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武汉黄陂 > 黄陂造型

黄陂造型

发布时间:2020-12-10 12:04:52

A. 武汉黄陂上尚造型美容上班第一天就要交押金

交押金的工作最好不做,一般都有问题

B. 黄陂区的名胜古迹

1、盘龙城遗址

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遗址是中国早期城市遗址,时代一说为商代早期,一说为夏代,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叶店杨家湾盘龙湖畔。

2、鲁台山古墓葬群

鲁台山古墓葬群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道鲁台村,属周代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滠水东岸的鲁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发现。

3、双凤亭

双凤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鲁台山,占地36平方米,为纪念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而建。双凤亭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龙王尖遗址

龙王尖遗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明清山寨遗址。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周长12公里,分设东南西北四个寨门,寨墙由条石垒砌而成,平均高35米,最高处达45米,宽13~15米。

5、作京城遗址

作京城遗址属汉代古城址,位于黄陂区李集镇作京城村。遗址呈不规则“亚”字形,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为140米,残高2—6米,夯筑城垣顶宽约12米,基宽约30米,北、东、南三面有城门遗迹,城外有护城河遗迹。

C. 黄陂有没有什么好玩的或者好吃的店

黄陂区古迹甚多,文化遗存丰富,是湖北省文物十强县之一。公布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6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5个,市级8个,县级12个。主要有:盘龙城遗址:位于黄陂滠口镇,南距武汉市区5公里,因盘龙湖环抱而得名。整个遗址东西长2100米,南北宽约1800米,总面积378万平方米。1954年发现后,从1963年至1976年3次由省、地、县及北京大学考古专家组成发掘队进行有计划、大规模挖掘。考古结果显示:城垣建筑距今约3500多年。城内有三座宫殿基址,其结构为我国至今所知最早的“前朝后寝”的分布格局。城外有居民居住地、手工业区、墓葬区。出土的文物有铜园鼎、铜钺、玉戈、陶器、木雕等,工艺精细,形制完备。1974年,湖北省博物馆在此设立考古工作站,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台山古墓葬:位于滠水东岸与前川镇隔河相望的鲁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发现。整个墓葬群范围: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00米,共有西周与春秋战国墓35座。其中西周墓5座,春秋战国墓30座。这批墓葬群,共出土160件铜、玉、陶器,其中青铜器约占二分之一。铜器造型严谨,花纹繁缛。198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凤亭:建于鲁台山椒,临滠水,眺区城。相传宋仁宗时,黄陂县尉程王向之妻夜梦双凤投怀,后生二子,取名程颢、程颐。二程崇尚儒学,尊奉孔子,乃筑台以望鲁,并取名望鲁台,鲁台山由此得名。二程学识渊博,诗文出众,为宋代大理学家,誉满国中。为缅怀先贤,宋代始建“清远亭”于鲁台山。南宋时取双凤齐飞之意,改称“双凤亭”。其间1962年和1984年两次维修。今日双凤亭,琉璃碧瓦,斗拱飞檐,造型严谨,气势恢宏。199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木兰山:位于黄陂区北,距区城27公里。山势呈南北走向,群峰攒簇,古木参天,方圆30平方公里,最高峰祈嗣顶582.1米,系大别山南麓的高峰之一。相传南北朝时,羌胡入侵,木兰山下一位姓朱名木兰的巾帼英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驰骋疆场12年,屡建奇功。班师回朝后,封她为武召将军佐侍郎。木兰不受朝禄,愿归桑梓奉养父母。从此,木兰山因是一代女杰的家乡而闻名于世。山上至今还保存着这位女将军的许多胜迹。木兰山又是湖北著名的宗教圣地。其宗教活动始于隋、兴于唐而盛于明,是中国历史上道佛两教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山上先后修建寺、观、庙、庵30多座,有“七宫八观三十六殿”之说。1983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景点 黄陂人文荟萃、山清水秀、风景独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木兰山:荆楚名山木兰山昂立天宇,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群峦秀峰、宫观栉比的古代庙宇、甘冽晶莹的龙泉匹练、环绕山岭的溪河碧流、瞬息万变的云海奇景、盛夏如春的宜人气候,无不令人赏心悦目,近年来,木兰山修复了一批古式建筑,重塑了众多道佛泥塑,成为武汉近郊重要的风景游览区。 木兰湖:位于木兰山脚下的塔耳岗乡境内,是一个以山奇、水美、鸟珍而遐迩闻名的风景旅游区。全区总面积50平方公里,其中,湖面20平方公里,70多个岛屿和半岛兀立湖中,100多个湖汊纵横交错,近百里的湖岸线蜿蜒曲折,20多个涌泉喷珠吐玉。湖周围群峦起伏,树木葱郁,10万只白鹭栖息于此,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候鸟聚集地。木兰湖水域宽阔,水质碧澈,自然环境清洁幽静,夏季月平均气温比武汉市区低4℃-5℃,是武汉市近郊理想的避暑胜地。木兰湖不仅有优厚的自然资源,还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这里流传着许多有关木兰将军替父从军的动人传说,保留着一批历史遗迹。有木兰将军墓、木兰将军庙、木兰将军唐代墓碑和宋代石狮。 木兰川:位于黄陂研子岗镇,是通往木兰山、木兰湖的绿色走廊。全川长15公里,总面积30平方公里。东西两侧的玉屏山、木兰山两山对峙,一川通达,景观独特。川上云遮雾绕,层峦叠嶂,树木葱郁,百鸟翩跹;川内田畴如织,山花锦簇,清水漾碧,玉鉴琼田,秀色可餐。还有明清时代的民居建筑余家大湾建筑群,青石布瓦、雕梁画栋、石雕木刻、精美绝伦。 木兰天池:位于黄陂长轩岭镇石门境内,距武汉市区中心63公里,区域方圆10平方公里。整个景区由飞瀑、溪潭、怪石、奇木等构成自然景观200多处。峡谷全长约10公里,上下落差200米,有大、小天池各一处,小天池水域面积150亩,大天池水域面积300亩,海拔350米,池水荡漾,清澈透底,既可泛舟,又可冲浪,整个景区自然景观如珠妙串,森林覆盖,绿荫掩映,飞流直下,山泉叮咚。 素山寺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黄陂长轩岭镇境内,南距县城58公里。公园南北长3.25公里,东西宽1.9公里,总面积6.18平方公里。境内群峰连绵,山势雄伟,最高峰无名峰海拔高程599.5米,是大别山南麓、武汉市北郊最高山峰之一。公园内树木参天,藤蔓罗织,自然植被和人工森林布满山峦,森林覆盖率达98%。飞瀑、奇石、古战场及寺观旧址等自然人文景观点缀其间。 主要土特产品:花生、茶叶、板栗、芦笋、桔梗、柿子、桃李、荸荠等。

D. 黄陂名胜古迹,风物特产

黄陂区古迹甚多,文化遗存丰富,有徽派、鄂东、鄂西、赣北、吴越等风格的民居,是湖北省文物十强区县之一。
公布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28个。其中国家级1个(盘龙城遗址),省级13个,市级14个。 鲁台山古墓葬群(2):位于前川街道的鲁台山西南,1978年发现。西周与春秋战国墓35座。其中西周墓5座,春秋战国墓30座。这批墓葬群,共出土160件铜、玉、陶器,其中青铜器约占二分之一。铜器造型严谨,花纹繁缛。198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凤亭(3-73)是省级重点文物单位,始建于北宋。程颢、程颐兄弟人称两程夫子。其祖父任黄陂县令,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黄陂城西偏有草庙巷(今前川街道文教巷),是二程故居所在地。南宋时改称双凤亭,取侯太夫人梦双凤生二程之意。现存建筑即为当时所置。亭中有石砌方形碑,碑额上刻有双凤朝阳图等。“双凤亭”金字匾额,为1962年重修时郭沫若所题。重建了“双凤亭公园”,修缮“二程书院”、聪明池、理趣林、流矢湖和二龙潭公园等。
作京城遗址(3-161)属汉代古城址,位于黄陂区李家集街道作京城村。遗址呈不规则“亚”字形,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为140米,残高2——6米,夯筑城垣顶宽约12米,基宽约30米,北、东、南三面有城门遗迹,城外有护城河遗迹。是省级重点文物单位。
中分卫湾新石器文化遗址(3-174)
面前畈遗址(3-183)
大余湾古民居建筑群(4-24)
吴光浩烈士旧居及墓(4-75)
铁门坎遗址(5-1)
龙王尖遗址(5-2)龙王尖石寨是明代石寨,又名龙王寨,围城周长12.5千米,圈地1.5余平方公里。龙王尖位于黄陂区李家集街道珍珠岭。寨墙平均高3.5米,全寨共有四大寨门,石寨按九曲八卦阵建造。壮观的山墙基本完整,号称武汉的长城。
木兰山古建筑群(5-137)
雨霖古建筑群(5-138)
鸡公城遗址(6-2)位于六指街甘棠铺鸡公城湾东南50米,属商周遗址,面积约3.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
姚家山旧址(6-132) 大顶山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北部蔡店街道蔡家湾西北主峰高464.5米,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此山秀拔云表,风景独特,传说有仙人隐居其中。
伏马山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罗汉寺街道,发现绵延数公里的石砌城墙,墙内有连排营房遗迹,为太平天国时期的兵寨。
铁寨为明清古寨遗址,跨黄陂区、大悟县界,黄陂部分未作开发不收费。
西峰尖寨建于清代,位于蔡店街道,险峻陡峭原始,景色优美。
马寨城遗址兴建于战国时期、废弃于三国时代。位于黄陂王家河街道。整体布局精巧合理,城内还有水井、水塘、烽火台等。
前川中学旧址位于黄陂区实验中学康民楼。
圣庙位于前川街道,为古代学宫遗址。
黄陂区还有大小寨遗址、城门潭遗址、黄陂花寨、程家墩遗址、武汉八里畈、黄陂鱼山、三姑井、磨元城遗址、铁门坎遗址、神墩岗遗址等市级以上遗址。 木兰乡大余湾、李集街道泥人王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黄陂北部幽静灵野的田园风光、古朴醇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慢生活、漫时光”氛围浓厚。如冯楼村、高顶村、桥头边村、杜家湾、高家湾、李冲村、研子岗、胡家集、蔡店源泉、黄陂曾集等乡间小镇。
盘龙城的千年古镇黄花涝20多公里府河段湿地形成黄花涝湿地群,为世界自然基金会重点保护项目。还有六指北湖太空莲、盘龙城后湖水乡夏莲、盘龙湖等。
罗家岗位于武汉市黄陂区东北部的王家河街道,是省级标准历史文化名村。村中,纵横交错的石板小巷,连接着二三十栋大大小小的院落。
黄陂义门陈位于王家河街道陈家畈,位于胜天农庄和红岗山之间,为典型赣北民居。
明代万历四桥:长轩岭的张都桥、二太桥,木兰乡青石桥、王家河龙墩桥。
桃花庙位于黄陂蔡家榨街道桃园村詹家寨。楚文王时著名的桃花夫人(又称息夫人)就葬在黄陂桃花庙。唐代诗人刘商的题黄陂夫人祠写到:东风三月黄陂水,只见桃花不见人。
半河桥位于罗汉寺街道,为明朝古桥。
黄陂宗圣祠位于蔡家榨街道。

E.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特点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灿,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自夏、商、周至秦、汉整个青铜器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十三期:即夏为二里头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为早、中、晚三期,战国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汉为青铜器发展 史的余辉。现将各期的特征,表述如下:
河南西部地区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业已发现数十处。经过发掘的地点还有郑州洛达庙和上街、陕县七里铺、洛阳东干沟、临汝煤山、淅川下王岗等地。山西汾河下游调查中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三十多处,夏县的东下冯遗址曾作过发掘。但科学发掘的二里头文化青铜礼器,集中地在偃师二里头出土,河南的新郑望京楼和商丘地区,也有个别发现。
科学发掘的二里头文化期的青铜礼器,现仅限于饮酒器爵。基本的特点是流狭而较平,尾短、无柱,或有柱状的雏形,底平。体较扁,下承三足。体型分长体束腰式,长体分段式和短体束模式等数种。足有长短两类,长足为三角尖锥形,短足为三角段形,有些短足可能是使用损蚀所致。有的做成镂空状,是为二里头文化期的特点。
二里头文化青铜器一般无纹饰,但有些爵的杯体正面有一排或二排圆钉状纹饰。有的腹有圆饼状突起,当是二里冈期上因纹的滥觞。虽然二里头文化青铜礼器上未见动物形纹饰,但二里头出土的青铜戈的内部,已有变形的动物纹饰,因而不能排除青铜礼器上出现动物纹的可能。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

相当于商二里冈文化期。郑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测定碳14年代为公元前1620年,正合于商汤立国的时期,但是二里冈文化的下限还不大清楚。二里冈遗存分上下两层,上下层青铜器的差别不是属于风格方面,而是上层比下层的器类有更多的发展。商代早期青铜器在郑州出土很多,这是由于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之故。重要的有二里冈、白家庄、张寨南街、杨庄,南关外、铭功路、二七路等地的墓葬或窖藏。大体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东南角。在城的东北和西面,也有埋青铜器的墓地。在河南北部发现了商代早期青铜器多起。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安徽嘉山泊岗、江西清江吴城等地也有重要的发现。以上遗址和墓葬中发现的商代早期青铜器,以二里冈上层的居多。
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律为扁体平底。流甚狭而长。青铜斝除平底型的以外,还出现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当二里冈上层的器,+字形有成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边沿,留有数道缺口,郑州和黄陂盘龙城都出土过这种实例。管流斜置于顶上的半封顶袋足盉,后侧有一大鋬可执,在本期内颇具特色。罍皆狭唇高颈有肩,形体亦偏高。商代早期壶有提梁的有长颈小口鼓腹形和小口体呈悬瓠形的两种,也有小口器颈不高不设提梁的。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
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在商二里冈文化期和殷墟文化期之间,有几批青铜器出土。这些器物有某种商代早期的特点,然而已有较多的演变;也有某些殷墟时期青铜器特点的肇始。比较典型的是河北地区藁城台西下层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铜器,北京平谷刘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安徽阜南和肥西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在豫西的灵宝东桥,也有出土。殷墟文化一期有这类器物发现,如小屯232号墓所出土的一组青铜器,和小屯331、333号墓等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但这一类器物在殷墟发现并不多,而在其它地区有的反而比殷墟的更为典型而精好,现在还找不出像二里冈或殷墟那样生产这类青铜器的商代大都邑。盘庚迁殷之前的商都在奄,更早在庇和相,但是在二里冈期之后,殷墟期之前这批青铜器是客观存在。由于这类青铜器具有早期至晚期的过渡特点,所以有的将之断在二里冈期,有的断为殷墟文化早期。这类青铜器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而其时生产它们的中心又不在殷,因而完全有必要在二里冈文化期之后,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之前,划出一个称之为商代中期的阶段。商代中期的上限不易确定,下限约在武丁之前。

这一时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虽然与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宽,出现的圆体爵是放所未见的。斝在空椎状足之外,出现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已较少见。早期虽已出现了宽肩的大口尊,这类器形在此时有较大的发展,像阜南的龙虎尊和兽面纹尊这样厚重雄伟的造型, 在商代早期是从未出现的。瓿这类器形,也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藁城的兽面纹瓿是其典型。早期体型较高的罍,在这时发展为体型比例较低而肩部宽阔的式样,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巨型兽面纹罍是其典型。这时的圈足器上的+形和方形的孔,与早期相比,有所缩小。鼎、鬲类器比较突出的变化是一耳不再与—足对立,形成不平衡状,而是三足与两耳对称,成为以后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这时浇铸时芯范悬封的方法还没有完全解决,因而中空的鼎足还有与器腹相通的情形。
纹饰分为两类,一类是二里冈期变形动物纹的改进,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较细而密集,一股如平谷的兽面纹鼎和肥西的斝与爵,而阜南龙虎尊和嘉山泊岗的主纹兽面纹已较精细,圈足上的兽面纹仍保持早期的结构和风格。第二类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这类兽面纹双目往往突出。如果不是浮雕,则无论是头像还是体躯都没有明显的区分。这方面的实例如藁城的瓿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罍,已采用较多的高浮雕附饰,但线条轮廓有浑圆感,与晚期浮雕轮廓线峻直锐利的风格不同。
商代中期青铜器一般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但个别器上发现铸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但是没有发现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称。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至前11世纪

自武丁至于帝辛。段墟文化的考古分期一般采用邹衡的四期说,即第一期盘庚至小乙,第二期武丁至祖甲,第三期辛至文丁,第四期帝乙帝辛。以后的发现,大体上都没有越过这个界限。而殷墟的青铜器分期则有张长寿的三期说,即第一期盘庚至武丁,第二期祖庚至康丁,第三期武乙至帝辛。此外,还有—些其它的说法。
《史记.殷本纪》载盘庚至武丁时较详,阳甲时,殷衰,盘庚五迁,至小辛复衰,至武丁得到了傅说为相,而后才能使“殷道复兴”。所谓殷衰,是指商王对诸侯失去控制力,诸侯不朝,即政治不从属,经济上不贡赋,因而国力衰微。而殷墟高度繁荣的青铜文化,必需在武丁的武功文治经营相当时期方能达到,武丁—即位不可能立即出现殷墟青铜文化的高度发展。因此,这个时代,可能是商代中期青铜器和晚期青铜器的交替时期。

商代晚期青铜器的重要考古资料有殷墟五号墓、殷墟小屯村北18号墓、武官村大墓、西北岗1040大墓和1040大墓、小屯圆葬坑等出土物为代表。还有殷墟西区墓葬群出土的青铜器。其它地区相当于商代晚期青铜器的出土地域,重要的有山东益都苏阜屯商晚期墓群、山西的永和、柳林、保德、石楼以及陕西的清涧、绥德、吴堡等地,这一带是有一定地方色彩的,主要属于商代晚期的青铜文化区。湖南洞庭湖以南宁乡的黄材、月山等地多次出土了商晚期青铜器,而醴陵,常宁、湘乡、衡阳、湘潭以及广西武鸣等地商晚期青铜器也有出土。商代青铜文化的分布很广,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器的地点,不在少数。
商代晚期如以武丁后期起计,至帝辛可能接近二百年或不足二百年,在这样长的时期内,按照具体情形,
又可区别为前后两个阶段。

殷墟时期前段

以小屯238号墓、殷墟五号墓、小屯村北18号墓所出土的青铜器为代表,其它地区的以山西石楼二郎坡桃花者、后蓝家沟、和湖南宁乡黄材等地出土的青铜器为代表。新出的器形有方彝,高颈椭扁体壶,敞口束颈椭扁扇体觯、觥等。

方彝见于小屯238号墓、殷墟五号墓更出土有“偶方彝”,偶方彝外形似二方彝合体,内为一长方形槽。
高颈椭扁体壶见于殷墟五号墓,口宽而椭扁,颈较高,腹部膨大,颈两侧有贯耳,下有圈足,有的有盖,
石楼桃花者扁壶则有龙形提梁。这类扁壶在商代晚期前段员风行一时,但至晚期后段就迅速消失。
敞口束颈椭扁体觯见于殷墟五号墓。有的无盖,颈部收缩皆不甚小,然而也有宽狭不同做法。器多小型,也有作中型的。另一种敞口束颈圆体似杯的觯,大约也在此时出现。以上两种觯在传世品中甚多。
觥有作鸟兽形和圈足的两类,全见于段墟五号墓。此时觥常见有鸟兽合体的造型,如妇好觥前为虎、后为枭的合体,司母辛觥前为怪兽后为怪鸟的合体,因而觥的前足与后足不相同。美国佛利尔美术博物馆也有一前为虎头后为鸭形而平啄的兽禽合体觥。合体造型是当时觥的造型设计的特点之一。山西石楼桃花者出土一角形觥,是觥的特例。
新出的还有鸟兽形尊,如妇好鸟尊、湖南湘潭出土猪尊、醴陵出土象尊,都是新形式,把容器做成动物的样子是前所未有的。也有设计成半容器半动物的式样,如双羊尊,中间是尊形,两侧为羊头,形状特殊。值得注意的是,方器在这时大为发展,殷墟五号墓出土的有方爵、方斝、方尊、方罍、方壶、方缶等等,而传世器中还有方觚、方觯,几乎凡主要的酒器都有方形,从整体来看,虽然方器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却是富有特征性的器物。
中期沿用的器类,在本期内也有或多或少的变化,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式样。

F. 黄陂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有怎样的风俗习惯

黄陂区名胜古迹甚多,文化遗存丰富,是湖北省文物十强县之一。公布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6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5个,市级8个,县级12个。主要有:
盘龙城遗址:位于黄陂滠口镇,南距武汉市区5公里,因盘龙湖环抱而得名。整个遗址东西长2100米,南北宽约1800米,总面积378万平方米。1954年发现后,从1963年至1976年3次由省、地、县及北京大学考古专家组成发掘队进行有计划、大规模挖掘。考古结果显示:盘龙城是我国迄今发现的第二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城垣建筑距今约3500多年。城内有三座宫殿基址,其结构为我国至今所知最早的“前朝后寝”的分布格局。城外有居民居住地、手工业区、墓葬区。出土的文物有铜园鼎、铜钺、玉戈、陶器、木雕等,工艺精细,形制完备,代表着我国南方文化的最高水平。由于遗址保存完好,因而为研究商代政治、军事、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和依据。1974年,湖北省博物馆在此设立考古工作站,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台山古墓葬:位于滠水东岸与前川镇隔河相望的鲁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发现。整个墓葬群范围: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00米,共 有西周与春秋战国墓35座。其中西周墓5座,春秋战国墓30座。这批墓葬群,共出土160件铜、玉、陶器,其中青铜器约占二分之一。铜器造型严谨,花纹繁缛。198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凤亭:建于鲁台山椒,临滠水,眺区城。相传宋仁宗时,黄陂县尉程王向之妻夜梦双凤投怀,后生二子,取名程颢、程颐。二程崇尚儒学,尊奉孔子,乃筑台以望鲁,并取名望鲁台,鲁台山由此得名。二程学识渊博,诗文出众,为宋代大理学家,誉满国中。为缅怀先贤,宋代始建“清远亭”于鲁台山。南宋时取双凤齐飞之意,改称“双凤亭”。其间几经坍塌,几经修复。建国后,党和政府于1962年和1984年两次拨专款、聘巧匠精心维修。今日双凤亭,琉璃碧瓦,斗拱飞檐,造型严谨,气势恢宏。正面悬挂郭沫若题写的“双凤亭”金字匾额,光彩夺目。199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木兰山:位于黄陂区北,距区城27公里。山势呈南北走向,群峰攒簇,古木参天,方圆30平方公里,最高峰祈嗣顶582.1米,系大别山南麓的高峰之一。相传南北朝时,羌胡入侵,木兰山下一位姓朱名木兰的巾帼英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驰骋疆场12年,屡建奇功。班师回朝后,封她为武召将军佐侍郎。木兰不受朝禄,愿归桑梓奉养父母。从此,木兰山因是一代女杰的家乡而闻名于世。山上至今还保存着这位女将军的许多胜迹。木兰山又是湖北著名的宗教圣地。其宗教活动始于隋、兴于唐而盛于明,是我国历史上道佛两教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山上先后修建寺、观、庙、庵30多座,有“七宫八观三十六殿”之说。木兰山还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的诞生地。为纪念木兰山地区的革命斗争,胡耀邦、李先念、徐向前、陈再道、詹才芳先后题词。1983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G. 黄陂有什么好看的风景,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有什么风俗习惯

黄陂区名胜古迹甚多,文化遗存丰富,是湖北省文物十强县之一。公布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6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5个,市级8个,县级12个。主要有:
盘龙城遗址:位于黄陂滠口镇,南距武汉市区5公里,因盘龙湖环抱而得名。整个遗址东西长2100米,南北宽约1800米,总面积378万平方米。1954年发现后,从1963年至1976年3次由省、地、县及北京大学考古专家组成发掘队进行有计划、大规模挖掘。考古结果显示:盘龙城是我国迄今发现的第二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城垣建筑距今约3500多年。城内有三座宫殿基址,其结构为我国至今所知最早的“前朝后寝”的分布格局。城外有居民居住地、手工业区、墓葬区。出土的文物有铜园鼎、铜钺、玉戈、陶器、木雕等,工艺精细,形制完备,代表着我国南方文化的最高水平。由于遗址保存完好,因而为研究商代政治、军事、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和依据。1974年,湖北省博物馆在此设立考古工作站,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台山古墓葬:位于滠水东岸与前川镇隔河相望的鲁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发现。整个墓葬群范围: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00米,共 有西周与春秋战国墓35座。其中西周墓5座,春秋战国墓30座。这批墓葬群,共出土160件铜、玉、陶器,其中青铜器约占二分之一。铜器造型严谨,花纹繁缛。198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H. 青铜器不同时期造型和纹饰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特点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灿,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自夏、商、周至秦、汉整个青铜器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十三期:即夏为二里头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为早、中、晚三期,战国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汉为青铜器发展 史的余辉。现将各期的特征,表述如下:

河南西部地区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业已发现数十处。经过发掘的地点还有郑州洛达庙和上街、陕县七里铺、洛阳东干沟、临汝煤山、淅川下王岗等地。山西汾河下游调查中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三十多处,夏县的东下冯遗址曾作过发掘。但科学发掘的二里头文化青铜礼器,集中地在偃师二里头出土,河南的新郑望京楼和商丘地区,也有个别发现。

科学发掘的二里头文化期的青铜礼器,现仅限于饮酒器爵。基本的特点是流狭而较平,尾短、无柱,或有柱状的雏形,底平。体较扁,下承三足。体型分长体束腰式,长体分段式和短体束模式等数种。足有长短两类,长足为三角尖锥形,短足为三角段形,有些短足可能是使用损蚀所致。有的做成镂空状,是为二里头文化期的特点。

二里头文化青铜器一般无纹饰,但有些爵的杯体正面有一排或二排圆钉状纹饰。有的腹有圆饼状突起,当是二里冈期上因纹的滥觞。虽然二里头文化青铜礼器上未见动物形纹饰,但二里头出土的青铜戈的内部,已有变形的动物纹饰,因而不能排除青铜礼器上出现动物纹的可能。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

相当于商二里冈文化期。郑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测定碳14年代为公元前1620年,正合于商汤立国的时期,但是二里冈文化的下限还不大清楚。二里冈遗存分上下两层,上下层青铜器的差别不是属于风格方面,而是上层比下层的器类有更多的发展。商代早期青铜器在郑州出土很多,这是由于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之故。重要的有二里冈、白家庄、张寨南街、杨庄,南关外、铭功路、二七路等地的墓葬或窖藏。大体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东南角。在城的东北和西面,也有埋青铜器的墓地。在河南北部发现了商代早期青铜器多起。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安徽嘉山泊岗、江西清江吴城等地也有重要的发现。以上遗址和墓葬中发现的商代早期青铜器,以二里冈上层的居多。

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律为扁体平底。流甚狭而长。青铜斝除平底型的以外,还出现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当二里冈上层的器,+字形有成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边沿,留有数道缺口,郑州和黄陂盘龙城都出土过这种实例。管流斜置于顶上的半封顶袋足盉,后侧有一大鋬可执,在本期内颇具特色。罍皆狭唇高颈有肩,形体亦偏高。商代早期壶有提梁的有长颈小口鼓腹形和小口体呈悬瓠形的两种,也有小口器颈不高不设提梁的。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

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在商二里冈文化期和殷墟文化期之间,有几批青铜器出土。这些器物有某种商代早期的特点,然而已有较多的演变;也有某些殷墟时期青铜器特点的肇始。比较典型的是河北地区藁城台西下层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铜器,北京平谷刘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安徽阜南和肥西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在豫西的灵宝东桥,也有出土。殷墟文化一期有这类器物发现,如小屯232号墓所出土的一组青铜器,和小屯331、333号墓等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但这一类器物在殷墟发现并不多,而在其它地区有的反而比殷墟的更为典型而精好,现在还找不出像二里冈或殷墟那样生产这类青铜器的商代大都邑。盘庚迁殷之前的商都在奄,更早在庇和相,但是在二里冈期之后,殷墟期之前这批青铜器是客观存在。由于这类青铜器具有早期至晚期的过渡特点,所以有的将之断在二里冈期,有的断为殷墟文化早期。这类青铜器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而其时生产它们的中心又不在殷,因而完全有必要在二里冈文化期之后,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之前,划出一个称之为商代中期的阶段。商代中期的上限不易确定,下限约在武丁之前。

这一时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虽然与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宽,出现的圆体爵是放所未见的。斝在空椎状足之外,出现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已较少见。早期虽已出现了宽肩的大口尊,这类器形在此时有较大的发展,像阜南的龙虎尊和兽面纹尊这样厚重雄伟的造型, 在商代早期是从未出现的。瓿这类器形,也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藁城的兽面纹瓿是其典型。早期体型较高的罍,在这时发展为体型比例较低而肩部宽阔的式样,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巨型兽面纹罍是其典型。这时的圈足器上的+形和方形的孔,与早期相比,有所缩小。鼎、鬲类器比较突出的变化是一耳不再与—足对立,形成不平衡状,而是三足与两耳对称,成为以后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这时浇铸时芯范悬封的方法还没有完全解决,因而中空的鼎足还有与器腹相通的情形。

纹饰分为两类,一类是二里冈期变形动物纹的改进,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较细而密集,一股如平谷的兽面纹鼎和肥西的斝与爵,而阜南龙虎尊和嘉山泊岗的主纹兽面纹已较精细,圈足上的兽面纹仍保持早期的结构和风格。第二类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这类兽面纹双目往往突出。如果不是浮雕,则无论是头像还是体躯都没有明显的区分。这方面的实例如藁城的瓿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罍,已采用较多的高浮雕附饰,但线条轮廓有浑圆感,与晚期浮雕轮廓线峻直锐利的风格不同。

商代中期青铜器一般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但个别器上发现铸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但是没有发现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称。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至前11世纪

自武丁至于帝辛。段墟文化的考古分期一般采用邹衡的四期说,即第一期盘庚至小乙,第二期武丁至祖甲,第三期辛至文丁,第四期帝乙帝辛。以后的发现,大体上都没有越过这个界限。而殷墟的青铜器分期则有张长寿的三期说,即第一期盘庚至武丁,第二期祖庚至康丁,第三期武乙至帝辛。此外,还有—些其它的说法。

《史记.殷本纪》载盘庚至武丁时较详,阳甲时,殷衰,盘庚五迁,至小辛复衰,至武丁得到了傅说为相,而后才能使“殷道复兴”。所谓殷衰,是指商王对诸侯失去控制力,诸侯不朝,即政治不从属,经济上不贡赋,因而国力衰微。而殷墟高度繁荣的青铜文化,必需在武丁的武功文治经营相当时期方能达到,武丁—即位不可能立即出现殷墟青铜文化的高度发展。因此,这个时代,可能是商代中期青铜器和晚期青铜器的交替时期。

商代晚期青铜器的重要考古资料有殷墟五号墓、殷墟小屯村北18号墓、武官村大墓、西北岗1040大墓和1040大墓、小屯圆葬坑等出土物为代表。还有殷墟西区墓葬群出土的青铜器。其它地区相当于商代晚期青铜器的出土地域,重要的有山东益都苏阜屯商晚期墓群、山西的永和、柳林、保德、石楼以及陕西的清涧、绥德、吴堡等地,这一带是有一定地方色彩的,主要属于商代晚期的青铜文化区。湖南洞庭湖以南宁乡的黄材、月山等地多次出土了商晚期青铜器,而醴陵,常宁、湘乡、衡阳、湘潭以及广西武鸣等地商晚期青铜器也有出土。商代青铜文化的分布很广,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器的地点,不在少数。

商代晚期如以武丁后期起计,至帝辛可能接近二百年或不足二百年,在这样长的时期内,按照具体情形,

又可区别为前后两个阶段。

殷墟时期前段

以小屯238号墓、殷墟五号墓、小屯村北18号墓所出土的青铜器为代表,其它地区的以山西石楼二郎坡桃花者、后蓝家沟、和湖南宁乡黄材等地出土的青铜器为代表。新出的器形有方彝,高颈椭扁体壶,敞口束颈椭扁扇体觯、觥等。

方彝见于小屯238号墓、殷墟五号墓更出土有“偶方彝”,偶方彝外形似二方彝合体,内为一长方形槽。

高颈椭扁体壶见于殷墟五号墓,口宽而椭扁,颈较高,腹部膨大,颈两侧有贯耳,下有圈足,有的有盖,

石楼桃花者扁壶则有龙形提梁。这类扁壶在商代晚期前段员风行一时,但至晚期后段就迅速消失。

敞口束颈椭扁体觯见于殷墟五号墓。有的无盖,颈部收缩皆不甚小,然而也有宽狭不同做法。器多小型,也有作中型的。另一种敞口束颈圆体似杯的觯,大约也在此时出现。以上两种觯在传世品中甚多。

觥有作鸟兽形和圈足的两类,全见于段墟五号墓。此时觥常见有鸟兽合体的造型,如妇好觥前为虎、后为枭的合体,司母辛觥前为怪兽后为怪鸟的合体,因而觥的前足与后足不相同。美国佛利尔美术博物馆也有一前为虎头后为鸭形而平啄的兽禽合体觥。合体造型是当时觥的造型设计的特点之一。山西石楼桃花者出土一角形觥,是觥的特例。

新出的还有鸟兽形尊,如妇好鸟尊、湖南湘潭出土猪尊、醴陵出土象尊,都是新形式,把容器做成动物的样子是前所未有的。也有设计成半容器半动物的式样,如双羊尊,中间是尊形,两侧为羊头,形状特殊。值得注意的是,方器在这时大为发展,殷墟五号墓出土的有方爵、方斝、方尊、方罍、方壶、方缶等等,而传世器中还有方觚、方觯,几乎凡主要的酒器都有方形,从整体来看,虽然方器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却是富有特征性的器物。

中期沿用的器类,在本期内也有或多或少的变化,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式样。

一 滥觞期 大率相当于殷商前期

二 勃古期 殷商后期周初至昭穆之世

三 开放期 恭懿王以后至春秋中叶

四 新式期 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

五 衰落期 战国末年以后

先秦青铜器的装饰纹样,按题材可分为动物纹,人物纹,几何纹三大类.而动物纹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想像构成为主,变形奇异,富有神奇色彩的神兽纹,如饕饕纹(一说兽面纹或面具纹),龙纹,凤纹等;一种是写实的,自然界中存在的动物纹,如鱼纹,鸟纹,龟纹,牛纹,象纹,兔纹,虎纹,蝉纹,蚕纹,蛇纹等.(高丰2006,p80)此时期各朝代的青铜器装饰母题不尽相同,下面将一一陈述:

1,滥觞期纹饰(殷商前期)

此时期之青铜器物,普遍装饰线条粗犷而构图繁密的纹饰,并采用左右的动物抽象纹,除主纹外还有抽象的鸟纹及其他纹饰,如龙纹,蝉纹做为陪饰,有的陪饰在两侧的鸟纹上更有一小兽,如此构成了器物的饕餮纹(有人称兽面纹).饕餮纹是商代至西周早期青铜器最有特色的代表性纹样,此纹样是一种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其特徵是横眉例口,宽鼻瞪眼,口中有撩牙或锯齿形牙,额上有一对立耳或大椅角,并有一对锋利的爪子.「戒贪说」,「符号说」,「通申说」,反映人们对这种神秘纹样的关注和探讨,实际上,这三种说法都有相当的道理,或者实际上三者都兼而有之,因此饕餮纹的内涵是集政治性,宗教性,道德性为一体的.

2,勃古期纹饰(殷商后期及西周初期)

商代器物纹饰以取材於动物形象者居多,其中除了现实中常见的牛,羊等动物形象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幻想中比较抽象的物象,如菱龙纹,粪凤纹,云雷纹等.这些形状奇特,怪异,透出一股神秘诡异色调的纹饰,在商代器物纹饰中占据著主流.这些纹饰的母体大多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秘动物,它们与饕饕纹结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庄严肃穆乃至森严可怖的气氛.从总体上讲,追求神秘和繁复是商代铜器纹饰的特点.

I. 黄陂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盘龙城遗址:位于黄陂滠口镇,南距武汉市区5公里,因盘龙湖环抱而得名。整个遗址东西长2100米,南北宽约1800米,总面积378万平方米。1954年发现后,从1963年至1976年3次由省、地、县及北京大学考古专家组成发掘队进行有计划、大规模挖掘。考古结果显示:盘龙城是我国迄今发现的第二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城垣建筑距今约3500多年。城内有三座宫殿基址,其结构为我国至今所知最早的“前朝后寝”的分布格局。城外有居民居住地、手工业区、墓葬区。出土的文物有铜园鼎、铜钺、玉戈、陶器、木雕等,工艺精细,形制完备,代表着我国南方文化的最高水平。由于遗址保存完好,因而为研究商代政治、军事、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和依据。1974年,湖北省博物馆在此设立考古工作站,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台山古墓葬:位于滠水东岸与前川镇隔河相望的鲁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发现。整个墓葬群范围: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00米,共 有西周与春秋战国墓35座。其中西周墓5座,春秋战国墓30座。这批墓葬群,共出土160件铜、玉、陶器,其中青铜器约占二分之一。铜器造型严谨,花纹繁缛。198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凤亭:建于鲁台山椒,临滠水,眺区城。相传宋仁宗时,黄陂县尉程王向之妻夜梦双凤投怀,后生二子,取名程颢、程颐。二程崇尚儒学,尊奉孔子,乃筑台以望鲁,备穗并取名望鲁台,鲁台山由此得名。二程学识渊博,诗文出众,为宋代大理学明漏家,誉满国中。为缅怀先贤,宋代始建“清远亭”于鲁台山。南宋时取双凤齐飞之意,改称“双凤亭”。其间几经坍塌,几经修复。建国后,党和政府于1962年和1984年两次拨专款、聘巧匠精心维修。今日双凤亭,琉璃碧瓦,斗拱飞檐,造型严谨,气势恢宏。正面悬挂激滚烂郭沫若题写的“双凤亭”金字匾额,光彩夺目。199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木兰山:位于黄陂区北,距区城27公里。山势呈南北走向,群峰攒簇,古木参天,方圆30平方公里,最高峰祈嗣顶582.1米,系大别山南麓的高峰之一。相传南北朝时,羌胡入侵,木兰山下一位姓朱名木兰的巾帼英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驰骋疆场12年,屡建奇功。班师回朝后,封她为武召将军佐侍郎。木兰不受朝禄,愿归桑梓奉养父母。从此,木兰山因是一代女杰的家乡而闻名于世。山上至今还保存着这位女将军的许多胜迹。木兰山又是湖北著名的宗教圣地。其宗教活动始于隋、兴于唐而盛于明,是我国历史上道佛两教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山上先后修建寺、观、庙、庵30多座,有“七宫八观三十六殿”之说。木兰山还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的诞生地。为纪念木兰山地区的革命斗争,胡耀邦、李先念、徐向前、陈再道、詹才芳先后题词。1983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J. 黄陂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

黄陂区名胜古迹甚多,文化遗存丰富,是湖北省文物十强县之一。公布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6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5个,市级8个,县级12个。主要有:
盘龙城遗址:位于黄陂滠口镇,南距武汉市区5公里,因盘龙湖环抱而得名。整个遗址东西长2100米,南北宽约1800米,总面积378万平方米。1954年发现后,从1963年至1976年3次由省、地、县及北京大学考古专家组成发掘队进行有计划、大规模挖掘。考古结果显示:盘龙城是我国迄今发现的第二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城垣建筑距今约3500多年。城内有三座宫殿基址,其结构为我国至今所知最早的“前朝后寝”的分布格局。城外有居民居住地、手工业区、墓葬区。出土的文物有铜园鼎、铜钺、玉戈、陶器、木雕等,工艺精细,形制完备,代表着我国南方文化的最高水平。由于遗址保存完好,因而为研究商代政治、军事、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和依据。1974年,湖北省博物馆在此设立考古工作站,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台山古墓葬:位于滠水东岸与前川镇隔河相望的鲁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发现。整个墓葬群范围: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00米,共 有西周与春秋战国墓35座。其中西周墓5座,春秋战国墓30座。这批墓葬群,共出土160件铜、玉、陶器,其中青铜器约占二分之一。铜器造型严谨,花纹繁缛。198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凤亭:建于鲁台山椒,临滠水,眺区城。相传宋仁宗时,黄陂县尉程王向之妻夜梦双凤投怀,后生二子,取名程颢、程颐。二程崇尚儒学,尊奉孔子,乃筑台以望鲁,并取名望鲁台,鲁台山由此得名。二程学识渊博,诗文出众,为宋代大理学家,誉满国中。为缅怀先贤,宋代始建“清远亭”于鲁台山。南宋时取双凤齐飞之意,改称“双凤亭”。其间几经坍塌,几经修复。建国后,党和政府于1962年和1984年两次拨专款、聘巧匠精心维修。今日双凤亭,琉璃碧瓦,斗拱飞檐,造型严谨,气势恢宏。正面悬挂郭沫若题写的“双凤亭”金字匾额,光彩夺目。199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木兰山:位于黄陂区北,距区城27公里。山势呈南北走向,群峰攒簇,古木参天,方圆30平方公里,最高峰祈嗣顶582.1米,系大别山南麓的高峰之一。相传南北朝时,羌胡入侵,木兰山下一位姓朱名木兰的巾帼英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驰骋疆场12年,屡建奇功。班师回朝后,封她为武召将军佐侍郎。木兰不受朝禄,愿归桑梓奉养父母。从此,木兰山因是一代女杰的家乡而闻名于世。山上至今还保存着这位女将军的许多胜迹。木兰山又是湖北著名的宗教圣地。其宗教活动始于隋、兴于唐而盛于明,是我国历史上道佛两教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山上先后修建寺、观、庙、庵30多座,有“七宫八观三十六殿”之说。木兰山还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的诞生地。为纪念木兰山地区的革命斗争,胡耀邦、李先念、徐向前、陈再道、詹才芳先后题词。1983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阅读全文

与黄陂造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司社保账户变更说明 浏览:719
威远县严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797
鄂州住房公积金帐号 浏览:250
江都区建设局与引江棚户区 浏览:717
扬州住房公积金比例 浏览:516
无业买社保还需要买公积金吗 浏览:403
退伍军人住房补贴新政策 浏览:385
工资5000深圳交社保后最后拿到多少 浏览:373
管城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招聘 浏览:777
杭州滨江住房公积金 浏览:856
社保缴费基数有试用期工资吗 浏览:377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专业 浏览:656
现代设计建筑设计 浏览:9
2014年天津社保缴纳基数是多少 浏览:758
社保交基数高 浏览: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还多少 浏览:732
北京社保卡办理点 浏览:827
黄陂前川卫生院生化分析仪中标公告 浏览:677
安徽和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浏览:455
社保卡上没有录入缴费信息吗 浏览:296