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黄陂区 (蓝)兰家村 蓝(兰)姓字辈 家谱
你好!
你家祖籍应该是蓝氏,不是上清河村,应该是黄陂王家河镇清河村。
至于你说的辈分,也和当地的不一样,应该是后面传谬了。
黄陂蓝氏字辈:“廷凤锡祥春芝毓秀宾洪唤彩
自古兰(兰)氏与蓝(蓝)氏为两大姓氏,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简化汉字兰简化为兰,蓝简化为蓝,但是多数人误以为蓝简化兰,以至于实行户籍身份制度时,把本为蓝姓的人上户口时写成了兰。以至于现在多数人认为兰氏与蓝氏是一个姓氏!
兰姓
兰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穆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在周宣王执政时期,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郑国传至周襄王姬郑二十五年(郑穆公姬子兰元年,公元前627年),郑桓公的孙子姬子兰即位。传说,郑穆公之母在生他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地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即产下一子,遂将其取名为“兰”。姬子兰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子孙中有的以王父之名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文字简化改革之后,兰氏简笔为兰氏,史称兰氏(兰氏)正宗。
兰氏族人大多尊奉郑穆公姬子兰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芈兰(熊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在位)敕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大夫,在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所封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匈奴族休屠部的凉州乌洛兰氏、拔列兰氏,在南北朝时,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乌洛兰氏、拔列兰氏两氏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
第五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跋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后:
①鲜卑族拓跋部中的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为改兰氏、连氏。
②拓跋部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为兰氏、石氏。
③拓跋部乌洛兰氏,后改为兰氏。
④拓跋部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为兰氏者。
第六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初期,鲜卑族独孤部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为独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为汉字单姓者,为兰氏、卜氏。
第七个渊源
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后在南北朝时期大举迁徙于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贵州地区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在广西地区的族人逐渐演化为壮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
第八个渊源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为“骟牛”,世居兰河山,后有以居地名称取谐音汉姓为兰氏、哲氏者。
②满族辉罗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会兰氏”,以姓为氏,满语为Huilo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拉(今吉林吉林)、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姓为兰氏、辉氏、何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冠汉姓为兰氏、郎氏。
第九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世居锡喇塔拉。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者。
②蒙古族乌兰氏,汉义为“红色”,世居呼伦贝尔、黑龙江。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洪氏者。
第十个渊源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必兰氏”,世居和悠、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后冠多汉姓为兰氏、杨氏等。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为托莫氏的一个分支。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lan Hala,汉义为“巧妙”。后冠多汉姓为兰氏、乔氏等。
第十一个渊源
源于回族,出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回族人物志·元》中记载,回族中的兰氏,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谙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朝初七随从大将军阿术征伐南宋,转战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宁路(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县令)。子孙因其名兰,遂以兰为氏。
回族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回族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
第十二个渊源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瑶族、畲族、苗族、傣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兰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兰氏,世代相传至今。
姬兰。即郑穆公。公元前八零六年,周宣王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下传至公元前六二七年,郑穆公即位。传说穆公之母生穆公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的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产下一子,遂将其子取名为兰。姬兰在位二十二年,死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有的以王父之名为氏,称兰姓。他们尊姬兰为其得姓始祖。
蓝姓
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260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2%。
源流
来源一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昌奇,属于帝王赐姓为氏。蓝氏祖先为炎帝神农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据《蓝氏族谱》记载,蓝氏的受姓始祖是昌奇,“昌奇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生于帝榆罔二十二年(公元前2738年待考),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秀蓝”,赐名曰昌奇,后任为火旺,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诸州,布甲天下,今之蓝氏皆公遗裔”,汝南堂名即源于此。该支蓝氏一族,自族谱记载至今已经传有一百五十三世之多,可谓泱泱大族矣。
据历史文献《蓝氏族谱》记载,蓝氏传至十代蓝善,助夏禹治水,因功授以“牧”都安邑,遂住安邑(今山西安姨),嗣后,蓝氏子孙又徙迁陕西,隐居长安、甘肃陇西、湖广荆州、上元(今江苏南京朱紫坊)等地。蓝氏族人大多尊奉昌奇为蓝氏的始祖。
来源二
源于嬴姓,出自远古贤者伯益之后裔秦子向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二年(魏惠王魏罃三年,公元前367年),秦献公嬴连(嬴师隰)为了向东发展,在蒲、蓝(今陕西蓝田)等地设县,逼迫魏国边境。
在秦子向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蓝氏正宗。
来源三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时期中山国大夫诸君,属于以封邑地名称为氏。诸君,为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宰相,因封地在蓝(今河北迁安),世称蓝诸君。
在蓝诸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地兼称为姓氏者,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四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后期楚国大夫亹,属于以居邑地名称为氏。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出任蓝县令尹(今湖北荆门),因此后世称其为蓝尹亹。
在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官地兼称为姓氏者,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五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记载:回族蓝氏是“由伊斯兰人名(来自阿拉伯语),借用发音相近的汉字姓。入关后便采用了单字汉姓蓝氏。回族中的蓝氏,因明洪武年间“蓝狱”(蓝玉及家族遇害)之祸,其资料相当匮乏。在历史文献中,蓝氏又往往被误记为“兰”姓。如蓝楚芳,在史籍《太和正音谱》中为“蓝”,而在史籍《录鬼薄续编》中则为“兰”,在史籍《西域文化名人志》中又说:“兰楚芳,又作蓝楚芳”。
明朝的大将蓝玉,官方资料均为“蓝”,民间则简笔记为“兰”。[1]
来源六
源于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畲族的篮氏来源于畲族的创世传说:“蓝氏始祖昌奇,是神农氏第十世孙帝榆罔之子,也就是神农氏第十一世孙也”,认为昌奇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基本上是所有的畲族蓝氏族谱中都认同的说法,并以昌奇为畲族的先祖。另外,远古时期盘瓠的次男蓝光辉,受封护国侯,居处汝南郡,亦为畲族蓝氏始祖。宋、元两朝之后,一部分或者是为了躲避汉族统治者的残酷屠杀,或者是出于对汉族文化的崇敬,总之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族称。
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几百年,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省的漳浦、龙海、上杭一带,广东省的大埔、饶平等地区,许多蓝氏族人方一致恢复为畲族的民族属性,总人口竟然多达数万之众。
【龙首师仗志】按盘匏王生于帝喾高辛四十五年五月初五,为盘、蓝、雷三姓之祖。至“帝尧陶唐氏”廿一年六月初七日盘匏王奉旨游山伏猎,,至廿二年正月十四,因山羊角所伤,登树岔遂殁,年三十九岁。十七日将尸而归。三男一女并盘匏王部下扶尸上朝。帝思功臣,生既非怀,于人始死亦不归于中土乎,命将士将树砍回,召青州范氏匠雕刻盘匏王颜像,名曰:“师杖”,谥“忠勇王”,塑像焚香致祭。帝尧廿四年四月初八日丑时御葬于凤凰山,坐卯向酉。立有石人、石马、石麒麟为记。
妣“瑞娥公主”御衢州府石洋县东门五里莲地形,坐壬向丙。
注:一作“龙头师仗志”。
据福建宁德【白岩北山蓝氏族谱】
来源七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蓝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蓝人,亦称褴人、滥人,是商末周初的周族王室内宫设置的一种官位,主要职责就是排解君王的忧虑和精神紧张,实际上类似今天的相声演员,具有精神医生的职责。因其穿着五颜六色的花衣服,所以称褴人、或滥人。在史籍《大戴礼》中记载:“蓝人,文王官人,蓝之以乐,以观其不宁。”
在蓝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蓝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蓝氏。
来源八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布雅穆齐氏,亦称布雅齐氏,满语为Buyamuci Hala,世居噶哈里、黑龙江沿岸。后多冠汉姓为阎氏、蓝氏等。其蓝氏鼻祖为布雅穆齐·富尔赛,满洲镶黄旗人,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担任蓝翎长,就是前锋校尉的助手,由骁勇善战的勇士充任,平时负责管理日常旗务的副排级,每甲一人,在满洲八旗中,每旗约有十一位蓝翎长,正九品官秩。布雅穆齐·富尔赛后来累官至甘肃提督、西宁镇总兵。在布雅穆齐·富尔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首任官职“蓝翎长”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丛尼勒氏,满语为Congnile Hala,据史籍《长白山先民传》记载,满族姓氏,世居地待考,所冠汉姓有蓝氏。其蓝氏鼻祖为丛尼勒·德恒,满洲镶黄旗人,原为吉林驻防,后在清咸丰三年从征镇压太平天国有功,特赏蓝翎。在丛尼勒·德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受赐“蓝翎”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⑶.满族德敦氏,满语为Den Hala,满语“站”,世居黑龙江两岸,后多冠汉姓为杜氏、邓氏、蓝氏等。其蓝氏鼻祖为德敦·明庆,满洲正白旗人,原在黑龙江驻防,清道光八年晋升为蓝翎侍卫,后累官至正白旗都统。在德敦·明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荣耀的“蓝翎侍卫”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昌奇公: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蓝姓皆公遗裔”,汝南堂名源此。另外,蓝氏是神农氏医术和农业技术的继承者。
B. 湖北的黄陂这一地名有什么来历
湖北黄陂现为武汉市黄陂区。陂,池塘也。公元前648年,楚成王灭黄国,迁黄国臣民于此。楚庄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楚国令尹孙叔敖筑陂塘灌溉农桑,因此地多黄国后裔,故得名黄陂。
汉属荆州江夏郡西陵县。汉末大将黄祖于此筑城,名黄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黄陂黄花涝置石阳县,为魏国荆州江夏郡驻地,为建置之始,有1800多年的历史。
南朝宋元徽四年(476年)、南齐建元元年(479年),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先后三次设置木兰县,木兰县驻地位于花木兰出生地黄陂大城潭镇(今黄陂区姚家集街道大城村),所辖地域包括今黄陂区北部和红安县西南。唐武德三年(620年)废除木兰县,并入黄陂县。
唐为南司州、安昌郡驻地。后南司州更名黄州。黄州改治邾城,黄陂属淮南道黄州。宋属淮南西路黄州齐安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属湖广行省黄州路。明属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
中华民国,先后属鄂东道,江汉道、省直辖。自民国二十一(1932年)年起,先后属第四、二、三行政公署及鄂东行署。
1949年,黄陂属孝感专区管辖。1959年,划归武汉市。
1998年,国务院同意撤销黄陂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行政级别为副厅级,享有地级市经济权限,以原黄陂县的行政区域为黄陂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黄陂大道380号。
(2)八百黄陂区扩展阅读
黄陂的地理环境
黄陂区地处武汉市北部,湖北省东部偏北,黄陂区南邻东西湖区、江岸区,东连洪山区、新洲区,西北交孝感市,东北交黄冈市。
黄陂区位于长江中游,大别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为江汉平原与鄂东北低山丘陵结合部。大体上是“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
北部为大别山余脉,属低山丘陵区,海拔在150—850米,面积占全区的17.8%;有武汉市最高峰双峰尖(872.5米)。中部为平原丘岗区,海拔在30—150米之间,面积占全区68.9%;南部为平原湖区,海拔在30米以下,面积占全区的13.3%。
黄陂区水资源丰富,拥有“百库千渠万塘”之称。有长江、滠水、府河等大小河流31条,河流总流长799.91公里,流域面积3504.3平方公里。工业、农业、生活用水充足。黄陂区有湖泊35个,其中武湖、童家湖、后湖较大,黄陂区湖泊总面积252.6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0.9亿立方米。
黄陂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无霜期255天。春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少雨,冬季干燥阴冷。多年均日照时数1917.4小时。多年均降水量在1202毫米,为中南地区降水量较均衡的地区。
C. 有人知道老的黄陂八景
陂邑十景:
一、铁锁龙潭
寒烟百尺古城西,神物何年借此栖。
夜月扬髯森似戟,春涛起蛰振如鼙。
冥飞铁柱空留锁,幻出琼泉渐作溪。
我欲乞灵消旱魃,豢龙今已属鲸鲵。
铁锁龙潭:在黄陂城内旧县署西百步外,古时是一片丘陵土墩。墩中有一座古肖寺,寺中神像的坐骑是一泥龙。寺旁有两根石柱子,高约丈余,明成化年间被风吹折一根,所存一根不知仍在否。传说上仓龙神违犯天条,被贬凡间附体泥龙。为了将功补过,泥龙乐善好施,每逢阴雨必化做人形在路口为赶路人撑伞相送,或借伞他用。一天,孝女贞姑替母采药途经此地,突降大雨,无处藏身。泥龙赶紧撑伞相送,于后每当遇雨,即撑伞相送,常来常往,产生了爱慕之情,并将第一次送伞之日定为约会之日,两人经常约会。这一现象不幸被古肖寺的一恶僧发现,当即用铁锁将泥龙锁住,使其动弹不得。贞姑几度赴约扑空,不免思念情切,滴下了三滴辛酸的泪水。泪珠落地,竟将地面砸出了三个孔,遂成了一口三眼井。井水翻腾,溢井而出,直漫到泥龙的尾部。泥龙得水,顿时获得灵气,大发龙威,上下翻滚,挣断锁链,带着贞姑腾空飞去。泥龙滚动过的地方,就成了一汪潭水。而后,有一渔人捕鱼时网得一副铁锁,所以叫“铁锁龙潭”。为了祭祀,明万历年间,县令胡仲澜兴建文昌祠,后来年久失修而坍塌。清同治十年(1871年)又改建为文昌宫,复修正殿一重,中祀历代帝君先贤。东侧有放生池,由放生公所管理。1909年(宣统元年)进步人土打破女禁,创办了黄陂第一所女子学校--木兰女校。当时封建传统观念毕竟根深蒂固,主事者虽冲破阻力,创办了女校,但却顾虑重重,仍把女子视为必加防范的洪水,把校址设在铁锁龙潭的中心处,原藏经阁的旧址上,而且四周筑起篱笆围墙,只开一门进出,几乎与世隔绝。
二、板桥仙迹
巨人何日学凌波,可有芒鞋踏破麽。
曾记踞桥黄石坐,难凭喷水白驴过。
步虚声逐人无影,脚赤泥穿石不磨。
讶怪仙踪徒一到,不曾略睡祗留蓑。
板桥仙迹:在黄陂县治西郊外有石板桥一座,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建,明永乐间重修。相传城西护城河洪水滔滔,百姓进出县城,车马受阻,过往极为不方便。黎民百姓急切地盼望能够架一座石桥。有一年终于开工建桥了,谁知道下石打基时,石料常被河水冲走。正在众水工一筹莫展、望水兴叹之际,一朵祥云飘然降落,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他望着河水淡淡一笑。众工匠发现原来是泥木祖师鲁班,连忙上前求助。鲁班微微点头,说道:“你们不知道,石料之所以被卷走,是河水中的水蛇精在作怪呢。”说完随手捏一泥齿丢入河中,霎时白光一闪,血水翻涌,巨浪滔滔。鲁班趁机投石镇水,差人架桥。顷刻之间桥就架好了,但是水中余波未平,板桥也随之颤动不已。鲁班知道是妖孽在作怪,便走上桥去猛顿一脚,踩出了一道一尺多长的足迹,不仅镇住了妖孽,而且平息了水患。护城河变成了通途,黎民欢呼雀跃。从此,石板桥上留下了祖师爷鲁班的仙迹。
三、西寺晓钟
浮生底事水云程,客夜无眠分外清。
大抵钟声俱百八,西陵西寺倍关情。
西寺晓钟:西寺也叫木兰宫,在小西门外,距离大板桥不远。根据同治《黄陂县志》记载:西寺系唐贞观年间襄州都督尉迟恭所修,明洪武年间重修,为从前朝贺习仪之所,寺中的大钟系明朝万历年间邑人郑光禄监铸,重5048斤。县志有诗这样描述:竹阁春深梦未醒,木兰钟声动神听。数声清越传空际,敲落银河万点星。其晓钟清脆,回荡晨空,山村田野,一片静谧景象。围绕西寺和大钟,民间也流传着动人的传说。相传始铸西寺大钟屡屡失败,县太爷坐卧不安,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武湖有一对渔民夫妇是铸造大钟的能手,丈夫叫铁汉子,妻子叫银姑娘。县太爷闻讯大喜,于是马上命令他们百日之内将钟铸造完成,否则问他们的杀头之罪。夫妻二人也不敢怠慢,随即燃炉炼铁,九十九次的浇铸,终因无人祭炉而未能铸造成功。眼看百日期限已经到了,铁汉子深感无望,便与银姑娘相拥而哭。为了救丈夫,银姑娘深情地望了丈夫一眼,毅然纵身跳入炉内。铁汉子想上前阻拦,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只扯下了半幅白裙。爱妻丧生,大钟铸造成功,县太爷感叹之余,决定亲自试敲。铁汉子言道,此钟不仅声音悦耳,而且他走多远钟声也会传递多远。县太爷不信,赐他快马一匹,约定半夜子时起程,次日辰时试钟。铁汉子依约催马赶到武湖,黎明弃马乘舟。刚好时辰已经到了,耳边传来了悠扬的钟声。铁汉子触景生情,思念爱妻,痛哭着将白裙撕碎,当作纸钱抛入湖中祭奠。一会儿,碎裙变成了群群小鱼在水中腾跃。于是“西寺晓钟敲,武湖银鱼跳”的传说便流传开来。
四、滠水冬温
木兰山麓浚源深,流向东城汇一津。
夜渡呼船常带月,秋波洗练净无尘。
群鸥出没寒犹在,积雪消融腊似春。
□□□□□□□,□□□□□□□。
滠水冬温:滠水发源于大悟光雾山,由北向南,纵贯黄陂全境,至五通口与谌家矶之间注人长江。据说,有一座“温泉殿”,温水奔涌,“溯雪常消青草洲”。传说上八仙闹海被下八仙斗败,受到了惩罚。这时,江海黄龙前来说情,并亲自送他们回府。谁知上八仙恩将仇报,反将黄龙扣押在洞府。何仙姑闻讯愤愤不平,救出黄龙逃到人间做了夫妻。黄龙取名齐天龙,何仙姑取名荷花。夫妻二人相亲相爱,驾舟打鱼为生,也常摆渡助人。一年,大雨滂沱,山洪爆发,良田淹没,生灵惨遭涂炭。齐天龙夫妇痛彻心脾,驾舟抢险,奋勇救人,使许多乡亲死里逃生。可他们夫妇二人却因劳累过度,不幸被洪水卷走。乡亲们四处呼号,八方寻找,后在县北不远找到了他们的尸体,人们便将他们夫妇合葬在滠水边。为了纪念这对舍己救人的夫妇,人们还在他们夫妇的墓前修建了仙侣台和仙侣洞,常年供奉。这件事情感动了上八仙和下八仙,以后每逢冬至忌日,群仙齐集于此,纷纷向河中洒酒祭祀,于是滠水就有了“冬温”之说。
五、木兰耸翠
突兀奇峰霄汉闲,相传千古木兰山。
翠流断避烟生石,绿染虬松云掩岚。
岭后一声清磐动,天边几点暮鸦还。
将军去后无消息,弱柳春来弄小蛮。
木兰耸翠:县北60里的木兰山为荆楚名岳之一。相传,汉代木兰山下有一千户长朱寿甫,膝下有一女名木兰,聪慧过人,不仅知书达礼,而且武艺超群,每日习文练武在山中,山山岭岭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山上遍布她用过的竹箭,好一派“低眉菩萨红妆样,怒目金刚剑侠同”的巾帼英雄气概。当时,胡羌入侵,可汗点兵。木兰女扮男装,毅然代父从军。转战十二载,木兰凯歌还。这时,漫山遍野的竹箭,竟然变成了参天大树,郁郁葱葱,鲜花怒放,姹紫嫣红,好象在迎接木兰将军的胜利归来,又好象在欢庆木兰的丰功伟绩。绿的木兰树,红的木兰花,一经轻风摇动,顿时飞红摇翠,展现出一幅生动的“木兰耸翠”的绚丽图画。木兰山不仅以木兰将军的家乡闻名于世,而且以自然景观和道教圣地吸引各地游人香客。十景中多已不再,唯此香火不断,现仍为黄陂县第一胜景。
六、钓台夜月
石蹬千盘垒一邱,云根翻动滠源流。
烟笼碧岫疑春晓,月浸澄潭若素秋。
仙去遗踪空有篆,人来野鹿亦同游。
应怜昔日垂纶者,起位三分有二州。
钓台夜月:钓台其实有岩无台,在县北5里处的滠水西岸,临河突兀一块高达数丈的砂岩,半腰刻有“钓台夜月”四个篆字,显得古朴大方,幽静宜人。据说宋代有个隐士,自负清高,一心欲效东汉严子陵的隐居生涯,以此图谋虚名,所以爱在月明风清的良宵,选择在此高台垂钓。一天,一路人见了问道:“先生,你坐这么高怎么能看见浮子的动静?如此垂钓岂不笑话?”宋隐士听了不屑地一笑,孤傲地说:“哼哼,你知道什么?象我这样钓鱼的只有雅士严子陵知道。”路人呵呵笑道:“严子陵是弃官隐居,担心汉光武帝刘秀来找他出仕,才天天在高处钓鱼,实则是为了居高临下便于观察,以便朝廷来人时,随机做出应变之策。皇帝又没有派人来找你,象你这样钓鱼不是东施效颦吗?可笑,可笑!”宋隐士听了大为不悦,索性置之不理。不料瞥见河中月影,只见月影在水中闪动,也象在笑他。他恼羞成怒,捡起块石头向月影砸去,顿时水泛波纹,月成两片。从此,在钓鱼台上观看河中的月影就成两半了,“钓台夜月”由此而得名,宋隐士则被贻笑后世了。
七、克寨屯军
黄尘四塞盗纵横,驰逐何人仗义名。
左泽列栅团练密,依山树帜指挥明。
不妨妇织还供饷,未辍男耕亦典兵。
封豕长蛇芟剃尽,至今原野寂无燐。
克寨屯军:旧址在县北约5里处。相传宋朝末年,县北一带盗匪如毛,经常出没于乡里打家劫舍,殃及百姓。由于官兵疲于与义军作战,无法顾及地方匪祸。乡民只好自己组织团练,傍水打桩编织木栅,依山立竿悬挂旌旗。男练刀枪不误农作,女练纺织筹办粮饷,人人齐心,户户协力,同仇敌忾,除暴安良。黄州知府为了表彰百姓惩恶扬善的斗争精神,特将“克寨屯军”列为十景之一。明《黄州府志》有上诗这样的描述。
八、鲁台望道
孤亭突兀倚云岑,遥望尼山几万寻。
松露垂枝疑振玉,篁风送响讶声金。
芹波绿漾沂川色,杏坞红分阙里阴。
宁独两贤瞻望切,至今思慕在人心。
鲁台望道:在滠水河东岸与县城隔河相望有一个山丘,原名无人查考,后名鲁台山。根据明间传说,宋仁宗时,有一河南人氏逾,钦命其为黄陂县令,不幸积劳病故,朝廷“官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加赠司空”。他遗下一子程珀,因年幼路遥,难返河南洛阳故里,于是寓居黄陂程乡坊。圣上见他是忠良之后,遂命其为黄陂县尉。后娶孝感女侯氏为妻,夜梦双凤投怀,于明道元年(1032年)生一子程颢,号明道。次年(1033年)又生一子程颐,号伊川。程颢、程颐聪慧,勤奋好学,读经论史,仰慕孔子,于是筑台于山椒,遥望东鲁孔子的故乡,所以山名“鲁台山”,或者叫“望鲁台”,也叫“鲁台望道”,后人又建双凤亭于其上,是纪念二程的古迹。
九、甘露呈祥
何时垂得山头露,今日犹传露未皠。
嶂雾晓滋春烂漫,岩花晴绕寺芳菲。
鲁台色借标丹凤,楚泽烟深上翠微。
闻说有龙祥瑞世,白麟赤雁与同归。
甘露呈祥:县东10里的甘露山,因世传陈武帝时曾降甘露得名。相传南朝陈武帝时,县东10里处有一翠岭,岭上住着一对夫妻,男耕女织,恩爱和睦。后来他的妻子身怀六甲,临盆产下一条小龙。丈夫将这个出生物当成怪物,操起一把铁锹向小龙砸去,只听见一声惨叫,竟斩断了小龙的尾巴。小龙就地一滚,而后腾空飞向云端,恋恋不舍地探出头来向母亲哭诉道:“母亲不必难过,你老只要唤儿几声,儿会回来探望双亲的。”母亲听后害怕其父生气,忍痛嘱咐他“莫回”,而小龙却听成了“恶回”。因此,只要听见母亲的呼唤,小龙回来时就雷电大作,雷雨交加。有一年,久旱无雨,禾苗枯黄,人畜染疫,百姓遭殃。小龙的母亲眼见满眼饿殍,生灵涂炭,心中万分难过。她眼含热泪,仰望长空,引颈高呼:“龙儿!”顷刻之间,风起云涌,雷鸣电闪,只见一条秃尾巴小龙,身背南海观音而来。观音大士将手中的紫金瓶朝下一倒,于是紫金瓶中滴下几点甘露,顿时大雨倾盆,禾苗复苏,瘟疫消除,人畜两旺。于是翠岭被人命名为“甘露山”,又称“甘露呈祥”。山下有甘露寺,1567年(明隆庆元年)重建,内祀二程及诸学者。
十、武湖烟涨
平湖气霭郁层霄,七泽波分入海潮。
望里有天尘漠漠,云中看树景寥寥。
涛喧万马金戈震,垒卷三江玉帐遥。
赚得将军浑好武,千年鹦赋憾难消。
武湖烟涨:武湖又名黄汉湖,位于黄陂东南部,相传为东汉江夏太守黄祖练武习射之处,湖面因日照受热,水汽蒸腾,浓雾弥天,在黄昏或清晨形成烟雾溟蒙的景象,山林房屋,若隐若现,如天上的仙境;人流车马,隐现其间,如腾云驾雾。这就是“武湖烟涨”,为黄陂的奇景之一。民间传说也附会而生。世传汉时江夏太守黄祖,常到湖边操练水军,其坐骑寄放在辛店马场庙,浸湿的铠甲就晒在湖中的晒甲山上。因此,该湖成为演武湖,其名也由此而来。后来黄祖兵败,被孙权枭首示众。黄祖饮恨黄泉成为鬼雄,仍愤愤不平,在地府重征旧部,占据武湖。每日清晨与生前一样,操兵演武,只杀得“万戟凝霜”,“千舸冲浪”,水珠四溅,风沙弥漫,好似浓雾烟云般。传说归传说,但这烟雾确实给武湖披上一层神秘面纱,放舟湖中,飘飘然有羽化登仙之感。
D.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手机挂号
那是高级医院
E. 从黄陂区怎样坐车最快能到八大家
公交线路:黄陂3路 → 黄陂k3路 → 轨道交通1号线 → 555路,全程约43.8公里
1、从黄陂区步行约290米,到达百秀街中百仓储站
2、乘坐黄陂3路,经过2站, 到达百秀街木兰客运中心站
3、步行约10米,到达百秀街木兰客运站
4、乘坐黄陂k3路,经过5站, 到达汉口北大道轻轨一号线汉口北站
5、步行约170米,到达汉口北站
6、乘坐轨道交通1号线,经过7站, 到达二七路站
7、步行约290米,到达解放大道二七路站
8、乘坐555路,经过5站, 到达和平大道建设二路站
9、步行约670米,到达八大家派出所
F. 黄陂区的旅游
2015年,接待游客达1500万,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亿元,分别增长25%和66%。黄陂北部947平方公里的木兰文化旅游区,誉为中南地区生态文化休闲之都,被联合国列入《中国21世纪优先发展议程》。
黄陂拥有中南地区最大的城市生态旅游景区群,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包括木兰山、木兰天池,木兰云雾山,木兰草原四大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4家(大余湾、清凉寨、农耕年华、锦里沟),3A级景区4家(胜天农庄、木兰湖,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木兰古门),以上景区除胜天农庄外均列入武汉旅游年卡中。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1家(木兰湖),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家(大余湾)。黄陂古有黄陂十景,今有木兰八景。黄陂拥有最高星级的五星级农家乐10家,居全省区县第一。四星级农庄20余家,打造了武汉市首条最长的绿色旅游景观通道-130公里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交通环线,实现全区各大景区之间“15分钟可达、2小时串联”的旅游线路循环贯通。
黄陂区与亿利资源、三特索道、吉利集团、周大福、红星美凯龙、华谊兄弟等上市企业展开全面战略合作,积极推动王河水乡、三台寺、木兰小镇、木兰溪、红岗山茶文化园、木兰竹海、红酒古镇等乡村旅游加快建设,加快乡域传奇、木兰花谷、木兰龙门山、浪漫红叶谷、银杏山庄、木兰果园建设,启动云雾山体育公园、木兰山滑翔伞基地、F4赛车场、华夏同根园建设。
推出了武汉赏花地图方便游客,黄陂区木兰天池杏花、清凉寨中华樱花、木兰云雾山杜鹃花和锦里沟樱花4家入围“新花城十景”。配套建成各类宾馆酒店63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4家,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已经形成了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具有一次性接待2万名游客食宿的能力。 木兰山
木兰山位于武汉市北部。海拔582.1米,为国家AAAAA级风景区。木兰山是木兰文化之源,花木兰将军生葬于此,祭祀于此。集宗教、地质、建筑奇观为一身,有木兰殿等七宫八观三十六殿,塑有花木兰“三应身”神像。木兰山神祀制为清朝政府为纪念花木兰所设祭祀区。
木兰山始得名于南齐永明三年(485年),唐贞观九年(635年),木兰山金顶为朝廷纪念木兰将军始建。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时任黄州刺史的杜牧曾游木兰山,并留下《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宋雍熙二年(985年),王义敬木兰忠孝,重建了木兰将军坊和庙。宋代,米芾在此手书“第一山”保存至今。被明代诗人屠达誉为“西陵最胜,盖三楚之极观”。清朝,外省香客游人来木兰山的人次平均每年超过百万。木兰庙会传承千年,每年十万余人参与。2015年,木兰山和台湾阿里山结为了姊妹山。
木兰山国家地质公园广泛分布着有7亿5千万年历史的蓝片岩。 有著名的木兰山组歌和烽火木兰山。拥有雄伟壮观的群峦秀峰、木兰山古建筑群的众多道佛泥塑,宫观栉比的木兰山道教丛林、十里槐花、瞬息万变的云海奇景。
木兰天池
木兰天池风景区位于黄陂区北部长轩岭街道,距武汉天河机场45公里。整个景区占地面积9000亩,森林覆盖率达98%。木兰天池是木兰的外婆家、木兰成长地,再现了木兰童年生活的快乐时光。
木兰天池是AAAAA景区,面积13平方公里,主要由“浪漫山水”、“高峡人家”和“森林公园”三大主题景园链接成一个南北走向,长达十余公里的森林山水大峡谷,是国家森林公园。十里野杏花、野菊花、油茶花,分布在峡谷、大小天池的两岸。其主峰海拔520.6公尺,属大别山南麓。景区年平均气温介于15-22℃之间,七月份平均气温25.8℃。
素山寺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木兰天池的三期园区,各种珍贵动植物达1000余种,是三峡工程植物保护移植基地。
云雾山
享有“西陵胜地、楚北名区、陂西陲障、汉地祖山”美誉的木兰云雾山,为5A级景区,地处武汉市黄陂区西北李家集街道内,距武汉市中心65公里,距黄陂城区29公里。以山命名有南海舰队997云雾山舰。木兰云雾山是木兰将军归隐之地,草庐明志,花海知心,拥有花语山(杜鹃花华中一绝),仙人洞及历代兵家博弈所遗存的古代城寨龙王尖石寨。
每年元宵灯会,木兰云雾山僵狮子盛行。这里有“十里花山,八里柳溪,一山两教,四季香火”。还有非遗黄陂泥塑、白鹭林。云雾山蕴藏着千万株形态各异的万亩杜鹃花海似绮丽的彩带飘动在青山幽谷之中。云雾山恐龙谷和云雾山冰雕馆又先后开园。
被称为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中的百景园,山内常年平均气温18℃,有各种树木150余种,中草药材600余种,森林覆盖率95%以上。
木兰草原
木兰草原位于武汉黄陂区王家河街道,属“木兰八景”之一。景区距武汉市城区36公里。木兰草原是木兰骑马射箭、演兵练武之地,木兰从军骑马射箭的场景历历在目。木兰草原是5A景区,面积4800亩,融草原风情观光、户外拓展、水上游乐为一体,是华中地区唯一的以草原风情为主题的风景区。
木兰草原是中南惟一的天然草场,其中的王子草场有长千米的“葡萄长廊”蜿蜒曲折和一望无垠“公主湖”,草原白鹭湖,吉祥广场。
木兰草原坐拥华中最大的格桑花花海,充满西北特色的跑马射箭等大漠风情。在木兰草原,开满紫色、粉色、白色、红色的千亩格桑花。 清凉寨
木兰清凉寨是AAAA级景区,平均海拔600余米,景区总面积6000余亩,有近2000亩油茶和各类品种的茶花,所在的刘家山村是武汉最美的山村。
木兰清凉寨位于蔡店街道西北部刘家山,年平均温度低于武汉市中心城区4-6度,十里中华樱花、映山红、油菜花、茶花花花飘香,推出的攀水瀑布、古炭窑、滴水观音、九龙飞瀑等旅游景点,加入丰富多彩的祈福、采茶等活动。
清凉寨深秋,三角枫等多种秋季红叶树种面积3000余亩,形成艳丽的秋季红叶景观。刘家山和丁家山两个高山自然村银杏树达5万余株,其中,百年以上的古银杏近百株,是武汉市境内目前最大的高山古银杏群。
大余湾
大余湾是位于武汉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共有近40幢房屋为明末清初建筑,石屋石砌,雕梁画栋,有数百年历史,是典型的明清风水建筑格局。该村先祖曾有过“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历史辉煌。为湖北第一民俗村,作为一个风景秀丽的徽派建筑古老村落大余湾村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
大余湾古建筑群是中华耕读文化的典型,保留和继承了古代遗存中那种难得的恬静与淡泊的慢生活模式,花海乐园拥有万亩油菜花、百亩红栀子花,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锦里沟
锦里沟是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北部蔡店街道境内。始建于清朝雍正时期。
锦里沟由环湖风情体验区、峡谷游览区和寨王文化展示区三个部分组成。游线全长12公里,串联大小景点48处,是武汉市唯一的土苗文化风情旅游区,也是最大的自然山水度假区。篝火晚会 青山绿水,溪流环绕,湖泊、瀑流、峡谷、野花与吊脚楼、风雨桥等土家建筑交相辉映,
农耕年华
农耕年华是AAAA级景区,位于武湖街道,占地面积3000亩,已建成农业科普示范区、高尔夫体验区、农耕文化展示区、百果观赏采摘区、藤园彩林浏览区、珍奇动物观赏区、生态湿地游览区等十二个功能区,是华中最大的农业主题观光园区。农耕年华千亩的桃花景色秀丽,镇、村、塔、桥星罗棋布。 胜天农庄位于黄陂区王家河街道,AAA级景区,有太平天国古城依山就势,以青石干砌而成,城墙高4米左右,占地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灵宫殿与白马寺始建与唐朝,穿插了露营、cs,垂钓,卡丁车,竹筏漂、丛林越野、攀岩、速降、搭绳过涧、水上飞索等许多另类户外活动。
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是与阿里巴巴合作的中国首家超大型智慧市场。AAA级景区。
木兰古门位于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的姚家集街道境内,国家AAA级景区,总面积6000亩,距武汉中心城区约65公里,属典型的山水石林景区。古门湖位于古门山西麓,湖面约800亩,古门万亩荷花塘,半岛众多。古门山景区内有大小瀑布十多处,其中最长的“三叠瀑”有约百余米,最高的“百丈瀑”约高50米。
木兰湖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国家AAA级景区,湖面17平方公里,108个大小湖汊组成57公里的环湖公路蜿蜒曲折,32个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木兰将军自幼操戈习武在此而得名。木兰湖西岸三千米为木兰庙,庙前有千年银杏,庙后为木兰墓,始建于唐,明清多修缮。木兰湖鸟岛长年栖息着各种鸟类10余万只,其中30%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与台湾南投县日月潭结成了“姊妹湖”。 姚家山位于黄陂区蔡店街道,是武汉抗战第一村。1941年至1946年,新四军五师司政两部常设在姚家山,姚家山新五师司政机关旧址作为新五师和鄂豫边区党委机关驻地。周边有双峰尖、西峰尖、茶山等九座山体相峙环绕,四季常绿、冬暖夏凉。姚家山溪谷,樱花、中华白鹃、杜鹃花、杏花、桃花、梨花等山野鲜花眼花缭乱。
天寨沟漂流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的蔡店街道境内,是武汉市第一家漂流景区。 天寨沟漂流河道全长3.8公里,落差136米。河道内森林覆盖,乘艇漂流穿行在林荫之中,河道中有大小十八龙潭。
木兰花园(武汉木兰玫瑰花园)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街道胜天村,是武汉地区最大规模玫瑰园,种植3000余亩玫瑰花,花色分为红、粉、黄、白、复色五大色系。
红岗山位于武汉市黄陂区蔡家榨街道。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诞生地。这里还有太平天国时期古寨城墙遗址。也是武汉驰名的茶乡古镇。
月亮湖(院基寺水库)位于武汉黄陂区明清古街背后,与当地木兰湖景区夏家寺水库和梅店水库相呼应,形成“日月星”三湖鼎立之势,该湖蓄水量1.08亿方,已经成为著名的湿地生态旅游区。
谦森岛庄园,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祁家湾街境内。该园由四个林果生产场组成,拥有果园种植面积1万亩。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金果园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道雷段村,距武汉市中心28公里,武汉金果园基地现有果树面积1000亩,品种有水蜜桃树、黑宝石李、梨树、枣树、枇杷树、橘树、柑橘树等20多个品种1万余棵果树。黄陂形成了木兰湖蓝莓、罗汉桑椹、前川金果园甜桃、武湖草莓、蔡榨茶叶等五大休闲采摘基地。
武汉农业生态园位于武汉市的黄陂区武湖街道。
G. 东西湖到黄陂区坐什么车
公交线路:730路 → 207路 → 292路,全程约46.1公里
1、从东西湖步行约2.2公里,到达环湖路站
2、乘坐730路,经过10站, 到达常青公园站
3、乘坐207路,经过5站, 到达八古墩站
4、乘坐292路,经过5站, 到达百秀街站
5、步行约810米,到达黄陂区网络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H. 黄陂有没有什么好玩的或者好吃的店
黄陂区古迹甚多,文化遗存丰富,是湖北省文物十强县之一。公布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6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5个,市级8个,县级12个。主要有:盘龙城遗址:位于黄陂滠口镇,南距武汉市区5公里,因盘龙湖环抱而得名。整个遗址东西长2100米,南北宽约1800米,总面积378万平方米。1954年发现后,从1963年至1976年3次由省、地、县及北京大学考古专家组成发掘队进行有计划、大规模挖掘。考古结果显示:城垣建筑距今约3500多年。城内有三座宫殿基址,其结构为我国至今所知最早的“前朝后寝”的分布格局。城外有居民居住地、手工业区、墓葬区。出土的文物有铜园鼎、铜钺、玉戈、陶器、木雕等,工艺精细,形制完备。1974年,湖北省博物馆在此设立考古工作站,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台山古墓葬:位于滠水东岸与前川镇隔河相望的鲁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发现。整个墓葬群范围: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00米,共有西周与春秋战国墓35座。其中西周墓5座,春秋战国墓30座。这批墓葬群,共出土160件铜、玉、陶器,其中青铜器约占二分之一。铜器造型严谨,花纹繁缛。198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凤亭:建于鲁台山椒,临滠水,眺区城。相传宋仁宗时,黄陂县尉程王向之妻夜梦双凤投怀,后生二子,取名程颢、程颐。二程崇尚儒学,尊奉孔子,乃筑台以望鲁,并取名望鲁台,鲁台山由此得名。二程学识渊博,诗文出众,为宋代大理学家,誉满国中。为缅怀先贤,宋代始建“清远亭”于鲁台山。南宋时取双凤齐飞之意,改称“双凤亭”。其间1962年和1984年两次维修。今日双凤亭,琉璃碧瓦,斗拱飞檐,造型严谨,气势恢宏。199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木兰山:位于黄陂区北,距区城27公里。山势呈南北走向,群峰攒簇,古木参天,方圆30平方公里,最高峰祈嗣顶582.1米,系大别山南麓的高峰之一。相传南北朝时,羌胡入侵,木兰山下一位姓朱名木兰的巾帼英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驰骋疆场12年,屡建奇功。班师回朝后,封她为武召将军佐侍郎。木兰不受朝禄,愿归桑梓奉养父母。从此,木兰山因是一代女杰的家乡而闻名于世。山上至今还保存着这位女将军的许多胜迹。木兰山又是湖北著名的宗教圣地。其宗教活动始于隋、兴于唐而盛于明,是中国历史上道佛两教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山上先后修建寺、观、庙、庵30多座,有“七宫八观三十六殿”之说。1983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景点 黄陂人文荟萃、山清水秀、风景独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木兰山:荆楚名山木兰山昂立天宇,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群峦秀峰、宫观栉比的古代庙宇、甘冽晶莹的龙泉匹练、环绕山岭的溪河碧流、瞬息万变的云海奇景、盛夏如春的宜人气候,无不令人赏心悦目,近年来,木兰山修复了一批古式建筑,重塑了众多道佛泥塑,成为武汉近郊重要的风景游览区。 木兰湖:位于木兰山脚下的塔耳岗乡境内,是一个以山奇、水美、鸟珍而遐迩闻名的风景旅游区。全区总面积50平方公里,其中,湖面20平方公里,70多个岛屿和半岛兀立湖中,100多个湖汊纵横交错,近百里的湖岸线蜿蜒曲折,20多个涌泉喷珠吐玉。湖周围群峦起伏,树木葱郁,10万只白鹭栖息于此,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候鸟聚集地。木兰湖水域宽阔,水质碧澈,自然环境清洁幽静,夏季月平均气温比武汉市区低4℃-5℃,是武汉市近郊理想的避暑胜地。木兰湖不仅有优厚的自然资源,还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这里流传着许多有关木兰将军替父从军的动人传说,保留着一批历史遗迹。有木兰将军墓、木兰将军庙、木兰将军唐代墓碑和宋代石狮。 木兰川:位于黄陂研子岗镇,是通往木兰山、木兰湖的绿色走廊。全川长15公里,总面积30平方公里。东西两侧的玉屏山、木兰山两山对峙,一川通达,景观独特。川上云遮雾绕,层峦叠嶂,树木葱郁,百鸟翩跹;川内田畴如织,山花锦簇,清水漾碧,玉鉴琼田,秀色可餐。还有明清时代的民居建筑余家大湾建筑群,青石布瓦、雕梁画栋、石雕木刻、精美绝伦。 木兰天池:位于黄陂长轩岭镇石门境内,距武汉市区中心63公里,区域方圆10平方公里。整个景区由飞瀑、溪潭、怪石、奇木等构成自然景观200多处。峡谷全长约10公里,上下落差200米,有大、小天池各一处,小天池水域面积150亩,大天池水域面积300亩,海拔350米,池水荡漾,清澈透底,既可泛舟,又可冲浪,整个景区自然景观如珠妙串,森林覆盖,绿荫掩映,飞流直下,山泉叮咚。 素山寺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黄陂长轩岭镇境内,南距县城58公里。公园南北长3.25公里,东西宽1.9公里,总面积6.18平方公里。境内群峰连绵,山势雄伟,最高峰无名峰海拔高程599.5米,是大别山南麓、武汉市北郊最高山峰之一。公园内树木参天,藤蔓罗织,自然植被和人工森林布满山峦,森林覆盖率达98%。飞瀑、奇石、古战场及寺观旧址等自然人文景观点缀其间。 主要土特产品:花生、茶叶、板栗、芦笋、桔梗、柿子、桃李、荸荠等。
I. 黄陂区的美食特产
1,油面
油面又名黄面、凉面。是湖北东部地区传统小吃,盛产于武汉市黄陂区、黄冈市、黄石市等地区,纯手工制作,无需油炸。
2,虾鲊
虾鲊为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东西湖区和孝感市孝南区、汉川市等地特产。为“黄陂区十大名菜“之一。经过“淘虾沥干、食盐腌制、专桶堆积、优质稻米、炒熟磨粉、3︰7(湖虾、米粉)拌和、佐料混合、凉干水分”等八九道工序10多种配料制成。
3,糍粑鱼
糍粑鱼是具有浓厚的湖北乡土气息的传统名菜,属于鄂菜系。是以鱼肉为主料,经过腌渍、晾干后煎烧而成的。在鄂东南地区人们食用“糍粑鱼”已是一种嗜好。
4,黄陂三鲜
黄陂三鲜是湖北武汉市黄陂区的地方传统名肴,属于鄂菜系武汉菜。已经流传数百年。三鲜是鱼丸、肉丸、肉糕三样菜合而为一的统称。
5,汽水肉湖北省的传统名菜之一,菜名里所说的汽水不是指常喝的碳酸甜饮料,而是蒸锅中的水受热蒸馏而产生的汽水。
J. 黄陂区的名胜古迹
1、盘龙城遗址
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遗址是中国早期城市遗址,时代一说为商代早期,一说为夏代,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叶店杨家湾盘龙湖畔。
2、鲁台山古墓葬群
鲁台山古墓葬群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道鲁台村,属周代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滠水东岸的鲁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发现。
3、双凤亭
双凤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鲁台山,占地36平方米,为纪念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而建。双凤亭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龙王尖遗址
龙王尖遗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明清山寨遗址。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周长12公里,分设东南西北四个寨门,寨墙由条石垒砌而成,平均高35米,最高处达45米,宽13~15米。
5、作京城遗址
作京城遗址属汉代古城址,位于黄陂区李集镇作京城村。遗址呈不规则“亚”字形,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为140米,残高2—6米,夯筑城垣顶宽约12米,基宽约30米,北、东、南三面有城门遗迹,城外有护城河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