫章为其主源,而且这两支雷姓均各自独立发展,直到隋唐以后,才因一些特殊的原因,逐渐迁徙、发展、合流在一起。唐宋以后,雷姓分布更加广泛,如内蒙、广东、陕西、四川、江西、湖南、广西、山西均有雷姓人的身影。其中,迁徙至江南、岭南的雷姓,有一部分融入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等族中,在瑶族、畲族中,雷姓都是大姓,他们有自己的族谱,还涌现出一些有作为的人物。瑶族雷姓在广西、湖南、广东一带分布相当广泛,如广西临桂、灵川、湖南城步等县皆有,他们大多尊雷元祥为开基祖。当然,这是因为北方历代兵连祸接,雷姓士族只好更多地繁衍于相对稳定的南方。明初洪武年间,雷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湖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明中期以后,至清代中叶,雷姓分布更为广泛,而且有部分人移居海外。如今,雷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四川、湖北、陕西等省多此姓

宗族特征
1、历史上,雷姓济济多才,近现代,更是如此,雷姓既有科学家、学者,又有军政界的高级官员和英模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2、雷姓源于北,而盛于南,是典型的南方姓氏。
3、字行辈份排列有序。

阅读全文

与江西雷氏黄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司社保账户变更说明 浏览:719
威远县严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797
鄂州住房公积金帐号 浏览:250
江都区建设局与引江棚户区 浏览:717
扬州住房公积金比例 浏览:516
无业买社保还需要买公积金吗 浏览:403
退伍军人住房补贴新政策 浏览:385
工资5000深圳交社保后最后拿到多少 浏览:373
管城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招聘 浏览:777
杭州滨江住房公积金 浏览:856
社保缴费基数有试用期工资吗 浏览:377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专业 浏览:656
现代设计建筑设计 浏览:9
2014年天津社保缴纳基数是多少 浏览:758
社保交基数高 浏览: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还多少 浏览:732
北京社保卡办理点 浏览:827
黄陂前川卫生院生化分析仪中标公告 浏览:677
安徽和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浏览:455
社保卡上没有录入缴费信息吗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