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武汉黄陂 > 激战黄陂

激战黄陂

发布时间:2020-12-12 21:23:22

A. 晏姓的开国军人

晏福生(1904-1984),原名晏国金。湖南省醴陵县人。1923年参加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曾任安源煤矿工人纠察队队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醴陵暴动,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醴陵赤卫团排长,湘东南独立师第3团副官,红8军第22师四19团特派员、团政治委员,红6军团第18师政治委员,第16师政治委员,西路军总部教导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政治委员,陕甘宁留守兵团警备第一旅副政治委员,八路军南下第二支队政治委员,359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师政治委员,第28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7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湘西行政公署主任,湘西军区司令员,湖南人民政府民政厅厅长,湖南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4月7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80岁。 晏庆明(1900-1933.9),湖北省大悟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年时代,靠替地主放牛和卖长工度日。1930年2月在大悟县河口参加赤卫队。
1930年2月后,历任大悟县赤卫队排长、队长等职,率领部队经常活动在红安、河口、刘集一带,打击地方民团的反动势力。1931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4军团长。在攻打七里坪战斗中,亲自率领突击排,插入敌人的阵地直捣敌军老巢,给敌军以重创,并活捉了敌团长,为夺取整个战斗的胜利创造了条件。红四方面军西征后,留在鄂豫皖苏区坚持游击斗争。1933年9月,在红安大山寨战斗中,胯部受伤,寄住革命群众家中疗养。不久因国民党进攻,转移到刘集新屋咀养伤。由于医药缺乏致伤口恶化而去世,时年33岁。 晏维贵(1912-1936),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革命。
1928年参加黄安县赤卫队,积极发展地方武装,参加惩治土豪劣绅等农民运动。1931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红4军。1932年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入川后,根据中共党组织安排,留根据地继续坚持斗争。同年转入红25军,任红25军游击师师长。1936年率部转战麻城,在一次与敌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4岁。
【中国共产党晏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晏八风(1905-1932),安徽省金寨县人。幼入私塾读书10余年,辍学后在家乡教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随周维炯、李升武等到武汉入东湖农民运动讲习所。后以教书为名进行革命活动。1927年春在家乡创办共进第五小学,和毛绍成等组织农民协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秘密组织有志青年结拜“三十六弟兄”,开展革命活动。1929年立夏节,率领三十六弟兄在包畈宣布武装起义,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32师。同年冬奉调中共赤南县委任秘书。1931年夏调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任组织委员兼军事委员。1932年春调中共固始县任组织部部长。同年秋升任中共固始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治委员。率部与敌作战时牺牲,时年27岁。 晏春山(1893-1933.5),女,湖北省黄陂县人。出生在贫寒家庭。十几岁时被父母送到武汉纱厂做工,结识了忠厚淳朴的码头工人潘家年,在患难中结为夫妻。1927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7年和丈夫带着两个小孩回到他的家乡河南省光山潘家湾(现河南省新县郭家河)务农。潘家湾与湖北黄安(今红安)七里区的杨家洼隔河相望。当时北伐军已攻克武汉,革命形势迅猛发展,杨家洼的农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直接影响到河对面的潘家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夏带领潘家湾一带贫苦农民,参加了鄂豫边区的白沙关暴动,并当选为妇女主席,后任中共河南省新县潘家湾党支部副书记。1932年秋任中共新县潘家湾党支部书记,兼管妇女工作。经常化装成卖烧饼、油条的小贩,来往于七里坪、潘家湾一带,搜集敌情,散发传单,帮助红军照看伤病员,购买粮食、食盐、药品、电池等生活必需用品。1933年5月,在组织发动妇女的一次活动中,不幸被国民党“清剿队”发现,在湾店的周凹被逮捕,施以种种酷刑。一天佯装忍受不了酷刑,答应愿意带路去找游击队,敌人将她反绑起来,用铁丝穿透其手腕,荷枪实弹地跟在后面。当她把敌人带到悬崖陡壁的大花台顶后,“清剿队”问她:“红军在哪里?”“就在这里,你们跟我来。”接着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的口号,纵身跳下悬崖,壮烈牺牲,时年40岁。

B. 抗战之铁血战将怎么样

中国抗日铁血战将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T豆商城
|

hanjiangrenjia
东大街
1

谨以此文来表示对将军的肯定,也表示对方正事件最大的愤慨
张灵甫为人们所熟知,一是轰动全国的团长杀妻事件,一个是为解放军全歼于孟良崮。而初次不光彩的一页,在整个**战争中将军书写了人生的传奇。
整个抗战期间,张灵甫在王耀武的麾下对日寇南征北战,经历硬仗、恶仗无数,书下了自己人生中最为风光的一页。1937年,五十一师开赴上海,参加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保卫战。张灵甫来到一五三旅三〇五团走马上任,并在上海保卫战中,以勇猛果断,指挥有方赢得全团官兵的爱戴。在抗战前,将军给家兄修书一份,将军必死之心昭然若揭:“此次抗战,为国家民族争生存,兵凶战危,生死未卜,家人当我已死,绝勿以我尚生,予果死,堂上双亲,请兄奉养,膝下诸子,望兄抚教。予妻守嫁,听其自然。”
嘉定作战的时候,面对武器装备远远优于国军的日寇蜂拥冲锋,杀红眼的张灵甫甩掉上身军服,抱着机枪跳出战壕,身先士卒带领100多名敢死队员迎头痛击,杀得日寇丢盔卸甲,抱头鼠窜。后他率领该团又连续打退敌人七次冲锋,打死打伤日寇800多人。 1937年12月5日,张灵甫率305团在淳化镇附近构建新阵地,阻击日军掩护王耀武51师退入南京,双方展开肉搏战,张灵甫的左臂中弹负伤不下火线,团长负伤不退裹伤犹战,榜样在前,官兵们无不感奋力拼,在张灵甫的带头冲杀下,305团终于在夜战中拼死夺回了河定桥阵地,以团长负伤、连长伤亡五人、排长以下伤亡六百余人的代价,把日军堵在南京东南郊的大门之外!此后张灵甫转战上坊镇和华严寺,将近五天的奔波激战,全团十二名连长五人伤亡,官兵折损已近千人。张灵甫因伤势严重,渡江后不久暂别部队回到西安养伤。 1938年4月,51师在黄陂接受军委会校阅,获得军委会校阅官的优良考评,张灵甫305团的成绩在阅后评定中,名列全师第一。 1938年5月28日张灵甫率305团参加兰封会战之三义寨攻坚战,伤亡百余人。 1938年万家岭大战,已是51师153旅少将旅长的张灵甫奉王耀武之命,对驻守江西德安张古山的日寇进行反击。讨论作战方案的时候,众人认为张古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张灵甫拍案而起,道:“各位都看过《三国演义》,魏国大将邓艾为攻取成都,出蜀将之不意,带精兵暗渡阴平,飞越摩天岭,一举攻克了江油、涪城和成都。我们也可仿此战例,大军从正面进攻的同时,再挑选一批精兵强将,从人迹罕至的张古山 背面进行偷袭,以收两面夹攻之效。”于是,张灵甫亲率一支突击队效法邓艾轻装出发,攀木挂树,穿过艰险的深山峡谷,老林恶水,配合正面部队进攻,飞夺张古山。而后日寇不甘失败,出动飞机与重炮狂轰滥炸,几乎将张古山夷为平地。张灵甫率部浴血死战,与日寇鏖战五天五夜,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反复拉锯。亲临死线指挥的他身中7块弹片,鲜血直流也没有退下火线。张古山的攻取封死了日军106师团的最后退路,该师团最终几乎全军覆没。日本俘虏后来交代,当时只要国军再推进100米,106师团的

C. 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3月,中央苏区根据地取得了几次反"围剿"的胜利

4次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
2001-12-27 9:24:0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1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围剿"的战役。

蒋介石调集兵力实施"围剿",红军提出诱敌深入方针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三年游击战争,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迅速发展到约10万人,并开辟了10余块苏区。对此,国民党当局异常恐惧。
国民党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蒋介石急于8月下旬令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在汉口召开湘、鄂、赣三省"绥靖"会议,确定了以军事为主,党务、政务密切配合,分别"围剿"各苏区红军的总方针。10 月,蒋介石在同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基本取得胜利后,即迅速抽调兵力,组织对苏区的大规模"围剿",企图在3~6个月内消灭红军,并将重点置于中央苏区,同时指令其江西省政府主席、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组织实施。

10月20日前后,从湖南省和陇海铁路(兰州-连云港)方面抽调"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陆续进入江西省境内,在武汉的第19路军也准备进入江西参战。11月2日,鲁涤平将集中江西境内的7个师又 1个旅编为3个纵队。并限于5日前,第1纵队第18师集结于樟树,第24 师集结于丰城西北之赣江北岸,新编第13师集结于临川;第2纵队第 50师集结于西山万寿宫,独立第14旅集结于靖安;第3纵队第77师集结于上高,新编第5师集结于高安;总预备队第8师集结于南昌。企图一举消灭红一方面军于袁水流域的清江(今临江)至分宜地区。

这时,红一方面军约4万人正在中央苏区西北部清江至分宜段的袁水两岸地区活动。中国共产党第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在查明敌情后,同江西省行动委员会就反"围剿"的方针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讨论中,有一种意见主张仍按中共中央和军委8月初的指示,进攻南昌、九江,以迫使国民党军转入防御,放弃其"围剿"。总前委书记毛泽东提出,在红军和苏区尚未巩固、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不宜脱离苏区贸然攻打大城市。面对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应主动退却,将敌诱进苏区内,发现和造成敌之弱点,依靠苏区人民的支援,选择有利于红军作战之战场,集中兵力适时反攻,各个歼敌于运动之中,以粉碎其"围剿"。10月30日,总前委在罗坊会议上通过了这一方针,并决定红军主力东渡赣江,在地形、群众条件较好,便于尔后发展的赣江以东地区作战。据此,中央苏区党、政、军、民迅速行动,进行政治动员,实行坚壁清野,部署游击作战,建立支援红军作战的组织等反"围剿"准备。

红军主动退却,国民党军一再扑空11月5日前后,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毛泽东以红3军留在赣江西岸监视国民党军;率红3军团、红1军团第4、第12军等部,从袁水两岸东渡赣江,向靠近苏区北端的新淦(今新干)、永丰、崇仁、宜黄之间地区转移,并向樟树镇、临川方向进逼。11月上旬,各路国民党军分别进到清江、新淦、黄土街、罗坊、新喻(今新余)、分宜等地,均因红军已先期转移而扑空。鲁涤平得悉红军主力已东渡赣江,深恐红军夺取樟树镇、临川,遂以第3纵队仍在赣江西岸进攻,以第1、第2纵队尾追过赣江,寻求红军主力决战。

红军面对国民党军的并进长追,为保存军力,待机破敌,即以少数兵力配合群众武装迟滞、消耗"围剿"军,主力于11月中旬分别由赣江以东新淦、崇仁、南城、南丰、吉水之间地区和赣江以西路口、油田地区,逐次向苏区中部的东固、龙冈地区转移。

18~20日,"围剿"军各纵队分别进至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南城等地,再次扑空,遂转入就地"清剿",为进攻苏区中心区作准备。12月初,红20军分散在富田、东固、龙冈地区活动,并与当地群众在东固附近山头构筑假工事迷惑敌人;主力则秘密移至宁都县黄陂、小布、洛口地区集中。中旬,又移至平田、砍柴冈、安福圩地区,抓紧整训和筹措给养。

12月上旬,蒋介石到南昌亲自组织对中央苏区的"围剿",确定于中旬开始,各路"围剿"军以东固地区为会攻目标,分进合击。
并急电催调第19路军由武汉入赣参战;另调驻福建的第56、第49 师、暂编第2旅向闽赣边界推进,堵截红军。至此,"围剿"军总兵力增至11个师又2个旅,共10万余人。为了加强指挥,设立了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鲁涤平兼主任;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其部署:第6路军第24师由蛟湖向东韶、洛口、宁都进攻,第8师由黄陂、南丰之线向广昌、宁都、雩都(今于都)进攻,第56师经建宁向石城推进;第49师和暂编第2旅向瑞金、会昌推进;第9路军第18师由永丰分经古县、白沙向东固进攻,第50师由乐安分经招携、藤田向龙冈、东固进攻,新编第5师由吉安经富田向东固进攻;第77师主力守吉安,一部向安福方向"清剿";第19路军第60、第61师经萍乡分向万安、泰和推进;第12师第34旅仍防守赣州。

红军适时反攻,打破"围剿"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鉴于国民党军宽大正面的"围剿"布势及战线拉长,间隙过大,兵力分散,且"围剿"军均非蒋介石嫡系部队,派系复杂,难于协调等情况,于12月中旬在宁都县黄陂召开总前委会议,再次缜密研究反"围剿"作战方案。
毛泽东等鉴于战场态势已利于红军反攻,决定选择接近红军集中地的"围剿"军主力为歼击目标,集中兵力实施中间突破,割裂"围剿"军整个部署,然后各个击破,粉碎"围剿"。

为不失时机地转入反攻,方面军派第12军第35师赴兴国东北约溪地区引敌西向并监视之,主力全部集中到黄陂、麻田地区隐蔽待机,抓紧进行政治鼓动和临战准备。12月16日,各路国民党军开始向苏区中心区进攻。19~21日,新编第5师(后改称第28师)、第18 师先后进占东固,未见红军主力,该两师却在浓雾中发生误战。第 50、第60、第61、第24、第8师分别进到招携、万安、泰和、草台岗、新丰、三坑等地。沿途屡遭红军小部队和地方武装袭扰、阻击,交通运输常被阻断,故进展迟缓。24~28日,第28师进至因富,第18师先头1个旅进到南垄;第50师进到源头,准备续攻小布;第24 师经东韶进至洛口;第8师进到广昌,先头进至头陂;第60师准备经赣州转向北进,配合泰和之第61师进攻兴国。红一方面军得悉第50 师欲孤军进犯小布,遂于25日和27日两次在小布设伏。但该师惟恐被歼,不脱离源头阵地,红军伏击未成,撤回原集结地待机。28 日,鲁涤平令其深入苏区的5个师向宁都以北黄陂、小布、麻田地区红军发起总攻。其中张辉瓒率第18师第52、第53旅和师直属队,于 29日由东固孤军冒进龙冈。红一方面军总部得悉第18师主力向龙冈推进,当即决定以一部兵力在赤卫军、少先队配合下,牵制源头、洛口、头陂之第50、第24、第8师;集中主力分左、右两路秘密西进,求歼第18师主力于运动中或立足未稳之际。29日下午,方面军在向龙冈前进途中,查明第18师主力已到龙冈,当晚确定围攻龙冈的部署:左路红3军为右翼,于30日晨占领木坑以北地区,继向龙冈攻击前进,红12军(欠第35师,指挥第64师)为左翼,于30日拂晓向表湖前进,以一部占领龙冈南端之盲公山,主力截断龙冈至南垄大道,从兰石、茅坪攻击第18师侧后;右路红3军团、红4军以主力向上固、下固前进,以一部到还铺附近,向龙冈西北端之张家车攻击前进,如上固无敌,主力向还铺、张家车攻击前进,以一部向下固、潭头警戒。
在约溪地区的红35师,于30日午前插至南垄、龙冈之间,配合红12 军主力攻击龙冈,并向南垄警戒。方面军总部30日进至小别附近的黄土岭指挥。

30日晨,第18师第52旅为先头,师部和第53旅随后,由龙冈向五门岭前进。9时许,其先头在龙冈以东小别附近,突遭居高临下之红3军先头第7师迎头痛击。张辉瓒误认为是红军小部队袭击,自恃兵力、武器占优势,遂组织部队向红军阵地反扑。战至中午,红3军全部加入战斗,第18师亦展开两团兵力猛攻,战斗十分激烈。15时许,张辉瓒率4个团拼力向红军实施多路进攻,又被击退。此时,红4 军和红3军团一部已插到张家车,截断了第18师与东固、因富的联系,并从侧后向龙冈猛攻;红3军团主力占领了上固及附近有利阵地,切断了敌从西北方向增援和龙冈之敌向西北方向突围的道路。
至16时许,完成了对第18师主力的合围,红军即发起进攻。张部向西北突围未逞,全军溃散。激战至18时许,红军全歼第18师师部和2个旅,俘张辉瓒。

第18师主力被歼后,深入苏区的其他各路"围剿"军闻讯退缩。其中,第50师于1931年1月2日晨分路溃逃,主力经南团撤往东韶。红一方面军总部当日决定,分左、中、右三路尾击第50师主力。中路红12军经南团、琳池由西向东攻击东韶;左路红3军团经头陂由北向南攻击东韶;右路红3军到达田营后,以主力牵制第24师,以一部迂回东韶以东攻击;红4军为总预备队,随红12军跟进;方面军总部进到龙坛指挥战斗。3日,红军中、左路相继进抵东韶附近,旋即向立足未稳之第50师发起攻击,激战至15时许,分别突破其防御。但这时,因右路红军尚未迂回到东韶东端,第50师余部乘隙向东和东北方向窜逃。红军奋起追击,再歼其一部。此战共歼第50师1个多旅。

东韶战斗后,各路国民党军争相撤离苏区,在兴国、泰和、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南丰之线转入防御。至此,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被粉碎。此役,是红军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的第一个战役,红一方面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在苏区人民支援下,共歼国民党军1个师部和3个多旅约1.5万人,

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

2006-8-16

1931年2月,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采取“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方针,组织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大规模“围剿”。3月下旬,国民党军18个师、3个旅、3个航空队共20万人集结完毕。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加紧进行反“围剿”的各项准备。4月1日,国民党军分4路开始进攻。
毛泽东坚决主张采取诱敌深入方针,把敌人引到苏区内,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粉碎敌之“围剿”。5月10日,国民党军继续向苏区中心区域推进。13日,王金钰部第28师和第47师1个旅,由富田分两路向东固前进。红一方面军首长按预定计划,决定趁该敌脱离其富田阵地的极好时机,集中兵力歼敌于运动中。16日,经一昼夜激战,将其大部歼灭于富田、东固之间地区,取得首战胜利。接着向东横扫,19日在白沙截歼第47师1个旅的残部和第43师一部,22日在中村歼灭增援之敌第27师近1个旅,27日攻克广昌城,歼守军第5师一部,31日攻克建宁城,歼守军第56师3个多团。至此,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 (新华社发)

中央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

1931年6月,蒋介石自任总司令,调集23个师又3个旅,约30万的兵力(其主力为蒋之嫡系5个师,约10万人),准备分别从南昌、吉安、南丰等地向我中央根据地发动更大规模的第三次“围剿”。鉴于前两面次“围剿”失败的教训,蒋介石此次决定采取“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企图先击破红1方面军主力,摧毁我中央根据地,然后再实施深入“清剿”。

红1方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乘胜发展进攻,6月初攻克黎川,进逼南丰、南城等地,主力分散在闽西的建宁、长汀、沙县等地做群众工作,远离中央根据地中心区。这时红1方面军仍是3万余人,还没有得到有力的休息和补充。面对敌人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围剿”,毛泽东、朱德决定仍然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以一部兵力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迟滞敌人前进,主力则从闽西地区出发,绕道千里,回师赣南兴国地区集中,积极进行“围剿”准备。

7月1日,敌军开始分路向中央根据地大举进攻,但在我一部红军和地方武装的阻击、袭扰下,敌人不知我军主力去向,处于盲目进攻状态。红1方面军主力在敌“围剿”开始后,由闽西建宁地区出发,沿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经安远、宁化、长汀、瑞金,千里急行军,于22日各部先后到达于都西北地区。在周密研究和分析当面敌情及战场态势之后,红1方面军决定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作战方针,首先从敌人翼侧打起,突破富田一点,然后由西而东横扫。31日,当红1方面军按计划由兴国向富田开进之际,被敌发觉,遂改变原定作战计划,决定实施中间突破,向东面的莲塘、良村、黄陂方向突击。敌人发现我军在黄陂地区后,集中主力与我决战。红1方面军以一部兵力向东北方向佯动,调动敌人,主力向西急进,使敌疲于奔命。在我军的不断打击下,敌被我拖得疲惫不堪,已无力再战,蒋介石被迫于9月初下令“围剿”军总退却。从8月7日至9月15日,我军先后在莲塘、良村、黄陂、高兴圩、老营盘、方石岭等地,六战五捷,击溃敌人7个师,歼敌17个团,毙伤俘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 经过这次反“围剿”作战,红军的全部作战原则基本形成。

中央根据地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发展到21个县境,人口250万,面积5万平方公里,成为中央苏区的全盛时期。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

新华社电 1932年12月,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调集近4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

1933年2月12日晚,红3、红5军团各一部向南丰城外围阵地发起进攻,战至次日晨,未能突破防御。陈诚令守军第8师固守,同时调兵企图合围红军于南丰城下。周恩来、朱德识破诡计,立即向中央建议实行战略退却,将主力秘密转移到根据地内的东韶、洛口地区隐蔽待机,并以红11军伪装主力,吸引敌人主力向黎川方向前进。

[被屏蔽广告]
陈诚被红11军的行动所迷惑,遂以第1纵队第52、第59师由乐安东进,第11师由宜黄南下,在黄陂、河口地区会合后向红军进攻,并堵截红军归路。27日,敌第52、第59师分南北两路东进,当其到达红军预设战场时,红军突然发起攻击。经两日激战,将其大部歼灭,俘敌第52师师长李明和第59师师长陈时骥。

陈诚吸取黄陂战斗失败的教训,将其分进合击的作战方针改为中间突破,并将3个纵队改编为前后两个纵队,向广昌方向前进,寻求红军主力决战。

为分散敌人,创造战机,周恩来、朱德以红11军进至广昌西北地区,吸引中路军前纵队加快南进,同时率红一方面军主力秘密北移,准备侧击力量较弱的中路军后纵队。陈诚再次上当。

3月20日,敌中路军前、后两纵队相距已近50公里。红一方面军总部抓住战机,决定集中优势兵力,首先歼灭敌人后纵队第11师于草台岗、徐庄地区。21日,经一天激战,歼敌第11师大部。至此,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基本被打破。

D. 武昌,汉口哪里最好玩😊

推荐武汉好玩的地方 东湖听涛景区 东湖磨山景区(湖中还有个沙滩浴场,不过夏天才好玩)
湖北省博物馆(熏陶楚文化)
武汉大学(很好的人文风景,还有樱花可以看。另外还有很多大学,武大最具有代表性。)
阅马场红楼(接受革命教育)
阅马场首义园(只用带钱买小吃,很多好吃的)
司门口的户部巷(很多小吃)
逛街的话推荐徐东平价销品贸(很大,吃喝玩一应俱全)
森林公园5元(适合集体一起玩,自己动手烧烤)

1.黄鹤楼
黄鹤楼是武汉市的标志,它位于长江南岸的蛇山黄鹄矶头,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素有“天下绝景”、“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盛誉。黄鹤楼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而闻名天下,主楼净高51.4米,共5层,各层有所重点地展示了文人墨客的诗文名作及神话传说。每逢节假日的夜晚,黄鹤楼上华灯四射、流光溢彩,堪称江城绝景。

2.红 楼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武昌蛇山南麓的阅马场北端,占地28亩,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二层红色楼房,因比又称“红 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武昌打响了第一枪。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在这里成立了军政府,代行“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职权。红
楼前建有大型广场,立有孙中山先生的铜像,馆名“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由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女士亲笔题写。

3.东湖海洋世界
武汉东湖海洋世界位于著名风景区东湖,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整体方案从设计到内容构思充分借鉴东南亚地区和国内大型海洋馆的建筑经验,运用最先进的技术设计施工。海洋世界引进近千个品种约10000余尾各种珍稀鱼类,建有热带雨林馆、鱼趣触摸馆、海洋生物馆、极地馆、海豹表演馆、家庭水族生态馆、海洋生物标本馆、科普电教馆等20余个场馆以及购物中心和分布各景点的休闲游览区,并规划设计了3500平方米1500个座位的大型海洋表演剧场,让游宾在海洋世界馆里尽享亚马逊雨林的神秘莫测、海底景观的深邃迷离、海洋生物的斑阑夺目、人鲨共舞的惊心动魄,海狮献艺的憨态诙谐并寓教育于梦境般的畅游之中。
4.磨山风景区
磨山位于东湖风景区内,东湖从东、西、北三面将其环抱。磨山东西长约2200米,南北宽约500米,有六座山峰,最高的东峰形状圆如石磨,磨山由此而得名。磨山以楚文化为主题,修建了富有浓郁楚国风情的楚城。景点有:楚城门、楚市、楚天台、楚辞轩、楚才园等等,处处都渗透着古色古香的楚文化气息。

5.武汉植物园
武汉植物园位于武昌东湖之滨,磨山南麓。园林面积约70公顷,隶属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全园共建有珍稀植物区、观赏植物区、水生植物区、药用植物区、猕猴桃园、松柏园、树木园、竹园等十多个专类园区和园林景区,共引进各类植物近4000种,是我国华中地区最大的植物资源收藏中心和中国北亚热带植物研究保护基地。为休闲览胜的四季游人提供了一块理想的植物王国。

6.东湖风景区
东湖位于武汉市城区内环和中环之间,总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湖水面积33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浩渺纯净、水鸟翻飞、渔舟如梭、港汊交错、岸线曲折,有九十九弯之称;游览区域分为听涛、磨山、落雁、白马、珞洪、吹笛六大景区。

7.东湖沙滩浴场
东湖沙滩浴场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海沙浴场,占地7万平方米。浴场位于十里长堤的中部,紧邻湖光阁,分为沙滩区、嬉水区。其中沙滩区1.14万平方米,嬉水区3.74万平方米,水内有长547米、高50厘米的挡泥墙,墙边水面建有欧式的海盗船、情侣岛、美人鱼雕像、大礁石和希腊灯塔等,具有浓郁的南国海滨风味。还配有沙滩排球、沙滩摩托车等运动项目。

8.东湖鸟语林
武汉东湖鸟语林位于全国著名的东湖之滨,是湖北省独具特色的大型鸟类观赏、鸟艺表演主题公园。占地面积30亩,征集珍稀鸟类200多个品种8000余只,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有绿孔雀、丹顶鹤、红腹锦鸡等,还有国外的金钢鹦鹉、黑天鹅、鹈鹕、火烈鸟等珍稀鸟类。
东湖鸟语林设有鸟艺剧场(20余个表演节目),同时还有孔雀东南飞、泰国斗鸡、西部牛仔骑鸵鸟、非洲鹈鹕溜滑梯等表演。东湖鸟语林还建有大型瀑布、天鹅湖、鸳鸯溪、鸵鸟园、松鼠乐园、猛禽园、竹林茶舍、儿童乐园等景点。漫步鸟语林,既可尽情观赏自然环境中五彩斑斓的奇珍异鸟,增长知识,还可观赏鸟艺剧场幽默诙谐的鸟艺表演,又能体验新手喂鸟的乐趣。
真可谓“走进鸟语林,不乐都不行”。

9.东湖梅岭
东湖梅岭位于风景秀丽的武昌东湖之滨,始建于1960年,由梅岭一号、梅岭二号和梅岭三号建筑群落组成,并配备有多种服务项目。院内林路通幽、高树如云、鹭飞鹤翔,毛泽东主席生前喜爱的松、竹、梅等各种佳卉珍木随处可见,处处景色迷人,相映成趣。
梅岭是毛泽东主席除中南海外居住时间最长、次数最多的地方。有时每年少则一次,多则三次:居住时间短则一月,长则半年。他在这里曾日理万机处理各种国内外大事,接见许多中外名人及国际友人。“文革”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将此地喻为“白云黄鹤”的地方。
梅岭于1993年初开始对外开放,接待了大量中外游客,现已成为人们缅怀毛泽东主席晚年经历、体验伟人生活的旅游新景点。

10.龟山风景区
龟山古名翼际山,又名大别山、鲁山,为武汉市名胜古迹较多的三山之一。位于武汉市汉阳城北,东临长江,北带汉水,西背月湖,南濒莲花湖,威武盘踞,和武昌蛇山夹江对峙,形势十分险峻。在龟山东端,有禹功矶,禹王庙,摩崖石刻等古迹;晴川阁遗址在禹功矶上,与蛇山矶头上的黄鹤楼隔江相望。

11.龟山电视塔
龟山电视塔位于汉阳龟山之巅,是我国第一座具有综合旅游服务功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广播电视发射塔。于1981年动工,1986年6月建成。它由塔座、塔体、塔楼和天线桅杆四部分组成,塔高221.2米,海拔标高311.4米,曾有“亚洲桅杆”之称。塔楼建筑面积为918平方米,其中专供旅游使用的面积为704平方米,可同时接待300人次。其中的旋转餐厅每42分钟顺时针旋转一周。塔楼最高处的露天了望平台,是纵览江城全景的最佳观光处。

12.武汉森林野生动物园
武汉森林野生动物园是华中地区首家集“森林”、“动物”为一体的大型森林野生动物园,其座落在武汉市蔡甸区柏林镇乌嵋山美丽的游子洞湖畔,占地面积达3000余亩,水域面积260亩。
武汉森林野生动物园园区主要景点有:儿童天地、马地(马场会员俱乐部)、猛兽区(熊区、狮园、虎园)、鹿园、珍禽乐园、动物表演场、木屋式高级别野区、水生乐园、垂钓台、画舫等几十个浏览娱乐项目。武汉森林野生动物园不仅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而且园内动物种群数居全国之首,其中东北虎、非洲虎、美洲豹等猛兽种群数在200只以上,更惊奇的是园内所有动物属野生放养,这里是您摆脱城市喧哗、回归自然、质朴的梦想旅游圣地。

13.晴川阁
睛川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又名晴川楼,在长江北岸龟山东麓的禹公矶上。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及附属建筑构成。景区依山造势,错落有致,布局精巧,玲珑剔透,体现了楚文化“商台筑屋”的建筑特点。
古晴川阁,为纪念大禹治水、疏导江汉之功而建。取唐代崔灏“晴川沥沥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而命名。阁楼依山面水,景观奇特,有“楚国晴川第一楼”之誉,与黄鹤楼、岳阳楼、仲宣楼并称为“楚国四大名楼”。

14.古琴台
古琴台位于汉阳龟山之西,月湖之畔。相传,古时有位名叫俞伯牙的琴师曾在此弹琴,抒发情怀,樵夫钟子期听懂其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二人遂结为知己。后来,钟子期病故,俞伯牙悲痛不已,在友人面前将琴摔碎,从此不再弹琴。“知音”典故由此而来。古琴台是后人为纪念这一对挚友而建。琴台始建于北宋,历代毁建多次。现在的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前加抱厦式殿堂,堂前汉白玉方型石台传为伯牙抚琴处。整个建筑保留古建筑风貌,三面环水,遥对龟山。

15.归元禅寺
归元禅寺系佛教禅宗寺院,为清顺治15年(1658年)由白光法师在清朝汉阳寺人王氏葵园旧址上兴建,取“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的佛偈而命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与宝通寺、莲溪寺、正觉寺合称武汉四大丛林。
寺院坐落在武汉市汉阳区翠微路西端、汉阳钟家村,占地46900平方米,殿舍200余间,建筑面积200000平方米。寺庙建筑、佛教经典、全身佛像洁白无瑕的玉佛,历经“文革”浩劫而幸存完整,其中尤以罗汉堂供奉的500尊金身罗汉为该寺的重点特色之一。
归元禅寺由大雄宝殿、韦驮殿、大士阁、藏经阁、罗汉堂等主要建筑组成,其殿宇宏敞、古朴幽深、巍峨壮观、错落有致。195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定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庙,2001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点。

16.武汉动物园
武汉动物园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墨水湖畔,具有湖光山色、鸟语香的独特景观。是极有利于野生动物生长和游人休闲娱乐的生态明珠。武汉动物园是融野生动物的饲养与繁殖、保护与研究、收容与救护、科普教育、演展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园林化动物园。全园分为东区、
北区和西南区,东区为海兽表演馆及水族景区、鳄鱼表演馆、游乐区,北区为动物园表演馆和野生散养场,西南区为半自然式野生动物展览区。

17.莲溪寺
莲溪寺位于武昌傅家坡涂家岭。现为武汉市唯一的一座佛教尼众丛林。该寺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寺庙正殿建有弥勒殿、大雄宝殿、大彻堂等。正殿东侧依次为客堂、伽蓝殿、地藏殿、五观堂、法堂、往生堂;西侧为祖堂、大悲殿、华严堂、延寿堂和寮房等。主要建筑大都为元明时所建。莲溪寺也是著名的佛学教育基地,数十年来为海内外培养了大量佛门弟子,并吸引了众多的僧尼前来访问、传经,使该寺蜚声中外、香火日盛。

18.报恩寺
报恩寺位于新洲区道观河风景区将军山青龙山麓,占地84.88亩。它由天王殿、卧佛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方丈室、宝塔、钟鼓楼、听涛阁等组成,临水迎山,梯次而上,落差数十米,形成了一个气势恢宏、蔚为壮观的佛建筑群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卧佛殿的释伽牟尼卧佛由整块汉白玉石雕成,法像长约6米,重达9吨,为楚天第一汉白玉卧佛,该寺是武汉近郊香火鼎盛的佛门圣地。

19.长春观
长春观位于武昌大东门东北角双峰山南坡,黄鹄山(蛇山)中部,是我国道教著名十方丛林之一,为历代道教活动场所。称“江南一大福地”。观内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创始人重阳祖师门人邱处机道号“长春子”命名。
该观始建于元代,为邱处机门徒所建,以纪念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龙门宗的创始人丘处机(公元1148年-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在元军南下时“一言止杀“济世救民之劝德。始称“长春观”。
长春观历史悠久,道学渊源,被武汉市列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一座道教修身养性、礼神朝真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处风景清幽、建筑典雅的游览胜地。

20.宝通寺
宝通禅寺位于武昌洪山南麓,是武汉市著名佛教四大丛林之一。1983年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开放寺院,1992年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三楚第一佛地。
宝通禅寺,历史悠久,弛名中外,始建于南朝刘宋年间(420-479),初名东山寺。唐贞观年间(627-649)易名弥陀寺;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更名为崇宁万寿禅寺,是武汉现存最古老的寺院。净土宗、禅宗、密宗,多宗会聚,在历史上曾得到唐文宗等十位皇帝和六位王侯的大力护持,是最具典范的皇家寺院。寺内殿宇楼阁依山而建,层叠有致,隐现自然,古朴庄严,方圆150亩,面积最大。文物荟萃,宋钟、元塔、须弥座、明狮;古迹繁多,摩崖石刻,洪山八景,最具佛教文化内涵。我国近代佛学泰斗太虚大师创办的武昌佛学院1994年在宝通禅寺复办,是近现代最重要的僧伽教育基地。

21.上海路天主教堂
上海路天主教堂位于汉口上海路16号,又称汉口圣若瑟堂。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1876年建成,耗资12万法郎。奉圣若瑟为主教,故名。教堂为罗马式,平面呈十字形,长40米,宽26米,中间正殿宽14米,后侧左右各有圆形塔式钟楼1座,堂顶十字架处高22米。该堂建筑面积1024平方米,内设祭台5座,堂内可容2000余人,是汉口总主教区的主教座堂。现整个堂区前院为教堂和主教公署,后院为武汉修女院。1980年4月对外开放。1986年6月8日,教堂曾举行参礼者逾千人的祈祷世界和平大礼弥撒和隆重的圣体游行活动,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响应。
-
22.民权路清真寺
民权路清真寺位于汉口民权路146号,原名广益桥清真寺,俗称湖北寺,又称清真后寺。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623年)。清光绪与宣统年间曾几遭焚毁,后于1916年修复。1930年因拓宽马路,将该寺从广益桥移建现址。现民权路清真寺,占地530平方米,原为三层砖混结构楼房,仿阿拉伯穹顶建筑制式,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底层有客厅、水房、埋体间;二楼为诵经房和讲经堂;三楼是礼拜大殿,可容三四百人参加礼拜。1986年,政府又将该寺由三层加为五层,增添室内设备,并修葺一新,使该寺成为全市穆斯林的活动中心,同时还是在汉外国穆斯林友人的礼拜场所。

23.木兰湖
木兰湖位于武汉市塔耳乡,距木兰风景区东部6公里,因传说木兰将军幼时在此饮马而得名,被誉为“荆楚明珠”。木兰湖湖区面积40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0平方公里,湖水一碧万顷,清澈如镜。108个大小湖汊组成57公里的湖岸线蜿蜒曲折。32个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湖东南的鸟岛是湖北省最大的“鹭鸟森林公园”,林中常年栖息10余万只鹭鸟。登临鸟岛上的“白鹭阁”,既能品味文人墨客诗词字画,更能观赏四周的湖山美景。到木兰湖游湖、观鸟、游泳、狩猎、休闲、度假已成为都市人的美好享受。

24.木兰山
木兰山位于黄陂区塔尔乡境内,距市区58公里,海拔582米,面积78平方公里。木兰山是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出生地,也是历代佛教和道教的朝圣地。木兰山因木兰将军而得名。该山山势巍峨,奇石嶙峋,楹柏叠翠,云雾缭绕,自然风景优美独特,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景区之一。

25.中山舰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1913年建成下水后编入袁世凯的民国海军第一舰队。辛亥首义后,永丰舰在孙中山领导的讨袁和护法运动中建立了不朽功勋,并在中山先生羊城蒙难和粉碎陈炯明叛乱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将其改名为中山舰。1938年的武汉保卫战中,该舰与日机激战后沉没于武汉金口长江段。1997年打捞成功,现中山舰陈列馆迁址于距离城区11公里的江夏金口,并向游人开放。

26.道观河风景旅游区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位于武汉市东郊,大别山南麓,是武汉四大风景旅游区之一,规划面积47.88平方公里,开发面积10.06平方公里。道观河风景旅游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青水秀,风光旖旋,景色宜人。特别是东部山形宛然一美女安卧于苍山白云之间,面部、胸部轮廓清晰,曲线优美,逼真动人,是国内罕见的一大自然奇观。有72座秀美的山峰和1座水域浩大的人工湖泊组成,现有报恩禅寺、武汉科教影视城、露天大佛、保安寨森林公园、青龙山野生动物园、奇石牛、红杨树等20多处景点。现被誉为“神州第一佛塔”的万佛宝塔、千佛殿正在建设中。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是集行、游、住、食、购、娱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是中外游客、佛门弟子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朝山拜佛的理想之地。

27.石门风景区
石门风景区位于黄陂区西部、属大别山脉尾峰。区内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5平方公里。全区有山头千余座,水岸百余华里,岛屿近百个,有“千山百岛”之称。其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令游人叹为观止。是城市人寻求山林野趣、避暑和狩猎的理想游览地。

E. 林总是谁

林总是林彪辽沈战役时期的雅号。别称:“林总”。
中文名: 林彪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07年12月5日
逝世日期:1971年9月13日
毕业院校:黄埔军校第四期
职业:军事家,革命家,政治家。
出生地: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林家大湾村
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参加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师长。1936年6月,林彪被任命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后改称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后兼任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4月,在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9月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著名指挥战役:
龙冈伏击战
战役时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0年11月5日至1931年1月3日,历时60天。
战役地点:江西省永丰县东固镇、龙冈镇,宁都县东韶镇。
战役手段:诱敌深入的山地伏击战。
经典战斗:龙冈伏击战。
林彪职务:中国工农红军第l军团第4军军长。
林彪年龄:23岁。
雅号别称:与彭德怀、黄公略、伍中豪并称为毛泽东麾下“四骁将”。
所辖部队:红4军。
战役特点:中国工农红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以伏击战为主。
歼敌情况:红一方面军共歼国民党军1个师部和3个多旅约1.2万人,缴获各种武器1.1万余件。林彪所部第10师俘获敌第18师师长张辉瓒。
中国工农红军主要将领:彭德怀、林彪、黄公略、伍中豪、罗荣桓、陈毅、粟裕。
国民党军主要将领:鲁涤平、朱绍良、蒋光鼐、张辉瓒、谭道源、公秉藩、蔡廷锴。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中国工农红军建立后歼敌最多、战果最巨大的一次战役,也是红军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过程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红4军担任主攻。[1]
黄陂草台岗伏击战
战役时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3年2月9日至3月21日,历时41天。
战役地点:江西省宜黄县黄陂镇、草台岗镇。
战役手段:诱敌深入的山地伏击战。
经典战斗:黄陂伏击战、草台岗伏击战。
林彪职务: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军团长。
林彪年龄:25岁。
雅号别称:被誉为“常胜将军”,蒋介石称其是“战争的魔鬼”。
所辖部队:红1军团。
战役特点:中国工农红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以伏击战为主。
歼敌情况:红一方面军共歼灭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近3个师,俘虏官兵万余人,缴枪1万余支,及大量枪械、子弹、电台等军用物资。俘获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主力第52师师长李明和第59师师长陈时骥,击伤王牌第11师师长肖乾。
中国工农红军主要将领: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滕代远、肖劲光、方志敏、罗炳辉、寻淮洲、罗荣桓、粟裕、罗瑞卿、张宗逊、李聚奎。
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主要将领:陈诚、蔡廷锴、余汉谋、罗卓英、吴奇伟、赵观涛、李明、陈时骥、肖乾、莫与硕、黄维。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首创了红军大兵团山地伏击战的范例,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打的最大的一次伏击战,林彪为战场总指挥。
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
战役时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4年10月10日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371天。
战役地点:转战闽、赣、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战役手段:运动战、伏击战、阻击战、攻坚战。
经典战斗:夺占泸定桥,强攻腊子口。
林彪职务: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军团长。
林彪年龄:28岁。
雅号别称:毛泽东称其为“娃娃军团长”。
所辖部队:红1军团。
战役特点:中国工农红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
歼敌情况:红2师第4团夺占泸定桥,歼灭川军第14军第38团主力;红2师第4团强攻腊子口,歼灭国民党新编14师第6团一部。
中国工农红军主要将领:林彪、聂荣臻、左权、陈光、刘亚楼、肖华、王开湘、杨成武。
国民革命军主要将领:薛岳、刘湘、刘文辉、杨森、刘元璋、李韫珩、袁镛、鲁大昌。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飞夺泸定桥和激战腊子口两场战斗,是林彪在万里长征中指挥的许多战役战斗中最为经典之战。飞夺泸定桥一战,红4团一昼夜高速行军240里,仅以22人便夺取了泸定桥,越过天险大渡河,堪称奇迹。激战腊子口一仗,为红军陕甘支队北上打开通路。
平型关战役
战斗时间: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9月25日,历时1天。
战斗地点:山西省灵丘县平型关。
战斗手段:山地关隘伏击战。
林彪职务: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师长。
林彪年龄:30岁。
所辖部队:八路军第115师。
雅号别称:“抗日英豪”、“民族英雄”、“无敌元帅”、“常胜将军”。
战斗特点:八路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以伏击战为主。
八路军主要将领:林彪、聂荣臻、陈光、徐海东、陈士榘、肖华、杨得志、李天佑、杨成武、杨勇、张绍东。
侵华日军主要将领:板垣征四郎、三浦敏事、粟饭原秀、滨田、新庄、桥本。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平型关之战是八路军挺进抗日战争前线后的第一仗,取得了中国全面抗战以来“零的突破”,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中国人抗战的决心,打出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威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
战役时间:解放战争时期的1946年12月17日至1947年4月3日,108天。
战役地点:吉林省北部和南部地区。
战役手段:运动战、伏击战、阻击战、围歼战、攻坚战。
经典战斗:张麻子沟伏击战、焦家岭围歼战、清沟子伏击战、城子街攻坚战、靠山屯围歼战、红石砬子伏击战。
林彪职务: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
林彪年龄:39岁。
雅号别称:解放战争初期在东北一退再退,得了个“撤退将军”的名声。
所辖部队:东北民主联军。
战役特点:东北民主联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伏击战已退居次席,作战样式多元化。
歼敌情况:歼灭国民党军4万余人,收复城镇11座。
东北民主联军主要将领:林彪、刘亚楼、谭政、肖劲光、肖华、李天佑、万毅、刘震、洪学智、赖传珠、韩先楚、梁兴初、梁必业、杨国夫、吴克华、彭嘉庆、胡奇才、罗舜初、莫文骅、程世才、李作鹏、陈光、钟伟。
国民革命军主要将领:杜聿明、廖耀湘、孙立人、郑洞国、陈明仁、侯镜如、石觉、李涛、潘裕昆、刘玉章、向凤武、曾泽生、陈林达、梁恺。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采取“南拉北打,北打南拉”的战术,彻底粉碎了杜聿明“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国民党军队的机动力量在民主联军的不断打击下遭到严重削弱,转主动进攻为被动防守。东北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辽沈战役
战役时间:解放战争时期的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
战役地点:吉林省、辽宁省。
战役手段:运动战、阻击战、围歼战、攻坚战。
经典战斗:义县攻坚战、塔山阻击战、锦州攻坚战、黑山阻击战、长春围困战、辽西围歼战、沈阳攻坚战。
林彪职务: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
林彪年龄:41岁。
雅号别称:“101”。
所辖部队:东北野战军。
战役特点: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东北野战军的军力和经济力均已超过国民党军,军队在数量上特别是质量上都占优势。已不打伏击战,作战样式多元化,以城市攻坚战为主,阵地阻击战相结合。
歼敌情况:歼灭国民革命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反正及投诚6.49万人,起义2.6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国军共损失1个东北“剿匪”总司令部,1个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1个冀辽热边区司令部,4个兵团部、11个军部和36个师。此外,还有1个骑兵司令部,5个炮兵团、战车团等特种兵部队。损失各种火炮4709门,轻重机枪13347挺和其他枪支175361支。
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将领: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谭政、周纯全、肖劲光、肖华、陈伯钧、程子华、黄克诚、吕正操、李天佑、曹里怀、刘震、韩先楚、吴克华、胡奇才、万毅、吴瑞林、黄永胜、赖传珠、李作鹏、邓华、段苏权、邱会作、詹才芳、梁兴初、方强、贺晋年、钟伟、苏静。
国民革命军主要将领:卫立煌、郑洞国、范汉杰、孙渡、侯镜如、梁华盛、赵家骧、卢浚泉、盛家兴、阙汉褰、刘云瀚、沈向奎、曾泽生、周福成、尤天武、李涛、潘裕昆、郑庭芨、刘玉章、向凤武、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革命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东北野战军获了得第一个战略决战的完全胜利,取得了打大规模歼灭战的宝贵经验,率先成为人民解放军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
平津战役
战役时间:解放战争时期的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历时64天。
战役地点: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
战役手段:运动战、阻击战、围歼战、攻坚战。
经典战斗:天津攻坚战。
林彪职务: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
林彪年龄:41岁。
雅号别称:“林总”。
所辖部队:东北野战军。
战役特点:东北野战军与国民党军相比,在数量上特别是质量上都占优势,已不打伏击战,作战样式多元化,以攻坚战为主,围歼战、追歼战相结合,还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和平战。
歼敌情况:东北和华北野战军共同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个“剿总”司令部、1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50个师,共52.1万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将领: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刘亚楼、谭政、肖劲光、肖华、杨得志、杨成武、郑维山、曾思玉、陈伯钧、程子华、黄克诚、吕正操、李天佑、曹里怀、刘震、韩先楚、吴克华、万毅、黄永胜、赖传珠、李作鹏、邓华、詹才芳、梁兴初。
国民革命军主要将领:傅作义、李世杰、李文、袁朴、郑庭笈、侯镜如、林伟涛、石觉、郭景云、李士林、安春山、袁庆荣、邓宝珊、左协中、陈继承、陈长捷、孙兰峰、马法五。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平津战役中产生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绥远方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实行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的基本方式。东野与华北军区联合完成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战略决战的最后一战。
衡宝战役
战役时间:解放战争时期的1949年9月13日至10月16日,历时33天。
战役地点:湘南衡宝地区。
战役手段:两翼大迂回钳形包围,正面大突破强攻。
经典战斗:灵官殿截击战、祁北围歼战。
林彪职务:第四野战军司令员。
林彪年龄:42岁。
所辖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战役特点:第四野战军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追歼战、围歼战已成为主要作战样式,伏击战不用打,攻坚战也很少打;中国人民解放军总体以多胜弱,以强击弱,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少吃多,以弱胜强。
歼敌情况:四野主力和二野一部共歼敌正规军三个军部、五个整师,共4.7万人,其中俘虏17名将官以下3.8万人,收复县城24座。
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将领:林彪、谭政、肖克、肖劲光、陈赓、程子华、韩先楚、罗舜初、吴克华、陈伯钧、詹才芳、钟伟、周希汉、李成芳、秦基伟、邓华、赖传珠、李作鹏、方强、曾生、梁兴初、刘震、曹里怀、吴瑞林。
国民革命军主要将领:白崇禧、张轸、宋希濂、夏威、潘文华、徐祖贻、李品仙、张淦、刘嘉树、黄杰、徐启明、刘安祺、张光玮、李本一、鲁道源。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前后只用33天,就歼灭了白崇禧赖以起家的第7、48军的四个精锐师,并消灭了湘系惟一美械的第62师,给湘系战力最强的第10师以歼灭性打击,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以来华中最大的一次战果。
广西战役
战役时间:解放战争时期的1949年11月6日至12月14日,历时39天。
战役地点:广西、广东两省。
战役手段:两翼大迂回钳形包围,正面强攻大追歼。
经典战斗:粤桂边境歼灭战、钦州围歼战。
林彪职务:第四野战军司令员。
林彪年龄:42岁。
所辖部队:第四野战军。
战役特点:第四野战军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追歼战、围歼战已成为主要作战样式,伏击战不用打,攻坚战也很少打。
歼敌情况:林彪指挥3个兵团9个军31个师及粤桂边、滇桂黔边纵队共40多万人,歼灭白崇禧集团和余汉谋集团17.29万人,其中俘虏16万余人(包括将级军官78人),解放了广西全境。
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将领:林彪、谭政、肖克、肖劲光、陈赓、程子华、韩先楚、罗舜初、吴克华、陈伯钧、刘震、张天云、吴信泉、周希汉、李成芳、秦基伟、邓华、赖传珠、李作鹏、梁兴初、刘震、曹里怀、
国民革命军主要将领:白崇禧、张轸、宋希濂、夏威、潘文华、徐祖贻、李品仙、张淦、张光玮、李本一、鲁道源、杨干才、李勃。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桂林、柳州、梧州、南宁和广西全境及广东西南沿海的城镇和全部海港。华中华南所辖范围内除海南岛一隅外,也已全部解放。桂系及蒋介石在华南蒋残余的歼灭,加速了全中国解放的进程。
海南岛战役
战役时间:解放战争时期的1950年3月5日至5月1日,历时58天。
战役地点:海南岛。
战役手段:偷渡海峡强攻战、海岛围歼战、追击战。
经典战斗:临高角强攻战、琼北围歼战、天涯海角追击战。
林彪职务:第四野战军司令员。
林彪年龄:43岁。
所辖部队:第四野战军。
战役特点: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木船为主、配以部分机帆船作为航渡工具,突破敌人海军军舰、空军飞机、海岸炮兵立体封锁;海岛陆地作战,双方势均力敌,最后战胜敌人。
歼敌情况: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歼灭敌军5个师9个团,总计33148人,其中俘虏26469人,缴获火炮418门、飞机4架、坦克和装甲车7辆、汽车140辆,击落敌机2架,击沉敌舰1艘,击伤5艘。
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将领:林彪、叶剑英、谭政、肖克、邓华、赖传珠、洪学智、韩先楚、袁升平、李作鹏、张池明、冯白驹、解方、邓岳、徐国夫、龙书金、王东保、马白山。
国民革命军主要将领:薛岳、陈济棠、余汉谋、欧震、长薛仲述、李玉堂、李铁军、容有略、陈骥、罗懋勋、莫福如。
战役战斗经典理由:海南岛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以木船为主、配以部分机帆船作为航渡工具,突破敌人海空封锁的一次成功的渡海作战,开创了陆军乘木帆船大规模渡海作战,摧毁敌立体防御的先例。该战也是林彪指挥第四野战军的最后一战。

F. 1933年黄陂之战光未然因违反中央苏区战术理论而导致部下军心涣散,导致全军覆没,是真的吗

在87年前的今天,1933年2月27日(农历1933年2月4日),黄陂山地伏击战。

黄陂山地伏击战,是第四次反“围剿”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和红一方面军进行了第四次大规模“围剿”。其中由蒋介石嫡系12个师组成的中路军为“进剿”军,左右两路均为“清剿”军,策应中路军的行动。

敌中路军总兵力约70个团,分成三个纵队:第一纵队11、52、59师,向宜黄、棠阴地区集中;第二纵队10、14、27、90师,向抚州、龙骨渡地区集中;第三纵队5、6、9、79师,向金溪、浒湾地区集中;第43师为预备队。1月底,蒋介石亲自到南昌组织“围剿”,准备采取“分进合击”的作战方针,企图一举歼灭我军主力于黎川、建宁地区。

红一方面军当时有第1、3、5军团和第11、12、21、22军团,总兵力约7万人。2月9日,红一方面军向南丰地区开进,对南丰城西北之敌外围阵地发起进攻,但未能突破敌人主阵地。红一方面军在朱德司令员和周恩来政委的指挥下,根据敌情的变化,决定改由一部佯攻南丰,主力集结于南丰和里塔圩一线以西地区待机打击援敌。2月22日,我军获悉敌中路军第一纵队准备由宜黄、乐安地区迂回到我军后方,而第二纵队主力集中南城,准备同我军在南丰地区进行决战。周恩来、朱德鉴于敌人兵力密集,毅然决定撤离南丰,采取退却步骤,由第11军伪装成主力,在里塔圩和新丰街之间东渡抚河,向黎川前进,以迷惑敌人,主力军则陆续秘密转移到中央苏区前部的东韶、洛口地区,侍机歼敌。

2月27日,敌第一纵队的52、59师,行至宜黄南部黄陂地区时,我第一军团第一师立即以一部兵力向蛟湖攻击,将敌行军纵队拦腰切断,与此同时,第7、9两师向敌52师猛攻,第10、11师,第21军等截断了敌人退路。我右翼先头部队到达黄陂、秀源一线,发现敌人第59师正从霍源一带向黄陂前进,右翼第22军第64师向霍源方向急进,于是请求歼灭敌人第59师于黄陂、霍源地区,经过数小时激战,击溃了敌人。两天的战斗结束后,敌第52师被全歼,第59师除一个团逃脱外,其余都被歼灭。

G. 请具体说说渡江战役的经过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国民党军以70万兵力组织长江防御,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在战略决战阶段的其他战役,国民党军大部主力已被歼灭,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东北全境、华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发展到400万人,士气高昂,装备得到进一步改善,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更加丰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军。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正规军还有71个军227个师的番号约115万人,加上特种兵、机关、学校和地方部队,总兵力为204万人,其中能用于作战的部队为146万人。这些部队,多是新建或被歼后重建的,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在战略上已无法组织有效防御。蒋介石为了赢得时间,依托长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军力,等待时机卷土重来,一方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总统”,并出面提出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另一方面仍以国民党总裁身分总揽军政大权,积极扩军备战。将京沪警备总司令部扩大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任命汤恩伯为总司令,统一指挥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和江西省东部的军事,会同华中“剿匪”总司令部(4月改称华中军政长官公署)总司令白崇禧指挥的部队组织长江防御。到1949年4月,国民党军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上,共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其中,汤恩伯集团75个师约45万人,布防于江西省湖口至上海间800余公里地段上;白崇禧集团40个师约25万人,布防于湖口至宜昌间近1000公里地段上。同时,以海军海防第2舰队和江防舰队一部计有军舰26艘、炮艇56艘分驻安庆、芜湖、镇江、上海等地的长江江面,江防舰队主力计舰艇40余艘分驻宜昌、汉口、九江等地江面,沿江巡弋;空军4个大队计飞机300余架分置于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陆军作战。此外,美、英等国也各有军舰停泊于上海吴淞口外海面,威胁或伺机阻挠人民解放军渡江。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江,自西向东横贯大陆中部,历来被兵家视为天堑。下游江面宽达2至10余公里,水位在每年4~5月间开始上涨,特别是5月汛期,不仅水位猛涨,而且风大浪高,影响航渡。沿江广阔地域为水网稻田地,河流湖泊较多,不利大兵团行动。防守该地段的汤恩伯集团,除以一部兵力控制若干江心洲及江北据点作为警戒阵地外,以主力18个军54个师沿南岸布防,重点置于南京以东地区,并在纵深控制一定的机动兵力,企图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凭借长江天险,依托既设工事,在海空军支援下,大量杀伤其于半渡之时或滩头阵地;如江防被突破,则分别撤往上海及浙赣铁路(杭州—株洲)沿线,组织新的防御。其具体兵力部署是:以第8兵团指挥第55、第68、第96军防守湖口至铜陵段;以第7“绥靖”区指挥第20、第66、第88军防守铜陵至马鞍山段,第17兵团所属第106军位于泾县、宁国、太平地区为预备队;以第6兵团及首都卫戍总司令部指挥第28、第45、第99军防守南京及其东西地区;以第1“绥靖”区所属第4、第21、第51、第123军防守镇江至江阴段,第34军位于丹阳、武进地区为预备队;以淞沪警备司令部指挥第37、第52、第75军防守苏州至上海间。另以第9编练司令部指挥第73、第74、第85军和第18、第67、第87军共20余个师位于浙赣铁路沿线及浙东地区,担任第二线防御。防守湖口至宜昌段的白崇禧集团,以27个师担任江防,其中以主力第3兵团位于武汉及其以东至九江地区;以13个师位于长沙、南昌之间地区。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夺取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1949年2~3月,中共中央军委依据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既定方针,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约100万人,统归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和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指挥,准备在5月汛期到来之前,由安庆、芜湖、南京、江阴之线发起渡江作战,歼灭汤恩伯集团,夺取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苏、安徽、浙江省广大地区,并随时准备对付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同时决定,第四野战军以第12兵团部率第40、第43军约12万人组成先遣兵团,由平(今北京)津地区南下,归第二野战军指挥,攻取信阳,威胁武汉,会同中原军区部队牵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

总前委依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意图和国民党军的部署以及长江中下游地理特点,于1949年3月31日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组成东、中、西3个突击集团,采取宽正面、有重点的多路突击的战法,于4月15日在江苏省靖江至安徽省望江段实施渡江作战,首先歼灭沿江防御之敌,尔后向南发展,夺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占领江苏、安徽省南部及浙江全省。其兵力部署是:以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指挥第20、第26、第34、第35军,第10兵团指挥第23、第28、第29、第31军和苏北军区3个独立旅,共35万人组成东突击集团,由粟裕、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张震指挥。其中第34、第35军位于江北全椒、仪征、扬州等地并攻占瓜洲、浦口、浦镇,吸引和牵制南京、镇江地区国民党军;主力6个军由三江营(扬中以北)至张黄港(靖江以东)段实施渡江,成功后向宁沪铁路(南京—上海)挺进,控制该路一段,阻击南京、镇江的国民党军东逃和上海方向的国民党军西援,并向长兴、吴兴方向发展,会同中突击集团切断宁杭公路,封闭南京、镇江地区守军南逃的通路,完成战役合围,尔后协力歼灭被围之敌。以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指挥第21、第22、第24军,第9兵团指挥第25、第27、第30、第33军,共30万人组成中突击集团,由谭震林指挥,在裕溪口(芜湖以北)至枞阳段渡江,成功后以一部兵力歼灭沿江守军,并监视芜湖守军;主力迅速东进,会同东突击集团完成对南京、上海、杭州地区国民党军的包围,尔后各个歼灭被围之敌。第7兵团并准备夺取杭州。为求得中、东两集团行动上的协调,迅速合围南京、镇江地区守军,中突击集团过江后统归粟裕、张震指挥。以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指挥第10、第11、第12军,第4兵团指挥第13、第14、第15军,第5兵团指挥第16、第17、第18军及中原军区部队一部,共35万人组成西突击集团,由刘伯承和第二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张际春、参谋长李达指挥,由枞阳至望江段实施渡江,成功后以1个兵团挺进浙赣铁路衢州及其以西、以北地区,控制该路一段,切断汤恩伯集团与白崇禧集团的联系;主力沿江东进,接替第9兵团歼灭芜湖守军的任务,并准备参加夺取南京的作战。4月3日,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了上述计划。为了便于部队就粮和避免过分拥挤,4月17日总前委又决定西突击集团过江后,第3、第5兵团直出浙赣铁路沿线,第4兵团执行东进任务。邓小平、陈毅位于合肥以南的瑶岗,代表总前委统一指挥渡江作战。

参加渡江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各部队,于3月初~4月初先后进抵长江北岸,开展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形势任务和新区城市政策纪律教育;侦察国民党军的防御部署、工事和长江水情、两岸地形;在地方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筹集、修理船只,到渡江前夕,共筹集各型木船9400余只,培训了数千名部队选调的水手;开展以强渡江河和水网稻田地作战为主要内容的战术、技术训练等。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中原局的统一部署下,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竭尽全力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支前工作,仅随军参战的船工即达1万余名,临时民工达300万人,山东、苏北解放区还组建了16个民工团随军服务。与此同时,各兵团还以一部兵力拔除了枞阳、土桥、仪征、三江营等长江北岸国民党军据点10余处,从北岸控制了长江航道,为主力渡江开辟了道路。

人民解放军突破江防,占领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1949年4月1日,国共双方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为争取达成有利于人民的协定,人民解放军数度推迟渡江时间。4月15日,国共双方代表团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并商定4月20日签字。但南京国民党政府却拒绝签字,人民解放军即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于20日夜发起渡江作战。中突击集团第一梯队第24、第25、第27、第21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冒着国民党军军舰和江防炮火的拦截,在100余公里的正面上,首先登船起渡,迅速攻占了鲫鱼洲等江心洲。接着,突破鲁港(芜湖西南)至铜陵段国民党军江防阵地,连续打退守军的多次反击,巩固了滩头阵地,尔后向纵深发展攻势,至21日,占领铜陵、繁昌、顺安等地。

国民党军芜湖以西地段的长江防御被人民解放军突破后,汤恩伯于21日到芜湖亲自布置堵击,但已无济于事。当晚,人民解放军东、西两突击集团发起强大的渡江作战。东突击集团第一梯队第23、第28、第29军展开于龙稍港(泰兴西南)至张黄港段,在天生港(泰兴以南)等地突破守军防御后,击退其第45、第21、第123军的多次反击,于22日进抵南闸(江阴以南)、百丈镇(申港以西)之线,建立了东西50余公里、南北10余公里的滩头阵地。同时,争取了国民党军江阴要塞守军7000余人起义,控制了江阴炮台,封锁了江面。第20军由泰兴西北龙窝口至永安洲段起渡,22日攻占扬中。西突击集团也于21日晚在预定地段突破守军江防阵地,控制了宽100余公里、纵深5至10公里的滩头阵地,于22日占领彭泽、东流等地,并解放安庆。中突击集团则继续发展攻势,占领南陵,歼国民党军第88军大部。

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停泊在镇江附近江面的英国军舰4艘公然炮击长江北岸的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人民解放军当即以炮火猛烈还击,击伤其旗舰“紫石英”号,后4艘军舰相继逃往上海。为此,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声明,严正申斥了帝国主义的这一侵略行径,并要求英、美、法等国在中国的一切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海、领土、领空,表达了中国人民保卫主权的决心。

国民党集团鉴于江防已全线被突破,部队有在沿江一线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围歼的危险,于22日下午仓促部署总退却,芜湖以西的部队向浙赣铁路沿线撤退,芜湖以东、常州以西的部队向杭州方向撤退,常州以东的部队向上海方向撤退,企图在浙赣铁路沿线和上海地区组织新的防御。人民解放军除组织第二梯队军继续渡江外,主力向国民党军防御纵深发展攻势。23日,东突击集团主力相继解放丹阳、常州、无锡等城,切断了宁沪铁路,争取了国民党海军海防第2舰队司令林遵率舰艇25艘在南京以东江面和另一部舰艇23艘在镇江江面起义。第34军进占镇江,第35军于23日晚进占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蒋介石集团22年的反动统治被推翻。中突击集团一部占领芜湖,主力渡过青弋江,并在湾沚地区歼国民党军第20军大部和第99军一部。西突击集团占领贵池、青阳等地,歼国民党军第8兵团一部。

在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的同时,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占领武汉以东以西的黄梅、浠水、汉川等地,有力地牵制了白崇禧集团,保障了第二野战军渡江作战的翼侧安全。

在郎溪、广德地区围歼南逃的国民党军,占领浙赣铁路人民解放军渡江成功后,4月22~23日,总前委依据沿江国民党军全线南撤的情况,迅速调整进攻部署,令第三野战军除以第8兵团部率第34、第35军担任镇江、南京地区的警备任务,以第10兵团第29军东进占领苏州并向上海方向警戒外,主力在粟裕统一指挥下分别沿丹阳、金坛、溧阳及太湖西侧和南陵、宣城、广德之线向长兴、吴兴(今湖州)地区疾进,完成战役合围,歼灭由南京、镇江、芜湖地区南逃的国民党军,第7兵团并准备夺取杭州。同时解除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沿江东进的任务,改为与第3、第5兵团并肩向浙赣铁路沿线挺进,追歼逃敌,控制浙赣铁路,切断汤恩伯集团与白崇禧集团的联系,保障第三野战军作战的翼侧安全,另以第10军担任安庆、芜湖地区的警备任务。

各部队接到命令后,不顾疲劳,不待重火器和辎重到达,克服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等困难,向指定地区疾进。4月26日,第9兵团主力通过广德;第10兵团进抵天王寺、宜兴一线,并在溧阳以西、以南地区歼国民党军第4、第28、第51军各一部。国民党军在人民解放军的多路追击下,不敢再沿宁杭公路南逃,改由宜兴以西山区直下郎溪、广德,企图由此突出重围,直趋杭州。27日,第10兵团第29军进占苏州。第三野战军主力会师吴兴,将国民党军第4、第28、第45、第51、第66军等5个军包围于郎溪、广德之间地区,经两天激战,将其8万余人全部歼灭。5月3日,第7兵团占领杭州。第二野战军在皖南游击队的策应下,经屯溪、婺源、乐平等地,于5月4~7日相继占领浙赣铁路沿线的贵溪、上饶、衢县、金华等地,并在追击作战中歼国民党军第68、第88、第106、第73军各一部。

在此期间,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占领孝感、黄陂,逼近武汉。

攻占上海,歼灭汤恩伯集团主力,解放武汉、南昌等地郎广围歼战后,汤恩伯集团一部逃往福建,主力8个军25个师共20余万人退守上海,在蒋介石亲自部署下继续顽抗。位于武汉地区的白崇禧集团,除以一部兵力迟滞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渡江外,主力准备南撤湘鄂边、湘中、湘鄂西地区组织新的防线,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和西进四川。

中共中央军委和总前委依据战局的发展,决定以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主力向浙江东部和南部进军,解放浙江省;第8兵团一部兵力继续担任南京、镇江地区警备,并肃清溃散于苏浙皖边界地区国民党军的任务;第9、第10兵团并指挥第8兵团一部攻取上海。以第二野战军位于浙赣铁路金华至东乡段休整,策应第三野战军夺取上海,准备对付美、英等国可能的武装干涉,并以一部兵力向福建北部、江西中部进击,视机进占南昌。以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在武汉、九江间待机渡江,占领武汉三镇。

为求完整地接收中国最大城市上海,避免市区遭受战火破坏,第三野战军决定以第9兵团指挥第20、第27、第30、第31军,第10兵团指挥第26、第28、第29、第33军,分别经由浦东、浦西实施钳形突击,直插吴淞,截断敌军海上退路,迫敌投降。如敌继续顽抗,则对市区发起攻击,分割、歼灭全部守敌。5月12日,上海战役开始。至22日,将汤恩伯集团主力压缩到苏州河以北地区。经第三野战军增调第7兵团第23军和第8兵团第25军分别加强第9、第10兵团,该两兵团于23日夜向上海守军发起总攻。各攻击部队采取快速勇猛的动作,多路直插市区和宝山、吴淞。为减轻对市区建筑物的破坏,尽量不使用重武器。至27日,完全攻占上海。汤恩伯集团除约5万人经吴淞口登舰逃跑外,15万余人被歼灭。

在此期间,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在浙东、浙南游击队的配合下,解放了宁波、奉化、镇海(今宁波市北部)、温州、临海、黄岩等城市和广大地区。第二野战军一部解放江西省南城和福建省建阳、建瓯、南平等地;另一部为策应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的渡江作战,进至江西省丰城、樟树(今清江)一线,并于22日占领南昌。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于5月14日开始举行汉浔间渡江作战,从武汉至九江间横渡长江。15日,争取了国民党华中军政副长官兼第19兵团司令官张轸率2万余人在贺胜桥起义,17日解放华中经济中心武汉。6月2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结束。

渡江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为尔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H. 渡江战役资料

渡江战役,也称京沪杭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战役。专
在辽沈战役属、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之后,在和平谈判的烟幕掩护下,国民党军队积极布置长江防线。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无锡、镇江等城,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
1949年4月23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政府垮台。接着,各路大军向南挺进,5月3日杭州、5月22日解放南昌。5月27日,第三野战军主力攻占上海。在此期间,第四野战军于5月14日南渡长江,16日解放汉口,17日解放武昌、汉阳。
1949年6月2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结束。
渡江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前进南进,解放南方各省创造了有利条件。

I. 我想去武汉玩4~5天,请大家推荐几个计划

武汉分3镇,武昌、汉口、汉阳。你要去的武汉大学在武昌,看樱花要收门票10块。其实附近很多学校都有樱花,去哪看都一样。你要是想游览风景的话,武昌有黄鹤楼、东湖风景(4月份去看风景最好了),顺便走走长江大桥。商场的话有群光广场、新世界百货。武昌的小吃比较多,最有名的就是司门口附近的小吃街户部巷。有名的小吃有热干面、豆皮、卤藕、臭干子、鱼糊粉==。
吃完小吃你可以从司门口码头坐轮渡直达汉口港,走2步就是汉口步行街,步行街跟万达商业广场以及新民众乐园都是逛街买东西的好去处,各种层次的东西都有,并且都挨得很近。汉口港还有个江滩公园,要是节日去的话还可以在外面看到非常好看的烟火,每年重大节日都会放,看的人N多。延着汉口江滩走就是很多酒吧,晚上可以去一下。汉口中心区还有大型购物广场例如武汉广场、新世界百货以及庄圣SOGO。
汉阳可以玩的地方不太多,景点有古琴台跟归元寺的罗汉,要是是情侣的话就去归元寺数罗汉吧,据说是情侣到武汉必做的3件事之一(还有就是一起走长江大桥,另外一个我自己也不清楚。。。)。武汉动物园也在汉阳,不过规模不算很大。我去看过觉得还不如我们南宁动物园。。。
还有一点就是住宿问题,武昌的宾馆似乎比汉口要便宜一点,要是你能在网上订到可以打折的酒店式公寓应该会更加好,可以自己做饭吃,省钱又方便。
在汉口万达商业广场附近有几个酒店式公寓,你可以上网查一下。
以上就是我在武汉呆了4年的经验了,希望对您有用,祝你玩得开心~

阅读全文

与激战黄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司社保账户变更说明 浏览:719
威远县严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797
鄂州住房公积金帐号 浏览:250
江都区建设局与引江棚户区 浏览:717
扬州住房公积金比例 浏览:516
无业买社保还需要买公积金吗 浏览:403
退伍军人住房补贴新政策 浏览:385
工资5000深圳交社保后最后拿到多少 浏览:373
管城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招聘 浏览:777
杭州滨江住房公积金 浏览:856
社保缴费基数有试用期工资吗 浏览:377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专业 浏览:656
现代设计建筑设计 浏览:9
2014年天津社保缴纳基数是多少 浏览:758
社保交基数高 浏览: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还多少 浏览:732
北京社保卡办理点 浏览:827
黄陂前川卫生院生化分析仪中标公告 浏览:677
安徽和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浏览:455
社保卡上没有录入缴费信息吗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